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言: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出自哪部经书?

作者&投稿:鬱瑗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 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
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 的意思是人从爱欲中生出担心,又从担心中生出害怕。没有了爱,就没有担心;没有担心,就没有害怕。
出自于《佛说四十二章经》。“四十二章”,这部经有四十二章,就是四十二段佛的语录,也就是佛所说四十二章的佛法。

扩展资料:
作品赏析:
这部经典,实在集结得很好,充分反映了佛说法的全部过程。从小到大,由浅入深。从小乘的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罗汉四果开始,而至申述“念等本空”:“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言语道断,非物所拘”;
强调“真假并观”:“念非常,观灵觉,即菩提”;以及“无著得道”:“不为情欲所惑,不为众邪所娆,精进无为”;进而阐明中道要义:“处中得道”“清净安乐”;最后则归结于佛法的根本真理:“生即有灭”以及“达世如幻”。通过有生有灭如幻如化的相对真理,而达到真实不虚、如如不动,乃至动静一体的大乘绝对真理。
自觉和凡夫是不同的,凡夫是不觉。二乘人他能自觉,自己觉悟了,所以和凡夫不同。二乘人虽然能自觉,而没有觉他,你若再能觉他,这又和二乘人不同,这就是菩萨了。菩萨既能自觉,又能觉他;既能自利,又能利他。
他看一切众生都平等,所以他自己觉悟了,也愿意一切众生都觉悟,这叫觉他。菩萨虽然能觉他,可是没能做到觉行圆满。佛是既能自觉,又能觉他,觉行都圆满了,因为三觉圆满,所以就成佛。“说”,这部经是佛说的。“说”的意思是悦所怀也,什么叫悦所怀呢?就是把自己心里所欢喜的事情说出来,就觉得更欢喜了。
参考资料:佛说四十二章经—百度百科

这句话是佛教用用语。
怖,就是怯懦,害怕。
“人从爱欲生忧”,人的忧愁从爱欲而来。例如,很爱一个人,很在乎她/他,就会一直惦记,怕对方不再爱自己了,进而产生了忧愁。
“从忧生怖”,忧愁进而产生了怯懦和害怕。烦恼多了就会感到害怕。
“若离于爱,何忧何怖?”,如果放弃了情爱,烦恼和害怕又从何而来呢?

出自《佛说四十二章经》

原文:

佛言: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

译文:

释迦牟尼佛说:人因为有爱欲,便从此生出许多忧愁烦恼,从忧愁烦恼又生出许多恐惧害怕之心。如果断除了爱欲,那还有什么值得忧愁恐怖的呢?

「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佛陀说:众生因为对内在的五蕴身心,以及外在的六尘境界,有种种的贪爱,所以才会产生忧愁。又因为忧愁至极,也就会有怖畏。

例如每一个人都希望拥有健康的身体,但是往往天不从人愿,种种病苦随之生起。由于对于色身的爱着,因此就产生忧愁、怖畏。

本来病苦并非这么严重,可是病人的痛苦,却往往超过病苦的本身。反思其根本,就是因为对色身的执着。害怕一直爱恋着的身体,受到伤害。因为烦恼心的加持,所以痛苦。

对于外在的财、色、名、食、睡也是一样。因为爱着的缘故,就想追求。求不到时固然忧愁,但是求得时也是不安的,因为害怕失去!怕被人夺去所爱,因此忧愁怖畏之心,也就生起了。

扩展资料:

《佛说四十二章经》是一部既概括简短,而又十分重要的经典。读者试想:汉明帝自从永平三年某夜梦见“金人”以后,为什么对此便念念不忘?后来经过大臣们四年多郑重其事地历史查考和研究分析以后,确认在西方印度有佛出世,并留有与中国儒、道之教有所不同的教理。

因而明帝特地组织了一个具有十八人之多的探访团,西去印度求法;结果在中印度的地方,遇到了二位神通广大的高僧迦叶摩腾和竺法兰。

这部经是佛所说的法,佛的弟子在结集经藏的时候,把它一章一章地结集在一起,这也可以说是佛的语录,把佛所说的话,聚集在一起,成为一部经。

这部经典,实在集结得很好,充分反映了佛说法的全部过程。从小到大,由浅入深。从小乘的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罗汉四果开始,而至申述“念等本空”:“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

“言语道断,非物所拘”;强调“真假并观”:“念非常,观灵觉,即菩提”;以及“无著得道”:“不为情欲所惑,不为众邪所娆,精进无为”;进而阐明中道要义:“处中得道”“清净安乐”;

最后则归结于佛法的根本真理:“生即有灭”以及“达世如幻”。通过有生有灭如幻如化的相对真理,而达到真实不虚、如如不动,乃至动静一体的大乘绝对真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佛说四十二章经



出处:《佛说四十二章经》;《佛说四十二章经》是从印度传到中国来的第一部重要经典著作。迦叶摩腾、竺法兰把佛所说的某一段话称为一章,共选集了四十二段话,编集成了这部《佛说四十二章经》。

注释:佛说:“人从爱欲中生出担心,又从担心中生出害怕。没有了爱,就没有担心;没有担心,就没有害怕。”

原句:佛言: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

扩展资料

《佛说四十二章经》集结了佛陀关于持戒、忍辱、断欲、精进、观空等事的四十二段语录。通篇言简义丰,明了易懂,通摄大小乘一切教义,涵诸法要。

这部经典反复强调了持戒的重要性,告诉佛教弟子应该如何修行。祖师大德将此经和《佛遗教经》、《八大人觉经》合称之为《佛遗教三经》。

评析

这部经典充分反映了佛说法的全部过程。从小到大,由浅入深。从小乘的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罗汉四果开始,而至申述“念等本空”:“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言语道断,非物所拘”;

强调“真假并观”:“念非常,观灵觉,即菩提”;以及“无著道”:“不为情欲所惑,不为众邪所娆,精进无为”;进而阐明中道要义:“处中得道”“清净安乐”;最后则归结于佛法的根本真理:“生即有灭”以及“达世如幻”。通过有生有灭如幻如化的相对真理,而达到真实不虚、如如不动,乃至动静一体的大乘绝对真理。

《佛说四十二章经》 ,这部经的名字有七个字,这七个字有通、有别。通,就是这一个“经”字,这是一个通名,佛所说一切经典的通名就叫“经”。

在“经”的上边又有一个别名,别名就是这一部经自己的名字,它一个特别的名字,和其他经不一样的名字。这经就好像我们人都叫人,这是一个通名;人又有自己的名字,姓张的叫张某某,姓李的叫李某某,都有一个自己的名字。佛说经也是这个样子,有通名,有别名。

“佛说四十二章”是这部经的一个别名,别名里边又分出来这部经是人法立题。人,佛是人;四十二章经,是法,所以叫人法立题。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佛说四十二章经



出自:《佛说四十二章经》

原句:

“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佛言:爱欲于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

释义:

人在爱的欲望里产生忧愁,从忧愁中产生恐惧,如果脱离了爱,那么何来的忧愁恐惧呢?

佛陀说:众生因为对内在的五蕴身心,以及外在的六尘境界,有种种的贪爱,所以才会产生忧愁。又因为忧愁至极,也就会有怖畏。

扩展资料:

据历史记载,《佛说四十二章经》是从印度传到中国来的第一部重要经典著作。迦叶摩腾、竺法兰把佛所说的某一段话称为一章,共选集了四十二段话,编集成了这部《佛说四十二章经》。又绘画释迦牟尼佛像供养,由是东土佛法僧三宝具足,是为佛教传入中国之始。

《佛说四十二章经》集结了佛陀关于持戒、忍辱、断欲、精进、观空等事的四十二段语录。通篇言简义丰,明了易懂,通摄大小乘一切教义,涵诸法要。

这部经典反复强调了持戒的重要性,告诉佛教弟子应该如何修行。祖师大德将此经和《佛遗教经》、《八大人觉经》合称之为《佛遗教三经》。

参考资料:

佛说四十二章经-百度百科



《四十二章经》云:
佛言。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畏。无爱即无忧。不忧即无畏。   No. 784四十二章经    后汉西域沙门迦叶摩腾共法兰译
昔汉孝明皇帝。夜梦见神人。身体有金色。项有日光。飞在殿前。意中欣然。甚悦之。明日问群臣。此为何神也。有通人傅毅曰。臣闻天竺。有得道者。号曰佛。轻举能飞。殆将其神也。于是上悟。即遣使者张骞羽林中郎将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十二人。至大月支国。写取佛经四十二章。在第十四石函中。登起立塔寺。于是道法流布。处处修立佛寺。远人伏化愿为臣妾者。不可称数国内清宁。含识之类。蒙恩受赖。于今不绝也佛言。辞亲出家为道。名曰沙门。常行二百五十戒。为四真道。行进志清净成阿罗汉。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住寿命。动天地。次为阿那含。阿那含者。寿终魂灵。上十九天。于彼得阿罗汉。次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还。即得阿罗汉。次为须陀洹。须陀洹者。七死七生。便得阿罗汉。爱欲断者。譬如四支断。不复用之佛言。除须发。为沙门。受道法。去世资财。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慎不再矣。使人愚弊者。爱与欲也佛言。众生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杀。盗。淫。口四者。两舌。恶骂。妄言。绮语。意三者。嫉。恚。痴。不信三尊。以邪为真。优婆塞行五事。不懈退。至十事必得道也佛言。人有众过。而不自悔。顿止其心。罪来归身。犹水归海。自成深广矣。有恶知非。改过得善。罪日消灭。后会得道也佛言。人愚吾以为不善。吾以四等慈。护济之。重以恶来者。吾重以善往。福德之气。常在此也。害气重殃。反在于彼。有人闻佛道。守大仁慈。以恶来。以善往。故来骂。佛默然不答愍之。痴冥狂愚使然。骂止问曰。子以礼从人。其人不纳。实礼如之乎。曰持归。今子骂我。我亦不纳。子自持归。祸子身矣。犹响应声。影之追形。终无免离。慎为恶也佛言。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污天。还污己身。逆风坋人。尘不污彼。还坋于身。贤者不可毁。过必灭己也佛言。夫人为道务博爱。博哀施德莫大施。守志奉道。其福甚大。睹人施道。助之欢喜。亦得福报。质曰。彼福不当减乎。佛言。犹若炬火。数千百人。各以炬来。取其火去。熟食除冥彼火如故。福亦如之佛言。饭凡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持五戒者一人。饭持五戒者万人。不如饭一须陀洹。饭须陀洹百万。不如饭一斯陀含。饭斯陀含千万。不如饭一阿那含。饭阿那含一亿。不如饭一阿罗汉。饭阿罗汉十亿。不如饭辟支佛一人。饭辟支佛百亿。不如以三尊之教度其一世二亲。教千亿。不如饭一佛学愿求佛欲济众生也。饭善人。福最深重。凡人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亲矣。二亲最神也佛言。天下有五难。贫穷布施难。豪贵学道难。制命不死难。得睹佛经难。生值佛世难。有沙门问佛。以何缘得道。奈何知宿命。佛言。道无形。知之无益。要当守志行。譬如磨镜。垢去明存。即自见形。断欲守空。即见道真。知宿命矣佛言。何者为善。唯行道善。何者最大。志与道合大。何者多力。忍辱最健。忍者无怨。必为人尊。何者最明。心垢除。恶行灭内清净无瑕。未有天地。逮于今日。十方所有。未见之萌。得无不知无不见无不闻。得一切智。可谓明乎佛言。人怀爱欲不见道。譬如浊水以五彩投其中致力搅之。众人共临水上无能睹其影者。爱欲交错心中为浊故不见道。水澄秽除清净无垢即自见形。猛火着釜下中水踊跃。以布覆上众生照临亦无睹其影者。心中本有三毒涌沸在内。五盖覆外。终不见道。要心垢尽乃知魂灵所从来生死所趣向。诸佛国土道德所在耳佛言。夫为道者。譬如持炬火入冥室中。其冥即灭而明犹在。学道见谛愚痴都灭。得无不见佛言。吾何念念道。吾何行行道。吾何言言道。吾念谛道。不忽须臾也佛言。睹天地念非常。睹山川念非常。睹万物形体丰炽念非常。执心如此得道疾矣佛言。一日行常念道行道。遂得信根。其福无量佛言。熟自念身中四大名自有名都为无。吾我者寄生。生亦不久。其事如幻耳佛言。人随情欲求华名。譬如烧香众人闻其香。然香以熏自烧愚者贪流俗之名誉。不守道真。华名危己之祸。其悔在后时佛言。财色之于人。譬如小儿贪刀。刃之蜜甜。不足一食之美。然有截舌之患也佛言。人系于妻子宝宅之患。甚于牢狱桎梏锒铛。牢狱有原赦。妻子情欲虽有虎口之祸。己犹甘心投焉。其罪无赦佛言。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假其二。普天之民无能为道者佛言。爱欲之于人。犹执炬火逆风而行。愚者不释炬。必有烧手之患。贪淫恚怒愚痴之毒。处在人身。不早以道除斯祸者。必有危殃。犹愚贪执炬自烧其手也天神献玉女于佛。欲以试佛意观佛道。佛言。革囊众秽。尔来何为。以可斯俗难动六通。去吾不用尔。天神逾敬佛。因问道意。佛为解释。即得须陀洹佛言。夫为道者。犹木在水寻流而行。不左触岸。亦不右触岸。不为人所取。不为鬼神所遮。不为洄流所住。亦不腐败。吾保其入海矣。人为道不为情欲所惑。不为众邪所诳。精进无疑吾。保其得道矣佛告沙门。慎无信汝意。意终不可信。慎无与色会。与色会即祸生。得阿罗汉道。乃可信汝意耳佛告诸沙门。慎无视女人。若见无视。慎无与言。若与言者。敕心正行。曰吾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花不为泥所污。老者以为母。长者以为姊。少者为妹。幼者子。敬之以礼。意殊当谛惟观。自头至足自视内。彼身何有。唯盛恶露诸不净种。以释其意矣佛言。人为道去情欲。当如草见火。火来已却。道人见爱欲。必当远之佛言。人有患淫情不止。踞斧刃上。以自除其阴。佛谓之曰。若断阴不如断心。心为功曹。若止功曹。从者都息。邪心不止断阴何益。斯须即死。佛言。世俗倒见。如斯痴人有淫童女与彼男誓。至期不来而自悔曰。欲吾知尔本意。以思想生。吾不思想尔。即尔而不生。佛行道闻之谓沙门曰。记之。此迦叶佛偈。流在俗间佛言。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畏。无爱即无忧。不忧即无畏佛言。人为道譬如一人与万人战。被钾操兵出门欲战。意怯胆弱乃自退走。或半道还。或格斗而死。或得大胜还国高迁。夫人能牢持其心。精锐进行不惑于流俗狂愚之言者。欲灭恶尽。必得道矣有沙门夜诵经甚悲。意有悔疑。欲生思归。佛呼沙门问之。汝处于家将阿修为。对曰。恒弹琴。佛言。弦缓何如。曰不鸣矣。弦急何如。曰声绝矣。急缓得中何如。诸音普悲。佛告沙门。学道犹然。执心调适道可得矣佛言。夫人为道犹所锻铁渐深弃去垢成器必好。学道以渐深去心垢。精进就道。暴即身疲。身疲即意恼。意恼即行退。行退即修罪佛言。人为道亦苦。不为道亦苦。惟人自生至老。自老至病。自病至死。其苦无量。心恼积罪。生死不息。其苦难说佛言。夫人离三恶道得为人难。既得为人去女即男难。既得为男六情完具难。六情已具生中国难。既处中国值奉佛道难。既奉佛道值有道之君难。生菩萨家难。既生菩萨家以心信三尊值佛世难佛问诸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在数日间。佛言。子未能为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在饭食间。佛言。子未能为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呼吸之间。佛言。善哉。子可谓为道者矣佛言。弟子去离吾数千里。意念吾戒必得道。在吾左侧意在邪终不得道。其实在行。近而不行。何益万分耶佛言。人为道犹若食蜜中边皆甜。吾经亦尔。其义皆快。行者得道矣佛言。人为道能拔爱欲之根。譬如摘悬珠。一一摘之。会有尽时。恶尽得道也佛言。诸沙门行道。当如牛负行深泥中。疲极不敢左右顾。趣欲离泥以自苏息。沙门视情欲。甚于彼泥。直心念道可免众苦佛言。吾视诸侯之位。如过客。视金玉之宝。如砾石。视[叠*毛]素之好。如弊帛四十二章经

出自《佛说四十二章经》


佛教允许爱情吗?
允许,但不提倡!爱情,是因缘和合的缘起法,是无常变化的有为法,从根本上是靠不住的。当这段因缘业力耗尽,爱情就消失了。但是很多人看不透,便被蒙蔽其中,爱情来临时,以为是永恒的,慢慢会发现爱情带来的或有快乐或有痛苦,甚至为此做出很多傻事。。。在佛教的世间法中,爱是被允许的,但这个爱...

佛的箴言是什么
佛言:夫为道者,如被干草,火来须避。道人见欲,必当远之。 佛言:有人患淫不止,欲自断阴。佛谓之曰:若断其阴,不如断心。心如功曹,功曹若止,从者都息。邪心不止,断阴何益?佛为说偈: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静,非色亦非行。佛言:此偈是迦叶佛说。 佛言: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若离于爱,...

佛教是怎么看待同性恋的
同性恋在佛教看来,是属于“邪淫”之一。既然是邪淫,当然是严禁的。如果发现自己有这方面的倾向,就积极的矫正,不要让它发展下去。同性恋的果报很不可思议,宣化上人对同性恋曾有过开示,同性恋者下一世容易成为连体人。当然我对同性恋者没有任何歧视,但是同性恋者要正视自己的行为,明白那是不可取...

了幻法师:一切众生皆以爱欲而正性命
如《佛说四十二章经》云:「佛言: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由此可见,淫欲的力量何等巨大,这也是众生始终在六道中的轮回之因。《佛说四十二章经》又云:「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佛言:爱欲于人,...

释迦摩尼佛经典三句话
如被干草,火来须避。道人见欲,必当远之。35、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36、众生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何等为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杀、盗、淫.口四者: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意三者:嫉、恚、痴.如是十事不顺圣道,名十恶行;是恶若止,名十善。

佛教的婚姻观
“神识”之所以来投胎,驱使它的力量就是爱欲心。《佛说四十二章经》云:“佛言: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由此可见,淫欲的力量何等巨大,这也是众生始终在六道中的轮回之因。《佛说四十二章经》又云:“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

求佛教经典语句,要有哲理的。
佛言。夫为道者。如被乾草。火来须避。道人见欲。必当远之。佛言。有人患淫不止。欲自断阴。佛谓之曰。若断其阴。不如断心。心如功曹。功曹若止。从者都息。邪心不止。断阴何益。佛为说偈。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静。非色亦非行。佛言。此偈是迦叶佛说。佛言。人从爱欲生忧...

希望提供一些与情有关的佛语。
佛曰: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今日的执著,会造成明日的后悔。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csc:pagelist]} 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著,因为分离是必然的。你什么...

释迦尼牟18句名言
56、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57、随生死流,入大爱河。爱河干枯,令汝解脱。 58、我当于一切众生犹如慈母,生长一切善根大愿。 59、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60、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 61、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三岁儿童虽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
真学佛人当知,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恐怖,常有生老病死忧患,如是等火,炽然不息,只有修功德,修觉悟,才能出离三界,永无痛苦。7佛言: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若离於爱,何忧何怖!8什么是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本来应该无欲无求,但是因为无明障住了我们的真心性明净体,所以上求佛道,追求...

华宁县19227941616: 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什么意思 -
辟复骨刺: 意思是:因为有爱所以有了忧愁,因为有爱所以有了恐惧.若是放下爱,就没有了忧愁也没有了恐惧. 这是一句佛家经文,是说人的喜怒哀乐都是由欲望而起,若舍掉欲望,四大皆空,就身心皆明. 佛陀说,人因为有了爱之后,“故”就是“所...

华宁县19227941616: 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
辟复骨刺: 意思是:因为有了爱,所以就有了担忧,有了爱就有了恐惧.心中没有爱时,便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就没有忧虑和恐慌了. 出自佛学著作《妙色王求法偈》,原文为: 一切恩爱会,无常难得久.生世多畏惧,命危于晨露.由爱故生忧,由爱故...

华宁县19227941616: 何忧何怖是什么意思 -
辟复骨刺: 这句话是佛教用用语. 怖,就是怯懦,害怕. “人从爱欲生忧”,人的忧愁从爱欲而来.例如,很爱一个人,很在乎她/他,就会一直惦记,怕对方不再爱自己了,进而产生了忧愁. “从忧生怖”,忧愁进而产生了怯懦和害怕.烦恼多了就会感到害怕. “若离于爱,何忧何怖?”,如果放弃了情爱,烦恼和害怕又从何而来呢?

华宁县19227941616: 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是什么意思 -
辟复骨刺: “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的意思是因为有爱,才会心生忧愁,因为有爱,才会心生恐惧;人的喜怒哀乐都是由欲望而生的,如果放下爱,那自然也没有忧愁和恐惧了.“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这是佛家的一句话,原文为:一切恩爱会、无常难得久、生世多畏惧、命危于晨露,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当你对它越来越爱的时候,你就会怕它变化,就会产生害怕、恐惧.佛经讲的这几句话,其实是因为我们太贪心了,所以才会产生恐惧感,而这些源头的罪魁祸首是因为一个“爱”字,有句自嘲的话是这样说的:“你爱了,你就先输了”.只要动了情执,很多人会不由自主的受制于别人,但事实上是受制于自己一时的贪念.

华宁县19227941616: 佛与伽叶 佛曰: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伽叶:如何能为离于爱者?佛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即为离于爱... -
辟复骨刺:[答案] 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这句的意思就是.爱能产生忧患.爱能让人恐怖.如果抛弃了爱.那么不会有了忧患.也不会让人恐怖.如何能为离于爱者?于是伽叶就问了啊..怎么才能抛弃爱呢?佛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

华宁县19227941616: “佛言: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出自哪部经书? -
辟复骨刺: 出自《佛说四十二章经》

华宁县19227941616: “因爱而生忧,因爱而生怖;或使离爱者,无忧亦无怖”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
辟复骨刺:[答案] 因为有爱所以有了忧愁, 因为有了爱所以有了恐惧. 若是放下爱, 就没有了忧愁也没有了恐惧 这是说人的喜怒哀乐都是由欲望而起, 若舍掉欲望, 四大皆空, 就身心皆明. 因为爱所以会产生忧虑和害怕, 担心爱不能长...

华宁县19227941616: “由爱故生忧……无爱亦无怖”这句话出自哪部经书? -
辟复骨刺: 1、出自佛学著作《妙色王求法偈》,作者佚名. 2、整句是:“一切恩爱会,无常难得久.生世多畏惧,命危于晨露.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3、意思是:因为有了爱,所以有了牵挂,所以就有了忧虑和恐慌....

华宁县19227941616: 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是什么意思? -
辟复骨刺: 因为爱所以产生忧愁,因为爱所以产生恐惧.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爱恨故,无忧亦无怖."是一句佛家经文,是说人的喜怒哀乐都是由欲望而起,若舍掉欲望,四大皆空,就身心皆明.

华宁县19227941616: “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辟复骨刺: 因为有爱所以有了忧愁,因为有爱所以有了恐惧.若是放下爱,就没有了忧愁也没有了恐惧 这是一句佛家经文,是说人的喜怒哀乐都是由欲望而起,若舍掉欲望,四大皆空,就身心皆明. 金庸在神雕侠侣中有这样一段 (郭襄)正出神间,忽听...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