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为己的来历

作者&投稿:鄞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人活着有何意义~

绕口令是我国一种传统的语言游戏,又称“急口令”、“吃口令”、“拗口令”。由于它是将若干双声、叠词词汇或发音相同、相近的语、词有意集中在一起,组成简单、有趣的语韵,要求快速念出,所以读起来使人感到节奏感强,妙趣横生。
民间语言游戏。将声母、韵母或声调极易混同的字,组成反覆、重叠、绕口、拗口的句子,要求一口气急速念出。
关于绕口令的产生,我们可以间接地追寻到5000多年前的黄帝时代。古籍中侥幸保存下来的《弹歌》“晰竹,续竹,飞土”,相传为黄帝时所作。据考证,这是比较接近于原始形态的歌谣。其中,已经有了绕口令的基本成分——双声叠韵词。由此推想,很可能在文字出现以前,绕口令就已经萌动于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之中了。
  随着语言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我们的祖先越来越注意汉字字音前后各部分的异周现象,发现了越来越多的双声叠韵词。这些双声叠韵的关系,处理不好,很容易缠绕混淆;处理好了,又可以产生不同凡响的音韵美。这使得一些人想到寻找规律,练习发音,训练口头表达。于是,他们开始有意识地把一些声韵相同的字组合在一起,故意兜圈子,绕弯子,连续成句子,教儿童念、诵。其中一些音韵响亮而又拗口、诙谐风趣的句子,不仅儿童喜欢,不少青年人也很喜欢。这样,一个人唱出,或几个人唱和,就在人民群众中耳口相传,流传开来。在流传过程中,人们又不断修改、加工;充实、完善,使它更近似于一首首幽默诙谐的歌谣,更加妙趣横生。至于谁是绕口令的具体作者和修改者,人们根本没有留意。因此,也就无所谓哪首绕口令是哪个人的作品了。
  由于绕口令的逐步完善,在人民群众中日渐流传,一些接近下层人民的文人也开始注意这一通俗的文艺形式。稍后于屈原的楚国作家宋玉,就曾经把双声叠韵的词汇引进了诗歌创作的殿堂。长篇政治抒情诗《九辩》是他的代表作,其中大量采用了声韵相通的词,使得语句音节错综变化,读来音韵谐美,情味悠长。这无疑大大扩展了它的地位和影响。不少文人还在喝茶饮酒的时候,即兴编上几句,当作酒令,或者教给儿童念诵。保留至今的古代绕口令,差不多都是文人模拟民间绕口令作的。现在,我们还可以看到唐代诗人温庭筠在1000多年前的《李先生别墅望僧舍宝刹作双声诗》:“牺息消心象;檐楹溢艳阳,帘栊兰露落,邻里柳林凉,高阁过空谷,孤竿隔古岗,潭庭月淡荡,仿佛复芬芳。”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作过《吃语诗》(“散居剑阁隔锦官”),明代文学家高启作过《吴宫词》(“筵前怜婵娟”)。从内容上看,这些绕口令大都是酒足饭饱之余的乘兴消遣之作,没有多少价值,从、形式上看,几乎都是咬文—嚼字的文字游戏,书卷气浓重,晦涩难懂,最广大的下层民众和少年儿童只有敬而远之。这大大影响了绕口令的语言价值和文学价值,影响了绕口令的普及和提高。关于古代的绕口令,明代文学家谢肇涮所撰的《文海披沙》卷五,曾作过一些记载。
  另一方面,民间流传的绕口令保持和发扬了它的通俗浅显的特点,越来越完善,并且被搜集整理出来。清朝末年,意大利驻中国的官员韦大利搜集的《北京儿歌》(1896年出版,英汉对照本)中,就有绕口令《玲珑塔》。何德兰搜集的《孺子歌图》中,也有绕口《秃丫头》。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我国现代文学越来越接近下层人民,随之而起的儿童文学也逐渐成为文艺大军的一个支队,这为绕口令的发展又开辟了一条道路。但是;由于社会意识和创作者思想的局限,不少绕口令的基调还是很低的。例如《螺蛳和骡子》:“胡子担了一担螺蛳,驼予骑了一匹骡子。胡子的螺蛳撞了驼子的骡子,驼子的骡子踩了胡子的骡蛳。胡子要驼子赔胡子的螺蛳,驼子要胡子赔驼子的骡子。胡子骂驼子,驼子打胡子,螺蛳也爬到骡子头上去啃鼻子。”这反映了旧社会“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社会意识,反映了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利害关系。新中国建立后,绕口令的思想内容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例如20世纪60年代流传的绕口令《赔钵钵》:“你婆婆借给我婆婆一个钵钵,我婆婆打烂了你婆婆的钵钵。我婆婆买来一个钵钵,还给你婆婆。你婆婆说什么也不要我婆婆赔钵钵,我婆婆硬妻把买来的钵钵还给你婆婆。”这就反映了60年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充满了新的时代气息。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出处(李守力)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虽然不是杨朱说的,但确实与他有干系。杨朱是战国时期魏国人,反对儒墨,主张贵生,重己,他的见解散见于《庄子》,《孟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书。

《孟子》上说:“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列子》上说“杨朱曰: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杨朱这样的认识,无疑有点“个人主义”,这与中国正统的思想相去太远,而且也很容易被引向“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极端。

实际上,“天诛地灭”最早见于《水浒》。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十五回:“我等六人中但有私意者,天地诛灭,神明鉴查。”小说中这句话可以总结为“人若为己,天诛地灭”。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是自私自利者为自己辩护的托词,这句话可能在清代以后才流行起来,殊不知它最早的出处原意却是“人若为己,天诛地灭”。

2000年净空法师开讲《佛说十善业道经》,在第二十四集中说:谚语讲「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一句话是错误的,这句话不是正见,误导了许许多多的众生。什么是正见?人应当为社会,应当为众生,这是正知正见,不要为自己。

网上有人竟因此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是佛家说的,真是可悲又可笑。

http://hi.baidu.com/lishouli/blog/item/1b689b25bf50f86034a80f9c.html


考试写我名字的由来满分作文
腾讯游戏爱好者真诚为您解答 同仁堂名字的由来的作文400 康熙看病--北京同仁堂的由来康熙皇帝得了一种怪病,宫中御医把所有的名贵药材都用遍了,就是不见病情好转,他一怒之下停止了用药。 这天,康熙独自出宫微服夜游,来到一条街上,发现有一个小药铺。 此时,已是夜深人静,小药铺里却灯火通明,还听到那里传来琅琅...

诸葛亮弹琴歇后语下一句及故事来历介绍
因为经常使用奇门遁甲会折损自己的寿命,因此诸葛亮不到万不得已是绝对不会使用奇门遁甲的。 后来在出祁山攻打曹丕的时候,诸葛亮为了脱逃司马懿的追击,再一次使用缩地功,救了众将士的命,但是自己的阳寿却大为折损,所以他很快就死在了军帐中。 诸葛亮算命法 在三国演义,诸葛亮不但用兵如神、料事如神,而且还能够...

孔子的来历
与人为善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第,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编辑本段孔子思想 孔子思想、学说的精华,比较集中地见诸于《论语》一书,共二十篇,一万...

无心法师的真实身份?
每隔一百年就要失忆一次的无心法师在世界上存在了很久很久,以至于他自己都记不清自己的真实身份和真实来历,只因为自己没有心脏,所以被称为无心,无心法师的身份在原著中甚至在电视剧中一直都是个谜。无心法师这个角色是小说《无心法师》中的主人公,后被翻拍为电视剧,《无心法师》这部电视剧主要...

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的来历
“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的意思是一个人不在七十三岁死,就会在八十四岁死,所以到七十三岁或者八十四岁阎王爷还没来找,就要自己去找阎王了。古时,七十三岁与八十四岁是人生命中的两个“坎”,让人们到了这个年纪都会担惊受怕。

汉字的来历汉字的故事汉字的歇后语汉字的治理
仓颉又犯愁了,凭着添绳子、挂贝壳已不抵事了。怎么才能不出差错呢? 这天,他参加集体狩猎,走到一个三岔路口时,几个老人为往哪条路走争辩起来。一个老人坚持要往东,说有羚羊;一个老人要往北,说前面不远可以追到鹿群;一个老人偏要往西,说有两只老虎,不及时打死,就会错过了机会。仓颉一问,原来他们都是看着地...

仁以为己任的仁的含义和来历
“巧”就是多才多艺,也就是《论语》中所说的:“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国语晋语一》:“爱亲之谓仁”,仁体现在父子关系上就是爱亲就是孝.《国语晋语二》中申生拒绝逃亡说:“仁不怨君”“逃死而怨君不仁”.仁体现在处理国与国关系上,就是保护小国,救助邻国.此外...

褒姒,貌美的褒姒为何不笑,褒姒不爱笑的原因是什么?
等了又等,忽然听说皇帝去了江妃宫,杨贵妃听了,气恨不已。 杨贵妃本来就性情善妒,妩媚放浪,而且又是在怨气十足之时,一时之间,万种情怀,竟难排遣,加上酒入愁肠,三杯亦醉,于是竟忘其所以,放浪形骸,作出种种醉态,直到疲倦以极才回宫。 扩展资料: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为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享有“沉鱼落雁...

伟人名字的故事 200字
李白名字的来历 李白周岁抓周时,抓了一本诗经。他父亲很高兴,认为儿子长大后可能成为有名的诗人,就想为李白取一个好名字.以免后人笑自己没有学问。由於他对儿子起名慎重,越慎重就越想不出来。直到儿子七岁,还没想好合适的名宇。 那年春天,李白的父亲对妻儿说:“我想写一首春日绝句,只写两句...

我国传统节日七夕节的来历是什么呢?
七夕节最初是一个以女性为主体的节日。这一天,女子们可以进行访友、乞巧祈福、切磋女红、祭拜织女等活动,而男子则在一旁观看,凑个热闹,男女定情只是七夕的副产品。至于古人为什么要把七月初七定为女性的专属节日,一直以来说法不一,但可以肯定的是与数字“七”在中华文化中的寓意有关。 七夕节的由来只有两种说法流传...

青神县19256162133: 人不为己 - 搜狗百科
舌亚更年: 《佛说十善业道经》第二十四集: 人生为己,天经地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青神县19256162133: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出处, -
舌亚更年:[答案] 出处《佛说十善业道经》第二十四集:人生为己,天经地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并非一般以讹传讹的十道经,事实上是以前样板戏为了暴露日本人的邪恶所说出的台词,因为震撼力十足,因此广为流传,原意是恶,后来给一些大师们改...

青神县19256162133: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什么意思 -
舌亚更年: 就是让人有时候多多为自己考虑考虑,其实也属无奈.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成语,一般认为来源自某古代文献或清朝太后之口,但已无法考证.而这句成语也有两种解释,一个是人们都为自己着想,不为自己想老天就会诛杀他,而另种解释则是“人不为己”其实是倒装句式,改回来就是“己不为人,天地诛灭”,即只为自己而不为别人着想,老天就会诛杀他.相比而言,后者更符合中国古代恶善有报的文化传统,也更让人信服.

青神县19256162133: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句话是谁说的?最早见于哪部作品? -
舌亚更年: 出自《佛说十善业道经》第二十四集,这句话的本意是从本性本能上来讲,人,不论是作为整体的人类,还是作为个体的肉体凡身,凡事都应该为自己的利益充分考虑.否则,就会受到天地自然的惩罚.并且,这种惩罚相当严厉,严厉到诛杀毁灭的程度.跟现在的意思是完全不一样的

青神县19256162133: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正经出处 -
舌亚更年: 源自《礼记·礼运》大同社会人人不为自己打算.“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故民谚争锋相对,曰,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青神县19256162133: 人不为己,的下一句是什么? -
舌亚更年: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是“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人各自利”的翻版,是同工异曲.一、子曰: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篇十四)所以我们大胆的猜测,“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可能就是根据夫子此语演变而来!...成语出处: 《佛说十善业道经》第二十四集: 人生为己,天经地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个人理解: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青神县19256162133: 人不为己,天竺地灭的含义
舌亚更年: 成语,一般认为来源自某古代文献或清朝太后之口,但已无法考证.而这句成语也有两种解释,一个是人们都为自己着想,不为自己想老天就会诛杀他,而另种解释则是“人不为己”其实是倒装句式,改回来就是“己不为人,天地诛灭”,即只为自己而不为别人着想,老天就会诛杀他.相比而言,后者更符合中国古代恶善有报的文化传统,也更让人信服.

青神县19256162133: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是什么意思 -
舌亚更年: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旧时指人不替自己打算,就会为天地所不容.人如果不为自己而活,那么老天都会诛杀他.”,这句话本是中性意思,家长教育子女好好学习时候,常说“学习是为了你自己而学习”不会说“学习是为了别人而学习”...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