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微服私访纪>能否成为研究康熙的主要依据,为什么?历史题

作者&投稿:锁古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康熙微服私访记》可不可以作为研究康熙的主要依据~

不可以。。

虽然康熙皇帝未必有过微服私访,但他确实是中国历史上到地方上巡察社会与了解民情最多的皇帝之一。

  看过电视剧《康熙微服私访记》的观众,很可能会产生疑问:历史上的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果真如此吗?事实上,康熙皇帝作为专制君主,是不可能深入民间接近群众的,他的微服私访故事于史无证,不过属于后世的戏说而已。

  虽然康熙皇帝未必有过微服私访,但他确实是中国历史上到地方上巡察社会与了解民情最多的皇帝之一。《圣祖仁皇帝圣训》设有“省方”类目,记载康熙皇帝有关巡幸的一些谕旨,表明康熙皇帝的行政特色。省方,就是视察四方。翻开《清圣祖实录》,有关康熙皇帝巡幸的记载连篇累牍。他东巡山东,西巡陕西,北巡塞外,南巡江浙,京畿之地更是频繁巡视之地。巍峨泰山、名胜孔府、壮丽五台、苍莽草原、清秀水乡都留下了康熙皇帝的足迹,不过他的巡视主要不是为了游玩,而是出于政务的考虑,从这个角度看,康熙巡幸是勤政的反映。康熙南巡图

  我们还是看看康熙皇帝巡视地方的一些具体情形,以了解康熙巡幸的历史面貌。康熙皇帝最有代表性的巡视是六次南巡。南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黄淮冲决为患”的问题,亲历河道,寻求治河方案,考察治河工程;同时周知吏治,观览民情。南巡主要走水路运河,御舟自京而下,途径直隶(今河北)、山东、江浙,最远到达苏杭。

  康熙皇帝十分注意巡幸尽量避免骚扰百姓。他要求凡巡幸一切需用之物,皆从节俭,巡幸需用草豆木炭食物,概勿令地方官派取民间,扰害百姓,由衙门照时价采买供给。巡幸时常带负责监察的科道官,稽查强行买卖扰害百姓者。要求地方文武大小官员不许与扈从官员以戚友送礼,对于馈送收受人员,“以军法从事”,其扈从大小官员及随往仆役,如有横行生事扰民者,一并从重治罪。还到处张贴安民告示,声明发现地方官私征,定行从重治罪。要求凡经过地方,百姓须各安生业,照常生活,不得迁移远避,反滋扰累。康熙皇帝巡视也注意减少随从人员,轻装南下,巡视堤堰,沿途皆设营幄,不御屋庐。康熙皇帝说自己“便道至浙江观风问俗,简约仪从,卤簿不设,扈从者仅三百余人”。据此可知简约情形下他的巡视队伍规模。巡幸驻跸之处,他说也未有超过三日的,担心扈从人众,恐多留一日即滋百姓一日之扰。可见他注意节制,尽量少给百姓找麻烦。

  尽管如此,地方官害怕接驾不周,同时也想借机敛钱,还是有扰害百姓之事的。康熙皇帝就曾说:各省不肖官员借口修理行宫,供备器物,并建造御书碑亭等项名色,动用正项钱粮。说是捐俸偿还,并不偿补,及至亏空数多,复加倍私派科敛肥己,以致给百姓带来沉重负担。种种弊端,不可胜指。巡幸免不了加重百姓的经济负担。

  

  康熙皇帝认为:“百姓足则国家充裕,若期比屋丰盈,必以蠲租减赋,除其杂派为先。”同时他为了减轻巡幸沿途百姓的负担,经常蠲免沿途地区的地丁钱粮。如第二次南巡,将江南全省积年民欠一应地丁钱粮、屯粱芦课、米麦豆杂税二百二十余万概与蠲除。康熙三十八年(1699)皇帝第三次南巡,看见淮扬一路既困潦灾,所过州县耕获、市场不及以前二十三年(1684)、二十八年(1689)第一、二次南巡时,认为:“此皆由地方有司奉行不善,不能使实惠及民”,因此“亟思拯恤,截留漕粮,宽免积欠”。采取切实措施减轻百姓负担。他也认识到,蠲免钱粮原为百姓小民,然而田亩多归缙绅豪富之家,小民所获甚微,无田穷民未必均沾实惠,约计人民有恒业者十之三四,余皆赁地出租,所余之粮仅能度日。于是要求地主也要给佃户适当免收地租,调整主佃及其与国家的关系。

  由于康熙皇帝大量蠲免钱粮,民间有建立碑亭称颂的,康熙皇帝担心此举各地仿效,未免致损民力,下令停止建造。康熙四十四年(1705)南巡驻跸苏州府城内,正逢生日万寿节,官民奏进各种食物。康熙皇帝以“因阅视河工,巡访风俗而来,非为诞辰也”,谢绝礼物。

  康熙皇帝还以江南浙江为人文萃集之地,入学名额应酌量加增,又於府学分大中小各增五名,以示奖励人才之意,也有同江南知识分子联络感情作用。

  清朝常有百姓拦截官舆告状之事发生,皇帝的舆轿被拦阻,势必影响巡视进展,也不利于安全。于是还严禁军民怀奸挟诈,希逞私愤,善于驻跸处所告讦;倘有妄控,除所告事不与准理外,仍严加治罪。从这一点看,康熙皇帝是不会喜欢进行微服私访的。

  但是,康熙皇帝巡幸也不是不见百姓。他到了扬州一带,因不严警跸,百姓男女老幼奔走杂沓,瞻望恐后,高岸水次,甚至有倾跌之虞。于是要求百姓:“止于夹道跪迎,毋得紊乱追趋,致有诸患。”康熙皇帝巡视山东时,所经城邑百姓扶老携幼,夹道欢迎,康熙皇帝询问道路旁的百姓收成情况,得知“连岁顺成,民生稍得安业”。一般来说,南巡多由舟行,官民群集两岸迎驾,由陆路西巡,经过郡邑官民无不扶老携幼,欢腾道旁。康熙皇帝令在乘舆左右备咨地方利弊,据说大家都畅所欲言。康熙皇帝曾巡幸至德州,见有一二灾民流移道路,于是询问疾苦,表示关心。

 康熙皇帝自称通过到处巡幸,因此风俗民情无不洞悉。巡视南方时注意米价的变动和市场供求关系,防止米价上涨;关心全国各地纳税交银而加征的钱粮火耗数量,反对官员加重火耗;了解到江浙人喜好争讼,告诫改变风尚;认为江南人习尚奢靡,家无储蓄,山西商人多在当地经商,勤俭生活,故多富饶,倡导移风易俗。康熙四十二年(1703),康熙皇帝对大臣说:“朕巡幸七省,畿辅秦晋民俗丰裕,江浙则较三十八年时更胜,山东近因水旱大异畴昔,河南百姓生计甚艰,此二省之民深历朕怀。”这是他巡视地方得到的民生印象,非端居宫中的帝王可比。康熙皇帝评价说:江浙山东等处地方官,因他不时巡幸,各加勉力,操守皆优,山陕官员则劣甚。并说他恨贪污之吏,更过于搞分裂反叛的噶尔丹,此后澄清吏治,如策划平息噶尔丹就好了。

  巡视使康熙皇帝了解到一些民间具体情况,对于行政决策起到了好的作用。如他针对各省督抚上奏编审人丁数目,并未将增加之数全部上报。于是说他凡巡幸地方,所至询问一户或有五六丁止一人交纳钱粮,或有九丁十丁亦止二三人交纳钱粮,其他人并无差徭,共享安乐。西南平定以来,人民日增,土地开垦耕种,生齿实繁。为掌握人丁的实数,决定从康熙五十一年(1712)起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康熙皇帝巡视地方也不耽误工作。如康熙二十三年首次南巡,规定奏章俱三日一送行在,有时内阁送来的时间晚了,他要批阅到深夜。

  康熙皇帝以频繁的巡视地方,关心民生,处理政务,给人们留下了“勤政爱民”的良好形象,为以后的皇帝树立了榜样。人们打他的主意,编出微服私访的故事,也算是事出有因吧。

但凡提到微服私访,人们大都会想起康熙。其实,真实的历史并没有康熙微服私访的记载。那么,为何前段时间公众普遍认为康熙是个善于通过微服私访听取百姓意见、查看黎民生活的好皇帝呢?原来,大家都被影视剧忽悠了,史书中不仅没有康熙微行的记载,相反他曾公开反对微服私访。
《清圣祖实录》记载了康熙晚年的一篇圣谕,上言道:“康熙五十六年三月庚申,谕大学士,学士,九卿等:朕尝观书,见唐明皇游月宫,宋真宗得天书,此皆好事狂妄书生伪造,岂可以为实而信之乎!又宋太祖、明太祖皆有易服微行之事,此开创帝王恐人作弊,昌言于外耳。此等事,朕断不行。举国臣民以及仆隶,未有不识朕者,非徒无益,亦且有妨大体。况欲知天下事,亦不系于此也。”
通过对这段话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康熙之所以反对微服私访,是基于以下考虑:一是老百姓都认识他,微行很难成行;二是了解天下事根本没必要如此做。的确,康熙一生多次公开外出巡游,全天下人几乎都知道他长什么模样,纵是有人未曾谋面,口耳相传,圣容也可暗记于心。再者,康熙对自己所建立的信息网络很自豪,坚信忠臣遍天下,他们皆有资格做自己的第三只眼。
我们不妨看看有人对此的点评,他不可能微服私访的几种条件:1,当时的满洲人相貌很明显,他一出去就有人知道他是满洲人。如果没有卫队护卫,就被中国人集体打死了。那时不少汉族人恨透了满洲人,就如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恨日本人相似。2,当时的满洲人大多汉语不流利,在口音上一听就知道是满洲人,因此,满洲人无法在口音上隐蔽自己的身份。3,康熙时期,全国的抗清救国运动此起彼伏,他出去要很多人保护,根本无法做到微服私访。
皇帝若是真的如影视表现的那样是为了体察民情而微行的话,有几点很不合乎常理:
其一,皇帝既然出宫,肯定要指定专人在京城代为处理日常事务,就好像今天的领导出访外地,都不得不指定负责人代为行使权力一样。国不可一日无君,国家之大各类紧急事务颇多,皇帝想隐名埋姓一段时间,不理国事可能吗?何况,无论哪位皇帝都最担心大权旁落,安能平心静气数日在民间逍遥?
其二,假如指定了专人负责国事,那大事小情仍会源源不断地传送到皇帝手中,京中大臣岂能有不清楚皇帝行踪的?既然知道了,地方官员又怎么可能不知悉皇帝来临?
其三,微行的必要条件是帝王的平民化装束和隐蔽化行踪,这是人们传统观念所不可接受的。皇帝贵为九五之尊,是最讲面子的人,平日里唯恐属下大不敬。若是微服私访,肯定要求他与随从平等相处,活动如布衣草根,这无疑有失体统和尊严的举动,也是诸多大臣会苦苦劝谏的理由之一。可见,出行并不容易。
其四,皇帝微服私访危险系数颇高。纵是身边护卫皆有万夫不当之勇,但也难说不会有个三长两短。所以,作为圣君,一般是不会选择亲临险境的,很有得不偿失的意味。
其五,普通人们都知道,在家千般好出门寸步难。何况帝王乎?他们久享美色佳肴,一旦脱离了荣华富贵,不说他们吃不了这样的苦,起码生活规律要被打乱、起居条件要简陋很多,若是再有点小病小灾的,岂不是自讨苦吃?
就此分析结论看,类似《康熙微服私访记》中所演,皇帝还能在微行中为民排忧解难,无疑就是无稽之谈,纯属美好幻想而已。被现代导演笑侃历史而忽悠,既是被欺骗者的不幸,更是历史真相的不幸。

不能。《康》电视剧尽管来源与历史,但并不完全忠于历史,里面加入了很多戏说成分,并且以当代观众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表现出来,不具备历史的真实性和严肃性。所以,不能作为研究康熙的主要依据。

不能,因为<康熙微服私访纪>中有一些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场景,并且剧情内容多为创作出来与康熙皇帝的生平不相符,所以它不能成为研究康熙的主要依据。

当然不能了,皇帝一般是不能随便出宫的,一个是为了人身安全,一个是如果国家有急事,找不到皇帝怎么办。康熙微服私访记只是依照康熙六次南巡的故事改编的,没有实际意义。
康熙微服私访是不会见证与官方记录的,又怎么能够知道皇帝在外做了什么呀?

这部影视很大程度上美化康熙了。虽然康熙有很大作为,但是不可能只身冒险深入社会的。

不能,康熙微服私访记是电视剧改编的,影片开始就写出本故事纯属虚构


赵亮只是《康熙微服私访记》中的一个太监,为何能够让全国观众都记住他...
这是因为赵亮的演技好将形象塑造的很成功所以让观众印象深刻。说起赵亮那也是很多人的童年回忆,看过《康熙微服私访记》都会被里面机灵幽默的三德子所吸引。赵亮让三德子这个角色有了灵魂也因此深入人心让人无法忘记他。赵亮的演技好让观众印象深刻。赵亮虽然也出演过很多其他角色但是三德子这个角色确实让人...

现在中央电视台11套演的《康熙微服私访记》是哪一部?要是知道的话能告 ...
应该是 康熙微服私访记 第二部《馒头记》 呵呵 我也正在看呢 我们真有缘分

《康熙微服出访记》1中的三德子后来怎么不再出演了?
赵亮是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在第一步拍摄完后赵亮要参加部队的演出,不能出演第二部,后来剧组煞费苦心,几经筛选,选中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话剧团的吴军。吴军不仅外形与赵亮相似,不细心的人还分不出来,而且也很有喜剧味,与角色贴近。张国立版的《康熙微服私访记》四部中,第二部扮演三德子的是...

康熙微服私访记有段话说:花生米就豆腐干吃,能吃出烤鸭的味道来,是什...
金圣叹临刑前将儿子叫在身边,临终嘱咐豆腐干就花生米能吃出烤鸭的味道,没有尝试过,但想来应该是不会错。

这把壶 在哪能买到 我特别想要这把壶 这把壶是康熙微服私访记里面的
景德镇,江西。

谁能给我那个 康熙微服私访记的片头曲的歌词啊
江山无限 原唱:屠洪刚 五花马,青锋剑,江山无限 夜一程,昼一程,星月轮转 巡南走北悠悠万事 世上善恶谁能断 巡南走北悠悠万事 难逃天地人寰 双辕车,乌蓬船,山高路远 醒也罢,梦也罢,人生苦短 千古帝王悠悠万事 功过自有百姓言 千古帝王悠悠万事 难逃天地人寰 ...

康熙微服私访记铁铃儿是谁演的?
自从15岁那年误打误撞进了电视剧《男孩女孩》以来,杨若兮一直福星高照:先是赶上了《财神到》,后又随着《济公传奇》《尚方宝剑》火爆,特别是在《康熙微服私访》中扮演铁铃儿以后,她在诸多影视新秀中脱颖而出。她认为自己之所以进步较快,是因为她有一个至爱亲情垒起来的家庭舞台。 小时候,她没少让家里人费力...

你觉得谁能比王刚更适合和珅?
我觉得王刚就是最好的和珅,他演活了这个角色,以至后来无论是谁来演都只是模仿,都无法超越。王刚在演和珅以后,感觉无论他演什么角色,都给人走错片场的即视感。觉得他就是那个贪官,心机重,城府深,阿谀奉承的各珅,其实王刚演的和珅跟历史上的和坤也是有很大差别的,历史上的和坤是个美男子,...

问一部小时候看过的古装电影名字,大概是九十年代后期。谁能记得呢?
电视剧《康熙微服私访记》

演艺圈公认的十大老戏骨,每人都能撑起一部剧,谁是榜首呢?
第八位是张国立,他被誉为最全面的艺术家。他仍然活跃在娱乐圈,甚至开始担任综艺节目主持人。他有许多受欢迎的作品,如《铁齿铜牙纪晓岚》和《康熙微服私访记》。他在电影《1942》中的表演更是展现了他出色的演技。第七位是陈道明,他以其出色的演技和敬业精神而闻名。他曾经凭借《末代皇帝》获得电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