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对名字的研究最早起源于什么时候?还有西方关于名字的研究的文献之类的有哪些

作者&投稿:郟剑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造纸术是谁发明的~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是谁发明的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是东汉宦官蔡伦发明的。主要依据是《后汉书·蔡伦传》的记载。书上说:“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即按书写需要裁好的丝织品)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发明、创造)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因此,后来的一些中、外著作,都据以尊东汉时代的蔡伦是纸的发明者,把他向汉和帝刘肇献纸的公元105年,作为纸的诞生年份。

但自从1933年,已故考古学家黄文弼在新疆罗布淖尔地区发现了一片西汉中叶古纸后,对造纸术的发明问题产生了不同的看法。1957年5月8日,在陕西省西安市郊灞桥砖瓦厂工地古墓中又发现了成叠的古纸残片88片。这成叠古纸垫在三面铜镜下面,垫得很厚,虽然已成碎片,但边没有完全腐烂。这一发现,更引起了研究者的兴趣。经考古学家考证,认为这一墓葬不会晚于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因此灞桥纸的年代也可大致确定在公元前118年以前。这个时间比蔡伦造纸的年代要早200多年。另外,1973年至1974年,在甘肃汉居延遗址又发掘出两张西汉后期的麻纸。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1986年6月至9月,甘肃省考古研究所考古工作者在天水马滩西汉墓内发掘了一张地质地图,此纸长5.5厘米,宽2.6厘米。这个最新发现的西汉纸质地图是目前所街道的最早的纸张实物。这些都有力地证明了中国古代在西汉初期就发明了可用于书写和绘画的纸。

除此以外,在史籍里,早在蔡伦以前,也有一些关于纸的记载。如《三辅旧事》上曾说:卫太子刘据鼻子很大,汉武帝不喜欢他。江充给他出了个主意,教他再去见武帝时“当持纸蔽其鼻”。太子听从了江充的话,用纸将鼻子掩盖住,进宫去见壏帝。汉武帝大怒。此画发生在公元前91年。又如《汉书·赵皇后传》记载:汉武宠妃赵飞燕的妹妹赵昭仪要害死后宫女官曹伟能,就派人送去毒药和一封“赫蹄书”,逼曹伟能自杀。据东汉人应劭解释,“赫蹄”即“薄小纸也”(后来称为丝棉纸)。再如《后汉书·贾逵传》说,公元76年汉章帝令贾逵选二十人教以《左氏传》,并“给简、纸经传各一通“。以上有关纸的文献记载,都早于公元105年,即蔡伦向汉和帝献纸那一年。

持否定造纸术是蔡伦发明的同志认为,”发明造纸术的是西汉劳动人民。东汉劳动人民在继承西汉造纸技术后,又有所改进、发展和提高。至和帝时,尚方令(职掌管理皇室工场、负责监造各种器械)蔡伦组织少府尚方作坊充足的人力、物力,监制出一批精工于前世的良纸,于元兴元年奏上,经推广后,‘自是天下莫不从用焉’。”这是争论中的一种意见。

另一种意见则坚持认为,蔡伦是我国造纸术的发明者,理由是“根据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中有关纸的解释,在蔡伦之前古代文献中所提到的纸,都是丝质纤维所造的,实际上不是纸,只是漂丝的副产品,自古至今要造成一张中国式的植物纤维纸,一般都要经过剪切、沤煮、打浆、悬浮、抄造、定型干燥等基本操作。而灞桥纸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纸。理由是”从外观看,其纸腩松弛,纸面粗糙,厚薄相差悬殊。经过实体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绝大多数纤维和纤维束都较长,说明它的切断程度较差,是由纤维自然堆积而成,没有经过剪切、打浆等造纸的基本操作过程,不能算真正的纸。或许只是沤过的纺织品下脚料,如乱麻。线头等 纤维的堆积物,由于长年垫衬在古墓的铜镜之下,受镜身重量的压力而形成的片状。此外,其余几种所谓西汉古纸,也都是十分粗糙,充其量不过是约纸的雏形。蔡伦及其工匠们在前人漂絮和制造雏形纸的基础上总结提高,从原料和工艺上把纸的生产抽调到一个独立行业的阶段,用于书写。诚然,“蔡伦纸”不会是蔡伦一手制作,但没有他的“造意”,单凭尚方工匠也制造不出这种植物纤维纸来。因此,即使在雏形纸出土的今天,把蔡伦评作为我国造纸术的发明者或代表人物仍然是正确的,是有充分历史根据的。

另外中,中引《后汉书》有关蔡伦造纸的记载主要取自刘珍的《东观汉记》。刘珍和蔡伦是同时代的人,应为可信。从记载中可知,蔡侯纸既能进贡皇帝,又能代替缣帛用作书写,纸质必定达到一定水平。

有些学者还认为,灞桥纸是不是西汉的产品,也值得进一步考证。他们提出的理由是“在墓葬人的生活时代未能确切查明以前,很难对古纸的生产年代作出令人信服的科学判断。何况该墓葬有扰土层,曾受外来干扰,不能排除后代人夹带进来的可能性;同是汉墓的长马王堆,若无其事那样完好,墓主有姓名可查,史料可靠,出土文物如此丰富,但除了千百根简策和丝织古纸帛画,并无一片麻纸。有的研究者还从出土的灞桥纸上辨认出上面留有与正楷体相仿的字迹,酷似新疆出土的东晋写本《三国志·孙权传》上的字体,据此认为灞桥纸可能是晋代的产品。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中秋节与端午节、春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扩展资料:
历史沿革

起源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说法较多。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
一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
二是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也有历史学家研究指出,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唐军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军裴寂以圆月作为构思,成功发明月饼,并广发军中作为军饷,成功解决因大量吸收反隋义军而衍生之军粮问题。

发展
中秋节赏月的风俗,据历史学家推断,最初是古代宫廷文人兴起,然后扩散到民间的。早在魏晋乐府《子夜四十歌》中,就有一首《秋有月》描写道:“ 仰头望明月,寄情千里光”。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中秋节开始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就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传说唐玄宗梦游月宫,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间才开始盛行过中秋节的习俗。
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并出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内延居民,深夜逢闻笙芋之声,宛如云外。间里儿童,连宵婚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吴自牧《梦梁录》说:“此际金凤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围子女,以酬佳节。
虽陋巷贫篓之人,解农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卖买,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婆于市,至烧不绝。”更有意思的是,《新编醉翁谈录》记述拜月之俗:“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眼眼饰之,登楼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朝;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
明清两朝的赏月活动,盛行不衰。“其祭果饼必圆”;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陆启泓《北京岁华记》载:“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免;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云:“是夕,人家有赏月之宴,或携柏湖船,沿游彻晓。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民间以月饼相邀,取团圆之义”。
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称:“中秋月饼,以前门致美斋者为京都第一,他处不足食也。呈供月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蜡兔之形。”“每届中秋,府第朱门皆以月饼果品相馈赠。至十五月圆时,陈瓜果于庭以供月,并祀以毛豆、鸡冠花。是时也,皓魄当空,彩云初散,传杯洗盏,儿女喧哗,真所谓佳节也。唯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
同时这五百多年中还推出“烧斗香”、“走月亮”、“放天灯”、“树中秋”、“点塔灯”、“舞火龙”、“曳石”、“卖兔儿爷”等节庆活动;其中的赏月,吃月饼、团圆饭等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中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中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假期
2008年开始中国大陆将中秋节列为法定假期,如当天与周六周日重合,则在下周一补休一天。
在台湾,中秋节当天放假一天,若与周六、日重叠则不另外补假,但若与周休假期仅相隔一工作日者,该工作日则调为假期,并择另一星期六补班补课。
香港的中秋节公众假期定在农历八月十六日(中秋节翌日)。如果碰上星期日,则在星期一补一天假;如果碰上星期六则没有补假。
韩国把中秋节列为法定假期,放假3天。
参考资料:中秋节_百度百科

·什么是姓氏
中文中的姓氏一词,最早时其"姓"与"氏"不同。 姓产生在前,氏产生于后。
"姓"的本意是女人生的子女,在母系社会,同一个母亲所生的子女就是同姓;在父系社会,姓则随父亲。随着同一祖先的子孙繁衍增多,这个家族往往会分成若干支散居各处。各个分支的子孙除了保留姓以外,另外为自己取一个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
姓产生后,世代相传,一般不会更改,比较稳定,而氏则随着封邑、官职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会有一个人的后代有几个氏或者父子两代不同氏。另外,不同姓之间可能会以同样的方式命氏,因此会出现姓不同而氏相同的现象。
在周朝以前,贵族除了有姓之外,还往往以国、官位为氏。而一般人没有姓,也没有氏。当时只有诸侯国的国君及其家族才有姓,而氏则是赐封了土地以后才有。
·中国姓氏的起源
根据史学家的研究,中国人的姓起源于五六千年以前的母系社会。来自于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因此中国最古老的姓大都是"女"字边,如姬、姜、姚等。它的作用主要是便于辨别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后代,便于不同氏族之间的通婚。
据说,氏早在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就已经出现了。氏的大量出现是在周朝。周朝初期,周王大规模分封诸侯,此后这些诸侯国的后人就以国为氏了。另外,诸侯国又对国内的官员进行分封,这些官员的后裔就以封地为氏。据研究,中国人中所使用的99%的姓氏是从姓中派生出来的氏演变而成的。

·姓氏的使用与演变
据统计,中国历史上先后出现过将近12000个姓氏,其中单字姓氏5000多个,双字的为4000多个,三至九字的姓氏2000多个。现在所使用的姓氏,大约有3050个左右,其中单字姓氏2900多个,双字姓氏100多个,三字以上的姓氏非常少见。最常使用的100个姓氏约占全国总人口的60%以上。在汉族中,平均每32万人共享一个姓氏。
·中国姓氏的来源
中国姓氏的来源形式众多,情况复杂。大约有以下几种来源:
来自出生地、居住地、封国、封地:如鲁姓、杜姓、杨姓、董姓
先人的名字、庙号、谥号:如张姓、牛姓
先人的爵位、官职:如公姓、史姓、司马姓、司徒姓
职业、技艺:如陶姓
以事为姓:如松姓
以次第为姓:如伯姓、孟姓
帝王赐姓:如郑
因避讳、避难改姓或音变、形变而得的姓氏:如求姓
中国人的名字是用汉字进行取名的。它与中文姓氏一起构成了中国人的姓名。另外,中国人除了有名字以外,以前的人还经常有字。

·中国人的姓名
根据古书的记载,在古代中国人的取名是有制度的。一般是在小孩生下来三个月后由父亲命名。但是事实上,也有满月命名,周岁命名,以及在生下来以前先把名字取好的。
中国自古以来对人的取名非常重视。在孔子"正名"思想的影响下,人们把为后代取名看得非常神圣,甚至神秘。从周朝起,命名已经纳入礼法,形成了制度。中国人在取名时,经常会在名字中用一些方法来区别同一个家族的不同辈分。比如在名字中用一个字表示辈分,而用另一个字表示取名所标示的含义。也有的在名字中用相同的偏旁来表示同一辈分。
中国古代由于宗法制的影响,在名字的使用上有避讳的制度。讲究为尊者讳,在言谈和书写时,遇到君父长上的名字一律要回避。取名时也不能取他们的名字中有的或同音的字。现在虽然已经不讲究这些了,但是仍然有部分人在取名时尽量不取同父辈或祖辈同名或同音的字作为名字。由于避讳的影响,现在的中国人还是认为直呼长辈的名字为不敬。

一、“姓”的由来
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时期。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点
标志符号。
那时的母系社会,只知有母亲,不知有父亲。据考古资料表明,西周铜器铭文中,可以明确考定的姓不到30个,但大多都从“女”旁,如姜、姚、娘、姬、娲、妊、好等。不仅古姓多与“女”字相关,就连“姓”这个字本身也从“女”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姓改为从父。
二,“氏”的由来
随着人口不断增长,某个氏族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分解。于是,由“姓”衍生出一系列分支,这就是“氏”。在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姓、氏则为父系氏族或
部落的标志。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氏只有贵族才有,因为氏是辨别贵贱而为贵族独有的标志。命名之法主要有:诸侯以受封的国名为氏,卿大夫以所赐的采邑为氏,有的以官职为氏,有的以居住地为氏。
后来,随着氏族、部落的消亡,氏也就消亡了。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无数个氏,也消亡了无数个氏,然而姓基本不变。
秦朝统一全国后,姓和氏逐渐合二为一。虽然稍有区别,但可忽略不计。到了汉代,姓和氏完全没有区别。
究其二者融合的根本原因,是郡县制、裂土分封制取消了世袭封土,也没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原来分氏的基础没有了,氏所代表贵贱的意义消失了,所以与姓融合了。
三、“名”的由来
《礼记•檀弓》中记载:“幼名,冠字。”
《礼记•冠义》中记载:“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
唐朝经济学家孔颖达说:“始生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为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
综上所述,可知在古代,名是一个人成年以前的称呼,其使用范围较小,多局限在家里,供父母、亲朋好友称呼。
关于起名,我国有个传统习俗,即婴儿在百日那天由父亲取名。百日时,母亲和保姆抱着孩子到厅堂见他的父亲,父亲握住孩子的手,给他取名。取完名以后,母亲和保姆把孩子抱回卧室,然后将孩子的名字通告各位亲戚,父亲则立即告诉好友,并通报给地方长官,人籍登记。
命名是孩子一生中的第一件大事,所以命名仪式非常隆重。虽然这种习俗已经消失,但给孩子过“百日”的风俗依然流传着。
四、“字”的由来
古代时期,人们在祭祀神灵和祖先时,为了表示恭敬,不敢直接称呼祖先的名,于是,“字”产生了。可以说,“字”具有双重作用:一出于避讳;二尊敬长辈。
一个人成年之前要称“名”,成年之后便称“字”。与“名”的使用范围相反,“字”是在社会生活这个公共领域的大范围内使用的。称呼的变化也是一个人社会身份变化的重要标志。成年后,人们必领以字相称,如果称名,便是一种不敬的行为。

有汉字就有名字,名就是字。


中国人起名禁忌研究
起名最要避免的就是不能与皇帝同字,甚至不能同义,同音,对祖先、先贤也是如此,否则就是不忠不孝,这个禁忌其实包含了字音和字形两个方面。由于儒家重视宗法血缘,因此国人普遍以宗法血缘家庭的观念理解和处理人际关系,避长辈名讳也成为了一大伦理准则与民族的美德。“时至今日,虽然不需再避帝王名讳,也不需...

取名字有什么讲究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要按照繁体字的笔画计算五格,因为姓名学是在繁体字的基础上研究出来的成果。但在使用中完全可以用简化字。 取名字有讲究吗? 有,看他缺什么,五行,金,木,水,火,土,看他什么时辰出生,然后缺什么 起名字讲究什么? 名字是每个人的代号,国人对取名向来慎重,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往往小孩还未...

取名字技巧
人的姓名不只是一个人体符号,而且对人的情绪、智力、婚恋、未能得逞、健康等各方面有着一定的影响.给孩子起名,只要掌握一些要领和方法,还是自己起为好,因为只有你们最了解自己的孩子,也只有你们知道自己的期望是什么。再者,取名有一些限制,比如说家族中已有人用的名字不能用,但外人不知道哪个字你的家族已有人用过...

取名字有哪些讲究?
给动物起名字来诅咒孩子的不是父母。其实恰恰相反,古人认为动物比人容易喂养,这样孩子就容易变成大人。尤其是那些生了一个或多个孩子,死了的,有幸再生一个孩子的,就取个贱名,意思是能喂好,比如“狗”、“牛”、“猪”等等。他们认为这样可以避祸,可以祛病,可以摆脱厄运。在古代,人们严重重男...

名字对一个人的影响
名字是每个人的代号,国人对取名向来慎重,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往往小孩还未出生,爷爷奶奶、为父为母者、亲戚朋友、甚至动用了单位同事;求助的帖子还发到了互连网上。就为小孩取名翻破字典,反复推敲,可见其中确实有一番学问。 作为现代人,为了小孩更健康、活泼地成长,融入到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中,对取名理应认真...

姓名对人的影响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好的名字,总是以最简练的语言来表达最深刻的意境。一个响亮的、优雅的、有品位的名字有利于社会交往,提高亲和力,增强人际关系,有利于事业发展。一个符合命理五行、数理格局的吉祥名字,对一个人的健康、婚姻、事业有极强的灵动力和暗示力,增进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我们相信传统文化,但我们不迷信...

名字的来由?
回答:相传,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夏朝。古时候,黄河流域一带的先民自称“华夏”,或简称“华”、“夏”。“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47年):“楚失华夏”。唐孔颖达疏:“华夏为中国也”。从字义上来讲,“华”字有美丽的含义,“夏”字有盛大的意义,连起来的确是个美好的词...

名字对于现代人为何如此重要?
此外“忞”字里有文也就把她妈妈的姓氏嵌进去了。听了我合情入理无可挑剔的解释后,他们是千恩万谢设宴庆祝,名字一经传出,让人一听都惊呼“哇!好听,这名字太美了”。由这件事可以看出,名字对当下国人的重要性。好在汉语博大精深,我们可以从古文入手、从诗句入手、从五行...

取名规定
十、国人姓名切勿崇洋现在为给孩子起个独特的名字,越来越多的父母想出四字名,这不失为一种尝试。但是,“田中慧子”、“李约翰”、“张彼得”这种容易让人误解的名字还是应该慎用,中国人的名字最好的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文化。 2015年小孩取名字国家有什么规定 取名国家没有强制性的规定。但是对名字的长度有...

取名字的讲究你知道吗?
起名字一般建议男女有别名字的性别差异随着文化的历史积淀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可,形成了一种社会习俗,家长给孩子起名特别是给婴儿取名字时一般需考虑性别因素,以免在使用时遇到麻烦。国人姓名切勿崇洋媚外。专家建议,起名的模式不要太雷同,使用率极高的人名用字也应尽量回避。目前一些地方父母给新生儿早报户口...

安陆市18330486245: 名字最早起源于哪个朝代啊? -
溥锦丽珠: 应该是夏商时期吧!

安陆市18330486245: 人的名字的起源 -
溥锦丽珠: 名字 人的称号.为名和字的合称.在中国古代,名、字分开使用.今合称“名字”,则指姓名或名.参见“冠礼”、“笄礼”. 名字是人的一种称呼,一种代表. 据说上古时期,婴儿在出生三个月的时候由父亲给命名,这就是古人“名”的由...

安陆市18330486245: 我国的姓氏最早起源于什么时期 这一时期的社会有什么特点 -
溥锦丽珠: 读百家姓的时候 我见过最早的姓氏应该是“袁”了 ,起源于轩辕黄帝,原始社会时期.当然小女子才疏学浅,不敢确定.

安陆市18330486245: 姓氏最早起源于什么? -
溥锦丽珠: 中国姓氏的最初来源,是基于“天道”的原始宗教崇拜、图腾崇拜与祖先崇拜.所谓“天道”,即一切事物皆有的规则.关于图腾,学界有3种观点:图腾名称是一个群体共同的名称;图腾是群体的祖先,成员都是由图腾繁衍而来;图腾是群体的保护神.在先秦文献中没有姓氏之别的规定,姓氏之别是后世才创有的的理论.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所以中国的许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

安陆市18330486245: 我国姓氏最早起源于何时?? -
溥锦丽珠: "姓"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时期"氏"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

安陆市18330486245: 古代人取名字为什么要取字? -
溥锦丽珠: 古代人在本名之外,大多另有字,这风气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很普遍了.《礼记·曲礼上》称:“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贵族男子二十岁时(成年)行加冠之仪而取表字,女子出嫁(成年)之时可以盘发插笄(簪子)了,...

安陆市18330486245: 中国姓氏的起源? -
溥锦丽珠:中国姓氏的起源 作为血脉延续的姓氏,最早出现在中国.从公元前3000年中国第一个姓—风姓开始,中国的姓氏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绵延不绝.有关专家最新研究统计结果表明,中国人曾经使用过的...

安陆市18330486245: 名片最早起源于中国的什么时候? -
溥锦丽珠: 名片源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 名片起源于交往,而且是文明时代的交往.原始社会没有名片,到了奴隶社会,尽管出现了简单的文字,也没有出现名片.名片最早出现封建社会.唐宋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进入全盛期,带动了社会经济与文化大发展,新科及弟门生,必须先递“门状”,这时“刺”的名称也就被门状所代替了.到了明代,则变成了“名贴”,到了清朝才有“名片”的称呼.而早期名片与近代名片的主要区别是用手写而不是印刷.名片是现代人交往的必需品.

安陆市18330486245: 名片最早起源于中国的什么时候? -
溥锦丽珠: 名片最早出现,始于封建社会.战国时代中国开始形成中央集权统治的国家,随铁器等先进生产工具使用,经济也得到发展,从而带动文化发展,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与其它流派形成百家争鸣景象.各国都致力于扩大疆土,扶持并传播本国文化...

安陆市18330486245: 中国人按辈分取名字是什么时候有的? -
溥锦丽珠: 好像就是从明朝开始特别流行,三个字的名字好像也是大概这个时期开始流行,以前古人的名多半都是两个字的.具体考证无,仅供参考.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