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子监的创立、兴盛及灭亡历程

作者&投稿:局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国子监至今己有几年~

隋开皇初年,决定国子寺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开皇十三年(593) 国子寺不再隶属太常,成为独立的教育管理机构,复名国子学。大业三年(607)改称国子监,到今天已经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

西安孔庙,也就是现在的碑林博物馆,最早是唐朝国子监孔庙所传承下来的,一度肩负着太学和中央孔庙的两个身份。也可以说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央最高学府国子监的一部分,也就是“现存”最早的唐朝天子圣旨敕办的皇家孔庙。

武德二年(619年),李唐王朝刚刚建立,统一战争的烽烟还继续燃烧着,高祖李渊便“令国子学立周公、孔子庙,四时致祭。”贞观二年(628年),“武德中,诏释奠于太学,以周公为先圣,孔子配享……伏请停祭周公,升夫子为先圣,以颜回配享。诏从之”。 即自公元628年始,唐朝在国子监中单祭祀孔子,设立孔庙。

唐朝国子监位于长安城外郭城之务本坊。务本坊在今西安城南关正街与文艺路之间的北半部,国子监在该坊西部,占半坊之地。孔庙坐落在国子监一进大门最显著的位置,是一个“门阖沉沉”的独立院落。从流传至今的唐《孔子庙堂之碑》中可以得知唐代国子监孔庙的盛况:“万雉斯建,百堵皆兴,揆日占星,式规大壮,凤甍骞其特起,龙桷俨以临空。”唐士子到孔庙,祭祀先圣,“至于仲春令序,时和景淑……清涤元酒,致敬于今日,合舞释菜,无绝于终古。”国子监孔庙,伴着唐朝的兴盛至极而臻于巅峰;而随着唐朝衰落及灭亡,国子监孔庙地位也一落千丈。

唐昭宗天祐元年(904年),朱温胁迫昭宗迁都洛阳,并拆毁长安城。同年,朱温命韩建留守长安,收拾残局。韩建放弃了长安外郭城和宫城,以原皇城城垣为基础缩建长安城。

在建新城时,韩建为民族文化做了一件好事,就是将已处于“城外”的“太学并石经”移入城内,置于“唐尚书省之西隅”。如影随形,孔庙随着太学就这样进城了。

唐灭亡后,进入五代时期。从史书记载可知,移入新城的国子监损坏无遗,但其结构的“一部分”孔庙却幸运的保留了下来,成为京兆府城的文宣王庙。只是,“露往霜来,雕墙半圯,尘封藓驳,塑像全堕”。

即使到了宋代,京兆府城的文宣王庙依然被民间称作“国子监”。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的《大宋永兴军(长安)新修玄圣文宣王庙大门记》:“是军,古京邑也;斯庙,古国学也……故地虽易,旧名尚存,是以民到于今或以监名呼之。”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京兆府城文宣王庙被最终迁建于“府城之东南隅”,(明朝时西安城东扩,所以宋时说孔庙在府城“东南隅”。)“府城之东南隅”即是今日孔庙和碑林所在地。孔庙迁建于此地后,历经金(南宋)、元、明、清、民国就再无颠沛流离,直到今日。

追本溯源,西安孔庙经历了唐长安国子监孔庙;五代、北宋、金代、元代前期的京兆府孔庙;元代后期的奉元路孔庙;明代、清代、民国时期的西安孔庙;直到今天的孔庙遗迹和西安碑林博物馆,而最初的盛唐最高学府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徒留历史让人追忆。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代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

西晋武帝咸宁四年(278),始立国子学,设国子祭酒和博士各一员,掌教导诸生。北齐改名国子寺。隋文帝时,改寺为学。不久,废国子学,唯立太学一所,省祭酒、博士;置太学博士,总知学事。炀帝即位,改为国子监,复置祭酒。唐沿此制,国子监下设国子、太学、四门、律算、书等六学,各学皆立博士,设祭酒一员,掌监学之政,并为皇太子讲经。唐高宗龙朔元年(661),东都亦置监。一度改称司成馆或成均监。宋属礼部。宋初承五代后周之制,设国子监,招收七品以上官员子弟为学生。端拱二年(989)改国子监为国子学,淳化五年(994)依旧为监。庆历四年(1044)建太学前,国子监系宋朝最高学府。但高、中级官员子弟坐监读书,仅是挂名,数量既少,平日听课者又甚寥寥。自设太学和其他各类学校后,国子监成为掌管全国学校的总机构,凡太学、国子学、武学、律学、小学、州县学等训导学生、荐送学生应举、修建校舍、画三礼图、绘圣贤像、建阁藏书、皇帝视察学校,皆属其主持筹办。元丰改革官制(见元丰改制)前,国子监官员有判监事、直讲、丞、主簿等。自元丰三年(1080)起,改设国子祭酒(即旧判监事)、司业(祭酒的副手)、丞、主簿、太学博士(即旧直讲)、学正、学录、武学博士、律学博士等官,监内分成三案:厨库案管太学钱粮、颁发书籍条册,学案管文、武学生公私试、补试、上舍试、发解试等升补、考选行艺,知杂案管监学杂务。各案设胥长、胥佐、贴书等吏人多员。国子监还设书库,刻印经史书籍,供朝廷索取、赐予以及本监出售之用。南宋在监内专设“印文字所”。国子监所印书籍称“监本”,一般刻印精美,居全国之冠。北宋陪都西京、南京、北京亦陆续置国子监,设分司官,由朝廷执政、侍从等官迭互充任,职事颇简,仅出纳钱粮,实际成为士大夫休养之所。崇宁四年(1105),罢三京国子监官,各设司业一员。

辽太祖置南面上京国子监,设祭酒、司业、丞、主簿、下辖国子学。中京另建国子监,设官与上京同。金代国子监下辖国子学、太学,设祭酒、司业各一员;监丞二至三员,一员兼管女直学。元初置国子监,属集贤院,下辖国子学,设祭酒、司业,掌国子学的教令;监丞,专领监务。另建蒙古国子监和回回国子监学,以示与汉人、南人之别。

明初设中都国子学,后改为国子监,掌国学诸生训导的政令。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在北京设国子监,皆置祭酒、司业、监丞、典簿各一员。清代国子监总管全国各类官学(宗学、觉罗学等除外),设管理监事大臣一员;祭酒,满、汉各一员;司业,满、蒙、汉各一员。另设监丞、博士、典簿、典籍等学官。光绪三十三年(1907),并归学部。

国子监,始于隋代,为教育机关,至清代变为只管考试,不管教育的考试机构;到清末则成为卖官机构。国子监学生,等于秀才,分文武两种,文称文生,武称武生。凡依照惯例规定缴纳一定数额的钱给朝廷,即可称为“例监生”。他们有资格去见县官,但没有什么实权。"(摘自黄现璠著《中国封建社会史》,1952年12月)

历经元、明、清三代的北京国子监,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的国子监街内,是中国最后一个国子监,保存至今,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子监一般设有

祭酒一人,从三品;司业二人,从四品下。掌儒学训导之政,总国子、太学、广文、四门、律、书、算凡七学。

丞一人,从六品下,掌判监事。每岁,七学生业成,与司业、祭酒莅试,登第者上于礼部。

主簿一人,从七品下。掌印,句督监事。

△国子学

博士五人,正五品上。掌教三品以上及国公子孙、从二品以上曾孙为生者。

助教五人,从六品上。掌佐博士分经教授。

直讲四人,掌佐博士、助教以经术讲授。

五经博士各二人,正五品上。掌以其经之学教国子。《周易》、《尚书》、《毛诗》、《左氏春秋》、《礼记》为五经,《论语》、《孝经》、《尔雅》不立学官,附中经而已。

△太学

博士六人,正六品上;助教六人,从七品上。掌教五品以上及郡县公子孙、从三品曾孙为生者,五分其经以为业,每经百人。有学生七十人,典学四人,掌固六人,东都学生十五人。

△广文馆

博士四人,助教二人。掌领国子学生业进士者。有学生六十人,东都十人。天宝九载,置广文馆,有知进士助教,后罢知进士之名。

△四门馆

博士六人,正七品上;助教六人,从八品上;直讲四人。掌教七品以上、侯伯子男子为生及庶人子为俊士生者。有学生三百人,典学四人,掌固六人;东都学生五十人。

△律学
博士三人,从八品下;助教一人,从九品下。掌教八品以下及庶人子为生者。律令为颛业,兼习格式法例。隋,律学隶大理寺,博士八人。武德初,隶国子监,寻废;贞观六年复置,显庆三年又废,以博士以下隶大理寺;龙朔二年复置。有学生二十人,典学二人。元和初,东都置学生五人。

△书学

博士二人,从九品下;助教一人。掌教八品以下及庶人子为生者。石经、《说文》、《字林》为颛业,兼习余书。武德初,废书学,贞观二年复置,显庆三年又废,以博士以下隶秘书省,龙朔二年复。有学生十人,典学二人,东都学生三人。

△算学

博士二人,从九品下;助教一人。掌教八品以下及庶人子为生者

国子监 地理位置(旅游需要)

坐落在北京东城区安定门内国子监街(原名成贤街)15号,与孔庙和雍和宫相邻。国子监街两侧槐荫夹道,大街东西两端和国子监大门两侧牌楼彩绘,是北京仅存的建有四座牌坊的古建街。
北京国子监始建于元朝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是我国元、明、清三代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和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国子监整体建筑坐北朝南,中轴线上分布着集贤门(大门)、太学门(二门)、琉璃牌坊、辟雍、彝伦堂、敬一亭。东西两侧有四厅六堂,构成传统的对称格局,是我国现存唯一一所古代中央公办大学建筑。
交通:乘地铁到雍和宫站下,南行200米即到;或乘13、116、807路公交车可达。
门票:6元

国子监之“监”不读兼

饶少平

“监”作监察、监视、监狱解时读平声jiān(兼),用作官名、官署名时读去声jiàn(荐)。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黄帝)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万国和。”唐·张守节《史记正义》:“监,上监去声,下监平声。”古书文字都是竖排的。“上监”即前面的“监”字,“下监”即后面的“监”字。左大监、右大监都是官名。张守节的意思是,官名之“监”读去声,监察之“监”读平声。魏、晋至隋、唐殿中省主官殿中监,南北朝末期以后秘书省主官秘书监,其“监”字都读荐。
“监”也是官署名,如中书监、钦天监、牧马监等。国子监既是官署,又兼有国子学性质。
在我国、国子学、国子监历史悠久。西晋武帝咸宁二年(公元276年)设国子学,与太学并立。南北朝时,或设国子学,或设太学,或二者同设。北齐改国子学为国子寺。这是国子学由高等学府变成教育管理机关的标志。隋文帝时以国子寺总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更加突出了国子寺的教育管理功能。隋炀帝时改国子寺为国子监。唐、宋也以国子监总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明、清设国子监,为教育管理机关兼具国子学性质。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设学部,国子监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国子是些什么人呢?《周礼·地官·师氏》:“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敏德,以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恶。”东汉经学家郑玄注:“国子,公卿大夫之子弟。”《汉书·礼乐志》:“国子者,卿大夫之子弟也。”清·刘书年《刘贵阳说经残稿·国子证误》:“国子者,王大子、王子、诸侯公卿大夫士之子弟,皆是。”可见国子泛指贵族子弟。
作为官署名,牧马监、钦天监、中书监之“监”都读jiàn(荐)。国子监作为古代中央教育管理机关和高等学府,“监”也读荐。读兼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历史上只有男监、女监,没有专门囚禁贵族子弟之监。此外,古代称当官之人为“监子”,称官署的低级官员为监事,称国子监生员、肄业者为监生,称国子监课业考试第一名为监元,称国子监刻印的书本为监本,称国子监的规章制度为监规,唐代监管盐业的官署称监院。这些“监”都应该读去声。

国子监里多古槐

张宝贵

位于安定门内大街东侧国子监街的国子监和孔庙现已复修一新,正以崭新的面貌迎接着中外游客。如果游人注意的话,就会发现在国子监街和国子监内是广植古槐,这是为什么呢?
国子监是我国古代最高的学府。北京的是元大德十年(1306年)修建的,其东边与孔庙毗邻,体现着古代“左庙右学”的规制。国子监可以说是北京最古老的学校。在“戊戌变法”时,兴建学堂,废除科举,国子监学停办。在国子监里,是古槐成片,因自周代起,就有“面三槐,三公位焉”之说,即在皇宫大门外种植三棵槐树,分别代表太师、太傅、太保的官位。古人所谓:“登槐鼎之任”,即三公之位。所以在我国封建社会里,人们就把国槐视为“公卿大夫之树”。在国子监里广植槐树,喻示着监生们(大学生)可以考中高官之意。在周代,国子监的内外就广植槐树,所以在我国历代的国子监内外就沿周礼之制,都广植槐树。从隋代起,我国又兴起了科举制度,其科考的考场叫“贡院”,即给皇帝和国家贡献人才的地方。在贡院里也是广植槐树。如在明清时北京的贡院内就有一棵著名的元代古槐,名叫“文昌槐”,相传此槐是文昌射斗的地方。因在我国的民间传说中,文昌帝是专管考试的神仙,所以在我国古代,考生们都要拜文昌帝。(现在在大考时,竟然有的家长带着孩子到道观中拜文昌,是否有意义?)。所以贡院的这棵“文昌槐”和考生们的文运有关,成了考生们膜拜之神。北京的国子监和孔庙修建于元代,而北京城也是在元代正式建都修建的大都城,并以槐树为大都城街道和胡同的行道树。七百多年来,槐树一直是北京行道树的当家树,成为了北京的特色。所以,人们一说起北京的古都风貌,总是说起:“古槐、紫藤、四合院”。而且,古槐还和我国的一些古今名人有关。像西山曹雪芹故居门前的“歪脖槐”、东郊通惠河畔的“曹公槐”等,还相传和曹雪芹有关。其例举不胜举。可见槐树也是我国古代文化发展的见证。
据史料载,在元明时,北京的国子监内有国槐古柏二百余株,随着年代的推移,现存古槐古柏仅四十余株。国子监里的古槐大多种植于元代,距今已七百多年。在这些古槐中,最著名的一棵,是位于彝伦堂前西侧的“吉祥槐”。
“吉祥槐”高约15米,由两棵主干组成,其双干周长分别为2.6和2.5米。似一对孪生兄弟并肩而立,向人们展示着独特的风采。此槐种植于元代,据说是元代国吉监第一任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许衡所植。人们为什么叫它为“吉祥槐”呢?相传在明末此槐已死,但到清乾隆十六年的初夏,枝干上忽又萌发新芽成叶,枯而复荣。国子监的师生们发现后,纷纷传颂,当时正值乾隆生母慈宁太后六十寿辰,人们认为是吉祥的征兆,所以得名“吉祥”。文武百官纷纷题诗作画,以示庆贺。这年正赶上大学士将溥奉旨到孔庙祭先师,他得知此事后,竟夜宿国子监,发挥其树画的特长,绘制一副古槐图,得到乾隆的嘉奖。据《日下旧闻考》载“国学古槐一株,元臣许衡所植,阅岁既久,枯而复荣。当辛末一枝再茁之出,时慈宁六旬万寿之岁,槐市众生,传为瑞事”。乾隆皇帝也作《御制国学古槐诗》,诗云:“黄宫嘉荫树,遗迹缅前贤。初植至元岁,重荣辛末年。奇同曲阜桧,灵纪易林乾。徵瑞作人化,符祥介寿筵。乔柯应芹藻,翠叶润觚编。右相非夸绘,由来事可传。”乾隆的古槐诗和蒋溥的古槐图及众大臣的诗文还刻在碑上,立在树旁。朝廷还下旨把古槐用琉璃围墙保护起来。据说古槐诗画碑保存完好,在1956年该碑与《十三经石刻》一起移到孔庙西侧。关于此槐的名字,在上述《日下旧闻考》引句中的“槐市”。在周代时的太学旁,有一大片槐树林。当时的士人和太学生为了互通有无,每逢初一、十五,就在槐树林里,各自拿出家乡的土特产或书籍等互通有无,或进行买卖。因都是文人进行交易,故出现和气礼让的景象,人们称为“槐市”,以后槐市也就泛指国子监。文句中的“槐市众生”也就是国子监的学生。
在国子监的“辟雍”殿西的圆水池旁,高矗一棵古槐,它的主干呈罗锅状,上部向南倾斜,而且在干北侧的罗锅部位还有很像被用利器砍过的痕迹,其实是原有一大枝断掉的原故。人们叫此槐为“罗锅槐”。这里面还有一个典故。因“辟雍”殿是清乾隆年间修建的,为皇帝讲学的地方,由大学士兼国子监事务的刘墉主持修建。辟雍竣工后,其“辟雍泮水”是我国古建的精华,刘墉陪乾隆及众官员视察。众人来到辟雍西,立刻就看到这棵明显的罗锅古槐。因相传平时刘墉经常给乾隆出难题,而又相传刘墉是个罗锅,乾隆就灵机一动,说:“众位爱卿,你们看此槐像谁?”众官心里明白,却不好回答。乾隆又说:“此槐罗锅,有失大雅”,于是下旨,砍掉罗锅槐,其意思是象征杀掉刘墉。刘墉爱惜古槐,就说:“万岁,使不得,此老槐虽相貌丑陋,但却是年代久远的古槐。在国子监里,终日听圣人经典,饱含国学文墨之气,虽表陋而内秀。现在辟雍落成,以后将经常聆听圣上教诲,乃是大大的忠臣也”。乾隆听了,只好说:“罗锅失雅,砍去修直”。
国子监街的行道树,七百多年来,交替种植,一直是以槐树作为行道树,是有着文化内涵的。高大的槐树把古老的国子监街打扮得古香古色,是京城的一道亮丽风景,也增添了国子监和孔庙的文化色彩。

主要建筑

集贤门,位於国子监的大门,门内院子东西设有井亭,东侧的敬持门与孔庙相通(现已封闭)。
琉璃牌坊,位於集贤门内,是三间四柱七楼庑殿顶式琉璃牌坊,建於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正面额书"圜槁教译",阴面为"学海节观",彩画华美,是北京唯一不属於寺院的琉璃牌坊。

琉璃牌坊辟雍,建於清乾隆四十九年,是国子监的中心建筑。建於中轴线中心一座圆形水池中央的四方高台上,是一座方型重檐攒尖顶殿宇。四面开门,设台阶六级。辟雍周围环绕著长廊,四面架设精致的小桥横跨水池使殿宇与院落相通,这种建筑形制象徵著天元地方。乾隆皇帝之后,每逢新帝即位,都要来此做一次讲学,以示中央政府对高等教育的重视。
六堂,是位於辟雍左右两侧的33间房,合称为六堂,分别为:率性堂、诚心堂、崇志堂、修道堂、正义堂、广业堂,是贡生、监生们的教室。

彝伦堂内的王码学校彝伦堂,位於辟雍以北,元代名为崇文阁,明代永乐年间予以重建并改名为彝伦堂,早年曾是皇帝讲学之处,兴建辟雍之后,则改为监内的藏书处。

敬一亭,位於在彝伦堂之后,是国子监的第三进院落。建於明嘉靖七年,设有祭酒厢房和司业厢房和七座御制圣谕碑,是国子监祭酒办公的场所。

http://baike.baidu.com/view/7406.htm

【国子监 简介】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代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

西晋武帝咸宁四年(278),始立国子学,设国子祭酒和博士各一员,掌教导诸生。北齐改名国子寺。隋文帝时,改寺为学。不久,废国子学,唯立太学一所,省祭酒、博士;置太学博士,总知学事。炀帝即位,改为国子监,复置祭酒。唐沿此制,国子监下设国子、太学、四门、律算、书等六学,各学皆立博士,设祭酒一员,掌监学之政,并为皇太子讲经。唐高宗龙朔元年(661),东都亦置监。一度改称司成馆或成均监。宋属礼部。宋初承五代后周之制,设国子监,招收七品以上官员子弟为学生。端拱二年(989)改国子监为国子学,淳化五年(994)依旧为监。庆历四年(1044)建太学前,国子监系宋朝最高学府。但高、中级官员子弟坐监读书,仅是挂名,数量既少,平日听课者又甚寥寥。自设太学和其他各类学校后,国子监成为掌管全国学校的总机构,凡太学、国子学、武学、律学、小学、州县学等训导学生、荐送学生应举、修建校舍、画三礼图、绘圣贤像、建阁藏书、皇帝视察学校,皆属其主持筹办。元丰改革官制(见元丰改制)前,国子监官员有判监事、直讲、丞、主簿等。自元丰三年(1080)起,改设国子祭酒(即旧判监事)、司业(祭酒的副手)、丞、主簿、太学博士(即旧直讲)、学正、学录、武学博士、律学博士等官,监内分成三案:厨库案管太学钱粮、颁发书籍条册,学案管文、武学生公私试、补试、上舍试、发解试等升补、考选行艺,知杂案管监学杂务。各案设胥长、胥佐、贴书等吏人多员。国子监还设书库,刻印经史书籍,供朝廷索取、赐予以及本监出售之用。南宋在监内专设“印文字所”。国子监所印书籍称“监本”,一般刻印精美,居全国之冠。北宋陪都西京、南京、北京亦陆续置国子监,设分司官,由朝廷执政、侍从等官迭互充任,职事颇简,仅出纳钱粮,实际成为士大夫休养之所。崇宁四年(1105),罢三京国子监官,各设司业一员。

辽太祖置南面上京国子监,设祭酒、司业、丞、主簿、下辖国子学。中京另建国子监,设官与上京同。金代国子监下辖国子学、太学,设祭酒、司业各一员;监丞二至三员,一员兼管女直学。元初置国子监,属集贤院,下辖国子学,设祭酒、司业,掌国子学的教令;监丞,专领监务。另建蒙古国子监和回回国子监学,以示与汉人、南人之别。

明初设中都国子学,后改为国子监,掌国学诸生训导的政令。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在北京设国子监,皆置祭酒、司业、监丞、典簿各一员。清代国子监总管全国各类官学(宗学、觉罗学等除外),设管理监事大臣一员;祭酒,满、汉各一员;司业,满、蒙、汉各一员。另设监丞、博士、典簿、典籍等学官。光绪三十三年(1907),并归学部。

国子监,始于隋代,为教育机关,至清代变为只管考试,不管教育的考试机构;到清末则成为卖官机构。国子监学生,等于秀才,分文武两种,文称文生,武称武生。凡依照惯例规定缴纳一定数额的钱给朝廷,即可称为“例监生”。他们有资格去见县官,但没有什么实权。"(摘自黄现璠著《中国封建社会史》,1952年12月)

历经元、明、清三代的北京国子监,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的国子监街内,是中国最后一个国子监,保存至今,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子监一般设有

祭酒一人,从三品;司业二人,从四品下。掌儒学训导之政,总国子、太学、广文、四门、律、书、算凡七学。

丞一人,从六品下,掌判监事。每岁,七学生业成,与司业、祭酒莅试,登第者上于礼部。

主簿一人,从七品下。掌印,句督监事。

△国子学

博士五人,正五品上。掌教三品以上及国公子孙、从二品以上曾孙为生者。

助教五人,从六品上。掌佐博士分经教授。

直讲四人,掌佐博士、助教以经术讲授。

五经博士各二人,正五品上。掌以其经之学教国子。《周易》、《尚书》、《毛诗》、《左氏春秋》、《礼记》为五经,《论语》、《孝经》、《尔雅》不立学官,附中经而已。

△太学

博士六人,正六品上;助教六人,从七品上。掌教五品以上及郡县公子孙、从三品曾孙为生者,五分其经以为业,每经百人。有学生七十人,典学四人,掌固六人,东都学生十五人。

△广文馆

博士四人,助教二人。掌领国子学生业进士者。有学生六十人,东都十人。天宝九载,置广文馆,有知进士助教,后罢知进士之名。

△四门馆

博士六人,正七品上;助教六人,从八品上;直讲四人。掌教七品以上、侯伯子男子为生及庶人子为俊士生者。有学生三百人,典学四人,掌固六人;东都学生五十人。

△律学
博士三人,从八品下;助教一人,从九品下。掌教八品以下及庶人子为生者。律令为颛业,兼习格式法例。隋,律学隶大理寺,博士八人。武德初,隶国子监,寻废;贞观六年复置,显庆三年又废,以博士以下隶大理寺;龙朔二年复置。有学生二十人,典学二人。元和初,东都置学生五人。

△书学

博士二人,从九品下;助教一人。掌教八品以下及庶人子为生者。石经、《说文》、《字林》为颛业,兼习余书。武德初,废书学,贞观二年复置,显庆三年又废,以博士以下隶秘书省,龙朔二年复。有学生十人,典学二人,东都学生三人。

△算学

博士二人,从九品下;助教一人。掌教八品以下及庶人子为生者

国子监 地理位置(旅游需要)

坐落在北京东城区安定门内国子监街(原名成贤街)15号,与孔庙和雍和宫相邻。国子监街两侧槐荫夹道,大街东西两端和国子监大门两侧牌楼彩绘,是北京仅存的建有四座牌坊的古建街。
北京国子监始建于元朝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是我国元、明、清三代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和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国子监整体建筑坐北朝南,中轴线上分布着集贤门(大门)、太学门(二门)、琉璃牌坊、辟雍、彝伦堂、敬一亭。东西两侧有四厅六堂,构成传统的对称格局,是我国现存唯一一所古代中央公办大学建筑。
交通:乘地铁到雍和宫站下,南行200米即到;或乘13、116、807路公交车可达。
门票:6元

国子监之“监”不读兼

饶少平

“监”作监察、监视、监狱解时读平声jiān(兼),用作官名、官署名时读去声jiàn(荐)。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黄帝)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万国和。”唐·张守节《史记正义》:“监,上监去声,下监平声。”古书文字都是竖排的。“上监”即前面的“监”字,“下监”即后面的“监”字。左大监、右大监都是官名。张守节的意思是,官名之“监”读去声,监察之“监”读平声。魏、晋至隋、唐殿中省主官殿中监,南北朝末期以后秘书省主官秘书监,其“监”字都读荐。
“监”也是官署名,如中书监、钦天监、牧马监等。国子监既是官署,又兼有国子学性质。
在我国、国子学、国子监历史悠久。西晋武帝咸宁二年(公元276年)设国子学,与太学并立。南北朝时,或设国子学,或设太学,或二者同设。北齐改国子学为国子寺。这是国子学由高等学府变成教育管理机关的标志。隋文帝时以国子寺总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更加突出了国子寺的教育管理功能。隋炀帝时改国子寺为国子监。唐、宋也以国子监总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明、清设国子监,为教育管理机关兼具国子学性质。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设学部,国子监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国子是些什么人呢?《周礼·地官·师氏》:“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敏德,以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恶。”东汉经学家郑玄注:“国子,公卿大夫之子弟。”《汉书·礼乐志》:“国子者,卿大夫之子弟也。”清·刘书年《刘贵阳说经残稿·国子证误》:“国子者,王大子、王子、诸侯公卿大夫士之子弟,皆是。”可见国子泛指贵族子弟。
作为官署名,牧马监、钦天监、中书监之“监”都读jiàn(荐)。国子监作为古代中央教育管理机关和高等学府,“监”也读荐。读兼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历史上只有男监、女监,没有专门囚禁贵族子弟之监。此外,古代称当官之人为“监子”,称官署的低级官员为监事,称国子监生员、肄业者为监生,称国子监课业考试第一名为监元,称国子监刻印的书本为监本,称国子监的规章制度为监规,唐代监管盐业的官署称监院。这些“监”都应该读去声。


古代科举考试(从隋代至明清)可以分为哪几种?
监生大体有四类:生员入监读书的称贡监,官员子弟入监的称荫监,举人入监的称举监,捐资入监的称例监。监生可以直接做官。特别是明初,以监生而出任京和地方大员的多不胜举。明成祖以后,监生直接做官的机会越来越少,却可以直接参加乡试,通过科举做官。明朝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明...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岛国
印度尼西亚为依国际汇率计算为世界第16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计算则为世界15大经济体。印度尼西亚群岛自7世纪起即为重要贸易地区,古代王国三佛齐及之后的满者伯夷曾与中国及印度进行贸易。印度尼西亚当地统治者逐步吸收外国文化、宗教及政治型态,曾出现兴盛的佛教及印度教王国。外国势力因天然资源而进入...

监子的解释监子的解释是什么
结构是:监(上下结构)子(独体结构)。监子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引证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⒈犹宦者。引《宋书·始安王休仁传》:“既至省,杨太妃骤遣监子去来参察。”《南史·王藻传》:“第令必凡庸下才,监子皆葭萌愚竖。”二、网络解释监子监子...

秦朝怎么建立 兴盛 衰败 灭亡
1、建立:(1)秦国(不是朝)是周诸侯的一个,后来在春秋战国中不断壮大。在周朝的时候就有了。(2)秦朝BC230——BC221灭六国(顺序为:韩赵魏楚燕齐),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王朝——秦朝。2、兴盛 (1)秦国:大概是商鞅变法(BC 359·商鞅入秦)的时候,经过改革变成战国第...

太宗如何护佛僧人?
问因果报应及西域先圣遗址。深以“相见之晚。不得广兴佛事”为叹。四、倡导佛教,兴盛治民,带来了国丰民安的“贞观之治”唐太宗对佛教的崇奉和扶持政策。创始了中国佛教的兴盛时期。贞观年间。全国寺数已达三千七百十六所。“全国僧尼,数盈十万。”佛经翻译规模宏大。佛教宗派相继创立。佛教兴盛之因。...

杨坚登基后,在经济和文化方面有哪些举措与作为?
隋代佛教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南北风格融合、佛教义学发达、中国化佛教宗派创立、佛经翻译与经录编纂、民间佛教的兴盛、佛教文化艺术的发展,以及佛教以中国为中心向四邻诸国的传播。始行科举 南北朝时期为了选拔有用人才已萌生出“举明经”等科举制度,但是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仍然继续实施。隋朝时,...

简要概述中国古代科举制的历程,并全面评价古代科举制
1�科举制度的创立�隋朝初是以秀才、明经等科选拔官吏,到隋炀帝统治时期设置进士科,宣告了旧的以门第为 主要依据的选官体制的结束及新的以进士科为代表的科举制的诞生。唐代科举考试分制科和 常科。制科主要应试对策,也就是对时政的看法和建议。唐代常科的科名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算等五十多种。

初一历史期末复习题
禹传子 家天下 自夏朝开始,我国从此进入到奴隶社会,此后出现的商、周又将我国的奴隶社会延伸了一千多...⑷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的从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2分)

明史纪事本末开国规模原文及翻译二
现在京师虽然设有太学,但各地的办学之风并不兴盛,应该让各郡县都创办学校。”八年春,下诏让天下乡里都创立社学,延聘老师来教导学生,有关部门按时监督,皇上下旨说:“要想把国家治理好,关键在于改善风俗;要想改善风俗,关键在施行教化。教化得到推行,即使是普通人也可以使他们成为君子;教化被荒废...

《史记秦始皇本纪》译文
每郡都设置守、尉、监。改称人民所做“黔首”。下令全国特许聚饮以表示欢庆。收集天下的兵器,聚集到...每日早起晚睡,建设长远利益,专心教化兴盛。训民皆以常道,远近通达平治,圣意人人尊奉。贵贱清楚分明,

德兴市17063347921: 正式设立国子监的是晋武帝还是隋炀帝?
姜爬烟酸: 严格地说,国子监是中国隋代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 学府. 国子监学生,等于秀才,分文武两种,文称文生,武称武生.凡依照惯例规定缴纳一...

德兴市17063347921: 俗语“明堂如播米,子孙穷到底”,明堂是什么? -
姜爬烟酸: 中国有句俗语,“明堂如播米,子孙穷到底”.对于这句话的理解,人们的看法不尽相同.受中华传统孝文化的影响,人们普遍理解为如果不去供奉先祖,子孙就会变得越来越贫穷.那么“明堂”是什么?明堂最初有两种解释,一个是指庙堂...

德兴市17063347921: 汉朝时期创办的我国古代最高学府是? -
姜爬烟酸: 最高学府 太学和国子监 汉代特别重视发展官学,重点是太学.自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创太学设置博士弟子50名,至汉成帝时增至3000人,质帝时太学生增至3万余人.汉代太...

德兴市17063347921: 简述明代国子监教育行政管理的几个特点 -
姜爬烟酸: 一、完备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 明代国子监做为明代最高学府,它创立于明初,原名为国子学.明代国子监有南北两监之分,南京国子监位于南京鸡鸣山,亦称“南雍”;京师国子监位于北京,亦称“北雍”.据《南雍志》记载,明代国子监教育...

德兴市17063347921: 最早开办国学教育的机构的哪个机构? -
姜爬烟酸: 明初设中都国子学,后改为国子监,掌国学诸生训导的政令.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在北京设国子监,皆置祭酒、司业、监丞、典簿各一员.清代国子监总管全国各类官学(宗学、觉罗学等除外),设管理监事大臣一员;祭酒,满、汉各一员;司业,满、蒙、汉各一员.另设监丞、博士、典簿、典籍等学官.光绪三十三年(1907),并归学部.

德兴市17063347921: 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过程及其影响是什么 -
姜爬烟酸: 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 由来:西周时期,大夫以上的爵位和官职是世袭的,大夫以下的低级职务才是挑选士来担任的.西周的士是贵族的最低层,是军队的骨干,是武士的通称.选士的基本方法是乡里来荐举,就是所谓的乡举里选.被乡里荐举出...

德兴市17063347921: 隋炀帝设没设国子监 -
姜爬烟酸: 隋开皇初年,决定国子寺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开皇十三年(593) 国子寺不再隶属太常,成为独立的教育管理机构,复名国子学. 大业三年(607)改称国子监,监内设祭酒一人,专门管理教育事业,属下有主簿、录事各一人,统领各官学,如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各官学的 博士、助教、生员皆有定额.据《隋书·百官志下》记载:博士:“国子、太学、四门各五人,书、算各二人,”助教:“国子、太学、四门各五人,书、算各二 人,”学生 :“国子一百四十人……”.国子学与太学并立,是专门研习儒家经典的经学学校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