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论述题)以大学教育为例,论述个人教育投资的决策。

作者&投稿:线茗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劳动经济学问题~

对于教育经济学规律的研究目前还没有形成气候,但是关于教育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教育投资及其效益的规律有过不少研究,笔者试图在此作些分析和总结,供大家讨论。

一、教育投资与经济发展的有关规律

1.教育投资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规律

教育投资可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国民经济又对教育的发展有很大的制约作用。这个规律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投资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二是国民经济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教育投资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表现在:(1)教育是发展生产力的智力基础;(2)教育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3)教育是实现生产管理现代化的决定因素;(4)教育是生产高素质劳动力的根本途径。

国民经济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表现在:(1)国民经济的发展目标制约教育的培养目标;(2)国民经济发展的水平制约教育投资规模、影响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3)国民经济的结构制约教育的结构,包括教育的形式结构、层次结构、专业结构、课程设置等等。

认识这条规律,就会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注意加强教育投资,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另外,在发展教育,进行教育投资的时候,还要注意教育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认清教育投资最终来源于国民经济的资源分配,教育投资的规模、结构和增长速度最终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试图超出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都是不可能长久的,甚至是有害的。

2.教育投资的供需矛盾规律

教育的需求是无限的,教育的供给是有限的,这是一对矛盾,正是这种矛盾制约了教育的发展,使得教育发展总是不能保持在一个稳定的发展水平,而呈现出时而发展快,时而发展慢的现象。

教育的需求,包括个人对教育的需求,国家对教育的需求和生产单位(企业)对教育的需求。教育的供给包括国家举办的各种教育、企业法人和社团组织举办的教育、以及个人办学等等。决定教育供给的因素包括教育投资、劳动力需求结构、教师供应状况等等,由于这些供给总是不能满足教育的需求,因此制约了教育的发展。

从逻辑上分析,教育的供给和需求不同于教育投资的供给和需求,并且是矛盾的双方。但是,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忽视了它们之间的区别。笔者认为,教育供需与教育投资供需矛盾关系的表达式如下:

这个关系式说明,从教育供需角度看,学校是教育供应者,为教育需求者提供教育服务。而从教育投资供需角度看,学校是教育投资需求者,接受教育投资供应者即教育需求者提供的教育经费。

认识到教育投资的供需矛盾规律,也就认识到教育需求是无限的,教育供给是有限的(反映在教育投资上也就是认识到教育投资需求是无限的,教育投资供给是有限的),教育需求者就会适当遏制自己的教育需求,根据自己(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实际支付能力提出教育需求。同时教育供给者(学校)也会根据社会教育投资的可能供给量和学校教育成本确定办学规模、合理利用教育资源,提供一定质量的教育服务,提高教育投资利用效率。

3.教育投资的超前增长规律

从世界各国教育投资的历史和我国教育投资的历史发展趋势看,教育投资的绝对量和一国的经济发展有正相关关系,即随着经济的增长,教育投资的绝对量也相应增长。根据有关专家的国际比较研究[1],教育投资与国民经济的关系有如下规律:(1)一国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例随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的增长而增长;(2)教育投资的超前增长是各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即教育投资增长率高于GNP的增长率;(3)随着人均GNP的不断提高,教育投资的超前增长的幅度是逐渐减慢的,当人均GNP达到一个较高水平以后,在技术没有重大突破的条件下,教育经费在GNP中的比例将逐渐趋于稳定。那时,教育投资与GNP接近于同步增长。上述规律我们可以称之为教育投资的超前增长规律。

通过对这个规律的认识,决策者可以确定一个略高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教育投资增长速度,这将有助于政府决策者协调教育投资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有助于教育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协调。

4.教育投资经济效益的形成规律

教育经济学研究表明:教育投资经济效益的形成,遵循如下规律:(1)教育投资产生的经济效益主要是间接的;(2)教育投资产生的经济效益在时间上是比较迟缓的;(3)教育投资产生的经济效益发挥作用的时间比较长;(4)教育投资产生经济效益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这条规律表明,人们接受教育,只是接受学校提供的一种教育服务,这种服务会给受教育者和社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但是,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并非马上就能产生直接的物质方面的效益。人们通过受教育,而获得的生产能力,只能在以后的工作中逐渐得以表现。因此,无论是办教育,还是接受教育,都不能有急功近利的思想。

二、教育资源在各级各类教育及各个地区的配置规律

1.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教育发展的相对平衡的矛盾规律

教育经济学研究表明,在不同的教育经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与教育发展的相对平衡性的矛盾决定了地方教育投资的不平衡性[2],教育投资的变与不变的两面性就是这种不平衡性的反映。数据分析表明,我国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十分明显,而教育发展水平的差异又相对较小,即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远远大于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这就形成了一对矛盾,即不同教育经济区域经济供给能力差距很大,而教育的发展又相对平衡,经济供给能力与教育发展的需求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在落后地区,这一矛盾显得十分突出。正是这一矛盾决定了各地教育投资的不平衡性。

认识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教育发展的相对平衡的矛盾规律,在制定教育投资政策时对社会经济方面有巨大差异的地区,就要注意教育发展的相对平衡性,以保证教育公平原则得到有效贯彻。另外,教育投资的不平衡虽然反映了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教育发展的相对平衡的矛盾,但如果某些地区的教育投资大大超出了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试图脱离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那么也会造成新的不平衡,并且影响教育投资效益的发挥。

2.教育投资的区域差异规律

教育投资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一样,有着明显的地区差异。有关研究表明[3],我国地方教育投资的许多指标具有变与不变的两面性。所谓不变是指这些教育投资指标对本地区而言,在不同年度都保持相对稳定。所谓变是指这些教育投资指标对不同地区来说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

认识到教育投资的地区差异规律,教育投资决策者就会根据各地的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教育投资与国民经济的关系,不会盲目追求高的速度和比例,也不会有意降低教育投资比例,过高或过低的教育投资速度、比例都会对各地教育发展、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3.高等教育投资和普通教育投资的超前增长规律

顾清扬等人的研究表明,高等教育经费占GNP的比例随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而超前增加,经济水平提高越快,超前幅度越大。并且,高等教育生均经费也呈现出超前增长规律。即在同一高等教育入学率水平下高等教育生均经费相对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超前增长的,高等教育生均经费超前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幅度,随着时间推移而增加。

普通教育(中小学)的教育投资研究表明[4]:普通教育生均经费相对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超前增长的,普通教育生均经费超前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幅度,随着时间推移而增加。

从逻辑上看,上述高等教育投资超前增长规律和普通教育投资超前增长规律都从属于教育投资的超前增长规律。认识到高等教育投资的超前增长规律和普通教育投资超前增长规律,在进行高等教育投资和普通教育投资决策时,要注意随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而相应提高高等教育投资、普通教育投资占GNP的比例,提高高等教育生均经费和普通教育生均经费占人均GDP的比例(生均经费指数),以保证高等教育、普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4.不同教育层次的成本差异递减规律

教育经济学研究表明,教育层次越高,教育成本越高,但是随着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逐步提高,不同层次教育的成本差异有逐渐缩小的趋势。

这个规律,要求我们对于低层次的教育投资给予相当程度的关注,提高其教育教学装备水平,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提高全社会劳动者的综合素质。

三、教育资源在学校内部的配置规律

一所学校便是一个经济实体,同时也是一个教育投资决策单位。一所学校如何筹集教育资源、如何分配使用教育投资,如何提高学校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益,是校长和学校其他管理人员必须面对的问题。在学校教育投资方面已经得到认识的规律包括:

1.教育成本的递增规律

教育经济学研究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教育总成本和单位成本呈现逐渐增长趋势,这便是教育成本的递增规律。有关研究表明[5],教育的发展对教育总成本的影响呈现阶段性特点,一般要经历最初的均衡和低增长阶段、快速增长阶段和新的均衡阶段。

教育成本的递增规律和教育投资超前增长规律有相容关系。它表明,教育成本的不断增长来源于教育需求的不断增长,来源于教育装备水平和教师工资成本的不断提高。教育投资的超前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密切联系,教育投资的超前增长与生均教育成本的不断增长有密切联系。

认识了教育成本的递增规律,对于学校筹集教育投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投资利用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学校能认识到教育成本与教育价格的关系,进行教学成本核算,确定合理的教育价格,那么,学校就更能适应教育市场,扩大生源,筹集更多的教育投资,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

2.生均成本与学校规模的反向发展规律

闵维方等人的教育经济学研究表明[6]:生均成本随学校规模的扩大而下降,但下降的速率递减。这个规律可以称为生均成本与学校规模的反向发展规律。例如,当高等学校平均规模为4000名在校生时,生均成本递减率为0.012;当平均规模为5000名在校生时,生均成本的递减率低于0.008。认识到生均成本与学校规模的反向发展规律,学校管理者便可以在条件允许并保证教学质量的情况下,尽可能的扩大学校、年级或班级规模,以降低生均教育成本,提高教育投资效益。

四、个人教育投资有关规律

个人和家庭的教育投资决策,有人将其划为微观层次,等同于学校教育投资层次。笔者认为个人教育投资和学校教育投资管理差异相当大,属不同范畴。学校的教育投资管理属于教育供给者的资源管理,包括教育资源的筹集、配置和使用,追求的是近期可以看到的效益。而个人或者家庭的教育投资多数追求的是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以便在未来有比较高的收益,而且接受的某些方面的教育可能仅仅是一种消费,甚至不是为了经济效益,因此可以把个人教育投资的有关规律看成个体层次的规律。在个人教育投资方面已经得到认识的规律包括:个人教育投资的成本收益规律;教育的社会分层作用规律。

社会分层是依据一定的标准来区分人们在整个社会活动与社会关系中的位置状况。教育经济学和经济学一样,认定人是“经济人”,人的一切活动都有经济意义,因此教育的社会分层作用规律也应当是教育经济学所认可的规律。笔者认为,教育的社会分层作用规律与上述个人教育投资的成本收益规律有密切联系。

个人教育投资的许多规律还有待人们认识,例如家庭收入与个人教育投资的关系,家长文化程度与个人教育投资的关系等等。因此,教育投资规律的研究还需要更多人的参与。相信,随着教育经济学研究的深入,这些规律都将得到人们的认识和决策者的重视和应用。

  可以说是个跨学科的领域,一句话来说是研究劳动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劳动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和政治经济学、生产力经济学、部门经济学及其他专业经济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伦理学、政治学等学科也有一定的联系。


  劳动经济学 Labour Economic  是研究劳动这一生产要素投入的经济效益以及与此有关的社会经济问题的经济学科。其核心是如何以最少的活劳动投入费用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包括微观经济效益和宏观经济效益。
  形成与发展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劳资雇佣关系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与此相联系,劳工问题(包括工资、失业、劳动时间、劳动条件、工伤事故与职业病妇女与童工劳动、劳资谈判、罢工等)日益突出,劳工运动不断发展。这是劳动经济学赖以产生的社会背景。

  19世纪中叶,劳工政策一词开始在经济学著作中出现。此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都把劳工政策作为社会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力图通过一定的劳工政策来缓和劳资矛盾,以保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劳工政策通常包括:工资标准及最低工资的制度,劳动时间的规定,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社会就业的指导,职业技术教育,劳动条件的监督,劳资纠纷的调解,工厂法、工会法、罢工法、劳资关系法,等等。

  19世纪的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对于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对建立合理的社会制度提出各种设想,并进行改善劳工处境的实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在《资本论》、《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等著作中,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工问题作了深刻的剖析,并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关系作出科学的预言。

  20世纪初,一些专门研究劳动和劳工问题的经济学著作相继问世。美国管理学家F.W.泰罗(1856~1915)在工厂组织中进行劳动定额和以劳动定额为基础的有差别计件工资制的实验,并发表了《科学管理原理》(1911)等著作,对微观劳动管理具有重大意义。1925年出版的美国S.布卢姆的《劳动经济学》,包括就业、工资、劳资关系、劳工运动、劳动立法等主要内容。1929~1933年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致使劳工问题极端尖锐化。此后,西方劳动经济学有了较大发展。英国经济学家J.M.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和“非自愿失业”概念的提出,对西方劳动经济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此外,西方现代管理方法的研究,例如行为科学、工效学等学科的发展,也不断丰富着劳动经济管理的内容。

  苏联的劳动经济学的形成晚于西方的劳动经济学。它是一门研究社会劳动组织和劳动政策的学科。目前,苏联的劳动经济学着重研究与劳动技术组织相联系的劳动的社会组织,其内容主要包括劳动生产率、劳动力再生产、劳动计划、劳动组织、劳动定额、劳动报酬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劳动经济学在中国已得到了初步传播。1928年,日本北泽新次郎的《劳动经济论》译本在中国出版。1929年出版的陈达(1892~1975)的《中国劳工问题》一书,论述了中国劳工问题的历史、现状和解决途径。1931年,朱通九的《劳动经济》一书出版。朱通九认为,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者的经济行为的科学。20世纪20年代以来,中国还出版了一批有关劳工问题的社会学著作与法学著作,在一定程度上充实了劳动经济学的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苏联的劳动经济学传入中国。50年代初期至60年代中期,劳动经济学在中国获得了明显的发展,有的高等院校建立了劳动经济专业,政府有关部门和中华全国总工会建立了研究劳动经济问题的机构。80年代以来,劳动经济学在中国进一步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编辑本段中国的劳动经济学研究内容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中国的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是:

  ①劳动力再生产。包括劳动力的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

  ②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包括劳动力资源的人口基础,劳动力的结构,劳动力供求的短期平衡和长期平衡。

  ③劳动就业。包括就业的宏观经济目标和宏观社会目标,就业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就业与工资的关系,待业及其类型,就业前培训和就业后培训。

  ④劳动力的宏观管理。包括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劳务市场及其管理,劳动力管理体制。

  ⑤劳动力的微观管理。包括劳动的分工与协作,劳动组织与人员配备,劳动定额与劳动计量,劳动环境与人体保护。

  ⑥工资。包括影响工资的因素,工资职能,工资形式,工资水平,货币工资与实际工资,最低工资与最高工资,工资差别。

  ⑦劳动保险中的经济问题。包括疾病、工伤、老年退休等社会保险中的经济问题。

  ⑧劳动效率。包括影响劳动效率的因素,提高劳动效率的途径,微观劳动效率与宏观劳动效率及其相互关系。

  但是,也有的学者认为:由于劳动经济学是在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产生的一门具体经济科学,它应研究生产关系中直接与劳动有关的部分,即研究生产关系中的劳动关系。这种劳动关系包括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劳动的分工与协作形式、对劳动者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形式等主要内容。

首先要弄清楚上大学的投资额和将来的收益。大学教育的个人成本(也就是本模型中的大学教育投资额)是指学生为了接受高等教育,由个人或家庭支付的各种费用和付出的所有成本,由于心理成本难以量化,故本模型只考虑货币成本。货币成本它一般由个人直接货币成本和个人间接货币成本两部分组成。所谓个人直接货币成本,是指由个人或家庭以货币形式支付的经常性成本,主要包括:学杂费;书本等学习用品费;往返学校的交通费;额外的吃、穿、住费用(指学生因上大学在吃、穿方面多支出的费用和住校所花费的住宿费),以及多支出的参加文娱体育活动的费用,等等。所谓个人间接货币成本,也就是上大学的机会成本,是指不是以货币形式支付的成本,一般主要是指因上大学而放弃的收入,在数量上它相当于同龄人中的高中毕业生就业以后在大学生就读期间的收入的总和。上大学的收益,是指由于上大学带来的大学生和高中生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的收入的终生差别。我们不考虑就业率的问题,因为高中生甚至会比大学生面临更为严重的就业问题。我们运用经济学这一方法根据我国有关统计资料和对未来收入增长率的预测,结合自己读大学的实际情况,运用项目投资分析中的动态投资回收期分析和内部报酬率分析方法,建立了我们的模型。

从社会方面来讲,也有直接社会效益和间接社会效益。教育的直接社会收益:教育的进步往往带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导致国民收入的增长。当今国际的竞争主要是经济的竞争,而经济的竞争主要是科技的竞争,科技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竞争的根本是教育的竞争。教育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劳动力知识存量的多少、国民素质的高低和人力资本的形成情况,从而决定了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教育的间接社会收益:主要表现为政治上和道德上的收益。政治上的是指国民教育水平的提高,可以增加全民责任感和政治参与力;道德上是指通过提高全民道德意识,激发人们的道德情感,树立良好的道德信念,坚定道德意识,校正道德行为。虽然这部分不能精确估计但它是可以观察到的、确实存在的。

综上所述,进行教育的投资个人不仅从中得到工资报酬的增加,而且从雇主愿意对教育程度较高的工人支付较高的工资可以看出教育也产生了社会收益。至少初看上去,在教育上进行投资和在股票、债券或房地产上进行投资同样是有利可图的。其所得的价值不可以狭隘的用短期货币收益来衡量,更应将其放在整个社会环境中去调查。何况,读书不仅是个人的问题,它也是很重要的社会责任问题。特别是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人们更注重精神境界的提高,当然,一个人关于人力资本投资的决策会受到所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个人的学习速度、对未来的热情和抱负,以及获得经济资源的可能性等因素的影响。所以我们只能批驳读书无用的观点是荒谬的而不能说凡是未接受高等教育者都是不理性的或者是错误的。个人在做决策时,除了把大学毕业生的平均工资报酬差距作为劳动力市场相当条件好坏的衡量指标以外还应当评价一下自己在某一特定职业领域中取得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大,避免盲目投资。


劳动经济学
我国失业统计不能真正的反应目前我国真正的失业状况,主要由于统计制度不够完善,只是统计了部分自愿登记的部分失业者,有一部分失业者因为顾于面子不愿意去登记,有的因为不能给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失业甚至不能明确界定什么情况视为失业,但主要是因为我国目前制度不健全所造成的。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所表现的...

劳动经济学计算题
供给弹性=((15000-12000)\/12000)\/((30-20)\/20)=1\/2 供给的价格弹性

劳动经济学
图中的y就是c,只不过我习惯用y表达。关键公式就是:消费=工资*(总时间-闲暇)+非劳动收入 第四问求最优解,计算第二个解的消费时,因为闲暇时间大于总时间168小时,所以拉拉在第二个解时的选择是不工作只拿320刀的补助。然后算一下两个解的utility,比一下 最后答案是最优解为:(c*,l*)...

浙江大学劳动经济学考研经验分享?
对于西方经济学的考试内容宏观经济学计算论述题的重点集中在经济增长理论里计算稳态时人均资本,人均产出,以及求资本的黄金率水平,或是根据题意来推导IS-LM模型,计算分析基础效应,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应用等,用总供给总需求来分析短期中的经济波动情况。基本上与大多数院校考察的重点类似。 微观经济学重点集中在消费者的...

想了解劳动经济学应该看哪些书比较好?
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力市场和劳动关系的经济学分支,它涉及到许多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以下是一些值得推荐的劳动经济学书籍:1.《劳动经济学》(作者:乔治·J.博尔哈斯、罗伯特·E.戈登):这本书是一本经典的劳动经济学教材,涵盖了劳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证研究方法。2.《劳动经济学原理》...

劳动经济学的一道计算题
供给弹性=((15000-12000)\/12000)\/((30-20)\/20)=1\/2 供给的价格弹性

劳动与社会保障系列教材:劳动经济学目录
总序本教材旨在介绍劳动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与理论,引导读者理解公共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和方法。第一章 绪论1.1 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2 理论基础:历史发展与特色 1.3 小结:关键术语与思考题 第二章 资源配置与政府职能2.1 市场配置与政府干预 2.2 市场失灵与政府矫正 案例:治理“油荒”案例 2....

政治经济学论述题:剩余价值论和劳动价值论。求答案!
现实中商品的“价格”(价值是时间,价格是时间与货币的比例关系)、利润(剩余价值这种劳动时间转化成的货币值)、工资,只不过是货币值与这一系例时间的比例关系。2、是否资本家把所有的利润拿出来消费是否就不会发生经济危机呢?在这里他的回答忽视了交换的时间与金钱的比例关系。举一个凯恩斯在《通论...

经济学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经济学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简答:1、劳动力商品价值 答: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三个方面,1、维持劳动者本人正常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2、劳动者子女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以保证劳动力的补充和延续。3、劳动者的教育和训练费用,以适应生产和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需要。此外,劳动力的价值决定还包含着...

政治经济学论述题:论述劳动创造价值
【弗克思维】鞠强:劳动创造价值?大错特错!2014-05-13弗克科技 劳动创造价值?大错特错!(鞠强教授口述,学术秘书整理)“劳动创造财富”,是剩余价值论的核心思想,换成“老马”(写全称可能会被和蟹掉)的学术语言:就是劳动创造价值。上述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大凡学过西方经济学的人都知道这个结论...

松北区13183419280: 经济管理学类包括哪些专业? -
锻法冬凌: 市场营销专业 会计学专业 财务管理专业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旅游管理专业 物流管理专业 电子商务专业你是可以报考的.

松北区13183419280: 如何理解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劳动力的含义与特征 -
锻法冬凌: 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也是研究活劳动这一生产要素投入的经济效益以及与此有关的社会经济问题的经济学科.其核心是如何以最少的活劳动投入费用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包括微观经济效益和宏观经济效益. 研究的主要内容有:

松北区13183419280: 劳动经济学有什么特点?
锻法冬凌: 一、劳动资源的稀缺性 1、人们社会生活的一个最为基本的事实是通过各种消费资料以满足自身的需要. 2、构成消费对象的消费资料不仅仅是有形的物资资料,而且还包...

松北区13183419280: 劳动经济学中如何面对就业和失业的问题 -
锻法冬凌: 失业的种类包括: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摩擦性失业:劳动力在正常流通过程中产生的失业. 摩擦性失业产生的原因: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充分;结构性失业:在经济结构的变化过程中,由于劳动力的供给和对劳动力需求在职业...

松北区13183419280: 关于劳动经济学的知识点:1、劳动力市场歧视 2、大学生就业难 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帮个忙,谢谢了~ -
锻法冬凌: 1、歧视的类型:1)工资收入歧视;2)就业歧视;3)职业歧视.(前三种为后市场歧视)4)人力资本投资歧视.(前市场歧视)2、垄断歧视理论:垄断歧视理论在分析了由于劳动力市场上存在垄断所以产生歧视现象之后,提出了以下...

松北区13183419280: 中级劳动经济学作业的多选题....跪求答案!! -
锻法冬凌: 第43题 (2.0) 分 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因素包括( ABCD ) A、教育制度与规模 B、工资水平及相关政策 C、宏观经济状况 D、家庭结构和非劳动收入水平 第44题 (2.0) 分 古典经济学家萨伊的主要观点是( ABC ) A、依靠价格机制...

松北区13183419280: 请诸位大侠用劳动经济学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急!急!急! -
锻法冬凌: 用劳动经济学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常识背后的经济学让我们看看弗兰克教授准备从一个个例子里教给我们什么:为什么很多餐厅都为饮料提供免费续杯?事实上,餐厅只有在由于免费续杯而多卖出的膳食上赚得的钱超过它为免费续...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