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否有对官员政绩的考核?

作者&投稿:幸很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党政领导干部政绩如何考核~

 一、设立多元考核主体,确保考核的公正、公开、透明

  针对上级组织、人事部门作为单一政绩考核主体产生的封闭式的“官考官”的考核机制,应该设立多元考核主体,破除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中的执行者虚位困局,实行上级组织、民众和中介机构这三个考核主体对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进行考核。上级组织在考核政绩的过程中,要使用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方法,要将静态考核和动态考核相结合。静态考核主要是指年终考核,这种考核无法反映党政领导干部在创造政绩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动态考核是指跟踪式和阶段式的考核,这种考核方法虽然实行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但可以弥补年终考核的不足。静态考核和动态考核的统一,可以更加全面、合理、公平地反映出党政领导干部所创造的政绩。

  上级组织不是评价党政领导干部政绩的唯一权威,应该在自身考核的基础上,充分尊重民众参政、议政的意愿和权利,为民众提供考核党政领导干部政绩的机会和条件。人民群众与上级组织、广大干部对被考核对象关注的侧重点不同,他们与被考核的领导干部之间往往很少存在私利纠葛、派系纽带、情感倾向等错综复杂的关系,而更加关心的是自己的生活水平有没有提高、收入有没有增加、就业选择是否宽泛、社会治安是否良好、住房上学看病是否有所保障等问题。如果这些方面能够令群众满意,那么他们对创造这些隐性政绩的党政领导干部的评价就会高。相反,那些官僚主义严重,不注重深入基层掌握真实情况,工作缺乏科学依据,作风飘忽浮夸,不能勇于开创工作新局面的干部,自然就不会被认可。将民众纳入政绩考核的主体,可以有效地遏制官僚主义、弄虚作假。

  将中介机构作为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主体之一,是指中介机构秉承公正、公平、严谨、专业的宗旨,使用一系列科学、有效的考核方法,对党政领导干部的政绩进行认真、规范的审查和检测。比如专业的审计人员通过标准化的审计方法对下级官员做的汇报、报表等进行严格的审核等。中介机构与政绩的创造者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因此,与上级组织和民众两个考核主体比较而言,身份更加简单,方法更加科学,态度更加端正,考核结果也更具有可信性。

  二、健全考核内容,完善全面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考核评价标准是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的核心。考核内容和评价标准对整个政绩考核工作至关重要。应当围绕经济发展这一中心,按照科学合理、客观公正、权责统一的原则设置考核内容和标准,使之综合反映经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全面发展情况,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经济建设包括: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人均经济水平、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经济发展速度应该和发展质量、人均经济水平、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成正比关系。社会发展包括:人口素质和计划生育状况、社会稳定和治安状况、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精神文明建设主要包括公民道德水平、思想政治觉悟两个方面。政绩考核时,应该将公民道德水平和思想政治觉悟作为考核的标准之一。

  健全和完善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既要根据区域特点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标准,更要将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统一化、规范化。将二者有机结合,在统一规范的政绩考核体系中,赋予不同地区政绩评价指标不同的权重结构和工作侧重点,区别对待不同地区、不同岗位、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客观条件下的政绩,确保考核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三、建立政绩成本的科学分析机制

  对政绩成本进行分析,是指不仅要看取得的政绩,而且要看创造政绩的目的和为谁创造政绩,并对为取得政绩所付出的投入和代价进行计量和对比,切实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和不计成本的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第一是政绩的经济成本。政绩的经济成本应该和取得的政绩成反比例关系,这样才能促使党政领导干部在创造政绩时,减少经济成本的付出,避免铺张浪费,遏制一些党政领导干部不计当地的经济状况和人民的经济承受能力,片面追求工程的浩大,严重损害当地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行为。

  第二是社会成本。看待所取得的政绩,不但要看它所付出的经济成本,还要看它能带来多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如果经济或者社会效益小,即使花费的不多,成本也是巨大的。这里我们应该遵循效益优先原则,通过效益看成本。那些不能发挥较大效益的工程和项目应该被否决掉。

  第三是资源和环境成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处理好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只有将资源和环境纳入政绩成本分析中,才能促使党政领导干部对资源和环境负责,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

  第四是民生成本。有些党政领导干部完全忽视人民的生活状况、社会治安状况、下岗人员的再就业状况、老年人社会保障状况等,因为这些民生问题完全可以隐藏在经济繁荣的背后,有限的资金和资源都被优先用于可以明显体现政绩的工程。将民生成本引入政绩成本的分析之中,可以提高党政领导干部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度,有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整体进步。

  四、建立健全政绩考核的制度保障体系和监督机制

  应该把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内容、方式和标准法律化、制度化,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按章办事。要建立一整套严密的组织监督和广泛的民主监督相配套的有效制度,把制度约束与群众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结合起来,使形式主义得到及时遏制。同时要完善奖惩制度,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对搞形式主义造成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损失与浪费的,不但不提拔重用,还要降职处分,严重的还得追究刑事责任,使那些大搞“形象工程”,置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于不顾的党政领导干部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进一步推动政务公开制度建设,让广大群众知道领导干部在想什么、干什么、干得怎么样,这样才能避免民主测评流于形式,增强领导干部接受群众监督的自觉性。制定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公示制度,可以对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结果进行公示,并严格与其所承担和承诺的工作目标进行对照,增加政绩考核的透明度。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政绩考核必须与干部使用结合起来,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

  魏晋南北朝时期沿用了汉代的选官制度,以察举、辟署、征召为主,辅之以任子等其他形式,并以九品中正制为选官之基础。魏、晋、南北朝时期察举孝廉、秀才,须经朝廷考试。孝廉试经;秀才试策。有时地方也考试孝廉、秀才,但不作为定制。主要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也叫九品官人法。

  曹魏的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

  东汉末年,张角发动和领导的黄巾起义,动摇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一些躲过革命风暴的士族地主,陆续向魏、蜀、吴三个鼎立的割据政权靠拢,寻找安身立命之地。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做丞相之后,为了延揽“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提出“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当时遭到东曹掾何夔的非议,他认为“自今用人,必先捡之乡闾,使长幼顺叙,无相逾越”。反映出士族想控制选官的要求。曹丕即位后,陈群提出九品官人法。《太平御览》卷265引《傅子》的话:

  魏司空陈群,始立九品之制。郡置中正,评次人才之高下,各为辈目,州置都而总其议。

  又《通典·选举》说:

  魏文帝为魏王时,三方鼎立,士流播迁,四方错杂,详覈无所。延康元年 (公元220年),吏部尚书陈群,以天朝选用,不尽人才,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迁。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低。又制郡口十万以上,岁察一人,其有秀异,不拘户口。

  初立中正时,郡中正由各郡长官推选。《魏书·常林传》注引《魏略·吉茂传》说:

  先时国家始制九品,各使诸郡选置中正,差叙自公卿以下至于郎吏,功德材行所任。

  中正应以现任官兼,凡致仕官员一律不得受命。中正的主要任务是品评人物,分人物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个等级 (称为九品),按品推荐给朝廷。《通典·选举》注说:

  按:九品之制,初因后汉建安中,天下兴兵,衣冠士族,多离於本土。欲征源流,遽推委悉,魏氏革命,州、郡、县皆置大小中正,各以本处人任诸府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区别所管人物,定为九等。其言行修著,则升进之,或以五升四、以六升五。倘或道义亏缺,则降下之,或自五退六,自六退七矣。以吏部不能审定覈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铨第等级,凭之授受,谓免乖戾及法弊也。唯能知其阀阅,非复辨其贤愚。

  中正品第人物,照例三年调整一次。《晋书·石季龙载记》载季龙下书说:

  魏始建九品之制,三年一清定之,虽未尽弘美,亦搢绅之清律,人才之明镜,从尔以来,遵用无改。

  可知自魏至晋都还是以三年一次的调整品第为常例。

  中正品第人物时,用黄纸写定,藏於司徒府,以备选举时参考。这种定品的黄纸,很可能就是后来黄籍的前身,九品中正创立时,尽管有将选举权收归中央的企图,但事实上却加重了大族在地方上的威权,从而巩固了门阀的统治。曹魏推行九品中正,实际上是对世族地主的让步,使他们能够凭借家世出身参与政权。曹丕采用这个办法是为了争取世族地主对自己代汉的支持,以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政府(吏部)选择官吏的一般原则是参照州郡大小中正所定的品级,定上品(指一、二、三品。西晋以后,降三品于中)的人为高官,定下品的人任低官。这里必须特别说明的是,“九品中正”的“九品”,和官吏分“九品”不是一回事。例如县令中品秩最高的是六品,但担任县令的人往往是从中正品级中的第三、四品中选择。中正的品第虽然不一定是官吏的品秩,但也并不是一种褒贬虚名,而是和入仕做官有密切的关系,官位必须和品第相符,降品就等于降官。

  西蜀承两汉旧制,选贤任能,不重门阀。《三国志·诸葛亮传》说: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以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阳,苟全性命於乱世,不求闻达於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於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从诸葛亮这段表文可看出刘备用人标准是重品行、重才能,倾听臣僚的意见,从实践中考察,选拔有专长的人才的。只要有治国之能,不论出身和地位,均破格录用。所以诸葛亮才能从“布衣”而成为蜀国的丞相。

  吴大帝赤乌二年(公元239年),孙权下诏以四科取士。《三国志·吴主传》注引《江表传》说:

  权正月诏曰:郎吏者,宿舍之臣,古之命士也。闻者所用,颇非其人,自今选三署,皆以四科,不得以虚词相饰。

  编辑本段两晋的选官制

  两晋选举常科,仍依曹魏之九品中正制,《通典·选举》说:

  晋依魏氏九品之制,内官吏部尚书、司徒、左长史,外官州有大中正,郡国有小中正,皆掌选举。若吏部选用,必下中正,征其人居、及父祖官名。

  这一时期,世家豪族在政治上、社会上都有很大的势力。在中央做官的,多是世家豪族;作各州、郡大小中正的,大多也是世家豪族。所以,大小中正品第人物,只重门阀,不论才智,全凭个人的好恶,对政府完全不负责任。《晋书·刘毅传》记载,刘毅上疏论九品中正之弊有八损,其一说:

  今之中正,不精才实,务依党利;不均称尺,务随爱憎。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一人之身,旬日异状。或以货贿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於身,必见割夺;有私於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暨时有之,皆曲其故。慢主罔时,实为乱源。损政之道一也。

  刘毅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九品中正制“实为乱源”。他所谈的虽是晋时的情况,但积习始於曹魏。虽然《晋书·挚虞传》谈到挚虞“以定品违法,为司徒所劾,诏原之”。但吏部选用官吏之后,如果发现其人行为与品状不符,却从来没有以此谴责中正的;即使有,也“诏原之”。这就使得州郡中正更加为所欲为了。

  《晋书·段灼传》载段灼陈五事疏说:

  今台阁选择,徒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居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筚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沉者哉。

  当时反对这种制度的人,都承认它是为权门世族服务的。当时充任中正者,自己必须是二品;而获得二品者,几乎全是世族。这样世族自然把持了选举权。《太平御览》卷265引傅畅《自叙》说:

  时请定九品,以余为中正,余以祖考历代掌州乡之论,又兄宣年三十五为扬州都令(疑当作都正),余以少年复为此任,故至于上品,以宿年为先,是以乡里素滞屈者,渐得叙也。

  傅氏是北地泥阳人,疑不得为扬州都正,或当是秦州之误。傅畅祖孙、父子、兄弟都充任本州中正,实际就等於世袭。这可证明世家豪族独占了选举机构。他们所品定的人物,自然要以门阀为先了。傅畅自云以“宿年为先”,这只是在上品之中定先后次序而已。所谓乡里评定,本重道德的规定,在西晋时期已成为不重要的条文了,只有在降品的时候,才注意到这一点。

  西晋时期反对中正制的人很多,一方面表示世族业已控制了选举,而司马氏的政权既以世族为中心,自然不能反对这种制度或阻止这种趋势;另一方面也说明这种制度事实上已为门阀所利用,以巩固其既得的利益。东晋以后,门阀的形式已经凝固了,士庶以血缘区别的理论业已建立,所以,反对 者也越来越少了。

  东晋沿两汉旧制,察举孝廉秀才,初期征召试用,以示慰勉。后则诏定考试,并规定了严格的赏罚制度,若不中科者,除本人受到禁锢外,所在州郡官员也要受到惩处。故贡士多规避不就。 《通考·选举考》说:

  东晋元帝,制扬州岁举二人,诸州各一人。时天下丧乱,务存慰勉,远方孝秀,不复试策,到即除署,既经略初定,乃诏试经,有不中科,刺史,太守免官。其后孝秀,莫敢应命,有送至京师,皆以疾辞。大兴三年 (公元320年),尚书孔坦,议请普延五岁,许其讲习。乃诏孝廉申至七年,而秀才如故也。

  编辑本段南朝的选官制

  刘宋的察举制

  南朝刘宋,沿袭东晋旧制,进行察举。为了消除积弊,试策更为严格,有时皇帝亲临主持,得选官员,有年龄限制,任官期限,也有所规定,《通典·选举》说:

  宋制:丹阳,吴会,会稽,吴兴四郡,岁举二人,余郡各一人。凡州秀才、郡孝廉,至皆试策,天子或亲临之。及公卿所举,皆属於吏部,叙才铨用。凡举得失,各有赏罚,失者其人加禁锢,年月多少,随部议制。文帝元嘉中,限年三十而仕,郡县以六周(年)而代,刺史或十余年。及李武即位,仕者不复拘老幼,守宰以三周而满。

  到刘宋末年,认为治民之官,六年过久,再改为三年一任,称“小满”。

  南齐的选官制

  南齐举士考试,定五问以策秀才。选官也限年岁,并有甲族,后门(寒门)之分。《通考·选举考》说:

  齐尚书都令史骆宰,议策秀才格五问,并得为上。四为中,二为下,一不合与第。

  又说:齐因袭宋代限年之制,然而乡举里选,不覈才德,其所进取,以官婚胄籍为先,遂令甲族以二十登仕,后门以三十试史。故有增年矫貌以图进者。

  萧梁的选官制

  萧梁初年,未设中正官。入仕年龄也有限制,但若资质超人,则不限年次,后又委置专职官员搜荐,渐渐消灭了贵族与寒门的界限。《通考·选举考》说:

  梁初无中正制,年二十五方得入仕。天监中,又制九流。常选,年未三十,不通一经者,不得为官。若有才同甘(甘罗)、颜(颜渊),勿限年次。至 (天监)七年(公元508年),州置州重,郡置郡崇,乡置乡豪各一人,专典搜荐,无复膏粱寒素之隔。普通七年 (公元526年),诏凡州举二人,大郡一人。

  至梁敬帝太平二年 (公元557年),诏诸州各设中正,依旧例察举,一切才士必须经州中正签押送上,政府再依其品制,量授官职。这时,门阀制度业已凝固,九品中正制所起的作用发挥到了顶点,士庶之间的区别已成为无可怀疑的法则。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九品升降倒显得不很重要了,因为士族进身已不必关心中正给他们的品第如何,问题只在于自己的血统。防止士庶混淆的最好办法是辨别族姓,而企图享受特权的,也只有假造谱谍。中正品第无足轻重,他们的“押上”只是例行公事而已,九品中正制到此已不是士族专政的必需工具了。这一制度沿用至隋代便被废除。

  南陈的选官制

  南陈采用了萧梁的限年入仕制,但又制定了许多例外条文。其授官的程序甚为繁复,以示庄重。《通典·选举》说:

  陈依梁制,凡年未三十,不得入仕。唯经学生策试得第……得未壮而仕。有高才异行殊勋,别降恩旨叙用,不在常例。凡举无定时,随缺则补官,有清浊以为升降,从浊得清,则胜於迁。若有迁授,吏部先为白牒,列数十人名,尚书与参掌者共署奏。敕或可或否,其可者,则下於选曹,量贵贱,别内外,随才补用,以黄纸录名,八座通署奏可,乃出以付於典名。典名书其名,帖鹤头版,修容整仪,送所授之家。

  另一种是由皇帝发诏征召的,先把被征召者交付诏局,由诏局草拟奏章上闻,皇帝敕可后,经门下省付外施行。拜官的时间均在午后。

  编辑本段北朝的选官制

  北魏的选士

  北魏选士,初置中正,兼用考试。后来废除中正,而要当官的,必须找到现任官员作为担保。《通考·选举考》说:

  自太和以前,精选中正,德高乡国者充,其边州小郡,人物单鲜者,则并附他州;其在遐陋者,则阙而不置。……及宣武孝明之时,州无大小,必置中正。既不可悉得其人,故或有庸鄙者,操铨覈之权,而选叙颓紊,至正始元年 (公元504年)冬,乃罢诸郡中正,时有杂类冒登清流,遂令在位者皆五人担保,无人担保者,夺官还役。

  对于武人,则不甚重视,魏孝文帝时,征西大将军、冀州大中正张彝之子仲瑀,上封事,请铨别选格,排抑武夫,不让他们进入清品。这一建议引起了武夫的愤怒,羽林虎贲会集一千余人,把张彝的房子烧掉,并把他父子通通杀掉。张彝死后,灵太后才准武夫可以依资入选。孝庄帝时,规定凡县令、郡守、刺史能推荐出才德、文艺、政事兼备的人材,赏一阶;举非其人者,黜一阶。并规定地方官员任职年限:郡守,县令,六年一任;离任六年后再叙用。

  北齐的选举制

  北齐沿袭后魏的选举制度,也立中正官,但尤其重视考课之法。《通考·选举考》说:

  北齐选举,多沿后魏之制,凡州县置中正,其课试之法,中书策秀才,集书策贡士,考功廉郎策廉良。天子常服乘舆出坐於朝堂中楹,秀、孝各以班草对,字有脱误,呼起立席后,书有监劣者,饮墨水一升。文理孟浪者,夺席脱容刀 (即佩刀)。

  武平中(公元570-576年),齐后主(温公)左右多为佞幸之臣,后主即赐他们卖官。上自州郡,下至乡官,均标价出卖。买官者多由皇帝直接降旨授予,所以有敕用州主簿,郡功曹的现象。自此之后,州郡选用属官的权力逐渐移到朝廷。这就使得地方吏员无法精细选用。

  后周的选举制

  后周采纳苏绰的建议,破除讲门阀,摆资历的风气,广收遗逸贤达,对选举法进行了革新。《通考·选举考》说:

  后周以吏部中大夫一人掌选举,小吏部下大夫一人以贰之。初,霸府时,苏绰为六条诏书,其四曰:擢贤良。绰深思本始,惩魏齐之失,罢门资之制,其所察举,颇加精谨,及武帝平齐,广收遗逸,乃诏山东诸州,举明经干理者,上县六人,中县五人,下县四人。

  宣帝大成元年(公元579年),又诏令各州举高才博学者为秀才。各郡举经明行修者为孝廉,上州上郡每年荐举1人。并规定各州僚佐,可由刺史自行署置,而各府首官则由朝廷统一任命。

有。考课与任期相结合,以三年为小满,六年为秩满,总计历年考核结果来决定官吏的升黜任免。


南北朝时期包不包括东晋和十六国呢?
魏晋南北朝(222年—589年),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只有37年大一统,而余下朝代替换很快并有多国并存的时代。这个时期由222年最后孙权称王时开始,到589年隋朝灭南朝陈而重新统一结束,共369年。可分为三国时期(以曹魏正统,蜀汉与孙吴并立)、西晋时期(与东晋合称晋朝)、东晋与...

南北朝,为什么说是一个真实存在却胜似架空的时代?
这是因为在南北朝时期,战乱不断,南朝和北朝经常打仗,根本没有稳定的帝王掌权,掌权者更替速度很快。在加上北上胡人的一直侵略。这也使得南北朝根本没实质的发展,所以说南北朝是确实存在但是却又像被架空的时代。从我们的初中课本我们知道,朝代的发展顺序是魏晋南北朝,在早期魏国一统天下的时候,人们...

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包括哪些朝代?
3、南北朝时期 (420年—589年)由420年刘裕篡东晋建立南朝宋开始,至589年隋灭南朝陈为止,上承东晋、五胡十六国,下接隋朝。因为南北两势长时间对立,所以称南北朝。南朝(420年—589年)包含宋、齐、梁、陈等四朝;北朝(439年 —581年)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等五朝。

三国魏晋南北朝是怎样划分的?
魏晋南北朝主要分三个阶段,三国时期(220年-280年),两晋(265年-420年)与南北朝(420年—589年)。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到589年。1、曹魏:公元220年到265年;曹丕篡汉,建都洛阳,史称魏或曹魏,共历五帝、46年。2、蜀汉:公元221年到263年;刘备称帝于成都,国号曰汉,史称蜀或蜀汉,共...

魏晋南北朝是否是一个时期
晋亡后,中国进入一个乱世,也就是历史上称的“五胡乱华”“五胡十六国”这主要是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的一年战乱时期。这个时期也叫南北朝,主要是因为,这时南北同时存在政权:南朝和北朝。北朝是少数民族掌权,而南朝是汉人掌权,即“宋、齐、梁、陈”。 所以魏晋南北朝的先后顺序是:魏,晋,南北朝。

三国魏晋南北朝是指一个时期吗
三国魏晋南北朝不是同一个时期是三个时期,分为三国时期,晋朝和南北朝时期。三国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主要分为魏朝(曹魏)、西晋、东晋和南北朝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其突出表现则是玄学的兴起、佛教的输入、道...

南北朝时期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暴君?
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尤其是三国时期的魏,主要实行的是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虽然吸纳了部分人才,但是在后期它的缺陷也逐渐的体现出来了,那就是门阀大族垄断了官僚体制。 于是,在这段时期内也出现了"王与马,共天下"之说。而王氏家族正是在八王之乱后帮助东晋稳定下来的重要家族之一,当然除了王氏家族还有谢氏家族...

魏晋南北朝有几个国家
魏晋南北朝开始于三国时期 三国时期大致有三个国家:魏蜀(汉)吴 之后晋朝(是谓西晋)统一 晋室南迁,西晋灭亡,东晋建立。这一个时期被称之为东晋十六国。主要国家有前赵(匈奴)、后赵(羯)、前燕(鲜卑)、前凉(汉)、前秦(氐)、后秦(羌)、后燕(鲜卑)、西秦(鲜卑)、后凉(氐)、...

魏晋南北朝为什么不写入历史
晋朝: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正史的王朝 晋朝(266年-420年),中国历史上的朝代,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分为西晋与东晋两个时期,其中西晋为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王朝之一,东晋则属于六朝之一,两晋共传十五帝,共一百五十五年。公元266年司马炎篡魏,建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公元280年灭吴,完成统一...

请问,魏晋南北朝包括三国时期吗?
除了魏晋南北朝一词外,也有以「六朝」来指称这个时期的用法,六朝指的是孙吴、东晋、宋、齐、梁、陈,这几个朝代的时间基本上与魏晋南北朝相当,它的特点是这六个朝代都立国於江东地区,而且国都都在建康(或称建业、建邺,即今日之南京)。三国包括了魏、蜀、吴,分别是曹操父子、刘备父子及孙权父...

大祥区18736878110: 古代如何考核任命官吏的?
锁食伤风: 中国古代官吏的铨选和管理制度.铨选主要解决官吏的来源,职官的管理包括对官吏的任用、考绩、奖惩、品秩、俸禄及休假、退休等制度. 铨选制度 中国古代官吏铨选...

大祥区18736878110: 三考黜陟的制度是指哪一种制度 -
锁食伤风: 1.1 人事考核制度的萌生期(先秦) 我国对官吏进行考核的实践由来已久.据史书记载,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尧舜做部落联盟首领时就已经有了考绩的做法,即每三年考核一次部落首领的能力与...

大祥区18736878110: 魏晋南北朝的考试制度 -
锁食伤风: 科举制度是隋朝的隋炀帝发明的,所以魏晋南北朝时期还没有考试制度.

大祥区18736878110: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以什么来选择官员的? -
锁食伤风: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以九品中正制来选择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延续了汉时的一些选官制度,但其主要以九品中正制为主,九品中正制也叫九品官人法.

大祥区18736878110: 结合魏晋南北朝选官的制度,讨论"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会给各种人带来什么变化? -
锁食伤风:[答案] 对于皇帝而言,选官的权利集中到皇帝手中,世家大族对朝政的干扰减小,有利于皇权的集中,加强了君主集权 对于贵族而言,从九品中正制到考试选拔,世家大族的权利被削弱,贵族子弟再也不能直接以门第为官 对于平民而言,使得穷苦读书人...

大祥区18736878110: 魏晋南北朝肘期选官制度的特点 -
锁食伤风: 魏晋南北朝时期沿用了汉代的选官制度,以察举、辟署、征召为主,辅之以任子等其他形式,并以九品中正制为选官之基础.魏、晋、南北朝时期察举孝廉、秀才,须经朝廷考试.孝廉试经;秀才试策.有时地方也考试孝廉、秀才,但不作为定制.主要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也叫九品官人法.

大祥区18736878110: 南北朝的选官制度简要概述 -
锁食伤风: 察举制就是推荐,由有头脸的牛牛先给你打标签;标签九等,上中下三级,每级又分上中下三等. 科举制就是考试,考过考不过基本凭实力(当然不排除考官就是250的情况). 相对来说科举制更公平.

大祥区18736878110: 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采取什么制度 -
锁食伤风: 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采取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魏文帝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于黄初元年(220年)命其制定的制度. 九品中正制大体是指由各州郡分别推选大中正一人,所推举大中正必为在中央任职官员且德名俱高者.大中正...

大祥区18736878110: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什么? -
锁食伤风:[答案] 魏晋南北朝时期沿用了汉代的选官制度,以察举、辟署、征召为主,辅之以任子等其他形式,并以九品中正制为选官之基础.魏、晋、南北朝时期察举孝廉、秀才,须经朝廷考试.孝廉试经;秀才试策.有时地方也考试孝廉、秀才,但不作为定制.主要的...

大祥区18736878110: 魏晋南北朝的选官制度. -
锁食伤风: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选官制度.三国时开始实行,隋唐时被废除.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打破了原... 用科举制度在全国范围内选官,继以铨选制度量能授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