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的写作背景

作者&投稿:墨盲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怎么用《宿建德江》的写作背景写一篇作文~

用《宿建德江》的写作背景写一篇作文

这首诗写于诗人因求仕失败而漫游于吴越之时。此前,孟浩然一直在鹿门一带隐居,希望走以隐求仕的道路,但未成功。730年,诗人告别隐居生活,踌躇满志地来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想实现为国效力的政治抱负,结果科举未中,他孤身一人失意东归,开始了漫游吴越的生活。面对迷蒙的江中小洲,诗人又难免产生理想幻灭之痛、前途暗淡之忧。

移舟泊烟渚,

日幕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这位诗人是襄阳人,他出门远行,到了建德江之后,他把船停在了一个水气朦胧的小沙洲里。在夕阳西下,夜幕来临了,周围的事物也开始模糊的看不清了。他点亮油灯,在船头站了很九,他非常想念家乡,而且这种思念之情越来越深,他想起家里上了年龄的老母亲,就像一块石头压在他的心上,久久无法抹去。又向岸边望去,只见有几株孤树,在幕天的想衬下,显得很低矮。而江的水流中倒映着夜空中的圆月,仿佛正在渐渐飘向诗人,它似乎是一面魔镜,让诗人看到自己母亲那慈祥的面容。

这是一首刻画秋江的诗,非常美。全诗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风韵天成,颇有特色,读来意味深长。

《宿建德江》这首诗是在当时的作者,孟浩然仕途失意后,被迫选择离开家乡,远赴洛阳,游历吴越时写下的。借此诗来排解前程无望,不得志向的悲哀之情。

图片来自于网络
公元728年深冬时节,也就是唐玄宗开元十六年,一直隐居在鹿门的诗人孟浩然,突然告别了隐居生活,满怀理想和爱国情怀,赶赴当时的唐朝首都长安城,准备参加第二年的科举考试。(注:因为当时的科举考试是在正月,来自全国才子必须提前数月到达京城,找好落脚处,准备次年大考)

但很可惜的是,本来对此次科举考试信心满满的孟浩然,最后却名落孙山,未能够给与他实施自己为国效力,实现政治抱负的机会。

这年的孟浩然已经接近了不惑之年,这次科举考试失败让他对未来充满彷徨与迷惘。经过短暂的情绪调整后,作为当时非常有名的诗人,孟浩然充分利用这次来到长安的机会,到处结交名门才子,孟浩然在长安度过了一年多时光之后,返回了家乡襄阳。

图片来自于网络
回家后的孟浩然,本想再次归隐,但又不甘心科举的失败。为了平定矛盾的思绪,他决定前往曾经游历过江南。于是,他独自一人,带着郁闷和失落的心情,开始了长时间漫游曾经吴越之地的生活。

开元十八年(730年),在烟花三月之中,孟浩然从襄阳到武昌启程前往扬州,会见了好友李白。才有了诗仙李白在黄鹤楼下送别了这位挚友,所写下的名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开元十九年(731年)八月,孟浩然在钱塘江畔欣赏过钱塘大潮后,溯江而上,,途经富阳和桐庐等地,并在桐庐一个人孤单地过了除夕日。
开元二十年(732年)正月初,孟浩然离开桐庐,向着往建德而去。

当孟浩然到达建德的时,天色已经渐暗,看见远处的山峦已经消失在夜色之中,明月当空,一缕新愁涌上诗人心头,独自来到山水秀丽的越地他。此刻他孤身,对故乡的思念、对仕途的失意,对未来的迷茫混成一片。

图片来自于网络
诗人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面对迷蒙的江中小舟,想起了多年隐居生活和科举落第的一幕幕,诗人又难免产生理想幻灭之痛、前途暗淡之忧。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的抒发感情的矛盾与悲伤的集合体,情感促使孟浩然写下了《宿建德江》。

孟浩然的《宿建德江》这首诗写于诗人因求仕失败而漫游于吴越之时。此前,孟浩然一直在鹿门一带隐居,希望走以隐求仕的道路,但未成功。730年,诗人告别隐居生活,踌躇满志地来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想实现为国效力的政治抱负,结果科举未中,他孤身一人失意东归,开始了漫游吴越的生活。面对迷蒙的江中小洲,诗人又难免产生理想幻灭之痛、前途暗淡之忧。

孟浩然《宿建德江》

孟浩然(689—740)是一位长于写五言诗的盛唐诗人,其诗风与王维相近,并称“王孟”。下面是他的一首题作《宿建德江》的五绝: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这首诗写于暮色降临、客愁转深之际。全诗四句,二十个字,句句相承,字字相扣,以多种因果关系暗中钩连,暗中承接,针线极其绵密。

就四句诗分别来看:首句中,“泊烟渚”紧承“移舟”,是为“泊”而“移”;次句中,“客愁新”紧承“日暮”,是因“暮”添“愁”;第三句中,“天低树”紧承“野旷”,是因原野之“旷”而感到天宇之“低”;末句中,“月近人”紧承“江清”,是因江水之“清”而感到月影之“近”。就整首诗贯串来看:它以“日暮客愁新”句为中心,照应上下,联结全篇。对于上句所写的移舟泊岸之事、洲渚笼烟之景,这句中以“日暮”两字承接,以“客愁新”三字承转,一合一开。一方面,其事、其景收结为日色已暮;另方面,此事、此景又引出客愁添新。至于下两句所写的野旷天低、江清月近,则既由这一句宕开,又从这一句生发,是因“日暮”才有这样的景色,因“客愁”才有这样的感受。

不过,对这首诗作这样的剖析,并不是说:诗人在我与物会、情与景融,进而运思谋篇、遣词造语时,曾苦心推求事物的前因后果,精心安排字句的上呼下应。他只是具有如王国维《人间词乙稿序》所说的既能“观我”又能“观物”的本领,以善感的诗心、敏锐的诗笔,如实写出了当时之事、当时之景、当时之情,而其事、其景、其情自有其内在的联系。而且,还须指出,诗人之“如实写出”,不一定是对外界景物作客观上的忠实描述。以这首诗的警策——后两句来说,它们就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如实”,而是诗歌这一特定文学形式所要求的“如实”。

“野旷天低树”句中的“天低树”,乍看似违反理性、背离真实。因为,天空本无边无际,一片青冥,并无可见的形体,不可能与有形之体比高低,既无所谓高于树,更无所谓低于树。至于依照惯常的说法,天是至高无上的,是高于万象万物的。在诗人的夸张的笔下,至多说“黛色参天二千尺”(杜甫《古柏行》),“连峰去天不盈尺”(李白《蜀道难》),而这句诗竟说天比树低,岂非既无理又不真?但它在艺术效果上却给人以更真切之感。这说明,诗人的写景状物,往往并不只要求其进行理性的观察、从事客观的表述,还要求其写出自我的感受、摄取当时的直觉,甚至容许包括刹那间的错觉。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特定的时间内、特定的心情下,诗笔可以偏离客观的真实,径写其主观的真实;超越生活的真实,升化为艺术的真实。这一“天低树”

的描写,在客观上、理性上确不合乎一般人心目中的真实,其中有视觉上的错误。但在诗人说来,这是他在泊舟烟渚后、极目远眺时,所见到的瞑色和野景。天低于树,正是他当时的实感、直觉;写为诗句,只有用一个“低”字才能把他当时的感觉传达给读者,做到艺术上的忠实。这一感觉,近似戴叔伦《泛舟》诗所说的“夜静月初上,江空天更低”,以及苏轼《澄迈驿通潮阁》诗“杳杳天低鹘没处”,都是在一个旷阔的空间里一直望到地平线时产生的印象。这里自有其主观的真实、艺术的真实。按照诗歌的要求,也许可以说,有的时候如果只作客观的、理性的描写,不成其为诗,或不可能成为好诗。孟浩然的这句诗,如果不说天低于树而说天高于树,就反而没有捕捉住诗人当时的感受,也无艺术感染力可言了。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贯休曰‘庭花濛濛水泠泠,小儿啼索树上莺’,景实而无趣。太白曰‘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景虚而有味。”应当说,“雪花大如席”,是在大雪纷飞、漫天盖地时可能产生的感觉,除了艺术夸张外,虚中也有实在。

“江清月近人”句中的“月近人”,似乎也不是合乎理性、合乎现实的描述。因为,运行在天上的月亮固然远离人间,反映在水中的月影则本非实体,也无所谓远人或近人。这个“近”,当然不是客观上的“近”,而是主观上的“近”,是诗人独立船头,在暝色四合中把视线从远方回到近处、由天边移到水上,面对那夜月初上、倒影入江的景色时所形成的距离感,其中,显然有错觉成分。但杜甫在《漫成一绝》中也说“江月去人只数尺”;这因为:就当时诗人之所见而言,眼前的月影却明明是近在咫尺的。前面曾提到,在旷阔的空间里产生的“天低”之感,戴叔伦、苏轼与孟浩然初无二致;这里又看到,在夜泊水上时产生的“月近”之感,杜甫与孟浩然亦复相同。足以说明,这个“低”与“近”的描写,既有其独特性,也有其共同性,尽管是客观事理所无,却正是人人心中所有,因而其所写之景能引起读者的共感,使读者不但不感到其有失真实,反而感到其倍加真切。

孟浩然的《宿建德江》这首诗写于诗人因求仕失败而漫游于吴越之时。此前,孟浩然一直在鹿门一带隐居,希望走以隐求仕的道路,但未成功。730年,诗人告别隐居生活,踌躇满志地来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想实现为国效力的政治抱负,结果科举未中,他孤身一人失意东归,开始了漫游吴越的生活。面对迷蒙的江中小洲,诗人又难免产生理想幻灭之痛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写作背景】

孟浩然于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年)离乡赴洛阳,再漫游吴越,借以排遣仕途失意的悲愤。《宿建德江》当作于作者漫游吴越时,与《问舟子》是同一时期的作品。

  【译文】

  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

  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赏析】

  这首诗不以行人出发为背景,也不以船行途中为背景,而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它虽然露出一个“愁”字,但立即又将笔触转到景物描写上去了。可见它在选材和表现上都是很有特色的。诗的起句“移舟泊烟渚”,“移舟”,就是移舟近岸的意思;“泊”,这里有停船宿夜的含意。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这一面是点题,另一面也就为下文的写景抒情作了准备。

  第二句“日暮客愁新”,中的“日暮”显然和上句的“泊”、“烟”有联系,因为日暮,船需要停宿;也因为里的一段:“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里写一位妇女,每当到夕阳西下、鸡进笼舍、牛羊归栏的时刻,她就更加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

  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低”和“旷”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第四句写夜已降临,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近”和“清”也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种极富特色的景物,只有人在舟中才能领略得到的。诗的第二句就点出“客愁新”,这三四句好似诗人怀着愁心,在这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之中,经过一番上下求索,终于发现了还有一轮孤月此刻和他是那么亲近。寂寞的愁心似乎寻得了慰藉,诗也就戛然而止了。

  然而,言虽止,意未尽。“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自洛之越》)。诗人曾带着多年的准备、多年的希望奔入长安,而今却只能怀着一腔被弃置的忧愤南寻吴越。此刻,他孑然一身,面对着这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那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千愁万绪,不禁纷来沓至,涌上心头。“江清月近人”,这画面展示的是清澈平静的江水,以及水中的明月伴着船上的诗人;可那画面背后却是诗人的愁心已经随着江水流入思潮翻腾的海洋。“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孟浩然的这首小诗正是在这种情景相生、思与境谐的“自然流出”之中,显示出一种风韵天成、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艺术美。

  此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诗中虽只有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

孟浩然的《宿建德江》这首诗写于诗人因求仕失败而漫游于吴越之时。此前,孟浩然一直在鹿门一带隐居,希望走以隐求仕的道路,但未成功。730年,诗人告别隐居生活,踌躇满志地来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想实现为国效力的政治抱负,结果科举未中,他孤身一人失意东归,开始了漫游吴越的生活。面对迷蒙的江中小洲,诗人又难免产生理想幻灭之痛、前途暗淡之忧。


宿建德江的作者是谁?
《宿建德江》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原文 《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出处 《全唐诗》,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译文 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词解 宿:停宿,留宿...

“日暮客愁心”的全诗是什么?
《宿建德江》唐代: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诗文赏析译文 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赏析 此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

宿建德江孟浩然的译文
【宿建德江】译文 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旁,日落时新愁又涌上了心头。原野无边无际,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江水清清,明月仿似更与人相亲。【原文】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注释】⑴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西部的一段江水。⑵移舟:划动...

宿建德江原文及译文
宿建德江原文及译文如下:原文:宿建德江(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译文: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赏析:这首诗不以行人出发为背景,也不以船行途中为背景...

宿建德江的写作背景 宿建德江创作背景
《宿建德江》作于公元730年,是孟浩然离开家乡赶赴洛阳,再漫游吴越时所作,作者写这首诗是为了排遣仕途失意的郁闷,作者在漫游吴越之时,将船停靠在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便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的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自己的羁旅之思。《宿建德江》原文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

宿建德江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标签: 写水 月亮 思乡 唐诗三百首 写人 写景 诗 景色 情感 其他 人物 《宿建德江》译文 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濛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 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宿建德江》注释 ⑴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西部的一...

宿建德江属于哪类诗
山水诗。《宿建德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是唐人五绝中的写景名篇。此诗前两句为触景生情,后两句为借景抒情,描写了清新的秋夜,突出表现了细微的景物特点,写出了作者羁旅之思。原文为: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译文:把小船停靠...

宿建德江什么意思
意思是: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旁,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旷野中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江水清清明月仿似更与人相亲。【出处】《宿建德江》——唐代: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宿建德江》是孟浩然写的吗?
《宿建德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称为孟山人。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曾隐居鹿门山,生了六子。诗与王维并称“王孟”。其诗清淡,长于写景...

孟浩然《宿建德江》
唐诗:(宿建德江)孟浩然

太子河区15969723794: 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的写作背景 -
鲜婷枸橼: 孟浩然的《宿建德江》这首诗写于诗人因求仕失败而漫游于吴越之时.此前,孟浩然一直在鹿门一带隐居,希望走以隐求仕的道路,但未成功.730年,诗人告别隐居生活,踌躇满志地来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想实现为国效力的政治抱负,结果科举未中,他孤身一人失意东归,开始了漫游吴越的生活.面对迷蒙的江中小洲,诗人又难免产生理想幻灭之痛、前途暗淡之忧.

太子河区15969723794: 宿建德江写作背景. -
鲜婷枸橼: 创作背景 孟浩然于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年)离乡赴洛阳,再漫游吴越,借以排遣仕途失意的悲愤.《宿建德江》当作于作者漫游吴越时,与《问舟子》是同一时期的作品. 宿建德江 【作者】孟浩然 【朝代】唐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

太子河区15969723794: 宿建得江背景资料. -
鲜婷枸橼: 公元730年(唐玄宗开元十八年)孟浩然离开家离乡赶赴洛阳,再漫游吴越,借以排遣仕途失意的郁闷.《宿建德江》应当就是在其漫游吴越时写下的,与《问舟子》是同一时期的作品. 宿建德江 唐代: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太子河区1596972379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宿建德江 注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注】唐玄宗开元十七年(729年),已是不惑之年... -
鲜婷枸橼:[答案]小题1:这首诗描写了一幅孤舟夜泊的画面.(1分)诗人以舟泊暮宿为背景,着力写了移舟近岸所见:天高地远,野旷无垠,(2分)明月高挂,倒映江中.(2分)融“愁”入景 ,情景交融,构成了一个人宿建德江,心随明月去的意境. 小题1:一、直...

太子河区15969723794: 宿建德江的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
鲜婷枸橼: 表达了作者的羁旅漂泊之愁和前途暗淡之忧的感情. 《宿建德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是唐人五绝中的写景名篇.原文: 宿建德江 唐代: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太子河区15969723794: 宿建德江 是什么诗 -
鲜婷枸橼: 宿建德江朝代:唐代 作者:孟浩然 原文: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译文及注释 译文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太子河区15969723794: 《宿建德江》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
鲜婷枸橼: 【标题】:宿建德江 【作者】:孟浩然 【朝代】:唐 【体裁】:五言绝句 【写作背景】:作者漫游吴越时所作. 【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 740),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早年隐居鹿门山,四十岁入长安应进士考落第,...

太子河区15969723794: 宿建德寺古诗 -
鲜婷枸橼: 1、原文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2、译文 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 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3、创作背景 ...

太子河区15969723794: 宿建德江是五言律诗吗 -
鲜婷枸橼: 《宿建德江》是五言绝句. 原文: 宿建德江 作者: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译文: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 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