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辨析诗词意象,把握诗词意境?

作者&投稿:闳垄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诗词鉴赏中什么是意象,意境?这样的问题如何回答?~

  意象
  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即诗中的形象,它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诗中所写的景和物,还包含了作者的情思。诗歌意象因物象的不同,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的是单一的,有的是多个的。
  如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词人的怅惘心境正是由“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意象来表达的。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由“竹林”、“孤琴”、“长啸”、“明月”等构成了清幽绝俗的意境。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花”、“江水”两个意象就足以说明白居易的快乐生活。再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就能知道所传达出来的是伤别情怀。
  意境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只是第一步,是诗的基础;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诗的艺术境界才是目的。意境与意象在本质上有一定的联系,它们都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产物,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但它们又有区别: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
  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有如下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融情于境的画面: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送别友人的深情挚意。字面上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都在抒情,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再如贺铸《青玉案》中“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三个意象组成一个整体,艺术地回答了“试问闲愁都几许?”它不是三个意象的简单相加,而是形成了一个感人的艺术境界:闲愁像无边无际的如烟青草,似狂飞乱舞的满城飞絮,若凄清迷茫的黄梅时雨。
  一般来说,诗像不像诗,有无诗味,主要看意象;诗美不美,有无意蕴,主要则看意境。由诗味到诗美,实际上就是由意象到意境的挖掘过程。离开了意象,就无以谈意境。因此,在诗词中,起点是意象,终点却是意境。

意象与意境是诗歌鉴赏中的两个重要概念,但对于它们的含义,许多同学却往往混为一谈。《现代汉语词典》上也未对此加以区分,对“意象”就简单释为“意境”。正确界定其含义及关系,对于诗歌阅读和写作都有积极意义。

文艺理论大家童庆炳先生在《文艺理论教程》一书中对二者作了如下界定: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意象是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基本特征以达到人类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即为艺术典型。根据这个界定,我们可得出以下几点:首先,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具体的;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它通过形象表达或诱发,是要体悟的、抽象的。其次,意象或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径。正确的把握二者都需要想象。

意象构成意境主要有两种情况:其一,由一个意象构成一个意境。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诗中只有一个意象——墨梅。但这梅已非自然界之梅,而是作者心中之梅,一树带着墨色的有个性的梅。细细品味,我们能感受到诗中有一种狂放不羁,特立独行,安然自适的艺术境界,这种境界是通过这树梅形成的,这就是本诗的独特意境。一般咏物诗大都如此。其二,意象组合形成意境,即由多个意象构成一幅生活图景,形成一个整体意境。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洲。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由一系列单个的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藏情于景的逼真画面,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更显情深意浓。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伫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得情深意挚,表面上这首诗句句是写景,实际上却句句都在抒情,引发读者无尽的审美想象,形成了诗歌隽永的意境。从上述两例我们可以发现,意象离不开意境,“梅”离开全诗意境,就失去了其在诗中的独特涵义,“孤帆”脱离原诗意境,也与眷眷离情无关。

当然并非所有的意象组合都能构成意境。如白朴的《秋思》:“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鸥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绿叶黄花。”共并列了十二个意象,虽也鲜明生动地呈现出绚丽的秋色图,但并无饱满深挚的情感,缺乏“情与景”“情与理趣”的自然融合,就无法构成“诱发”人想象的“审美空间”,缺乏意境,当然就难以感人了。


相关练习:

试分析以下几首诗中的意象与意境:

(1)《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参考答案:

(1) 本诗有三个意象:松,山,云。三个意象构成一幅含义深邃的意境:老松耸立,大山云遮,我寻访隐者,知道他在山中,却无法找到。这些意象暗示我们隐者的超凡脱俗,行踪难觅,也寄予作者的向往和惆怅;甚而引发人们思考,生活中很多的东西我们都可望而不可及。

(2) 本诗只有一个意象——江雪,没有人踪甚至没有鸟迹的白茫茫一片的江雪。江雪与诗中的人物,戴着蓑笠的老翁,构成本诗深远的意境:境与人互为映衬,作者孤高清洁的个性展露无余。

  一、辨析诗词意象。
鉴赏古诗词中的形象,重要的是要捕捉并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情感的流露。意象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承载着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其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共同构成了富于美感的形象。1、熟悉意象的传统色彩。诗歌中常用一种反复出现的意象来表达特定的情趣和意味,它代表了民族和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因而,这些意象有较为固定的意义。熟悉意象的传统色彩,有助于我们对诗歌形象的理解.2、分析意象的个性色彩。一个出色的诗人,往往有自己特有的意象群。如屈原常用美人、香草、凤凰等,李白的诗中多黄河、大鹏、明月、剑侠等意象。这和诗人要表达的感情有关,也和诗人的风格有关。同一个意象,不同的诗人也会寄寓不同的情感,具有不同的含义,要注意结合诗句辨析。

二、把握诗词意境。
  诗歌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感情和客观事物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是一种情景交融而又虚实相生的艺术形象,是作者的创作与读者的想象共同创造的结果。诗人常通过一系列相关意象的组合,构成具有特定意义的意境。鉴赏意境就要从作者所描绘的风物、景象入手,把握作者贯穿其中的思想感情。在一些写景抒情诗中,意象是一个个物象,而意境则是这些物象综合起来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意象是构成诗歌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而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所构成的境界,具有整合性,意境是诗歌艺术成就的重要显现。
马致远的《秋思》中那些冷落衰败的意象,构成了萧索悲凉的深秋的意境。
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表现出宁静幽深的意境。等等

这个问题要想解决稍显复杂,最简单、也是最困难的方法是:读,反复读,正确断句反复读。直至朗朗上口,诗词意境自明。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此“书”讲的就是古文,当然也包括诗词。而读了百遍能够现其义,也是有着基本条件的。至少要了解古文、诗词中常见字词的含义,至少要了解古文、诗词常用的措辞语法。有些字词不明白很正常,而且可能还不容易查到含义解释。不过没关系,联系一下作者写此文时的境况心绪,联系一下上下文句的要义,即可推断而定。当然,这是需要一段时间的学习、时间和磨练的,不过你深入去做就会发现,这是一件做起来极其有趣的事。
祝你成功!
(司马伊活)

诗歌教学与文学常识的介绍。由于长年应试教学需要形成的习惯,教学中往往只重视作者的字、号以及所处的时代,忽略作者生平、作品背景的介绍。白居易说过:“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作”,每一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性格根源,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包含了作者主观审美感受,诗歌更是主体意识的河流,或抒情,或说理,都是有感而发。诗词欣赏是一种具有认识性的活动,它必须要通过理性的分析,综合和判断,才能达到认识的目的。诗词欣赏中十分重要的一点是指导学生把握诗人的自我形象。知人才能论诗,离开一定的写作背景,作品岂非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离开一定写作背景的介绍,学生如何去体味作者寄托于宇间万物的特定情感?因此,诗歌教学必须对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个人遭遇作一详细介绍,让学生从中获悉作者的性情特点,从而为全面而具体地理解诗歌,深切而准确地把握情感垫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进行理性渗透的定向引导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十分有效。况且,古代诗人所处的特殊时代背景是“共时性”的,对这种“共时性”的理解极为重要。陶渊明的“隐”,杜甫的“迂”,李白的“飘逸”如果不放在特定的背景中去认识,学生是难于对作品作出准确地分析评价。不知李白受权贵排挤而离开京城的经历,何以解析诗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真实内心;不知杜甫十年漂泊西南的艰难,如何体味“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感叹;不知孟浩然官场的失意和唐代诗人入仕的情怀,怎能捕捉孟浩然那种“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急切的入仕心情。古代诗如此,现代诗也同样。文革十年动乱,国家衰微,经济崩溃,才有舒婷笔下“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才能感知“‘飞天’袖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的希望。
  二、诗歌阅读教学与意象、意境的把握。诗歌的阅读是教学中的重点,也不妨说是个难点。我们不否认讲授诗歌要注重赏析字词,尤其在古诗当中。诗歌讲究“炼字”,古有“吟成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诗句,都说明炼字、炼句的讲究和艰难。在诗歌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关键字句的反复探究、体味。但古已有之的诗歌教学方法,也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之说,先生教诗歌,一是要求读到滚瓜烂熟,二是教平仄格律,三是进行出句对句训练,更有“无一字无出处”的用典要求。现代诗歌教学虽不再以诗歌形式的教学为主,但把古诗当作古文,进行逐字逐句的解释,甚至翻译成文的教法依然存在,这不仅破坏诗歌的整体美,也破坏了审美者在审美时主观体验的意境美,到头来,一首内容和形式俱佳的诗歌杰作让学生只收获了几句干巴巴的片言只语。还有一些教师在诗歌教学中注重情感内容的分析,很详尽地分析诗歌通过写什么景抒发怎样的情感,或表达作者怎样的胸襟。这固然重要,但这仅仅停留在诗歌的表象当中而无法深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学生缺乏对诗歌表情达意方法的真切感知因而无法达到诗歌阅读能力的迁移,教学的效果不佳也是可想而知的。
  “诗无言外之意,便同嚼蜡。”(袁枚《随园诗话》),“言外之意”的产生就在于诗词中“意”的传达由创设意境来完成。诗词阅读欣赏中重要的活动是把握诗中创设的意境,进而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而在诗词教学中,这个最重要的环节却往往被忽视或淡化,造成学生对诗词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不是建立在对意境分析的基础上而是由教师刻意赋予的现象。
诗歌(尤其是古典诗词)欣赏中有“意境”、“意象”两个不同的概念。意象是诗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对象,古人讲“立象以尽意”,也就是说诗歌是借助一定的意象来表达主观情感,因情而选景,依情而写景的;又讲情景交融,物我两忘,天人合一,这沟通诗人主观世界和外部世界的桥梁便是意象,它是诗人主体思考在自然界人事景物身上的具象显现。于是有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平和自然,有张若虚“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的人生探问。可见,“人”(诗人的主观情感)和“天”(自然界人事景物)的合一,便成了诗歌的灵魂。从另一角度说,有人称中国文化为“怨怒文化”,上起屈原下到鲁迅,一脉相承,有怨而发,不平则鸣。而“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毛诗序》)。于是,中国古代士人便借助诗这一形式来阐发心灵,不得志时常寄情山水;政治上失意,就转向自然的怀抱以求安慰。王维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李白有“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等,作为诗歌中的意象便成了作者表达情志的具象载体。意境则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连缀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意象是局部的、具体的,而意境则是整体的、空灵的。情景交融是从意象完成意境创设而产生的,是诗人在选择意象和创设意境时所努力追求的。情景交融,使诗歌既反映客观的本质真实,有产生审美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因此意境优美的诗词作品会产生极强的感染力,千古佳作便是这样产生的。诗人在诗歌作品中创造的意境会启发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使读者进入到诗人所创造的那个无限丰富和广阔艺术空间,而这种由想象和联想所产生的美感似乎不会比诗人笔下出现的形象美逊色。
诗歌既然有以意象和意境传达思想、创造审美情景的特点,诗歌教学就必然要在诗歌意象和意境的解读上做文章。中国古代诗歌十分重视对雄浑、俊逸、典雅、含蓄等境界的追求,这些意境是生活形象通过作者的主观意图而创造出来的,教师只有恰当地加以点拨,学生胸中才能产生神奇的美感,若能再辅之以读读、想想、议议、就能移入情感,把学生带进诗的氛围,使其如历其境,才能更深刻的理解诗的内涵;只有引导学生通过对意象的分析和对意境的理解,进而感知作品的思想情感,才能让学生真正体味到诗歌特有的意境美,学会对诗歌的阅读分析,达到知识与能力迁移的目的,激发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对诗歌感知整体,串联意象,发挥想象,把握意境,是诗歌阅读教学的关键。诗歌是语言的艺术,高明的诗人总是能透过简短的文字传递无比丰富的内在信息,要获得这些信息,必须透过诗歌中的意象去把握诗歌的意境。当一个物象已经进入诗歌作品之后,已被作者赋予了这样或那样的情感内涵,由于民族习俗和作家前后的影响,在一个物象往往寄托了一种或多种寓意和独特情感,引导学生深入感悟意象,与诗人进行一次深层次的心灵沟通,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更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王维《山居秋暝》对山村景色这样描绘:“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里写了山村中的几种景象:雨后空山、月照清泉、竹间浣女、莲中渔舟。这几种景象都是客观存在的,但一经组合就传达出诗人一种独特宁静的心境,因此这几种景象在这里也是主观的,是诗人王维眼里心里的景象,是他所感受到的,是带着感情色彩的,这就构成了诗的意象。这几种意象连缀融合而创造出的诗的意境是一种宁静、幽远、平和、安宁的艺术境界。陶渊明多首诗歌中写了飞鸟,“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饮酒》),“飞鸟相与还”(《饮酒》),“云无心出岫,鸟倦飞知还”(《归出来兮辞》)。这些诗中的飞鸟形象已不再是一个具体的物象,而成为了一个意象,成为了他对自由的追求,对官场的厌倦,对自然真朴含义的领悟。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辨析意象的色彩、指向、强度、虚实和动静来鉴赏诗歌情感色彩。意象色彩的冷暖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一般暖色预示着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奋发;冷色代表着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如梁小斌《我热爱秋天的风光》中“我仰望秋天/像辉煌的屋顶在夕阳下泛着金光”给人的是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闻一多的《死水》色彩斑斓,则充满了对旧社会的彻底否定,而徐志摩《再别康桥》中“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则凸现出诗人对曾经学习生活的剑桥那一腔深爱之意。意象指向性的不同和强度的大小同样可以反映出诗歌的感情基调和作品风格。都是写友情,李白要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杜甫则是“故凭锦水将双泪,好过瞿塘滟滪堆”。前者意象选取的是“明月”,后者是“滟滪堆”;前者的指向在空中,向上的,给人以飘逸之感,后者指向在地面,重心在下,给人以沉郁之慨。同是写别离,有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放健美,也有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缠绵。因此,善于把握意象的指向和强度有助于解读诗歌的情味。诗歌的艺术魅力在“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梅尧臣)。这“如在目前”的是实象,“见于言外”的便是虚象。实象侧重客观事物的再现,而虚象则是由实象而产生的审美想象空间。“境生于象外”,诗词作品中的虚象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由实而虚,透过实而感悟虚的方法是极为重要的。诗歌常常通过意象的动静结合相互映衬的手法来开拓诗境,传达情感。其形式大致表现为寓动于静和寓静于动两种。如“清泉石上流”是静中见动,“竹喧归浣女”是动中见静。我们再看王安石的《北山》:“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这首诗动中见静,通过“细数落花”这一意象,我们可以体味出清幽宁谧、闲适自在的格调和诗人惜春的感情。
  三、诗歌教学与诵读。诗以情感表达为主,学习诗歌,也应有情感,情感不仅体现在对诗歌情境的理解和贯通上,还应体现在诗歌的诵读上。诗歌诵读,并非简单意义上的朗读,更不能以背诵代替诵读。现在诗歌教学课堂,半节课是老师讲解分析,半节课是学生背诵。课堂前后脱节,情感不能贯穿始终。学生即使背了,也是带着任务去背,不是带着情感体验、审美乐趣去背。这样,诗歌教学课往往变得枯燥乏味。语文教学大纲中对背诵的要求是通过对诗歌的背诵,提高学生审美感知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在我国古代传统教学当中也一贯注重诗歌的涵泳、体悟、意会,我们并不难发现,诗歌的感性形式主要在于声音的组合,适当的吟诵不仅使得学生把注意力倾注在音乐效果和意义之上,而且通过节奏的变化和情感的起伏,会获得对诗歌深层次的理解。
诗歌脱胎于音乐,而节奏是音乐作品的基本要素,不同的音乐节奏反映着不同的音乐风格、音乐语言、音乐情感,诗歌虽已不再完全依附音乐,但无论是古典诗词还是现代新诗,节奏依然是其主要特点之一。诗歌教学中,指导学生把握诗句的节律,处理好诗句内部的停顿,把握好诗句的感情节奏,是初步理解诗歌进而吟诵诗歌的基础,这在指导现代新诗诵读时尤为重要。古诗因语句整齐,诗句节奏相对简单,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即使这样,如果机械地以常见节奏程式诵读,也是难以达到以读带悟,体味情感的目的的。如“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白”一句,以常式读为“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白”,而以情感表达需要,“已”字之后有一个语气的舒缓,诗句读为“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白”则更能把诗人因功业未成鬓先衰的感慨表露出来。朗读中我们会发现,诗句按语义节奏停顿的效果与按词语节奏停顿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单纯按词语节奏停顿的朗读看似琅琅上口,然而单调乏味无变化,而按语义节奏停顿则气韵流转,情感呈自然流动状态,这在新诗的诵读中尤为明显。以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为例:“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是/淤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勒紧/你的肩膊;——祖国啊!”如果一词一顿,则如此包含深情的诗歌读来兴味索然,只有把握整句语义,恰当地处理停顿,才能读到诗的深处,把握诗人抒情的脉搏。
  诗人作诗,诗句句式的选择也是其抒情写意的方法,舒缓处多用长句,激昂处则用短句,闲适处长短交杂变化。古诗大多受其形式拘缚,少有变化,但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本为七言古体,其中却有用四言句式的地方,诵读到此处,必然要读得急促、紧凑方能显其“栗”“惊”的力量。诵读教学,教师应指导学生体会诗歌的句式特点,或舒缓或急促,或沉郁或高亢,真正在诵读中进入诗人给我们造就的境界。
  在古诗诵读指导中,常被人忽视的是诗的韵律,一则古诗尤其是格律诗的韵律繁琐,加上古今语音的变化,学生不易理解,二则终非考试内容,教来无益。其实我们知道,古人之所以给诗词规定些“平平仄仄”,就为诗歌能让人读来抑扬顿挫,跌宕有致。袁枚《随园诗话》有“欲作佳诗,先选好韵”的说法。柳永《雨霖铃》以入声字入韵,“切”、“歇”、“发”、“噎”、“阔”,音调下挫、语气短促、音色黯淡,真让人读来如见词人泣不成声、语不成句的情态。吴越方言保留了许多古代语音的特点,如能用好这“资源”,以此作为对学生的诵读指导一项工具,则不仅诗歌教学会更有情味,学生读诗的兴趣也能激发起来。
诗歌教学可探索的东西有很多,本文难以尽述。法国的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认为,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把人的创造力激发出来,诱导出来。诗歌作为教育的内容之一,也应该体现这一点,即让学生学会运用方法,通过与诗人的对话,去获得对人生、人性、人情的深刻体验与感悟,从而内化为创造性思维,发展成自身的创造能力。

具体而言,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1.抓景物特点,探知诗人的感情。
看画面形、色、动、静,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读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它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
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
2.析意境,探知诗人的感情。
在意境的创设上,画面或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沉郁孤愁,如“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或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或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或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3.透过表面意义,挖掘深层含义
古代诗词常是感情深沉,含蓄不露,富有哲理,在表面意义之下,还可以挖掘到其深层含义,这正是作者要表达的主题。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从字面是看是写一段行程,水流急,船行快,实质是写心情的轻松和愉悦。


诗歌的意象有哪些
诗歌的意象有哪些?古代诗词的常见意象 1.月——思乡,怀人 怀乡: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怀人: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2.菊花——清高人格的写照 例: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

初中古诗词意象专题
究其原因,乃不知古典诗词的许多意象有着特别的含义。 “折柳”为什么“寓有惜别怀远之意”(试题答案)?据《三辅黄图·桥》记载:“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原来,“折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汉乐府就有《折杨柳》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 此曲一起,“何人不起故园情”呢?弄懂来...

应该如何通过意象来读懂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悟
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有“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句流传于世。后世也常把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

古典诗词常用的写作意象有哪些?
这是在诗句的词序和句式上制造新奇陌生的手段。像徐志摩的“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的倒装语序,改变了正常语句形态,以陌生化的效果来表达诗歌作者的独特的内心感觉。(三)用丰富神奇的想象组合诗歌意象 诗歌作者在把意象词语化的同时,还要借助想象把一个一个的意象组合为整体的诗歌意境,传达出...

古代诗歌的意象有哪些
唐宋两代是诗词高度繁荣的时期,而“芳草”意象的内蕴也在这一时期得到最为淋漓尽致的体现。在唐宋诗词中,漫漫无边际的离离芳草寄托了多少文人的别情离绪、思旧念旧之情。如孟浩然《留别王维》:“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苏轼《蝶恋花》:“天涯何处无芳草。”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
14.羌笛——凄切之声 例: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5.乌鸦——衰败荒凉之兆 例: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诗词常见意象集释 2002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7题,鉴赏李白的诗歌《春夜洛城闻笛》中“折柳”的寓意及其作用。许多考生或不明其意,或张冠李戴。由于“折柳”的寓意又影响了第二个问题的思考,...

怎样鉴赏诗词
就古诗鉴赏题而言,大体上可归纳出五种问答模式,本文对之加以例析,供大家参考。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

求诗歌鉴赏的方法
这些景或物就是意象。意象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载体。我们就是要抓住这些意象,仔细体味,通过联想、想象感悟诗词营造的意境,从而准确“入情”。因此,在鉴赏诗歌时要注重反复诵读,养成逐字逐句品味语言,分析形象的习惯。(三)辨析表达技巧 诗是艺术的精品,诗歌创作离不开各种艺术技巧。这些表达...

诗词到底如何鉴赏
诗词曲定语的位置却相当灵活,往往可以离开它所修饰的中心语而挪前挪后。 5.以宾语面貌出现的状语。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笑春风”...诗人只是把两个具有对比性的意象摆在读者面前,意象之间的联系既要你去想象、补充,又不许将它凝固起来。一旦凝固下来,就失去了诗味;而诗歌的魅力,正在诗的...

何为意象诗词
如果是,在诗句中它又只能代表这个物象的基本义本身,是不产生引申义歧义的,如果认定它为“意象”代表另外的意思,这将造成语言逻辑的混乱,失去了作者和读者之间共时性沟通的可能。因为,若一首诗中有的物只代表其自身,有的物象则是“指桑骂槐”,不把它们的“身份”厘清区分开来,就会令读者陷入顾...

寿县15267467893: 如何辨析诗词意象,把握诗词意境? -
齐厚瑞普: 一、辨析诗词意象. 鉴赏古诗词中的形象,重要的是要捕捉并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

寿县15267467893: 如何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意象 -
齐厚瑞普: 理解意境不同翻译 你得先了解作者了解作者是什么时候 在什么地方做的诗词. 了解社会当时的大致背景.根据诗词行间透露的情感去理解. 这比单纯的翻译需要了解的多些.比如诗人当时被贬职 被发配或者一种抒发田园的惬意生活. 明白了这些 诗词的意境意象就自然明白了 . 呵呵 加油 多看看 多 背背就好了 多了解了解一些作者

寿县15267467893: 如何鉴赏古诗分析意境 -
齐厚瑞普: 在最新的高考考试说明中,对古诗文的鉴赏有这样两个要求:一、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中国的古代诗歌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就是表达相对含蓄,往往托物言志或写景抒情.这类诗是考查的重点...

寿县15267467893: 做诗歌鉴赏题时,如何准确把握诗 词的意象 -
齐厚瑞普: 古代诗歌意象分类诠释(一)自然意象1、自然景观类:月、流水、斜阳、风、烟、霜等.月(残月、明月、新月、孤月、冰镜、蟾兔、玉盘).它在许多诗人笔下都是思乡、念亲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例如李白《静夜思...

寿县15267467893: 如何分析诗句的意境 -
齐厚瑞普:[答案] 意境是古代诗人创作时孜孜以求的形象,写景诗,意境就是融入了作者情感所构造的人化环境.清代王国维《人间词话》专论了“境界”.“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还认为“境界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界...

寿县15267467893: 怎样分析诗歌的意境 -
齐厚瑞普: 意境,是我国文艺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无论是古典诗歌还是现代诗歌,只要是诗歌艺术的精品,无不以美的意境令人陶醉.我们在阅读和欣赏古典诗歌作品时,要通过语言的媒介,进入作品的意境中去感受和领悟作品的意境之美.首先,应...

寿县15267467893: 怎么理解诗词中的:意象与意境~~~~ 急!!!! -
齐厚瑞普: 意象与意境是诗歌鉴赏中的两个重要概念,但对于它们的含义,许多同学却往往混为一谈.《现代汉语词典》上也未对此加以区分,对“意象”就简单释为“意境”.正确界定其含义及关系,对于诗歌阅读和写作都有积极意义.文艺理论大家...

寿县15267467893: 古代诗歌意象分析法 -
齐厚瑞普: 一、诗词意象是什么 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中国传统诗论实指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处理技...

寿县15267467893: 如何鉴赏古典诗词中的意境不少于800子 -
齐厚瑞普: 意象和意境是诗家写诗、评论家评诗经常用到的两个术语,也是我们欣赏古诗词时必须要掌握的两个的重点,更是要分辨的两个难点.比如全国语文高考卷曾考过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一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

寿县15267467893: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有什么区别? -
齐厚瑞普: 所谓“意境”,就是作者在诗歌与散文中,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同时也包括作者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意境,是中国独有的一个诗学和美学术语,也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