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分析《蒹葭》一诗的意境美?

作者&投稿:廖泉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举例分析《兼葭》一诗的意境美~

对爱情的讴歌与礼赞是《诗经》的一大主题。《兼葭》出自《诗经·秦风》,是周代秦国的一首民歌,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爱情诗的佳作。其艺术价值深得后人的赏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诗·兼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并称它“风格洒落”。这是一首描写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诗,表现诗人希望见到意中人的深切感情。全诗意境朦胧凄清,感情执著真挚,形成其独特的美感:朦胧的画面,朦胧的意境,朦胧的意中人,朦胧的主题,体现出一种超越,一种神秘莫测的美。这里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自己读这首诗的感受。
一、 朦胧的意境。

“兼葭苍苍,白露为霜”这两句,从物象与色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深秋的清晨,那河畔的芦苇十分茂盛,灰白的芦苇沾着晶莹的霜花,秋风 萧瑟里,茫茫的苇丛起伏摇曳,澄净碧蓝的河水蒸腾着雾气。微微的秋风送来袭人的凉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气。主人公徘徊于蜿蜒的水畔,急切地寻求着心上的恋人。我们能感受和呼吸到的是主人公内心的执着、焦急、怅惘和迷茫。给我们营造的是一种凄婉的情调,幽邃而朦胧的境界。诗共有三章,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诗人抓住了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凄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

诗人的芦花泛白,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水上烟波浩淼,空中雾霭迷蒙,弯弯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苍苍”“凄凄”“采采”这些表示景物颜色的词,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清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白露“为霜”、“ 未晞”、“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霞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

“兼葭” 、“水”和“伊人”的 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进而显示出主人公心中的那种朦胧的爱。种种情景,宛然在目。诗人追寻恋人如梦如幻、如醉如痴、神情恍惚的主观情愫,与秋晨雾霭、烟水迷离的景致浑然为一。

二、 朦胧的恋人

《毛诗序》言:“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兼葭》没有明显的爱情故事情节,但是透过简约的文字,我们依然可以从中领悟到朦胧的美丽的爱情。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两句,交代了诗人所追慕的的对象及伊人所在地点,表现了诗人思念心切、望穿秋水。

水天一色里,在苍苍兼葭中忽隐忽现的“伊人”无疑是高洁美丽又可亲可爱的。她有着无穷的魅力,就像一块磁石般吸引着主人公。在水边 凝望,伊人仿佛就在水的那一边,可是苍茫摇曳的芦苇挡住了主人公痴望的双眼,伊人的身影又是朦胧飘渺,不甚真切。于是主人公在“溯洄从之”

“溯游从之”,不断地追求、寻找,而对心上人的追求又是那样的充满了艰辛,“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寻求的结果呢?伊人“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主人公倾慕的恋人依旧飘渺朦胧,可望不可及!那么这位追求者将会如何,这便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诗人追求恋人的绵绵情意,与伊人“宛在”若隐若现的境界浑然为一。如果不是“宛在”,则诗人不复追求,正因为若隐若现,总有一个飘渺的影子在眼前闪烁,才不断牵引着诗人热烈的情思,不肯作罢。

作品虽然看来只是描写了诗人对意中人的憧憬、追求和失望、惆怅的心情,但作者并未采用工笔式细描,而是用曲笔,写意式的远距离勾勒。但这种美感也势必因距离而变得模糊、朦胧,不清晰甚至不确定,是一种朦胧美。正是空间距离或心理距离的原因,《兼葭》一诗写得扑朔迷离、烟水苍茫,在模糊的意象中展示出一种神秘莫测的朦胧美。

抒情主人公的身份是模糊的,其文化背景、个性情趣更是一派茫然。“伊人”面目是模糊的且不说肖像如何,连个大体轮廓也看不到。其高洁、美丽、令人心驰神往的美,是从追求者炽热的情感、执着的信念中折射出来的。“伊人”所在的空间位置也十分模糊,“在水一方”也只是一个想象中朦胧的地方。

这首爱情诗,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爱情的真挚和执著,抒发了对意中人欲见而不得的惆怅之情。诗中反映了人类内心存在的一种一组基本矛盾,即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和大多数情诗相比,这首诗显得特别空灵悠远。它非但没有具体的事件,甚至连主人公男性抑或女性都难确指。

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毛诗序》、郑笺),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姚际恒《诗经通论》、方玉润《诗经原始》).但跟《诗经》中多数诗内容往往比较具体实在不同,此诗并没有具体的事件与场景,甚至连“伊人”的性别都难以确指.上述两种理解也许当初是有根据的,但这些根据或者没有留存下来,或者不足以服人,因而他们的结论也就让人怀疑了.《诗经》的历代注家往往是求之愈深,却得到失之愈远的相反结果.况且“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见英国哲学家、历史学家科林伍德《历史观念》),对文本的阐释也具有当代性.现代大多数学者都把它看作是一首情诗.诗意的空幻虚泛给阐释带来了麻烦,但也因而扩展了其内涵的包容空间.读者触及隐藏在描写对象后面的东西,就感到这首诗中的物象,不只是被诗人拿来单纯地歌咏,其中更蕴育着某些象征的意味.“在水一方”为企慕的象征,钱钟书《管锥编》已申说甚详.“溯洄”、“溯游”、“道阻且长”、“宛在水中央”也不过是反覆追寻与追寻的艰难和渺茫的象征.诗人上下求索,而伊人虽隐约可见却依然遥不可及.《西厢记》中莺莺在普救寺中因母亲的拘系而不能与张生结合,叹惜“隔花阴人远天涯近”,《蒹葭》中的诗人也是同样的感觉罢.诗人的追寻似乎就要成功了,但终究还是水月镜花.古希腊神话中有一则说坦塔罗斯王因自我吹嘘犯下罪过而遭受惩罚——忍受永远的焦渴和饥饿之苦.他站在大湖中,湖水深及他的下颔,湖岸长着果树,累累果实就悬在他的头顶.可是,当他口渴低头喝水时,湖水便退去;当他腹饥伸手摘果时,树枝便荡开,清泉佳果他始终可望而不可即.目标的切近反而使失败显得更为让人痛苦、惋惜,最让人难以接受的失败是距离成功仅一步之遥的失败.探索人生深刻体验的作品总在后代得到不断的回应.“蒹葭之思”(省称“葭思”)、“蒹葭伊人”成为旧时书信中怀人的套语.曹植《洛神赋》、李商隐的《无题》诗也是《蒹葭》所表现的主题的回应.而当代台湾通俗小说家琼瑶的一部言情小说就叫做《在水一方》,同名电视剧的主题歌就是以此诗为本改写的.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全诗流溢着诗人对“伊人”的真诚向往、执着追求以及追寻不得的失望、惆怅心情。
意境朦胧,含蕴不足。
“伊人”不坐实,且飘忽不定、幻象丛生,给人以扑逆迷离、悠渺难测之感,引人遐思,有人认为这就是一首招贤诗,“伊人”指隐居的贤人;有人认为这是一曲怀念情人的恋歌,“伊人”指意中人;两说皆可通。
其实,只要把“在水一方”视作一种象征,它就涵盖了世间各种可望而可即的生境遇,这样,贤才难觅、情人难得的怅惘,乃至前途渺茫、理想不能实现的失望等等心灵的回响,也就都可以从《蒹葭》的意境中得到回应。

王国维的评价是《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宴同叔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意颇近之。但一洒落,一悲壮耳。可见《蒹葭》意境有一种没有爱人作伴的孤单,但又表现的十分洒脱。


诗经中《蒹葭》是怎样的一首诗
而《蒹葭》中,诗人一番艰劳的上下追寻后,伊人仿佛在河水中央,周围流淌着波光,依旧无法接近。《周南·汉广》中诗人也因为汉水太宽无法横渡而不能求得“游女”,陈启源说:“夫说(悦)之必求之,然惟可见而不可求,则慕说益至。”(《毛诗稽古编·附录》)“可见而不可求”,可望而不可即...

蒹葭赏析 蒹葭诗歌赏析
全文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渲染了深秋凄凉的气氛,读者触及隐藏在描写对象后面的东西,就感到这首诗中的物象,不只是被诗人拿来单纯地歌咏,其中更蕴育着某些象征的意味。表现了主人公追求爱情而不可得的惆怅之情。《秦风·蒹葭》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的一首诗。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

举例谈谈诗歌蒹葭的形式特点是什么?
《蒹葭》是一篇美丽的情歌,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饱含无限情意。4、初步感知诗歌的形式特点。①题目取自于句首。②基本句式是四言。③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章节,意义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变 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拍。如: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再如: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举例分析《兼葭》一诗的意境美
但这种美感也势必因距离而变得模糊、朦胧,不清晰甚至不确定,是一种朦胧美。正是空间距离或心理距离的原因,《兼葭》一诗写得扑朔迷离、烟水苍茫,在模糊的意象中展示出一种神秘莫测的朦胧美。抒情主人公的身份是模糊的,其文化背景、个性情趣更是一派茫然。“伊人”面目是模糊的且不说肖像如何,连个...

如何赏析诗歌蒹葭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这首诗就是把暮秋特有的景色与人物委婉惆怅的相思感情交铸在一起,从而渲染了全诗的气氛,创造的一个扑朔迷、情景交融的意境。另外,《蒹葭》一诗,又是把...

以《诗经·蒹葭》为例,分析本诗情景交融及重章复沓的艺术手法
另外,《蒹葭》一诗,又是把实情实景与想象幻想结合在一志,用虚实互相生发的手法,借助意象的模糊性和朦胧性,来加强抒情写物的感染力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他第一次的幻觉,明明看见对岸有个人影,可是怎么走也走不到她的身边。“宛在水中央”,这是他第二次的幻觉,忽然觉得所爱的人又出现在前面流水...

赏析《蒹葭》赋比兴 手法
诗中写“苍苍”,“萋萋”,“采采”的蒹葭,既是用来起兴而怀“伊人”,又是用来烘托抒情主人公的.对于“伊人”,诗人知其地,而莫定其所,欲从靡由,故“溯洄”、“溯游”,往复其间,希望能与“伊人”一遇.用“蒹葭”起兴,引出对“伊人”的寻求自然顺理成章之.尽管诗人满腔热情地去“溯洄”、“溯...

蒹葭赏析是什么?
《蒹葭》的主题究竟是什么?是实写青年男女的恋爱吗?真有那么一位男子或女子在一个深秋的清晨,在苇边河畔彷徨踯躅,神魂颠倒,去追求一个幻影吗?那么,是写一个梦境么?也许是一个青年追求情人,日思夜想,“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之后进入梦境,醒后以诗记之。也可能是在以形象的手法写生活中常见的“伊人宛在,觅之...

诗经《蒹葭》的赏析
好诗都能创造意境。意境是一种格局、一种结构,它具有含容一切具备相似格局、类同结构的异质事物的性能。“在水一方”的结构是:追寻者——河水——伊人。由于诗中的“伊人”没有具体所指,而河水的意义又在于阻隔,所以凡世间一切因受阻而难以达到的种种追求,都可以在这里发生同构共振和同情共鸣。jing...

诗经《蒹葭》的赏析是什么?
《蒹葭》是一首优美的古诗。这首诗虽短,但意味深长,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永恒的艺术魅力,一直受到人们的欣赏。这首诗的观点各不相同。大多数人认为诗人是在想爱人,诗的主要思想是写爱;也有人说,诗人借他的朋友来讽刺秦始皇,他不能成为一个好仆人,这导致了他的隐居,并拒绝成为一名官员。有人...

独山子区19488769171: 举例分析《蒹葭》一诗的意境美?这是我的考试题目.谁能帮我解答 -
仰顷黄连:[答案]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全诗流溢着诗人对“伊人”的真诚向往、执着追求以及追寻不得的失望、惆怅心情. 意境朦胧,含蕴不足. “伊人”不坐实,且飘忽不定、幻象丛生,给...

独山子区19488769171: 分析秦风<蒹葭>的意境. -
仰顷黄连: 蒹 葭(诗经·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

独山子区19488769171: 蒹葭的意境美是什么? -
仰顷黄连: 王国维的评价是《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宴同叔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意颇近之.但一洒落,一悲壮耳.可见《蒹葭》意境有一种没有爱人作伴的孤单,但又表现的十分洒脱.

独山子区19488769171: 蒹葭这首诗具有的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音乐美如何理解? -
仰顷黄连: 1、含蓄美:文字和形象.没有明显的爱情故事情节,但是,透过简约的文字,依然可以清晰的领悟其中所言之志. 2、意境美:情景交融.不是某词某句用了象征辞格或手法,而是意境的整体象征.“在水一方”,可望难即是人生常有的境遇...

独山子区19488769171: 关于《蒹葭》的意境 300字 -
仰顷黄连: 意境悠远深挚,颇“哀而不伤”,《蒹葭》是《诗经》中的名篇,它朴素自然的语言给予人们的丰富美感.首先是含蓄美.作品没有直接抒情,而是通过诗人左右求索、寻找伊人的行动来含蓄地表现诗人追求的热烈、痴心的迷恋、焦急的心绪和...

独山子区19488769171: 从情节 物镜 意境 去分析诗经蒹葭 -
仰顷黄连: 一切景语皆情语. 《诗经·蒹葭》就是情景交融,风神摇曳的情诗.蒹葭苍苍,百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唏,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

独山子区19488769171: 《诗经.蒹葭》的意境美 -
仰顷黄连: 蒹葭》是秦国的民歌,这是一首爱情诗,写在恋爱中一个痴情人的心理和感受,十分真实、曲折、动人.“蒹葭”是荻苇、芦苇的合称,皆水边所生.“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写了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清凉景色,暗衬出主...

独山子区19488769171: 分析《蒹葭》的朦胧美 -
仰顷黄连: 《蒹葭》的朦胧美 作品虽然看来只是描写了诗人对意中人的憧憬、追求和失望、惆怅的心情,但并非直叙,采用工笔式的细描,而是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距离产生美感,但这种美感也势必因距离远而变得模糊、朦胧,不清晰甚至...

独山子区19488769171: 举例谈谈《蒹葭》的含蓄美 -
仰顷黄连: 《蒹葭》是一篇美丽的情歌,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饱含无限情意. 4、初步感知诗歌的形式特点. ①题目取自于句首. ②基本句式是四言. ③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章节,意义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变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

独山子区19488769171: 简答题:试从不同角度分析《诗经•秦风•蒹葭》之美. -
仰顷黄连:[答案] 这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诗开篇便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凄清的画面:在一个秋天的早晨,芦苇上霜露浓重,一条河流,蜿蜒而去... 呈现朦胧的意境美.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晏同叔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