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种桑误国,典故?

作者&投稿:桑盾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发展丝绸,行销他国,待他国效仿发展丝绸,齐国突然改种粮食,他国来借粮时,蒸熟再给~

典故:“种桑误国”

齐恒公时,齐国由于襄公的失政而处于衰败的时期,急需谋求发展和稳定自身,周边 鲁、梁 等国都有一定的威胁。这个前提下 管仲 献策 齐恒公,要求全国上下都着绨料的衣服,而这种面料是鲁、梁的百姓擅长织作的,于是大量从这两个国家高价进口面料,这两个国家看到巨大的利润后,开始举国大量织绨而荒废了农业,同时齐国则大力发展农业屯积粮食。

在齐国认为时机成熟后,突然要求国内从上到下只穿帛料衣服,不再用绨料,同时宣布闭关不与鲁梁通商。十个月后,"鲁、梁之民饿馁相及",即使两国国君急令百姓返农,也为时已晚,粮食不可能在短期内产出。于是,鲁、梁谷价腾飞,鲁、梁的百姓从齐国买粮每石要花上千钱,而齐国的粮价每石才十钱。三年后,鲁、梁的国君不得不归顺齐国了。

这种战略谋划,首先是自己眼光长远,同时对方只图眼前利益;其次自己谋定而发,对方在即得利益面前完全失去了戒心。说到底是抓住了根本需求(粮食),以无关紧要的东西(某一种布料)引诱对方远离根本,再一击以致命。

这是从网上搜到的内容
夏代:妹喜
传说夏朝最后一代天子的妃子。嫁给桀之后,纵情声色,恣意享受。酒池肉林,裸身嬉戏。桀还制造了一个“倾台”,供他们俩玩乐。据说妹喜爱听“裂帛”之声,桀马上命令各地每天进贡丝绸一百匹,让人轮流撕开来给妹喜听。如此浪费民脂民膏,这在全国人口还没有北京市海淀区人那么多的夏朝简直是不可饶恕的。据说当时很多老百姓被逼得家破人亡,走投无路。他们指着太阳骂道:“时日曷丧?吾与汝偕亡!”由于桀专宠妹喜、不理朝政,很快他的夏朝就被“方圆百里”的小部落商给灭掉了。

  商代:妲己是著名的商纣王的妃子。虽然大家都知道这个人,但传说多为不可信,尤其《封神演
  义》,更将其化为“九尾灵狐”,扯得神乎其神。据估计妲己应该和妹喜差不多,都是
  超级美女,进宫之后纵情声色,导致国王们不理朝政且严重肾虚,同时国家的各种矛盾
  在当时恰巧又非常尖锐,最后导致国家灭亡。纣王据说本来还是很有本事的。据说他力
  大无穷,刚刚当王的时候很有进取心,东征西讨得打仗很厉害。可惜,一旦误入歧途,
  身败名裂,国破家亡。

  周朝:褒姒也就是“烽火戏诸侯”中的那个从来不笑的美女。《东周列国志》把她的身世说得
  很神奇,但是实际上估计也就是“褒”部落的一个美少女,出于政治原因被献给了周幽
  王。个人认为这个褒姒应该比妹喜妲己要强,历史上没有很强调她的“纵情声色”,而
  所谓“烽火戏诸侯”则完全因为周幽王这个老色鬼自己发贱,看人家不笑就非要逗人家
  笑,最后不惜动用国家机器开超级大玩笑来逗人家乐。虽然证据不足,但我还是觉得这
  一定不是什么褒姒要灭亡周朝的“阴谋”,她不笑估计是性格本来如此和而又身处危险
  的境地所导致,而周朝的灭亡和这之前不久周厉王造成国家动荡元气尚未恢复加上幽王
  身边汉奸作乱所至。
(后来的还有美女西施、貂蝉、杨玉环等人,也被说成是令国家灭亡的原因。实际是那些亡国之君,需要让几个女人来承担他们的误国责任,而篡改历史。)

春秋时期,齐国国王命令大臣们必须穿丝质衣服,但国内只准种粮食而不准种桑树,齐国蚕丝需求量大,价格上涨,邻近的鲁、梁等国纷纷停止种粮改种桑树。几年后,齐王又命令只准穿布衣,且不准卖粮食给其他国家。结果,鲁、梁等国因饥荒而大乱,不战而衰,齐国坐享其成,使疆土得以扩张。

有人称这个故事为“种桑误国”,从鲁、梁等国的角度看,确实如此;也有人把这个故事叫做“穿丝拓疆”,从齐国的立场看,似乎也找不出比这个更好的题目了。故事虽短,但内涵丰富,值得品味。“种桑误国”给予的是教训,“穿丝拓疆”提供的则是经验,无论经验还是教训,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经济学道理。

扩展资料:

种桑误国在经济上道理:

商品的价格与供求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一方面是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跌。齐国国王命大臣们必须穿丝质衣服,扩大了丝绸的需要量;规定了国内准种粮而不准种桑树,实际上又限制了丝绸的供应量。这一扩一限的结果便是蚕丝价格的上涨。

另一方面,价格的变动又调节着生产,最终影响供求关系。蚕丝需求量大、价格上涨,种桑树获利增加,鲁、梁等国看到纷纷停止种粮改种桑树,体现了价格变动对生产规模的调节。

参考资料来源:

赣州网-霞浦县气象局业务初步设计通过评审,种桑误国



《种桑误国》的小故事,很久以前,有一位皇帝命令大臣们都必须穿丝制衣服,但国内只准种粮食而不准种桑树。这个国家丝价就猛涨。其他小国就纷纷不种粮食种桑树,卖丝赚银子,不亦乐乎。过了几年,这个皇帝又命令大臣们只准穿布衣,并不准卖粮食给其他小国。这样这些小国的人就纷纷饿死。而这位皇帝就轻易获取了这些小国。

战国时代,齐国本是一个海边的小国,姜太公初封时地不过方圆百里,而且很多是不适合粮食生长的盐碱地,粮食生产和人口都不多。齐国之所以在较短的时间里发展成为东方的超强,与管仲的粮食战略有很大关系。
策一,服帛降鲁梁。鲁国和梁国的老百姓平常织绨,绨是一种丝线做"经",棉线做"纬"织成的纺织品,管仲劝齐桓公穿绨料衣服,并下令大臣们都服绨。上行下效,齐国的老百姓一时间全都穿绨料衣服。齐国绨的价格大涨,管仲还特意对鲁、梁二国的商人说:你们给我贩来绨一千匹,我给你们三百斤金;贩来万匹,给金三千斤。吸引得鲁、梁二国的老百姓都把绨运到齐国卖高价,而获取利润。鲁、梁二国财政收入大涨。这两个国家的国君就要求他们的百姓织绨。一年后,鲁、梁的老百姓几乎全部出动,忙着织绨运绨,从而放弃了农业生产。时机成熟以后,管仲又劝齐桓公改穿帛料衣服,也不让百姓再穿绨,并"闭关,毋与鲁、梁通使",十个月后,"鲁、梁之民饿馁相及",即使两国国君急令百姓返农,也为时已晚,粮食不可能在短期内产出。于是,鲁、梁谷价腾飞,鲁、梁的百姓从齐国买粮每石要花上千钱,而齐国的粮价每石才十钱。三年后,鲁、梁的国君不得不归顺齐国了。


关于酒文化的历史典故
以酒误事误国的例子在古代不可胜数,楚恭王与晋国的军队战于鄢陵,楚 国打了败战,楚恭王的眼睛也中了一箭,为准备下一次战斗,召大司马子反前来商 量,子反却喝醉了酒,无法前来。楚恭王只得对天长叹,说"天败我也"。将因酒误了战事的子反杀了。只得班师回朝。 帝王因酒误事有时也是好事,如齐桓公因为醉...

请教“舍命配君子”出自何处?原文或原诗是怎么写的?
“见一株枯桑,颇可避雪,那桑下止容得一人,角哀遂扶伯桃入去坐下。伯桃命角哀敲石取火,热些枯技,以御寒气。比及角哀取了柴火到来,只见伯桃脱得赤条条地,浑身衣服,都做一堆放着。角哀大惊,曰:“吾兄何为如此?”伯桃曰:“吾寻思无计,贤弟勿自误了,速穿此衣服,负粮前去,我只在此守死。”角哀抱持...

李杨 怎么解释?
2怀旧空吟闻笛赋用的什么典故; 3杨万里,船离洪泽岸头沙,人到淮河意不佳;何必桑乾方是远, 中流以北即天涯。为啥意不佳? 4顾炎武什么诗说张季鹰什么。 四,论述 1,鲁迅说陶渊明不静穆所以伟大,结合作品理解; 2,李清照的白描,结合作品分析; 五,评论写作各400字 1,水仙子,瓦匠,什么词。 2,莫唱当年《长恨歌》...

古诗的意思,所描画的风景和其中的乐趣是什么?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其三十五 采菱辛苦废犁锄,血指流丹鬼质枯。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其三十八 朱门巧夕沸欢声,田舍黄昏静掩扃。男解牵牛女能织,不须邀福渡河星。其四十四 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其四十五 租船满载候...

《CCTV中国通史纪录片》第38集 陈朝兴亡 音频(解说词)
楼劲:在北齐和侯景这两个集团都是六镇兴起的胡化汉人集团,所以是一个十分落后、十分残暴、很黑暗的一种统治,相对于这种统治来说,陈霸先能够力抗高齐,西拒西魏,那当然是一个民族英雄,通过陈朝的对江南的梳理和治理,因为他一开始需要平定各地的叛乱,平定江南各地叛乱的过程当中,他把江南的地方豪强势力极大的削弱,这...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词用在镇江开创帝业之君孙权、刘裕(小字寄奴)的典故,尽人皆知。孙权与曹刘征战不休,《南乡子》一词曾大加赞扬。然而对刘裕之子刘义隆的北伐,这首词却只有斥责。刘义隆只会说大话,全无乃父风范,听了王玄谟的陈说,便欲立盖世奇功,如汉代霍去病之“封狼居胥”。元嘉间草草北伐,结果被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字...

详细解释 这首诗词~~辛弃疾的永遇乐 谢谢
大好江山永久地存在着,却无处去找孙权那样的英雄了。当年的歌舞楼台,繁华景象,英雄业迹都被历史的风雨吹打而随时光流逝了。夕阳照着那草木杂乱、偏僻荒凉的普通街巷,人们说这就是寄奴曾住过的地方。回想当时啊,刘裕率兵北伐,武器竖利,配备精良,气势好象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

永遇乐 京口固亭怀古解释
如果说,词的上片借古意以抒今情,还比较轩豁呈露,那么,在下片里,作者通过典故所揭示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感慨,就更加意深而味隐了。 这首词的下片共十二句,有三层意思。峰回路转,愈转愈深。被组织在词中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血脉动荡,和词人的思想感情融成一片,给作品造成了沉郁顿挫的风格,深宏博大的意境。 “元...

成语典故 友情
不思良策以副重托,人秦行事,丧身误国。却来此处惊惑乡民,而求祭把!吾兄 左伯桃,当代名懦,仁义廉洁之士,汝安敢逼之?再如此,吾当毁其庙,而发其冢,永绝汝之根本!”骂讫,却来伯桃墓前祝曰:“如荆轲今夜再来,兄当报我。” 归到享堂,是夜秉烛以持。果见伯桃哽咽而来,告曰:“感...

写友情的成语典故
2017-02-01 · 说的都是干货,快来关注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9万 采纳率:93% 帮助的人:3994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1、知音之交–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高山流水,应该算友情的最高境界了。高山流水是两个人友谊的典故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

高港区18724472107: 细说种桑误国,典故? -
犹以复方: 《种桑误国》的小故事,很久以前,有一位皇帝命令大臣们都必须穿丝制衣服,但国内只准种粮食而不准种桑树.这个国家丝价就猛涨.其他小国就纷纷不种粮食种桑树,卖丝赚银子,不亦乐乎.过了几年,这个皇帝又命令大臣们只准穿布衣,并不准卖粮食给其他小国.这样这些小国的人就纷纷饿死.而这位皇帝就轻易获取了这些小国.

高港区18724472107: 关于丝绸之路的故事 -
犹以复方: 古时候(唐人所说的古时候),新疆和田一带有一个国家叫瞿萨旦那国,过去这里的人们是不会种桑养蚕的,后来他们听说东国(东边的一个国家)善于种桑养蚕,就多次派遣使者前去求蚕、桑种.东国国王坚决不给,而且还下令边关严禁蚕、...

高港区18724472107: 实干兴邦 空谈误国的历史典故,就是关于实干兴邦 空谈误国的历史事情,比如赵括纸上谈兵等. -
犹以复方:[答案] 空谈误国 最大的例子就是晋的灭亡,魏晋玄学 实干兴邦 张居正改革算是吧,不拘一格选实干型人才

高港区18724472107: 桑树的资料 -
犹以复方: 桑树我国是世界上种桑养蚕最早的国家,也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桑树的栽培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在商代,甲骨文中已出现桑、蚕、丝、帛等字形.到了周代,采桑养蚕已是常见农活.春秋战国时期,桑树已成片栽植.桑树属桑科桑属,为落叶乔木.桑叶呈卵形,是喂蚕的饲料.我国劳动人民对桑树作了改良,培育了许多产量高,质量好的品种.我们的祖先很早就采用了压条繁殖法,为繁殖良种桑苗开辟了新途经.在桑地间作绿豆、大豆作绿肥、以蚕粪肥桑、桑树剪伐等栽培技术,都对蚕桑的生产发展起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高港区18724472107: 丝绸之路的故事,有什么. -
犹以复方: 您好.古时候(唐人所说的古时候),新疆和田一带有一个国家叫瞿萨旦那国,过去这里的人们是不会种桑养蚕的,后来他们听说东国(东边的一个国家)善于种桑养蚕,就多次派遣使者前去求蚕、桑种.东国国王坚决不给,而且还下令边关严禁蚕、桑种出口.

高港区18724472107: 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 -
犹以复方:[选项] A. 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 B. 国家将土地按人头平均分配 C. 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 D. 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役

高港区18724472107: 看谁熟悉古文,求救一个典故? -
犹以复方: 《管子·轻重戊第八十四》桓公曰:“鲁粱之于齐也,千谷也,蜂螫也,齿之有唇也.今吾欲下鲁梁,何行而可?”管子对曰:“鲁粱之民俗为绨.公服绨,令左右服之,民从而服之.公因令齐勿敢为,必仰于鲁梁,则是鲁梁释其农事而作绨矣...

高港区18724472107: 什么是世说新语 -
犹以复方: 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1年)有关东汉到南朝刘宋人物轶事的杂史.作者是宋的临川王刘义庆(公元403年~公元444年),梁朝的刘峻(字孝标)作注.在汉代时,刘向曾写《世说》,但已散失.《世说新语...

高港区18724472107: 至则招逃亡,立城垒,课耕桑以安辑之,年八十,卒于宫翻译成现代汉语? -
犹以复方: 语出《元史·列传》卷十中的赵阿哥潘.原文大意:(赵阿哥潘任叠州安抚使,当时发生战乱,赵阿哥潘)到任后,招回避乱百姓,招收流民,建立城堡以作防卫,教导百姓耕田种桑养殖等农事,以安定百姓.(赵阿哥潘)寿八十,在任上去世.(问题中的“宫”字,元史·列传中为“官”.疑为字误,从史书).

高港区18724472107: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这首诗中隐藏的故事是什么 -
犹以复方: 这首咏史诗是杜牧路经华清宫抵达长安时,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荒淫误国而作的.华清宫曾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游乐之所,据《新唐书·杨贵妃传》记载:“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因此,许多差官累死、驿马倒毙于四川至长安的路上.《过华清宫绝句》截取了这一历史事实,抨击了封建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和昏庸无道,以史讽今,警戒世君.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