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心学有什么作用?

作者&投稿:斋例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王阳明的心学对后人有什么学习的意义?~

我国有很多的圣人,被很多的人承认。但是在我看来,我认为我们的圣人就只有几位,孔子算一个,他开创了儒家学说,并且一些观念还符合现代社会的主流价值。孟子也是,孟子的大丈夫观念让我们在天地间顶天立地,威武不能屈。而我最欣赏的人可能就是王阳明,王圣人了。王阳明开创的心学,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都是我们立身处世的法则,在当今那个时代具有超前的意义。在今后在未来也有它的发展途径和发展空间。王阳明的心学揭示了人该怎样活着?人活着为了什么?这些道理,这些亘古不变的话,我们后人要不停地学习,用自己的一生去践行。
一、 王阳明的心学教我们做怎样的人王阳明在刚开始读书的时候说他想做天下的第一等事,老师对他说天下的第一等事就是读书科举,然后做官,但是他却对老师说不是这样的,天下的第一大事,就是当一个圣人。他希望用他的思想来让世界更多的人明白一些真正的道理。王阳明教我们做人,让我们做一个圣人,对社会有意义的人,而不是只图为了功名利禄去苦苦的挣扎,忘掉了自己的本心与原本价值。我们现在活得很功利,我们只知道怎么样才能让自己升得更快,怎么样才能让自己赚得更多?我们却从来没有想过我们该做什么事才能对人有益意义,才能算是对得起我们自己。我们要从王阳明的心学中学到做人是为了什么。
二、 王阳明的心学教我们做人的态度我们现在看钱是钱,看房子是房子,一辈子都是为了钱和房子而奋斗,我们丝毫没有考虑过,万事万物本身自己的意义和价值,王阳明想从看竹子中,从而得到格物而致知,他从看竹子悟道一些道理,但是他没有,但在龙场他发生了蜕变。他领悟到了事情的真理,从一些微小的事情入手,我们现在就不会,如果我们也能做到这一能,我们就能做到内心格外的平静,波澜不惊,荣辱不惊。我们要从王阳明的心学学会做人的生活态度。
王阳明的心学教我们要知行合一,王阳明本身就是知行合一的人。他通过自己对一些知识的领悟,从而用到实践之上,他带兵平叛了当时的动乱,最后做到了侯爵的位置,也达到了很多读书人终究他的一生不能达到的地方。这就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知行合一可能会带来更加好的效果,我们学习他的心学就是要学习他的知行合一,让我们将自己所学的运用到生活中来,将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理解事情所包含的价值和意义。我们始终在不停的学习,不停的积累。

致良知 知行合一

王阳明的心学可以让读者领悟王阳明心学的神奇智慧精髓,修炼内心强大的自己,开启与生俱来的正能量,获得幸福完美的人生。

王阳明心学中的概念也很多,比如:“心即理”、“事上练”、“心外无物”、“知行合一”、“致良知”,还有四句教……的确是涵盖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这其中还是光明良知、张扬良知的“致良知”和“事上练”让我印象深刻。

良知是镜子,良知是尺度,良知是标准,它能让我们对是非善恶做出判断,它也能在关键时刻让我们做出选择。读王阳明,能让我们更加重视良知,光明良知,听从良知。

扩展资料:

阳明心学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观的指导,为我们提供方法论。

1、无善无恶心之体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本质就在于如何处理人与天地、人与世界的关系。而“无善无恶”就是,人之本性并无善恶之分,善恶是相互转化的,没有绝对的善恶。认知事物要尽量客观。

2、有善有恶意之动

人生观是指对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本质就在于如何解决我与我的关系。王阳明说:“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善恶全在人的一念之间,良知一旦被遮蔽,意念就有了善恶。最痛苦不是周遭环境给你的苦难,而是你与与你自己周旋。当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亦是圣人。当你的良知觉醒,发现自己是“圣人”,你就与你达到了和谐。

3、知善知恶是良知

价值观是指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本质就在于如何与他人,与社会相处。这是一种社会实践的大智慧。“如好好色,如恶恶臭”,知行合一。这就需要听从你的那个“本”。你需要听从你内心良知的指引,去判断和取舍各种各样的价值。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张晓梅的“阳明心学”:用最高准则要求自己



心学是什么?答:心学就是一门教你拥有健康心灵的学问。
那么,什么样的心灵状态才算是健康而良好的呢?我们又该如何达到这种状态呢?
要判断一个人的心灵状态是否健康良好,最简单的标准,就是王阳明经常引用的《中庸》里的一句话:“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一个人无论处在怎样的境遇之中(富贵、贫穷、顺境、逆境),都能保持自在安详、自得其乐的心境。说白了,就是不管混得好不好,都始终保持内心强大。做到这一点,就可以称为“君子”,亦即心灵健康的人。而要想获得这样的心灵状态和精神境界,就必须通过两个字--修行。
世人对“修行”通常存有误解,以为只有看破红尘、遁入空门才是修行,或至少是远离尘嚣、参禅打坐才叫修行。事实上,修行的正确定义应该是:修正自己错误的心态和行为。既然如此,那么置身于万丈红尘中,恰恰比躲到深山老林更有利于修行,也更能见出修行的功夫。道理很简单:如果外在环境十分单纯,你怎么有机会检验自己的心态和行为是否正确呢?只有置身在复杂的环境下,不断与他人、社会互动,一个人才更有可能发现自己心态和行为方面的种种毛病,从而加以修正。
此外,也有不少人认为“修行”是宗教人士的专利品,或归属于宗教信仰范畴,这也是一大误解。除非你认为自己的人格已经足够完善、人生已经非常完美,否则你就必须修行。这个道理也很简单:连我们住的房子都要维护,开的车子都要定期保养,你凭什么认为你的心灵不需要修行呢?
今天的中国,很多人之所以活得没有幸福感,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恐怕就在于大多数中国人都不懂修行为何物,从而疏于照看自己的心灵。心灵是幸福的“感受器”,而健康和良好的心灵状态则是幸福的直接源泉。因此,如果我们对于心灵的运作机制一无所知,对于心灵与人生的关系全然懵懂,任由自己的心灵家园常年抛荒,那无异于亲手斩断了我们与幸福之间天然具有的联系。
那么,修行要遵循怎样的标准呢?
对此,王阳明和所有宋明理学家一样,其标准只有六个字:存天理,去人欲。
这是儒家文化在中国近现代以来遭到最严厉批判的六个字,也是宋明理学包括阳明心学被误解乃至曲解得最严重的地方。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天理”通常被解释成封建礼教,而“人欲”往往被理解为人的基本欲望。倘若如此,“存天理,去人欲”当然就是一种严重扼杀人性的错误观念。正是基于这种理解,才有了近一百年来无数国人对宋明理学的口诛笔伐。
事实上,“天理”绝不是封建礼教--在朱熹那里,“天理”指的是宇宙法则;在王阳明这里,“天理”指的是宇宙与心灵共通的法则(心即理)。同时,“人欲”也绝不是指人的基本欲望(如衣食住行之类),而是指那些越出法律与道德边界的不合理、不正当的欲望。因此,阳明心学对“存天理,去人欲”的正确解释就应该是:一方面,我们要了解更多的宇宙与心灵共通的法则,对内心保持更多的觉知觉照;另一方面,我们要不断去除内心世界那些不合理、不正当的欲望。这才是阳明心学提供给我们的修行指南,更是我们获得心灵健康的唯一途径,也是我们通往幸福人生的必由之路。
其实,上述理念并非宋明理学家或王阳明的个人专利。在现代经济学中,有一个简单却含义深远的“幸福公式”:幸福=效用/欲望。“效用”是个比较抽象的词,大致可以理解为“所得”:比如你得到了一个馒头,吃下去会有肚子饱的效用;得到了一辆汽车,会有省时便利的效用;听了一场音乐会,会有心情愉悦的效用,等等。在这个公式里,幸福与效用成正比关系--在欲望既定的情况下,你的所得越多,幸福感越强。同时,幸福与欲望却是成反比关系--在所得既定的情况下,你的欲望越小,幸福感越强。
从这个公式,我们不难推出通往幸福的两条途径:一、让自己的欲望保持不变,同时不断增加所得;二、让自己的所得保持不变,同时不断减少欲望。很显然,不管你想通过哪个途径获得幸福,有一点是共同的--你不能让欲望无节制、无止境地膨胀。因为不论你的所得如何增加,只要你的欲望一直在膨胀,你的幸福感就只会越来越小。反之,无论你的所得是否增加,只要你的欲望一直在减少,那么毫无疑问--你的幸福感只会与日俱增。
这个简单的经济学原理,其实也是中国儒、释、道三家(包括阳明心学)一直在告诉我们的一条“幸福学”原理。只可惜,今日国人常常把这样的原理视为老生常谈,或者斥之为迂腐冬烘,从而抛诸脑后。所以,在今天的中国,很多人都会遭遇这样的困惑:我明明一直在打拼,收入也逐年递增,可是我的幸福感为什么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呢?
答案很简单:你忽视了自己的心灵修行,从而丧失了对内心欲望的掌控。换言之,当你的欲望膨胀的速度远远超越了你的收入增长的速度,你就与近在咫尺的幸福擦肩而过乃至背道而驰了。当然,阳明心学教我们节制欲望,并不是要我们放弃一切。它只是告诉我们:要获得幸福,你尽可以在“效用”(所得)上做加法,但同时必须在“欲望”上做减法。倘若如此,你的幸福指数一定会稳步提升。理论上讲,即便你的收入一直没有增加,只要你通过修行把自己的不良欲望减少到最低,那么你的幸福感就会趋于无穷大。
因此,关于上面提出的第二个问题:在今天这个时代,心学对我们有什么用?答案就是:心学能够让你了解心灵的运作机制,洞悉宇宙与心灵共通的法则,从而保持对内心的觉知觉照,进而找到人生的意义,获得你本应拥有的幸福。
在本书中,我用了佛教禅宗、西方哲学、心理学、量子力学等貌似与心学无关的诸多知识和理念来解析阳明心学,目的并不是想炫耀我的博学,而是给读者提供更多的参照系,希望能通过古今中外不同智慧的比较和相互印证,让大家更深入地理解心学。如果因此能诱发你对阳明心学之外的人类智慧的兴趣,那我写这本小书的意义就更大了,我也会因此感到分外的快乐。
此外,我在书中很多地方采用了“对话体”的方式,也就是让王阳明和他的学生围绕许多问题展开对话。之所以这么做,一是让文风更为轻松,增加阅读快感,二是通过反复问答增强逻辑性,使得对相关问题的思考更为严密、更为深入。有必要指出的是,这些对话的内容大部分不是王阳明说的,而是我在充分理解、吸收心学精神的基础上,结合其他知识(如佛教禅宗、西方哲学等),针对当代国人的许多现实问题所做的思考和讨论。我这么做,旨在解决当下的问题,而不仅是简单地对阳明心学进行翻译、注释。从严格意义上讲,书中讨论的很多东西已经超出了阳明心学的范畴,而某些地方似乎也显得不太严肃(如偶尔让阳明“穿越”一下,讨论一些当代话题),但我的本意并不是想曲解古人或博读者眼球,也不是想篡改心学或是对王阳明不尊重,而只是希望给读者提供一个比较开阔的阅读视野,让你抛开门户之见(如儒与佛、心学与禅宗、东方文化与西方科学等),获得一种圆融而通透的思维方式,从而更有效地解决当下面对的问题,更直接地切入你每一天都面临的烦恼、痛苦、纠结和困惑。
总而言之,我写这本书,不仅是想替古人说一个明白(宋明理学和阳明心学遭遇的百年沉冤该得以昭雪了),更是想让今天的中国人在更多智慧的启迪下活得幸福。
如果读者想研究原汁原味的阳明心学,那我建议你还是去读王阳明的代表作《传习录》,甚至可以去研究《王阳明全集》。但是,如果你没有时间、也没有条件去做精深的研究,同时又希望用心学指导自己的生活,那么本书应该能够帮助你--它能让你用尽可能少的时间和精力,去领略一个大儒的强大内心和精神境界,去了解许许多多与阳明心学有着诸多相通之处的古今中外的生命智慧。

王阳明,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也是立言、立德、立功三不朽的伟大圣人。他历经仕途坎坷、人生磨难、世间冷暖,曾一度痛苦绝望、不能自拔,却从中国最传统的儒、释、道典籍中汲取了强大力量,充实自我,最终升华提炼,创立心学一派。

王阳明;心学;知行合一;致良知 

阳明心学作为中国哲学史、伦理学史上一个重要学派,其心学观念、良知与致良知、知行合一理论是其心学的核心和精华部分。文章通过对王阳明心学的心学观念致良知和知行合一核心理论的阐述,追溯阳明心学的学术思想,回归于现代社会的理解与应用具有积极意义。

阳明心理是中国哲学和伦理学史上的一所重要学派,是其思想的中心和本质,是其哲学、良知和良知的核心。文章以王阳明的王阳明研究理念为中心理论,对阳明的学术思想进行追溯,回归到现代社会的理解与应用具有积极意义。

阳明的思想有三个主要命题:心是原则,是知识的统一,是良心的统一。心灵是阳明思想的逻辑起点,他认为,原因都在人的心中,应该被问。“世界是超越心灵的,是超越心灵的吗?”在实践中,每个人的生活都是由你的内心决定决定的。你觉得自己很快乐,而你又累得不开心。你认为你很痛苦,你对你的食物不满意。你的心是这个世界的主人。



阳明先生在历史中只是个配角甚至是个跑龙套的,但是近几年由于《明朝那些事》和主流媒体的影响,终于在历史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代名角,备受赞扬。

心学的起源并不是程朱的理学,而是传统的儒学,继承孟子的性善论,所以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一点,那就不能认识到阳明心学的精髓。那阳明心学的精髓到底是什么?

王阳明提出了很多理论,有“心外无物”、“致良知”、“知行合一”,到最后还概括出了心学四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但说到底,还是以致良知为核心,不管是知行合一还是格物致知都是致良知的方法,而心外无物则是良知的一种体现。

朱熹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所谓的天理就是儒家的三纲五常,是一系列严格的道德准绳和行为规范,这种天理下,所有人都被压得死死的,也就越来越扭曲越腐朽。王阳明曾经也追求这个天理追求格物致知,但是他后来产生了不同意见,觉得这个天理不妥,真正的天理就在人的心中,所看到的外在都是内心的投射反应,也就是心外无物,而这个心也代表着人的良知,而致良知就是要把这个良知反映在实践中。

至于怎么反映,就是要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在实践中运用内心的良知,使得自己的良知得到彰显,知和行必须同步进行,知就是行,行就是知,一切都是心的体现。



知行合一王阳明,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全能人士。他是科举进士出身,却也是兵法的大家,其平乱、荡寇、除匪。为大明朝立下了赫赫的功绩。他还擅长于思考悟道。同时精通儒释道三家。在孔孟之后,创造了心学这一儒家学派的全新体系。和朱熹的理学一样都是在明朝有很大影响力的学术。到了我们现在,心学的流传要更广一些。

我们常常把知行合一挂在嘴边。但我个人认为知行合一并不是王阳明的心学精髓。知行合一应该是心学融于世俗之后所派生出来的理念。心学是圣贤的功夫,没有王阳明的经历恐怕是无法理解的。而知行合一便是我等在世俗之间历经磨难之后的领会。是有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的。

王阳明反复强调“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心即是理。这一点上和朱熹有很大的不同,朱熹的理学的特点是探究一切,从外处去寻求真理,以此来强化自己的心。而王阳明则说“吾性自足”。既然道理已经存在于心中,何需要借助外物呢,心即是理,心外无理。

古代的文人墨客很喜欢用月亮、梅兰竹菊、松等意象来代表某一类别的情感,用朱熹的理学来讲就是格物致知。而我们从心学的角度来看,书中写道王阳明曾经试图格竹子,来获得感悟,但是始终无法有所得。我们都能从竹子中感受到,而王阳明不能么。显然不是这样的。我们所观感的并不是那些意象所赋予我们的,而是我们的内心希望从它们身上所获得的,是我们的心赋予了它们,在从它们那边反馈回来。格物致知。知其实早已存在于我们的内心。这便是心学。




王阳明心学讲的是什么内容
1、知行合一: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是“知行合一”,它强调人的知识和行为应该是一致的。在阳明看来,人的心灵是可以通过自我修养和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和完善的,只有实际行动才能证明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才能体现自己的智慧。2、格物致知:阳明认为,只有通过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思考,才能深刻认识事物本质,...

王阳明的心学到底是什么?
王阳明心学有三个部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心即理:王阳明年少时候还是程朱理学的天下,那时主张格物穷理,认为理是通过格物求来的。但是王阳明曾经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也没有格出什么道理,反而大病了一场。后来王阳明在龙场,置身石棺之中,才终于悟到,万事万物都在自己心里,所有的道理不必外...

王阳明的“心学”是什么?
在最重要的著作《传习录》中,阳明把“心”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他直截了当地说:“人者,天地万物之心也;心者,天地万物之主者,心即是天,言心则天地万物斯举矣。”又进一步说:“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这就是说,万物都是由人心派生出来的东...

什么叫阳明心学?
阳明心学是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其精神内涵包括“心外无物,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阳明心学诞生后,王阳明兴办龙冈书院,授徒讲学,声名远播,后又受到贵州提学副使席书的邀请,讲学于贵阳书院。阳明心学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学说之一。阳明心学不是唯心之学,也不仅仅...

什么是王阳明心学?
阳明心学有三大核心命题: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宋代哲学家陆九渊提出“心即理也”,以及“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思想。王阳明在陆九渊的思想上,提出了“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的理念。所谓心即理,王阳明认为“...

王阳明的心学有什么作用?
王阳明的心学可以让读者领悟王阳明心学的神奇智慧精髓,修炼内心强大的自己,开启与生俱来的正能量,获得幸福完美的人生。王阳明心学中的概念也很多,比如:“心即理”、“事上练”、“心外无物”、“知行合一”、“致良知”,还有四句教……的确是涵盖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这其中还是...

有名的心学著作
王阳明传习录 《盘古心经》、《子曰大学》、《阳明心学涵养实记》 《困辨录》。《经世堂集》26卷、《少湖文集》10卷。《岳庙集》

阳明心学的书有哪些推荐?
1.《传习录》:经典对话的智慧源泉 王阳明的亲炙弟子记录下的《传习录》,宛如一部生动的哲学剧本,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呈现了心学的核心理念。尽管其形式活泼,易于阅读,但切记,《传习录》观点散落,需要反复研读,将同一主题的对话串联起来,才能真正领悟其深意。至少三遍的阅读,是理解阳明心学的基础。

王阳明的“心学”理论是什么?谈谈他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王阳明的心学理论,正如他自己所说的,用四句话就可以阐述: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我们的心本来是没有善也没有恶的,首先是起心。起心之后就有了识别的善恶之分。王阳明所有的理论都是围绕“无善无恶”和“起心”来展开的。王阳明当年所受的教育是...

王阳明的心学是什么?
王阳明的心学是“知行合一”。阳明心学认识世界的方法,就是“感知”。这种感知的主要指向是自己,大概的意思就是如果自己对客观世界没有感知,那客观世界对自己也就没有意义。心学并不是否认客观世界的存在,也不是认为一个人光靠着心就可以改变客观世界,而是用心去感知世界。王阳明心学的分析 从王阳明的...

兴海县15812592832: 王阳明的心学核心思想是什么?对现实有什么意义? -
系金双鹤:[答案] 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可以用一首诗概括“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他的心学对我们的现实是有指导意义的,但要结合他的生平事迹方可明其万一,刻苦专研十年,并身体力行,当有小成.

兴海县15812592832: 王阳明的心学对现实有什么指导意义 -
系金双鹤: 心学让人面对这个世界拥有一种自己做主的态度,进可披荆斩棘,终达彼岸,退可自得其乐,了然无惑.

兴海县15812592832: 简述王守仁的心学的影响 -
系金双鹤: 王守仁心学的影响如下: 王阳明心学思想精髓:知行合一,致良知. “良知”语出《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大学》有“致知在格物”语.朱熹解释格物致知为“言欲致吾之知,在即...

兴海县15812592832: 王阳明心学的精髓和现实意义(王阳明心学的精髓是什么)
系金双鹤: 一、心即理1、心即理,告诉我们要自己观照自心,觉悟自心,达到明心见性,王阳明悟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天理之心即圣人之道,良知之心就是天理之...

兴海县15812592832: 孟凡利:王阳明心学在现代的地位及影响? -
系金双鹤: 王阳明心学是宋明理学的高峰之作,对于今人当然具有极其正面积极的指导作用.大而言之,共有二端: 1 从个人层面来说,王学强调的"致良知"学说,可让人达到"此心光明,夫复何言"(王阳明临终语)的精神修养境界.这不是处于高压力心理状态的现代人所急需的吗? 2 从中华文化复兴的角度来说,王学继前启后,不只影响当代且及后代,不只影响中国且及日韩等周边国家,对它的学习肯定有助于我们恢复民族文化自信心

兴海县15812592832: 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是是什么?请问王阳明心学体系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对现实有什么意义? -
系金双鹤: 着重发挥宋明理学中正人心的思想及传统儒学中与之相关的理论,力图矫治程朱之学的弊端.程、朱、陆、王在基本政治价值观点并无二致,但王阳明将心与理合一的哲学思辨,强化了心的本体性及其伦理道德属性.格民心之非、破心中之贼,是王阳明格外关注的问题.他依此思路探寻教化普通臣民、稳定社会秩序的救世之方,遂使儒学趋于世俗化.兹从政治文化视角透视阳明心学.管蠡之见,就教方家.

兴海县15812592832: 王阳明心学的现实意义,真的只是读读书就可以吗 -
系金双鹤: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读书只是通往圣贤之路的方法之一,但尽信书不如无书.现在不断出现不赡养父母的新闻,其中不乏学历高的子女.可见,读书并不是万能的.对于这个问题,阳明先生曾经和他的学生探讨过.他认为只是正心!他的学生则认为孝敬父母要学习.阳明先生有句话说的特别好,如果没有一颗孝顺的心就只是戏子演戏而已.很简单是不是?虽然我也读过这段,但我做不到,还是会向父母发脾气. 阳明先生的心学被称为“门闱之学”,如果真的能够做到知行合一,至少对于自己的家庭会很有帮助.阳明心学不要只是当作成功学,我一直都在想,如果每个人都按照本心活着,大家就不会那么累了. 希望你能做到知行合一,而不仅仅是作为一本书,或者一门学科学习.

兴海县15812592832: 王阳明心学对后世的影响 -
系金双鹤: 明朝哲学家,“知行合一”为其哲学观点值精华,陶行知受其影响颇深

兴海县15812592832: 王阳明有什么成就,他的心学主要内容和影响? -
系金双鹤: 立言,立功,立德 是五百年来的第一圣人,成就超过了朱熹,王羲之,张载等 宋元理学巨擘.心学:无善无恶者心之体,有善有恶者心之用,知善知恶者良知,为善去恶者格物.平时无事的时候,把自己的心灵打扫的干干净净,这样以后有事情的时候,脑袋空灵,处理事情就分清是非善恶,人生也就圆满了.

兴海县15812592832: 结合工作岗位对王阳明读后感 -
系金双鹤: 王阳明,大明帝国时期诞生的一位著名的心学家,而在当时以朱熹理学为主流的明朝,也足以体现出王阳明的艰辛以及心学发展受到的阻碍程度.刚上大一时,接触到马哲的唯物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