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三纲领”具体是哪三纲呢?

作者&投稿:牛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大学》中“三纲领”是什么呢?~

三纲领就是明德、亲民、至善;
补充: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翻译: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赏析:
大学之道是这样一条道路:从明明德开始,通过作新民,最后止于至善。
1 明德”就是明明白白的德,性德,天生具有的品德。“明明德”就是自己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知道人的本性是什么,应该如何做人。
2“新民”包括自新和新民两层意思。自新就是日新其德,不断改变自己,完善自己,做一个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新民就是化民成俗,为生民立命,让老百姓树立新观念,过上新生活。
3“至善”就是最高的善,最高的善也就是无善。无善就是不刻意为善而善,无善的外在形式而有一颗真正的善心.

《大学》三纲领:
《大学》提出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者称为“大学之纲领”;
八条目: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项称为"大学之条目"。后人称之为“三纲领八条目”,简称“三纲八目”。


三纲领八条目介绍:
中国宋明理学家对的中心论点所作的概括。朱熹在他所著的中,把提出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者称为“大学之纲领”,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项称为"大学之条目"。后人称之为“三纲领八条目”,简称“三纲八目”。三纲领八条目成为后世封建政治伦理哲学的重要内容。《大学》本身对“格物”、“致知”未作解释,朱熹认为这是原文有阙佚,于是补撰一章,简括地表述了他自己的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给《大学》增添了原来没有的哲学内容。此后,在理学内部的不同派别之间,以及理学家和反理学的思想家之间,围绕“格物致知”问题展开了争论,在客观上促进了理论思维的发展,丰富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哲学史。

“三纲领”指的是“明德”、“亲民”、“至善”。

“明德”,就是把人天生的固有善性发挥出来。所谓“明德”就是善性。由于《大学》是儒家思孟学派的作品,思孟学派认为人性善,因此,他们主张大学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发扬人固有的善性。

“亲民”,就是推己及人,使人去其旧染之污,重做新人。儒家向来主张修己是为了安人的, 因此大学教育的第二个目的就是“亲民”。

“至善”,就是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大学》的“三纲领”是从“明德”到“亲民”到“至善”这样一个由低级到高级, 由个体到群体到社会的层层递进的完整体系,它表达了儒家一贯倡导的以教化为手段达到德政礼教目的的施教主张。

扩展资料: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中国古代儒家经典《大学》中提出三纲领八条目的治国平天下的准则。三纲领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1、“明明德”,就是把人天生的固有善性发挥出来。所谓“明德”就是善性。由于《大学》是 儒家思孟学派的作品,思孟学派认为人性善,因此,他们主张大学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发扬 人固有的善性。

2、“亲民”,就是推己及人。南宋朱熹在给《大学》做集注的时候,把“亲民”写作“新民” ,释义为推己及人,使人“去其旧染之污”,重做新人。儒家向来主张修己是为了安人的, 因此大学教育的第二个目的就是“亲民”。

3、“止于至善”,就是“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 人交止于信”。这是大学教育要达到的最高目标,它要求所有的人都能在道德修养上达到至 善至美的境地,从而使整个社会道德趋于完善。

扩展资料:

《大学》本身对“格物”、“致知”未作解释,朱熹认为这是原文有阙佚,于是补撰<格物致知传>一章,简括地表述了他自己的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给《大学》增添了原来没有的哲学内容。

此后,在理学内部的不同派别之间,以及理学家和反理学的思想家之间,围绕“格物致知”问题展开了争论,在客观上促进了理论思维的发展,丰富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哲学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纲领八条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道德主义



《大学》中“三纲领”具体是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大学》提出的人生观与儒家思想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基本上是儒家人生观的进一步扩展。这种人生观要求注重个人修养,怀抱积极的奋斗目标,这一修养和要求是以儒家的道德观为主要内涵的。

三纲八目又有阶级性, “明德”、“至善”都是封建主义对君主的政治要求和伦理标准;“格物”、“致知”等八条目是在修养问题上要求与三纲领中的政治理念和伦理思想相结合。

扩展资料: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大学》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治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关系。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修己以安百姓”,并以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主题。

《大学》提出的人生观与儒家思想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基本上是儒家人生观的进一步扩展。这种人生观要求注重个人修养,怀抱积极的奋斗目标,这一修养和要求是以儒家的道德观为主要内涵的。

作品影响

1、正面

《大学》作为《礼记》中的一篇,它对于汉儒的思想有直接的启发。特别是到宋代理学勃兴后,借助科举的力量,又使它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宋以后几乎每一个读书人都受到《大学》的影响。

《大学》强调了学习者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还强调了对社会的关心和参与精神,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与促进社会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大学》所提出的“修、齐、治、平”思想,几乎成为读书人的唯一标准理想。

这种思想主张积极人世,注重自身修养,关心人民疾苦,努力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安定,拥护统一,对社会的繁荣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2、负面

《大学》把人的思想束缚在儒家的思维范围之中,给古代文人带来思想僵化的缺点。在中国古代,一个人如不按照“修、齐、治、平”这条线路来走,轻则斥之为不成才,重则为离经叛道,大家群起而攻之,使文人轻易不敢背离。

从这个思维模式教育出来的人,虽然有“达则兼济天下”的信念,但他们的最终目标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并不是他们的最终目标,只是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手段。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如果百姓与统治者利益发生冲突,只能是牺牲百姓的利益。因此儒家思想上带有一些奴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学



三纲领就是明德、亲民、至善;
补充: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翻译: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赏析:
大学之道是这样一条道路:从明明德开始,通过作新民,最后止于至善。
1 明德”就是明明白白的德,性德,天生具有的品德。“明明德”就是自己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知道人的本性是什么,应该如何做人。
2“新民”包括自新和新民两层意思。自新就是日新其德,不断改变自己,完善自己,做一个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新民就是化民成俗,为生民立命,让老百姓树立新观念,过上新生活。
3“至善”就是最高的善,最高的善也就是无善。无善就是不刻意为善而善,无善的外在形式而有一颗真正的善心.

中国古代儒家经典《大学》中提出三纲领八条目的治国平天下的准则。三纲领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大学》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核心思想是: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

三纲领、八条目
《大学》中提"三纲领,八条目",是治国平天下的准则。“三纲领”明明德:任何人都禀受于天,至灵而不污染的本性,它能够与天地相沟通。肯定了人类与生便有灵明的德性,人性是向善的。亲民:在明晓自身本性善德后,帮助其他人去除污染心灵的东西。亦觉悟“明明徳”,使自己在行善之途上前进。至善:...

大学的三大纲领?
所谓“三纲领”,就是《大学》开篇所说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德”指出任何人受于天,能够与天地相沟通。而“明明德”是肯定人类与生具有灵明的德性,现在要加以彰明,使之自觉。人之行善避恶,并非强加的义务,而是内在的本性。“亲民”是在明晓自身本性的善德之后...

大学中的三纲八目是什么
三纲八目是一个汉语成语,三纲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提出了“三纲领”和“八条目”,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内在联系。

结合学习生活体验,谈谈《大学》三纲领,八条目的启示。
中国古代儒家经典《大学》中提出三纲领八条目的治国平天下的准则。三纲领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大学之道三纲之间是什么关系
大学之道三纲之间存在平等、均衡、并列的关系。扩展知识 大学中的三纲领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

礼记大学中的三纲领八条目分别指什么他如何体现儒家内圣外王的人格理想...
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明德是任何人都禀受于天,至灵而不污染的本性,它能够与天地相沟通。亲民是在明晓自身本性的善德之后,帮助其他人去除污染心灵的东西。至善是指心灵获得最大程度的自由,达到自然与事物发展相统一的境界。格物...

三纲领和八条目是什么意思?
《大学》开头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就是后人所说的《大学》“三纲领”。所谓“明明德”,就是发扬光大人所固有的天赋的光明道德。所谓“在亲民”,是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这里的“亲”同“新”,是革新、弃旧图新之意。所谓“止于至善”,就是要求达到儒家...

大学之道的三纲领六要素和八条目分别是什么?
八条目的逻辑递进:古人追求在天下弘扬美德,首先从治理国家(治)开始,国家治理好了再整理家族(齐),然后提升自我修养(修),进而端正心志(正),诚心诚意(诚),通过格物致知(格、致),最终达到身心和谐(平)。不论身份高低,修身都是根本。总的来说,大学的学问不仅关乎治国平天下,更强调内在...

"三纲八目"如何体现儒家学派"内圣外王"的人格理想
《大学》中提出“三纲领”和“八条目”是内圣外王的具体化。“三纲领”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注重自我和亲民的统一。八条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里将修身作为安身立命的出发点,将治国平天下作为外王的实现。这八个条目也被视为实现儒家“内圣外王”的具体...

青海省18515783881: 《大学》中“三纲领”具体是哪三纲呢? -
匡泼赛明:[答案] 中国古代儒家经典《大学》中提出三纲领八条目的治国平天下的准则.三纲领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青海省18515783881: 〈大学〉里所指的“三纲”是:《大学》里所指的三纲是:一纲:二纲:三纲: -
匡泼赛明:[答案] 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

青海省18515783881: 儒家三大纲领八个步骤是什么 -
匡泼赛明:[答案] 中国宋明理学家对《礼记·大学》的中心论点所作的概括.朱熹在他所著的《大学章句》中,把《大学》提出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者称为“大学之纲领”,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

青海省18515783881: 大学的三纲是什么 -
匡泼赛明: 《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

青海省18515783881: 三纲八目的三纲指的是什么? -
匡泼赛明: 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青海省18515783881: 什么是儒家的三纲领,八条目,何为乐府 -
匡泼赛明: 朱熹在他所著的《大学章句》中,把《大学》提出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者称为“大学之纲领”,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项称为"大学之条目".后人...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