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哪五个时段?(名称)它们相当于现代的什么时间

作者&投稿:大叔岩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我国古代把一昼分为几个时辰~

  古人把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段叫一个时辰。十二时辰既可以指一天,也可以指任何一个时辰。十二时辰是古人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
  十二时由十二个特定的时间名词构成。人们可以从先秦的古籍中溯寻出这些词语的渊源。汉代之前,这些称谓多有不同,直到汉代太初年间,我国实行了太初历,“其以一日分十二时,而以干支为纪。”(赵翼《陔余丛考》卷34)才基本定型定名①。十二时表时独特、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天文历法的一大杰出贡献,也是我国灿烂的文化瑰宝之一。
  下面对十二时的名称逐一诠解溯源,以便读者了解它们的词义、来源和用例。
  [编辑本段]一、夜半
  十二时的第一个时辰,就叫“夜半”。人们最早把“夜半”作为时间名词来使用的例子,见于《左传·哀公十六年》:“醉而送之,夜半而遣之。”
  “夜半”所指的时间是前日夜11时~当日凌晨1时(北京时间,24小时制,下同)。这个时段用地支命名,称作子时。
  孔颖达在为《春秋·庄公七年》中“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一句作疏云:“夜者,自昏至旦之总名。”天色由黑到亮的这段,都称为夜。“夜半”是指天黑至天亮这一自然现象变化的中间时段,而人们平素所说的“半夜”则是笼统地指全部的天黑了的时间,其时间往往超出夜半的那两个小时。
  一年之始为正;一月之始为朔。我国现在的农历是以十一月为正,以夜半为朔的起点的。尽管古代典籍中对于“朔之始”还有以“平旦”或“鸡鸣”等为起点的多种不同说法,但是,人们总是用夜半子时合朔作为起始点来计算历法的。
  “夜半”一词常被文人用于诗词之中。如:“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不胜枚举。
  [编辑本段]二、鸡鸣
  “鸡鸣”,《辞源》注为:“兵器名。”《辞海》则注道:“《诗经·齐风》篇名。乐府《相和歌》曲名。戈的别称。”这两部工具书都缺注了十二时中的“鸡鸣”的词义。
  从字面上来看,“鸡鸣”确有“鸡叫”之意,但它在十二时中却是特指夜半之后、平旦以前的那一时段,即深夜过后的1~3时,以地支来称其名则为丑时。
  鸡被古人褒称作“知时畜也”。《韩诗外传》中赞颂鸡云:“守夜不失时,信也。”曙光初现,雄鸡啼鸣,拂晓来临,人们起身。
  “鸡鸣”一词,源于《春秋左传正义》中“鸡鸣而食,唯命是听”之句。早于此例的句子里,即或有“鸡鸣”,也均非特指时间,而仅仅是表示“鸡叫了”这种情况。如:“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诗经·风雨》)等。
  [编辑本段]三、平旦
  太阳露出地平线之前,天刚蒙蒙亮的一段时候称“平旦”,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黎明之时。用地支表示这个时段则为寅时,即每天清晨的3~5时。
  《孟子,告子上》中的“平日之气”,四是我们所见到的“平旦”一词的最早用例。这句里的“气”,系指“天空的云气”。后来的《史记·李将军传》一文也用了“平旦”这个词。如:“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至于后来的诗词中就用得更多了。
  [编辑本段]四、日出
  这个词最初见于《诗经·桧风·羔裘》:“日出有曜,羔裘如膏。”“日出”是指太阳升出地平线之时。用地支命名,为卯时。这个时段指每天清早的5~7时。此时,旭日东升,光耀大地,给人以勃勃生机之感。
  在古代诗文中,人们使用“日出”这个时间名词的例子很多。例如:《史记·封禅书》载:“以递日出。”再如晋代皇甫谧《高士传》卷上:“帝尧之世,天下大和,百姓无事,壤父年八十而击壤于道中。观者曰:‘大哉帝之德也。’壤父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
  [编辑本段]五、食时
  食时就是古人“朝食”(吃早饭)之时,即每天的7~9时。以地支命名,称之为辰时。
  “食时”一词,早在《礼记》中就出现了。例如:“故君子仕则不稼,田则不渔,食时不力珍,大夫不坐羊,士不坐犬。”(《礼记·坊记》)另外,《管子·弟子职》里也有运用“食时”的句子。如:“至于食时,先生将食。”还有,《文选》中任昉的《齐竟陵文宣王行状》一文说:“淮南取贵于食时。”刘良注:“汉淮南王安好书,天子为使《离骚传》,朝受诏,至食时进之。”
  [编辑本段]六、隅中
  临近中午的时候为隅中,即上午的9~11时,用地支表示为巳时。
  《淮南子·天文训》最早出现“隅中”一词:“日出于旸谷,……至于桑野,是谓晏食;至于衡阳,是谓隅中;至于昆吾,是谓正中。”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角为隅”,那么这个隅(即斜角)与时间有什么联系呢?如果以《淮南子》的作者,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苏非等人的著书之地长安(今陕西西安)为观测点,人们在巳时观察,衡阳、昆吾两山皆在南方,当太阳运行到衡阳上方,还没有运转到昆吾上空时,长安观测点与衡阳上方的太阳的连线,同观测点与昆吾上空的太阳的连线形成一个夹角。这个夹角就是以长安为基准测位测得的巳时与午时这两个时辰形成的交角。这个交角就是太阳在隅中初临时与其在正中时所形成的东倾斜角,因此,人们称这个时段为“隅中”。
  《春秋左传·昭公五年》载:“‘日之数十,故有十时。’(西晋杜预)注:‘日昳为台,隅中日出,阙不在弟。’”这条注释也可作运用“隅中”一词的古文例证。
  [编辑本段]七、日中
  太阳已经运行到中天,即为正午的时辰。日中表示每天的11~13时。这一时段用地支命名,称作午时。
  上古时期,人们把太阳行至正中天空时作为到集市去交易的时间标志,这样的商品交换的初期活动,就在日中时辰进行。有例为证:“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易·系辞下》)
  《列子·汤问》:“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另外,《史记·司马穰苴列传》:“与庄贾约,旦日日中,会于军门。”“日中”在古籍中使用相当频繁。
  [编辑本段]八、日昳
  “昳”,《说文》释为“日昃也。”“昃,日在西方时,侧也。”
  “日昳”,以地支命名,即未时,指每日的13~15时。
  这个时间名词,最初见于《史记·天官书》:“旦至食,为麦;食至日昳,为稷。”又《汉书·游侠传》:“诸客奔走市买,至日昳皆会。”“日昳”的意义是,太阳过了中天偏斜向西边。以中天为界,这时的太阳与隅中之日相对。
  [编辑本段]九、晡时
  古人进餐习惯,吃第二顿饭是在晡时。因此,“晡时”之义即“第二次进餐之时”。这一时段以地支命名为申时,它指每天的15~17时。古时“晡”与“馎”相通。《说文段注》:“馎,申时食也。……‘馎’,一作‘晡’引申之义。凡食,皆曰馎。又以食食人谓之晡。”
  “晡”(馎)时”,始见于《淮南子·天文训》篇:“(日)至于悲谷,是谓晡时。”
  《资治通鉴·唐纪》里有使用“晡时”的例子:“晡时,门坏。无济于城上请罪,进诚梯而下之。”古人还常常以“晡”这个字来代替“晡时”而写入作品中,如杜甫的《徐步》:“整履步青芜,荒庭日欲晡。”白居易的《宿杜曲花下》:“但惜春将晚,宁愁日渐晡。”
  [编辑本段]十、日入
  顾名思义,“日入”即为太阳落山,这是夕阳西下的时候。古人用地支称这一时段为酉时。它指每日的17~19时。
  “日入”一词似始见于《春秋左传正义》:“日入而说,许偃御右广。养由基为右,彭名御左广。”在《庄子·让王》中有这样一段话:“善卷曰:‘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烯;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
  古时,人们又将“日出”和“日入”分别作为白天和黑夜到来的标志。《元史·日历志》云:“日出为昼,日入为夜。”当时人们生产劳动、休养生息就是以“日出”、“日入”为基本的简易时间表的。
  [编辑本段]十一、黄昏
  指太阳落去,天色欲黑而未黑之时,即19~21时。用地支表示为戌时。
  人们为什么要用“黄昏”来表示这一时辰呢?《说文》曰:“黄,地之色也。”又说:“昏,日冥也。”夕阳沉没,万物朦胧,天地昏黄,“黄昏”一词形象地反映出了这一时段典型的自然特色。
  最早使用“黄昏”一词的是大诗人屈原。他在《离骚》中写道:“昔君与我诚言兮,曰黄昏以为期,羌中道而改路。”
  “黄昏”这个词,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尤其是诗词里经常出现。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词人在这词句中把“黄昏”作为青年男女幽会的美好时刻来使用,是极确切的。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则流露了作者李商隐对自己年华迟暮的慨叹。
  [编辑本段]十二、人定
  这是一昼夜中十二时的最末一个时辰,它指当夜的21~23时,地支命名是亥时。“人定”的意思为:夜已很深,人们停止活动、安歇睡眠的时候。
  “人定”最早见于《后汉书·来歙传》:“臣夜人定后,为何人所贼伤,中臣要害。”
  我国古代民歌中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L雀东南飞》有“晻晻黄昏后,寂寂人定初”的诗句。宋代吴曾的《能改斋漫录》中有这样一句话:“熙宁二年十一月,京师每夕有赤气,见西南隅,如火,至人定乃灭。”了解了“人定”的时间概念,就可以正确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了。
  王充《论衡》卷23《�时篇》说:“一日之中分为十二时,平旦寅,日出卯也。”大约在公元一世纪初,十二支名与十二时名已配合运用,排定次序。之后,在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各种类型的《十二时》歌。在莫高窟发现的敦煌遗书中,大量地保存了这类作品,有兴趣的读者,不妨去翻翻最近出版的《敦煌歌辞总编》。
  [编辑本段]附:各个时辰的部分别称
  夜半 【yè bàn】:子夜 夜分 中夜 未旦 宵分
  鸡鸣 【jī míng】:荒鸡
  平旦 【píng dàn】:平明 旦明 黎明 早旦 日旦 昧旦 早晨 早夜 早朝 昧爽 旦日 旦时
  日出 【rì chū】:日上 日生 日始 日晞 旭日 破晓
  食时 【shí shí】:早食 宴食 蚤食
  隅中 【yú zhōng】:日禺 禺中 日禺
  日中 【rì zhōng】:日正 日午 日高 正午 亭午 日当午
  日昳 【rì dié】:日昃 日仄 日侧 日跌 日斜
  晡时 【bū shí】:馎时 日馎 日稷 日夕 夕食
  日入 【rì rù】:日没 日沉 日西 日落 日逝 日晏 日旴 日晦 傍晚
  黄昏 【húang hūn】:日夕 日末 日暮 日晚 日暗 日堕 日曛 曛黄
  人定 【rén dìng】:定昏 夤夜

  何谓十二时辰?
  古人把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段叫一个时辰。十二时辰既可以指一天,也可以指任何一个时辰。十二时辰是古人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
  十二时由十二个特定的时间名词构成。人们可以从先秦的古籍中溯寻出这些词语的渊源。汉代之前,这些称谓多有不同,直到汉代太初年间,我国实行了太初历,“其以一日分十二时,而以干支为纪。”(赵翼《陔余丛考》卷34)才基本定型定名①。十二时表时独特、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天文历法的一大杰出贡献,也是我国灿烂的文化瑰宝之一。
  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
  二十三点至一点 子时 丑时 一点至三点
  凌晨三点至五点 寅时 五点至七点,卯时
  七点至九点,是辰时 九点至十一点,巳时 十一点至十三点,午时 十三点至十五点 未时 十五点至十七点,申时 十七点至十九点 酉时 十九点至二十一点 戌时 二十一点至二十三点 亥时 24至3子时

  古代计时法:
  1、十二时辰制。
  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2、二十四时辰制。
  宋以后把二十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3、十时辰制。
  出现于先秦。昼夜各五分。据《隋书.天文志》,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
  4、五时辰制。
  其名称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还、铺时、大还、高舂、下舂、县(悬)东、黄昏、定昏。参阅《淮南子.天文训》。
  5、百刻制。
  即把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产生与漏刻的使用有关。可能起源于商代。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6、古代不一定具备严格的时间意义,而又常见常用的有关名称亦颇不少。
  一般地说,日出时可称旦、早、朝、晨,日入时称夕、暮、晚。太阳正中时叫日中、正午、亭午,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偏西时叫昃、日昳。日入后是黄昏,黄昏后是人定,人定后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后是鸡鸣,鸡鸣后是昧旦、平明——这是天已亮的时间。古人一天两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这段时间就叫食时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这段时间叫晡时。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时辰———十二地支纪一昼24小时为十二时辰:
  前半夜11时至1时为“子时”,午夜1时至3时为“丑时”,后半夜3时至5时为“寅时”,早上5时至7时为“卯时”,上午7时至9时为“辰时”,9时至11时为“巳时”,11时至下午1时为“午时”,中午1时至3时为“未时”,晚上7时至9时为“戌时”,9时至11时为“亥时”。每个时辰各占两个钟头。可见“从巳时直杀到未时”相当于现在的“从上午9时直杀到下午3时”。
  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
  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每更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由此可见“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五更三点”相当于现在的早晨5时又72分钟,即6时12分,“三更四点”相当于现在的午夜1时又96分钟,即2时36分。
  刻———古代用漏壶计时。
  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而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所以“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时43.2分
  古人将夜里的时间还分为更和点
  一夜等分为五更,一更也等于现在的二个小时,从晚上七时开始起更,一更指七时至九时,二更指九时至十一时,三更指十一时至次日凌晨一时,四更指一时至三时,五更指三时至五时。
  古人把一昼夜分为12个时辰,用12地支表示,每个时辰等于现代的二个小时。古时与现时对照:子时从夜间十一点到次日凌晨一点,丑时从一点到三点,寅时从三点到五点,依此类推,每隔两小时分别为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
  “更天”前最大的数字是五,是指三时至五时。

  中国古代计时单位
  一、 时:
  指时辰,古时一天分12个时辰,采用地支作为时辰名称,并有古代的习惯称法。时辰的起点是午夜。顾炎武《日知录》:“自汉以下。历法渐密,于是以一日分为十二时,盖不知始于何人,而至今遵而不废……然其(指杜元凯注)曰夜半者即今之所谓子时也,鸡鸣者丑也,平旦者寅也,日出者卯也,食时者辰也,隅中者巳也,日中者午也,日昳者未也,哺时者申也,日入者酉也,黄昏者戌也,人定者亥也。一日分为十二,始见于此。”
  北宋时开始将每个时辰分为“初”、“正”两部分,分十二时辰为二十四,称“小时”。
  二、刻:
  大约西周之前,古人就把一昼夜均分为100刻,在漏壶箭杆上刻100格。折合成现代计时单位,则1刻等于14分24秒。“百刻制”是我国最古老、使用时间最长的计时制。
  到了汉代,在使用“百刻制”的同时,又采用以圭表测量太阳射影长短来判断时间的“太阳方位计时”法。圭表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直立于平地上的测日影的标杆或石柱,叫做表;一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叫做圭。既然日影可以用长度单位计量,所以才有“一寸光阴一寸金”的俗语。圭表所测得的每一太阳方位,渐渐有了一个固定的名称,这就是时辰的来历。到了隋唐,“太阳方位计时”正式演变为“十二时辰计时”。“百刻制”与“十二时辰计时”并用,使得我国古代的计时制趋于完善。
  明末清初,西方机械钟表传入中国,在采用十二时辰的同时,也兼用一天二十四小时的计时法。由于百刻制不能与十二个时辰整除,不好计算,又先后改为96刻、108刻和120刻。到了清代才正式规定一昼夜为96刻,每个时辰八刻,又区分为上四刻和下四刻。
  中国古典小说常有“午时三刻开斩”的说法,如,《西游记》第九回:“却说魏征丞相在府,夜观乾象,正萟宝香,只闻得九霄鹤唳,却是天差仙使,捧玉帝金旨一道,着他午时三刻,梦斩泾河老龙。”午时三刻,按照现在的计时方法,是差十五分钟到正午12点。按阴阳家说法,此时是阳气最盛,而现代天文学认为正午最盛,两者说法略有不同。午时三刻是古代重罪犯人行斩刑的时辰,此时开刀问斩,阳气最盛,人死后的阴气会立刻消散,罪大恶极的犯人,被斩后“连鬼都不得做”,以示严惩。罪刑轻者,可在正午开刀行斩刑,让其有鬼做。所以,“午时三刻,梦斩泾河老龙”,以显示老龙罪行极重。
  三、更:
  汉代皇宫中值班人员分五个班次,按时更换,叫“五更”,由此便把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为一个时辰。戌时为一更,亥时为二更,子时为三更,丑时为四更,寅时为五更,其对应如下:
  一更天:戌时 19:00 - 21:00
  二更天:亥时 21:00 - 23:00
  三更天:子时 23:00 - 01:00
  四更天:丑时 01:00 - 03:00
  五更天:寅时 03:00 - 05:00
  “鼓角”、“钟鼓”都是古时用来打更的器具。
  四、点:
  古代使用[2]铜壶滴漏计时,以下漏击点为名。一更分为五点,所以,一点的长度合现在的24分钟。如《西游记》第九回:“却说那太宗梦醒后,念念在心。早已至五鼓三点,太宗设朝,聚集两班文武官员。”“三更两点”就是指深夜11:48;“五鼓三点”就是指凌晨04:12。

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名称是:戌时、亥时、子时、丑时、寅时。也被称为五更,既一更至五更。

对应时间(以唐代以后为例)。

1、戌时、一更:19:00-21:00

2、亥时、二更:21:00-23:00

3、子时、三更:23:00-1:00

4、丑时、四更:1:00-3:00

5、寅时、五更:3:00-5:00

扩展资料:

十二时辰制在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1、【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19时至21时)。

2、【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21时至23时)。

3、【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23时至01时)。

4、【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01时至03时)。

5、【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03时至05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时辰



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
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

前半夜11时至1时为“子时”,午夜1时至3时为“丑时”,后半夜3时至5时为“寅时”,早上5时至7时为“卯时”,上午7时至9时为“辰时”,9时至11时为“巳时”,11时至下午1时为“午时”,中午1时至3时为“未时”,晚上7时至9时为“戌时”,9时至11时为“亥时”。

答: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
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

前半夜11时至1时为“子时”,午夜1时至3时为“丑时”,后半夜3时至5时为“寅时”,早上5时至7时为“卯时”,上午7时至9时为“辰时”,9时至11时为“巳时”,11时至下午1时为“午时”,中午1时至3时为“未时”,晚上7时至9时为“戌时”,9时至11时为“亥时”。

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

黄昏一更一鼓甲夜19-21点 即戊时

人定二更二鼓乙夜21-23点 即亥时

夜半三更三鼓丙夜23-1点 即子时

鸡鸣四更四鼓丁夜1-3点 即丑时

平旦五更五鼓戊夜3-5点 即寅时

古人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叫五更。那你知道它们相当于什么时间吗?
一更(19-21 ) 二更(22-23 ) 三更(24-1 ) 四更(2-3 ) 五更(4-5 )


五更是什么时辰
五更是寅时,也就是03时至05时。五更,是古人把夜晚分为五个时间段,每一时段叫一更,分别在古代十二时辰中的戌时、亥时、子时、丑时、寅时,对比现在是从傍晚19:00至凌晨5:00。在古代,古人为了做好夜晚时间的管理,更好地指导人们的睡眠起居,把夜晚的时间分成了五个时段,每一段叫一更,并用鼓...

古代五更四时指几点
凌晨四点。古代中国民间把夜晚分成四个时段,首位及三个节点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五夜。时是法定计量单位中的时间单位,一昼夜的二十四分之一,旧时的计时单位,一昼夜的十二分之一。计时方法是因应安排工作、生活的需要而衍生出来的。记时方法包括日期规划和时间规划。日期规划,就是编制...

子夜为何时?古人将夜晚划分为几个时段…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古人把一天划为十二个时辰。【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卯时】日出,又名日始...

一更到五更分别是几点到几点?
一更即17:00—21:00(晚上7点—晚上9点);二更即21:00—23:00(晚上9点—晚上11点);三更即23:00—01:00(晚上11点—凌晨1点);四更即01:00—03:00(凌晨1点—凌晨3点);五更即03:00—05:00(凌晨3点—凌晨5点)。受科技水平和计时手段的限制,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

五更天是几点 五更天是现在的什么时间
五更天是几点,五更天是现在的什么时间?五更天指的是凌晨3点到5点,古代中国民间把夜晚分成四个时段,其中五更是指凌晨3点到5点。五更天是十二时辰中的第五个时辰,也是夜晚最深重的一个时辰,通常被称为“五更”。五更天的详细内容介绍:1. 一更(19:00 - 21:00):一更在戌初一刻,称黄昏,...

五更是几点到几点之间
五更即03:00—05:00(凌晨3点—凌晨5点),古代中国民间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首尾及三个节点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五夜。一夜有五更,即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受科技水平和计时手段的限制,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如今...

五更天是几点钟
五更天是凌晨3点-5点。古代中国民间把夜晚分成四个时段,一夜有五更,其中戌时为一更、亥时为二更、子时为三更、丑时为四更、寅时为五更。戌时指19时-21时,亥时指21时-23时,子时指23时-1时,丑时指凌晨1时-凌晨3时,寅时指凌晨3时-5时。

古时人们把夜晚分为5更.分别是什么
古代把晚上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前半夜11时至1时为子时,午夜1时至3时为丑时,后半夜3时至5时为寅时,早上5时到7时为卯时,上午7时到9时为辰时,9时到11时巳时,11时到下午1时为午时,中午1时到3时为未时,晚上7时到9时戌时,9时到11时为亥时。把一夜分为五更,按...

二更是几点到几点
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更,夜间巡逻人员用击鼓或打钲的方式给百姓授时,称为打更,夜晚五更的具体时间如下:一更约为现在的19:12分。二更为21:36分,三更是0点。四更为02:24分。五更为04:48分。每更大约两个多小时,分为八刻,未刻是一个时辰的最后一刻。二更,是指21-23点;被称为“人定”...

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分别是几点
一更对应现代时间19-21点,二更对应现代时间的21-23点,三更对应现代时间的23-1点,四更对应现代时间的凌晨1-3点,五更对应现代时间的凌晨3-5点。古代中国民间把夜晚分成五个时间段,首尾及三个节点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五夜。五更是将一夜时间平均分为五份,每份一更。每更又分为...

会同县18582383857: 古代时通常把夜晚的时间称为一更天 二更天,那麽它具体是几点到几点呢? -
汪连多帕: 我国古代还有把夜晚分为五个时段的方法,叫五夜或五更,情况如下. 五更与现今时间比较表 夜间时辰 五 夜 五 更 时 间 黄 昏 一 更 19—21 人 定 二 更 21—23 夜 半 三 更 23—1 鸡 鸣 四 更 1—3 平 日 五 更 3—5我国古代纪时,还有更细的分法.最初分一昼夜为100刻.这办法一直沿用到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漏以铜壶盛水,刻节,昼夜百刻."后来由于昼夜100刻与分为十二时辰不能相配,使用不便,曾改分为120刻,96刻,108刻.但大多使用百刻制,到清代才改为96刻制"和十二时辰配合使用.

会同县18582383857: 子夜为何时?古人将夜晚划分为几个时段… -
汪连多帕:[答案] 古人将一夜划分为五更,每更等于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晚上7时称为定更,又称起更;9时称为二更;11时称... 《群英会蒋干中计》:“从巳时直杀到未时.” 【五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

会同县18582383857: 古时五更天是几点 -
汪连多帕: 古代五更为凌晨3点-5点. 古代中国民间把夜晚分成四个时段,首尾及三个节点用鼓打更报时.一夜有五更,即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 古代同时也常常采用十二时辰法.每个地支对应固定的一段时间(时辰).中国古时把一昼夜分为...

会同县18582383857: “五更”大约是几点钟? -
汪连多帕: 五更/时间:03时至05时.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黄昏、一更、一鼓、甲夜,19-21点 .人定、二更、二鼓、乙夜,21-23点 .夜半、三更、三鼓、丙夜,23-1点 .鸡鸣、四更、四鼓、...

会同县18582383857: 五更指几点 -
汪连多帕: 三点到五点,正点是四点我国古代还有把夜晚分为五个时段的方法,叫五夜或五更,情况如下. 五更与现今时间比较表黄 昏 甲 夜 一 更 19—21 人 定 乙 夜 二 更 21—23 夜 半 丙 夜 三 更 23—1 鸡 鸣 丁 夜 四 更 1—3 平 日 戊 夜 五 更 3—5

会同县18582383857: 时间上的五更是怎么划分的?
汪连多帕: 我国古代把夜晚分为五个时段,用鼓打更 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不了解五更对应的时辰,就无法理解史籍与大量的 文学作品中,如《孔雀东南飞》:“仰头相向鸣, 夜夜达五更.”《群英会蒋干中计》:“伏枕听时, 军中鼓打二更.”《李恝雪夜入蔡州》:“四鼓, 恕至城下,无一人知者.”《登泰山记》:“戊申 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与妻书》:“辛 未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五更(五鼓、五夜)对应的现代时间段是: 黄昏:一更、一鼓或甲夜(19一21点). 人定:二更、二鼓或乙夜(21 — 23点). 夜半:三更、三鼓或丙夜(23—1点). 鸡鸣:四更、四鼓或丁夜(1 一3点). 平旦:五更、五鼓或戊夜(3—5点).

会同县18582383857: 古代的五更天是现代的几点? -
汪连多帕: 五更天是现代早上3-5点时间段. 更为旧时夜间计时单位,古人把一夜分为五个时辰,夜里的每个时辰被称为“更”.一夜即为“五更”,每“更”为现今的两个小时.一更是19点至21点,二更是21点至23点……依次类推. 一更夜从黄昏始 19-...

会同县18582383857: 五更是几度?(三点半) -
汪连多帕: 五更是晚上3点到5点. 我国古代把夜晚分为五个时段的方法,叫五夜或五更. 五更与现今时间比较表:一 更 19—21 二 更 21—23 三 更 23—1 四 更 1—3 五 更 3—5

会同县18582383857: 古代对于时辰的是怎么分的?凌晨2、3点和早上7、8点分别为什么?
汪连多帕: 古代记时的方法 我国古代记时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1、天色记时法:古人根据一天中的天色变化而将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 2、地支记时法:就是以十二地支来表示. 它们...

会同县18582383857: 我也当回古人 夜古人称().银河古人称()天刚亮的时候古人称()天空古人称() -
汪连多帕:[答案] 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如今,半夜三更、打更、更夫等概念已不再与我们的生活直接相关.但在史籍与大量的文学作品中,古计时名称仍然十分重要.如《孔雀东南飞》:“仰头相向鸣,夜夜达...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