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狱中书简》的课文【急】

作者&投稿:巫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仿照狱中书简写昨日见闻~

一个人,在这世界上,能够停留的时日,或者可以多一些,或者会是少一些.为了各种各样的缘故,为了各种各样的缘由,我们总是会在这世界去找自己的一条路的.这条路,也许坎坷,也许平坦;前些时,朵儿有朋友给朵儿说,生活因为太多了顺畅而变得无所适从.这便使朵儿想到了半个多世纪前被送上绞刑架的这位思想者——狄特里希·朋霍费尔(Dietrich Bonhoeffer,1906-1945).
说朋霍费尔的神学观念,似乎近乎专业了一些;相关的介绍,在内地也有相当多的了.而我们这里倒不妨向这魂灵的深底处望过去,看这魂灵如何的到了最后的心的世界的清澈.大战爆发在即的时候,这朋霍费尔是在美国游学讲课著的.有了许多朋友、同时劝戒这先生不要返回希特勒治下的德国.先生说了一句话:如不回去,便没了清算那罪的权利.于是回去了,于是被关进了集中营,再于是就是被“环颈处死”!但是,这魂灵终于得到了清澈的机会,这魂灵终于可以和这世界上的所有的良善之心一道,在摆脱那罪的道路上永远同行.一九四三年,当圣诞节平安夜的钟声即将敲响时,朋霍费尔开始了他在这世界上的最为重要的一次平安夜晚祷.就在这之后不久的时间,另外的一些德国人,那些曾经也跻身在这晚祷行列里的一些叫做纳粹的人,他们宣布了这朋霍费尔被送上绞刑架的最后的归宿.这个平安夜,在朋霍费尔的心中,真切的是一个确实可见的心灵与魂魄世界的平安夜.在这个平安夜的晚祷之时,他写下了这样的话,他把这些永远的晚祷之言留给了这世界:“我们对那记忆感觉得越是亲切,越是丰富,我们便越会对我们的别离感觉到艰难.然而,感念的情怀这时也会有变化,这时也会把记忆的痛楚变化成宁静中的一种愉悦.我们经历著往日那美好的记忆,却没有感到是那肉中刺,因为它已经成为一份珍贵的礼物.我们也不会沉湎于我们的回忆中,跟从它前行;这就好像,我们不会总是盯在我们珍贵的礼物上面,我们只是偶尔地将那记忆取出,而更多的时候,我们却会把它珍藏,因为我们知道,它已经成为我们的宝藏.”
是的,是这样的.
我们曾经也经历过这种选择的,相信我的朋友能够知道朵儿指的是什么.那时候,我们曾经地也用一种以为的“真诚”去那迷途上踟蹰蹒跚.那时候,当我们以为的宏伟的“真诚”成为我们的心灵底蕴的全部内涵的时候,我们是否还记得我们自己是怎样的?这时节,记忆的闸门被封闭了,我们便去找寻一种我们似乎能见得真真的“Mirage”——这个词,用比较浅俗的中文说,就是“海市蜃楼”,只是很不准确.当著这Mirage离去之后,我们在静下心来细细地想一想,这是我们看到了,原本的清澈,魂灵心底里原本应当有著的清澈,竟已经让我们付出了那样那样痛楚的代价.于是,便有了劫后的哭天抢地的那么多控诉、哭诉.这种控诉,这种哭诉,在原本好像是一种自然的渲泄,在内心里却是一种自我的摆脱.想一想,当那朋霍费尔踏上回归德国游船的时候,那哭诉、那控诉的其实就已经不复存在了.他并没有置身在事情之外,完整的灵魂是不会把自己置身在事情之外的.他走进了那浑浑噩噩之中,却依然葆有著自己的魂灵.这时候,“我们经历著往日那美好的记忆,却没有感到是那肉中刺,因为它已经成为一份珍贵的礼物.”是的,这时候,他便可能用这记忆,用这生命去思想.反观我们身边的一些事情,朵儿不很愿意再多说什么的.去年的一个时候,朵儿曾说到过一个现在学者的一本书.当时,朵儿的朋友 geshu 曾对朵儿说,那学者已经算得上比较清醒的了.其实,卅多年前的那场劫难,以及二十多年来的控诉与哭诉,哪有在我们自己心底的地方找寻的缘由时候呢?!似乎总是这世界出了什么什么问题,似乎我们自己心底里总是没有任何问题.这事情,如果不涉及自己,总还能够清醒一些,一旦进入到我们的生活当中就变得浑浑噩噩了.大家都在控诉,都在哭泣;唯独忘记了的是,那问题原来是可以出在自己心底里的!更多的,在没有征战的时代里,我们总是会在一种怀恋的心境下感触这世界怎就这样子的“人心不古”.可是,那朋霍费尔在他的最后的日子里,在写给父母的最后的书简中,他告诉了父亲和母亲,也同时告诉了这个世界,他不会去“哭天抢地地控诉的”,因为“这最后两年经理告诉了我,我所经历的一切的一切是那么的微不足道.每个日日夜夜,千万人都在失去他们的所有.于是,我们在这之中也就知道了,我们已经没有任何的权利要求任何的东西属于我”!朋霍费尔没有没有控诉,朋霍费尔是带着那最深的、最广博的爱来到这世界的,也使用他得手,用他的心捧著这爱留在了这世界上,尽管他已被“环颈处死”!
对这朋霍费尔的说法,有一种说法,认定了他的“良知代表”意义.应当说,这说法也是对的.只是,更需要说一句的是,这代表著良知、为了这良知蒙受了磨难、甚至付出了肉身的思想者,却全然不是那种法力赛人的品格.这清澈的魂灵,其实就在我们每一个活生生的人的心中!

只找到pdf格式的,狱中札记-(意)安东尼奥·葛兰西pdf下载:http://ishare.iask.sina.com.cn/f/21342831.html

宋儒莎,你知道我现在在哪儿,我在哪儿给你写这封信吗?在花园里!我把一张小桌子搬到外边来,很隐蔽地坐在绿森森的灌木丛中。我的右边是丁香般芬芳的黄醋栗树,左边是一簇矮矮的女贞②。在我顶上,一棵尖叶的枫树和一棵亭亭玉立的小栗树彼此交搭着它们宽大的绿油油的手掌,在我前面,一棵枝叶扶疏的肃穆而慈祥的白杨,它徐缓地摆动着它那白色的叶子,沙沙作响。淡淡的叶影和一圈圈闪闪的阳光在我的信笺上舞动,从雨水润湿的树叶上时而有水珠滴在我脸上和手上。监狱的教堂里人们正在做礼拜;低沉的木管风琴声隐约地传出来,给树木的飒飒声和小鸟愉快的合唱声盖住了,这些小鸟今天都非常愉快;这多美,我多么幸福,人们几乎感到有些仲夏的气息了——夏季的丰满茂盛和生命的沉醉。你知道瓦格纳④的歌剧《歌唱的能手》里一幕群众场面吗?一大群人不分男女老少都在拍手:仲夏的节日!仲夏的节日!忽然间大家跳起皮特尔梅尔华尔兹⑤舞来了。在这种日子里人们很容易想起这种调来。——我昨天是怎么样过的呀!我一定要把昨天的经历告诉你。上午我在浴室的窗子上发现了一只大孔雀蝶。它大概在屋子里已经有好几天了,它在坚硬的玻璃上无力的飞扑着,已经奄奄一息了;我一看见它,就不禁焦急得战栗起来,赶紧重新穿上衣服,爬到窗上,小心翼翼地把它放在手里——它一点也不挣扎,我想它恐怕已经死了。我把它放在身边的窗栏上,让它苏醒过来,那时,它的生命的火焰跳动还是很微弱,它依然静静地伏着;我于是把几朵盛开着的鲜花放在它的触须前面,让它可以有一点东西吃。正在这时一只鸫鸟⑥在窗前响亮而又神气地唱起歌来,唱得嘹亮极了。我不禁大声说:你听,这只小鸟歌唱得多愉快,那么你这小小的生命也必须恢复过来才是!我竟对这半死的孔雀蝶讲起话来,自己也不禁哑然失笑,我想:这话是白说的!可是并不,——半小时后这只小动物缓过来了,它先来回滑行了一下,终于缓缓地飞走了。拯救了这条生命我多么高兴啊!这是我经历的一件小事。
下午我当然又走到花园里去,我从早晨8点到12点(直到有人喊我去吃饭为止),又从下午3点到6点一直消磨在花园里。我等待着太阳,觉得太阳在昨日似乎一定会出来的。但是它竟没有出来,我变得忧郁起来了。在花园里踱来踱去。一阵微风吹来时,我发现一件奇妙的事:白杨树上完全成熟了的柔荑花⑦绽裂开来,随风飘荡,它的包着种子的绒毛到处飞舞,像雪花似的飞满天空,把泥地和整个院子都铺满了;漫天飞舞着白色的绒毛,这景象多么神奇!白杨比其他一切飘花絮的树开花开得晚,全靠紧密地散播种子,使自己传播到极远的地方,像野草似的,在墙缝里,石缝间,到处都有它的幼苗在抽芽。
6点钟我又跟平常一样给关进去了,凄凉地坐在窗口,天气闷热,我的头昏沉沉地像压着一块什么重物。我仰望高处,蔚蓝色的晴空衬托着片片白云,白云下边,在令人目眩的高空中,几只燕子愉快地来回穿飞,好像要用它们的小剪刀似的尖翅膀划破长空。但是一会儿天暗了,万籁俱寂,突然,一阵大雷雨袭来,夹着倾盆大雨和两声惊天动地的霹雳。大雷雨之后,出现了一幅使我难忘的景色:雷雨一会儿就过去了,天上密布着一色灰云,晦暗、苍白、阴霾的暮色忽然降临到大地上,仿佛垂挂着一重严密的灰色纱幕;雨点轻柔而均匀地洒落在树叶上,紫红色的闪电一次又一次地划破铅灰色的天空,远处的隆隆雷声像汹涌澎湃的海涛余波,不断滚滚传来。在这阴森森的氛围中,蓦然间一只夜莺在我窗前的一株枫树上鸣啭起来!在雨中,在闪电中,在隆隆的雷声中,夜莺啼叫得像是一只清脆的银铃,它歌唱得如醉如痴,它要压倒雷声,唱亮昏暗——我从来没有听见过这样美的声音。它的歌声在那时而铅灰时而艳紫的天空的烘托下象一道灿烂的银光在闪闪辉耀。这是那么神秘,那么不可思议,我不禁反复吟诵歌德那首诗的最后一行:“啊,但愿你在这里!”……

永远是你的罗莎

我们的最令人震惊但又最不容置疑的发现之一是:恶常常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证明了它自身的愚蠢,就自己挫败了自己的目的。这并不是说,惩罚或报应会立即自动地跟上每一件恶行。但它的确意味着,借口自我保存而蓄意违反神的法则,会产生相反的自我毁灭的效果。这是我们从自己的体验中了解到的东西,对它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作出解释。但是,看来我们从中可以得出的一个肯定无疑的结论是:社会生活受到某些法则的控制,这些法制比任何别的可称为决定性的因素都更加有力。所以,忽视这些法则,不仅仅是不义,而且肯定也是不智。也许正是这个缘故,亚里士多德和圣托马斯.阿奎那把谨慎列为基本美德之一。谨慎和愚蠢并不象某些新教和Gesinnungs(思想、信念)伦理学所说的那样在道德上是中立的。谨慎的人不仅仅看到了每一个具体情境中的各种可能性,而且也看到了社会生活的永恒法则给人的行为确定的那些界限。谨慎的人行为要有德,有德的人行为要谨慎。
确实,所有重大的历史行动都在不断地忽视着这些法则。但是在这个世界上大有关系的是:这种行动是否在原则上无视这些法则的,即好象它自身包含着证明自己有理的理由似的;在行动时是否还意识到了,破坏这些法则即使不可能避免,也仍然是一种罪过,只有立即恢复和尊重该法则,才能证明这个行动有理。当政治行动所宣称的目标是恢复法则,而不仅仅是明显的自我保存时,那并不必然是虚伪的说法。这个世界就是以这样一种方法安排好的,以至于深切地尊重这些绝对法则、尊重人权,也就是自我保存的最佳手段。虽然这些法则时常在必要时被打破,但是宣称那种必要是一种原则,任意玩弄这些法则,就肯定或迟或早会带来报应。历史的内在正义仅仅报偿和惩罚人的行为,而上帝的永恒正义则考验和裁判人的心灵。
[B]品质的意义[/B]
除非我们有勇气为恢复人与人之间的健康而有益的包容而战斗,否则,一切人间价值都将被湮没在混乱之中。粗鲁地蔑视这种包容,同内心的不稳定一样,正是乱民的标志。因为,为赢得傲慢者的恩宠而大吵大闹、阿谀奉承,同自降到乱民的水平一样,正是变成乱民的途径。在自尊自重被放弃了的地方,在对人类品质的感受以及包容的力量衰退的地方,大混乱正在逼近。在为物质上的舒服而允许粗鲁无礼的地方,自尊自重就被放弃,防洪的闸门就被打开,而大混乱就会冲垮我们曾立誓要守卫的堤坝。这是对人性犯下的罪恶。在别的时代,为一切人的平等而奋斗,也许一直是基督徒的职责。然而在今天,我们职责是热情地捍卫人与人之间的包容意识。倘若我们为自己的利益而行动,倘若我们成了反社会的人,我们就将受到谴责。我们必须心平气和地接受那些低劣的讥嘲。它们是乱民们对于礼节和秩序的一成不变的抗议。迁就和动摇,就是没有意识到什么东西正处在危急之中,并且无疑大大有助于为那些高嘲辩护。我们目睹着社会各等级的差距正在被拉平,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一种新的高贵的意识正在诞生,它正在从以前的各个社会阶级中把某些人集结到一起。高贵,是从自我牺牲、勇气以及对自己对社会的一种始终如一的责任感当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期待着对自己的应有的尊重,但也对他人表现出同样自然的尊重,不论他们的等级是高是低。自始至终,它都要求恢复失去了的对品质的意识,恢复以品质为基础的社会秩序。品质是一切形式的一致性的死敌。在社会方面,它意味着一切对地位的追逐的中止,意味着对“明星”的崇拜的中止。它要求人们的眼睛既要向上看,也要向下看,尤其在自己的密友的选择方面更是如此。在文化方面,它意味着从报纸和收音机返回书本,从狂热的活动返回从容的闲暇,从放荡挥霍返回冥想回忆,从强烈的感觉返回宁静的思考,从技巧返回艺术,从趋炎附势返回温良谦和,从虚张浮夸返回中庸平和。数量是彼此竞争的,而品质则互相补足。
[B]同情[/B]
我们绝不能忘记,绝大多数人只是通过亲身的体验才学到智慧。第一,这说明了为什么能够事先采取预防措施的人是如此少有——人们总以为,自己到时候总能够以这样那样的方式克服危险。第二,这还说明了人们对别人的苦难麻木不仁的原因。同情与对临近灾难的畏惧是成比例地生长的。对于这种态度,有许多具有伦理根据的辩解。任何人也不想去同命运正面冲突;只有在面临实际的危险时,才会需要内心的呼唤和行动的力量。任何人都不能对这个世界上的一切苦难和不义负责任何人都不想把自己作为这个宇宙的法官。从心理上说,我们的想象力、敏感性和心理上的敏锐之匮乏,由于一种稳定的平静、一种不受扰动的专注力和一种对苦难的巨大包容性而得到了平衡。但是,从基督教的观点来看,这些起镇静作用的条件,没有一个能够补偿那个最重要的因素,即真正宽广的同情心之匮乏,基督在自己的时刻来临之前,一直没有遭受苦难,但是一当苦难来临,他就作为一个自由的人,伸出双手抓住了它,掌握了它。正如圣经告诉我们的,基督以自己的身体,承受了我们人类的一切苦难,似乎这些苦难都是他自己的一样(这是一种伟大的思想),并且完全自愿地忍受了这些苦难。当然,我们不是基督,我们不必用自己的任何行动或受难来救赎世界。我们不需要把这样一个无法忍受的重担加诸自身。我们不是主人,而只是历史之主(上帝)手中的工具。在他人受难之时,我们同情他们的能力是极其有限的。我们不是基督,但是,如果我们要成为基督徒,我们就必须通过负责的行动,通过抓住自己的“时刻”,通过象自由人那样面对危险,通过表现出一种并非出自畏惧、而是出自基督对一切受难者的解放和救赎的受的真正同情心,来展示出类似基督同情心的广度。袖手旁观,最不合乎基督之道。基督徒不需要等到自己亲身受难之时;基督为之而死的他的弟兄们的苦难,已足以唤醒他的积极的同情。
[B]关于苦难[/B]
由于服从一项人间命令而遭受苦难,比起作为自由而负责的人承受苦难来,要容易得不可比拟。同别人一起遭受苦难,比起单独遭受苦难来,要容易得不可比拟。作为众所周知的英雄遭受苦难,比起默默无闻地、屈辱地遭受苦难来,要容易得不可比拟。遭受肉体死亡之苦难,比起忍受精神的苦难来,要容易得不可比拟。基督是作为自由人,孤独地、默默无闻的、屈辱地、在肉体上和精神上遭受苦难的,而且自那一天起,许许多多的基督徒已经同他一起经历苦难了。

我们的最令人震惊但又最不容置疑的发现之一是:恶常常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证明了它自身的愚蠢,就自己挫败了自己的目的。这并不是说,惩罚或报应会立即自动地跟上每一件恶行。但它的确意味着,借口自我保存而蓄意违反神的法则,会产生相反的自我毁灭的效果。这是我们从自己的体验中了解到的东西,对它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作出解释。但是,看来我们从中可以得出的一个肯定无疑的结论是:社会生活受到某些法则的控制,这些法制比任何别的可称为决定性的因素都更加有力。所以,忽视这些法则,不仅仅是不义,而且肯定也是不智。也许正是这个缘故,亚里士多德和圣托马斯.阿奎那把谨慎列为基本美德之一。谨慎和愚蠢并不象某些新教和Gesinnungs(思想、信念)伦理学所说的那样在道德上是中立的。谨慎的人不仅仅看到了每一个具体情境中的各种可能性,而且也看到了社会生活的永恒法则给人的行为确定的那些界限。谨慎的人行为要有德,有德的人行为要谨慎。

确实,所有重大的历史行动都在不断地忽视着这些法则。但是在这个世界上大有关系的是:这种行动是否在原则上无视这些法则的,即好象它自身包含着证明自己有理的理由似的;在行动时是否还意识到了,破坏这些法则即使不可能避免,也仍然是一种罪过,只有立即恢复和尊重该法则,才能证明这个行动有理。当政治行动所宣称的目标是恢复法则,而不仅仅是明显的自我保存时,那并不必然是虚伪的说法。这个世界就是以这样一种方法安排好的,以至于深切地尊重这些绝对法则、尊重人权,也就是自我保存的最佳手段。虽然这些法则时常在必要时被打破,但是宣称那种必要是一种原则,任意玩弄这些法则,就肯定或迟或早会带来报应。历史的内在正义仅仅报偿和惩罚人的行为,而上帝的永恒正义则考验和裁判人的心灵。

[B]品质的意义[/B]

除非我们有勇气为恢复人与人之间的健康而有益的包容而战斗,否则,一切人间价值都将被湮没在混乱之中。粗鲁地蔑视这种包容,同内心的不稳定一样,正是乱民的标志。因为,为赢得傲慢者的恩宠而大吵大闹、阿谀奉承,同自降到乱民的水平一样,正是变成乱民的途径。在自尊自重被放弃了的地方,在对人类品质的感受以及包容的力量衰退的地方,大混乱正在逼近。在为物质上的舒服而允许粗鲁无礼的地方,自尊自重就被放弃,防洪的闸门就被打开,而大混乱就会冲垮我们曾立誓要守卫的堤坝。这是对人性犯下的罪恶。在别的时代,为一切人的平等而奋斗,也许一直是基督徒的职责。然而在今天,我们职责是热情地捍卫人与人之间的包容意识。倘若我们为自己的利益而行动,倘若我们成了反社会的人,我们就将受到谴责。我们必须心平气和地接受那些低劣的讥嘲。它们是乱民们对于礼节和秩序的一成不变的抗议。迁就和动摇,就是没有意识到什么东西正处在危急之中,并且无疑大大有助于为那些高嘲辩护。我们目睹着社会各等级的差距正在被拉平,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一种新的高贵的意识正在诞生,它正在从以前的各个社会阶级中把某些人集结到一起。高贵,是从自我牺牲、勇气以及对自己对社会的一种始终如一的责任感当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期待着对自己的应有的尊重,但也对他人表现出同样自然的尊重,不论他们的等级是高是低。自始至终,它都要求恢复失去了的对品质的意识,恢复以品质为基础的社会秩序。品质是一切形式的一致性的死敌。在社会方面,它意味着一切对地位的追逐的中止,意味着对“明星”的崇拜的中止。它要求人们的眼睛既要向上看,也要向下看,尤其在自己的密友的选择方面更是如此。在文化方面,它意味着从报纸和收音机返回书本,从狂热的活动返回从容的闲暇,从放荡挥霍返回冥想回忆,从强烈的感觉返回宁静的思考,从技巧返回艺术,从趋炎附势返回温良谦和,从虚张浮夸返回中庸平和。数量是彼此竞争的,而品质则互相补足。

[B]同情[/B]

我们绝不能忘记,绝大多数人只是通过亲身的体验才学到智慧。第一,这说明了为什么能够事先采取预防措施的人是如此少有——人们总以为,自己到时候总能够以这样那样的方式克服危险。第二,这还说明了人们对别人的苦难麻木不仁的原因。同情与对临近灾难的畏惧是成比例地生长的。对于这种态度,有许多具有伦理根据的辩解。任何人也不想去同命运正面冲突;只有在面临实际的危险时,才会需要内心的呼唤和行动的力量。任何人都不能对这个世界上的一切苦难和不义负责任何人都不想把自己作为这个宇宙的法官。从心理上说,我们的想象力、敏感性和心理上的敏锐之匮乏,由于一种稳定的平静、一种不受扰动的专注力和一种对苦难的巨大包容性而得到了平衡。但是,从基督教的观点来看,这些起镇静作用的条件,没有一个能够补偿那个最重要的因素,即真正宽广的同情心之匮乏,基督在自己的时刻来临之前,一直没有遭受苦难,但是一当苦难来临,他就作为一个自由的人,伸出双手抓住了它,掌握了它。正如圣经告诉我们的,基督以自己的身体,承受了我们人类的一切苦难,似乎这些苦难都是他自己的一样(这是一种伟大的思想),并且完全自愿地忍受了这些苦难。当然,我们不是基督,我们不必用自己的任何行动或受难来救赎世界。我们不需要把这样一个无法忍受的重担加诸自身。我们不是主人,而只是历史之主(上帝)手中的工具。在他人受难之时,我们同情他们的能力是极其有限的。我们不是基督,但是,如果我们要成为基督徒,我们就必须通过负责的行动,通过抓住自己的“时刻”,通过象自由人那样面对危险,通过表现出一种并非出自畏惧、而是出自基督对一切受难者的解放和救赎的受的真正同情心,来展示出类似基督同情心的广度。袖手旁观,最不合乎基督之道。基督徒不需要等到自己亲身受难之时;基督为之而死的他的弟兄们的苦难,已足以唤醒他的积极的同情。

[B]关于苦难[/B]

由于服从一项人间命令而遭受苦难,比起作为自由而负责的人承受苦难来,要容易得不可比拟。同别人一起遭受苦难,比起单独遭受苦难来,要容易得不可比拟。作为众所周知的英雄遭受苦难,比起默默无闻地、屈辱地遭受苦难来,要容易得不可比拟。遭受肉体死亡之苦难,比起忍受精神的苦难来,要容易得不可比拟。基督是作为自由人,孤独地、默默无闻的、屈辱地、在肉体上和精神上遭受苦难的,而且自那一天起,许许多多的基督徒已经同他一起经历苦难了。


一个分号算不算一句?
(〔德〕卢森堡《狱中书简》)例c中,分号后面表示转折;例d中,分号后面表示承接。一个分号,表示一个分句的结束,或者说,是一个小句子的结束。(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即称“小句”)因为这里的“分号”“小句子”都是相对于语法上所指的复句来说的。上面的a、b、c、d四例就是四个复句。现代汉语中所...

长江三峡 原文(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浮游。。。)
下午,太阳还没有落,峡里早起了一层青色的雾。这使得峡里的黄昏来得特别早,而去得特别迟。于是,在青色的透明的黄昏中,两岸峭壁的倒影,一齐涌向江心,使江面上剩下一线发光的天空,长江平静而轻缓地流淌,变得有如一条明亮的带子。夜,终于来了。岸边的渔火,江心的灯标,接连地亮起,连同它们...

求推荐不会另人上瘾,又不无聊的书
罗莎·卢森堡的《狱中书简》 她的文字充满真情,对生命对理想的热爱,真挚的情怀曾经让我这样对文字腻烦的学生产生写作的欲望。(当然,这只是我的爱好,如果你不感兴趣也没有关系,读一些心灵鸡汤类的文字也未尝不可。) 2、用文字去描述生命 威廉·普莱斯的《哈尔罗杰历险记》 这本书是探险经历,按说不会有人想读...

黑暗时代三女哲:性别对于她们的不同意义
西蒙娜·韦伊也为罗莎·卢森堡的《狱中书简》写过书评,罗莎·卢森堡的斯多葛主义生活观(爱命运)显然得到了她毫无保留的共鸣和赞赏。 汉斯·约纳斯也指出,“她女人味十足,这就是她不是女权主义者的原因”。1933年,汉娜·阿伦特为阿德勒学派心理学家阿丽丝·鲁尔·格斯特尔(Alice Ruhle Gerstell)的《社会》(Die ...

读书(课外书)宜精读
《狱中书简》,迪特里希·潘霍华 《普遍恩典》,亚伯拉罕·库伯 《全球通史》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麦克斯·韦伯 外国经典文学 《亚瑟王传奇》《罗宾汉传奇》 《天路历程》 《失乐园》《复乐园》 《荒漠甘泉》《黑门山露》 《莎士比亚诗剧集》 《纳尼亚传奇》 《巴黎圣母院》《93年》《海上劳工》《笑面人》...

哪里有中考试题下载?
中考真题试卷+真题解析百度云网盘资源下载地址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pwd=1234 提取码:1234 介绍:资源包含各类型初中名师网课、中考复习、中考资料、课外辅导、初中中考冲刺、教材、学习视频等等资源包罗万象。

有关热爱生命的名言警句
每个人身上都有一口泉眼,不断喷涌出生命、活力、爱情。如果不为它挖沟疏导,它就会把周围的土地变成沼泽。——马克·拉瑟福德 (共31条)在我们的心目中,有许多热爱生命的人。一提到热爱生命的人,我的脑海中就浮现出很多人的名字??海伦 凯勒、贝多芬、张海迪、安妮 莎利文还有杏林子等等都是人们心中...

求一篇300多字的,描写细腻的景色作文,- -我八年级
江水象微微拂动的丝绸,有两只雪白的鸥鸟缓缓地和"江津"号平行飞进,水天极目之处,凝成一种透明的薄雾,一簇一簇船帆,就象一束一束雪白的花朵在蓝天下闪光。 在这样一天,江轮上非常宁静的一日,我把我全身心沉浸在"红色的罗莎"卢森堡的《狱中书简》中。 这个在一九一八年德国无产阶级革命中最坚定的领袖,我从她...

完完整慗的作文四百五十字,标点符号也算
江水象微微拂动的丝绸,有两只雪白的鸥鸟缓缓地和"江津"号平行飞进,水天极目之处,凝成一种透明的薄雾,一簇一簇船帆,就象一束一束雪白的花朵在蓝天下闪光。 在这样一天,江轮上非常宁静的一日,我把我全身心沉浸在"红色的罗莎"卢森堡的《狱中书简》中。 这个在一九一八年德国无产阶级革命中最坚定的领袖,我从她...

谁知道狱中题壁这首诗?
狱中题壁 谭嗣同(现代)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作者简介 谭嗣同(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男,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汉族,湖南长沙浏阳人,著名维新人物。少时博览群书,并致力于自然科学的探讨,鄙视科举,喜好今文经学。后为新疆...

丹巴县18859984710: 谁知道在哪能下载《狱中书简》?
掌斩伊达:http://www.pdabase.com/download/SoftView.asp?SoftID=2536 这个是不是?

丹巴县18859984710: 狱中书简最后一段的课文内容是什么
掌斩伊达: 最后死了

丹巴县18859984710: 谁有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目录 急!!!!!!!!!! -
掌斩伊达: 第一单元 仰望苍穹 1日 出 2泰山日出 单元测试 第二单元 生之机趣 3 日 历 4 蚂 蚁 单元测试 第三单元 临水骋怀 5 小石潭记 6 黄果树瀑布 单元测试 第四单元 读书妙悟 7 孔孟论学习 8 借书不还,天打雷劈 单元测试 第五单元 原野放歌 9 敕勒歌 10 静默草原 单元测试 第六单元 雨中沉思 11 下雨天,真好 12 雷雨前 单元测试 综合内容与测试

丹巴县18859984710: 八年级下语文重点课文?要古文和现代问各几篇.就是期末考试考的可能性大一些的.速度些....
掌斩伊达: 你说的是人教版的吗?如果是的话 应该考 绞刑下的报告 狱中书简 还有爱莲说和芙蕖,这两篇像甲乙文一样考段落对比出题 一定考邹忌讽齐王纳谏和曹刿论战中的一个 或者和上一个一样出甲乙文对比

丹巴县18859984710: 长江三日 译文 -
掌斩伊达: 长江三日 刘白羽 十一月十七日...... 雾笼罩着江面,气象森严.十二时,"江津"号启碇顺流而下了.在长江与嘉陵江汇合后,江面突然开阔,天穹顿觉低垂.浓浓的黄雾,渐渐把重庆隐去.一刻钟后,船又在两面碧森森的悬崖陡壁之间的狭窄的...

丹巴县18859984710: 求一篇仿写狱中书简作文200多字 -
掌斩伊达: 这几天,老天爷始终阴沉着脸.时而绵绵细雨,时而倾盆大雨,细雨轻巧地落在藤蔓上,顺延而下,与地面的伙伴相拥在一起;暴雨粗鲁的打在花蕾上,与其同落,结束了.说来也奇怪,晴朗的天气里,要我拿着本书去仔细品味是绝对不可能的...

丹巴县18859984710: 读《狱中书简》有感600初二 -
掌斩伊达: 读《狱中书简》有感600字初二

丹巴县18859984710: 阅读《狱中书简》节选,回答问题.宋儒莎,你知道我现在在哪儿,我在哪儿给你写这封信吗?在花园里! -
掌斩伊达: 1、拟人拯救孔雀蝶2、“一切景语皆情语”反衬出作者平和沉静的心境,表现她对生活、生命和自由的追求赞美,更体现了她丰富的情感、乐观的精神和坚定的信念.3、三次表现了生命的愉快,充溢着作者对平凡、愉快、美好生命的沉醉感.4、“不禁”表明同情心油然而生,“战栗”说明内心极度惊慌,失措.“赶紧”拯救生命的急切.“小心翼翼”对弱小生命的呵护.5、不矛盾在作者看来生命诚可贵,追求价更高,若为理想故,一切皆可抛.越是写她对生命的沉醉,越能表现她高尚的情感,无畏的精神,壮丽的情怀.

丹巴县18859984710: 八年级下册《狱中书简》读后感 -
掌斩伊达: 了解作者有关的文学常识. 品味文中富有感情的句子和段落,加深对语言的分析和理解. 感悟作者对生命的热爱与赞美.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态度.教学难点: 理解对“生命的沉醉”的美好感觉.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时...

丹巴县18859984710: 下列对课文的理解有误的一组(  )(3分) A.《狱中书简》中没有描绘监狱的黑暗与残酷,而是描写了一些美好的富有生命力的东西.说明监狱的生活... -
掌斩伊达:[答案] A 作者只所以这样写是为表现主人公对生命的赞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是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体现.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