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电影的发展历史

作者&投稿:叶临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美国科幻电影发展历史~

  一、19世纪末到1920年代:好莱坞科幻片的成长期。
  19世纪末,带有科幻色彩的影片几乎和娱乐电影同时在法国诞生,比如1895年的《机器屠夫》,1897年的《一位20世纪的外科医生》等。但这些影片也许更像是在使用电影技术变魔术。直到1902年法国人梅里埃推出《月球旅行记》(Le Voyage dans la Lune),才标志着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电影出现。1910年代,欧洲国家,尤其是法国和英国,似乎在拍摄关于外星人和未来战争的题材的科幻片上一马当先。不过随着好莱坞制片厂制度的出现和发展,美国在科幻电影制作上奋起直追,生产了《科学怪人》(Frankenstein,1910)、《化身博士》(Dr. Jekyll and Mr. Hyde,1913)等影片,更值得一提的是于1916年生产的一部长达105分钟的《海底两万里》(20,000 Leagues Under the Sea),它开创了水下摄影的先河。到了1920年代,美国科幻片开始和欧洲分道扬镳。和德国《大都会》(Metropolis,1927)等欧洲科幻片相比,好莱坞科幻片更注重传奇的情节、快捷的节奏、惊险的动作和高超的特技。这一时期好莱坞科幻片代表作有《失落的世界》(The Lost World,1925)和《神秘岛》(The Mysterious Island,1929)等。
  二、1930年代和1940年代:好莱坞科幻片的成熟期。
  从1930年代开始,好莱坞科幻片开始偏爱带有恐怖、悲观和浪漫色彩的疯狂科学家主题,并且开始连篇累牍地拍摄科幻电影系列片。比如,这一时期出品了《科学怪人》(1931)、《科学怪人的新娘》(The Bride of Frankenstein,1935)和《科学怪人的儿子》(The Son of Frankenstein,1939),类似的还有《化身博士》系列和《飞侠哥顿》系列(Flash Gordon)。而《隐身人》(The Invisible Man,1933)和《金刚》(King Kong,1933)都是当时产生的名作,它们延续并发展了好莱坞电影在特技运用和情节安排上的长处,并已经产生了独特的程式。到了1940年代,由于二战的影响,好莱坞科幻片处于一个止步不前但却相对稳定的状态,在这个十年中生产的科幻片几乎都是从前题材的“后续系列”,比如《隐身女人》(The Invisible Woman,1940)、《隐身人归来》(The Invisible Man Returns,1940)和《隐身人复仇记》(The Invisible Man’s Revenge,1944)。不过,这也同时巩固了好莱坞科幻片的叙事模式。在1943年上映的《蝙蝠侠》(The Batman)中,日本科学家成为了邪恶的敌人,将好莱坞科幻片和战争宣传结合在了一起,这也是这一时期的特点。
  三、1950年代和1960年代:好莱坞科幻片的繁荣期。
  1950年代,也许是冷战笼罩在人们心理上的恐惧阴影加强了人们的想象力,好莱坞在此期间产生了大量科幻片佳作,它们常以外星人、怪兽或核战争为主题,也更加依赖特技的运用。比如《地球停转之日》(The Day the Earth Stood Still,1951)、《X放射线》(Them!,1953)、《两万英寻下的怪兽》(The Beast from 20,000 Fathoms,1953)、《火星人入侵》(Invaders From Mars,1953)、《外星人大战地球》(The War of the Worlds,1953)、《盗尸者入侵》(Invasion of the Body Snatchers,1956)、《惑星历险》(Forbidden Planet,1956)、《苍蝇》(The Fly,1958)和讲述核战争的《海滨》(On the Beach,1959)等。冷战对好莱坞科幻片的影响持续到了1960年代,比如1968年的《太空登月记》(Countdown)就以美苏军备竞赛为想象的源泉。但正是在1960年代,产生了科幻片历史上的经典之作《2001太空漫游》(2001: A Space Odyssey,1968)。这部美英合拍的影片无论在故事情节、思想内涵还是特技效果上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四、1970年代和1980年代:好莱坞科幻片在特技和故事之间保持平衡的时代。
  特技的使用对好莱坞科幻片而言从来都是举足轻重的,而随着视觉效果技术的发展,特技和故事之间的张力逐渐开始加大。究竟应该怎样将两者完美地结合起来?很多导演做出了他们的尝试。乔治·鲁卡斯(George Lucas)的《THX1138》(THX1138,1971)和《星球大战》(Star Wars,1977)、伍迪·艾伦(Woody Allen)的《傻瓜大闹科学城》(Sleeper,1973)、史蒂文·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的《第三类接触》(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1977)以及雷德利·斯科特的《异形》(Alien,1979)无疑是70年代几个成功的范例。到了80年代初和80年代中期,好莱坞科幻片的特技效果制作给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神奇体验,而同时这些科幻电影又能提供给他们一个值得品味的故事。比如乔治·鲁卡斯在80年和83年相继推出气势宏大的《星战之帝国反击战》(Star Wars: The Empire Strikes Back)和《星战之杰迪归来》(Star Wars: Return of the Jedy),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温情脉脉的《ET外星人》(E.T. the Extra-Terrestrial,1982),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的《终结者》(The Terminator,1984)以及罗伯特·泽米基斯(Robert Zemeckis)的《回到未来》(Back to the Future,1985)等。
  五、1990年至今:好莱坞科幻片在高科技中探索前进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好莱坞科幻片开始大量倚赖电脑合成影像(CGI),并将其发挥至极,但在同时却忽视了故事本身的重要性。90年代以后的好莱坞科幻片在故事上乏善可陈,在视觉效果则上富有极大的冲击力,画面也更加精美逼真。《独立日》,《侏罗纪公园》系列,《星战前传》第一部(Star Wars: Episode I-The Phantom Menace,1999)和第二部(Star Wars: Episode II- Attack of the Clones,2002)等影片将观众培养得对那些花费高昂的特技大场面甚至开始司空见惯起来。当令人眼花缭乱的电脑特技在银幕上趋向于饱和的时候,好莱坞科幻片也同时开始迷失了方向。随着科技的进步,好莱坞科幻片开始探索新的主题,比如克隆技术和智能机器人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

三四十年代的影片往往具有浓厚的话剧味,平均每场戏都较长,欣赏者的心理节奏若不能从当代动作片的快切快剪中跳脱出来,就会觉得那些影片太闷。一旦适应了那种风格,那稍嫌夸张的表演(按现代标准)、层层铺展的台词、古典话剧的结构,标志着舞台剧走向银幕的重要一步。但若你讨厌话剧,《北非谍影》、《乱世佳人》未必能成为你心目中的经典。

五六十年代,好莱坞受到电视的冲击,开始向大场面豪华制作发展。美仑美奂的歌舞片、千军万马的史诗片,给现代观众带来正反两方面的效应。一方面,这些影片的文化和社会积淀较少,40年后的中国观众欣赏起来毫不费力;另一方面,歌舞片的黄金岁月已逝去,演变成舞蹈化了的打斗片,只有一部《音乐之声》仍拥有全球性观众基础。像《阿拉伯的劳伦斯》那样的70毫米史诗片,在家庭大屏幕彩电上看,跟影院里的效果完全不同;在家里你会嫌它冗长,在影院里你则会啧啧称奇。

70年代末,好莱坞重新开始做梦,卢卡斯的《星球大战》便是成年人的童话,斯皮尔伯格更是唤醒了众多人潜在的儿童心理,你如果抱着挖掘社会内涵的心态去看《印第安纳·琼斯》三部曲或《外星人》,一定会大失所望。正如一个人有童年、少年、青年和成年,一个社会或国家也有这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有其最适合的影片风格,比如童年爱幻想,成年比较理智,等等。当然,这都不是绝对的,50年代好莱坞也出产过现实主义佳作,如《码头风云》,70年代初也有《火烧摩天楼》那样的优秀娱乐片。至于80年代以来,好莱坞的电影类型越来越杂,头一年还陶醉于缠绵悱恻的《泰坦尼克号》或《英国病人》,第二年却迷上了冷眼看世界的《美国丽人》。大致来说,如今几大电影厂忙着出产以特技或枪炮为号召的商业大片,满足青少年这个最关键的观众群,而独立制作公司生产有深度、有艺术性的作品,却没有钱推销,也找不到愿意放映的商业院线。

1853年,好莱坞只有一栋房子。

1870年,这里已成为一片兴旺的农田。

1886年,从房地产生意发财的富商哈维·亨德申·韦尔考克斯在这里买下了0.6平方公里的土地。好莱坞这个名字来自英语的“holly”(冬青)。韦尔考克斯的夫人一次旅行时,听到她旁边的一个人说她来自俄亥俄州的一个叫做好莱坞的地方。她很喜欢这个名字,回到加州后就将她丈夫的农庄改称为好莱坞了。韦尔考克斯计划在这里建造一座小城。

1887年2月1日他在地区政府正式注册此名。在他夫人的帮助下他铺设了今天的好莱坞大街做为城市的主街,在这条大街和其它大街的两旁种了胡椒树并开始出售产权。他的夫人募资建了两座教堂、一座学校和一座图书馆。为了使好莱坞名符其实,他们还进口了一些英国冬青,但这些植物在加州的气候下没有存活很久。

1900年,好莱坞已经有一间邮局、一家报社、一座旅馆和两个市场,其居民数为500人。10万人口的洛杉矶位于市东11公里处。在好莱坞和洛杉矶间有一条单轨的有轨电车,但这辆电车的运行不准时,每程时间为两小时。

1902年,今日著名的好莱坞酒店的第一部分开业。

1903年,好莱坞成为一个镇。当年下的两个命令是:除药店外其他商店禁酒,以及不准在街上驱赶数量多于200的牛群。

1904年,一条新的被称为好莱坞大街的有轨电车开业,使好莱坞与洛杉矶间的往返时间大大缩短。

1910年,好莱坞的居民投票决定加入洛杉矶。原因是这样他们可以通过洛杉矶取得足够的饮水和获得排水设施。

1960年,女演员乔安娜·伍德沃德得到了第一颗星的殊荣。

1985年,好莱坞的商业和娱乐区被正式列入美国受保护的历史性建筑名单。

1999年,洛杉矶的地铁开通到了好莱坞。

2001年,柯达剧院(Kodak Theatre)在Highland大道开业,成为奥斯卡奖颁奖礼新的举办场所。

2002年,一些好莱坞居民发动了一个让好莱坞自主独立,不再是洛杉矶一部分的运动。好莱坞市政府决定让所有洛杉矶居民投票表决。独立运动被以绝大多数否决。

扩展资料:

电影工业——

20世纪初,纽约和新泽西的电影公司开始迁向加州,原因是这里的天气好,日照时间长。虽然当时已经有电灯了,但当时的电灯还不够亮,当时最好的光源是阳光。除此之外,加州视野宽广,有各种不同的自然风景。此外当时托马斯·爱迪生持有电影的专利,而加州离新泽西非常远,因此爱迪生很难在这里控制他的专利权。

在美国东岸,独立的电影公司经常被爱迪生和他的代理人诉讼。在遥远的加州没有那么多爱迪生的部下。即使他派人来加州,他的人往往比其消息来的晚,这样一来这里的电影制造商就可以及时躲到附近的墨西哥去了。

1911年第一个电影工作室在好莱坞开业,同年已有15个其它的工作室在这里定居,成千上万的梦幻制造者紧随而至。

1923年,今天成为好莱坞象征之一的白色大字“HOLLYWOOD”被树立在好莱坞后的山坡上,本来这个字后面还有“LAND”四个字母,是一家建筑厂商为了推销新建好的的住宅社区设置的广告看板。但它们被树立起来以后就没有人去管它们,以致渐渐荒废。

一直到1949年,好莱坞商会将后面的四个字母去掉,并将其它字母修复。这个招牌今天受到商标保护,没有经过好莱坞商会的同意,无人有权使用它。

1929年5月16日,奥斯卡金像奖第一次颁发,当时的门票是十美元,共有两百五十人参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好莱坞



出于对经济利益和社会文化价值方面的考虑,政府对好莱坞一直持支持态度。但由于美国社会浓厚的宗教氛围,和对电影传播的巨大力量的清醒认识,美国政府与民间对好莱坞的批判与规范贯穿了整个好莱坞的发展史。

从镍币剧院开始,美国电影业就在道学家们的批判和质疑声中成长。1909年,美国成立了由教堂联合会、公共教育协会、妇女市政联盟和防止犯罪学会等机构联合组成的纽约市电影检查委员会,即后来的“全国评审委员会”的前身。

严密的检查网络一方面规范了好莱坞电影的道德性,但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好莱坞的进一步发展。据邵牧君所著《禁止放映:好莱坞禁片实录》一书记载,1921年,各州议会收到的反对电影的各种法案达数百件。

经过20年的反文化运动风潮,到80年代,保守的社会风潮再度回流,成为美国主流社会价值观的主要特色,以美国主流商业大片和奥斯卡获奖影片为代表。虽然后来电影审查制度为电影分级制度所代替,但直到今日,在这些美国主流电影中仍然能窥见海斯法典的身影。

扩展资料:

好莱坞电影对中国电影的影响:

好莱坞在美国的全球化战略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美国电影的全球化不仅创造着巨大的经济利益而且创造美国式的“世界趣味”。

好莱坞将中国看作最具潜力的国际电影市场,并正借助国家力量和经济实力采用多种策略培育和开拓这一市场。当中国加入WTO成为现实以后,中国电影和文化主权将面对好莱坞的挑战。

中国电影发展仍然具有潜在的优势或有利条件。中国电影的危机不仅来自好莱坞更是来自自身的体制和机制。以民族主义为理由对抗全球化和好莱坞并不具有必然的合理性。中国电影改革的根本并不是扩展规模而是建立现代企业机制。面向国际国内市场的产业化改造是中国电影最大的政治。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好莱坞的全球化策略与中国电影的发展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从早期历史看美国电影中中产阶级的价值观



纵观好莱坞发展史,好莱坞电影美学风格在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有一次较大的变化,在此之前可以称为经典好莱坞时期,而之后则可成为新好莱坞时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十年中间,对于美国电影而言,乃是一个征服全世界的兴盛时期。外国影片在美国两万家电影院的上映节目中已经完全消灭。在世界各国,美国影片占着上映节目60~90%的优势,每年约有两亿美元被用来生产800多部影片。

电影方面的投资超过15亿美元,这样大的资金使电影事业在美国成了一种大规模的工业,在资本上可以与制造汽车、罐头、钢铁、石油、纸烟这些美国最大的工业相比拟。

自从格里菲斯失势之后,金融资本家所重视的已不是导演,而是电影明星。后者成了制片公司的一种工具或者商标。从这时起,影片的真正主人是制片人,也就是那些被华尔街的银行家所赏识与选定的企业家。

电影导演和照明技师、摄影师、布景设计师一样,只不过是每周领取一定报酬的受雇者而已。制片人利用解除合同这种暗中威胁的办法,把导演过去所掌握的大部分实权,如对主题、明星和技师的选择、剧本和蒙太奇的仔细推敲、布景和服装的监督等等,全部夺取过去。

这样一来,制片人便成了决定艺术成败的一切因素的主人。他最关切的乃是怎样多赚钱,他的董事会也只根据影片的利润率来估量他的价值。

因此摄制影片完全以票房收入为指导原则。他们对独立的影评家的评论,满不放在眼中,而事实上,这种影评在美国当时可说几乎全未存在。

但制片人自己只在幕后指挥一切。在好莱坞露面的乃是电影明星,而“明星制度”也成为好莱坞征服世界的基础。观众对电影明星的崇拜是用几百万张签名的照片来维持的,广告和宣传在这些偶像周围创造一种传奇的气氛。

拒绝把自己附属于明星的导演为数可说极少。随着好莱坞的建立,电影先驱人物不是日趋没落就是销声匿迹。托马斯·英斯已经故世;麦克·塞纳特虽然还在继续摄制一些优良的作品,但他的声誉却并未因此增长;至于格里菲斯此时则正在逐渐走下坡路。

标志格里菲斯登峰造极的作品,在美国乃是他的《一个国家的诞生》,在欧洲乃是他的《被摧残的花朵》,在电影艺术方面则是《党同伐异》。

但是,商业上的失败终于注定了格里菲斯的悲惨命运。这位被列入制片厂黑名单的伟大艺术家,在他以后残余的二十几年生命中,再也没有机会导演一部影片了。好莱坞的拜金主义把它的创始人都毁灭了。

格里菲斯的没落,正好和西席·地密尔的兴隆形成鲜明的对照。后者的庸俗的商人气息和浮夸的作风,成了好莱坞影片四十年以来的特征。

好莱坞这个骤然之间交了红运的城市,具有暴发户们的那种低级趣味,他们建造的豪华的别墅,硬把罗马的露天剧场和洛可可式的堡垒,天主教的大教堂和摩天大楼结合在一起。这种建筑上东拼西凑的夸张趣味连同那种说教式的象征趣味,在根据勃拉斯哥·伊巴涅兹的原作改编的影片《启示录四骑士》里表现得最为突出。

这部由雷克斯·英格兰姆导演、使范伦铁诺因此成为明星的超级影片在上映收入上打破了纪录。英格兰姆在其他影片中——例如在无声电影末期他将结束电影生涯时在尼斯摄制的那些影片中——也显示出这种讲究形式的作法。

好莱坞在成为国际上的强大势力以后,它摄制的题材也变成国际化了。在它最卖座的无声片中,以美国为背景的为数很少。

在这些影片中,只有詹姆斯·克鲁兹导演的那部极著名的《篷车》直接取材于美国历史,是一部歌颂开拓西部地区者的史诗。

西部片由于托马斯·英斯和W.S.哈特的功劳,曾提高到艺术的水平,但此时的西部片,除了象约翰·福特的《铁骑》这样极例外的影片以外,又变成了一种廉价影片的同义语,由一些专门迎合平民观众的导演和无名的演员粗制滥造地摄制出来。

由于金融资本的国际联合、审查制度的严格、流行小说被有系统地搬上银幕、明星制度、专为卖座的打算和制片人的拜金主义这些原因,使得美国电影艺术日趋贫乏,这种贫乏和物质的丰富相形之下,显得更为突出。

但美国电影中至少还存在着一个作品丰富的喜剧学派和几部例外的作品,这些影片几乎都是由外国籍的导演摄制出来的。

莱昂斯·彼雷给美国人培植了对浮华喜剧的爱好,加斯尼埃则是系列影片的创造者之一。除这两人以外,还可以举出肖塔尔、阿尔倍·卡普拉尼,以及协助卓别林导演《巴黎一妇人》的阿巴迪·达拉斯特。

欧洲电影的示范作用,使几个美国导演倾向于摄制一些艺术性超过商业性的影片。他们之中有几个确实达到了艺术的水平。有声电影兴起的前夕,美国出现了一批有才能的新电影导演,这些导演在某种程度上开始接替了先驱者的地位。

好莱坞在它历史上最繁荣时期,它的电影先驱者和欧洲最伟大的电影艺术家,与其说是加以利用,毋宁说是加以排斥。随着好莱坞的世界霸权的建立,它大部分生产就陷于毫无意义和追求豪华场面的停滞局面。

1927年10月23日,阿兰·克劳斯兰德摄制的有声响、对白和歌唱的《爵士歌王》的第一次上映,标志着电影已进入了它的历史的一个新时代。

有声技术的运用使电影中复杂的叙事与流畅的对话成为可能,这一切促成了经典好莱坞电影浓重的戏剧化风格。

同时这种风格也符合当时的制片厂制度。由好莱坞巨鳄麦克•塞纳特创造的制片厂制度客观上要求电影必须以迎合最广大观众的审美需求为目标,而传统的被大众所熟悉的戏剧化美学观显然是最好的选择。类型电影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这些被克拉考尔称为迎合观众“深层集体心理”的影片,通过程式化的情节、类型化的人物,迅速占据了观众的视野,科幻、歌舞、犯罪等形式的类型片得以在世界影院中大行其道。

西部片作为最“美国化”的类型片在经典好莱坞时期占有重要的地位。西部片颂扬、推崇那种粗犷的个人主义和适者生存的精神,体现着善必胜恶的道德理想,因而在美国影坛上长盛不衰。

新好莱坞时期描写人物的典型手法是,影片中的主人公不再是善恶分明的类型化人物,而是具有更加复杂的内心世界。

新好莱坞注重人物的立体化与心理化,增加了影片的层次与深度。新好莱坞电影的叙事特点,即在继承好莱坞善于讲故事传统的基础上,将影片的故事纳入到广阔的社会背景中,为影片融入真实性与社会性,使好莱坞电影较之以前更加具有社会意义与深度。

新好莱坞电影还受到欧洲电影的深刻影响。商业电影艺术化、艺术电影商业化成为这一时期电影发展的一个趋势,许多欧洲艺术电影的处理方法被用于好莱坞电影中。

从经典时期到新时期,电影在好莱坞这块土地上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演变,无论是故事结构还是人物形象或是观念意识,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经典好莱坞时期的一套手法在当代已不能满足观众的需要,而更善于适应社会时代需要的新好莱坞电影却悄然占据了观众的视线。

从70年代到80年代的过渡时期,新好莱坞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近10年的时间,美国每年生产200部左右的影片,电影与电视争夺观众的竞争已达到平衡。电影保持着10到12亿的观众,并且有了自己的越来越广阔的海外市场。

据1993年的统计证实,美国电影国内票房收入达52亿,发行收入26亿。视听产品的贸易顺差仅次于飞机制造出口业,为美国第二大行业。在全年世界银幕上上座率最高的10O部影片中美国影片占88部。

好莱坞电影通过自身的调整完成了向后工业时代的过渡,至今仍雄踞世界电影工业金字塔的顶端,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

扩展资料

好莱坞特种部队电影一:《黑鹰坠落》 豆瓣评分8.6 导演:雷德利·斯科特

故事讲述的是1992年美国大兵和东非国家索马里恐怖分子的战争故事。当时索马里内恐怖分子连年征战。部落战争不断,使得国民饿殍遍野,死亡的平民人数达到30万。

该国政府由独裁者默罕默德法拉艾迪德占领,并且嚣张难耐,抢走国际救援组织的物资,并且直接向世界维和组织宣战。满腔热血的美国特种兵兵得到的任务是推翻艾迪德政权。

整部电影没有个人英雄主义,有的只是命运和与命运抗争的人。

好莱坞特种部队电影二:《孤独的幸存者》 豆瓣评分8.0 导演:彼得·博格

电影是由美国突击队的红翼行动真实改编。阿富汗国会大选前期,美国军队对周围辖区做肃清工作以保证大会的顺利进行。

大家都知道,那边有很多的混乱地区,俗称三不管地带。由艾哈迈德·沙赫带领的塔利班组织趁机发展壮大,足以威胁美国的利益,于是一场海豹突击队针对塔利班组织的行动悄然开启。

片中的节奏让人热血沸腾,是很真实的一部特种部队电影。

好莱坞特种部队电影三:《勇者行动》 豆瓣评分:7.6 导演: 迈克·麦科伊 / 斯科特·沃

马上做父亲的主人公洛克正准备与大家分享喜悦,不料接到上级命令去执行一项紧急任务,主人公当然是服从命令听从祖国的召唤。

原来CIA 的一名成员被恐怖分子抓走,情况非常紧急。洛克带领自己的队员前往救援,意外发现原来这是一起针对美国本土的恐怖袭击计划,惊天阴谋已经在执行中。

特种部队只能加紧步伐全球缉凶围剿。看成是电影版的《战地3》,而且电影也是由真实故事改编而来。

好莱坞特种部队电影四:《太阳泪》 豆瓣评分7.2 导演: 安东尼·福奎阿

同样是美国特种部队为背景的一部电影,电影中男主角身为队长,被任命前往非洲雨林营救莱娜医生。尼日利亚叛乱,布鲁斯奉命率队去营救美国医生,假装要带难民逃走,已坐上飞机后又折回;护送途中看到种族清洗而出手;发现叛军跟踪信号而来,为了追杀总统儿子,经过激烈厮杀终于等来后援。

人性在这部电影里表现的很突出,生命的价值在惨绝人寰的杀缪前显得如此脆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好莱坞电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好莱坞电影:美国电影工业发展史



我把自己压箱底的积累给你,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你:

纵观好莱坞发展史,好莱坞电影美学风格在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有一次较大的变化,在此之前可以称为经典好莱坞时期,而之后则可成为新好莱坞时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十年中间,对于美国电影而言,乃是一个征服全世界的兴盛时期。外国影片在美国两万家电影院的上映节目中已经完全消灭。在世界各国,美国影片占着上映节目60~90%的优势,每年约有两亿美元被用来生产800多部影片。电影方面的投资超过15亿美元,这样大的资金使电影事业在美国成了一种大规模的工业,在资本上可以与制造汽车、罐头、钢铁、石油、纸烟这些美国最大的工业相比拟。派拉蒙、劳乌、福斯、米高梅、环球这些大制片公司,支配着影片的生产以及全世界影片的上映和发行。它们和华尔街的金融巨头如柯恩·洛埃伯银行、通用汽车公司、杜邦·德·奈莫尔、摩根、洛克菲勒等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自从格里菲斯失势之后,金融资本家所重视的已不是导演,而是电影明星。后者成了制片公司的一种工具或者商标。从这时起,影片的真正主人是制片人,也就是那些被华尔街的银行家所赏识与选定的企业家。电影导演和照明技师、摄影师、布景设计师一样,只不过是每周领取一定报酬的受雇者而已。制片人利用解除合同这种暗中威胁的办法,把导演过去所掌握的大部分实权,如对主题、明星和技师的选择、剧本和蒙太奇的仔细推敲、布景和服装的监督等等,全部夺取过去。


这样一来,制片人便成了决定艺术成败的一切因素的主人。他最关切的乃是怎样多赚钱,他的董事会也只根据影片的利润率来估量他的价值。因此摄制影片完全以票房收入为指导原则。他们对独立的影评家的评论,满不放在眼中,而事实上,这种影评在美国当时可说几乎全未存在。


但制片人自己只在幕后指挥一切。在好莱坞露面的乃是电影明星,而“明星制度”也成为好莱坞征服世界的基础。观众对电影明星的崇拜是用几百万张签名的照片来维持的,广告和宣传在这些偶像周围创造一种传奇的气氛。明星的恋爱、离婚以及他们所使用的化妆品、住宅、他们喜爱的动物,在某些国家成了一般人关心和津津乐道的题材。“明星制度”甚至使鲁道夫·范伦铁诺、玛丽·璧克馥、道格拉斯·范朋克、格洛丽亚·史璜逊、华莱士·雷德、约翰·基尔伯特、梅·茂莱、瑙尔玛·塔尔麦琦等人变成了真正被崇拜的偶像。


一些有名的宗教团体对这种竞争深感不安。清教徒对好莱坞展开了一起起攻击,这些攻击又因一些明星丑事的传播(如:华莱士·雷德因吸毒和酗酒而身死,某一舞女在有胖明星亚布克尔参加的一次宴会上遭到了谋杀,以及某些明星曾犯谋杀或因恋爱犯罪等等),而变得更加猛烈。


此时资本家成立了一个名叫“美国制片人与发行人协会”的机构,这个机构是由一个虔诚的清教徒、共和党领袖威廉·海斯负责组织起来的。按照海斯的说法,电影变成了旅行商人,“商品跟在影片后面,凡是美国影片深入的地方,我们一定能够销售更多的美国货物”。


当好莱坞了解到这种国际使命时,美国某些明星扮演的人物也发生了变化。道格拉斯·范朋克在“三角影片公司”时曾幽默地扮演一个强壮、天真、乐观、为女人所喜爱的美国英雄,但到后来却在墨西哥的《佐罗的标记》、法国的《三个火枪手》、英国的《罗宾汉》、东方的《巴格达窃贼》及《黑海盗》中变成一个不可战胜的大力士,一个无所畏惧和无可指责的骑士和保卫正义而且总是获得胜利的人。随着年岁的增长,范朋克日益喜好巨大的布景、极端的豪华和神秘的力量。 


拒绝把自己附属于明星的导演为数可说极少。随着好莱坞的建立,电影先驱人物不是日趋没落就是销声匿迹。托马斯·英斯已经故世;麦克·塞纳特虽然还在继续摄制一些优良的作品,但他的声誉却并未因此增长;至于格里菲斯此时则正在逐渐走下坡路。标志格里菲斯登峰造极的作品,在美国乃是他的《一个国家的诞生》,在欧洲乃是他的《被摧残的花朵》,在电影艺术方面则是《党同伐异》。但是,商业上的失败终于注定了格里菲斯的悲惨命运。这位被列入制片厂黑名单的伟大艺术家,在他以后残余的二十几年生命中,再也没有机会导演一部影片了。好莱坞的拜金主义把它的创始人都毁灭了。    


格里菲斯的没落,正好和西席·地密尔的兴隆形成鲜明的对照。后者的庸俗的商人气息和浮夸的作风,成了好莱坞影片四十年以来的特征。他拍了各种样式的影片,从浮华喜剧《男性和女性》和其他由格洛丽亚·史璜逊主演的影片,一直到场面豪华的反苏宣传片《伏尔加的船夫》和反对无神论的闹剧片《不信上帝的少女》(片中有对儿童监狱的杰出描写),凡是能够赚钱的影片,他都加以摄制。地密尔最成功的作品是一些带有浓厚游艺场气氛的大型片,在这些大型片中,地密尔除了取材于圣经上的故事以外,还加进了一些色情的描写。好莱坞给他一笔格里菲斯所得不到的资金来摄制场面浩大的影片《十诫》和《万王之王》。地密尔由于承袭了意大利电影的老传统,结果成了最能卖座的商业性影片的导演之一。弗莱德·尼勃罗模仿他的例子,替高德温和梅育拍了一部叫做《宾虚传》的巨片,这部影片花去了600万美元的摄制费,虽然风行一时,可是收入却不过400万美元。


好莱坞这个骤然之间交了红运的城市,具有暴发户们的那种低级趣味,他们建造的豪华的别墅,硬把罗马的露天剧场和洛可可式的堡垒,天主教的大教堂和摩天大楼结合在一起。这种建筑上东拼西凑的夸张趣味连同那种说教式的象征趣味,在根据勃拉斯哥·伊巴涅兹的原作改编的影片《启示录四骑士》里表现得最为突出。这部由雷克斯·英格兰姆导演、使范伦铁诺因此成为明星的超级影片在上映收入上打破了纪录。英格兰姆在其他影片中——例如在无声电影末期他将结束电影生涯时在尼斯摄制的那些影片中——也显示出这种讲究形式的作法。


好莱坞在成为国际上的强大势力以后,它摄制的题材也变成国际化了。在它最卖座的无声片中,以美国为背景的为数很少。在这些影片中,只有詹姆斯·克鲁兹导演的那部极著名的《篷车》直接取材于美国历史,是一部歌颂开拓西部地区者的史诗。 西部片由于托马斯·英斯和W.S.哈特的功劳,曾提高到艺术的水平,但此时的西部片,除了象约翰·福特的《铁骑》这样极例外的影片以外,又变成了一种廉价影片的同义语,由一些专门迎合平民观众的导演和无名的演员粗制滥造地摄制出来。美国电影这种“失去本国特性”的倾向成了极其普遍的趋势。亨利·金虽然还能按照托马斯·英斯和格里菲斯的传统,导演了一部完美的、描写美国地方生活的影片《孝子大卫》,可是人们不但不鼓励他沿着这一方向前进,反而导使他去摄制一些流行的言情小说(如《史泰拉恨史》),或者象他以后在罗马摄制的那些影片那样,向着意大利那种场面巨大的影片方向去发展(如《罗莫拉》、《白修女》等)。


由于金融资本的国际联合、审查制度的严格、流行小说被有系统地搬上银幕、明星制度、专为卖座的打算和制片人的拜金主义这些原因,使得美国电影艺术日趋贫乏,这种贫乏和物质的丰富相形之下,显得更为突出。但美国电影中至少还存在着一个作品丰富的喜剧学派和几部例外的作品,这些影片几乎都是由外国籍的导演摄制出来的。莱昂斯·彼雷给美国人培植了对浮华喜剧的爱好,加斯尼埃则是系列影片的创造者之一。除这两人以外,还可以举出肖塔尔、阿尔倍·卡普拉尼,以及协助卓别林导演《巴黎一妇人》的阿巴迪·达拉斯特。


1920年以后,好莱坞为了打倒它的竞争者,大量吸收外国籍的优秀导演和演员前往美国。 莫里茨·斯蒂勒带着葛丽泰·嘉宝来到美国。但他专门为从德国来的演员波拉·尼格丽和强宁斯导演影片。他导演的《帝国旅馆》和《罪恶之街》这两部影片,无论在艺术上或商业上来说,都不是很成功的作品。与斯蒂勒相反,嘉宝在美国却大走红运。这位著名的女悲剧演员,确实是好莱坞一棵摇钱树,同时也给好莱坞的摄影棚带来了艺术。广告宣传使嘉宝成了传奇式的人物。她所主演的影片片名本身就具有一种宣传性质,如:《诱惑的女人》、《肉与魔》、《仙女下凡》、《神秘夫人》、《野兰花》、《接吻》等等。她在传奇式的故事中表现了历史上最著名的多情女子。


除了嘉宝以外,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移民,对好莱坞几乎没有带来什么贡献。但从德国来的移民,特别是斯特劳亨、刘别谦、冯·斯登堡,却对美国电影有很大的贡献。欧洲电影的示范作用,使几个美国导演倾向于摄制一些艺术性超过商业性的影片。他们之中有几个确实达到了艺术的水平。有声电影兴起的前夕,美国出现了一批有才能的新电影导演,这些导演在某种程度上开始接替了先驱者的地位。   


好莱坞在它历史上最繁荣时期,它的电影先驱者和欧洲最伟大的电影艺术家,与其说是加以利用,毋宁说是加以排斥。随着好莱坞的世界霸权的建立,它大部分生产就陷于毫无意义和追求豪华场面的停滞局面。


1927年10月23日,阿兰·克劳斯兰德摄制的有声响、对白和歌唱的《爵士歌王》的第一次上映,标志着电影已进入了它的历史的一个新时代。有声技术的运用使电影中复杂的叙事与流畅的对话成为可能,这一切促成了经典好莱坞电影浓重的戏剧化风格。同时这种风格也符合当时的制片厂制度。由好莱坞巨鳄麦克•塞纳特创造的制片厂制度客观上要求电影必须以迎合最广大观众的审美需求为目标,而传统的被大众所熟悉的戏剧化美学观显然是最好的选择。类型电影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这些被克拉考尔称为迎合观众“深层集体心理”的影片,通过程式化的情节、类型化的人物,迅速占据了观众的视野,科幻、歌舞、犯罪等形式的类型片得以在世界影院中大行其道。


西部片作为最“美国化”的类型片在经典好莱坞时期占有重要的地位。西部片颂扬、推崇那种粗犷的个人主义和适者生存的精神,体现着善必胜恶的道德理想,因而在美国影坛上长盛不衰。


新好莱坞时期描写人物的典型手法是,影片中的主人公不再是善恶分明的类型化人物,而是具有更加复杂的内心世界。新好莱坞注重人物的立体化与心理化,增加了影片的层次与深度。新好莱坞电影的叙事特点,即在继承好莱坞善于讲故事传统的基础上,将影片的故事纳入到广阔的社会背景中,为影片融入真实性与社会性,使好莱坞电影较之以前更加具有社会意义与深度。


新好莱坞电影还受到欧洲电影的深刻影响。商业电影艺术化、艺术电影商业化成为这一时期电影发展的一个趋势,许多欧洲艺术电影的处理方法被用于好莱坞电影中。


从经典时期到新时期,电影在好莱坞这块土地上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演变,无论是故事结构还是人物形象或是观念意识,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典好莱坞时期的一套手法在当代已不能满足观众的需要,而更善于适应社会时代需要的新好莱坞电影却悄然占据了观众的视线。 


从70年代到80年代的过渡时期,新好莱坞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近10年的时间,美国每年生产200部左右的影片,电影与电视争夺观众的竞争已达到平衡。电影保持着10到12亿的观众,并且有了自己的越来越广阔的海外市场。据1993年的统计证实,美国电影国内票房收入达52亿,发行收入26亿。视听产品的贸易顺差仅次于飞机制造出口业,为美国第二大行业。在全年世界银幕上上座率最高的10O部影片中美国影片占88部。


好莱坞电影通过自身的调整完成了向后工业时代的过渡,至今仍雄踞世界电影工业金字塔的顶端,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通过对好莱坞的全面考察,有助于我们对日常生活中电影的思考,有助于我们对自己的民族电影的判断。对一般观众来说,可以作为娱乐方式看待好莱坞电影;对电影创作者来说,可以学习好莱坞式商业电影独特的艺术形式的规则;对于制片人来说,可以从好莱坞式的商业规则中,学习好莱坞的电影理念和运作方式;而对理论家来说,可以通过对好莱坞特性的认识反思的历史和问题。考察好莱坞的电影史对于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不可不说是有所裨益。



纵观好莱坞发展史,好莱坞电影美学风格在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有一次较大的变化,在此之前可以称为经典好莱坞时期,而之后则可成为新好莱坞时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十年中间,对于美国电影而言,乃是一个征服全世界的兴盛时期。外国影片在美国两万家电影院的上映节目中已经完全消灭。在世界各国,美国影片占着上映节目60~90%的优势,每年约有两亿美元被用来生产800多部影片。电影方面的投资超过15亿美元,这样大的资金使电影事业在美国成了一种大规模的工业,在资本上可以与制造汽车、罐头、钢铁、石油、纸烟这些美国最大的工业相比拟。派拉蒙、劳乌、福斯、米高梅、环球这些大制片公司,支配着影片的生产以及全世界影片的上映和发行。它们和华尔街的金融巨头如柯恩·洛埃伯银行、通用汽车公司、杜邦·德·奈莫尔、摩根、洛克菲勒等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自从格里菲斯失势之后,金融资本家所重视的已不是导演,而是电影明星。后者成了制片公司的一种工具或者商标。从这时起,影片的真正主人是制片人,也就是那些被华尔街的银行家所赏识与选定的企业家。电影导演和照明技师、摄影师、布景设计师一样,只不过是每周领取一定报酬的受雇者而已。制片人利用解除合同这种暗中威胁的办法,把导演过去所掌握的大部分实权,如对主题、明星和技师的选择、剧本和蒙太奇的仔细推敲、布景和服装的监督等等,全部夺取过去。

这样一来,制片人便成了决定艺术成败的一切因素的主人。他最关切的乃是怎样多赚钱,他的董事会也只根据影片的利润率来估量他的价值。因此摄制影片完全以票房收入为指导原则。他们对独立的影评家的评论,满不放在眼中,而事实上,这种影评在美国当时可说几乎全未存在。

但制片人自己只在幕后指挥一切。在好莱坞露面的乃是电影明星,而“明星制度”也成为好莱坞征服世界的基础。观众对电影明星的崇拜是用几百万张签名的照片来维持的,广告和宣传在这些偶像周围创造一种传奇的气氛。明星的恋爱、离婚以及他们所使用的化妆品、住宅、他们喜爱的动物,在某些国家成了一般人关心和津津乐道的题材。“明星制度”甚至使鲁道夫·范伦铁诺、玛丽·璧克馥、道格拉斯·范朋克、格洛丽亚·史璜逊、华莱士·雷德、约翰·基尔伯特、梅·茂莱、瑙尔玛·塔尔麦琦等人变成了真正被崇拜的偶像。

一些有名的宗教团体对这种竞争深感不安。清教徒对好莱坞展开了一起起攻击,这些攻击又因一些明星丑事的传播(如:华莱士·雷德因吸毒和酗酒而身死,某一舞女在有胖明星亚布克尔参加的一次宴会上遭到了谋杀,以及某些明星曾犯谋杀或因恋爱犯罪等等),而变得更加猛烈。

此时资本家成立了一个名叫“美国制片人与发行人协会”的机构,这个机构是由一个虔诚的清教徒、共和党领袖威廉·海斯负责组织起来的。按照海斯的说法,电影变成了旅行商人,“商品跟在影片后面,凡是美国影片深入的地方,我们一定能够销售更多的美国货物”。

当好莱坞了解到这种国际使命时,美国某些明星扮演的人物也发生了变化。道格拉斯·范朋克在“三角影片公司”时曾幽默地扮演一个强壮、天真、乐观、为女人所喜爱的美国英雄,但到后来却在墨西哥的《佐罗的标记》、法国的《三个火枪手》、英国的《罗宾汉》、东方的《巴格达窃贼》及《黑海盗》中变成一个不可战胜的大力士,一个无所畏惧和无可指责的骑士和保卫正义而且总是获得胜利的人。随着年岁的增长,范朋克日益喜好巨大的布景、极端的豪华和神秘的力量。

拒绝把自己附属于明星的导演为数可说极少。随着好莱坞的建立,电影先驱人物不是日趋没落就是销声匿迹。托马斯·英斯已经故世;麦克·塞纳特虽然还在继续摄制一些优良的作品,但他的声誉却并未因此增长;至于格里菲斯此时则正在逐渐走下坡路。标志格里菲斯登峰造极的作品,在美国乃是他的《一个国家的诞生》,在欧洲乃是他的《被摧残的花朵》,在电影艺术方面则是《党同伐异》。但是,商业上的失败终于注定了格里菲斯的悲惨命运。这位被列入制片厂黑名单的伟大艺术家,在他以后残余的二十几年生命中,再也没有机会导演一部影片了。好莱坞的拜金主义把它的创始人都毁灭了。

格里菲斯的没落,正好和西席·地密尔的兴隆形成鲜明的对照。后者的庸俗的商人气息和浮夸的作风,成了好莱坞影片四十年以来的特征。他拍了各种样式的影片,从浮华喜剧《男性和女性》和其他由格洛丽亚·史璜逊主演的影片,一直到场面豪华的反苏宣传片《伏尔加的船夫》和反对无神论的闹剧片《不信上帝的少女》(片中有对儿童监狱的杰出描写),凡是能够赚钱的影片,他都加以摄制。地密尔最成功的作品是一些带有浓厚游艺场气氛的大型片,在这些大型片中,地密尔除了取材于圣经上的故事以外,还加进了一些色情的描写。好莱坞给他一笔格里菲斯所得不到的资金来摄制场面浩大的影片《十诫》和《万王之王》。地密尔由于承袭了意大利电影的老传统,结果成了最能卖座的商业性影片的导演之一。弗莱德·尼勃罗模仿他的例子,替高德温和梅育拍了一部叫做《宾虚传》的巨片,这部影片花去了600万美元的摄制费,虽然风行一时,可是收入却不过400万美元。

好莱坞这个骤然之间交了红运的城市,具有暴发户们的那种低级趣味,他们建造的豪华的别墅,硬把罗马的露天剧场和洛可可式的堡垒,天主教的大教堂和摩天大楼结合在一起。这种建筑上东拼西凑的夸张趣味连同那种说教式的象征趣味,在根据勃拉斯哥·伊巴涅兹的原作改编的影片《启示录四骑士》里表现得最为突出。这部由雷克斯·英格兰姆导演、使范伦铁诺因此成为明星的超级影片在上映收入上打破了纪录。英格兰姆在其他影片中——例如在无声电影末期他将结束电影生涯时在尼斯摄制的那些影片中——也显示出这种讲究形式的作法。

好莱坞在成为国际上的强大势力以后,它摄制的题材也变成国际化了。在它最卖座的无声片中,以美国为背景的为数很少。在这些影片中,只有詹姆斯·克鲁兹导演的那部极著名的《篷车》直接取材于美国历史,是一部歌颂开拓西部地区者的史诗。 西部片由于托马斯·英斯和W.S.哈特的功劳,曾提高到艺术的水平,但此时的西部片,除了象约翰·福特的《铁骑》这样极例外的影片以外,又变成了一种廉价影片的同义语,由一些专门迎合平民观众的导演和无名的演员粗制滥造地摄制出来。美国电影这种“失去本国特性”的倾向成了极其普遍的趋势。亨利·金虽然还能按照托马斯·英斯和格里菲斯的传统,导演了一部完美的、描写美国地方生活的影片《孝子大卫》,可是人们不但不鼓励他沿着这一方向前进,反而导使他去摄制一些流行的言情小说(如《史泰拉恨史》),或者象他以后在罗马摄制的那些影片那样,向着意大利那种场面巨大的影片方向去发展(如《罗莫拉》、《白修女》等)。

由于金融资本的国际联合、审查制度的严格、流行小说被有系统地搬上银幕、明星制度、专为卖座的打算和制片人的拜金主义这些原因,使得美国电影艺术日趋贫乏,这种贫乏和物质的丰富相形之下,显得更为突出。但美国电影中至少还存在着一个作品丰富的喜剧学派和几部例外的作品,这些影片几乎都是由外国籍的导演摄制出来的。莱昂斯·彼雷给美国人培植了对浮华喜剧的爱好,加斯尼埃则是系列影片的创造者之一。除这两人以外,还可以举出肖塔尔、阿尔倍·卡普拉尼,以及协助卓别林导演《巴黎一妇人》的阿巴迪·达拉斯特。

1920年以后,好莱坞为了打倒它的竞争者,大量吸收外国籍的优秀导演和演员前往美国。 莫里茨·斯蒂勒带着葛丽泰·嘉宝来到美国。但他专门为从德国来的演员波拉·尼格丽和强宁斯导演影片。他导演的《帝国旅馆》和《罪恶之街》这两部影片,无论在艺术上或商业上来说,都不是很成功的作品。与斯蒂勒相反,嘉宝在美国却大走红运。这位著名的女悲剧演员,确实是好莱坞一棵摇钱树,同时也给好莱坞的摄影棚带来了艺术。广告宣传使嘉宝成了传奇式的人物。她所主演的影片片名本身就具有一种宣传性质,如:《诱惑的女人》、《肉与魔》、《仙女下凡》、《神秘夫人》、《野兰花》、《接吻》等等。她在传奇式的故事中表现了历史上最著名的多情女子。

除了嘉宝以外,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移民,对好莱坞几乎没有带来什么贡献。但从德国来的移民,特别是斯特劳亨、刘别谦、冯·斯登堡,却对美国电影有很大的贡献。欧洲电影的示范作用,使几个美国导演倾向于摄制一些艺术性超过商业性的影片。他们之中有几个确实达到了艺术的水平。有声电影兴起的前夕,美国出现了一批有才能的新电影导演,这些导演在某种程度上开始接替了先驱者的地位。

好莱坞在它历史上最繁荣时期,它的电影先驱者和欧洲最伟大的电影艺术家,与其说是加以利用,毋宁说是加以排斥。随着好莱坞的世界霸权的建立,它大部分生产就陷于毫无意义和追求豪华场面的停滞局面。

1927年10月23日,阿兰·克劳斯兰德摄制的有声响、对白和歌唱的《爵士歌王》的第一次上映,标志着电影已进入了它的历史的一个新时代。有声技术的运用使电影中复杂的叙事与流畅的对话成为可能,这一切促成了经典好莱坞电影浓重的戏剧化风格。同时这种风格也符合当时的制片厂制度。由好莱坞巨鳄麦克•塞纳特创造的制片厂制度客观上要求电影必须以迎合最广大观众的审美需求为目标,而传统的被大众所熟悉的戏剧化美学观显然是最好的选择。类型电影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这些被克拉考尔称为迎合观众“深层集体心理”的影片,通过程式化的情节、类型化的人物,迅速占据了观众的视野,科幻、歌舞、犯罪等形式的类型片得以在世界影院中大行其道。

西部片作为最“美国化”的类型片在经典好莱坞时期占有重要的地位。西部片颂扬、推崇那种粗犷的个人主义和适者生存的精神,体现着善必胜恶的道德理想,因而在美国影坛上长盛不衰。

新好莱坞时期描写人物的典型手法是,影片中的主人公不再是善恶分明的类型化人物,而是具有更加复杂的内心世界。新好莱坞注重人物的立体化与心理化,增加了影片的层次与深度。新好莱坞电影的叙事特点,即在继承好莱坞善于讲故事传统的基础上,将影片的故事纳入到广阔的社会背景中,为影片融入真实性与社会性,使好莱坞电影较之以前更加具有社会意义与深度。

新好莱坞电影还受到欧洲电影的深刻影响。商业电影艺术化、艺术电影商业化成为这一时期电影发展的一个趋势,许多欧洲艺术电影的处理方法被用于好莱坞电影中。

从经典时期到新时期,电影在好莱坞这块土地上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演变,无论是故事结构还是人物形象或是观念意识,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典好莱坞时期的一套手法在当代已不能满足观众的需要,而更善于适应社会时代需要的新好莱坞电影却悄然占据了观众的视线。

从70年代到80年代的过渡时期,新好莱坞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近10年的时间,美国每年生产200部左右的影片,电影与电视争夺观众的竞争已达到平衡。电影保持着10到12亿的观众,并且有了自己的越来越广阔的海外市场。据1993年的统计证实,美国电影国内票房收入达52亿,发行收入26亿。视听产品的贸易顺差仅次于飞机制造出口业,为美国第二大行业。在全年世界银幕上上座率最高的10O部影片中美国影片占88部。

好莱坞电影通过自身的调整完成了向后工业时代的过渡,至今仍雄踞世界电影工业金字塔的顶端,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通过对好莱坞的全面考察,有助于我们对日常生活中电影的思考,有助于我们对自己的民族电影的判断。对一般观众来说,可以作为娱乐方式看待好莱坞电影;对电影创作者来说,可以学习好莱坞式商业电影独特的艺术形式的规则;对于制片人来说,可以从好莱坞式的商业规则中,学习好莱坞的电影理念和运作方式;而对理论家来说,可以通过对好莱坞特性的认识反思的历史和问题。考察好莱坞的电影史对于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不可不说是有所裨益。

好莱坞电影发展史.docx大小:20.31K
已经过百度安全检测,放心下载
点击下载
853年,当时的好莱坞只有一栋房子。到1870年,这里已成为一片兴旺的农田。1886

历届奥斯卡最佳男演员(20张)年,房地产商哈维·威尔考克斯在洛杉矶郊区买下了一块了0.6平方公里的地。韦尔考克斯的夫人一次旅行时听到她旁边的一个人说她来自俄亥俄州的一个叫做好莱坞的地方,她很喜欢这个名字,回到加州后,她将苏格兰运来的大批冬青树栽在这里,将她丈夫的农庄改称为“好莱坞”(Hollywood),于是有了好莱坞这个名字,在英语中这个词是冬青树林的意思。
威尔考克斯计划在这里建造一座小城,1887年2月1日他在地区政府正式注册此名。在他夫人的帮助下他得以铺设了今天的好莱坞大街做为城市的主街,在这条大街和其它大街的两旁种了胡椒树并开始出售产权。他的夫人募资建了两座教堂、一座学校和一座图书馆。为了使好莱坞名符其实,他们还进口了一些英国冬青,但这些植物在加州的气候下没有存活很久。
到1900年,好莱坞已经有一间邮局、一家报社、一座旅馆和两个市场,其居民数为500人。10万人的洛杉矶位于市东11公里处。在好莱坞和洛杉矶间只有一条单轨的有轨电车。1902年,今天著名的好莱坞酒店的第一部分开业。1903年,此地升格为市,参加投票的177位有选举权的居民一致赞同以“好莱坞”为之命名。当年下的两条命令是:除药店外其他商店禁酒,及不准在街上驱赶数量多于200的牛群。1904年,一条新的被称为好莱坞大街的有轨电车开业,使好莱坞与洛杉矶间的往返时间大大缩短;1910年,好莱坞的居民投票决定加入洛杉矶。原因是这样他们可以通过洛杉矶取得足够的饮水和获得排水设施。

北美票房周冠军(20张)1999年6月,洛杉矶的地铁终于开到了好莱坞。2002年,一些好莱坞居民发动了一个让好莱坞自主独立,不再是洛杉矶一部分的运动。好莱坞市政府决定让所有洛杉矶居民投票表决。独立运动被以绝大多数否决。


早期屡次被嘲的宝莱坞电影为何如今口碑越来越好?
宝莱坞电影这些年一直佳作频出,比如2019年上映的《一个母亲的复仇》、18年上映得《厕所英雄》等等,可以说每年宝莱坞都会输出一部或者多部佳作奉献给全球。如今宝莱坞的名气越来越大,可以算是很多人眼里的金字招牌了,但是早些年的宝莱坞电影确实是经常会受到嘲讽,如今能获得这样的进步,主要是因为宝莱...

印度的局势发生了很大的变革,为何宝莱坞却可以屹立百年不倒?_百度知 ...
近几年印度电影行业发展迅速,宝莱坞就是印度电影的杰出代表。近年以来宝莱坞开始拓展海外电影事业,近几年宝莱坞电影有24%的票房来自海外,这也是宝莱坞可以屹立百年不倒的原因。在2017年和2018年总结中,中国市场对印度电影在主要海外市场票房增长率达110.6%及87.68%,占这两年印度电影海外主要市场份额...

名字非常相近,印度宝莱坞和美国好莱坞有何不同?
宝莱坞地处印度孟买,其名称源自美国好莱坞,是印度最具代表性的电影基地。除了宝莱坞之外,印度其它区域也先后建立了大大小小近一百家的莱坞系列电影基地,其中比较有知名度的主要有四个,分别是莫莱坞、托莱坞、桑达坞和考莱坞,它们共同促进了印度电影行业的繁荣。其次美国好莱坞与印度宝莱坞,二者在...

宝莱坞的电影,一般都具有哪些特点?
宝莱坞是印度主流开创的电影,与好莱坞呼应,有点自立为王的感觉,不过自立为王也要有真本事,他们还真的有那本事,随着早期的《三傻大闹宝莱坞》和后来的《摔跤吧,爸爸》以及《调音师》等电影在剧情、人物塑造等各方面的精彩呈现,越来越多的观众对印度电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熟悉宝莱坞电影的朋友印象...

早期屡次被嘲的宝莱坞电影为何如今口碑越来越好?
近年来宝莱坞电影发展的愈来愈好,印度电影在各地节节高升的票房是有目共睹的。宝莱坞电影越来越好的口碑绝不是空穴来风,在许多火爆的印度电影中,无论是演员的演技、剧情的亮点还是服装道具的用心,都是可圈可点的。首先是宝莱坞电影中扣人心弦的情节,以及电影所折射的现实意义。宝莱坞电影善于从...

英文电影发展史
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电影 23 第四节??法国"新浪潮"电影 30 第五节??法国"... 片》中把电影的发展历史分为三部分:经济、政治社会、 艺术,另外还有媒介发展史,我认为这是非常合理的。...法国电影企业的发展是这方面最早的一例。 无在好莱 坞电影企业出现以前,查尔斯·百代就开始了一场控制这一... 本书从...

无数印度草根想在这里一夜成名,印度的宝莱坞究竟是怎样的存在?
宝莱坞的影视作品越来越多的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就我国而言,其电影就深受民众喜爱,还赞叹式的称呼印度电影时“神片”。宝莱坞重视展现多彩别样的印度风貌,有史诗级的印度历史大片,有深刻剖析印度底层问题的佳片,也有反映印度国家周边关系的诙谐讽刺电影。种类各异却精彩纷呈,印度电影独有的...

宝莱坞机器人之恋的影片制作
这部集歌舞修、科幻、动作、爱情于一身的《宝莱坞机器人之恋》创下了印度电影历史上的多个“第一”。影片耗资约16.5亿卢比(约3500万美元),超过宝莱坞此前投资7.5亿卢比的海底冒险片《蓝色迷情》以及投资12.5亿卢比的《风筝》,成为宝莱坞史上的最贵电影。影片由泰米尔邦导演S·尚卡尔执导,用...

宝莱坞是什么意思?
宝莱坞是什么意思? - 印度电影工业探析 宝莱坞一词来自印度孟买市的Bombay以及Hollywood,是指印度的电影产业。由于宝莱坞拍摄的电影类型广泛,涉及家庭、爱情、社会问题、历史等各种题材,成功地将印度文化和价值观传达给观众,因此,宝莱坞电影深受世界范围内观众的欢迎。宝莱坞电影以华丽的舞蹈、多彩的服...

宝莱坞和好莱坞哪哪一出现的早
仅是看名字,就知道好莱坞要更早一些,纯粹是为了提高知名度,印度人将"好莱坞"(Hollywood)打头的字母"H"换成了本国电影之都孟买(Bombay)的字头"B",因而把"好莱坞"变成了"宝莱坞"(Bollywood)。好莱坞大约在20世纪初,这里便吸引了许多拍摄者,而后一些是为了逃避专利公司控制的小公司和独立制片商...

绥滨县17857967552: 20世纪30年代到战后的好莱坞电影有着怎么样的发展?
宣咽誉衡: 到了20世纪20年代末期,经过战后经济的重振和复兴,美国正欣欣向荣, 步入繁荣,巨大的商业浪潮席卷了整个国家的方方面面,电影也加入了商业运作 的轨道,而且更...

绥滨县17857967552: 美国科幻电影发展历史 -
宣咽誉衡: 一、19世纪末到1920年代:好莱坞科幻片的成长期. 19世纪末,带有科幻色彩的影片几乎和娱乐电影同时在法国诞生,比如1895年的《机器屠夫》,1897年的《一位20世纪的外科医生》等.但这些影片也许更像是在使用电影技术变魔术.直...

绥滨县17857967552: 好莱坞电影有哪些特点 -
宣咽誉衡: 1、从出品厂家来看,凡是属于八大公司的电影,都是好莱坞电影.如米高梅,派拉蒙,20世纪福克斯、华纳、环球、哥伦比亚…… 2、从演员角度来说,好莱坞电影是明星制,这是和其他地区电影的主要不同之一. 3、从生产方式上来说,好莱坞电影是工业化的制作,流水线式的生产,好莱坞电影是电影商品化的最高成就. 4、从内容和品质上看,好莱坞虽然也不乏大师级人物,但基本上是商业电影.

绥滨县17857967552: 好莱坞电影到底是指什么样的电影? -
宣咽誉衡: 好莱坞其实就是洛杉矶郊外的一个地方,因为靠近西部,气候好,晴天多,适合拍电影,所以美国的电影制作中心逐渐从纽约转移到西部的好莱坞.好莱坞电影也就成了美国电影的标志. 1、从出品厂家来看,凡是属于八大公司的电影,都是好...

绥滨县17857967552: 美国好莱坞科幻电影的发展史,一定要是科幻电影 最好分为几个时期,有每个时期的特点以及代表作 -
宣咽誉衡: 80年代的《终结者》90年代的《终结者2》电脑技术突飞猛进,就在今天看来也不相信是92年的电影.95后的《绝世天劫》《泰坦尼克号》2000年后电脑水平达到接近于真实的地步,以工业光魔公司制作的模型,最成功的是2008年的,《变形金刚》,2009年《阿凡达》以全新的3D技术拍摄后3D技术在现在的电影中广泛应用,2010年底的《创战纪》.

绥滨县17857967552: 好莱坞电影为什么能横扫全球?具有什么样的文化艺术特征!!!!急用啦
宣咽誉衡:好莱坞电影自诞生后不久就在国际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时至今日已成为世界电影工业的霸主,活跃于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纵观好莱坞发展史,好莱坞电影美学风格在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有一次较大的变化,在此之前可以称为经典好莱坞时期...

绥滨县17857967552: 好莱坞为什么是电影王国? -
宣咽誉衡: 简单点说,因为好莱坞代表了现代世界商业电影的最高水平,不管是资金、演员、编导还是技术,各方面的资源和人才都是全世界最好和最充足的,都是其他地方远远不能比拟的.具体的数据我就不复制粘贴了,反正你看了也记不住,只要知道以上的结论就可以了.

绥滨县17857967552: 好莱坞的历史由来怎么样? -
宣咽誉衡: 位于美国西海岸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郊外的好莱坞,这是依山傍水,景色宜人的地方.最先是由摄影师寻找外景地所发现的,大约在20世纪初,这里便吸引了许多拍摄者,而后一些是为了逃避专利公司控制的小公司和独立制片商们纷纷涌来,逐渐形成了一个电影中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以及之后的一段时间内,格里菲斯和卓别林等一些电影大师们为美国赢得了世界名誉,华尔街的大财团插手电影业,好莱坞电影城迅速兴起,恰恰适应了美国在这一时期的经济飞速发展的需要,电影进一步纳入经济机制,成为谋取利润的一部分,资本的雄厚,影片产量的增多,保证了美国电影市场在世界上的倾销,洛杉矶郊外的小村庄最终成为一个庞大的电影城,好莱坞也在无形中成为美国电影的代名词.

绥滨县17857967552: 好莱坞的发展史?它为什么要建在山上?? -
宣咽誉衡: 好莱坞 Hollywood 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的一个区,美国的电影城.1887年这里划为一房地产区.由于它位于美国西部,周围环境适于拍摄电影外景,1908年在这里拍摄了第一部故事片《基度山恩仇记》.此后陆续有20家左右制片公司...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