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喻"和"通感"什么意思 请举例子

作者&投稿:代购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博喻.通感的例子怎样写~

博喻 ,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又叫连比。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特点:连续性。例如:

①两岸都是悬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里去,像莲花,像海棠叶儿,像一挂一挂的葡萄,也像仙人骑鹤,乐手吹箫……说不定你忘记自己在漓江上了呢!(杨朔《画山绣水》)

②一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的灰色的瓦瓴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王蒙《春之声》)



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收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最典型的例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比喻的类型 ①明喻: 明喻就是本体、喻体和比喻词都出现的比喻。例如: 这初秋之夜如一袭藕花色的纱衫,飘起淡淡的哀愁。(何其芳《秋海棠》) ②暗喻: 暗喻又叫隐喻,只出现本体和喻体,不用比喻词语或用“是、变成、成为、等于”等喻词。例如: 美感的记忆,是人生最可珍的产业,认识美的本能是上帝给我们进天堂的一把秘钥。(徐志摩《曼殊斐儿》) ③借喻: 借喻是只出现用来代替本体的喻体,而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例如: 我这辈子只是在生活的道上盲目的前冲,一时踹入一个泥潭,一时踏折一枝草花,只是这无目的的奔驰……(徐志摩《再剖》) ④强喻: 本体和喻体有共同的特征,为了突出本体的这一特征,特别强调喻体的程度不如或超过本体。例如: 我看见蝗虫遮天蔽日 向农民争夺粮食 而地主比蝗虫更凶 甚至掠夺去妻女 (邹荻帆《乡音》) ⑤反喻 从反面设喻,以反托正,从被否定的喻体事物的反面去领会本体事物的特征,喻词常用“不是”或“不像”。例如: 人非木石,岂能一味谈理,碍于情面而偏过去了,在这里正有着人气息。(鲁迅《送灶日漫笔》) ⑥博喻 博喻就是用不只一个喻体去说明和描述本体。例如: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朱自清《荷塘月色》)

博喻,顾名思义,就是用很多比喻来表达一个事物的一个特点。博喻不同于明喻、暗喻、借喻等等各种比喻,博喻运用得当,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博喻能将事物的特征或事物的内涵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出来,这是其他类型的比喻所无法达到的。

1、博喻使立意更加高深新颖。如杜牧《李长吉歌诗叙》中“云烟绵联,不足为其态也;水之迢迢,不足为其情也;春之盎盎,不足为其和世;秋之明洁,不足为其格也”这四个比喻,分别形容女子高贵的品质、纯洁的个性、光辉的神采和美丽的容貌,具有很强的艺术效果。

2、博喻使描绘更加鲜明生动。朱自清《荷塘月色》:“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作者用“明珠”作比,写出淡月辉映下的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用“星星”作比,写出绿叶衬托下的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用“美人”作比,写出荷花纤尘不染的美质。这些比喻惟妙惟肖,给读者以美好的感觉。

3、博喻使说理更加具体形象。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有这么几句:“但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红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这一连三个比喻,将一个抽象的道理写得具体、生动、形象,使写景、叙事、抒情、说理紧密交融,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4、博喻使节奏更加强烈感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弹奏琵琶的优美动听琴声的句子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诗人用“急雨”、 “私语”、“珠落玉盘”,描绘琵琶乐声的轻柔尖细、清脆圆润。这些比喻不但通俗别致,而且使句式整齐畅达,读起来琅琅上口,节奏感很强。实际上,博喻的节奏感不只限于诗句,在很多散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刘白羽先生的《长江三峡》中应用的民谣:“滟预大如马,瞿塘不可下;滟预大如鱼,瞿塘不可回;滟预大如猴,瞿塘不可游;滟预大如象,瞿塘不可上。”这首民谣也运用了博喻,有很强的节奏感。

秦牧先生说过:“美妙的譬喻简直像是一朵朵色彩瑰丽的花,照耀着文学。它又像是童话中的魔棒,碰到哪儿,哪儿就产生奇特的变化。它也像是一种什么化学药剂,把它投入浊水上面,顷刻之间,一切杂质都沉淀了,水也澄清了。”这段文字讲的是整个比喻的作用,它本身又是以博喻的形式出现的,十分精当。

近人吴曾祺在《涵芬楼文谈》中称博喻“如连山叠嶂,使人赏玩不尽”,可谓说出了博喻的精妙之处。什么是博喻呢?钱先生为我们解释道:“宋代讲究散文的人所谓‘博喻’或者西洋人所称道的莎士比亚式比喻”,就是一连串把五花八门的形象来表达一件事物的一个方面或一种状态。淋漓的博喻,用多种事物来阐述一个道理,接二连三、目不暇接,有时甚至给人心眼的光怪陆离感觉,又仿佛中国书法中的草书,笔意辗转相连,在人心中镌铭不灭的意绪。

博喻,就是用一连串的喻体,从不同的角度,多方面的描绘、说明同一个本体。运用博喻,能强化本体的状态、特征,增加诗文的形象密度,加强语意,增添气势,使读者获得更为真切的感受。下面试从绘景、摹声、写人、说理和抒情五个方面,谈谈博喻的艺术功效。
一、博喻绘景,景物多姿多彩

朱自清散文《绿》中的博喻新奇而美妙:“这平铺着,厚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困寨样嫩;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首句从形象入手,以“裙幅”喻绿,饰以“皱缬”“拖着”,突出潭水涟漪的飘逸之美;第二句从神韵入手,以“心”设喻,饰以“摆动”‘跳动”,略略的羞涩中透着蓬勃的生机,画出了绿的情愫和灵性;第三句从光泽、质地入手,以“涂了‘明油’”和“鸡蛋清”喻绿,饰以“滑滑的”“明亮”,把绿水的洁净、软嫩活脱脱的状写出来;末句则从色彩入手,以“碧玉”喻绿,饰以“温润的”,突出一潭清水的纯粹、明洁和深邃。再如:“一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的灰色的瓦瓴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王蒙《春之声》)用“雪”、“玉”、“飞溅的浪花”三个喻体来比喻“白丁香花”这个本体。郁达夫:“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于白干,稀饭之于馍馍,鲈鱼之于大蟹,黄犬之于骆驼。”作者连用了四个比喻,组成博喻,形象地说明了江南之秋比北国之秋在气、质、味、形四个方面都差一等。

二、博喻摹声,声音逼真传神

声音无形,描摹起来难度较大,但是借助博喻,完全可以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如鲁彦《听潮》中的一段描写:“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声音仿佛是那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 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地,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零在水上。”在这段文字中,作者就采用博喻手法,连用“朦胧的月光”、“玫瑰的晨雾”、“情人的蜜语”、“微风拂过琴弦”、“落花飘零在水上”等五种事物,来比喻大海“沉吟”的声音。从视觉、听觉和触觉等角度将声响表现得有情有味,引人遐想不已。既从听觉设喻,以虚写虚,又从视觉设喻,以实写虚,新鲜贴切。也是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多次运用博喻手法,让我们看到“细雨似的,朝雾似的,暮烟似的飞沫”,让我们听到“像铃子、铙钹、钟鼓在奏鸣着”的潮声,使我们沉浸在大海之美中,收到极好的艺术效果。

三、搏喻写人,人物形神毕肖

比如《明湖居听书》中白妞出场一节,在描绘了主人公“秀而不媚,清而不寒”的仪表之后,又用浓墨重彩刻画她两眼的一顾一盼:“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九黑水银,左右一顾一看,连那远远坐在墙角里的人,都觉得王小玉看见我了。”作者采用“画眼睛”的方法,多方设喻,尽显其妙——“秋水”见其明净,“寒星”见其清透,“宝珠”示其光亮,“水银’示其温润,从而把白妞“心灵的窗户”展现得灵活无限、情态万千,也就使一个光彩照人的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给人以独特的审美享受。

四、博喻说理,道理具体明白

像荀况的《劝学》,几乎全篇叠用比喻,有效的增强了说理的形象性。如:“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其岐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文章为了说明“假物”的重要,连续运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等四个比喻,前两个暗示“假”字,后两个明示“假”字,由隐而明的说明人借助于学习,可以有很大的进步,从而充分论证了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些喻体多是生活中习见的事物,浅近贴切,把抽象的事理说得透辟而鲜明,很有说服力,读来津津有味,使人深受启发。

五、博喻抒情,情思隽永动人

宋代词人贺铸《青玉案》的末四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首词写黄梅时节,作者想起暗恋的情人踪迹杳无,像逝去的春日一般不知飘泊何处,因而百感汇集,愁绪万千。此时此地,闲愁不由得像无边无际的如烟青草,似狂飞乱舞的满城风絮,若淋漓不休的黄梅时雨,那般繁多、纷乱而绵长,又是那般迷茫,集中于眼前而不能排遣。词人巧借三个具体的极富感染力的形象,反复加以形容、比附,就不着痕迹的将“闲愁”这种难以触摸、辨识的情绪转化为三个有声有色的景物,创造出极其优美的意境。

=================================================
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收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举例子来说吧:欣赏建筑的重复与变化的样式会联想到音乐的重复与变化的节奏;闻到酸的东西会联想到尖锐的物体;听到飘渺轻柔的音乐会联想到薄薄的半透明的纱子;又比如朱自清《荷塘月色》里的“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
最典型的例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详细解释如下:
人的认识活动,一般是从感觉、知觉、到表象,进而形成概念、判断和推理。
人的各种不同的感官,只能对事物某些特定的属性加以认识,因此在人们从感觉、知觉到表象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是各种感觉器官相通的过程。人类艺术活动的“通感”实际上就是人们的认识活动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审美是人类特有的活动。通感,就是在人们的审美活动中使各种审美感官,如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互相沟通,互相转化。钱钟书先生说过,“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线……”。可见,通感广泛的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感受之中,就象你看着满园的春色,会哼起“春之歌”一样。现实生活的文字的印记也不可避免地打下了“通感”的印记。例如,“摇曳的音调”、“表情冷漠”、“一弯寒月”等词语中,视觉、听觉、触觉构成了通感。人们常用“甜美”形容歌声,“甜”本属于味觉印象,“美”属于视觉印象,“歌声”则属于听觉感受。人的五种感官,“通”得最普遍的,是视觉与听觉。运用通感,可突破人的思维定势,深化艺术。通感哲学基础就是自然界普遍相通的原则,客观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感同样也可以用声音和色彩等等手段去表达人类的感情,它成为了写作实践中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段。在现代文学作品中,通感的使用,可以使读者各种感官共同参与对审美对象的感悟,克服审美对象知觉感官的局限,从而使文章产生的美感更加丰富和强烈。

钱钟书的文艺论著《通感》

中国诗文有一种描写手法,古代批家和修辞家似乎都没有理解或认识。
宋祁《玉楼春》有句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李渔《笠翁余集》卷八《窥词管见》第七则别抒己见,加以嘲笑:“此语殊难著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余实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同时人方中通《续陪》卷四《与张维四》那封信全是驳斥李渔的,虽然没有提名道姓;引了“红杏‘闹春’实之未见”等话,接着说:“试举‘寺多红叶烧人眼,地足青苔染马蹄’之句,谓‘烧’字粗俗,红叶非火,不能烧人,可也。然而句中有眼,非一‘烧’字不能形容其红之多犹之非一‘闹’字,不能形容其杏之红耳。诗词中有理外之理,岂同时文之理、讲书之理乎?”也没有把那个“理外之理”讲明白。苏轼少作《夜行观星》有一句“小星闹若沸”,纪昀《评点苏诗》卷二在句旁抹一道墨杠子,加批:“似流星!”这表示他并未懂那句的意义,误以为它就像司空图所写:“亦犹小星将坠,则芒焰骤作,且有声曳其后。”宋人常把“闹”字来形容无“声”的景色,不必少见多怪。
晏几道《临江仙》:“风吹梅蕊闹,雨细杏花香。”毛滂《浣溪沙》:“水北寒烟雪似梅,水南梅闹雪千堆。”马子严《阮郎归》:“翻腾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黄庭坚《才韵公秉》:“车驰马骤灯方闹,地静人闲月自妍。”又《奉和王世弼寄上七兄先生》:“寒窗穿碧流,润础闹苍藓。”陈与义《夜赋》:“三更萤火闹,万里天河横。”陆游《开岁...有赋》:“百草吹香蝴蝶闹,一溪涨绿鹭鸶闲。”范成大《立秋后二日泛舟越来溪》:“行入闹荷无水面,红莲沉醉白莲酣。陈耆卿《与二三友游天庆观》:“月翻杨柳尽头影,风肴擢芙蓉闹处香。”又《挽陈知县》:“日边消息花争闹,露下光阴柳变疏。”赵孟坚《康不领...长赋》:“闹处相挨如有意,静中背立见无聊。”从这些例子来看,方中通说“闹”字“形容其杏之红”,还不够确切;应当说:“形容其花之盛(繁)”。“闹”字是把事物无声的姿态说成好象有声音的波动,仿佛在视觉里获得了听觉的感受。马子严那句词可以和另一南宋人陈造也写西湖春游的一句诗对照:“付与笙歌三万指,平分彩舫聒湖山”。“聒”是说“笙歌”,指嘈嘈切切、耳朵应接不暇的声响;“闹”是说“妆束”,相当于“闹妆”的“闹”,指花花绿绿、眼睛应接不暇的景象。“聒”和“闹”虽然是同义词但在马词和陈诗里分别描写两种不同的官能感觉。......
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诸如此类,在普通语言里经常出现,譬如我们说“光亮”,也说“响亮”,把形容光辉的“亮”字转移到声响上去,就方法仿佛视觉和听觉在这一点上有“通财之谊”(远山拙注:指古人好友之间钱财混有,不分你我)。又譬如“热闹”和“冷静”那两个成语也表示“热”和“闹”、“冷”和“静”在感觉上有通同一气之处,结成配偶,因此范成大可以离间说“已觉笙歌无暖热”。李义山《杂篡-意想》早指出:“冬日着碧衣似寒,夏月见红似热”。我们也说红颜色“温暖”绿颜色“寒冷”,“暖红”、“寒碧”已沦为诗词套语。

博喻 ,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又叫连比。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特点:连续性。例如:

①两岸都是悬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里去,像莲花,像海棠叶儿,像一挂一挂的葡萄,也像仙人骑鹤,乐手吹箫……说不定你忘记自己在漓江上了呢!(杨朔《画山绣水》)

②一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的灰色的瓦瓴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王蒙《春之声》)

③"砰"一声,郎平的一记重扣,激起了全场经久不息的欢呼声和鼓掌声,像海涛击岸,像山洪爆发,像飞瀑倾泻。观众们蜂拥到场子里,将一束束散发着馨香的鲜花,献给教练、领队和姑娘们。
(鲁光《中国姑娘》)

④张老师却是一对厚嘴唇,冬春常被风吹得爆出干皮儿;从这对厚嘴唇里迸出的话语,总是那么热情、生动、流利,像一架永不生锈的播种机,不断在学生们的心田上播下革命思想和知识的种子,又像一把大笤帚,不停地把学生心田上的灰尘无情地扫去……(刘心武《班主任》)

⑤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收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举例子来说吧:欣赏建筑的重复与变化的样式会联想到音乐的重复与变化的节奏;闻到酸的东西会联想到尖锐的物体;听到飘渺轻柔的音乐会联想到薄薄的半透明的纱子;又比如朱自清《荷塘月色》里的“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
最典型的例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博喻 ,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又叫连比。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特点:连续性。例如:

①两岸都是悬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里去,像莲花,像海棠叶儿,像一挂一挂的葡萄,也像仙人骑鹤,乐手吹箫……说不定你忘记自己在漓江上了呢!(杨朔《画山绣水》)

②一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的灰色的瓦瓴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王蒙《春之声》)

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收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最典型的例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着两丸黑水银作作者用博喻手法描绘王_百度知 ...
都觉得王小玉看见我了.那坐得近的,更不必说.就这一眼,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掉在地下都听得响!”作者采用博喻的修辞手法,突出地写王小玉的一双眼睛,其人的美丽已自不待言,其说书艺术的高超也可想而知.这段先声夺人的描写,为后面写王小玉说书作了艺术铺垫.

出处俄乖隔的意思
如果你不想他那么叫,你可以用婉转一点和他说,或者半撒娇半生气的那么和他说亲爱,以后别叫俄乖了,好嘛,俄感觉好奇怪quot你直接那样和他说的话,你会让他觉得你很莫名其妙或者很困惑。这句话的意思为如果两个人的理念不合,不会认为近在眼前就是距离很近出自晋代葛洪的抱朴子·博喻上一句为志合者...

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以及答题方法
比喻:①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点。②议论文中,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点。(拟人必须要模拟的人动作、神态、语言等。)排比:①增强语气语势;②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③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

分析《诗经》的艺术成就
《诗经》是一部汇编而成的乐歌总集,其作者不一,内容各异,故其艺术风格并不完全一致,而艺术成就也高有别。概括言之,其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朴实、自然的风格特征;赋、比、兴地表现手法;优美、和谐的语言艺术。1、朴实、自然的风格特征 《诗经》主要产生于我国古代北方地区。作为文学...

以"春风","小路","愉快"设定情境,扩展为一段话,要求运用博喻的手法
我欢快的走在小路上,春风姐姐轻轻地抚摸着我的脸,我的心情感到无比的愉快!五年级小学生的水平,如果不好就不好意思咯!

他有大海一样的胸怀。 是不是比喻句?
我认为是的 比喻的条件 ⒈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两类事物。 ⒉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编辑本段比喻的形式 比喻按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来看,其基本类型有三种: 明喻、隐喻(暗喻) 、借喻 除此三种基本类型之外,根据比喻的三个部分的结合情况,其变化形式有: 博喻、倒喻、反喻、缩喻、扩喻...

关于期盼台湾回归的诗歌!!!
要完成这一高度概括与条陈,艺术上非博喻、罗列莫办。此法的施用,使作品内涵饱满而不拥塞,典丽而不板滞。臻于此,又有赖于形式结构上取乎多视角掠美,使内蕴层嵌迭呈;广植东方情调的语象,又间以主客体转换之法,使情境跳脱空灵,其中以首节尤佳。全诗给人以宽银幕效果。”多好听,“唐人街”,一所不冻的华夏...

试析艾青诗作的意象特点和历史地位。
艾青诗歌的意象还有一类是博喻意象。李元洛论述过:“而有的诗作,全篇都是由比喻所构成,即我国古代诗词所说的博依,可以称之为博喻意象,或全喻意象,或‘莎士比亚喻’意象(在西方文学批评中,因莎士比亚剧作中的比喻层出不穷,措写同一个对象时,风采各异的比喻累累如贯珠,所以称之为‘莎士比亚式意象’)”①。从李元...

朱自清《春》的赏析!
该文的主题思想即对自由境界的向往。朱自清当时虽置身在污浊黑暗的旧中国,但他的心灵世界则是一片澄澈明净,他的精神依然昂奋向上。朱自清把他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把他对美好事物的无限热爱,将他对人生理想的不懈追求熔铸到文章中去。熔铸到诗一样美丽的语言中去。从而使整篇文章洋溢着浓浓的诗意,产生...

关于【苏轼】的【前赤壁赋】的【预习作业】、、、急急急急\/\/\/...
他在风格上的大特色是比喻的丰富、新鲜和贴切,而且在他的诗里还看得到宋代讲究散文的人所谓“博喻”或者西洋人所称道的沙士比亚式的比喻,一连串把五花八门的形象来表达一件事物的一个方面或一种状态。这种描写和衬托的方法彷佛是采用了旧小说里讲的“车轮战法”,连一接二的搞得那件事物应接不暇,...

孟津县17836832886: 以"春风","小路","愉快"设定情境,扩展为一段话,要求运用博喻的手法 -
濮力盐酸: 我欢快的走在小路上,春风姐姐轻轻地抚摸着我的脸,我的心情感到无比的愉快! 五年级小学生的水平,如果不好就不好意思咯!

孟津县17836832886: 谁知道"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出自哪里 -
濮力盐酸: 白居易的《花非花》: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白居易诗不仅以语言浅近著称,其意境亦多显露.这首"花非花"却颇有些"朦胧"味儿,在白诗中确乎是一个特例. 诗取前三字为题,近乎"...

孟津县17836832886: 不要以一种眼光看待问题 不要以一种角度看待问题 (这里面的 "眼光" 和 "角度" 有什么区别 -
濮力盐酸: 眼光是只人的眼光,而角度是分为从不同的角度,比如看到一只狗,有些人会觉得它可爱,有些人会觉得它会对自己构成威胁.这是我的想法

孟津县17836832886: 赠从弟刘桢 三 四两句诗用了什么手法? "风声" "松枝" 各有什么含义? -
濮力盐酸: 手法:托物言志(托永立于寒风中的松柏来言志:勉励堂弟应坚贞自守,不应外力而改变本性) 赏析:作者写诗勉励他的堂弟要有松柏一样的品质.“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这是古代的一句格言,这首诗就是由这句格言构思出来的.诗人想象着那亭亭耸立在高山上的青松,在瑟瑟凄凉的谷风中显得那样刚劲和顽强.山风愈是迅猛激热,松枝也愈显苍劲有力.到严冬季节,那凛烈的风霜冰雪一齐向青松袭来,它也一样巍然挺立,毫不动摇.最后,诗人强调指出:那不是因为青松不怕遭受严寒的袭击,而是因为它有足以抗拒冰霜的坚贞的品质.这首诗,尽管在艺术形象的塑造上修饰润色的功夫.还嫌少了点,但却显得很有骨气,把诗人不屈不挠的顽强性格表现得异常充分.

孟津县17836832886: “便秘”的发音,秘读"mi"还是"bi"? -
濮力盐酸: 根据1985年《汉语异音词审音表》规定,秘字,除在“秘鲁”中读“bì”音外,一律读“mì”.“便秘”在过去词典的中确实读“bì”,但新版的词典都改过来了.*****看这个版的置顶贴,看完你就明白了,很有用.*****

孟津县17836832886: 卖火柴的小女孩你怎样理解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中的两个 "幸福" 和曾经 -
濮力盐酸: 我们要注意到句子里的两个“曾经”和两个“幸福”.曾经,指的是在火柴擦燃中产生的幻象.前一个“幸福”,联系前文可知其含义:小女孩临死前是在美好的幻象中度过的,是幸福的;后一个“幸福”,意思是小女孩死了就没有寒冷、饥饿和痛苦,就彻底幸福了.通过这两个“幸福”,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压抑心头的满腔悲愤,感受到作者对穷苦人民寄予的深切同情和对贫富悬殊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

孟津县17836832886: "枕中云气" 与 "床底松声" 的描写 作用是什么 -
濮力盐酸: 山顶云雾潦绕疑是僧人枕中所散出的,伸手可及,令人有将千万山峰揽入怀的感觉,松诪在深谷中呼啸细听仿佛就在床底下席卷而过今人心颤.

孟津县17836832886: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把 "武" 解释为 "止戈为武" 这反映了什么样的情感 而成语什么表达的 -
濮力盐酸: “戈”单独为字的时候,有一撇好像是斜拿在手里的武器随时准备战斗似的.可是形成“武”字以后,那像武器的一撇被平着放到了最上面,根本没有了战斗的意味.这证明“武”代表了一种罢止战争,停止争夺杀戮的和平思想,就是说,发展武学的目的是为了走向和平,进行更安定的生活.

孟津县17836832886: 师旷劝学 与<<孙权劝学>>比较,同是劝学,师旷与孙权\"劝\&q -
濮力盐酸: 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 “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

孟津县17836832886: 哪位大侠帮忙解释一下核心竞争力理论中的"顾客矩阵"和"生产者矩&quo -
濮力盐酸: 顾客矩阵是由预期使用价值PUV(Perceived Use Value)和预期价格PP(Perceived Price )两个变量构成. PUV表示顾客预期购买和使用产品时能得到的满意程度,PP表示顾客预期在购买和使用时所要支付的代价(包括购买使用全过程发生的全部...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