初一考历史时,卷上总有这样的题:就是给你一段文言文,让你找其中的历史事件,通常这时候需要分析能力和

作者&投稿:韶昆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初一考历史时,卷上总有这样的题:就是给你一段文言文,让你找其中的历史事件,通常这时候需要分析能力和~

科举制度的最大优点是从根本上打破了豪门世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使国家行政机构的组成向着尽可能大的社会面开放。科举制度表现出这样一种热忱:凡是这片国土上的人才,都有可能被举拔上来,而且一定能举拔上来,即便再老再迟,只要能赶上考试,就始终为你保留着机会。这种热忱在具体实施中当然大打折扣,但它毕竟在中华大地上点燃了一种快速蔓延的希望之火,使无数真正和自认的人才陡然振奋,接受竞争和挑选。国家行政机构与广大民众产生了一种空前的亲和关系,它对社会智能的吸纳力也大大提高了。在历代的科举考试中,来自各地的贫寒之士占据了很大的数量,也包括不少当时社会地位很低的市井之子。据《北梦所言》记载,唐代一位姓毕的盐商之子想参加科举考试,请人为他改一个吉利一点的名字,那人不无嘲谑地把咸味化进了他的名字,为他取名为毕〔讠咸〕,毕〔讠咸〕没有恼怒,快乐接受。后来他不仅考上了,而且逐级升官一直做到了宰相。这说明科举制度确实是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的,不太在乎原先家族地位的贵贱。白居易在一篇文章中表述了这种科举原则: 唯贤是求,何贱之有……拣金于沙砾,岂为类贱而不收?度木于涧 松,宁以地卑而见弃?但恐所举失德,不可以贱废人。(《白居易集》 卷六十七) 科举制度的另一个优点是十分明确地把文化水准看作选择行政官吏的首要条件。考来考去主要是考文学修养和对诸子经典的熟悉程度,这种考法当然未必合适,越到后来越显现出很多的负面效应,但至少在唐宋时代,无疑对社会重心和人格重心产生了有趣的引导。大批书生从政,究竟是加重了社会的文明,还是加速了社会的腐朽?我偏向于前者。此外,由于做了书生才能做官,这种诱惑也极大地扩充了书生的队伍,客观上拓宽了社会的文明面。 由于科举考试制度重视文化,考试中要写作诗赋文章,因而天南地北的无数考生就要长久地投入诗赋文章的训练,这对文学本身倒未必是一件好事。有的研究者认为科举考试对社会补益不大而对唐宋文学的发展有推动作用,我的观点正恰相反,认为科举考试最对不起的恰恰是文学。文学一进入考场已经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创作。韩愈后来读到自己当初在试卷中所写的诗文,“颜忸怩而心不宁者数月”,简直不想承认这些东西出于自己的手笔。他由此推衍,“若屈原、孟轲、司马迁、相如、扬雄之徒进于是选,仆必知其辱焉。”(《答崔立之书》)但韩愈并不因此而否定科举。 进士试卷中有时也会偶尔冒出来一些佳句,以我看,千余年来科举考试中写出来的诗,最好的是唐代天宝年间的钱起在《湘灵鼓瑟诗》的试题下写出的两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直到二十世纪鲁迅、朱光潜还为这两句诗发生过口舌,真不知当年坐在考场中的钱起是如何妙手偶得的。但也就是这两句,整首诗并不见佳。可以理解的是,科举以诗赋文章作试题,并不是测试应试者的特殊文学天才,而是测试他们的一般文化素养。测试的目的不是寻找诗人而是寻找官吏。其意义首先不在文学史而在政治史。中国居然有那么长时间以文化素养来决定官吏,今天想来都不无温暖。因为选拔人才,都给皇帝,国家工作

祖国境内的三种远古居民: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 。

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在云南省元谋市。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

北京人过的是群居生活,懂得用天然火 ,还会保存火种。

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人工取火,除了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的是山顶洞人。

最早进入氏族公社时期的远古人类是山顶洞人。

原始农耕生活中的两个主要遗址半坡和河姆渡。处于长江流域的是河姆渡,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地方,并且在低洼的地方开挖水井,他们住的房屋是杆栏式房屋;处于黄河流域的是半坡,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栗的地方,居民们会制作彩陶,他们住的是半地穴式。

“人文初祖”是指黄帝。

尧舜禹时期,部落联盟民主推举首领的方法,叫做禅让制。

三过家门而不入,治理洪水有功的部落联盟首领是禹。

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结束在时期禹,随后建立的第一个王朝是夏。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夏、商、西周的开国君主分别是禹、汤、周文王。

夏、商的亡国暴君分别是桀和纣。

西周的众多诸侯,是通过分封制产生的。

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是司母戊鼎;商朝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五谷”包括稻、栗、麦、豆、黍。

东周包括春秋和战国,在春秋时期,第一位称霸的是齐桓公;决定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战争是城濮之战。在战国初期,晋分为韩、赵、魏。战国七雄分别是齐 、楚 、燕、韩、赵、魏、秦国。

赵军大败之战后,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战国时,使用范围扩大。春秋末年开始使用牛耕,战国时进一步推广。

使得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的水利工程是成都平原。

使得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增强,并发展成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的改革是商鞅变法。

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封建地主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统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铁氏三兄弟分别是生铁、熟铁、钢。

商朝人刻在龟甲或兽甲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做金文或铭文。后来被整理后,字体被称为大篆。战国时期,用毛笔蘸墨在竹简或丝帛上书写的字体,叫做秦隶。

天文成就方面,甲骨文里有许多日食和月食的记载。今天的农历又叫夏历。为了安排农业生产,人们测定出一年24个节气。

名医扁鹊的“四诊法”包括望、闻、问、切。

屈原是楚国人,其著作是《离骚》。

“钟鼓之乐”中的钟是指青铜编钟。

儒家创始人是孔子,政治的核心学说是仁礼学说,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因材施教和温故而知新。其言论收在《论语 》。

道家的创始人是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他的学说收在《道德经 》。

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主张_兼爱、非攻。
法家的创始人是韩非,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治。

兵家的鼻祖是孙武,著作是《孙子兵法 》。
孟子主张对待自然要用可持续发展观。

这材料说的就是科举制。
你可以根据材料的信息来判断的,比如 新科进士,这个词语就知道是科举制的。
再根据话,就知道是说,科举制度的举行,有利于更多的阶层参与政治,扩大了统治阶层。

对于以后的文言文,一方面,你的语文功底要好,理解材料。另外一个,就如这题,需找到某些关键词,这是最常用的办法。。也是最世实际的。
在联系教材的时候,要注意这与教材什么相似。

没有什么的。其实你现在就是多做做试卷,题目建的多了。你一看材料就知道考查的是什么知识点了。其实,你现在看到一个题目,首先判断大方向。是中国古代史还是近代史,鉴于你是初一的,肯定都是古代史的。那你就先判断是哪一个朝代的。
然后就是判断这个材料属于哪一方面的,政治 经济 文化。,然后你就回忆课本内容,这个朝代,在某个方面有什么具体的内容。,再自己试着套进去,看看是不是吻合。

啊,我是高中生,做这样的题目一般老师都给好套版了的。

  1. 是看问题,问题开头要是“依据材料回答或概括”的话,那么答案都在材料中,自己找就可以。

  2. 问题如果是“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BLABLABLABLA”的话,那就需要自己平时的历史积累和自己的瞎掰能力了。

  3. 若如楼主以上问题,那么可以多做题锻炼自己的联想历史史料的能力,比如涉及“唐朝/新科进士....”等字眼的时候,就应该明白这道题要考察的是唐朝的科举制度,

然后,点名制度,再根据常识瞎掰这种制度的好处就行了,无非就是有利于人才的选拔,国家久制啊只类的了吧...

其实历史做不好,只要还是自己的知识积累不够,剩下的才是技术性问题。

希望这些建议能帮到你。

//这样的文言文阅读起来难度应该不大,找关键词就算读不懂也不是大问题。多做几道题锻炼下能力就可以了



初一的孩子,其实历史没你想得那么复杂,卷子看似考文言文但真正是不考的。 楼上(楼下)的回答都很好,如果你未来是想奋斗理科的话可以听听(当然个人觉得有点遥远就是了)。 初中的历史,我觉得方法首先是要听课,作业真心不是特别重要,只要明白了事件的起因过程结果就没有问题了。 看到文言文的题不用太慌,找词为上,翻译为下。抓住文言文的主角,几个关键词(就是历史书上冒过出来的),比方说你举的例子中,只要抓住唐太宗,新科进士,就能把握到问题就是唐朝的科举制度了。至于他问你为什么,其实只是问你有什么好处。 总结来说,老师会在每课都划一两个句子什么的,背下来就够了。

彀中(弓箭射程所及的范围,喻圈套、牢笼)。
“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这是唐太宗李世民在推行以考取士的方法后讲的一句话。意思是“将天下英雄尽揽囊中,谁还能与我为敌?谁还能撼动朕之江山”
唐朝实行科举制度,的确满足了封建君主专制政治的要求,收到了集权中央、巩固封建统治的效果。
第一,官吏选用大权由中央朝廷来行使,这就加强了全国政权的统一和集中。
第二,这就加强了思想的统一。
第三,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
第四,科举是相对公平的制度

解释意思,写出一二三点(有条理,老师看了会有好感),就ok

这句成语原出于五代时王定保所著的“唐摭言”这是一部记述唐代贡举制度及杂事的书,其中记述之详,一般史志所不及。据书中记载,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唐高祖李渊的次子)私自去视察御史府(考试进士的地方),看到许多新考取的进士鱼贯而出,便得意得很的说道:“天下英雄,人吾彀中矣!”这句话就是说:“天下的有为青年,都已进入了我的圈套了!”

科举制度是从隋代开始的。在隋朝以前,统治阶级录用人才的方法是保荐拔擢,譬如从魏晋以来便实行着“九品中正”的制度,把人分列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下……下下等九个等级,上品可以做官。这个方法已经可以保证,凡是官僚阶级都是从有钱有势的地主阶级出身,变出现了“士族”和“庶族”之分,由于士族长期拥有政治特权,生活奢侈腐化,逐渐失去了统治能力,这时,庶族地主便以武职为升官阶梯,立了军功,掌握军权之后,进而取得了政权,这样士族衰落,庶族兴起,魏晋及南朝的朝代更替也是士族与庶族势力消长的过程。隋唐所开始的科举制度的。隋文帝设立了“秀才科”,隋炀帝设立了“进士科”,这便是科举制的开端。科举制度在打破门第,按才取士,是有其进步的意义的,到了唐朝,这个制度便发展起来了,考试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童子等科。考试时要考“帖经”(把经书中露出一行,把两端字默填出来)、“墨义”(把经的注疏写出)和“时务策”。
在实行科举制度时,统治者很冠冕地向人民说,我是很公正的,只要有学问,谁都可以做官。但是实际上,统治者实行科举制并不是真的想选拔什么人才,他的真正目的是要使知识分子终日梦想着“十年寒窗,一举成名”,把精力耗费到几本经书中去,再也无暇想到别的事情了。除此以外,又可使经书里讲的奴才要服从主子的大道理渐渐地要深入人心,这样一来,统治者的江山便坐得安稳了。在科举制面前,似乎各阶级做官的机会是平等的,可是实际上穷人根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钱读书,只有富家子弟可能有读书的条件,所以经过科举制度而升人官僚队伍中去的人,仍是官僚地主商人的子弟,而他们的利益和统治者正是一致的。科举制的“好处”如此之多,难怪唐太宗看到新进士出考场时,高兴得把本心话都吐露出来了。


初中历史考试解题技巧
如果能够以正确的解题技巧和思路对历史考试题目进行解析,就能够使初中生的解题效率得到大幅度的提升。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初中历史考试解题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历史考试解题技巧篇1 一、时间的分配 中考历史时间是56分钟(约60分钟),因为中考是政史合卷,所以时间分配要合理。利用好有限的答题时间...

高二历史期中考试总结与反思
高二历史期中考试总结与反思2 本学期,带高二三个文科班、四个理科班,高一一个尖子班的历史教学,一周共15节课。课程量似乎不多,但是却特别累。尤其是高二历史教学倍感吃力。下面就谈谈自己的这一周教学感受: 首先在备课时,特别是第一单元内容,备课起来总感觉无处下手,对知识点的处理把握不住,备课起来很苦难。思想...

山东高考历史卷让人意外,考生一片叫好之声,究竟是什么意外?
2022年山东高考历史科目一考完便在网络上引起大家的激烈讨论,大家纷纷表示今年的历史题十分让人意外,但是对于这样的意外考生们却一片叫好,所以你知道今年的山东高考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意外吗?会引起网友和考生们如此大的反响,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首先2022年山东高考历史试卷让人意外第一点是:“吾辈...

【2021新高考】历史选考题型分配!
(1)新高考背景下,历史选考难度势必提升,要求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史实的记忆与理解能力较高。在当前9月,第一轮复习工作刚刚全面展开之时,要尤其注重对基础知识的练习和总结。具体而言,在高三第一学期要主抓选择题的练习,缩短做题时间,提高做题准确率。具体目标如下:选择题准确率  &...

各科试题特点及答卷情况是怎样的
相比去年的广东卷,全国卷除拼音这个考点不考以外,考点与广东卷完全一致,只是试卷结构、考点赋分、题型设计上有所变化。全国卷试题考点稳定、结构稳定、难度稳定,经过一年的备考探索,广东省的考生对这样一套试题不会有陌生感。综合来看,全国卷的难度比广东卷略有提高。 全国卷试题的考查注重语文基础能力与综合能力的...

历史考试小技巧
4、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二、非选择题答题技巧由于历史非选择题的...

2021新高考一卷历史难度如何?
试题灵活创新,难度有所提高。2021年历史试卷结构相对稳定,相较去年仅在41题增加了一个小问。整体试卷面貌亲切生动,形式活泼。试题呈现上运用表格、地图等新材料,注重创设新情境,以高考评价体系为标准考察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试题较去年更加灵活创新,同时难度也有所提升。试题呈现如下特点...

中考:历史考试时,应该往书上抄些什么?
要有信心,其实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样难。1用书帖把重要的地方标记出来。2经常翻翻看,做到心中有数,知道要考的知识在那一页。3答历史卷的时候一定要快,速度!开卷考自然是要难些的,不过不用担心,你们在书上抄一系列许许多多的题目和答案,那些都是很简单的东西,而且都比较详细,看看就好了,不过要...

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一 、 试卷分析 试卷按照中招考试的题型,题量:选择题(20*1=20分)非选择题(5道共30分)试卷共50分。考试形式:闭卷(学习历史是以理解记忆为前提的,没有一定历史知识在脑子量的积累要想学好历史是一句空话。为督促学生加强理解识记,再加上学习内容相对较少,翻书相对容易,所以选择了闭卷考...

上海中考历史开卷还是闭卷
上海中考历史目前是开卷考试,2020年首次进行历史考试的改革,全体初二学生参加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初二的这次考试是三十分的卷面分。形式是开卷考试,成绩是会计入中考里面的,另外还有三十分的平时分,总分一共是六十分,按比例计入中考总成绩。历史,或简称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

城西区19589762736: 初一的历史题,就一个问题
井俩艾兰: 因为秦国的国君明智,知道商鞅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而且秦孝公是一个想图强的君主,不像魏国的君主,有人像他举荐商鞅,他也不用商鞅,而是让商鞅跑到其秦国去了,秦孝公听说他有才,就去拜访他要重用他,秦孝公想图强,他不顾贵族的反对,给予商鞅很高的权力,坚持变法,因此商鞅变法会发生在秦国

城西区19589762736: 初一历史试卷分析怎么写 -
井俩艾兰:一、试题分析 1、试卷的基本情况:历史考试时间为:90分钟 卷面总分为:100分,历史学科的题型包括: 单项选择题、填空题、材料题、在思维链接中运用历史识图题、材料分析题、列举题. 2、试卷所涉及的教材内容: 试卷考查的历史知...

城西区19589762736: 初一历史的几道题!! -
井俩艾兰: 第一题:C第二题: D第三题: A解析第一题:不用说电视上经常说第二题:刘邦是汉代的第一个皇帝,当然是高祖汉武帝刘彻 汉文帝刘恒 汉景帝刘启第三题:先不说我的AB,D自然都会生长的肯定能吃到C...

城西区19589762736: 对于初一历史考试时后面的一些比较活的题目应该怎么做?有什么诀窍? -
井俩艾兰: 要靠自己深入分析,从多个方面着手,如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入手,回答时注意回扣课本知识,不要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因为有可能是片面的.注意课本中各个历史事件的意义,再灵活的题,终究要回到课本的知识.基础才是王道!

城西区19589762736: 急!初一历史卷纸上的一道题(谢谢) -
井俩艾兰: 1.“毛毛走出小木屋”北京人不会造屋子,住洞穴. 2.“他穿着兽皮缝制的衣服”北京人不会缝制衣服.只用树叶、兽皮挡住身体下部. 3.“手里拿着一把镰刀”北京人不会制造镰刀.应该是拿着石斧之类的. 4.“他又用镰刀割水稻”北京人不会种水稻. 5.“毛毛是个10岁的孩子”北京人没有名字 看我打这么多的字,给我分吧!(我也是初中生!初二的!)

城西区19589762736: 初一上学期历史关于商鞅变法的一道题目 -
井俩艾兰: 才初一就这么变态?1.商鞅 治理国家不要总是遵循同一个指导思想,要使国家发展繁荣就不能墨守成规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语出 <<商君书>> 2.变法改革...

城西区19589762736: 历史写试卷时如何把题答完整? 我初一,闭卷考试. 老是这丢一分那里丢一分,满分100只考了93分! -
井俩艾兰: 首先不要刻意追求满分,因为文史类的题目答案多为开放性的,基本不可能满分,你需要做的是把自己能够得到的做到做好.首先选择题其实很好控制分数,重点是材料分析题,读题目时,可以把问题先看在带入进去阅读材料,把着重点圈出,小心一些细节问题.旦场测渡爻盗诧醛超互答题时,要按点回答,尽量多回答一点,全面一点.自己要注意工整,谢谢采纳

城西区19589762736: 一些初一历史题
井俩艾兰: 1,B A,C ,D都是移风易俗的措施,只有B中的迁都,孝文帝公开和反对势力对抗,最终以征战的借口完成迁都,为其他改革措施奠定基础. 2,BC 少数民族的改革都有促进民族融合的作用,历史上孝文帝的改革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代表. 3,B 孝文帝的封建统治阶级,其一切措施的根本目的就是维护统治.

城西区19589762736: 初一历史题
井俩艾兰: 这个题如果你硬要结合人教版初一历史的话,那估计只能等历史老师来了. 我不清楚,历史课本上到底写了什么,不过我可以稍微回答下,你再结合你的课本看看吧. 1、管仲改革的内容具和所知有:1、以齐国渔盐之利,减免税收,大力发展...

城西区19589762736: 几道初一历史题
井俩艾兰: 1是诸葛亮 2为建立蜀国做出很大贡献 确立了三国鼎立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