橐 龠 的发音

作者&投稿:庄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橐和龠字怎么读~

第一个和“驮”同音,第二个“月”同音

橐字读音为:tuó,龠字读音为:yuè
一、拼音:tuó,注音:ㄊㄨㄛˊ,部首:木部,部外笔画:12画,总笔画:16画
五笔:GKHS,仓颉:JBMRD,郑码:AJGF,四角:50904,结构:上中下,电码:2891
区位:7350,统一码:6A50,笔顺:一丨フ一丨丶フ一ノ丨フ一一丨ノ丶
释义:
1、口袋:负书担橐。
2、〔橐驼〕即“骆驼”。
3、古代的一种鼓风吹火器:“具炉橐,橐以牛皮”。
二、拼音:yuè,注音:ㄩㄝˋ,部首:龠部,部外笔画:0画,总笔画:17画
五笔:WGKA,仓颉:OMRB,郑码:ODJL,四角:80227,结构:上中下
电码:7900,区位:5763,统一码:9FA0,笔顺:ノ丶一丨フ一丨フ一丨フ一丨フ一丨丨
释义:
1、古代乐器,形状像笛。
2、古代容量单位,等于半合(gě)。
扩展资料汉字笔画:

相关组词:
1.查龠[zhā yuè]
南宋官吏。
2.霝龠[líng yuè]
乐官名。
3.龠牡[yuè mǔ]
锁闩;锁钥。
4.铢龠[zhū yuè]
一铢一龠。比喻微小之物。
5.龠舞[yuè wǔ]
文舞。吹籥而舞,舞时依照籥声为节拍。

橐  注解
  --------------------------------------------------------------------------------
  橐
  tuó
  (1) ㄊㄨㄛˊ
  (2) 口袋:负书担~。口袋的一种,两端不封口,可以根据要装物品的多少来决定,物品多了就可以作大的口袋,少了可以作小的口袋,装好物品后两端再行封口,当中留一空挡,方便牲畜载驼,古时候在晋西一代广泛应用,方便骡马、骆驼载物。卸载物品后收将起来是个不占领地方小的袋子。
  (3) 〔~驼〕即“骆驼”。这里暗示了骆驼的适应能力,食量可以随环境的变化而生存。用可以变化的口袋来比喻骆驼。
  (4) 古代的一种鼓风吹火器:“具炉~,~以牛皮”。
  (5) 郑码:AJGF,U:6A50,GBK:E9D2
  (6) 笔画数:16,部首:木,笔顺编号:1251245132511234
  详细注解
  --------------------------------------------------------------------------------
  橐
  槖
  tuó
  [名]
  (1) (形声。从槖省,石声。)
  (2) 同本义 [hollow bag open on both ends]
  槖,囊也。——《说文》。按,小而有底曰橐,大而无底曰囊。
  宁子职纳槖饘焉。——《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乃裹糇粮,于橐于囊。——《诗·大雅·公刘》
  负书担橐。——《战国策·秦策》
  田乞盛阳生橐中,置坐中央。——《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昂家将军以为(张)安世本持橐簪笔,事孝武帝数十年。——《汉书·赵充国传》。颜师古注:“橐,所以盛书也,有底曰囊,无底曰橐。簪笔者,插笔于首。”
  橐金数千。——清·张廷玉《明史》
  (3) 鼓风吹火器 [air-blower]
  具炉橐,橐以牛皮。——《墨子·备穴》
  词性变化
  --------------------------------------------------------------------------------
  橐
  tuó
  〈象〉
  象声词 [sound of leather shoes]。如:橐橐的皮鞋声
  橐
  tuó
  〈动〉
  通“托”,依附 [rely on]
  重争士橐。(指依附诸侯或卿大夫。)——《韩非子·五蠹》
  English
  --------------------------------------------------------------------------------
  橐
  Tu ó
  Pocket.
  The [ 橐驼 ] is namely the " camel ".
  A kind of drum breeze of the ancient times blows the firearms.
  项橐:传说中的神童,孔子曾经拜他为师,见《三字经》:“昔仲尼 师项橐” 龠   龠(yuè)是中国的民族管乐器。
  就其持势吹法而论,大体可以概之为四,即:横,直,竖,斜。“横吹”者,笛,篪一类乐器是也;“直吹”者,簧哨一类唢呐,管子诸器属之;“竖吹”者,则为洞箫,尺八诸管。此三种持势吹法皆寻常习见,为大众所熟知。而独有“斜吹”一法,几乎不被人识,更不知何器属之。其实,“斜吹”之器,就是历代典籍中记载的极为久远的,并被描述为“如笛”,“若笛”状的古龠一类乐器。
   龠的历史
  古龠之斜吹,其法质朴,不需另设吹孔,只于管口一端作吹口,即可鸣奏出奇妙的乐音。溯其源,它极可能滥觞于人类早期的生活炊具--「吹火管」。老子《道德经》曰:「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是知「龠」字本义乃可作「吹火管」解。实则,「吹火管」即为无音孔之龠,也就是早期的开口律管。这种中空之管,运用「斜吹」之法,至少可以演奏出三声音阶的旋律,此古人所谓「吹律」是也。据史载:黄帝命伶伦作律,伶伦截竹首制为「黄钟之宫」,也称「黄钟之龠」(本《汉书。律历志》),是为后世律吕之本。也为历代度,量,衡三者法制之基础。足见古龠之器由来尚矣,它不仅是后起的横向联合吹之笛,竖吹之箫乃至直吹的一切簧哨类乐管的先祖乐器,还是历代声律及度,量,权衡制度之根本。诚如明代大乐律学家朱载(土育)所言:「龠者,七声之主宰,八音之领袖,十二律吕之本源,度量权衡之所由出者也」(《律吕精义》)。左手食指按上孔,右手食指按中孔,右手中指按下孔,吹之,其声悉协音律。
  古龠发源于「吹火管」,至少在近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完形的多音孔乐器--「骨龠」(据考古)。至黄帝时期,又出现了以天然植物材料制作的「苇龠」(据《礼记》);大禹时期的(上白下本)陶作「夏龠九成」,龠被首倡为宗考乐舞的标志性乐器,是边吹边舞的(据《吕氏春秋》);殷商时期,「龠」字已经盛行于甲骨文,多用作祭名。至两周时期,古龠更被隶定为「文舞」的代表性乐器,是华夏礼乐文明的重要标识之一。此时的古龠已被阐扬得光焰四射,据史载:武王伐殷,祀庙谒祖有「龠人」(《逸周书》);穆王西游,大奏广乐有龠器(《穆天子传》);国祭中,击鼓歌诗有「龠章」(《诗经》);宫廷里,掌握国子舞羽吹龠有「龠师」(《周礼》),足可见古龠文化在先秦时期的灿烂与辉煌。然自秦汉以降,雅乐沦丧,古龠开始式微。随著竖、横吹的笛类乐器的相继兴起,古龠的斜吹之法也渐于宫廷中失传。至迟自明清以来,历朝宫廷雅乐及孔庙祭祀乐舞中所持之「龠」,皆不能演奏,只是一根徒有「龠」名的棍状舞具而已民。加之史载「龠如笛」的语焉不明,古龠的真实形制及吹法一直是个难解之谜。及至当代,由于某些权威古文学家对「龠」字的误解,至使音乐学界出现了将「龠」定论成「编管乐器」的重大失误,悠久的古龠文化就此似乎失落得一乾二净。
  然而,大道难泯,真器不灭。一种无孔的斜吹骨管乐器于当代考古发掘的新石器遗址中现身(贾湖「骨龠」),引起了举世瞩目,也诱发了人们对一惯漠视的民间斜吹乐乐管的关注和类比考察,从而为破解史载「龠如笛」的千古之谜提供了坚确的实器之证,古龠「斜吹」的真象如今才有幸逐渐大白于天下。事实上,古龠乐器虽于宫廷雅乐中「名存实亡」,却于民族民间音乐中「名亡实存」。像至今仍流行于新疆地区塔吉克族的「奈依」,柯尔克孜族的「却奥尔」,哈萨克族的「斯布斯额」,蒙古族的「潮儿」以及中原地区地道教「竹(上竹下秋)」等乐器,其实都是古龠在今天民间的孑遗。这些乐管名虽各异,却都具备一个共同的结构特征,即:无吹孔,演奏特征皆为「斜吹」。在中国吹管乐器家族中,这是一个明显区别于笛,箫类的乐管群体,属于一种截然独立的吹奏体系,其器名于字源或语源上考之,也大都与「龠」相涉,正可统而概之为「龠类」。
  古代管乐器像编管之形,似为排箫之前身。龠,乐之竹管,三孔,以和众声也。——《说文》。经传皆以籥为之。龠是古老的吹奏乐器,形制如笛,竖吹。龠在历代宫廷雅乐中应用颇广。
  龠:又称苇龠、豳龠。关于苇龠,据《乐书》记载:古之人始作乐器,而苇龠居其先焉。震为六子之首,龠为众乐之先。可见它是十分古老的乐器。
  据《礼记.明堂位》记载:“土鼓、蒉桴、苇龠,伊耆氏之乐也。”《周礼.春官.龠章》云:“掌土鼓、豳龠。”豳是古地名,在陕西境内。豳龠即指豳地之龠。
  在《诗经》中亦有多篇提到龠,如:“左手执龠,右手秉翟”;“龠舞笙鼓,乐既和奏”;等等,可见当时龠在民间相当流行。
  关于龠的形制,古书亦多有记载:
  《尔雅.释乐》:“龠,乐之竹管三孔,以和众声也。”
  《风俗通》:“龠,乐之器,竹管三孔”
  《毛诗传》:“龠六孔”
  《广雅》:“龠谓之笛,有七孔”
  《旧唐书》:“管三孔曰龠”
  朱熹《诗集传》:“龠,如笛而六孔或三孔。”等等。
  由此可见,龠形制如笛,竹制,竖吹,有三孔,六孔,七孔,其中以三孔年代最为久远。
  宋代,龠传入当时的高丽,今日之韩国仍保存三孔龠。在1978年10月第三届三洲艺术节期间,香港大会堂举办的“韩国乐器展览”会上,展出了古老的三孔龠,其说明写道:“龠是一种竹制的竖笛,有一V形凹槽及三个指孔。它被用于孔子祭典音乐中。”
  关于龠的应用,古籍亦有记载:
  辽代雅乐八音“竹”乐器中有龠;
  金代雅乐之舞,“竹”乐器中有龠;
  而据元代史籍记载,三孔龠当时仍在宫中使用;
  明代,龠既用于乐队,也用于乐舞;
  直到清代,龠仍是雅乐乐舞的重要舞具,主要用于祭祀乐舞。
  可见,龠在历代宫廷雅乐中使用较多,不仅用于乐队,也用于乐舞。�
  有关龠的演奏方法,古书少有记载,朱载堉在《律吕精义》中说到三孔龠的演奏:
  龠的种类
  中国的龠类乐斜吹乐器计有近十种,虽不见于大雅之堂,却一直活跃在民族、民间中,至少八千年未泯。现将今之所见的主要龠类乐器简介如下:
  一、贾湖「骨龠」--今人多误称为「骨笛」。1986年出土于河南舞阳贾湖新石器遗址,距今八千多年,是中国吹管乐器的鼻祖。器以鹤禽类的翅骨制成,管长25厘米左右,管身钻有音孔4-8个不等,无吹孔。斜吹之,发音嘹亮,七音齐备,音域可达两个半八度以上,能流利地作多宫翻奏,是一件完形的特色独奏乐器。
  二、新疆「鹰骨龠」--流行于新疆天山一带,塔吉克人称之为「奈依」,柯尔克孜人称之为「却奥尔」,而今人则谓之「鹰骨笛」。器以大鹰的翅骨制成,长约26厘米,开有三个音孔,可以演奏完整的七声音阶。音域一般为九度,而技艺高超的演奏家则可以向低音区再拓展近一个八度音程。此器实即古代被称之为「籁」(奈依)的三孔龠在今天的活化石(《说文》:「籁,三孔龠也。」)塔族「奈依」多与达普(手鼓)合奏,常用于节日,婚礼,叼羊等民间喜庆场合。曲目有《奈依曲》、《恰普素孜》等。
  三、哈族「斯布斯额」--北方流牧民哈萨克人的吹奏乐器。多以草原上的苇类「丛文依草」或松木制成,套以羊肠,缠以弦绳而这。管长约50多厘米,一般开有3-5年音孔。持势特点为下把以拇,食指二指按孔,吹奏以口半含管端,舌控吹口大小。演奏时,以喉声引出乐管声,并持续在整首乐曲进行中。其音色奇妙「如天际自然而来」。有学者据古文献中胡笳演奏有「喉啭引声」一法,认为「斯布斯额」实为古胡笳之孑遗。「斯布斯额」现仍流行于哈族等北方游牧民族之中,其代表曲目有:《思念》、《额尔奇斯河的波浪》等。
  四,道教「篍」--流行于中原一带的河南安徽等地,多为民间道士所吹奏。其器名今人多字作「筹」,古文献中则字作「楚」,而正名则应是《说文》中被称为「吹筒」的「篍」。据朱载(土育)《律吕精义》载:「南龠」俗称为「楚」,中原「篍」实为古南龠在今天的孑遗。现存民间的「篍」,多以竹笛改制。先将笛的上段自吹孔处截去(不要吹孔,保留膜孔),再将新截的管口削成坡形即可。篍的音色及音域皆与竹管相似而略感柔和。其特点是通过吹口角度与气息的有机结合,可以随温度对调高作一个小二度左右的微调。河南的篍见于大相国寺的祭祀音乐,而安徽的篍则作过黄梅戏早期的特色伴奏乐器。
  五,刘氏「九孔龠」--1995年创制成功。器以粗竹制成,长约70厘米,吹口管径约3厘米左右。管身开有九个音孔,科学地按手形自然持势排列,可以快速流利地演奏十二个半音,又与传统的管乐指法毫不相悖。其音域达三个八度(筒音为中央C),音色质朴,雄浑,具有兼笛、箫、埙的于一体的特点,不仅是一件有八千年遗风余韵的特色独奏乐器,还是一种可以填补当代民族管弦乐队中声部的理想的新声源。
  刘氏「九孔龠」现已登上舞台,主要曲目有:协奏曲《天山雪》、《地籁篇》(唐朴林曲)和独奏曲《诗经.甘棠》,改编古曲《梅花三弄》、《妆台秋思》及移植外国曲目《野蜂飞舞》、《威尼斯狂欢节》等。 [编辑本段]汉字“龠”的解释  拼音:yuè 
  部首:龠,部外笔画:0,总笔画:17
  五笔86&98:WGKA 仓颉:OMRB 
  笔顺编号:34125125125125122 四角号码:80227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9FA0
  【又】古代容量单位;量器名
  量者,龠、合、升、斗、斛也。所以量多少也。本起于黄钟之龠,…合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汉书·律历志》,等于半合(gě)。
  【另】管子 [tube]。如: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另】钥匙 [key]。如:启龠见书
  拼音: yuè, 笔划: 17
  部首: 龠 五笔输入法: wgka
  笔顺编号:34125125125125122
  基本字义
  ● 龠
  ㄩㄝˋ
  ◎ 古代乐器,形状像笛。
  ◎ 古代容量单位,等于半合(ɡě)。
  English
  ◎ flute; pipe, ancient measure
  详细字义
  ◎ 龠
  〈名〉
  (1) (“籥”( yuè)的本字。会意。从品仑。“品”表示乐器的管孔,仑是按顺序排列之义。本义:乐器名)
  (2) 古代管乐器像编管之形,似为排箫之前身 [ yue ,short flute]
  龠,乐之竹管,三孔,以和众声也。——《说文》。经传皆以籥为之。
  (3) 量词:量器名
  量者,龠、合、升、斗、斛也。所以量多少也。本起于黄钟之龠,…合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汉书·律历志》
  (4) 管子 [tube]。如: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5) 钥匙 [key]。如:启龠见书
  《康熙字典》:
  【亥集下】【龠字部】 龠
  【唐韵】以灼切【集韵】【韵会】【正韵】弋灼切,


拼音: tuó,

拼音: yuè,

heaven
nirvana
paradise
pie in the sky
sky
the upper regions

yue


泉山区18928446982: “橐龠“念什么我在道德经上看到的, -
赖童左氧:[答案] 橐龠 音:tuó yuè 橐 tuó 口袋:负书担~. 〔~驼〕即“骆驼”. 古代的一种鼓风吹火器:“具炉~,~以牛皮”. 龠 yuè 古代乐器,形状像笛. 古代容量单位,等于半合(g?).

泉山区18928446982: 橐龠咋读? -
赖童左氧: 音:tuó yuè橐tuó口袋:负书担~.〔~驼〕即“骆驼”.古代的一种鼓风吹火器:“具炉~,~以牛皮”. 龠yuè古代乐器,形状像笛.古代容量单位,等于半合(g?).橐,也称橐龠.橐,以牛皮制成的风袋;龠,原指吹口管乐器,这里借喻橐的输风管.

泉山区18928446982: 橐 龠 的发音 -
赖童左氧: 橐 拼音: tuó,龠 拼音: yuè,

泉山区18928446982: "橐龠"这两个字怎么念?打出拼音 -
赖童左氧: 橐 tuó ㄊㄨㄛˊ 口袋:负书担~. 〔~驼〕即“骆驼”. 古代的一种鼓风吹火器:“具炉~,~以牛皮”. 郑码:AJGF,U:6A50,GBK:E9D2 笔画数:16,部首:木,笔顺编号:1251245132511234 龠 yuè ㄩㄝˋ 古代乐器,形状像笛. 古代容量单位,等于半合(g?). 郑码:ODJL,U:9FA0,GBK:D9DF 笔画数:17,部首:龠,笔顺编号:34125125125125122

泉山区18928446982: “橐龠”怎么读,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如守中.橐[①]... -
赖童左氧:[答案] tuó yuè 充满气的口袋的意思. 橐 tuó 口袋:负书担~. 〔~驼〕即“骆驼”. 古代的一种鼓风吹火器:“具炉~,~以牛皮”. 龠 yuè 古代乐器,形状像笛. 古代容量单位,等于半合(g?). 相关辨析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0172364.html?fr=qrl3

泉山区18928446982: 橐龠这两个字怎么读,意思和解释及用法和示例,望有识之士予以告知! -
赖童左氧:[答案] 橐龠 tuó yuè 古代鼓风吹火用的器具,此喻肺主气,司呼吸,调节气机的功能. 橐 tuó 口袋:负书担~. 驼〕即“骆驼”. 古代的一种鼓风吹火器:“具炉~,以牛皮”. 郑码:AJGF,U:6A50,GBK:E9D2 笔画数:16,部首:木,笔顺编号:...

泉山区18928446982: “橐愈”的读音 -
赖童左氧: tuó yuè 充满气的口袋的意思. 橐 tuó 口袋:负书担~. 〔~驼〕即“骆驼”. 古代的一种鼓风吹火器:“具炉~,~以牛皮”. 龠 yuè 古代乐器,形状像笛. 古代容量单位,等于半合(g?).

泉山区18928446982: "橐、龠、徼"怎么念?? -
赖童左氧: 橐 tuó

泉山区18928446982: 《碧落赋》中“其犹槖龠”的“槖”字读什么如题 -
赖童左氧: “槖”字读音如下:槖 读音:[tuó] 部首:木五笔:FPDS 释义:同“橐”.

泉山区18928446982: 橐龠用粤语怎样读 -
赖童左氧: “橐”字的粤语注音(粤拼)tok3,读“托”字音.(是粤语读音,用普通话的谐音来读是不准确的.下同) 见在线发声字典(繁体)http://humanum.arts.cuhk.edu.hk/Lexis/lexi-can/search.php?q=%E9%D1 “龠”字的粤语注音(粤拼)joek6,读“虐”字音.见在线发声字典(繁体)http://humanum.arts.cuhk.edu.hk/Lexis/lexi-can/search.php?q=%EF%B6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