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令中国传统节日受欢迎?

作者&投稿:丑牧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看法,如何让传统节日在大学生中更受欢迎?~

提高校园文化氛围!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下面列举的这些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渗入到社会生活的过程。它和社会的发展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古代的这些节日,大多和天文、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这从文献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书》,到战国时期,一年中划分的二十四个节气,已基本齐备,后来的传统节日,全都和这些节气密切相关。

节气为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前题条件,大部分节日在先秦时期,就已初露端倪, 但是其中风俗内容的丰富与流行,还需要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最早的风俗活动是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关;神话传奇故事为节日凭添了几分浪漫色彩;还有宗教对节日的冲击与影响;一些历史人物被赋予永恒的纪念渗入节日,所有这些,都融合凝聚节日的内容里,使中国的节日有了深沉的历史感。

到汉代,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定型,人们常说这些节日起源于汉代,汉代是中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政治经济稳定,科学文化有了很大发展,这对节日的最后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节日发展到唐代,已经从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气氛中解放出来,转为娱乐礼仪型,成为真正的佳节良辰。从此,节日变得欢快喜庆,丰富多采,许多体育、享乐的活动内容出现,并很快成为一种时尚流行开来,这些风俗一直延续发展,经久不衰。

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被广为传颂,使我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大俗中透着大雅,雅俗共赏。
中国的节日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一到过节,举国同庆,这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这里所介绍只是汉民族的一些较大的传统节日,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习俗,众多的民族节日,是一份有待挖掘的文化宝藏。
春节简介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 ,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一月一日:元旦
(“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萧子云《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元是开始,第一的意思;旦是会意字,上面的“日”表示太阳,下面的“一”表示地平线。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象征一天的开始。元旦,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公历1月1日,是当今世界公认的元旦节。我国历代的元旦,日期并不一致。如夏代是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等等。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会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又称“上元节”,即阴历正月十五日。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等风俗。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人们迎来了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最迟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

清明节前一天:寒食
(旧俗中的一个节日,在清明节前一天[一说清明前两天]。春秋时已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随其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了介之推。介之推于是携老母隐居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县东南]。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不到他,便想烧山逼他出来。但介之推坚持不出,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晋文公于是规定每年这一天禁止人们起火烧饭,以寒食表示悼念。后来便形成了在寒食这天寒食、扫墓的风俗。)

四月五日:清明节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阴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五”与“午”互为谐音而通用。是我国的一个古老节日。我国古代最早的爱国诗人屈原
遭谗言被放逐后,目睹楚国政治日益腐败,又不得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无力拯救危亡的祖国,于是自投汩罗江以殉国。此后,人们为了不使鱼虾吃掉其尸体,纷纷用糯米和面粉捏成各种形状的饼子投入江心,这便成为后来端午节吃粽子、炸糕的来源。这风俗已传到了国外。)


农历七月初七:七夕情人节
(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七夕”。我国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此夜在天河鹊桥相会,后有妇女于此夜向织女星穿针乞巧等风俗。所谓乞巧,即在月光下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就算很“巧”了。农谚上说“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镰割好稻。”这又是磨镰刀准备收割早稻的时候。)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
(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到了晚上,月圆桂香,旧俗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的象征,要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是赏月的佳节。中秋节还要吃月饼。据传说,元朝末年,广大人民为了推翻残暴的元朝统治,把发起暴动的日期写在纸条上,放在月饼馅子里,以便互相秘密传递,号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义。终于在这一天烘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腐朽透顶的元朝统治。此后,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就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阴历九月初九。我国古代以九为阳,九月九日正是阴月阳日,故名“重阳”。相传东汉时汝南人桓影,听到费长房对他说,九月九日汝南将有大灾难,赶快叫家里人缝制小代,内装茱萸,缚在臂上,登上高山,饮菊花酒,借以避难。桓景这一天全家登山,晚上回家,果然家里的鸡、狗、羊全部死掉。从此,民间就有在重阳节做茱萸代、饮菊花酒、举行庙会、登高等风俗。因“高”与“糕”音同,所以重阳节又有吃“重阳糕”的习俗。唐代诗人王维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记载了当时的风俗习惯。由于该诗感情真挚,至今脍炙人口。)

原标题:过洋节带给我们的思考:中国传统节日怎样更受欢迎
愚人节搞怪、万圣节制作南瓜灯、圣诞节装点圣诞树,过洋节已经走进越来越多国人的生活,或为谈资,或付诸行动。
过洋节背后的行为动因究竟是什么?该如何理性看待洋节?中国传统节日发展到现在面临着怎样的问题?洋节的盛行,给我们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节日提供了怎样的思考?
含蓄的中国人需要一个开放的情感平台
洋节为何受欢迎?
小张,24岁,刚从大学毕业工作一年。回想起去年万圣节的场景,小张难掩兴奋,“与新同事们平时交流不多,这次一起制作南瓜灯、参加变装舞会,大大沟通了感情。”
“参加工作后,压力骤增。上班很累,下班后同事各回各家,没有太多放松与交流的机会,节日刚好给大家提供了很好的‘借口’,多一些理由去聚会、放松、交流感情,何乐而不为?”小张说出了许多年轻人的心声。
父亲节、母亲节、圣诞节、情人节,等等,这些都不是年轻人的专利,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70后、60后、50后参与其中。
向大妈是位50后,孩子已经工作成家,近几年她也过起了“洋节”。说起过节的初衷,她显得有些不好意思,“我们家庭比较传统,从小到大互相几乎没说过‘我爱你’‘我想你’这些肉麻的话,直接的感情交流比较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夫妻间的感情逐渐‘淡了’,跟孩子的共同语言也少了。西方节日强调的开放式的情感表达,正好给我们这样的传统中国家庭带来了一个情感出口。”向大妈说,“在圣诞节,我们会给孩子礼物,来个亲子互动;情人节我们老夫老妻也会出去购物吃饭,其乐融融;父亲节、母亲节我们会向父母表达感情,孩子也会给我们礼物,向我们表示感恩、表达爱意,家庭气氛一下子就好了起来”。
如今,中国人物质生活已十分富足,每个家庭都更加关注感情的倾诉和回应,更加关注彼此交流所带来的幸福感,而西方的一些节日正好迎合了这种心理需求。“我们是很普通、很传统的中国家庭,我们热爱中国的文化,过这样的节日并不是崇洋媚外。理性和客观来讲,我们只是想在欢快美好的气氛中表达欢快美好的情感、向往和追求罢了。”向大妈说。
中国人在越来越热衷洋节的同时,每逢中国传统佳节来临之际,从春节大团圆、元宵闹花灯,到端午划龙舟、中秋赏明月,无一不是张灯结彩、合家欢聚、举国欢庆。实际上,中华传统文化早已根植于中国人的基因和血脉,我们并没有因为过洋节就忽视和遗忘自己民族传统的节日,洋节之盛,并不代表传统节日就式微。知名学者张颐武分析指出,中国年轻人过圣诞节并没有太多宗教和文化的含义,对于中国传统的节日也没有太大的冲击,两者并不矛盾。“春节还是中国最大、最隆重的节日。事实上,强调传统文化的意义,与过不过洋节,并不是不可共存的关系。”
中国传统节日怎样更受欢迎
古人根据四季物候的变换,确立了二十四节气,又把两节气相交接之日定为“节日”。有民俗专家指出,这些植根于农业社会的节日,多具有农耕时期的色彩,比如注重饮食、注重家庭内部活动、注重回归自然等,而其无一例外地都贯穿有热爱生命、追求健康、尊老爱幼、团结和睦、平安吉祥、爱国崇德等精神追求。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传统的过节形式已经淡出了很多人的生活,甚至一些老少咸宜的风俗民俗活动也在消失;更让人惋惜的是,很多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也在被渐渐遗忘。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教授杨利慧指出,过去我们传统节日的狂欢氛围并不亚于现在的“洋节”。春节、元宵节舞龙舞狮、逛庙会,都很有趣。但现在我们去逛庙会,就是买一些小商品,没有什么好玩的活动,也没什么新鲜感。而热闹欢乐、轻松有趣、娱乐性强的各种洋节正好是突出了好玩、有趣的特性,这也正好给了我们传统节日一个取长补短的借鉴。
那么,怎样才能让传统节日好玩起来、更受欢迎?近期有一项调查显示,55.1%的受访者认为应重拾传统节日文化内涵,37.7%建议增强节日的娱乐氛围,20.0%认为社区应该多组织传统节日活动,15.5%提出要注重节日活动对青少年的熏陶与感染。
现在许多年轻人从小对传统节日的内涵没有什么了解,父母既没有给他们讲述节日的故事,也缺少和他们分享一些民俗活动的欢乐,所以他们感受不到节日的欢乐,以至于他们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识就是“回家吃饭”“收红包”而已。杨利慧说,所以,重拾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不断挖掘、恢复和重塑传统节日里互动性强的风俗习俗,十分有必要。
中国人民大学的风筝节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从2008年开始,每到农历三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就会在校园内举办一期“风筝节”。风筝节的风筝选择十分考究,有来自中国不同地区的特色风筝,唤起游子的思乡之情;有以京剧脸谱等为主题的传统风格风筝,普及传统文化;甚至还有一些具有外国特色的风筝,吸引了国际友人参与其中。风筝节中,还会有相应的志愿者向大家介绍各地传统风筝背后的相关文化知识。回归传统、心沐春风,寄寓对亲人和故乡的思念
追答
中国人民大学的风筝节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从2008年开始,每到农历三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就会在校园内举办一期“风筝节”。风筝节的风筝选择十分考究,有来自中国不同地区的特色风筝,唤起游子的思乡之情;有以京剧脸谱等为主题的传统风格风筝,普及传统文化;甚至还有一些具有外国特色的风筝,吸引了国际友人参与其中。风筝节中,还会有相应的志愿者向大家介绍各地传统风筝背后的相关文化知识。回归传统、心沐春风,寄寓对亲人和故乡的思念、放飞心中美好的祈愿,迎风飞扬的风筝给传统节日的复兴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原标题:过洋节带给我们的思考:中国传统节日怎样更受欢迎

愚人节搞怪、万圣节制作南瓜灯、圣诞节装点圣诞树,过洋节已经走进越来越多国人的生活,或为谈资,或付诸行动。

过洋节背后的行为动因究竟是什么?该如何理性看待洋节?中国传统节日发展到现在面临着怎样的问题?洋节的盛行,给我们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节日提供了怎样的思考?

含蓄的中国人需要一个开放的情感平台

洋节为何受欢迎?

小张,24岁,刚从大学毕业工作一年。回想起去年万圣节的场景,小张难掩兴奋,“与新同事们平时交流不多,这次一起制作南瓜灯、参加变装舞会,大大沟通了感情。”

“参加工作后,压力骤增。上班很累,下班后同事各回各家,没有太多放松与交流的机会,节日刚好给大家提供了很好的‘借口’,多一些理由去聚会、放松、交流感情,何乐而不为?”小张说出了许多年轻人的心声。

父亲节、母亲节、圣诞节、情人节,等等,这些都不是年轻人的专利,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70后、60后、50后参与其中。

向大妈是位50后,孩子已经工作成家,近几年她也过起了“洋节”。说起过节的初衷,她显得有些不好意思,“我们家庭比较传统,从小到大互相几乎没说过‘我爱你’‘我想你’这些肉麻的话,直接的感情交流比较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夫妻间的感情逐渐‘淡了’,跟孩子的共同语言也少了。西方节日强调的开放式的情感表达,正好给我们这样的传统中国家庭带来了一个情感出口。”向大妈说,“在圣诞节,我们会给孩子礼物,来个亲子互动;情人节我们老夫老妻也会出去购物吃饭,其乐融融;父亲节、母亲节我们会向父母表达感情,孩子也会给我们礼物,向我们表示感恩、表达爱意,家庭气氛一下子就好了起来”。

如今,中国人物质生活已十分富足,每个家庭都更加关注感情的倾诉和回应,更加关注彼此交流所带来的幸福感,而西方的一些节日正好迎合了这种心理需求。“我们是很普通、很传统的中国家庭,我们热爱中国的文化,过这样的节日并不是崇洋媚外。理性和客观来讲,我们只是想在欢快美好的气氛中表达欢快美好的情感、向往和追求罢了。”向大妈说。

中国人在越来越热衷洋节的同时,每逢中国传统佳节来临之际,从春节大团圆、元宵闹花灯,到端午划龙舟、中秋赏明月,无一不是张灯结彩、合家欢聚、举国欢庆。实际上,中华传统文化早已根植于中国人的基因和血脉,我们并没有因为过洋节就忽视和遗忘自己民族传统的节日,洋节之盛,并不代表传统节日就式微。知名学者张颐武分析指出,中国年轻人过圣诞节并没有太多宗教和文化的含义,对于中国传统的节日也没有太大的冲击,两者并不矛盾。“春节还是中国最大、最隆重的节日。事实上,强调传统文化的意义,与过不过洋节,并不是不可共存的关系。”

中国传统节日怎样更受欢迎

古人根据四季物候的变换,确立了二十四节气,又把两节气相交接之日定为“节日”。有民俗专家指出,这些植根于农业社会的节日,多具有农耕时期的色彩,比如注重饮食、注重家庭内部活动、注重回归自然等,而其无一例外地都贯穿有热爱生命、追求健康、尊老爱幼、团结和睦、平安吉祥、爱国崇德等精神追求。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传统的过节形式已经淡出了很多人的生活,甚至一些老少咸宜的风俗民俗活动也在消失;更让人惋惜的是,很多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也在被渐渐遗忘。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教授杨利慧指出,过去我们传统节日的狂欢氛围并不亚于现在的“洋节”。春节、元宵节舞龙舞狮、逛庙会,都很有趣。但现在我们去逛庙会,就是买一些小商品,没有什么好玩的活动,也没什么新鲜感。而热闹欢乐、轻松有趣、娱乐性强的各种洋节正好是突出了好玩、有趣的特性,这也正好给了我们传统节日一个取长补短的借鉴。

那么,怎样才能让传统节日好玩起来、更受欢迎?近期有一项调查显示,55.1%的受访者认为应重拾传统节日文化内涵,37.7%建议增强节日的娱乐氛围,20.0%认为社区应该多组织传统节日活动,15.5%提出要注重节日活动对青少年的熏陶与感染。

现在许多年轻人从小对传统节日的内涵没有什么了解,父母既没有给他们讲述节日的故事,也缺少和他们分享一些民俗活动的欢乐,所以他们感受不到节日的欢乐,以至于他们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识就是“回家吃饭”“收红包”而已。杨利慧说,所以,重拾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不断挖掘、恢复和重塑传统节日里互动性强的风俗习俗,十分有必要。

中国人民大学的风筝节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从2008年开始,每到农历三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就会在校园内举办一期“风筝节”。风筝节的风筝选择十分考究,有来自中国不同地区的特色风筝,唤起游子的思乡之情;有以京剧脸谱等为主题的传统风格风筝,普及传统文化;甚至还有一些具有外国特色的风筝,吸引了国际友人参与其中。风筝节中,还会有相应的志愿者向大家介绍各地传统风筝背后的相关文化知识。回归传统、心沐春风,寄寓对亲人和故乡的思念

多放假,多些优惠政策,比如高速免费,带薪休假等


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资料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

作文中国传统节日怎么写
中国传统节日——春节 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是中国农历的新年。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这是一个最重要、最热闹的节日。因为过农历新年的时候,正是冬末春初,所以人们也把这个节日叫“春节”。中国人过春节有很多传统习俗。从腊月二十三起,人们就开始准备过年了。在这段时间里,家家户户要大扫除,买...

中国传统节日的作文
此外,以辞旧迎新为主题的歌舞晚会、朗诵会、音乐会、书画展示会,愈来愈受到人们推崇和青睐。所有这些,不仅增添了传统佳节的气氛,而且以其日渐浓郁的文化含量折射出富有时代气息的特色。春节是中国最传统、隆重的节日,也是历时最久的。从腊月二十三的祭灶王爷直到正月十五闹元宵,红红火火地让人热闹了一个月。\/>老...

谈谈中国传统节日
3个回答 #热议# 职场上受委屈要不要为自己解释?逍遥FC 2007-12-18 知道答主 回答量: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7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中国传统节日第年第一个节气:打春(每年的第一个节气就是“立春”,人们通常叫“打春”。为什么这么叫呢?我国历史上有这样一种风俗,每年...

端午节起源于何时?
1983年,刘德谦先生在《端午始源又一说》中,认为端午来自夏、商、周时期的夏至,且提出端午节中“斗百草”、“采杂药”等与屈原无关。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

下列四组诗句分别反映了中国古代四种传统节日习俗,其起源与佛教没有直接...
【答案】:C A项说的是元宵节,每个人家见到月亮都不安静地坐着,各个地方的人听到闹灯的声音都会出去看看。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是中国汉族和部分兄弟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汉文帝时,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东汉佛教传入,为了扩大在本土的影响力逐...

急求中国各传统节日的资料
农历正月初一春节 吃饺子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吃汤圆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吃粽子 农历七月初七乞巧节(中国情人节) 该干嘛干嘛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 家庭团圆日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也团圆吧 农历腊月初八腊八节 腊八粥啊。农历腊月二十四传统扫房日 已经被人们遗忘了。阳历节日:1月1日元旦(New Year's...

你知道中国各地中元节的习俗吗?
4. 驱除邪灵:传统上,中元节被认为是阴阳交替的时刻,邪灵较为活跃,人们会采取一些驱邪的习俗,如放鞭炮、燃烧纸钱等,以驱散邪恶,并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安全。5. 传承文化:中元节作为中国传统的节日,通过举办各种庆祝活动和传统习俗,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人们通过参与中元节的庆祝活动,...

传统节日春节怎么写作文
中国传统节日丰富多彩,它是中国的文化,我们要记住这些节日,并永远传承下去。 指导老师:邱斌宁老师 3. 中国传统节日 春节怎么写 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 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千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

中国首个入选非物质文化节日的是哪一个?
端午节。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传统习俗:端午节是中国民间十分盛行的民俗大节,过端午节,是中华民族自古...

昭阳区17687624655: 怎么才能让传统节日更受欢迎 -
海士冠心: 把传统节日用联欢的形式传扬下去

昭阳区17687624655: 你喜欢中国节日还是西方节日?说明理由?你认为怎样让中国节日更受欢迎? -
海士冠心: 两样都喜欢中国的传统节日是我们祖先一代一代传下来的,蕴涵着丰富的中国古老文化,从这些节日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千百年前文化与生活而外国的节日就为中国注入了新元素

昭阳区17687624655: 怎样让更多的年轻人关注中国传统节日 -
海士冠心: 从学校开始做宣传教育 初中以上都应该提倡 传统节日 让各地多组织些活动 晚会之类的 吸引力会更大 宣传力度也很好

昭阳区17687624655: 怎样弘扬中国的传统节日(100字左右) -
海士冠心: 弘扬和传承传统节日,首先得明确这些节日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本质.中秋文化在我看来,就是“和文化”.不管是民间传说称中秋源于嫦娥奔月,还是民俗专家考证认为周朝先民对月亮的崇拜,演绎的都是一个“和”字.无论怎样的心境,“和”都是中秋永恒不变的滋味.中秋的月饼化不开浓浓的乡愁.中秋,为奔忙于事业的人编织了一个借口:再怎么忙,也该回家团聚,家和才能万事兴;中秋,也让游子乡里愁绪飘飞得莫名心痛,“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故乡亲人的日子可否和善如昔?如今的中秋,是海峡两岸无数个家庭的不眠之夜,隔着一湾浅浅的海水,诉说祖国和平统一的梦想;中秋,也是游走异国的海外赤子们遥望祖国的时刻……

昭阳区17687624655: 请根据以上材料,针对“怎样才能让传统节目更受欢迎”提两条建议 -
海士冠心: 应重拾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增强节日的娱乐氛围,社区应该多组织传统节日活动,要注重节日活动对青少年的熏陶与感染.

昭阳区17687624655: 如何焕发传统节日的生命力阅读答案 -
海士冠心: 据有关媒体报道,万圣节、圣诞节、感恩节等舶来品,近年来越发受欢迎,而中秋节、春节等传统节日却越来越不受待见.传统节日是一个国家、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与表征,传统节日是否受重视往往能间接反映本土文化的生命力.然而另有一...

昭阳区17687624655: 如何使传统节日受到重视???很急!!! -
海士冠心: 一、重视传统节日应从政府做起 政府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上应该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宣传、立法问题,政府和立法机关以及宣传部门确实应当立即采取紧急措施予以重现!所有的传统节日都应列入国家法定假日.对于传...

昭阳区17687624655: 我国民俗节日的特色 -
海士冠心: 我国传统节日有五大特点:内容丰富多彩.我国的传统节日大多出自农耕文化传统,一年四季主要是以农事、农复时和农耕生活为本的节日民俗.比如清明踏青、祭祖,端午临水、包粽子,重阳登高等,国人在亲近自然、感受自然中与自然和...

昭阳区17687624655: 如何让中国的传统节日更能充满中国元素呢? -
海士冠心: 这是个艰巨的任务.传统节日里充满中国韵味,就得从生活上体现出中国的韵味. 这必须让每个人心中都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如果说非要一个方法. 那就是加强学校对学生民族意识的培养,这要从小开始.

昭阳区17687624655: 中国传统节日发展到现在面临着怎样的问题 -
海士冠心: 其他的如情人节、感恩节等“洋节”,在中国也有越过越火的趋势.笔者以为,对“洋节”热,我们应该早做思考,早想对策.仔细分析一下“洋节”,就可以发现它们本来是跟中国固有的本土文化是很难兼容的.如圣诞节是典型的宗教节日...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