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日常礼仪

作者&投稿:养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一些古代的礼仪~

  礼是古老中国最基本的社会现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法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在中国文化史上“, 礼”是一个内涵极为广泛、也最为复杂的范畴。对于“礼”在中国固有文化体系中的重要性,有学者评价说:“在世界历史中,没有任何一种文化和制度的生命力可与中国的‘礼’相提并论。”[1]张晋藩先生对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也有过系统阐释。他说:“从个人到家庭,从社会到国家,从生产到生活,从言论到行为,无不为礼文化所包容、所调整。秦砖汉瓦,编钟乐舞,宫室殿庭,天坛圜丘,是礼的物质遗存;汉唐明清的众多礼典是礼的精神遗存;事长以礼,尊师以礼,是礼的规范遗存。尽管斗转星移,沧桑巨变,但剥除礼的糟粕仍有值得吸收的精华,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这是了解中国传统国情、社情、民情的一把钥匙。”[2]本文拟就中国古代“礼”的性质,“礼”在中国古代社会控制中的功能和作用“, 礼”与中国古代社会秩序的维护等,作一简要的考察。


  一、中国古代“礼”的性质

  (一) 从性质上看,中国古代的礼具有一定的宗教性并被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

  从“礼”字的词源学考察,礼的起源和核心则是尊敬和祭祀祖先。古人在祭祀时以玉作为敬神求福之物,即所谓“行礼以玉”。这一点通过考古在古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玉器得到了证实。郭沫若说:“大概礼之起于祀神,故其字后来从示,其后扩展而为对人,更其后扩展而为吉、凶、军、宾、嘉各种仪制。”[3] (p14) 所谓周礼,其特征是将祭神(祖先) 为核心的原始礼仪,加以改造制作,予以系统化、扩展化,成为一整套宗法制的习惯统治法规。作为儒家经典的《礼记》中就有大量关于宗教祭祀的论述。《礼记》对于宗教的论述,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关于郊社宗庙及丧葬制度、礼仪的规定,另一类是关于这些制度、礼仪的意义性说明。《礼记》中的这一部分,既形成儒家理学的重要内容,又成为汉代及其以后历朝建立和修订国家宗教祭祀典制的理论依据。

  随着西汉中期以后儒学被奉为官方指导思想,儒家所尊崇的“礼”也被奉为最高行为规范。为了强化“礼”的功能和作用,儒家把礼与天地结合起来,使之更加神秘化,认为“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4 ] (《昭公二十五年》) 。宋明理学又进一步把社会秩序的礼等同于“天理”。“所谓礼者,天之礼也,以其有序而不可过,故谓之礼。”[5]他们强调“理”即父子、君臣关系的原则和封建等级秩序,“天而在上,泽而处下,上下之分,尊卑之义,理之当也,礼之本也。”[6]如果人们能坚守封建纲常,永远 不变,就体现了“天理”。朱熹把“理”推广于人类社会,把“三纲五常”抬高到天理的高度。这样,具有浓厚宗教性的“礼”与统治者所宣扬的“天命信仰”、“王权神授”相结合,同时也就上升为论证君主专制的合理性,从精神上对人们进行思想控制的官方意识形态。

  (二) 从礼的外在表现形式来看,它既表现为复杂的礼仪制度,又是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存在的、旨在维护宗法血缘关系和宗法等级制度的一系列精神原则和言行规范的总称

  1. 礼是体现社会等级秩序的复杂的礼仪制度

  礼的核心是维护贵贱上下、尊卑长幼、男女有别的等级秩序,而这些等级秩序是通过许多复杂的典章、制度、规矩、仪节体现出来的。从具体的礼仪形式方面看“, 礼”通常有“五礼”、“六礼”和“九礼”之说。《汉书·礼乐志》根据礼的内容将礼区分为:“人性有男女之情,妒忌之别,为制婚姻之礼;有交接长幼之序,为制乡饮之礼;有哀思思远之志,为制哀祭之礼;有拳拳敬上之心,为制朝觐之礼。”在中国古代社会,处于不同社会地位的人,其生活方式各不相同,并表现为不同的礼仪制度。这些礼仪制度的作用就在于明辨等级制度以达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如乡饮酒礼就是为了“明尊长”、“明养老”,“民知尊长养老,而后乃能如孝弟”[7] (《乡饮酒礼》) 。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也都处处体现着尊卑贵贱的等级秩序。衣饰上的限制自古迄清都是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的一种重要标识。从帝王后妃、各级官吏到庶人百姓,在衣服的形式、颜色、花样图案及质料等方面都有严格的等级规定,不得逾越,以显示尊贵者
  您正在看的文章来自相思红豆论坛 http://www.3413.cn,原文地址:http://www.3413.cnread.php?tid=18665

职场礼仪,是指人们在职业场所中应当遵循的一系列礼仪规范。学会这些礼仪规范,将使一个人的职业形象大为提高。

1、行走之礼——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

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传统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

2、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

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传统上行拱手礼。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

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传统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3、入坐之礼——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

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4、饮食之礼——饮食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

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所谓:“与人同饮,莫先起觞”。

客人如果要表达对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谢意,也可在宴饮的中间举杯向主人敬酒。在进食过程中,同样先有主人执筷劝食,客人方可动筷。

所谓:“与人共食,慎莫先尝”。古代还有一列进食规则,如“当食不叹”、“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投骨于狗”等,主客相互敬重,营造和谐进食、文明进食的良好氛围。

5、拜贺庆吊之礼——中国自古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们相互关怀、相互体恤,在拜贺庆吊中有许多仪礼俗规。

拜贺礼一般行于节庆期间,是晚辈或低级地位的人向尊长的礼敬,同辈之间也有相互的拜贺。如古代元旦官员朝贺,民间新年拜年之礼。行拜贺礼时,不仅态度恭敬,口诵贺词,俯首叩拜,同时也得有贺礼奉上。庆吊之礼,主要行于人生大事中。

人的一生要经历诞生、成年、婚嫁、寿庆、死亡等若干阶段,围绕着这些人生节点,形成了一系列人生礼仪。子孙繁衍是家族大事,诞生礼自然隆重热闹。婴儿满月时,亲戚朋友纷纷上门恭贺,并馈赠营养食品与幼儿鞋帽衣物。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古代礼仪

中国网-中国古代礼仪文化漫谈:跪坐背后的文化心理



古代日常礼仪体现以下方面:
一、 仪表举止
首先是仪表礼貌,讲究“正”、“洁”,冠正,衣洁。行冠礼后的男子,出门若不戴冠,或戴冠不正,都被视为无礼。当众免冠表示请罪、谢罪。其次是礼节,有各种用于交际的拜礼和揖礼。
二、 坐立行走
坐、立、行走,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在古代却极受人们重视,不仅把它作为社会交往的礼节,而且已成为一种社会公德。
坐,古人席地而坐,姿势是:两膝着地,两脚背朝下,臀部落在脚踵上。坐姿像跪,但有不同,主要是跪时身体要耸直,臀部不得落在脚踵上。古人入席不穿鞋,而且袜子也不能穿,只能跣足。
古人不仅讲究坐相,也很讲究立容,立时正身、平视,两手相合,掩在袖子里。手从胸口到下腹,放在任何位置都行,甚至持着、拄着东西也行。
三、 语言称谓
语言是生活中最主要的相互交往方式,它既用于传达思想,也用来交流感情。
语言称谓是古代日常生活中礼仪的重要方面。这在人们的相互称谓上表现最为突出,即谦称自己,敬称对方。使用谦称来称呼自己,表现了说话者的谦虚和修养,也是对对方的尊敬;出言不逊或大言不惭,则被视为无礼、轻浮。古人常用的谦称有愚(愚兄) 、鄙(鄙人)、敝(敝人)、卑(卑人)、窃(窃闻、窃笑)、猥、仆;
在谦称自己的同时,古人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以敬称的方式称呼对方。敬称多带有敬重、敬仰、颂扬的感**彩。古人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称“圣”,如孔子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到后来专门用于皇帝,皇帝的谕旨称圣旨、圣谕。对皇帝有一个特定的敬称:“万岁”,“驾”,陛下。“万岁”原是古人饮酒庆贺及祝寿的欢呼语,带有浓厚的祝愿之意;“驾”本指皇帝的乘舆,古人认为天子以四海为家,不以宫室为固定居所,应该乘车行天下,因此用“驾”来尊称帝王。如圣驾、尊驾、晏驾、驾崩。陛,是进入廷殿的必经之路,皇帝每逢升堂,必定要派近臣手持兵器站在陛旁边,以防发生意外。群臣向帝王进言时,不敢直斥,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达尊之意也。于是陛下一词成为对帝王的专称。对诸侯称 “千岁”,太子称“殿下”,将军乘“麾下”,使者称“节下”,两千石官吏称“阁下”,一般表示对对方尊敬之意时都可用。
古代语言的文明和礼貌不仅表现在社会人际交往中,也体现在家庭中。家庭中,称呼自己一方亲属:家、舍、先、亡。如家父、家慈、家兄,舍弟、舍妹、舍侄,家和舍有长幼之分;“先”用在比自己辈分高的或年长的已故家人(先祖、先妣),“亡”用在辈分低幼的已故家人友人(亡弟、亡友)。称呼对方亲属:令、尊、贤等。令,不受辈分限制,如令尊、令母、令妻、令郎、令爱、令婿、令兄、令妹…“凡与人言,称彼祖父母、世父母、父母及长姑,皆加尊字;
四、 迎宾宴客
不仅礼貌待客,更要宾至如归,因而热情、坦诚、和谐、友好便是好客的举止。古人十分重视人际间的相互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有来访,必有回访,这才称得上礼节。遇有宾客到来,首先迎于门外,施礼,互致问候。

古代食仪

  在中国古代,在饭、菜的食用上都有严格的规定,通过饮食礼仪体现等级区别。如王公贵族讲究「牛宜秩,羊宜黍,像直穆,犬宜粱,雁直麦,鱼宜涨,凡君子食恒放焉」。而贫民的日常饭食则以豆饭藿羹为主,「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有菜肴二十馀种。「凡王之馈,食用六百,膳用六牲,饮用六清,羞用百有二十品,珍用八物,酱用百有二十甕」。进献王者的饮食要符合一定的礼教。《礼记·礼器》曰:「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而民间平民的饮食之礼则「乡饮酒之礼,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养老也」。乡饮酒,是乡人以时会聚饮酒之礼,在这种庆祝会上,最受恭敬的是长者。

  礼产生於饮食,同时又严格约束饮食活动。不仅讲求饮食规格,而且连菜肴的摆设也有规则,《礼记·曲礼》说:「凡进食之礼,左肴右被,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脍炙处外,疏酱处内,葱片处右,酒浆处右。以脯俗置者,左朐右末。」就是说,凡是陈设便餐,带骨的菜肴放在左边,切的纯肉放在右边。干的食品菜肴靠著人的左手方,羹汤放在靠右手方。细切的和烧烤的肉类放远些,醋和酱类放在近处。蒸葱等伴料放在旁边,酒浆等饮料和羹汤放在同一方向。如果要分陈乾肉、牛脯等物,则弯曲的在左,挺直的在右。这套规则在《礼记·少仪》中也有详细记载。上菜时,要用右手握持,而托捧於左手上;上鱼肴时,如果是烧鱼,以鱼尾向著宾客;冬天鱼肚向著宾客的右方,夏天鱼脊向宾客的右方。

  在用饭过程中,也有一套繁文缛礼。《礼记·曲礼》载:「共食不饱,共饭不择手,毋搏饭,毋放饭,毋流歌,毋吒食,毋啮骨。毋反鱼肉,毋投与狗骨。毋固获,毋扬饭,饭黍毋以箸,毋捉羹,毋刺齿。客絮羹,主人辞不能烹。客歉醢,主人辞以篓。濡肉齿决,於内不齿决。毋嘬炙。卒食,客自前跪,撤饭齐以授相者,主人兴辞於客,然後客坐。」这段话的大意是讲:大家共同吃饭时,不可只顾自己吃饱。如果和别人一起吃饭,就要检查手的清洁。不要用手搓饭团,不要把多馀的饭放进锅中,不要喝得满嘴淋漓,不要吃得喷喷作声,不要啃骨头,不要把咬过的鱼肉又放回盤碗里,不要把肉骨头扔给狗。不要传递食物,也不要簸扬著热饭,吃黍蒸的饭用手而不用箸,不可以大口囫囵的喝汤,也不要当著主人的面调和菜汤。不要当众剔牙齿,也不要喝瞻渍的肉酱。

  如果有客人在调和菜汤,主人就要道歉,说是烹调得不好;如果客人喝到酱类的食品,主人也要道歉,说是备办的食物不够。湿软的肉可以用牙齿咬断,乾肉就得用手分食。吃炙肉个要撮作一把来嚼。吃饭完毕,客人应起身向前收拾桌上盛行瞻债物的碟子交给旁边伺侯的主人,主人跟著起身,请客人不要劳动,然後,客人再坐下。

  「毋抟饭」,吃饭时不可抟饭成大团,大口大口地吃,这样有争饱之嫌。「毋放饭」,要入口的饭,不能再放回饭器中,别人会感到不卫生。「毋流歠」,不要长饮大嚼,让人觉得是想快吃多吃,好像没够似的。「毋口它食」,咀嚼时不要让舌在口中作出响声,主人会觉得你是对他的饭食表现不满意。「毋啮骨」,不要专意去啃骨头,这样容易发出不中听的声响,使人有不雅不敬的感觉。「毋反鱼肉」,自己吃过的鱼肉,不要再放回去,应当接著吃完。「毋投与狗骨」,客人自己不要啃骨头,也不能把骨头扔给狗去啃。「毋固获」,不要喜欢吃某一味肴馔便独取那一味,或者争著去吃,有贪吃之嫌。「毋扬饭」,不要为了能吃得快些,就用食具扬起饭粒以散去热气。「饭黍毋以箸」,吃黍饭不要用筷子,但也不是提倡直接用手抓。食饭必得用匙。筷子是专用於食羹中之菜的,不要混用。「羹之有菜者用梜,无菜者不用梜」,梜即是筷子。羹中有菜,用筷子取食。如果无菜筷子派不上用场,直饮即可。「毋嚃羹」,饮用肉羹,不可过快,不能出大声。有菜必须用筷子夹取,不可直接用嘴吸取。「毋絮羹」,客人不能自己动手重新调和羹味,否则会给人留下自我表现的印象,好像自己更精於烹调。「毋刺齿」,进食时不要随意不加掩饰地大剔牙齿,如齿塞,一定要等到饭後再剔。「毋歠醢」,不要直接端起调味酱便喝。醢是比较咸的,用於调味,不是直接饮用的。「濡肉齿决,乾肉不齿决」,湿软的烧肉炖肉,可直接用牙齿咬断,不必用手去擘;而乾肉则不能直接用牙去咬断,须用刀匕帮忙。「毋嘬炙」,大块的烤肉和烤肉串,不要一口吃下去,如此塞满口腔,不及细嚼,狼吞虎嚥,仪态不佳。「当食不叹」,吃饭时不要唉声叹气,「唯食忘忧」,不可哀叹。

立容:
贾子曰:固颐正视,平肩正背,臂如抱鼓。足闲二寸,端面摄缨。端股整足,体不摇肘,曰经立;因以微磬曰共立;因以磬折曰肃立;因以垂佩曰卑立。
参考文物,经立时正身、平视,两手相合,掩在袖子里。手从胸口到下腹,放在任何位置都行,甚至持着、拄着东西也行(古人是很通融的^_^)。注意:中国人注重自然,而不是笔挺,所以手臂要柔软,切忌僵直——这样汉服才会顺势铺成柔和的曲线,展示出华夏之美。
我们常见夫子行叉手礼的像——但这个动作应当是配合磬折来表达敬意的——也就是说,腰应当同时弯曲大概三十度。当然,处于艺术上的考虑,画家还是画成了直身。

二、坐容:
贾子曰:坐以经立之容,胻不差而足不跌,视平衡曰经坐,微俯视尊者之膝曰共坐,仰首视不出寻常之内曰肃坐,废首低肘曰卑坐。
参考文物,汉代的经坐(这在古人就叫坐,现在为了区分,专称雅坐)是膝盖并紧,臀部坐在脚跟上,脚背贴地,双手放在膝盖上,目视前方。对于胡坐,道理一样,端正,两腿不得叉开,双手放在膝盖上。双手可以握拳,冲前方;也可收拢抱在腹部。




请介绍一下中国历史上各朝代的着装礼仪
汉代男女的鞋的样式没有严格区别.男子多为方头,女子多为圆头,但又可通用.在日常生活中贵族着丝履,可不随衣色.北方因天气寒冷,多穿皮靴,而南方气温高,湿润,多着草鞋.袜在汉代称之为角袜.袜高一尺余,上有带子,穿时可束紧口,防止脱落.汉代贵族妇女的首饰有步摇,簪,珥,华胜,采胜,擿(大长簪),...

中国传统礼仪的分类及其基本内容
一、政治礼仪 1、祭天 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国 都南 郊 圜丘举行 。古人首先重视的是实体崇拜,对天的崇拜还体现在对月亮的崇拜及对星星的崇拜。所有这些具体崇 拜,在达到一定数 量之后 ,才抽 象为对天的崇拜。周代人崇拜天,是从殷代出现“帝”崇拜发展而来的,最高统治者为...

中国人的礼仪
执手礼,是古代汉族相见时的一种礼节。从文献上看,“执手”一词出现甚早,只是其含意与后世有别。5、拜礼 拜礼是词语,为行拜谢或致敬之礼或受人礼拜而给的礼物。拜礼是中国最传统的礼仪,古人在重要场合都会行拜礼,传统汉族拜礼与清代跪拜有所不同,传统拜礼也不等同于清代跪拜礼。参考资料来源:百...

中国古代各个朝代见面时的礼仪是什么?
1、揖:拱手行礼,是为揖。这是古代宾主相见的最常见的礼节。揖让之礼分为三种:一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三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2、长揖:这是古代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3、拱:古代的一...

我国是礼仪之邦,礼仪包括什么?
高禖之祭即是乞子礼仪。此时,设坛于南郊,后妃九嫔都参加。汉魏时皆有高禖之祭,唐宋时制定了高禖之祀的礼仪,金代高禖祭青帝,在皇城东永安门北建木制方台,台下设高禖神位,清代无高禖之祭,却有与之意义相同的“换索”仪式。诞生礼自古就有重男轻女的倾向。诞生礼还包括“三朝”、“满月”、“百日”、“...

中国古代各朝代的坐姿礼仪分别是什么?
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不可能都是“正襟危坐”,孔子大骂原壤显然是过于“上纲上线”了。秦汉以前,除了礼仪性质的坐外,还有不少生活化的坐法,在非公开场合有蹲踞、箕踞等姿势。蹲踞与箕踞相对舒适、自由,是古人较为随意的休息性姿势。 “蹲踞”是脚底和臀部着地,两膝上耸,就是“蹲着坐”。“箕踞”是怎么个坐...

礼仪的分类
华夏祖先用肢体动作传递“双向对等”“有序有位”的语言,这些动作叫礼。传递下来的礼仪动作,承载着祖先传给后人的话语。这些礼仪动作,源自远古,源自人类没有语言的时代。是“哑语”,是人皆能懂的“象形字”,是代代承传的“普通话”。礼仪动作有十,常规礼仪动作有二。携带双向对等、有序有位,缺...

礼仪有哪五种基本表现形式
2、地域性:中西礼仪的差距是共知的,它基于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别,呈现了各有的地域特色。且看下面的小例子:中国人崇拜龙,就是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开始的,进入君主时代,龙又成了“真龙天子”的象征。到今天,龙又成了吉祥喜庆的代名词。然而,在英国以至整个西方世界,龙是凶残阴险的标志,...

礼仪的起源与演变过程
内容包括:制定了明确血缘关系的婚嫁礼仪;区别部族内部尊卑等级的礼制;为祭天敬神而确定的一些祭典仪式;制定一些在人们的相互交往中表示礼节和表示恭敬的动作。2.礼仪的形成时期:夏、商、西周三代(公元前21世纪~前771年)人类进入奴隶社会,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把原始的宗教礼仪发展成符合奴隶社会政治需要的...

古代的作揖是左手在上还是右手呀?
日常礼仪 道教的日常礼仪是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定型的,这些礼仪不但体现在内部教徒之间,而且体现在一般的大众信徒身上。这一系列礼仪的形式,大约在宋代(公元11世纪)就基本形成了。道士们的一般礼节是作揖,即双手抱拳,以左手抱右手,成自然抱拳。也有的时候以左手四指抱右手四指,而左拇指插...

海珠区19291086729: 中国传统日常礼仪有哪些? -
韶霭逸舒: 行走之礼——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

海珠区19291086729: 古时候的礼仪 -
韶霭逸舒: 古时候礼仪主要可分为五种: 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吉礼:吉礼是五礼之冠,主要是对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礼.主要内容有:(1)祀天神:昊天上帝;祀日月星辰;祀司中、司命、雨师.(2)祭地祗:祭社稷、五帝、五岳...

海珠区19291086729: 中国传统礼仪有哪些? -
韶霭逸舒: 1. 行走之礼——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传统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

海珠区19291086729: 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古代女子的礼仪是怎样的? -
韶霭逸舒: 古代女子礼节 一、立容:经立时正身、平视,两手相合,掩在袖子里.手从胸口到下腹,放在任何位置都行,甚至持着、拄着东西也行;二、坐容:汉代的经坐(这在古人就叫坐,现在为了区分,专称雅坐)是膝盖并紧,臀部坐在脚跟上,脚背...

海珠区19291086729: 古代礼节 -
韶霭逸舒: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中国古代的种种礼节,就是其具体表现.“九宾之礼”.这是我国古代最隆重的礼节.它原是周朝天子专门用来接待天下诸侯的重典.周朝有八百个诸侯国,周天子按其亲疏,分别赐给各诸侯王不同的爵位...

海珠区19291086729: 古代女子在一般场合的常行礼节是什么 -
韶霭逸舒: 古代女子在一般场合的常行礼节是“万福礼”.

海珠区19291086729: 古时候的人,礼节礼仪有那些? -
韶霭逸舒: 家祭】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唐代即有专人制订家祭礼仪,相沿施行.宋代陆游《示儿》诗中有这么两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朝仪】古代帝王临朝的...

海珠区19291086729: 古代的一系列礼仪 -
韶霭逸舒:唐朝宫廷礼仪男子袍衫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时代,也是 中国传统服装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唐朝时期男子普通穿着的是圆领袍衫,圆领袍衫一般为圆领、右衽,领、袖及衣襟处都有拼接边...

海珠区19291086729: 古代的礼节有哪些 -
韶霭逸舒: “袒臂礼”.又叫“左右袒”,是一种特定场合下的特殊礼节.所谓“左右袒”,是指露出左手臂或右手臂,以表示拥护哪一方面的意思.它一般用于事态严重的场合,通过“袒臂”表示拥护谁,藉以解决争端.相当于今天的举手表决.这种礼节,大约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代.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