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引祖心灯贯注》、《禅净双修》、《圆通章讲义》、《净修导言》,普劝同论念佛文

作者&投稿:查琪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求《劝学》荀子的翻译,特殊句式,词类活用,通假字等~~~~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它的颜色比蓝草更青;冰是水凝成的,但它比水更冷。一块木材很直,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用火烤使它
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即使又晒干了,也不再能再挺直,这是由于人力加工使它变成这样的。所以木材经墨线划过,斧锯加工就直了,金属刀剑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聪慧明达,行为就会没有过错。
我曾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的收获大;我曾踮起脚跟远望,不如登上高处能够见得广。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增长,但是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增强,但是听的人却听得特别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但是能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会游泳,但是能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但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进行学习啊。积土成为山,风雨就会从那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潭,蛟龙就会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于是就能达到很高的精神境界,智慧就能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借以远达千里的办法;不汇聚细流,就没有借以成为江海的办法。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走个不停。雕刻一下就放掉它不刻,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雕刻不停(的话),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用因为心思专一的缘故。螃蟹有六只脚,两只蟹钳,可是没有蛇和鳝鱼洞就没有地方可以寄托身体以生存,这是因为心思浮躁不专一的缘故。

【赏析】
《劝学》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劝学》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驾驭不好,是很容易正襟危坐,流于枯燥和单调的。但这篇文章却形象清新、脸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原因何在?最重要的是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时手法又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枯燥的学究气。如文章开首,连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五个比喻,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称雄辩奇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收到了先声夺人的强烈效果。值得指出的是,文中所用的喻体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这些仿佛信手拈来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会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进而连类比物,启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
从形式上看,《劝学》中的比喻灵巧多样、运用自如。阐述观点,论证道理,有的从正面设喻(“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有的从反面设喻(“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有的单独设喻,有的连续设喻;有的同类并列,有的正反对照;有的只设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有的先设喻再引出要说的道理。总之,铺锦列绣,无所不用。所以文中用喻虽多,却无板滞生硬的感觉,相反,随着用比的连续转换和充分展开,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生气勃勃。
《劝学》在写作上的再一个特点是大量运用短句排比和正反对比。文章一开始就是一组排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样的排比句式在文中举不胜举,既富于论辩色彩,又富有文学韵味,甚或有一种音乐的节奏感流动在其中。同样,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劝学》也很有特色。如在说明学习要善于积累的道理时,作者先后以“骐骥”与“驽马”、“朽木”与“金石”作对比,说明“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充分显示出“不舍”对于学习的重大意义。在阐述学习要专心致志的道理时,作者又用“蚓”和“蟹”作对比,前者“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后者虽有“八跪而二螯”,却“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道理何在?就在于前者“用心一也”,后者“用心躁也”。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反衬,增强了说理的分量。
荀子的文章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铺陈扬厉,说理透辟;行文简洁,精练有味;警句迭出,耐人咀嚼。

  请看印光大师的开示

  大矣哉,净土法门之为教也!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直指人心者,犹当逊其奇特。即念念佛,即念成佛;历劫修证者,益宜挹其高风。普被上中下根,统摄律教禅宗;如时雨之润物,若大海之纳川。偏圆顿渐一切法,无不从此法界流;大小权实一切行,无不还归此法界。不断惑业,得预补处;即此一生,圆满菩提。九界众生离是门,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萌。是以华严海众,尽遵十大愿王;法华一称,悉证诸法实相。最胜方便之行,马鸣示于起信;易行疾至之道,龙树阐于婆沙。释迦后身之智者,说十疑论而专志西方;弥陀示现之永明,著四料简而终身念佛。汇三乘五性,总证真常;导上圣下凡,同登彼岸。故得九界咸归,十方共赞;千经并阐,万论均宣。诚可谓一代时教之极谈,一乘无上之大教也。不植德本,历劫难逢;既获见闻,当勤修习!

  净土法门。其大无外。具摄初中后法。普披上中下根。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于现生中。定出生死。不历僧祇。亲证法身。乃如来一代时教中之特别法门。实众生一切修持中之出苦要道。以其仗佛慈力。故与专仗自力者。其利益奚啻天渊悬殊也。以故将堕阿鼻者。由十念而即得往生。已证等觉者。发十愿而回向净土。是知此之法门。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也。(续钞卷下四十三页二五行至四四页三行)

前行,最适合现代人的修心法门

面对浩瀚广大的佛法世界,前行修持提供了一个可以在忙碌俗世中自我修行的方便法门,让有心参佛修持的人,可以依据自身的能力学习到佛法心要,当成日常修行。不管是出家僧众或在家信众,都能次第井然地按部就班修习、改变习性、调伏心念,即使不曾接触过藏传佛法的人,也能融通领受。本书中,特别指出修持前后的自我心理建设,以及可能经历的种种挑战。比如学佛的五种心态与四种态度:

.五种心态:

1.培养面对真谛的意愿:我们多数人在必须面对真相时,总是容易变得怨恨,然后从怨恨生出否认。比如明知道死亡是无可置疑且普遍的真谛,我们的惯常反应却是假装它不会发生——面对大部分其它难以下咽、令人不安的真谛,我们也都是用这种态度对待。

2.克服贫困心态:许多人都自觉心灵贫困,这是因为我们不停地欲求舒适与快乐。除非我们克服这种贫困心态,否则我们永远会花大部分心力去确保更多个人的舒适与快乐,如此一来,要放下任何事情都变得非常困难。

3.对「圣财」要贪婪:为了获取圣财(包括出离心、慈爱心、虔敬心与悲心),我们要加倍努力,佛法修行者对于他们所领受、研读、修持的教法数量,永远不该觉得够多了,因为佛法之财是唯一值得拥有的财富。

4.与时间赛跑:这种心态对修持十分重要,不要说:「下周我要开始修持。」这多少意味着你有可能不会去做。一旦你理解了佛法修持就是跟你的骄慢与我执作对时,就会即刻开始修行。

5.依自己的能力而修持:我们修持什么或我们修持多少,基本上取决于我们的能力、工作与家庭的状况,以及我们有多少时间能用来修持。这些完全都是合理的准则,即使在佛陀时代,他也如此地要求大家。一个人是否一定要成为比丘、比丘尼才能做佛教徒呢?绝非如此!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提到:我们的情绪及习气如此强大,即使真谛在面前直视着我们,我们也看不见。因此,在开始追求快乐之前,必须先定义什么是「快乐」真正的意义。如果你「快乐」的概念是要超越世间的喜好与欲望,而不只是名利的追求,那么佛法也许就是你在寻觅的东西。然而,修持确实是一件令人挫折的事,极可能会倾覆你,让你停止修持──而这是你必须不计一切代价都要抵挡的诱惑。

一句弥陀.如来藏心.水外无浪.器原是金。一句弥陀.妙真如性.春在华枝.像含古镜。一句弥陀.清净实相.绝议绝思.难名难状。一句弥陀.圆融法界.觌体全真.交罗无碍。一句弥陀.大圆智镜.身土影含.重重掩映。一句弥陀.空如来藏.万法未形.一真绝相。一句弥陀.圆满菩提.天更无上.云不与齐。一句弥陀.大般涅槃.一轮明月.万里空寒。一句弥陀.开般若门.十虚万法.一口平吞。一句弥陀.华屋门开.从者里入.快随我来。一句弥陀.入王三昧.似地均擎.如天普盖。一句弥陀.得大总持.转一切物.使十二时。一句弥陀.性本自空.星皆拱星皆拱北.水尽朝东。一句弥陀.法界缘起.净业正因.菩提种子。一句弥陀.如镜照镜.宛转互含.重叠交映。

彻悟禅师念佛伽陀教义百偈第二十六至四十

大启愿轮,深明缘起,其唯无量寿经。专阐观法,兼示生因,其唯十六观经。如上二经,法门广大,谛理精微。末世钝根,诚难得益。求其文简义丰,词约理富。三根普被,九界同遵。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笃修一行,圆成万德。顿令因心,即契果觉者,其唯佛说阿弥陀经欤。良由一闻依正庄严,上善俱会。则真信生而切愿发,有若决江河而莫御之势焉。从兹拳拳服膺,执持万德洪名。念兹在兹,以至一心不乱。能如是,则现生已预圣流,临终随佛往生。

有此诸书,净土众义,可以备知。纵不遍阅群经,有何所欠。倘不知净土法门,纵令深入经藏,彻悟自心。欲了生死,尚不知经几何大劫,方能满其所愿。阿伽陀乐,〖梵语阿伽陀,此云普治,普治一切诸病也。〗万病总治,此而不知,可痛惜哉。知而不修,及修而不专心致志,更为可痛惜也已矣。(正)与徐福贤书

第二辨体。大乘经皆以实相为正体。吾人现前一念心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非过去,非现在,非未来。非青黄赤白,长短方圆。非香,非味,非触,非法。觅之了不可得,而不可言其无。具造百界千如,而不可言其有。离一切缘虑分别,语言文字相。而缘虑分别,语言文字,非离此别有自性。要之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故无相,即故无不相,不得已强名实相。实相之体,非寂非照,而复寂而恒照,照而恒寂。照而寂,强名常寂光土。寂而照,强名清净法身。又照寂强名法身,寂照强名报身。又性德寂照名法身,修德寂照名报身。又修德照寂名受用身,修德寂照名应化身。寂照不二,身土不二,性修不二,真应不二,无非实相。实相无二,亦无不二。是故举体作依作正,作法作报,作自作他。乃至能说所说,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愿所愿,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赞所赞,无非实相正印之所印也。
第三明宗。宗是修行要径,会体枢机,而万行之纲领也。提纲则众目张,挈领则襟袖至。故体后应须辨宗。此经以信愿持名为修行之宗要。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经中先陈依正以生信,次劝发愿以导行,次示持名以径登不退。信则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愿则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行则执持名号,一心不乱。信自者,信我现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团,亦非缘影;竖无初后,横绝边涯;终日随缘,终日不变。十方虚空微尘国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现物。我虽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更无疑虑。是名信自。信他者,信释迦如来决无诳语,弥陀世尊决无虚愿,六方诸佛广长舌决无二言。随顺诸佛真实教诲,决志求生,更无疑惑。是名信他。信因者,深信散乱称名,犹为成佛种子,况一心不乱,安得不生净土。是名信因。信果者,深信净土,诸善聚会,皆从念佛三昧得生,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亦如影必随形,响必应声,决无虚弃。是名信果。信事者,深信只今现前一念不可尽故,依心所现十方世界亦不可尽。实有极乐国在十万亿土外,最极清净庄严,不同庄生寓言。是名信事。信理者,深信十万亿土,实不出我今现前介尔一念心外,以吾现前一念心性实无外故。又深信西方依正主伴,皆吾现前一念心中所现影。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众生心性亦遍。譬如一室千灯,光光互遍,重重交摄,不相妨碍。是名信理。如此信已,则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秽,而自心秽,理应厌离。极乐即自心所感之净,而自心净,理应欣求。厌秽须舍至究竟,方无可舍。欣净须取至究竟,方无可取。故《妙宗》云:取舍若极,与不取舍亦非异辙。设不从事取舍,但尚不取不舍,即是执理废事。既废于事,理亦不圆。若达全事即理,则取亦即理,舍亦即理。一取一舍,无非法界。故次信而明愿也。言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者,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议,故名号亦不可思议。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故使散称为佛种,执持登不退也。然诸经示净土行,万别千差。如观像、观想、礼拜供养、五悔六念等,一一行成,皆生净土。唯持名一法,收机最广,下手最易。故释迦慈尊,无问自说,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可谓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故云: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也。信愿持名,以为一乘真因。四种净土,以为一乘妙果。举因则果必随之,故以信愿持名为经正宗。其四种净土之相,详在《妙宗钞》,及《梵网玄义》,兹不具述。俟后释依正文中,当略示耳。
第四明力用。此经以往生不退为力用。往生有四土,各论九品。且略明得生四土之相:若执持名号,未断见思,随其或散或定,于同居土分三辈九品;若持至事一心不乱,见思任运先落,则生方便有余净土;若至理一心不乱,豁破无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则生实报庄严净土,亦分证常寂光土;若无明断尽,则是上上实报,究竟寂光也。不退有四义:一念不退。破无明,显佛性,径生实报,分证寂光。二行不退。见思既落,尘沙亦破,生方便土,进趋极果。三位不退。带业往生,在同居土,莲华托质,永离退缘。四毕竟不退。不论至心散心,有心无心,或解不解,但弥陀名号,或六方佛名,此经名字,一经于耳,假使千万劫后,毕竟因斯度脱。如闻涂毒鼓,远近皆丧,食少金刚,决定不消也。复次只带业生同居净证位不退者,皆与补处俱,亦皆一生必补佛位。夫上善一处,是生同居,即已横生上三土,一生补佛。是位不退,即已圆证三不退。如斯力用,乃千经万论所未曾有。较彼顿悟正因,仅为出尘阶渐,生生不退,始可期于佛阶者,不可同日语矣。宗教之士,如何勿思。
第五教相。此大乘菩萨藏摄。又是无问自说,彻底大慈之所加持,能令末法多障有情,依斯径登不退。故当来经法灭尽,特留此经住世百年,广度含识。阿伽陀药,万病总持,绝待圆融,不可思议。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矣。欲广叹述,穷劫莫尽,智者自当知之。

不妄语者,言而有信,不虚妄发也。若见言不见,不见言见,以虚为实,以有为无等,凡是心口不相应,欲欺哄于人者皆是。又若自未断惑,谓为断惑。自未得道,谓为得道。名大妄语,其罪极重。命终之后,决定直堕阿鼻地狱,永无出期。今之修行而不知佛法教理者,比比皆是

然佛于《法华》赞《法华》为经王,于《华严》亦然。岂后世宏经者,必须决定于五大部,分出此高彼下,不许经经偏赞乎?修禅宗者赞禅宗,修净土者赞净土。不如是,不能生人正信,起人景仰。但宜善会其义,不可以词害意。孟子称孔子生民未有之圣。然孔子见尧于羹,见舜于墙,见周公于梦,其效法企慕乎三圣者,何其至诚如是之极也!

《阴骘文广义》,使人法法头头,皆知取法,皆知惩戒。批评辩论,洞彻精微,可谓帝君功臣。直将垂训之心,彻底掀翻,和盘托出。使千古之上,千古之下,垂训受训,两无遗憾矣。以其以奇才妙悟,取佛祖圣贤幽微奥妙之义,而以世间事迹文字发挥之,使其雅俗同观,智愚共晓故也。又以修行法门,唯净土最为切要。又著《西归直指》一书,明念佛求生西方,了生脱死大事。良以积德修善,只得人天之福,福尽还须堕落。念佛往生,便入菩萨之位,决定直成佛道。

所谓末法,就是我们不明白,善知识的百无禁忌,是为破我们执着,而非让我们失去对佛法、对善知识的恭敬心。
所谓末法,就是我们再也不知道佛法应该从根本入手,从心地入手。开始乐衷于用分别心对善知识表法过程中的种种外相品头论足。
所谓末法,就是当我们不再需要通过大供养就能获得无上珍贵的慧命点拨时,开始把这一切都当成了理所当然。理所当然到什么程度?就是:当我问,你就必须答,不答就是对不起我!就是:你怎么不把文章写完,我正看到兴头上!
所谓末法,就是当我们得到一些东西时,不知感念佛恩,而认为是凭自己的“聪明智慧”获得,甚至对得到的东西嗤之以鼻:原来佛法就这么点东西了,没什么稀奇,你也不过就知道这么点。
所谓末法,就是到了后来,我们甚至会要求善知识随着自己的心意做事,如果不符合自己的要求,就起分别心、嗔心:“你为什么不按我心里觉得舒服的方式来做?!”
……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静下心来问问自己,再问问自己,再三问问自己:
“我是不是这样的末法根器?”

入文分三:初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此三名初善、中善、后善。序如首,五官具存。正宗如身,脏腑无阙。流通如手足,运行不滞。故智者释《法华》,初一品皆为序,后十一品半皆为流通。又一时迹本二门,各分三段。则法师等五品,皆为迹门流通。盖序必提一经之纲,流通则法施不壅,关系非小。后人不达,见经文稍涉义理,便判入正宗。致序及流通,仅存故套。安所称初语亦善,后语亦善也哉。
(甲)初序分二:初通序、二别序。(乙)初中二:初标法会时处、二引大众同闻。(丙)今初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如是,标信顺。我闻,标师承。一时,标机感。佛,标教主。舍卫等,标说经处也。实相妙理,古今不变名如。依实相理,念佛求生净土,决定无非曰是。实相非我非无我,阿难不坏假名,故仍称我。耳根发耳识,亲聆圆音,如空印空名闻。时无实法,以师资道合,说听周足名一时。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人天大师名佛。舍卫,此云闻物,中印度大国之名,波斯匿王所都也。匿王太子名只陀,此云战胜。匿王大臣名须达多,此云给孤独。给孤长者布金买太子园,供佛及僧。只陀感叹,施余未布少地。故并名祇树给孤独园也。
(丙)二引大众同闻三:初声闻众、二菩萨众、三天人众。
声闻居首者,出世相故,常随从故,佛法赖僧传故。菩萨居中者,相不定故,不常随故,表中道义故。天人列后者,世间相故,凡圣品杂故,外护职故。
(丁)初声闻众又三:初明类标数、二表位叹德、三列上首名。(戊)今初。
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大比丘,受具足戒出家人也。比丘梵语,含三义:一、乞士,一钵资身,无所蓄藏,专求出要;二、破恶,正慧观察,破烦恼恶,不堕爱见;三、怖魔,发心受戒,羯磨成就,魔即怖也。僧者,具云僧伽,此翻和合众。同证无为解脱,名理和。身同住,口无诤,意同悦,见同解,戒同修,利同均,名事和也。千二百五十人者,三迦叶师资共千人,身子、目连师资二百人,耶舍子等五十人。皆佛成道,先得度脱,感佛深恩,常随从也。
(戊)二表位叹德
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
阿罗汉亦含三义:一、应供,即乞士果;二、杀贼,即破恶果;三、无生,即怖魔果。复有慧解脱、俱解脱、无疑解脱三种不同,今是无疑解脱,故名大。又本是法身大士,示作声闻,证此净土不思议法,故名大也。从佛转轮,广利人天,故为众所知识。
(戊)三列上首名
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俱絺罗、离婆多、周利槃陀伽、难陀、阿难陀、罗侯罗、憍梵波提、宾头卢颇罗堕、迦留陀夷、摩诃劫宾那、薄拘罗、阿冕楼驮,如是等诸大弟子。
德腊俱尊,故名长老。身子尊者声闻众中,智慧第一。目连尊者神通第一。饮光尊者身有金光,传佛心印为初祖,头陀行第一。文饰尊者婆罗门种,论议第一。大膝尊者答问第一。星宿尊者无倒乱第一。继道尊者因根钝仅持一偈,辩才无尽,义持第一。喜尊者佛之亲弟,仪容第一。庆喜尊者佛之堂弟,复为侍者,多闻第一。覆障尊者佛之太子,密行第一。牛司尊者宿世恶口,感此余报,受天供养第一。不动尊者久住世间,应末世供,福田第一。黑光尊者为佛使者,教化第一。房宿尊者知星宿第一。善容尊者寿命第一。无贫尊者亦佛堂弟,天眼第一。此等常随众,本法身大士,示作声闻,为影响众。今闻净土摄受功德,得第一义悉檀之益,增道损生,自净佛土,复名当机众矣。
(丁)二菩萨众
并诸菩萨摩诃萨,文殊师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萨、乾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与如是等诸大菩萨。
菩萨摩诃萨,此云大道心成就有情。乃悲智双运,自他兼利之称。佛为法王,文殊绍佛家业,名法王子,菩萨众中,智慧第一。非勇猛实智,不能证解净土法门,故居初。弥勒当来成佛,现居等觉,以究竟严净佛国为要务,故次列。不休息者,旷劫修行不暂停故。常精进者,自利利他无疲倦故。此等深位菩萨,必皆求生净土,以不离见佛,不离闻法,不离亲近供养众僧,乃能速疾圆满菩提故。

(丁)三天人众
  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
  释提桓因,此云能为主,即忉利天王。等者,下等四王,上等夜摩、兜率、化乐、他化,色、无色无量诸天也。大众俱,谓十方天人八部修罗人非人等无不与会,无非净土法门所摄之机也。通序竟。
  (乙)二别序。发起序也。
  净土妙门,不可思议,无人能问,佛自唱依正名字为发起。又佛智鉴机无谬,见此大众应闻净土妙门而获四益,故不俟问,便自发起。如《梵网》下卷自唱位号云我今卢舍那等,智者判作发起序,例可知也。
  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净土法门,三根普摄,绝待圆融,不可思议。圆收圆超一切法门,甚深难信。故特告大智慧者,非第一智慧,不能直下无疑也。西方者,横亘直西,标示现处也。十万亿者,千万曰亿,今积亿至十万也。佛土者,三千大千世界,通为一佛所化。且以此土言之,一须弥山,东西南北各一洲,同一日月所照,一铁围山所绕,名一四天下。千四天下名小千世界,千小千名中千世界,千中千名大千世界。过如此佛土十万亿之西,是极乐世界也。问:何故极乐在西方?答:此非善问。假使极乐在东,汝又问何故在东,岂非戏论。况自十一万亿佛土视之,又在东矣,何足致疑。有世界名曰极乐,序依报国土之名也。竖约三际以辨时劫,横约十方以定疆隅,故称世界。极乐者,梵语须摩提,亦云安养、安乐、清泰等,乃永离众苦第一安隐之谓,如下广释。然佛土有四,各分净秽。凡圣同居土,五浊重者秽,五浊轻者净。方便有余土,析空拙度证入者秽,体空巧度证入者净。实报无障碍土,次第三观证入者秽,一心三观证入者净。常寂光土,分证者秽,究竟满证者净。今云极乐世界,正指同居净土,亦即横具上三净土也。有佛号阿弥陀,序正报教主之名也,翻译如下广释。佛有三身,各论单复。法身单,指所证理性。报身单,指能证功德智慧。化身单,指所现相好色像。法身复者,自性清净法身,离垢妙极法身。报身复者,自受用报身,他受用报身。化身复者,示生化身,应现化身。又佛界化身,随类化身。虽辨单复三身,实非一非三,而三而一。不纵横,不并别,离过绝非,不可思议。今云阿弥陀佛,正指同居土中示生化身,仍复即报即法也。复次世界及佛皆言有者,具四义:的标实境,令欣求故;诚语指示,令专一故;简非干城阳焰,非权现曲示,非缘影虚妄,非保真偏但,破魔邪权小故;圆彰性具,令深证故。今现在说法者,简上依正二有,非过去已灭,未来未成,正应发愿往生,亲觐听法,速成正觉也。复次二有现在,劝信序也;世界名极乐,劝愿序也;佛号阿弥陀,劝持名妙行序也。复次阿弥序佛,说法序法,现在海会序僧。佛法僧同一实相,序体;从此起信愿行,序宗;信愿行成,必得往生见佛闻法,序用;唯一佛界为所缘境,不杂余事,序教相也。言略意周矣。初序分竟。
  (甲)二正宗分三:初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二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三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
  信愿持名,一经要旨。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故慧行为前导,行行为正修,如目足并运也。
  (乙)初文为二:初依报妙、二正报妙。(丙)初又二:初征释、二广释。(丁)初又二:初征、二释。(戊)今初。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
  (戊)二释又二:初约能受用释、二约所受用释。(己)今初。
  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众生是能受用人,等觉以还皆可名。今且约人民言,以下下例上上也。娑婆苦乐杂。其实苦是苦苦,逼身心故。乐是坏苦,不久住故。非苦非乐是行苦,性迁流故。彼土永离三苦,不同此土对苦之乐,乃名极乐。一往分别。同居五浊轻,无分段八苦,但受不病不老,自在游行,天食天衣,诸善聚会等乐。方便体观巧,无沈空滞寂之苦,但受游戏神通等乐。实报心观圆,无隔别不融之苦,但受无碍不思议乐。寂光究竟等,无法身渗漏,真常流注之苦,但受称性圆满究竟乐。然同居众生,以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故,圆净四土,圆受诸乐也。复次极乐最胜,不在上三土,而在同居。良以上之,则十方同居,逊其殊特,下又可与此土较量。所以凡夫优入而从容,横超而度越。佛说苦乐,意在于此。


好词好句好段
小鸭子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个又扁又平的嘴巴,吃起食来就像簸箕收土一样。 小鸭子凫水的时候,两蹼轻轻...在这来去匆匆之间,又应点燃一盏怎样的心灯?(《心星点灯》) 2.借书信,平中见奇。� (1)尊敬

大家有自己摘抄的好词好句么 有的话能发与我么
信任,是人生一笔弥足珍贵的储蓄.这储蓄,是流言袭来时投向你的善意的目光,是前进道路上给你的坚定的陪伴,是遇到困难时的全力以赴的支持,是遭受诬蔑时驱赶痛苦一盏心灯.6 滴水之所以能够穿石,原因起码有二:一是在于它们目标专一,每一滴水都朝着同一方向,落在一个定点上;二是在于它们持之以恒,在漫长的岁月中,...

好词好句摘抄50字左右
有的人坎坎坷坷,千磨万难,但他的人生之书却引人入胜;有的人飞黄腾达,青云有路,但他的人生之书...的目光,是前进道路上给你的坚定的陪伴,是遇到困难时的全力以赴的支持,是遭受诬蔑时驱赶痛苦一盏心灯

那……请问应该怎么写一篇立意明确并且结构严谨的高中高二作文呢_百 ...
不久能讲二三句了。九官鸟踌躇满志,始早至晚,喋喋不休地念叨。某天,有只蝉在树枝上快乐地唱着歌。九官鸟听了听便嘲笑起来:“喂——你的歌声太刺耳了,与其你唱,倒不如听我说人话。不好听吗?”蝉全神贯注地听完后,对九官鸟说:“我的歌声虽然不好听,但这是我们自己的歌。

帮我写三篇作文啊 !
我全神贯注地写好每一画,小心翼翼地练好每一个字。我真想一下子超过王羲之,成为一代书法名家!不过与书法大家竞争很难。从王羲之的资料上得知,他每天有...——《幸福___,无法收藏》;心灯如月 --家的亲和力吉林省吉林市一实验小学 六年六班 刘晨莞有月的夜晚空明澄澈,有灯的心灵温暖光明,而家就是照亮心底...

描写写作文的句子摘抄
愁眉苦脸 没精打采 泪流满面 (3)描写人物心情的词语 心花怒放 满心欢喜 归心似箭 心旷神怡 心潮起伏 心悦诚服 心事重重 忧心忡忡 心如刀绞 悲痛欲绝 怒火中烧 心惊胆战 心慌意乱 心急如焚 心灰意冷 (4)描写人物的句子 她的脸上有一双带着稚气的、被长长的睫毛装饰起来的美丽的眼睛,就像两颗水晶葡萄...

中学生好段摘抄
有的人坎坎坷坷,千磨万难,但他的人生之书却引人入胜;有的人飞黄腾达,青云有路,但他的人生之书...的目光,是前进道路上给你的坚定的陪伴,是遇到困难时的全力以赴的支持,是遭受诬蔑时驱赶痛苦一盏心灯

形容一个人坚韧执着的短句
其实,执着没什么难的,只要你全神贯注,只要你坚持,只要你为了心中那个信念,为达目的誓不罢休,及时全身伤痕累累,心中也会感到满足与快乐。 我相信,本着执着...交界处,跟随飘零的命运,坚守孤独的阵地;在你迷路的时候,它会自动转换一个季节,换一处靓丽风景,为点亮一盏心灯,照亮前路的黑暗,宽慰你那颗慌张不安的心。

地震优秀作文
把全校的学生都全神贯注的听着,把大家一会儿逗笑了。讲了一些抢劫怎么办?着火怎么办?触电怎么办?等等...当时,我与祖奶奶、爷爷、妈妈在餐厅吃饭,大家有说有笑。突然,妈妈拿起电话走开……,我跟爷爷同时感觉...地震,心未震;屋倒,志未倒。中华国殇,心灯长明! 与死神赛赛跑的时间已经过去很久很久,在这极其不...

作文“请不要误解我”的开头
亲情是阳春三月的绵绵细雨,滋润你的心田;北情是酷暑的炎炎烈日,点燃的是你的心灯;亲情是秋天的累累硕果,慰藉的是你收获的喜悦;亲情更是严冬腊月的阳光,...整节课上,我都全神贯注地听老师讲课,盼望着快点下课,好到老师的办公室去受她的表扬。 终于,一节课过去了,我急急忙忙跑到老师的办公室去。我走进老师...

江汉区15845949893: 我搞了60年禅宗为什么要改修净土念佛 -
仇由珍百虑: 已经学了六十年,就不必改了.可以继续参禅.法门无量,殊途同归.但是要记住,万一最后不能明心见性,一定念佛求生极乐世界!一念十念就可以往生!这是不再继续六道轮回的保证.否则,就很难说了!永明延寿大师《四料简》: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跎,阴境若现前,弊尓随它去.如果您修行一辈子,没有修得清净心,就是没有净土.没有净土,十人九个落空!不妨最后求生极乐净土!是很有希望的.

江汉区15845949893: 哪种念佛方法最为摄心得力 -
仇由珍百虑: 佛法本平等,无有分别如何为最得力,契机众生的根器为重要,随众生的缘为得力.念佛要得力,基本上的,信,愿,行,必须具足. 信.是衷心真诚的相信,有一位佛,号阿弥陀佛,以他的功德力,成就了一个极乐世界,让执持其名号的众生们,都能往生到极乐世界. 愿.就是念佛者本身,必须要发大愿,想往生到极乐世界去,心向往极乐世界. 行.信愿已具备,最后就是行,把阿弥陀佛的名号,执持在,行,依,坐,卧中.心念意念口念耳闻,如此的实践念佛修行,功夫必能得力.简单的说,就是老实念佛.

江汉区15845949893: 形容佛家大彻大悟的术语词汇有哪些? -
仇由珍百虑: 彻底的觉悟,亦即完全证到“不生不灭”的真如实相,不退道心,属于大菩萨的境界.如《观无量寿经》谓:“廓然大悟,得无生忍.”清代有位著名的禅师,是临济宗三十六世,即以“彻悟”为号.他主张禅净双修,大弘净土宗.“大彻大悟”与通常所说的“开悟”程度不同.“开悟”是觉悟之始,而“彻悟”是觉悟之成.按天台宗“六即”之说,“开悟”为“名字即”,见道而已,仍是凡夫;而“彻悟”为“分证即”,已经证道,属于圣贤.

江汉区15845949893: 如何依法持诵持世菩萨陀罗尼 -
仇由珍百虑: 先沐浴斋戒供养赞叹瞻礼香华观世音菩萨摩诃萨,高声读诵陀罗尼

江汉区15845949893: 怎样禅净双修? -
仇由珍百虑: 要在短时间内有所成就,最好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

江汉区15845949893: 尊师孝亲简介五十字左右 -
仇由珍百虑: '孝亲尊师'这四个字是性德,自性本具的德行.你要是明心见性,你一定会做得圆圆满满;你做不到,是你没见性,你在迷惑颠倒.唯有性德才能开发自性,怎么样才能明心见性?一定要性修才能够见性,现代人修学见性就难了.倓虚老法师...

江汉区15845949893: 修身养性和修心养性有什么不同? -
仇由珍百虑: 1、概念不同: 修身养性,修身:使身体健康;养性:使心智本性不受损害.通过自我反省体察,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 修心养性,修心:使心灵纯洁;养性:使本性不受损害.通过自我反省体察,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 2、方法不同: 修身养性:十法一、 十法二、 十法三、三重境界、健脑养神、六道等. 修心养性:生活在当下、生活在这里、停止猜想,面向实际、暂停思考,多去感受、也要接受不愉快的情感等. 3、出处不同: 修身养性出自元·无名氏《博望烧屯》,修心养性出自在元代吴昌龄的《东坡梦》. 参考资料来源: 搜狗百科--修身养性搜狗百科--修心养性

江汉区15845949893: 早上做早课最好先诵经还是念诵咒文 -
仇由珍百虑: 个人觉得这个先后顺序不太重要,依你自己的习惯吧,我是先念七遍加倍咒,然后发愿. 加持咒的传承是由度母传予阿底峡尊者,阿底峡尊者来到藏地,又将此咒传予藏地,各教派都持诵此咒.诵经持咒前,先持诵此咒,可使念诵功德增上一千...

江汉区15845949893: 在哪里可以请到《净土大经科注》这本书? -
仇由珍百虑: 不是学禅宗的不可以学习净土宗的经典呢?---不是.禅净双修. 念佛三昧是甚深的禅定. 禅宗的经典 《禅宗七经》,包括《心经》、《金刚经》、《楞严经》、《圆觉经》、《楞伽经》、《维摩经》和《六祖坛经》. 这些网上都有 般若文海...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