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心于事,无事于心,则空而妙,虚而灵 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苑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于已无事则勿妄求,妄求而得亦非得,汝但无事于心,无心于事,则虚而灵,空而妙。"这句禅语什么意思?~

先解释这段话,用最世俗的角度去解释:第一句:如果并非是自己存在特殊需求的便不要去乱想它;
第二句:即便这妄念得以实现,它也不可能真正属于自己;
第三句:你只要不在心中惦念这些妄想;
第四句:心无旁骛地疏离、忘却类似的是非;
第五句:就会因虚心而聪慧;
第六句:因空净而尤妙。
这是一种要成佛先需会做人的理念,有些类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与当时甚至现在的世俗观点都保持了高度一致,可以说这是种很大胆,且中正无邪的思想。


关于这句话的出处和全文:原句语出德山宣鉴之《德山宣鉴录》,该段全文为:
若也于己无事,则勿妄求。妄求而得,亦非得也。汝但无事于心,无心于事。则虚而灵,空而妙。若毛端许言之本末者,皆为自欺。何故?毫厘系念,三途业因。瞥尔情生,万劫羁锁。圣凡名号,尽是虚声。殊相劣形,皆为幻色。汝欲求之。得无累乎?及其厌之,又成大患。终为无益。


关于德山宣鉴此人的事迹:德山宣鉴是唐时高僧。生于唐德宗年间,俗家姓周,四川简阳人。少年出家,最初精究律学,贯通性相诸经,常讲《金刚经》,时称周金刚。后皈依禅宗,武宗时返俗,宣宗时复为僧,懿宗咸通初,应邀住朗州德山,从学者甚众,时称德山和尚。
当时唐代的禅宗有两个说法,一曰“临济喝”,二则“德山棒”。“德山棒”之名尤在“临济喝”之上,而我们如今所说的“当头棒喝”最初便源于德山和尚的棒与临济僧的喝,而黄檗禅师的“僧便喝,师便打”也恰好与二者息息相关。
德山宣鉴是个善于“呵佛骂祖”的人,但他的精神宗旨与达摩初至中国时提出的“廊然无圣”是一致的。其目的是想告诫学众:参禅首先要要敢于肯定自身价值、建立个人自信,不盲信他言与缥缈之物,对偶像如神佛的参拜恰恰正在此列。自修、自悟、自证才能自身成佛,于外物却是没太大干系的。
因为这个缘故,清时雍正曾二次除名德山宣鉴禅师于《禅宗高僧名录》复又添还,因为他本人对于这种思想还是很肯定的,只是因为这种思想不利于皇权对宗教控制,所以必须用德山之名敲打当时的僧众。而且在德山之后,因为这种思想的合理性,由其弟子创办的禅宗云门、法眼二宗一度成为禅宗中影响最为广泛的宗派,至今门人学子仍旧遍布海外。

意思是:
天下本无事 庸人自扰之,只要自己不胡思乱想,那么就不会有事情发生。

心无旁骛地疏离、忘却类似的是非,不在心中惦念这些妄想,因空净而尤妙,就会因虚心而聪慧。

出自唐代高僧德山宣鉴在古德禅院开堂,在堂上对他的弟子说的一段话:

“若也于己无事,则勿妄求。妄求而得,亦非得也。汝但无事于心,无心于事,则虚而灵,空而妙。若毛端许,言之本末者,皆为自欺。何故?毫厘系念,三途业因。瞥尔情生,万劫羁锁。圣名凡号,尽是虚声。殊相劣形,皆为幻色。汝欲求之,得无累乎?凡其厌之,又成大患,终而无益。”

这段话的意思很明显:不属于自己本性的物事,千万不能妄自追求。靠“妄求”虽然有所得,但这不是真得,会得而复失,甚至被得所累。正确的方法“无事于心,无心于事,”概括地说就是无事无心。这看来既虚又空,但它却非常灵妙,这才是佛家所企求的境界。而计较毫毛,正是造成三世轮回的业因。他认为圣名凡号,尽是虚声,殊相劣形,皆为幻色,世人计较这些,都是徒劳无益。

他还明确告诉学人:“我宗无语句,实无一法与人。”要人们着衣吃饭,屙屎送尿,做个寻常无事人。德山用这些道理教人去恶行善,也不能说没有一点积极意义。有些人不甘寂寞,希望轰轰烈烈,但它不是于人民于民族,而是于自己,尽管有所得,但却失去做人的价值。

扩展资料

德山宣鉴生于唐德宗建中三年(782-865),卒于唐懿宗咸通六年,终年八十四岁。

德山20年出家,受具足戒。他习北禅,精研律藏,对性相诸经,颇有研究,经常向僧人们宣讲《金刚经》,人称为“周金刚”。他强调只有积累知识,才能游刃自如,主张渐进,德山对自己的修持颇为自负。

当德山听说南方禅宗兴起了“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心中很是愤慨,为了南下找禅僧辩论,他离开了故乡蜀国,赶到澧州。途中,他向茶店里的老婆婆买点心吃。老婆婆问他:“和尚背的什么书啊?”德山答:“是《青龙疏钞》。”(这是唐代青龙寺和尚奉唐玄宗诏令为《金刚经》作的疏)

老婆婆问:“它是讲什么的?”德山说: “是讲解《金刚经》的。”老婆婆又说: “那我问你个问题,你要是答得出,我就给你点心;你要是答不出,就请走开。《金刚经》里面有‘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的文字,和尚你要点心,请问你要点哪个心呐?”

德山给老婆婆这一问,直落得张口结舌,一句话也答不出来。点心,本是口头词语,指用来充饥的糕饼等零食。老婆婆却巧用汉语一字多义的特点,把“点心”的“心”说成是大乘空宗所宣扬的抽象本体:真心,也就是清净心或佛心、佛性。

于是德山想,一个茶店的老婆婆都能问得如此高妙,肯定附近有高僧。他就向老婆婆打听,老婆婆告诉他五里之外有龙潭寺,住持就是龙潭崇信禅师,德山便按老婆婆指点去参学龙潭和尚。

那天到了龙潭禅院,德山刚到就问:“我早就向往龙潭,可是到这里,潭也不见,龙也不现。”龙潭和尚从屏风后走出来告诉德山:“你已经到了龙潭了。”德山与龙潭和尚进行了一番论战之后,就决定在龙潭寺住下了。

一天夜里,德山侍立在龙潭身边,龙潭说: “夜已深了,你先退下去休息吧。”德山就向龙潭道别,掀起帘子往外就走,可外面漆黑一团,德山不得不折转回来,说: “外面黑”。龙潭便点燃一枝烛火递给德山。德山正想接过来,龙潭却又把烛火吹熄了。

德山顿时豁然开悟:明亮或黑暗,只是特定条件下的暂时现象,一旦条件消失,明和暗也就不复存在,而人的清净本心不会被外在的明或暗迷惑困扰。外面黑,正是当时德山的心境,即正坐在百尺竿头,如果机缘成熟了,就会打破这种三昧,获得自觉,这时人才会悟道。

德山从此悟出了“明心见性”的南宗妙趣,不再拘泥于佛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德山宣鉴



自古智者不迷,意思有智慧的人做任何事情而不执着和沉迷,要理性的顺应天道之规律,无心与事,不能把心思用在毫无结果的事情上,君子不作无为之事,无事于心,无事的时候,用心观察,因为多知就会多明。则空而妙,虚而灵,身在尘世,如果不为名利所累,就会达到虚空,因为无欲无物,一切皆空,方能至纯至明。

无心于事,干什么都不上心,不关心闲事。无事于心,什么事都不放在心上,得过且过。无事一身轻。则空而妙,要联系前面的话,就是无事一身轻,没心事,没烦恼,则妙也,就是人活得轻松洒脱,人不能太实在,太认真,虚虚实实才是真,最后这个灵字可解释好,可解释为真,也可解释为妙,

时间会让你了解爱情,时间能够证明爱情,也能够把爱推翻。没有一种悲伤是不能被时间减轻的。
  如果时间不可以令你忘记那些不该记住的人,我们失去的岁月又有什么意义?
  如果所有的悲哀、痛苦、失败都是假的,那该多好?可惜,世上有很多假情假义,自己的痛苦、失败、悲哀,却偏偏总是真的。
.................

参禅悟道的心法和境界~


怎么才能做到心静自然凉?
心静;俗话说得好‘心静自然凉’,天气炎热,人们显得烦躁,所以消暑首先让自己 的思想平静下来,神清气和,乐观愉快,不要焦躁紧张,让自己的心静下来保持宁静。

心中有事,装作若无其事,便是履历。心中有事,还能若无其事,便是格局!是...
这句话中的“心中有事”指的是面临困难、挑战或者压力时产生的负面情绪和心理负担。而“装作若无其事”则指的是通过经验和心理素质,以及对于自己情绪的控制,将这种负面情绪和心理负担化解于无形。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体会到一个人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内心的强大和坚韧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内心强大的...

什么叫胸怀
2.指容忍谦让的限度:气量大的人对这点儿小事是不会介意的。文学作品示例:胡适《我的母亲》:“大嫂是个最无能而又最不懂事的人,二嫂是个很能干而气量很窄小的人。她们常常闹意见是,只因为我母亲的和气榜样,她们还不曾有公然相打相骂的事。"二、襟怀 [ jīn huái ] 胸襟;胸怀:襟怀坦白。

无事心不空,有事心不乱,大事心不畏,小事心不慢。这段话的意思
没有事情的时候,心里面不空。有事情的时候。心里面不乱,有大事的时候,心里面不畏惧,遇见小的事情,也不会怠慢的。锻炼自己的内心,要做到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波澜不动,处变不惊。真正的成长,不是叫自己变得强硬,而是变得温柔。很多时候,可以面对天崩地裂的灾难,却无法面对一些诸如乡情乡愁...

万般变化总由心,至诚行道贯古今是什么意思
能像止水一般的清,一般的静,才不会被外境所动乱。但是「止水」并非「死水」,因此还必须像明镜一般的澄澈朗照。他能看到自己的本来面目,看到自己的用心,还能看清时势隐晦,懂得行止进退。所以圣贤「明镜止水以居心」,既能「于心无事、于事无心」,却又心系众生。第三、青天白日以应事:圣贤应事...

尽心尽力做事无愧于心的哲理句子
1.不管别人怎么做,自己问心无愧就好。 2.问心无愧,你若执意离去,我便放手。 3.一夜之间我是经历了什么,做到无愧于心,无愧于对自己好的人就行了。要变天了。 4.只有当尽了自己的努力去保证自己的生命安全,当面对死亡的时候才能问心无愧的坦然接受。 5.努力做一个不计较得失的人,不为抗衡人世风雨,但求无...

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这是谁说的?
是故汝等,当好制心。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大火越逸,未足喻也。譬如有人,手执蜜器,动转轻躁,但观于蜜,不见深坑。譬如狂象无钩,猿猴得树,腾跃踔踯,难可禁制。当急挫之,无令放逸。纵此心者,丧人善事。制之一处,无事不办。是故比丘,当勤精进,折伏汝心。

“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出处是哪?
一、“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解析: 如果能够把心专注在一处,那一切事都很容易办到,没有办不了的事情。一心不动而觉性常灵,觉性常灵而一心不动。一心不动谓之定,觉性常灵谓之慧,这样定慧等持,才是真正的制心一处。“制心”,就是要守住不动心,当心能不随外界的种种欲望而转,...

明镜止水以定身,青天白日以成事,光风霁月以待人,什么意思
能像止水一般的清,一般的静,才不会被外境所动乱。但是「止水」并非「死水」,因此还必须像明镜一般的澄澈朗照。他能看到自己的本来面目,看到自己的用心,还能看清时势隐晦,懂得行止进退。所以圣贤「明镜止水以居心」,既能「于心无事、于事无心」,却又心系众生。第三、青天白日以应事:圣贤应事...

关于做事贵在长久的诗句(表达做事无愧于心诗句)
五分便无殃悔; 直躬不畏人忌,无恶不惧人毁,功过不可少混,恩仇不可过明; 自然造化之妙,智巧所不能及,一念能动鬼神,一行克动天地; 文华不如简索,读今不如述古,心善而子孙盛,根固而枝叶荣; 道乃公正无私,学当随事警惕,信人示已之诚,疑人显已之诈; 恩宜自薄而厚,威须先严后宽,勿为欲情所系,...

马山县19628859514: "于已无事则勿妄求,妄求而得亦非得,汝但无事于心,无心于事,则虚?
后律脑脉: 和自己无关的事物不要想着得到,即便得到也不是真正的得到,如果心不牵挂事物,事物和心无关,则达到了空的境界!这应该是出自《金刚经》里面的延伸,“无所往而生其心,心实无所生”,那句禅语大概就是对这句话的比较具体些的阐释吧!

马山县19628859514: 无心于事,无事于心 是什么意思 -
后律脑脉: “于事无心,于心无事”,这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华严境界,是证得了“空有”的境界.是讲我们做事,做而无做,无做而做.于事不被诱惑,无妄想分别执着,心中清净无染;事对自己的清净心丝毫没有染着,做事,心中不留一点痕迹....

马山县19628859514: 道于行,魔于心 代表什么意思? -
后律脑脉: 善于行,德于心 主要意思是一个人的善,善良,善心,善举是从他(她)的行为,行动中体现出来的.一个人的德,品德,德泽是从他(她)的内心所表现出来的. 山西善德国际贸易为你解答

马山县19628859514: 爱于心 践于行下一句是什么 -
后律脑脉: 1、三严须化于心,三实必践于行 你找的应该是: 2、爱于心 ; 美于行 3、「汝但无事于心,无心于事,则虚而灵,空而妙」 一心不生,万法无咎, 烦恼因心有故,无心烦恼何居?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遶.没你说的那句 看这些有用吗?

马山县19628859514: 什么是无心而为 -
后律脑脉: 今云无心,如言空瓶,瓶中无物名曰空瓶,非瓶体无名空瓶也,故祖师云:汝但于心无事于事无心,自然虚而灵寂而妙,是此心旨也. 就要抛开原有的心,而这抛开恰恰就是烦恼的根本源泉,“无心”,即是停止一切心理活动之意,是指对于一切事物都无想、无念、无所求.

马山县19628859514: 爱于心践于行什么意思 -
后律脑脉: 爱在心中,用行动来实现这种爱

马山县19628859514: 禅宗常说古庙香炉是什么意思 -
后律脑脉: 您问的是石霜庆诸禅师的这句吧“休去,歇去,冷湫湫地去,一念万年去,寒灰枯木去,古庙香炉去,一条白练去.”,对应的可以看元代知讷禅师的的十种用功方法中的第二种.知讷禅师的十种方法:问曰:未审宗门,以何法治心?曰:以无...

马山县19628859514: 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念过往,不畏讲来……反义词 -
后律脑脉: 心慌意乱, 恩断义决,念念不忘,藏在心里

马山县19628859514: ~~~ 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 - --#
后律脑脉: 无生于有有生于无 无事于心无心于事 虚而灵 空而妙

马山县19628859514: 自在人有几种解释? -
后律脑脉: 观自在菩萨行深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这就是自在. 无事于心,无心于事. 无事是贵人. 不思善,不思恶. 不思量. 饥来吃饭,困来则眠.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