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师说》原文疑问解词层意段意中心等详细资料

作者&投稿:典奇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师说的段落大意~

买本翻译书去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与“论”相比,随便些。像《捕蛇得说》《马说》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注释】

〔1〕学者:求学的人。
〔2〕道:指儒家孔子、孟轲的哲学、政治等原理、原则。可以参看本书上面所选韩愈《原道》。
〔3〕受:通“授”。
〔4〕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可 以参看本书下面所选韩愈《进学解》中所述作者治学内容。
〔5〕人非生而知之者:语本《论语·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论语·季氏》:“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孔子承认有生而知之的人,但认为自己并非这样。韩愈则进一步明确没有生而知之的 人。
〔6〕其为惑也: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其,那,指示代词。
〔7〕闻道:语本《论语·里仁》:“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闻,听见,引伸为懂得。师:这里作动词用,学习、从师的意思。
〔8〕从而师之:跟随(他),拜他为老师。师之,既以之为师。
〔9〕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庸,岂,表示 反问的语气。
〔10〕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知识、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11〕师道:从师学习的风尚。
〔12〕出人:超出(一般)人。
〔13〕众人:普通人。
〔14〕耻学于师: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1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因此聪明人更加聪明,愚蠢的人更加愚蠢。
〔16〕惑矣:(真)糊涂啊!
〔17〕彼童子之师:那些教小孩子的(启蒙)老师。
〔18〕句读(dòu逗):也叫句逗。古代称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逗),句号为圈,逗号为点。古代书籍上没有标点,老师教 学童读书时要进行句逗的教学。读,通“逗”。
〔19〕或师焉,或不(fǒu)焉:有的(指“句读之不知”这样的小事)请教老师,有的(指“惑之不解”这样的大事)却不问老师。
〔20〕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句读之不知)要学习,大的方面(惑之不解)却遗忘了。
〔21〕巫医:古代用祝祷、占卜等迷信方法或兼用药物医治疾病为业的人,连称为巫医。《逸周书·大聚》有关于“巫医”的记载。 《论语·季氏》:“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视为一种低下的职业。
〔22〕百工:泛指手工业者。
〔23〕相若、相似:相象,差不多的意思。
〔24〕位卑则足羞: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实在令人羞愧。
〔25〕谀(yú于):奉 承、谄媚。
〔26〕复:恢复。
〔27〕君子:古代“君子”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地位高的人,一是指品德高的人。这里用前一种意思,相当于士大夫。不齿:不屑与之同列,表示鄙视。 齿,原指年龄,也引伸为排列。幼马每年生一齿,故以齿计马岁数,也以指人的年龄。古人常依年龄长少相互排列次序。本句反映封建阶级的传统偏见。
〔28〕不齿:不值得提起,看不起。齿,同等看待。
〔29〕其可怪也欤:难道值得奇怪吗?其,语气词,起加强反问语气作用。
〔30〕圣人无常师:《论语·子张》:“子贡曰‘……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夫子,老师,指孔子。子贡说他何处不学,又为什么要有一定的老师呢!
〔31〕 郯(tán谈)子:春秋时郯国(今山东郯城)的国君,孔子曾向他请教过少皞(hào浩)氏(传说中古代帝王)时代的官职名称。
〔32〕苌(cháng)弘:东周 敬王时候的大夫,孔子曾向他请教古乐。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名襄,孔子曾向他学习弹琴。师,乐师。
〔33〕老聃(dān丹):即老子,春秋时楚国人,思想家, 道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曾向他请教礼仪。
〔34〕三人行句:语本《论语·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5〕不必:不一定。
〔36〕术业有专攻:学问和技艺上各自有专门的研究。攻:学习,研究。
〔37〕李氏子蟠:李蟠(pán盘),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进士。
〔38〕六艺经传(zhuàn):六艺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 典。经:六经本文。传:注解经典的著作。
〔39〕不拘于时:不受时俗的限制。时,时俗,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啊。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不能解答了。出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就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能够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能成为愚人的原因,(原因)大概都出在这里吧?(人们)爱自己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孩子们文字,教授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老师),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大)道理,解答那些(有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不能解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有的(书本上的字句)向老师学习,有的(大道理的疑难)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反而)放弃(不学),我未能看出那种人(是)明白(事理)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他们)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一听到有人)称“老师”称“弟子”等等,就许多人聚(在一块儿)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他们)就说:“那个(人)同那个(人)(指老师和学生)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啊,(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可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好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士大夫们认为(是)不值得一提的,现在士大夫们的见识竟反而比不上(他们),可真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同行,(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永远)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样样都)比学生贤能,(老师和学生的区别只是)听到道理有的早有的迟,学问和技艺(各)有(各的)专长,(只是)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纪十七(岁),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他)不受(当时士大夫那种耻于从师的)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正道,(所以)写(这篇)《师说》送给他。

【背景】

《师说》是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是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抨击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同时,也是对那些诽谤者的一个公开答复和严正的驳斥。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作自己的老师,不应因地位贵贱或年龄差别,就不肯虚心学习。文末并以孔子言行作证,申明求师重道是自古已然的作法,时人实不应背弃古道

这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文章论述了从师表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十分发达,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学。韩愈写这篇文章时三十五岁,正在国子监任教。那么,韩愈为什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原来他听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韩愈既以这样的人自我标榜,也以好为人师而著称。<新唐书>本传说他“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

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实际上,可以把<师说>看作韩愈提倡“古文”的一个庄严宣言。六朝以来,骈文盛行,写文章不重视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尽管也产生了一些艺术成就很高的作品,却导致了文学创作中浮靡之风的泛滥。这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在唐代,韩愈不是第一个提倡“古文”的人,却是一个集大成者。他无论在文学理论还是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成了“古文运动”的兴起、发展,并身体力行,培养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创作的年轻人。


翻译: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解释: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这句话出自清·刘开《问说》。原文选段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译文 君子学习必定喜爱问...

答疑解惑是什么意思?
答疑,回答你的疑问。解惑,解释你似懂非懂的迷惑。答疑解惑,就是回答和解释你搞不太清的事情。俗话说得好,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唐 韩愈《师说》道,指儒家之道;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惑,疑难问题。原文选段: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

《师说》中的词语注音和相关解释
《师说》生字注音 谀(yú) 欤(yú) 郯(tán) 苌(cháng)襄(xiāng) 聃(dān) 蟠(pán) 贻(yí)《师说》词语解释 【学者】 指求学的人.【所以】“用来(靠他)……的人”.【孰】疑问代词,相当于“谁”.【而】 转折连词,相当于“却”.【乎】 “于”,相当于“在”;后者...

《师说》中的“也”是什么意思?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3)用在句末,表示疑问,相当于“呢”、“吗”若为佣耕,何富贵也?——《史记》(4)用在前半句的末了,表示停顿一下,舒缓语气,后半句将对前半句加以解说。对后半句有强调作用 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孟子·告子下》《师说》中的这句话属于第二种。

答疑解惑是什么意思
答疑,回答你的疑问。解惑,解释你似懂非懂的迷惑。答疑解惑,就是回答和解释你搞不太清的事情!相关说明 1。答疑是由学生提出具体的问题, 由助教进行有针对性地回答。2。答疑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比较强, 基本上一对一的直接交流。3。答疑形式比较自由, 对教师的教学规范要求较少。4。答疑...

关于《师说》11个问题
5、圣人之所以为圣 “之所以”不能分开解释,这里是合成词,现代汉语同样使用,指代原因(圣人之所以被称为圣人)6、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则:连词,表转折,却(对于他自身,却耻于从师了)7、其可怪也 其:疑问词难道。(难道可怪吗)8、孔子师……… “师”指孔子的老师有……还...

《师说》印象深刻的一句及理由?
二、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哎,从师求学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叫人们没有疑惑也太难了。三、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讲授。几句正面阐述了“师”的职责和作用:传授道理,讲授知识,解答疑问。四、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关于《师说》的问题
请各位强人都来帮帮我呀,帮我多找一些关于《师说》这篇文章的偏僻问题,如字音或者解释,古今异义,通假字以及很多的等等。只要偏就行,要有回答呀,我有急事呀,大家帮帮我,明早前... 请各位强人都来帮帮我呀,帮我多找一些关于《师说》这篇文章的偏僻问题,如字音或者解释,古今异义,通假字以及很多的等等。只要...

《师说》中的词语注音和相关解释
《师说》生字注音 谀(yú) 欤(yú) 郯(tán) 苌(cháng)襄(xiāng) 聃(dān) 蟠(pán) 贻(yí)《师说》词语解释 【学者】 指求学的人.【所以】“用来(靠他)……的人”.【孰】疑问代词,相当于“谁”.【而】 转折连词,相当于“却”.【乎】 “于”,相当于“在”;后者...

何为师,何以为师?——《师说》
”我们身边的朋友亲人,他们身上有优点值得我们学习的,或是能够 回答我们疑问的,也可以算是我们的老师;不仅如此,我认为,哪怕是陌生人,能够有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地方,或者是给出的建议刚好对我们适用的话,哪怕他们不知道有这回事,他们也可以算是我们的老师。“何以为师?”师说说道:“师者,传其...

察隅县17392998488: 《师说》第一段划分段意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 -
东野姬洁尔:[答案] 第一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第二层: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第三层: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察隅县17392998488: 《师说》第一段划分段意 -
东野姬洁尔: 第一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第二层: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第三层: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察隅县17392998488: 求韩愈的《师说》原文加翻译
东野姬洁尔: 师说- - ·(唐)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察隅县17392998488: 韩愈《师说》中的一些小疑问. -
东野姬洁尔: ①“群笑之”,是士大夫中一部分自命清高的人笑另一部分以师生相称的人. ②“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说的是士大夫群体以师生相称的现象.③“可知矣”,知道“师道之不复”.④写巫医乐师是对比,“君子不齿”因为古代三教九流等级森严,上面的看不起下面的.

察隅县17392998488: 韩愈《师说》一文的分论点是? -
东野姬洁尔:[答案] 2.可以把分论点综合起来(节选)(吕其憨) 《师说》一文提出了两个分论点,即“古之学者必有师”和“圣人无常师”.全文可分两部分,1~3段为第一部分,第4段为第二部分.1~3段又可分两小层,1~2段为一层,第3段为一层,分别提出并论证了...

察隅县17392998488: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师说》是什么意思? -
东野姬洁尔: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意思是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一切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呢?《师说》作于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是说明教师的重要作...

察隅县17392998488: 关于《师说》的一次多义问题“彼童子之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吾从而师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的“师”字的意思 -
东野姬洁尔:[答案] 老师,专门技艺人,以……为师,从师求学

察隅县17392998488: 语文《师说》 -
东野姬洁尔: 唐代,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中普遍存在着从师学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 理,韩愈针对这些错误观点,提出以“道”为师,“道”在即师在,这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学者必有师,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的教育领域无疑仍有借鉴作用. 做学生的知识不一定不比师父多,师父也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只是说学知识有一个先后顺序,所学的术业有擅长与不擅长之分而已.

察隅县17392998488: 关于《师说》的问题 -
东野姬洁尔: 君子嘲笑巫医乐师百工,但在从师学习上不如他们. 师者,就是老师 足,足以 (以地位低的人为老师,则足以感到羞愧)

察隅县17392998488: 求韩愈的《师说》其中的古今异义,特殊词句,一词多义. -
东野姬洁尔:[答案] 古今异义 学者 古义:求学的人,读书人.如:古之学者必有师. 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句读 古义:句子停顿的地方.如:句读... ②师道之不复,可知矣(知道,了解) 之: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如“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