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反对战争,体恤百姓,但在本文中,孟子对齐宣王攻取燕国持支持态度,这是为什么呢

作者&投稿:裘亨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孟子辞禄万钟的故事~

公元前316年,燕王啥将王位让给了其相子之,引起了燕国内乱。齐大臣沈同私下问孟子是否可以伐燕,孟子认为可以。但齐宣王派匡章伐燕,孟子却认为是以暴伐暴(《孟子·公孙丑下》)。齐军攻下燕后,齐宣王想吞并它,征求孟子的意见,孟子认为要视燕国百姓而定。取燕后,面临着诸侯干涉的威胁,齐宣王又问计于孟子,孟子劝他速从燕国撤兵(《孟子·梁惠王下》),齐宣王拒不接受,结果君臣之间矛盾越来越大。齐宣王为了缓和矛盾,准备召见孟子,孟子却称病不朝。第二天却又出去吊东郭氏。齐王派人来问病,并派来了医生。孟仲子使人半路上阻拦孟子,劝他去朝见齐王,孟子却躲到景丑家留宿。面对景丑的指责,他却答以“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认为不能以爵尊而轻慢齿尊和德尊(《孟子·公孙丑下》)。
  公元前312年,燕人叛齐,齐宣王吞并燕国的计划彻底告败。为此,他自觉“甚惭于孟子”。齐臣陈贾在孟子前替齐王辩护,遭到了孟子的指责(同上)。自此,孟子就要辞去卿位,离齐还乡。宣王主动去见孟子,表示挽留,并打算在临淄城中给他一幢房舍,予以万钟的厚禄。孟子却不接受,决计离齐。在回邹国的途中,孟子心情非常复杂。他在齐边邑昼连住了三晚,希望齐宣王改变态度,亲自来昼挽留他。但齐宣王始终未来,他才在失望中离开了齐国。
请采纳

原文: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国人勿取,或谓国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译文:齐国人攻打燕国,大获全胜。齐宣王问道:“有人劝我不要占领燕国,有人又劝我占领它。我觉得,以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去攻打一个同样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只用了五十天就打下来了,光凭人力是做不到的呀。如果我们不占领它,一定会遭到天灾吧。占领它,怎么样?” 孟子回答说:“占领它而使燕国的老百姓高兴,那就占领它。古人有这样做的,周武王便是。占领它而使燕国的老百姓不高兴,那就不要占领它。古人有这样做的,周文王便是。以齐国这样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去攻打燕国这样一个同样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燕国的老百姓却用饭筐装着饭,用酒壶盛着酒浆来欢迎大王您的军队,难道有别的什么原因吗?不过是想摆脱他们那水深火热的日子罢了。如果您让他们的水更深,火更热,那他们也就会转而去求其他的出路了。”

这一篇是非常有意思的地方,也充分体现了孟子的性格,所以孟子才被称为亚圣,与孔子比起来还是稍差一酬。当时的历史氛围是燕王哙想学圣人,禅位给奸臣子之,所以导致国家发生动乱,齐宣王想乘机进攻燕国。
【原文】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浅论】 这里宣王问孟子是否该伐燕,其实他已经决定伐燕了,所以有“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这一说法,他问孟子,其实就是想获得孟子的赞许而已。孟子很聪明的告诉他,也就是孟子一贯提倡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仁道精神,伐燕应当以“兴灭国,继绝世”的道义精神,才会得到燕国人民的帮助。并不是无条件支持齐国伐燕。因为按当时的礼法,燕、齐同为诸侯国,如果燕国内乱,应该尊周王室的命令来协助平乱,才是合乎礼法的行为。但是齐国擅自出兵干预,已经在道义上有所缺失了。但是由于孟子已经觉察到齐宣王已经下了决心伐燕,所以不好直接说破,只能从侧面说出“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的道理。所以并不是孟子赞成齐宣王的态度。然后才有了下面这段。
【原文】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 者,何以待这?”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 畏人者。《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 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 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 雨降,民大悦。《书》曰:‘溪我后,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 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dān)食壶浆以迎王师。若 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王 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 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 可及止也。”
【浅论】 这也是孟子之所以“亚”之所在。如果是孔子,即使察觉齐宣王的决心,也会直来直去,说出原委。但是由于当时齐王对孟子本身长期的态度,以及微妙的国际形势,孟子在事态已经完全明朗以后再点出要害,这样的回答也不能说不对,只是于孔子来比,就稍逊一酬。

这是因为孟子把人民的意愿作为战争是否该兴起的重要标准当齐宣王在攻取燕国的问题上向孟子请教时,孟子认为取不取燕国要看燕国的人民是否愿意,“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梁惠王下》)


简析白居易的讽喻诗
使白居易对当时人民生活的痛苦有着较为深切的感受,这奠定了他以后在政治上和诗歌创作上关怀百性疾苦的...其次,白居易还注意到边疆无休止的战争导致千万百姓无辜丧生,表现了人民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反对,体现了诗人...写出当时政坛的弊端以及严重的社会问题,体恤百姓生活之疾苦,可以说,白居易的讽喻诗是最能代表诗人的积极...

读《十五从军征》的读后感的作文(600字左右)
当战争拆散了幸福的家庭后,只会有无尽的悲伤,这样的悲剧不仅仅只发生在老兵身上,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遭遇,《军刀》中的侯万山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他跪在宋哲元脚下,说:“如果我壮烈了了,希望妻子和孩子能得到军长的体恤。”最终,侯万山牺牲在长城脚下的罗文裕中。一个又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给...

大平盛世的含义
3. “昭宣中兴”- 汉昭帝和汉宣帝则既不象文景那么柔,也不象武帝那么硬. 比较平均, 对内讲法制, 体恤百姓疾苦. 轻傜薄赋. 对外也打仗, 但规模不太大.“昭宣中兴”算得上好时期.4. “光武中兴”-光武帝建立政权前很会打仗, 但当上皇帝后却尽量避免战争. 以柔治国, 和文景一样, 百姓日子...

晏子进谏文言文翻译过来是什么?
晏子进谏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勤政爱民,二是节用戒奢,三是任贤去佞,四是崇礼尚义,五是反对战争。晏子进谏的方式多为当面提出,不留情面。晏子不仅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进谏,而且晏子进谏时很讲究艺术,让国君不得不收回错误的决定,改变错误的行为。有一次,景公的爱妾婴子死了,景公思念...

勾践卧薪尝胆历史故事
吴王夫差想同意,可是伍子胥坚决反对。 文种回去后,打听到吴国的伯嚭是个贪财好色的小人,就把一批美女...公元前496年,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因小怨而爆发了一场战争! 战争在今浙江嘉兴的冲积平原上进行。战争...他体恤百姓疾苦,经常救济贫苦的百姓,因此深得人心。越国的百姓都巴不得越国快点强盛起来,不要再受别的...

求冉闵的全资料
冉闵利用其步兵灵活机动的特点拖垮了慕容恪的军队,连杀三百余人,冲散了慕容恪的军队,终于杀出包围圈...公元338年,少年冉闵首次参加战争,在昌黎大战,史载后赵诸军尽溃,唯游击将军冉闵三千汉军独全。此战后,...(正史记载,决非杜撰)作者语:冉闵壮志未酬,天地为之大恸,可惜上天既然体恤冉闵的用心,为何不干脆赐他...

三国里有个叫羊牯的,他是哪国人,有什么功绩啊?
羊祜(221年-278年),三国时期魏国人,字叔子,泰山南城人。著名战略家、政治家和文学家。博学能文,清廉正直,娶夏侯霸之女为妻。曾拒绝曹爽和司马昭的多次征辟,后为朝廷公车征拜。司马昭建五等爵制时以功封为钜平子,与荀勖共掌机密,晋代魏后司马炎有吞吴之心,乃命羊祜坐镇襄阳,都督荆州诸...

《十五从军行》读后感
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维护和平,反对战争!让和平之花开满每一个角落! 《十五从军行》读后感(二) “‘十五从军行,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一句句朗朗读书声,从我们的教室里传来。原来,我们在学《十五从军行》,读了这首诗,我深有感触。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两句,直言...

中国历史上最出色的宰相都是谁?
王安石和司马光是政敌,王安石力主变法,司马光强烈反对,我不评论到底是变法好,还是司马光对,但可以肯定...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并知民间疾苦,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了...狄仁杰为官,如老子所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为了拯救无辜,敢于拂逆君主之意,始终保持体恤百姓...

九年级文言文阅读竞赛
54。反对战争 (二) 55。 (1)听见(听到)(2)(蛇的)身围(3)仔细(4)皮 56。觇视 57。 据攫(...贾岛居于下层,能体恤百姓的苦楚,敢于揭示社会矛盾。 这种“不逊”自然会激起社会高层的不满与厌恨。正...常羊子向屠龙子朱学射箭。屠龙子朱对他说:从前楚王曾到云梦涉猎,想射左边的鹿,右侧的鹿又出来,刚...

汨罗市17580596283: 概括《寡人之于国也》中所体现的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帮我概括下
兴浩强骨: 以下第一点就是: 《寡人之于国也》 1. 概括本文所体现的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 (1) 富民、爱民,以民为本的思想. (2) 反对暴政,提倡仁政:①大力发展经济,...

汨罗市17580596283: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 -
兴浩强骨: 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

汨罗市17580596283: 《寡人之于国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
兴浩强骨: 说明要实现王道思想,首先要端正态度;不要怨天尤人,应该从自己做起.这两句话反映了当时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采用的是对比的表现手法.给人一种富足、快乐、安详、美好的感觉.统治者役民以时,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加之普行教化,老有所安,幼有所教,其乐融融.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以天下为己任.”同情人民的苦难.救民于水火的抱负.“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百折不挠.坚定执著.勇于担当、经世济民的情操.“大丈夫”的人格和精神……

汨罗市17580596283: 《 寡人之于国也 》 概括孟子的仁政主张? -
兴浩强骨: 倡导仁政,反对霸道,消除战乱,发展生产,使人们不饥不寒,安居乐业.即富民爱民、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

汨罗市17580596283: 孟子反对什么战争? -
兴浩强骨: 孟子认为战争是不义的,他认为战争的关键在于人和(天时地利人和)和得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也就是说战争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战争和他的仁政的观念很不符

汨罗市17580596283: 为政惟仁(《孟子·离娄上》)基本观点是什么? -
兴浩强骨: 仁政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检举孟子提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

汨罗市17580596283: 孟子主张统治者怎样对待百姓 -
兴浩强骨: 孟子的"仁政"在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孟子认为,对一个国家来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还说:国君有过错,臣民可以规劝,规劝多次不听,就可以推翻他.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在经济上,孟子主张“民有恒产”,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使用权,要减轻赋税.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孟子说“侧隐之心,人皆有之.”

汨罗市17580596283: 得道多助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中体现了孟子什么样的政治思?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兴浩强骨: 此文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指——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必陷于孤立.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中心论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结论. 本文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必要性,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即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汨罗市17580596283: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你同意他的看法吗?谈谈自己的想法 -
兴浩强骨: “春秋无义战”,这既表达了孟子的历史观,也是其政治观的体现.因为,儒家认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这才是合乎义的, 而春秋时代则是“礼崩乐坏”,“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所以没有合乎义的战争.其买,孟子的思想依然是来自孔...

汨罗市17580596283: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翻译 -
兴浩强骨: 译文: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