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作用)(填空题)

作者&投稿:老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简述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意义:

1、社会主义改造使公有制版成为中国社会的经权济基础和形式。

2、社会主义改造的剥削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富农阶级,由于失去了赖以剥削他人的制度,也正处在消亡的过程中。工人阶级已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农民已经由个体农民转变为合作化的农民。

3、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农业合作化运动解放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有力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扩展资料: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就是把个体农民的生产资料私有制逐步改造为农民的集体所有制。通过合作化的途径实现。其方针和政策是:党提出积极领导、稳定前进的方针;按照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采取了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逐步过渡的形式。

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的方式,到1956年底,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成功的经验有:

第一,在土地改革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及时地领导农民走上互助合作道路;

第二,要尊重我国农业的特点和习惯,采取适当的形式逐步地引导农民走公有制道路;

第三,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要采取正确的方针和原则指导合作化运动发展。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即指农业合作化运动。在人民民主专政条件下,通过合作化道路,把小农经济逐步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是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党在完成土地改革以后,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采取三个互相衔接的步骤和形式,从组织带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临时互助组和常年互助组,发展到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特点的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进一步建立土地和主要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的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目录

总体情况
农业合作化运动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编辑本段总体情况到1956年底,参加合作社的农户占全国农户的百分之九十六点三,其中参加高级社的农户占全国农户的百分之八十七点八。在所有制方面,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编辑本段农业合作化运动农业合作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各种互助合作的形式,把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 光明大道--集体农庄报喜代表团   朱宣咸作
础的个体农业经济,改造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农业合作经济的过程。这一社会变革过程,亦称农业集体化。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编辑本段第一阶段第一阶段是1949年10月至1953年,以办互助组为主,同时试办初级形式的农业合作社。1951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了第一次互助合作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并以草案的形式发给各地党委试行。此后,各地党委加强了领导,使农业互助合作运动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到1952年底,全国农业互助合作组织发展到830余万个,参加的农户达到全国总农户的40%,其中,各地还个别试办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初级社)3600余个。
1952年冬至1953年春,在发展农业互助合作运动中出现了急躁冒进倾向。为纠正这种倾向,中共中央于1953年3月8日发出了《关于缩减农业增产和互助合作五年计划的指示》,又于3月26日发表了《关于春耕生产给各级党委的指示》,并公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4月3日,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召开第一次全国农村工作会议,阐述了“稳步前进”的方针。10月15日、11月4日毛泽东两次同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负责人谈话,提出互助合作运动是农村中一切工作的纲,是农村工作的主题,说“纠正急躁冒进”是一股风,吹倒了一些不应吹倒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两次谈话,有许多正确的意见,但也表现出在农业合作化问题上急于求成、贪多图大的思想。12月16日,中共中央公布了《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此后,农业合作社从试办进入发展时期。
编辑本段第二阶段1954年至1955年上半年,是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第二阶段,初级社在全国普遍建立和发展。1954年春,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到9.5万个,参加农户达170万户,大大超过了中央提出的数字。4月中央农村工作部召开第二次农村工作会议。会议分析了互助合作运动的形势,指出农村将相继出现一个社会主义革命高涨的局面。为了吸引更多的农民入社,国家从各方面大力支援农业生产合作社。到同年秋,全国新建农业生产合作社13万多个,加上原有的共22.5万多个。
1954年10月,中央农村工作部召开了全国第四次互助合作会议,决定到1955年春耕以前,将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到60万个。中共中央批准了中央农村工作部关于这次会议的报告。到1955年4月,合作社发展到67万个。由于发展速度过猛,不少地方又出现了强迫命令、违反自愿互利原则的现象。中共中央在1955年初发现了上述问题,发出了一系列通知和采取措施纠正偏差。1月10日,中央发出《关于整顿和巩固农业合作社的通知》,要求各地停止发展,集中力量进行巩固,在少数地区进行收缩。3月上旬,毛泽东提出了“停、缩、发”的三字方针,即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停止发展、实行收缩和适当发展。为了贯彻三字方针,农村工作部于4月下旬召开了全国第三次农村工作会议,总结经验,布置工作,提出要求。到1955年7月,全国原有67万个合作社,经过整顿,巩固下来的有65万个。
1955年5月17日,中共中央召开华东区、中南区和河北、天津、北京等15个省市委书记会议。根据毛泽东原来的提议,会议提出1956年发展到100万个社的意见。6月中旬,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批准了关于到1956年合作社发展到100万个的计划。不久,毛泽东从南方考察回来,主张修改计划, 加速发展。担任农村工作部部长的邓子恢不赞成改变计划,认为合作化运动应与工业化速度发展相适应,不宜发展过快。毛泽东认为邓子恢和中央农村工作部思想右倾。
编辑本段第三阶段1955年下半年至1956年底,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第三个阶段,也是农业合作化运动迅猛发展时期。1955年7月31日,中共中央召开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毛泽东在会议上作了《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对党的农业合作化的理论和政策作了系统阐述,并对合作化的速度提出新的要求。报告还严厉批评了邓子恢等人的“右倾”。10月4日至11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要求到1958年春在全国大多数地方基本上普及初级农业生产合作,实现半社会主义合作化。会后,农业合作化运动急速发展,仅3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在全国基本实现了农业合作化。到1956年底,参加初级社的农户占总农户的96.3%,参加高级社的达总到农户总数的87.8%,基本上实现了完全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由农民个体所有制到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转变。

农业合作化运动解放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有力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及其启示。
经验之一:坚持自愿互利原则 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中国坚持了自愿互利的原则,通过示范和引导,使农民逐步认识到合作化的优越性,从而自愿地走上合作化的道路。这一经验告诉我们,任何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改革,都必须尊重农民的意愿,不能强迫命令,更不能剥夺农民的利益。经验之二:逐步过渡 农业社会主...

为什么要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即指农业合作化运动。在人民民主专政条件下,通过合作化道路,把小农经济逐步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是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党在完成土地改革以后,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采取三个互相衔接的步骤和形式,从组织带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临时互助组...

试述党对农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理论。
在对农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一条农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1)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主要内容是:①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相结合。②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与发展农业生产并举。把发...

在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我国农村实际出发,制定了哪些社会主义...
1. 农业合作化方针 为了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我国对农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采取了农业合作化的方针。其核心在于:- 集体所有、个人劳动,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 劳动互助、合作共赢,提高生产效率。- 技术指导、科学种田,推动农业发展。2.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方针 与此同时,我国对手工业也进行了社会...

我国在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采取的方针是
我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开始时采取的方针是积极发展,稳步前进 。1、方针就是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已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2、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从土改后我国农村...

我国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过渡形式有哪些
一、我国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过渡形式如下:1、互助组;2、初级社;3、高级社。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三阶段:第一阶段:第一阶段是1949年10月至1953年,以办互助组为主,同时试办初级形式的农业合作社。1951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了第一次互助合作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并...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步骤
首先,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是实现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步骤。这一过程中,分散的个体农民被组织起来,共同拥有和使用生产资料,进行集体劳动。通过合作社,农民可以实现生产的规模化和集约化,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农业产出。同时,合作社还能够为农民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和市场信息,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对农业改造的经验有哪些?
1. 农业集体化道路:在改造过程中,中国采用了农业集体化的道路,即通过将农民组织起来,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实现农业生产的集体化。这有助于整合农村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确保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供应。详细解释: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中国政府认识到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因此决定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53年10月)主要是发展互助团体,这是农业合作的初始过渡形式同时在试验基础上建立初级合作社,互助小组由几名或十几名农民自愿组成,土地、农场动物和其他生产资料仍归农民个人所有,然而在生产中组织互助是农业合作的初始过渡形式,具有社会主义萌芽的性质。第二阶段(1954年至1955年上半年...

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是
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是: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各种互助合作的形式,把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农业经济,改造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农业合作经济的过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49年10月至1953年,以办互助组为主。第二阶段是...

田东县19190271795: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农业合作化运动) - 搜狗百科
尹畏必坦:[答案]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将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通过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出了一条集体化、合作化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农业合作化提高了农村的社会生产力和农民的生活水平.

田东县19190271795: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作用)(填空题)农业合作化运动解放了( ),促进了( )的发展,有力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尹畏必坦:[答案] 农业合作化运动解放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有力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田东县19190271795: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是什么?
尹畏必坦: 1、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列主义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运用和发展; 2、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孤立了城市资产阶级,五亿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3、实现了由个体所有制向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转变;我国经济结构和政治状况发生了深刻变化,促进了整个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的发展.

田东县19190271795: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意义? -
尹畏必坦:[答案] 从促进生产力 改善人民生活 为工业大力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这几方面说

田东县19190271795: 1965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有什么意义 -
尹畏必坦:[答案] 1965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对农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一个探索,虽然失败了,却包含了未来成功的经验有待革命者来总结.失败是成功之母.

田东县19190271795: 简述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经过及其意义?
尹畏必坦: 依据当时中国农村生产力的实际情况,走了以下几步: 1.在分田到户的基础上,针对劳动力或劳动条件(如耕牛、家具)不足,组织了临时互助组(变工队),然后发展为长年互助组. 2.在长年互助组的基础上,以土地入股分红为特征,成立了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3.在初级社基础上,又成立了以“按劳分配”为基础的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生产高级合作社. 至此,中国的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至于以后的人民公社化等等,并不在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范畴内. 意义:每一步改造都有效推动了当时农村生产力的稳定和提高.是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伟大创举.

田东县19190271795: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有什么意义 -
尹畏必坦:[答案] 意义: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极大地促进了工、农、商业的社会变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田东县19190271795: 我国对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经验和历史意义是什么?分别对农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成功经验和历史意义分开来作答. -
尹畏必坦:[答案] 实现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融合

田东县19190271795: 我国是什么时间完成了对农业等的社会主义改造?意义如何?3Q -
尹畏必坦:[答案] 1956年 意义:这是一条把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工建设结合起来的总路线,是照耀全国人民前进的灯塔.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