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说:人的精神内没有“自我”,五蕴中也没有“自我”,但是佛教中阿赖耶识怎么被称为“我”呢?

作者&投稿:祢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佛教中讲人无自性(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主体)但又讲人有轮回,请问人从这世轮回至下世,不变的主体是什么~

有关佛教对于“我”的认识,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如果要详细的来说,至少要形成一部专著。如果用浅显得语言来概括地说:

  一种是“假我”;

  一种是“真我”。

  1,假我。

  假我:是有情众生所认为的“我”,有情众生将什么认为是“我”呢?

  《大般涅槃经》卷三十二,佛云:

  “众生‘我’者即是五阴(五蕴),离阴(蕴)之外更无别‘我’。”

  翻译过来就是:有情众生所认为的“我”就是五蕴,也就是说有情众生将五蕴当作是“我”,离开了五蕴,更没有另外的一个“我”存在!——当然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

  有情众生产生“我”的原因,是因为存有的无明,不知无我正理,而使得有情产生错误的认知,将合和运作的五蕴视为“我”。譬如,人在昏暗的角落,看见一团绳子,以为是一条蛇,害怕得要死。本来绳子不是蛇,因为昏暗,误以为绳子是蛇。绳子表示“五蕴”,昏暗表示“无明”——有情不明白无我的道理,蛇是指人们经过错误的认知所产生的“我”,本来是一段绳子(五蕴),本来没有蛇(我)的,可是因为昏暗(无明),错误地将绳子(五蕴)当成是蛇(我),以为绳子(五蕴)是蛇(我)。可见,蛇(我)不是真实存在的,是因为昏暗(无明),让人产生了错觉,才会认为蛇(我)是存在的。

  “我”是有情众生基于虚妄的认知,而产生出来的。

  众生感觉到“我”的“存在”以后,又以虚幻的“我”为基点,把三界万法,区分为“我”与“我所”。五蕴就是“我”,“我”以外的一切法,被“我”所认知、所感受、所支配的一切事物、对象,都成为“我所”。因此,有情众生基于错误的基点——虚妄“我”的存在,而在追逐“我所”,贪着“我所”——色、声、香、味、触、法、名闻利养等等,贪着追逐“我所”的结果,是造下轮回的业。

  对于有情众生将五蕴当成是“我”,故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卷第四十二破斥说:

  “若五众(五蕴)即是我则无别我所以者何。我是一众是五。一不作五五不作一。复次五众无常生灭相。五众是我亦应生灭。若生灭者则失罪福。是五众从因缘和合生不自在。我若尔者何用我为。不自在故。如是等过罪故不得说言。色如去受想行识如去。离五众亦不应有我无相故。若知见受等是皆五众相非是我相。智者云何说离五众而有我。以是故言不也。若有言别更有我无五众。是亦不然。皆是颠倒妄见分别。如是种种因缘知无我。我即是如去诸法亦尔皆同如去。以无主故法无所属。”

  2,真我。

  佛教对于“真我”的定义是:

  《大般涅槃经》卷第一,佛云:

  “何者是我。若法是实、是真、是常、是主、是依性不变易者。是名为我。如彼大医善解乳药。如来亦尔。为众生故说诸法中真实有我。”

  因此,符合真实的“我”的条件是:实、真、常、主、不变异的一法,才是“真我”!

  符合这个条件的只有诸佛的法身,在因地称为如来藏:

  诸佛法身,体是真实,常住不变异,依诸佛法身,才有圆满报身和无量的化身的存在,法身能辗转生出诸佛如来的一切功德,故法身是“主”。

  因此,佛教所说的真我,是指诸佛的法身,或者方便说为如来藏。如:

  《无上依经》 菩提品第三 佛云:

  “阿难!如来法身是一切种智之境界故。声闻缘觉不能观察如来法身,颠倒修习不可拔断。云何如此?如来法身最胜常住,应当修习,(然二乘)背常住修,住无常修;如来法身最上妙乐应当修习,(然二乘)背妙乐修,住于苦修;如来法身、最胜‘真我’应当修习,(然二乘)背真我修,住无我修;如来法身最极清净应当修习,(然二乘)背清净修,住不清净修。因此倒修,声闻缘觉所住之道非是如来法身四德道所至处,是故法身常乐我净,非其境界。”

  “阿难!若有众生信如来语,能见法身常、乐、我、净,是众生者无颠倒心,生真正见;云何如此?倒修声闻缘觉所住之道,非是如来法身四德道所至处。是故法身常乐我净,非其境界。”

  《大般涅槃经》卷7佛云:

  “若言佛法必定无我者,是故如来敕诸弟子修习无我,名为颠倒,是名第三颠倒。……佛言:‘善男子!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是我义,从本以来,常为无量烦恼所覆,是故众生不能得见。”


如果说谁在轮回,在唯识宗里,对这一问题有详尽的说明,提出阿赖耶识作为生命延续的主体。或许有人会说:阿赖耶识和灵魂又有什么区别呢?灵魂是永恒的,而阿赖耶识则念念生灭,相似相续。具体来说,作为生命主体而存在的阿赖耶识,其内涵会随着我们的行为不断改变。当然,将阿赖耶识作为生命延续的主体并不是非常精确的说法,如果我们一定要设想有个主体的话,不妨如此解释。

阿弥陀佛,阿赖耶识不是五蕴中的意识,五蕴中的意识是第六识(眼,耳,鼻,舌,身,意,未那,阿赖耶)阿赖耶识是第八识。


师兄说灵魂永恒存在的问题,这个不能立刻回答,因为佛教没有说过“灵魂”这个词,佛教用“神识”“阿赖耶识”“本性”“自性”“法身”“真心”来指众生的第八识,灵魂是我们世人的俗称,具体的理解也各有所异,有的认为是第六识的意识,有的认为是第八识的阿赖耶识,佛告诉我们第八识是不生不灭的,第六识虚妄无常的,那么灵魂一词想必师兄也自有答案了。

“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

第一层“人的精神内没有“自我”,五蕴中也没有“自我””理解错了,不是“自我”,而是一个不依赖内外因而独立存在永恒不变的“我”是不存在的。
第二层“但是佛教中阿赖耶识怎么被称为“我”呢?”,唯识宗有句名言““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其中”阿陀那识“就是阿赖耶识的另一个翻译名称,这句话里已经明确的说,阿赖耶识的道理非常深奥,我(释迦摩尼佛)对普通人不讲的,怕他们听不懂执着阿赖耶识就是自我。
第三层,”阿赖耶识是第九识,其中五蕴有是感觉器官造成的,这不自相矛盾吗?“类似的佛教专有名词很多,不能简单的望文生义,下边”从许昌vvbn“讲得对呢,”阿赖耶识是第八识。庵摩罗识才是第九识。五蕴只是阿赖耶识变现出来,所以说五蕴本空。佛学讲无我,因为迷了,所以有我,而轮回六道,受苦不已。“,五蕴啊,是阿赖耶识变化出来的境界,感觉器官造成的还没有跳出色蕴的范围,五蕴分为 色、受、想、行、识,具体要讲的话,可能要八个小时左右能讲清楚就算有水平了,不是字面上的意思,五感,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的感觉还只在色蕴的范围以内,受蕴,既有身体感官传达信号的问题,又有心理分别喜好的问题,想蕴,就更加深密了,不是我们平常说的思想,比思想这个词不知道深进去多少倍了,行蕴也不是指行为,简单说就像物理学的惯性一样,识蕴,拿现代心理学来说,现代心理学研究的包括普通说的潜意识,还没有跳出第六意识的范围,而识蕴已经是第八意识的范围了。
蕴的意思是聚合,比如几个泡泡聚合在一起,看起来形状似乎是一个新的东西,比如人体也是一个个细胞聚合起来的,里边有个东西在思想,会思考,能感受痛苦和快乐,我们就给他取个名字叫”我“,实际上,一个不依靠内外因而单独存在的我,根本就找不到,只要几分钟吸不到氧气就死了,人还得依靠氧气存在,这就是无我,其实我们内心还深藏着一个灵魂,这个超越我们想象的佛性,就是佛教要认识的东西,也是把第八意识阿赖耶识彻底净化后展现出来的第九意识庵摩罗识,又叫白净识。

阿赖耶识释义争论很多,各派不一,称为“我”也是中文释义的时候有人使用而已,也译为“本识”
唯识是佛教的基础理论,从哲学上可以部分用唯心来解释,这是从感官意识和精神意识两方面解释人和自然界的关系,并指出精神意识是根本,而精神意识达到一定程度(观自在,就是自然世界就是内心世界),由肉体包括感官意识造成的痛苦就解决了,所以实际上阿特曼的“我”也是指个体精神意识,或者简单叫自我意识
佛教只要不被勉勉强强的写出来就没有自我矛盾的地方,精神力量强大的人的确可以从意识上屏蔽肉体的痛苦,中文有时候不太容易表达清楚一些东西,所谓人的精神内没有“自我”,五蕴中也没有“自我”,这个估计也是释义不清,自我意识和我的肉体是不同的
这里还有一个概念,佛教说要放下“我执”,有很多说法,本来译为“感执”就可以了,就是人通常从感官意识认知世界,这是造成欲望和痛苦的根源,也是造成认知错误的根源,如同文字容易造成认知错误一样,破除认知错误,不受感官意识困扰的方法就是让精神意识超越感官意识,很难,就像我不敲这一大堆字,你恰好认识这一大堆字,你不会知道我要表达什么,也许你认识这一大堆字,也不知道我要表达什么,也许我敲了这一大堆字,也不知道自己要表达什么,看完就忘了最好

阿赖耶识是第八识,根据中国现存下来的法相宗,只有八识。而且五蕴是感觉器官造成的这个观点是不恰当的。还是根据法相宗,人的感官认识要有外尘,还要相应的浮尘根也要完好,还要有相应的识配合才行,以上统称18界。由上述那么多条件和合才会发生认识作用,如果缺少,就会有问题,所以你所谓的这个“我”是非常脆弱的。而且佛家的所谓“我”和一般语言上的“我”不是一个概念,不是单指人的个体那个自我,而是指某种恒常不变的东西。

阿赖耶识是称为种子识,只有第7末那识才是你所谓的“我执”识,三藏法师玄奘以的经典里常有俱生我执,指的就是它。阿赖耶是不称“我”的。

自我”,有多种状态。有真也有假。一般人的 '我' 是虚幻。五蕴也是虚幻。当一个人寻找真我的时候,到了某阶段,会发现另有一个 “自我”,佛教中名字叫 '阿赖耶识'。它仍未是真的我,但比较接近了。是个进步。阿赖耶识是第八识,根据中国现存下来的法相宗,只有八识。而且五蕴是感觉器官造成的这个观点是不恰当的。还是根据法相宗,人的感官认识要有外尘,还要相应的浮尘根也要完好,还要有相应的识配合才行,以上统称18界。由上述那么多条件和合才会发生认识作用,如果缺少,就会有问题,所以你所谓的这个“我”是非常脆弱的。而且佛家的所谓“我”和一般语言上的“我”不是一个概念,不是单指人的个体那个自我,而是指某种恒常不变的东西。阿赖耶识是称为种子识,只有第7末那识才是你所谓的“我执”识,三藏法师玄奘以的经典里常有俱生我执,指的就是它。阿赖耶是不称“我”的。

阿赖耶识是第八识。庵摩罗识才是第九识。五蕴只是阿赖耶识变现出来,所以说五蕴本空。佛学讲无我,因为迷了,所以有我,而轮回六道,受苦不已。


有人说有灵魂,有人说没灵魂,但是人都是一样的,真相,只有一个!_百度知 ...
但是说看不见,就没有,这是一种“唯直观论”。心理学上说:人的感官所感知的(这还不是认识)不过是事物的现象;只有理智对已感知的材料进行分析思考,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许多看不见的东西由实践和推理证明,他们是绝对存在的。 无论什么样的无神论者,口说不信神、不信灵魂,但总承认人是有精神生活的。我们要问...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那老头这时才明白,原来自然的力量比他的教诫要强得多!接着,薄伽丘抒发了他极富人文精神的感叹:“谁...“保护人首先是使他们的牲口愚蠢,并且小心提防这些温顺的畜生不要竟敢冒险从锁着他们的摇车里面迈出一

人的思想和精神看不见摸不着,是物质的怎样形式存在的?
( 2 )人的意识具有社会性,人工智能没有社会性。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具有社会性。人脑的意识活动构成人的精神世界,包含丰富的感情内容。电脑所表现出来的只能是对人脑意识活动的模拟,不具有社会性,不包含感情的内容。 例:(略) ( 3 )意识活动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人工智能不具有这种创造性。 人脑的思维活动是一...

佛教的精髓精神是什么?
是说灭除贪爱欲望,便断除了产生苦恼的原因,使自己永远不再轮回于生死苦海。这是原始佛教所追求的最高的精神境界。从《阿含经》上经常看到释迦牟尼向弟子描述自己达到的至高解脱境界是: 我生已尽,烦恼已灭,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意为我的现世生命已经结束,一切烦恼彻底断灭,修行已达圆满,从此...

在精神匮乏 物质匮乏的年代 人怎么弥补空虚?
《人生的智慧》,是力促叔本华成为哲学家的大作,他从一个很世俗的角度,剖析人的幸福快乐源泉到底来自哪里,叔本华说,人生两苦,物质匮乏,精神空虚,上流社会精神空虚,市井小民物质贫乏,所以人人都很苦恼。叔本华认为,人性中的某些弱点好像是一只猴子,在贫穷、内心没有安全感的时候,猴子会被禁锢在...

人文精神具体是什么?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

什么叫人文精神
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人文,作为一种独特的精神现象,是万物的尺度,人类智慧与精神的载体,是人类所特有的且为人而存在的人类有史以来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在人类的世代繁衍承传中一直占据着优先的地位。

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精神内涵是什么不
性质:新兴资产阶级和市民阶层反封建教会的政治斗争.作用:①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②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③在政治上、经济上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了新兴的民族国家.6、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含义:反对天主教会的宗教特权,提出人的个性解放,使人从...

精神的的名人名言有哪些?
〔俄〕列夫?托尔斯泰:《最后的日记》人,没有精神长成的自由,这就是世界上的悲剧的源泉。〔苏〕高尔基:《忏悔》一个人的精神情趣越是贫乏,他在寻找精神欢乐手段方面表现得越是低下。〔苏〕苏霍姆林斯基:《论爱情》无论是绝望还是不幸,归根到底都是人的精神使然,从这个意义上说,希望首先产生于克服自身的悲观情绪...

满江红辛弃疾翻译及赏析是什么?
我为国而愁的太厉害了,但没有地方说,因为那些流莺乳燕太可怕了,如果她们知道了这个消息,又要陷害我。如今也不知道书信在哪里,我想念的朋友仍然没有踪迹。空教我上楼去瞭望。我到楼上去的次数太多了,实在没有脸面再上去了。即使是到了楼上也看不到我想念的人,只看见楼外的原野上一片碧绿的庄稼。 【满江红...

伊吾县15288415602: 无我是什么意思? -
赖的复方: 佛家认为,人是由色法、名法构成,这里面没有永恒不变的我,也没有灵魂.组成“人”的这些极其细微的色法和名法,一直都在不停地生灭着,没有不生灭的东西,也没有一个叫做'我'的实体存在. 无我,又叫非身、非我.南传上座部佛教...

伊吾县15288415602: 佛教里面的「无我」究竟是什么意思 -
赖的复方: 无我是佛发现五取蕴的共相之一,五蕴的共相是“无常、苦、无我”; 什么是“共相”呢?共相是指共同特征.佛陀说“无我者非我、非我所,非我之我.”以不实之义为无我.当观受无常,如是观者则于受调伏欲贪、断欲贪(忿怒) ;当观...

伊吾县15288415602: 佛教说的无我是什么意思? -
赖的复方: 无我,原是佛教教义,也称非我、非身.佛教根据缘起理论,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没有独立的、实在的自体,即没有一个常一主宰的“自我”(灵魂)的存在,此即人无我;法无我(法空)则认为一切法都由种种因缘和合而生,不断变迁,没有常恒的主宰者.当然,我们日常也常用“无我”,意思与忘我相近.

伊吾县15288415602: 宗教中的无我大体意思是什么? -
赖的复方: 无我【无我(anatman)】wuwo 佛教教义.亦称非我、非身.三法印之一.佛教根据缘起理论,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没有独立的、实在的自体,即没有一个常一主宰的“自我”(灵魂)的存在.原始佛教在《相应部经典》中着重论述了佛...

伊吾县15288415602: 佛教说“无我”是什么意思 -
赖的复方: “有情”的巴厘语是“萨埵”,人和一切有情感的生物都叫做有情.婆罗门教和其他各派主张一切有情都有一个常住的(固定不变地存在的)、起主宰作用的自我(意义与“灵魂”相当).缘起论则认为所谓“有情”,无非是种种物质和精神的...

伊吾县15288415602: 佛教 无我的观点怎么理解 -
赖的复方: 空即是有 有即是空 顿悟 以忘我的手段达到无我的境界 色身是不能自己工作的 除非自己去用它 正所谓一心不可二用 这个心就是真我们忘却的菩提心的动力 正是我们误认色身为己 才会被色身用了这个动力 为什么要用忘我的手段来达到无我的境...

伊吾县15288415602: 如何理解佛教的「无我」 -
赖的复方: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我们晚上睡觉都做梦,梦里都很真实,仿佛身临其境,梦“醒”以后知道自己是在做梦. 可我们是真醒了吗?其实并没有.梦中梦 十法界 除佛外 都在做梦 只是程度有深浅 畜生梦最重 菩萨梦最轻 (十法...

伊吾县15288415602: 佛说无我代表什么???
赖的复方: 撇开佛教只说最初的佛教思想 就是古代最最完善的一部心理学体系! 我 是人们对于世界认识的观念映射 无我 指的是空性 是事物的本质 不因"受想行识"的改变而改变丝毫 空 是佛教的最终实在 PS:人的思想精神 仍然是人的"自性"

伊吾县15288415602: 佛陀说:“爱的真谛就是无我和慈悲.”无我是该理解为不自私还是理解为不懂得为自己着想,亦或是理解为没有自我? -
赖的复方: 无我的意思是心无旁骛、心无杂念,就是不管做任何事情都要专心,不要顾此失彼,而并不是要你为了别人而放弃什么,当然你可以理解为不自私,但是无我其实更多的是要你在乎自己,保持一颗积极而纯粹的心!!这是一种高尚的境界哦,爱己才能推而广之的加以爱人嘛!!

伊吾县15288415602: 佛家说无为,无我.岂不是就是我们常人中的傻瓜无二 -
赖的复方: 1. 真如佛性,本性,一真法界,涅槃境界才是无为,如果要契入无为的本性,还是不离开事修.所谓【空有不二,真空妙有,不二法门.】可以看《维摩诘经》《解深密经》. 2. 无我,我不通达,不解释了. 3. 您可以看看《六祖坛经》. 4. 空...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