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姓氏的由来

作者&投稿:庾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姓氏“路”的来源~

一、姓氏来源
远古帝喾高辛氏之孙玄元,有功于唐尧,受封为路中侯,其后子孙便以路为姓,世代相传。
二、郡望堂号
汉置内黄郡,现在河南省内黄县。
三、历代名人
路博德——汉朝平州人。以右北平大守从西汉名将霍去病去打匈奴,吃苦耐劳,杀敌勇猛,屡立战功,被朝廷封为符离侯。路敬淳——唐朝临清人。少有志学,足不履门。居亲丧,倚庐不出者三年。后举为进士,迁崇贤馆学士。奉诏编辑庆邮仪典,又著《姓略》、《衣冠系录)等书。唐初姓谱学,唯敬淳名家,后有撰次者皆本之路氏。
路友于——名汝悌,字友于。山东诸城人。赴日本留学,入东京早稻田大学。后因病归国,嗣任北京《益世报》编辑。民国12年加入中国国民党。后被张作霖逮捕遇,年32岁。
「路」源出:
一: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据《唐书.宰相世系表》云:帝挚子玄元, 尧时于中路。夏代为侯国,子孙以国为「路」氏。
二:出自姜姓。据《元和姓纂》所载,春秋时有潞子国,在今(唐代)上党潞县,子孙以路为氏。参看「潞」氏条。又《姓氏急就篇注》云:「路」,水名(即今山西浊漳河),因以为县(即潞县),居者氏焉。
三:为古代鲜卑族复姓所改。据《魏书.官氏志》云:南北朝时,北魏有代北三字姓「没路真」氏,进入中原后改为路氏。家族名人路振,字子发,宋代湘潭人。淳化年间(公元990 - 994年)进士,历官太常博士,左司谏等。振文词秀美,尤善词,多警句。科举时,宋太宗试《卮言日出赋》,应试者数百,名人亦有难色。时振尚不知名,然其赋典故尤丰,太宗十分赞许。
路博德
西汉西河郡平州人。任右北平太守,随霍去病出征有功,封符离侯。后封伏波将军,伐破南粤。地望分布河北大名县,河南襄城县,河南开封,河南洛阳市《姓纂》的有关路姓记载是这样的:“炎帝之后,黄帝封其支子于潞,春秋时潞子婴儿是也,今上党潞县,子孙以路为氏,望出阳平、襄城、陈留。东阳、河南。”由此看来,路姓始祖的繁荣滋长于潞子一带,已经有了悠长的5000年时间,他们当初是由于潞水之名而得姓,潞水却由于路姓人士的世代绵延而闻名,两者之间,关系密切异常。
源自上古炎帝神农氏的路氏,到了1100多年以前的唐宪宗元和年间(姓纂系此时之作),便已经从山西潞水的老家,逐渐迁到了陕西的阳平、安定,以及河南的襄城、陈留等地,可见得路姓子孙的播迁,也跟其他许多古老的姓氏一样,是自北而南,然后遍及于全国各地的。
不过,我国后世的路氏,并非仅仅只有源自炎帝神农氏的一支,他们的组成份子较多,有的是帝喾高辛氏的后裔,有的来自五胡乱华时期的外族,有的则是满洲旗人的后代,至少有5种不同的来源。
这个集天下精英于一堂的古老姓氏,很早便在我国历史上出人头地,汉代路温舒和路博德的事迹足以说明。路温舒是一位了不起的法律学家,他在1900年前的西汉宣帝之时,就主张“扫亡秦之失,尊文武之德,省法制,宽刑罚,则太平之风可兴”。堪称法律之学的先知;路博德,则是汉武帝时随霍去病六击匈奴建立不世奇功的名将,曾被封为符离候显达异常。
唐代真是路氏的一段黄金时代,路群、路岩父子在唐懿宗咸通年间的表现,更是当“举足轻重”4个字。
路群是一位通经术,善属文的性志纯洁之士,表现就不一样了。居相位8年,势动天下。后世对他的评论虽然不好,最后也被皇帝赐死,但路氏当时的不可一世,实在不难想见中华民族在悠悠五千年跌宕起伏的文明长河行程中,在肥沃、丰厚的历史土壤中,曾产生过熠耀于世的各类文化,孕育产生了驰名中外、蜚声古今的先哲先贤、名人学士、政坛帅才。在山东汶上“小县不大四尚书”一说,“四尚书”说的是明代嘉靖年间汶上籍的户部尚书王杲、兵部尚书路迎,隆庆年间的南京吏部尚书吴岳,万历年间的工部尚书郭朝宾。路迎:曾师大儒王阳明 慈心一片施“善政”路迎,明正德三年进士。初任南京兵部主事,不久迁本部郎中,后转任襄阳、松江、淮安知府等官职。  
路迎处事沉稳,平易近人。与人交结,施以仁爱,即使对下级官吏,也是严慈并施,以慈为本,据《路氏族谱》载,当时被称为“善政中第一人”。他曾拜同代大儒王阳明为师,他秉持的“以慈为本”及“善政”与王阳明、与儒教的影响不无关系。由此,甚得皇帝赏识,他很快由陕西、湖广副使,升河南参政使、浙江按察使。以兵部佥都御史巡抚宣府时,深入实际,甚至与士兵结交,一举查清了用改名换姓,虚报兵员等手段冒领钱粮大案。被查军官十分恐惧,有的潜逃,有的引颈受死。而路迎并未治罪,只借此令下属为鉴。之后,擢升副都御史、山西巡抚、兵部左右侍郎。嘉靖二十四年升兵部尚书。因上疏告老乞休,违背皇帝心意,被免职归乡。他卒年80岁,皇帝颁谕以祭。一、姓氏来源
远古帝喾高辛氏之孙玄元,有功于唐尧,受封为路中侯,其后子孙便以路为姓,世代相传。
二、族谱介绍
本族谱始祖为高标,由于始祖以下十代失考,无法续编。所以从十一代呈祥编起。
三、郡望堂号   
汉置内黄郡,现在山东省临清市。
四、历代名人
路博德——汉朝平州人。以右北平大守从西汉名将霍去病去打匈奴,吃苦耐劳,杀敌勇猛,屡立战功,被朝廷封为符离侯。  
路敬淳——唐朝临清人。少有志学,足不履门。居亲丧,倚庐不出者三年。后举为进士,迁崇贤馆学士。奉诏编辑庆邮仪典,又著《姓略》、《衣冠系录)等书。唐初姓谱学,唯敬淳名家,后有撰次者皆本之路氏。
路友于——名汝悌,字友于。山东诸城人。赴日本留学,入东京早稻田大学。后因病归国,嗣任北京《益世报》编辑。民国12年加入中国国民党。后被张作霖逮捕遇,年32岁。
路全杰 医疗大师

姓氏由来 
 在上古时代,姓和氏不是一码事。氏是从姓那儿派生出来。从汉代开始,姓氏混而为一。现代我们中国人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考其来历,大致可归纳为以下类别:
  1、在母系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传说上古时代神农氏的母亲叫女登,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姑、姬、姜、妫、姒、姚等。
  2、以出生地、居住地为姓。传说上古时代虞舜出于姚墟,便以姚为姓。春秋时代齐国公族大夫分别住在东郭、南郭、西郭、北郭;便以东郭、南郭等为姓,郑大夫住在西门,便以西门为姓,这类姓氏中,复姓较多,一般都带邱、门、乡、闾、里、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环境的居住地点。
  3、以古国名为姓。虞、夏、商朝都有个汪芒国,汪芒的后代乃姓汪;商朝有个在泾渭之间的阮国,其后代便姓阮。
  4、以封地为姓。造父被周武王封到赵城,他的后代便姓赵;周昭王的庶子被封于翁地,因而姓翁;周公旦的儿子被封到邢国为邢侯,他的后代便姓邢。
  5、以官职为姓。古代有五官,即: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他们的后代都以这些官职为姓。
  6、天子赐氏,以谥号为姓。如周穆王死了一个宠姬,为了表示哀痛,赐她的后代姓痛;周惠王死后追为惠王,他的后代便姓惠。
  7、以祖辈的字为姓。如郑国公子偃,字子游,其孙便姓游;鲁孝公的儿子子
,字子臧,其后代便姓臧。
  8、因神话中的传说为姓。传说舜时有个纳言是天上龙的后代,其子孙便以龙为姓;传说神仙中有个青鸟公,后人便也有姓青鸟的。
  9、因避讳或某种原因改姓。比如战国时代田齐襄王法章的后代本姓田,齐国被秦灭了,其子孙不敢姓田而改姓法。汉明帝讳“庄”字,凡姓庄的都改姓“严”。明代燕王朱棣以讨伐黄子澄等为名起兵攻破南京,推翻建文帝并当了皇帝(即明成祖),当时号“靖难”,而太监马三保因“靖难”有功而被赐姓为“郑”;后他改名为郑和。
  10、随着历史的发展,民族复杂化,有些姓则是民族语言的译音。如匈奴首领单于的子孙就有不少姓单于。可见,姓就是一种符号,并不像封建宗法制的维护者所宣传的那样神秘和神圣。
  11、以姓为氏。姓作为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而产生,其后人有的便直接承袭为氏。母权制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姜、姒、姚等。
  12、以国名为氏。如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晋、宋、郑
、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陈、蔡、曹、胡、许等,皆成为今天常见姓。
  13、以邑名氏。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分予同姓或异性卿大夫的封地。其后代或生活在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继之为氏。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岔生采邑于苏(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岔生后代便姓苏。据统计,以邑为氏的姓氏近200个。一些复姓由于漫长的历史演变,至今已不复存在。
  14、以乡、亭之名为氏。今日常见姓有裴、陆、阎、郝、欧阳等。
  15、以先人的字或名为氏。出自此条的姓氏很多,据统计有五六百个,其中复姓近200个。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以林姓传世。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孙以祖父字为氏,汉代时改皇父为皇甫。
  16、以次第为氏。一家一族,按兄弟顺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后代相沿为氏,表示在宗族中的顺序。但也有例外。鲁庄公之弟庄父、排行老二,本为仲氏、仲孙氏,因他有弑君之罪,后代便改姓孟,或姓孟孙。
  17、以官职为氏。如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等。一些以官职为姓的姓氏,单从字义上看,也可以分辨出来,如籍、谏、库、仓、军、厨等。
  18、以技艺为氏。如巫、卜、陶、匠、屠等。
  19、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
如完颜、耶律等。

贵族氏的分类
以国名为氏
  诸侯国君主以受封的国名为氏。如晋重即晋文公重耳,以国名晋为氏,重为重耳的简称;鲁申即鲁僖公申,国名鲁为氏,申为名。
以地名为氏
  卿大夫及其子孙以采邑名为氏。如晋国大夫毕万采地为魏,后世子孙以魏为氏;曲沃桓叔之子公子万封于韩,以韩为氏。
以官名为氏
  贵族及其子孙以其官名为氏。晋国的林父为步兵组织三行里中行的军帅,称中行桓子,其子荀偃称中行偃,以中行为氏;宋国执政卿乐喜(子罕)称司城子罕,其孙乐祁(子梁)称司城氏,是以司城为氏。司徒、司马、司空、司寇也是此类。
以职业为氏
  如巫氏、卜氏、祝氏、史氏、匠氏、陶氏等等。
以居住地为氏
  鲁庄公子遂住鲁东门,称东门遂(名)、东门襄仲(字),是以东门为氏;宋国乐大心为右师,居于宋桐门,称桐门右师,是以桐门为氏。诸如东郭、西门、池等等。
以血缘关系为氏
  周僖王之子虎称王子虎,其孙称王孙苏;郑穆公之子喜(子罕)称公子喜,其孙舍之(子展)称公孙舍之。
以贵族的字为氏
  按照宗法制度,公族只包括各代国君的近亲三代,公孙之子不属公族而须另外立氏。这些贵子孙多以其王父(祖父)之字为其氏。郑国公子发字子国,其孙国参(子思)即以“子国”的末字为氏;另有公子,字子驷,其孙以“驷”为氏。以祖父之字为氏最为常见,是得氏通例。

1、出自姬姓,为黄帝后裔。据《唐太原令路公碑》、《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黄帝曾孙帝喾之孙曰玄元,因功封于路中,历虞夏称侯,子孙以国为氏。2、出自姜姓,为炎帝后裔。据《元和姓纂》所载,黄帝封炎帝庶子于潞地(今山西长治一带),春秋时有潞子婴儿,其后以封地为氏,后去三点水为路姓。3、出自女云姓,为陆终后裔(其实亦为黄帝后裔)。据《困学纪闻》与《姓考》所载,黄帝裔孙陆终,第四子名求言(一名郐子),受封于路,子孙以路为姓。4、以县名得姓。据《姓氏急就篇注》所载,路,原作潞,初为水名,后为县名(故城在今北京通县东八里),居者有以县名为氏者。5、出自隗姓,炎帝之裔。黄帝封炎帝之裔于路,即春秋时赤狄潞子(今山西潞城一带),后灭于晋,子孙以国为氏(疑与②同源)。6、出自他族。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没路真氏后改为路姓;今满、侗、景颇等民族亦有此姓。

来源:1、古代传说帝喾的孙子名玄亢,有功于唐尧,封为路中侯,其后遂有路氏;2、传说古帝颛顼的曾孙求言的后亦有路氏;3、古有潞水(今山西浊漳河),居者因以获姓;4、为北魏没路真氏所改。

路氏,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


姓氏的由来和发展演变历史
由于人口增殖,迁居异地,身份技能的变化等,可以分裂一些支派,这些支派就是氏。氏是贵族宗族制度的代表和称号,夏、商、周三代以前,男子多称氏.女子多称姓,如孔子,于是姓,孔是氏,丘是名,因男子称氏不称姓,故叫孔丘,而不叫子丘。姓氏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从土地和赐姓而来,天子就是...

百家姓的由来故事
百家姓的由来故事 1. 伏羲女娲创姓氏 相传在五千多年前,中国就已经形成姓氏。最早的姓大都从“女”旁,如姜、姚、姒、妫、嬴等,表示这是不同老祖母传下的氏族人群。姓源于母系社会,同一个姓表示同一个母系的血缘关系。而氏的产生则在姓之后,是按父系来标示血缘关系的结果。2. 黄帝赐姓 黄帝...

中国姓氏是怎样起源的?
1、以祖先的族号为姓。如尧的一些子孙后代便姓唐。夏、殷、周等姓也大致如上得来。古代帝王死后,在宗庙的牌位上要写上他们的王位,如周朝有文王、武王等。2、以国名或地名为姓。古代一些国家的居民以国名为姓,如齐、鲁、秦、晋等;有的是以居住地的地名为姓,如春秋时期齐国公族大夫分别住在城...

姓氏的由来和历史
姓氏主要有以下几种来源,1、名字衍生而来,最常见的比如张伯驹后代中,子孙们都可以以张作为姓氏。2、等级分封,就是国家为给予社会上优秀人士特殊荣誉而发放的特许处名,以X封Y为姓。3、职业衍生,一些家族聚集在某一行业,后来就以此行业作为姓氏。4、出身地衍生,一些地方的居民,其后人就以此地作为...

中国姓氏的由来
姓氏的形成原由,主要有以下几类:1.以居住地名、方位、封国命氏。如赵、西门、郑、苏等。2.以古姓命氏、如任、风、子等。3.以先人名或字命氏。加皇甫、高、刁、公、施等。4.以兄弟行次顺序为氏。如伯、仲、叔、季等。5.以职官名称命氏。如史、仓、库、司徒、司寇、太史等。6.以...

姓氏的由来是什么?
1. 职业起源:在古代,人们的职业和身份与姓名紧密相关。一些姓氏可能来源于人们的职业,如"张工"、"吴医"等,这些姓氏指代了人们的职业和工作性质。2. 地理起源:一些姓氏可能来源于人们所居住的地域。这类姓氏可能是从地名、山川、湖泊等得名,如"江"、"陈"等。3. 氏族起源:在中国,古时候氏族...

中国姓氏的由来,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我国姓氏的来历,几千年来变化很多,说法不一,但归纳起来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姓为氏。姓作为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而产生,其后人有的便直接承袭为氏。母权制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传说上古时代神农氏的母亲叫女登,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篯、姬、姜、妫、姒等。 二、以出生地居住地为姓...

姓氏的由来内容简单
姓氏的由来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那时姓和氏是有区别的。氏是从姓中衍生出来的。从汉代开始,姓和氏逐渐合并。中国人的姓大多数是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其来源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 在母系氏族社会,人们以母亲为姓。例如,神农氏的母亲叫女登,因此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姑、姬、姜、妫、...

百家姓是怎么由来的,辈份又是怎么来的
宋朝的皇氏姓‘赵’,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国王姓‘钱’,宋朝的一位学者相信‘孙’是宋朝皇族妻妾的姓氏, ‘李’是南唐的统治者--李后主的姓氏。这就是《百家姓》的开场白--“赵钱孙李”次序的由来。 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印刷体《百家姓》是在元朝(公元十四世纪初)出版的,它根据汉字和蒙古字的语音、笔划对应而...

姓氏的由来和历史
中华古姓的最初来源,是基于“天道”的原始宗教崇拜、图腾崇拜与祖先崇拜。原始图腾崇拜是中华古姓的根源。姓氏最早起源于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它的作用主要是便于辨别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后代,便于不同氏族之间的通婚。姓氏的产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姓是汉字文化圈用作表示血缘集团的...

兴仁县13859594379: 路姓氏的由来 -
嵇虎止咳: 1、出自姬姓,为黄帝后裔.据《唐太原令路公碑》、《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黄帝曾孙帝喾之孙曰玄元,因功封于路中,历虞夏称侯,子孙以国为氏.2、出自姜姓,为炎帝后裔.据《元和姓纂》所载,黄帝封炎帝庶子于潞地(今山西长...

兴仁县13859594379: 路姓的由来是什么? -
嵇虎止咳: 路(Lù)古代传说中黄帝后裔玄元,因有功,被封为路中侯,他的好几代子孙都延承这个爵称,后来渐渐变成了这个氏族的姓.他的后代以路为姓;此外,春秋时有潞国(在今山西潞城东北),公元前594年被晋国所灭,国人称潞氏.因“潞”又写作“路”,所以也称路氏.路姓望居内黄郡(今河南).西汉有伏波将军路博德,因跟从霍去病征讨匈奴立有战功,被封为符离侯.

兴仁县13859594379: “路”姓的由来 -
嵇虎止咳: 路姓来源 1、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据《唐书.宰相世系表》云:帝挚子玄元,尧时于中路.夏代为侯国,子孙以国为“路”氏. 2、出自姜姓.据《元和姓纂》所载,春秋时有潞子国,在今(唐代)上党潞县,子孙以路为氏.参看“潞”氏条.又《姓氏急就篇注》云:“路”,水名(即今山西浊漳河),因以为县(即潞县),居者氏焉. 3、为古代鲜卑族复姓所改.据《魏书.官氏志》云:南北朝时,北魏有代北三字姓“没路真”氏,进入中原后改为路氏.

兴仁县13859594379: 路姓是怎么起源的 -
嵇虎止咳: 1、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据《唐书.宰相世系表》云:帝挚子玄元,尧时于中路.夏代为侯国,子孙以国为“路”氏. 2、出自姜姓.据《元和姓纂》所载,春秋时有潞子国,在今(唐代)上党潞县,子孙以路为氏.参看“潞”氏条.又《姓氏...

兴仁县13859594379: 路姓的由来是什么?历史上有哪些姓路的名人? -
嵇虎止咳: 路姓由来 一、姓氏源流 路(Lù)路姓源出有六: 1、出自姬姓,为黄帝后裔.据《唐太原令路公碑》、《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黄帝曾孙帝喾之孙曰玄元,因功封于路中,历虞夏称侯,子孙以国为氏. 2、出自姜姓,为炎帝后裔.据...

兴仁县13859594379: 路姓来源于什么少数民族
嵇虎止咳: 潞国被灭后,潞子婴儿的后代子孙合其他赤狄潞氏族人以原封地名称为姓氏,称潞氏,后去掉“氵”偏旁简笔为路氏,世代相传至今.

兴仁县13859594379: 有姓路的嘛?
嵇虎止咳: 有姓路的. 路姓的由来共有8种说法,其中之一是源于姬姓(高辛氏),出自远古帝喾之孙玄元的封地路中,史属于以封邑名字为氏.据籍《唐太原令路公碑》、《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玄元为黄帝的后裔.

兴仁县13859594379: 有没有姓“路”的 -
嵇虎止咳: 有 路姓起源,名人及家谱 路氏属地] 阳平郡,今山东大名县东. [路氏来历] 路氏源出有二:①古代传说帝喾高平氏的孙子玄元,在唐尧时期立下了大功劳,受封为路中侯,其后代子孙于是以路为姓,称为路氏.②《姓氏急就篇注》中记载,春秋时期有潞国,是赤狄建立的国家,于公元前594年被晋国吞并,国人称作“潞氏”,“潞”又可写作“路”,故亦称作路氏. [路氏名望] 路氏是一个古老的姓氏,出过不少值得骄傲的子孙,例如,西汉学者路温舒、伏波将军路博德,唐代显赫一时的权臣路群、路岩父子,学者路敬德,宋代太常博士路振,明代御史路振飞,清代户部郎中路德等.

兴仁县13859594379: 路姓调查表 来源: 人口数量: 分布地区: -
嵇虎止咳: 一、路(Lù)路姓源出:1、出自姬姓,为黄帝后裔.据《唐太原令路公碑》、《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黄帝曾孙帝喾之孙曰玄元,因功封于路中,历虞夏称侯,子孙以国为...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