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悲剧性人物

作者&投稿:宗圣歪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伟大的悲剧的人物有哪些~

1 苏联音乐史上的悲剧性人物Д·Д·肖斯塔科维奇 肖斯塔科维奇生于1906年,死于1975年,终年 六十九岁。他的青年时代是在动乱中渡过的。1914 年肖八岁的时候,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1917年 (十一岁)又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十月革命 之后,随之到来的便是国内战争、十六国干涉、苏 维埃运动……震撼着古老的俄国大地。一切都在变, 一切都同古老的传统发生激烈的冲突,无数的工人 和农民为未来,为理想,为建立美好的社会制度而 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肖斯塔科维奇就是在这样的年 代里开始了自己的青年时代。1922年内战结束,“新 经济政策”开始实行,人们开始投入经济恢复和社 会主义建设。就在这个时候,列宁格勒音乐学院的 学生肖斯塔科维奇毕业了。1925年,他创作了第一部 交响乐,1926年5月12日,首次公演,获得成功,当 时肖斯塔科维奇年仅十九岁。第一交响乐的基调是 向上的,这和他后来冗长而抑郁的交响乐作品形成 了一个鲜明的对比。二十年代苏联国内的气氛是活 跃的,当时关于音乐问题争论的主要焦点是如何对 待音乐遗产问题。“无产阶级音乐派”是由一批激 进的音乐家们组成的,他们对一切人类文化遗产都 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宣称要禁止演出贝多芬、柴 可夫斯基等人的非无产阶级音乐,而他们要的是明 确的“节奏和激情”。与此相对立的一派是现代主 义者,他们认为:“无产阶级是所有过去文化的合 法继承人,他们值得享有最好的音乐”,他们强调文 化的继承性。肖斯塔科维奇当时属于列宁格勒现代 主义者之列。1927年和1931年他相继发表了《第二 (十月)交响乐》和《第三(五一节)交响乐》。两 部交响乐均使用了合唱队。第三交响乐的结尾处, 代表人民群众的合唱队高呼“十月,公社、列宁”。第 三交响乐的尾声中,肖斯塔科维奇则让情绪不断高 胀,在唱出下面歌词时,乐曲达到了高潮;“在阳光 下刀·起旗帜,进行曲鸣响在我们耳际,每一个五一 节啊,都向社会主义迈进了一步。”1但是,1934年 12月1日以后开始的“大清洗”,使苏联人民付出 了巨大的血的代价。使肖斯塔科维奇遭到了悲惨的 命运。当时政治生活的不正常在文化政策上的反映 就是文化禁锢。1932年4月23日,合并了各音乐组 织,自此之后,音乐创作中的简单化倾向便有增 无减。 肖斯塔科维奇坚决反对艺术中的简单化倾向, 要求在音乐创作中按音乐规律办事。1932年他写了 《马克白斯夫人》歌剧,这给他惹出了一场几乎是杀 身之祸。此剧于1932年完成之后,便在苏联国内外 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仅在列宁格勒一地,这部歌剧 就连续演出了八十二场。然而,这部歌剧是肖的最 后一次演出,自此之后他便沉默了,而且几乎一直 沉默到离开人世。这种公然违反“社会主义现实主 义”的作品,当然很快就受到了批判。1936年1月 28日,《真理报》发表了《纷乱代替了音乐》一文。 一个星期以后(2月6日),又发表了针对他的舞 剧《清澈的溪流》的批评文章,这对他来说是晴天霹 雳,是致命的一击。肖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十天 内两次批评,这对一个人来说实在太多了!现在人 人都懂得了,我也必须懂得这一点。从此以后我一 直在想,恐怕又要发生什么意外之:事了……‘人 民的敌人’这顶帽子永远要戴在我的脑袋上了。在 那时这顶帽子意味着什么?恐怕不需要我多做解 释。”不久之后,报纸上出现了公开遣责肖是“人民 的敌人”这样的提法,所有人都躲着他,音乐家们 纷纷表态谴责肖的“形式主义”、“非苏维埃的、不 健康的、没有韵调的”(纷乱代替了音乐的)作品。肖 写道:“我的歌剧《马克白斯夫人》被禁演了,同时在 所有的剧院停演。组织了各种会议,‘纷乱’必需让大 家‘详细讨论’,所有的人都避开我。从《真理报》 文章中的一句话里可以看出,这一切可能‘产生非 常严重的后果’,现在,大家都等待着这个糟糕的 后果。”当时在报上被点了名的人,很少有人活了 下来,肖每天坐等来人把他抓走,然而,这种事情 却没有发生,肖一直也未搞清他得以幸免的原因。 在1936年1月28日和2月6日的两篇批评文章 发表之后,肖的旧作相继受批,其中有:歌剧《鼻子》,舞剧《金色的年代》,而1936年5月20日定稿 并已交付排练的《第四交响乐》在首演之前由作者 本人收回。 当时苏联的政治气氛是严峻的。1937年,肖的 好友图哈切夫斯基元帅以叛国罪被处决。关于图哈 切夫斯基,肖在其回忆录中写道:“在最高层当权 派中只有一个人确实喜欢我的音乐,那就是图哈切 夫斯基元帅,这位‘红色拿破仑’(当时大家都喜爱 这样称呼他)……当时看来真是前程似锦,他刚 被任命为苏联元帅,他的头衔听起来显赫得很,然 而半年以后他就被枪毙了。而我活了下来。我们两 人谁更幸运呢?当时我能找谁呢?我去见图哈切夫 斯基元帅,我……活象一个麻疯病人,谁也不来看 我,在街上谁也不理我,人人都害怕我,而图哈 切夫斯基接见了我……。我低声说话,是因为痛苦、 绝望,打不起精神来,他低声说话,是由于害怕隔 墙有耳。……是啊,在这样的时刻,他能对我讲些 什么呢?接着发生了“图哈切夫斯基事件”,他被枪 毙了,这对我来说真正是个可怕的打击,当我在报 上读到这个消息时,我眼前昏黑一片。” 由于不能用语言诉说他的痛苦,作曲家便将它 表现在自己的音乐里,肖说过:“我的大多数交响 乐都是墓碑”,可以说除肖的第一、二、三交响乐 之外,他的大部分交响乐都是墓碑。自第四交响乐 以来,肖一改以前热情奋进的风格,他的音乐一下 子变得冗长、抑郁、讥讽、沉思,甚至枯涩。1937 年,肖发表了第五交响乐。在苏联,第五交响乐获 得了好评,官方认为肖承认了错误,国内外评论界 历来也认为第五交响乐是肖的自我批评性的作品。 一般认为第五交响乐的第一章反映了作曲家的苦闷 和沉思,在最后一个乐章里,作曲家则同往昔告别。 然而,肖在回忆录中对这部作品却作了另外的解释, 他写道,第五交响乐的终曲是一幕没有出路的悲剧, 第一章则是他为死难的朋友所作的悼歌。他说;“当 时只有作家法捷耶夫听出来了,他是用一个俄罗斯 酒鬼的灵魂感觉出来的。”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入侵苏联,战争期间, 他写过两部交响乐作品,即第七交响乐《列宁格勒》 和第八交响乐,其中第七交响乐最为著名。第七交 响乐写于1942年,苏联大百科全书介绍说:“第七交 响乐描述了人民同法西斯的英勇斗争,成了一座战 争的音乐纪念碑,为此肖荣获了斯大林奖金。”可是 这次人们又错误地解释了这部作品,肖在回忆录中 说:“第七交响乐的构思始于战前……,这部作品写 的不是列宁格勒被围困,而是被肃反扩大化所毁了 的列宁格勒,希特勒不过是最后完成罢了,人们把 一切不幸与苦难都归咎于战争,似乎只有在战争 中人们才被刑讯拷打,才遭杀害,因此第七和第 八交响乐直到今天仍被视为“战争交响乐”。他说,在写这部作品的时候,图哈切夫斯基的形象常 常浮现在他眼前,作品中骇人的膨胀性侵略主题与 纳粹无关,当他写这一主题时,考虑的是人类的其 他灾难。 即便在战时,当作品又受到好评的时候,他也 没有完全受到官方的信任。1943年第八交响乐演出 时,竟有人把它说成是反革命和反苏的作品,还提 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肖在战争开始时写的是 一部乐观主义作品,而现在我们反攻了,正在战胜 法西斯,肖却写了一部悲剧,这说明他是站在法西 斯一边的。” 1945年战争结束了,肖写了第九交响乐,全曲 仅24分钟,乐曲中虽然也有沉重的段落,但全曲的 基调却明朗乐观,和前几部悲剧性的作品有所不同, 但不久,肖又第二次遭到了批判。 1948年是苏联文化上最禁锢的一年。这一年的 2月10月公布了“关于穆拉杰里的歌剧《伟大的友 谊》的决议”。决议申斥肖斯塔科维奇、穆拉杰里、 普罗科菲耶夫等人犯了严重的世界主义错误。爱仑 堡写道:“苏联人民胜利之后,我曾以为三十年代 的事不会重演了,可是种种事情使我又想起了早已 过去的那些日子里的情况,作家、导演和作曲家被 申斥;‘煽动者’被揪了出来;在遭受非难的名单 上,新的名字每天都在增加;责难对准了帕斯捷尔 纳克和肖斯塔科维奇,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政治 上的清洗再一次开始了。1948—1952年期间相继 公布了“列宁格勒案件”和“克里姆林宫医生谋杀 案”,政治局委员、计委主席沃兹涅先斯基和列宁 格勒第一书记库兹涅佐夫被枪决。在这种气氛中, 肖斯塔科维奇被派往纽约参加世界和平文化与科学 会议,在上述那些事件发生后,坐在纽约沃罗多夫 饭店星光屋顶的肖,给人一种虚弱感,人们可以看 到他用一双抖动的手拿着香烟,一根接一根地抽着。 他的面部表情经常习惯性地抽搐着,嘴唇也拉成一 种令人狐疑的微笑,一位译员为他代读了发言稿, ……在发言稿宣读的整个过程中,从这位作曲家嘴 角和面颊不停地抽搐中可以看出,他坐立不安的情 绪已达到了一种难以控制的程度。2在苏联肖作了 检讨,表示感谢党和政府的挽救,表示坚决摒弃“反苏”的世界主义立场。这一次肖完全屈服了,他写 道:“我感到自己完全象个死人,我在想从美国一 到家,就什么都完了”。在那几年中肖几乎在检讨 中度日,西方学者说他“代表了一种令人心碎的奴颜 婢膝的形象”,肖在五年的时间里几乎没写出一部有 深度的音乐作品,直至1953年。 1953年夏,肖打破了他在交响乐创作方面八年 之久的沉默,创作了《第十交响乐》。《第十交响乐》 演出之后,马上引出了来自各方面的意见,褒贬不 一。《第十交响乐》以缓慢的、充满悲剧性的第一 乐章开始,似乎有意模仿贝多芬第三英雄交响乐的 英武悲壮的场面,又似乎在叙述自己坎坷的道路, 其悲剧性几乎贯穿全曲。《第十交响乐》在经受各 种意见的争吵之后,最终也确实得到了各界的承认。 在创作《第十交响乐》之后,肖开始转向大型 历史性题材。1957年他创作了《第十一交响乐—— 1905年》,这首交响乐描写了俄国1905年革命、起义 和人民的觉醒。1961年他又创作了题为献给列宁的 《第—卜二交响乐——1917年》,肖在上述两部交响 乐中使用了大量的革命歌曲,对人民的力量进行了 热情的歌颂。1957年肖当选为苏联作曲家协会书记, 1960年加入苏共,表明他的景况有所好转。《第十 一》和《第十二》两部交响乐的问世,说明肖对列宁, 对十月革命,对俄国人民长期的斗争,是怀有崇敬 的心情的。 1962年肖发表了《第十三交响乐》,1969年又发 表了以1825年十二月党人诗词为歌词的《第十四交 响乐》。在第十三交响乐中,肖批评了苏联历史上 许多不合理的现象,诸如反犹主义,恐怖,消费品 长期奇缺,农民生活困苦,以及为追求功名利禄而向 上爬的庸人。这部交响乐作品由于触及了苏联社会 的现实问题,而于1963年初遭到了赫鲁晓夫的禁演, 其理由是:“西方正在诬蔑苏联有反犹主义,因此这 部作品可能被利用”。1963年4月《苏维埃白俄罗 斯报》指责他背离了他素有的时代感和对我们当前 耍解决的问题的高度责任感,说他“失去了公民的 分寸感”。数年后,《第十三交响乐》经修改再度演 出,新版本虽删改了一些较敏感性的部分,但苏联 官方仍持冷淡态度。 1971年肖的《第十五交响乐》问世。1975年8 月9日他于莫斯科去世。 肖斯塔科维奇在苏联生活了六十八年,他是这 个国家特定环境下的产物。他从一个热情的青年变 成了一个沉默寡言的老人。他的音乐也经历了类似 的变化。在他的一生中有过激奋、热情洋溢的时刻, 也有过苦闷、甚至处于绝望和危难的时刻,他得到 过无比的荣誉,也曾不止一次地作过违心的检查, 他的一生是一部苏联的变迁史,他的回忆录向人们 展示了一个常常处于复杂矛盾的双重心理状态下的 人物的内心。他的作品往往不被人理解,因此,他 曾说过他的大多数交响乐都是墓碑:“我们的人民 死得太多了,他们被埋葬在谁也不知道的地方,我 很愿意为每一个牺牲者写一部作品,但这是不可能 的,这就是为什么我要把自己的音乐奉献给他们所 有人的缘故。” 有人称肖斯塔科维奇为修正主义音乐的鼻祖, 这一点许多音乐家都是不能同意的。他几乎和十月 革命一起成长的,直至晚年一直给予十月革命、列宁、人民的斗争以很高的评价(第十一、十二交 响乐)。 肖斯塔科维奇特别欣赏哈姆雷特中的一句话: “你愿意叫我什么,就叫我什么,尽管你可以使我 烦恼,但你永远利用不了我。”也许正因为这样,肖 斯塔科维奇才经受住了生活的考验,成了本世纪音 乐史上伟大的悲剧性人物。 2 美国总统林肯 1809.2.12,生日 1818年(9岁),母亲去世。 1831年(22岁),经商失败。 1832年(23岁),竞选州议员落选。 同年(23岁),工作丢了。想就读法学院,但未获入学资格。 1833年(24岁),向朋友借钱经商。 同年年底(24岁),再次破产。接下来,他花了16年时间才把债还清。 1834年(25岁),再次竞选州议员,这次赢了。 1835年(26岁),订婚后即将结婚时,未婚妻死了。 1836年(27岁),精神完全崩溃,卧病在床六个月。 1838年(29岁),争取成为州议员的发言人——没有成功。 1840年(31岁),争取成为选举人——落选了。 1843年(34岁),参加国会大选——又落选了。 1846年(37岁),再次参加国会大选——这回当选了。前往华盛顿特区,表现可圈可点。 1848年(39岁),寻求国会议员连任,失败。 1849年(40岁),想在自己州内担任土地局长的工作,遭到拒绝。 1854年(45岁),竞选美国参议员,落选。 1856年(47岁),在共和党内争取副总统的提名——得票不足100张。 1860年(51岁),当选美国总统。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 生下来就一无所有的林肯,终其一生都在面对挫败。他曾经绝望至极,但从没有放弃人生这场跳高比赛。 1865年4月14日晚上,林肯在华盛顿的福特剧院(Ford's Theatre)里看戏时,被南方奴隶主收买的一个暴徒刺杀。林肯的不幸逝世引起了国内外的巨大轰动,美国人民深切哀悼他,有700多万人停立在道路两旁向出殡的行列致哀,有150万人瞻仰了林肯的遗容。林肯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为推动美国社会向前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受到美国人民的崇敬,在美国人的心目中,他的威望甚至超过了华盛顿! 3 德国音乐家 贝多芬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2.16—1827.03.26),男,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1部清唱剧与3部康塔塔,另外还有大量室内乐、艺术歌曲与舞曲。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著深远影响,因此被尊称为乐圣。 贝多芬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二十六岁就失聪了,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博爱”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而奋臂呐喊,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热情,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主要作品有交响曲九部(以第三《英雄》、第五《命运交响曲》、第六《田园交响曲》、第九《合唱》最为著名),歌剧《费黛里奥》等等。 4 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 拿破仑 拿破仑·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1769-1821),原名拿破仑·布宛纳,人称奇迹创造者。拿破仑·波拿巴法国近代资产阶级军事家、政治家、数学家。法兰西共和国第一执政(1799-1804),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1804-1814)(1815),意大利国王,莱茵联邦保护人,瑞士联邦仲裁者。 他的著名事迹不再详细解说。说说他的悲剧死亡。 1815年10月,拿破仑被流放到大西洋的圣赫勒拿岛,他挑选了贝特朗、蒙托隆、拉斯加斯三伯爵以及古尔戈将军随行。圣赫勒拿岛与非洲大陆隔海相望,拿破仑完全不可能逃出去,他也不打算逃出去,因为他已经在滑铁卢战役后彻底绝望了。拿破仑上岸后,暂时寄居在英国商人巴尔科姆家中,后来他又有一个龙坞德庄园,他就在这里居住,他开始潜心撰写回忆录,由他口述,拉斯加斯伯爵记录并整理。在这里他还发表了“中国是一头睡狮,一旦醒来将震惊世界”的著名言论。 拿破仑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 1821年5月5日,拿破仑在岛上去世,5月8日在礼炮声中这位征服者被葬在圣赫勒拿岛上的托贝特山泉旁。直至今日,拿破仑的死因还是众说纷纭,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医生的验尸报告显示他是死于严重胃溃烂,但新的研究认为拿破仑死于砷中毒,而且从当年贵族爱用的墙纸上,历史学家亦发现含有砷的矿物,估计是因为环境潮湿而让砷在环境中渗透出来,也有一说是蒙托隆伯爵因为受到英国人的贿赂以及急于继承拿破仑留给他的一部分遗产而给拿破仑的葡萄酒中长期投放砒霜,致使拿破仑慢性中毒。 他去世后九年,新的奥尔良王朝在人民的压力之下将拿破仑的塑像重新竖立在旺多姆圆柱上。1840年,法国七月王朝的国王路易·菲利浦派其儿子将拿破仑的遗体接回。该年12月15日,拿破仑的灵柩被运回巴黎,在经过凯旋门后安葬到塞纳河畔的老残军人退休院(即荣誉军人院)。 5 中国历史上的悲剧人物数不胜数,再此仅例举2位最著名的:岳飞与袁崇焕 岳飞(1103-1142)字鹏举,汉族。北宋相州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今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菜园镇程岗村)人。中国历史上著名战略家、军事家、民族英雄、抗金名将。岳飞在军事方面的才能则被誉为宋、辽、金、西夏时期最为杰出的军事统帅、连结河朔之谋的缔造者。同时又是两宋以来最年轻的建节封侯者。南宋中兴四将(岳飞、韩世忠、张俊、刘光世)之首。 岳飞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员名将,其精忠报国的精神深受中国各族人民的敬佩。其在出师北伐、壮志未酬的悲愤心情下写的千古绝唱《满江红》,至今仍是令人士气振奋的佳作。其率领的军队被称为“岳家军”,人们流传着“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名句,表示对“岳家军”的最高赞誉。 绍兴十一年(1142)十二月二十九日,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毒死于临安大理寺狱中。1162年,宋孝宗时诏复官,谥武穆,宁宗时追封为鄂王,改谥忠武( 两宋文臣、武将得通谥者以"忠武"最美 ),有《岳武穆集》传世。 袁崇焕 袁崇焕字元素,号(或字)自如,广东承宣布政使司广州府东莞县石碣镇水南乡(今广东省东莞市)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明末著名政治人物、文官将领。入兵部,守卫山海关及辽东;指挥宁远之战、宁锦之战。但不救朝鲜,擅杀大将仍触兵家大忌。后被崇祯帝以诛杀毛文龙、己巳之变护卫不力以及擅自与后金议和等罪名正法。清乾隆大兴“文字狱”,清政府为贬损明朝君臣在百年后杜撰了皇太极以“反间计”构陷袁崇焕的故事,史学界至今争议颇大。袁崇焕曾为魏忠贤建祠,大学士韩爌云:“袁崇焕…,亦俱建祠,但与诸奸宜减等论。” 其它如杨业、文天祥、项羽等等或是因自身性格原因或是当时整个国家环境原因而死不列入悲剧人物。

课文颂扬的是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1、归途中与死亡抗争,是何其悲壮、何其豪气冲天。
2、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在恶劣环境和生死关头,能够团结协作,甚至不惜为团体、为同伴献出生命,奥茨独自走向茫茫风雪去迎接死神只为减轻队员负担即是撼人心魄的例证。
3、他们身上还表现出强烈的爱心,对祖国民族、同伴亲友的一片挚爱之情正是支撑他们英勇行为的强大动力之一,斯科特最后的遗书完全是爱的真情流露。
4、斯科特还具有令人敬佩的诚信风度,在与阿蒙森的竞争中失败了,但他们勇于承认失败,并愿意“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人格的高尚,令人敬佩。

文中令人难忘的细节,如:①历尽艰险到达终点,等待他们的却是占领者阿蒙森留下的国旗和信件,并要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为他完成的业绩作证,而斯科特居然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②负责科学研究的威尔逊博士,在离死神只有寸步之遥的时候,仍坚持科学观察,并拖着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③不幸的奥茨先是要求给他十片吗啡,以图尽快结束自己,其他队员坚决拒绝了他的要求;第二天,他独自走向了帐篷外的茫茫风雪,“但是谁也不敢说一句阻拦他的话,也没有一个人敢伸出手去向他握别”。④斯科特海军上校极其冷静地将日记记录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直到他的手指完全冻僵,笔从手中滑下来为止。

1萧峰,曾用名乔峰,契丹人。见于金庸小说《天龙八部》,是书中当之无愧的第一男主角。其武功师从少林和丐帮,在江湖上难逢敌手,曾与慕容复并称为“北乔峰,南慕容”,成为江湖中年轻高手中的双峰。但其真实实力远超慕容复。其高尚的道德境界,中原塞北等众多武林人士皆是自愧不及。在天龙八部一书中,绝对值得我们称他为天下第一好男儿。

为人豪迈洒脱,正直不阿。曾任江湖第一大帮--丐帮的帮主,武学为丐帮镇帮之宝“降龙十八掌”(后金庸在新编版里改为降龙二十八掌,既然是丐帮帮主就应该会打狗棒法,可惜,小说里正经没见他用过),擒拿手“擒拿手”、“擒龙功”(传自少林),太祖长拳等。

身世离奇,本为契丹人(辽国人),父萧远山,曾师从汉人学武,萧姓为契丹后族(太后萧氏一族),所以萧氏父子很可能是契丹贵族。萧远山是属珊军团德的总教习,一生致力于宋辽和平。在萧峰还是婴儿时,父母在雁门关外被中原群雄伏击,母亲身死,父萧远山伤心之余留书坠崖。尚在襁褓中的萧峰被主持这场伏击的少林方丈玄慈带回中原,交于居于少室山的山民乔三槐夫妇收养,改名乔峰。玄慈从萧远山留书中得知自己杀错了人,为表示愧疚,在乔峰少年时派师弟玄苦传授其武功,后又介绍他拜在丐帮帮主汪剑通(也参与了雁门关伏击)门下,最后,他凭借自己超常的天赋(他父亲曾经就是个单独打败中原十三位武林高手的契丹高手)成就了乔峰的威名。

马副帮主的夫人康敏暗恋萧峰,但萧是风顶天立地的好男儿,没有注意,因此得罪马夫人。马夫人遂揭露其契丹人的身份,萧峰被迫离开丐帮。此时他又背上了弑养父母、弑师等大罪,令他百口莫辩。幸而得遇红颜知己阿朱,在她的陪伴下开始追察真凶,却在康敏的误导下,找上了阿朱的生父段正淳。阿朱最后为了救父误死在萧峰掌下,临死前要求萧峰关照阿紫。萧峰携阿紫远走关外,同时阿紫亦爱上萧峰。萧峰机缘巧合得遇辽帝耶律洪基,与耶律洪基结为兄弟,并帮助他平息叛乱,因此受封南院大王、楚王之位。最后为了辽宋两国和平,以断箭自尽于雁门关外,尸体被阿紫携同坠下悬崖,与萧峰母同葬一谷。

子午敬曰: 萧峰者,人杰也,为人洒脱豪爽,其胸襟气吞山河,虽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大义,然慷慨激昂,为罢 宋 辽 兵乱之灾,蹈死不顾,岂不胜于庙堂之臣之类。英雄亦多情,然多情只为阿朱,后因奸人恶计,伤阿朱与掌下终生不娶,亦多情人也 。

2苏联音乐史上的悲剧性人物Д·Д·肖斯塔科维奇
肖斯塔科维奇生于1906年,死于1975年,终年 六十九岁。他的青年时代是在动乱中渡过的。1914 年肖八岁的时候,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1917年 (十一岁)又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十月革命 之后,随之到来的便是国内战争、十六国干涉、苏 维埃运动……震撼着古老的俄国大地。一切都在变, 一切都同古老的传统发生激烈的冲突,无数的工人 和农民为未来,为理想,为建立美好的社会制度而 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肖斯塔科维奇就是在这样的年 代里开始了自己的青年时代。1922年内战结束,“新 经济政策”开始实行,人们开始投入经济恢复和社 会主义建设。就在这个时候,列宁格勒音乐学院的 学生肖斯塔科维奇毕业了。1925年,他创作了第一部 交响乐,1926年5月12日,首次公演,获得成功,当 时肖斯塔科维奇年仅十九岁。第一交响乐的基调是 向上的,这和他后来冗长而抑郁的交响乐作品形成 了一个鲜明的对比。二十年代苏联国内的气氛是活 跃的,当时关于音乐问题争论的主要焦点是如何对 待音乐遗产问题。“无产阶级音乐派”是由一批激 进的音乐家们组成的,他们对一切人类文化遗产都 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宣称要禁止演出贝多芬、柴 可夫斯基等人的非无产阶级音乐,而他们要的是明 确的“节奏和激情”。与此相对立的一派是现代主 义者,他们认为:“无产阶级是所有过去文化的合 法继承人,他们值得享有最好的音乐”,他们强调文 化的继承性。肖斯塔科维奇当时属于列宁格勒现代 主义者之列。1927年和1931年他相继发表了《第二 (十月)交响乐》和《第三(五一节)交响乐》。两 部交响乐均使用了合唱队。第三交响乐的结尾处, 代表人民群众的合唱队高呼“十月,公社、列宁”。第 三交响乐的尾声中,肖斯塔科维奇则让情绪不断高 胀,在唱出下面歌词时,乐曲达到了高潮;“在阳光 下刀·起旗帜,进行曲鸣响在我们耳际,每一个五一 节啊,都向社会主义迈进了一步。”1但是,1934年 12月1日以后开始的“大清洗”,使苏联人民付出 了巨大的血的代价。使肖斯塔科维奇遭到了悲惨的 命运。当时政治生活的不正常在文化政策上的反映 就是文化禁锢。1932年4月23日,合并了各音乐组 织,自此之后,音乐创作中的简单化倾向便有增 无减。

肖斯塔科维奇坚决反对艺术中的简单化倾向, 要求在音乐创作中按音乐规律办事。1932年他写了 《马克白斯夫人》歌剧,这给他惹出了一场几乎是杀 身之祸。此剧于1932年完成之后,便在苏联国内外 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仅在列宁格勒一地,这部歌剧 就连续演出了八十二场。然而,这部歌剧是肖的最 后一次演出,自此之后他便沉默了,而且几乎一直 沉默到离开人世。这种公然违反“社会主义现实主 义”的作品,当然很快就受到了批判。1936年1月 28日,《真理报》发表了《纷乱代替了音乐》一文。 一个星期以后(2月6日),又发表了针对他的舞 剧《清澈的溪流》的批评文章,这对他来说是晴天霹 雳,是致命的一击。肖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十天 内两次批评,这对一个人来说实在太多了!现在人 人都懂得了,我也必须懂得这一点。从此以后我一 直在想,恐怕又要发生什么意外之:事了……‘人 民的敌人’这顶帽子永远要戴在我的脑袋上了。在 那时这顶帽子意味着什么?恐怕不需要我多做解 释。”不久之后,报纸上出现了公开遣责肖是“人民 的敌人”这样的提法,所有人都躲着他,音乐家们 纷纷表态谴责肖的“形式主义”、“非苏维埃的、不 健康的、没有韵调的”(纷乱代替了音乐的)作品。肖 写道:“我的歌剧《马克白斯夫人》被禁演了,同时在 所有的剧院停演。组织了各种会议,‘纷乱’必需让大 家‘详细讨论’,所有的人都避开我。从《真理报》 文章中的一句话里可以看出,这一切可能‘产生非 常严重的后果’,现在,大家都等待着这个糟糕的 后果。”当时在报上被点了名的人,很少有人活了 下来,肖每天坐等来人把他抓走,然而,这种事情 却没有发生,肖一直也未搞清他得以幸免的原因。 在1936年1月28日和2月6日的两篇批评文章 发表之后,肖的旧作相继受批,其中有:歌剧《鼻 子》,舞剧《金色的年代》,而1936年5月20日定稿 并已交付排练的《第四交响乐》在首演之前由作者 本人收回。

当时苏联的政治气氛是严峻的。1937年,肖的 好友图哈切夫斯基元帅以叛国罪被处决。关于图哈 切夫斯基,肖在其回忆录中写道:“在最高层当权 派中只有一个人确实喜欢我的音乐,那就是图哈切 夫斯基元帅,这位‘红色拿破仑’(当时大家都喜爱 这样称呼他)……当时看来真是前程似锦,他刚 被任命为苏联元帅,他的头衔听起来显赫得很,然 而半年以后他就被枪毙了。而我活了下来。我们两 人谁更幸运呢?当时我能找谁呢?我去见图哈切夫 斯基元帅,我……活象一个麻疯病人,谁也不来看 我,在街上谁也不理我,人人都害怕我,而图哈 切夫斯基接见了我……。我低声说话,是因为痛苦、 绝望,打不起精神来,他低声说话,是由于害怕隔 墙有耳。……是啊,在这样的时刻,他能对我讲些 什么呢?接着发生了“图哈切夫斯基事件”,他被枪 毙了,这对我来说真正是个可怕的打击,当我在报 上读到这个消息时,我眼前昏黑一片。”

由于不能用语言诉说他的痛苦,作曲家便将它 表现在自己的音乐里,肖说过:“我的大多数交响 乐都是墓碑”,可以说除肖的第一、二、三交响乐 之外,他的大部分交响乐都是墓碑。自第四交响乐 以来,肖一改以前热情奋进的风格,他的音乐一下 子变得冗长、抑郁、讥讽、沉思,甚至枯涩。1937 年,肖发表了第五交响乐。在苏联,第五交响乐获 得了好评,官方认为肖承认了错误,国内外评论界 历来也认为第五交响乐是肖的自我批评性的作品。 一般认为第五交响乐的第一章反映了作曲家的苦闷 和沉思,在最后一个乐章里,作曲家则同往昔告别。 然而,肖在回忆录中对这部作品却作了另外的解释, 他写道,第五交响乐的终曲是一幕没有出路的悲剧, 第一章则是他为死难的朋友所作的悼歌。他说;“当 时只有作家法捷耶夫听出来了,他是用一个俄罗斯 酒鬼的灵魂感觉出来的。”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入侵苏联,战争期间, 他写过两部交响乐作品,即第七交响乐《列宁格勒》 和第八交响乐,其中第七交响乐最为著名。第七交 响乐写于1942年,苏联大百科全书介绍说:“第七交 响乐描述了人民同法西斯的英勇斗争,成了一座战 争的音乐纪念碑,为此肖荣获了斯大林奖金。”可是 这次人们又错误地解释了这部作品,肖在回忆录中 说:“第七交响乐的构思始于战前……,这部作品写 的不是列宁格勒被围困,而是被肃反扩大化所毁了 的列宁格勒,希特勒不过是最后完成罢了,人们把 一切不幸与苦难都归咎于战争,似乎只有在战争 中人们才被刑讯拷打,才遭杀害,因此第七和第 八交响乐直到今天仍被视为“战争交响乐”。他 说,在写这部作品的时候,图哈切夫斯基的形象常 常浮现在他眼前,作品中骇人的膨胀性侵略主题与 纳粹无关,当他写这一主题时,考虑的是人类的其 他灾难。

即便在战时,当作品又受到好评的时候,他也 没有完全受到官方的信任。1943年第八交响乐演出 时,竟有人把它说成是反革命和反苏的作品,还提 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肖在战争开始时写的是 一部乐观主义作品,而现在我们反攻了,正在战胜 法西斯,肖却写了一部悲剧,这说明他是站在法西 斯一边的。”

1945年战争结束了,肖写了第九交响乐,全曲 仅24分钟,乐曲中虽然也有沉重的段落,但全曲的 基调却明朗乐观,和前几部悲剧性的作品有所不同, 但不久,肖又第二次遭到了批判。

1948年是苏联文化上最禁锢的一年。这一年的 2月10月公布了“关于穆拉杰里的歌剧《伟大的友 谊》的决议”。决议申斥肖斯塔科维奇、穆拉杰里、 普罗科菲耶夫等人犯了严重的世界主义错误。爱仑 堡写道:“苏联人民胜利之后,我曾以为三十年代 的事不会重演了,可是种种事情使我又想起了早已 过去的那些日子里的情况,作家、导演和作曲家被 申斥;‘煽动者’被揪了出来;在遭受非难的名单 上,新的名字每天都在增加;责难对准了帕斯捷尔 纳克和肖斯塔科维奇,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政治 上的清洗再一次开始了。1948—1952年期间相继 公布了“列宁格勒案件”和“克里姆林宫医生谋杀 案”,政治局委员、计委主席沃兹涅先斯基和列宁 格勒第一书记库兹涅佐夫被枪决。在这种气氛中, 肖斯塔科维奇被派往纽约参加世界和平文化与科学 会议,在上述那些事件发生后,坐在纽约沃罗多夫 饭店星光屋顶的肖,给人一种虚弱感,人们可以看 到他用一双抖动的手拿着香烟,一根接一根地抽着。 他的面部表情经常习惯性地抽搐着,嘴唇也拉成一 种令人狐疑的微笑,一位译员为他代读了发言稿, ……在发言稿宣读的整个过程中,从这位作曲家嘴 角和面颊不停地抽搐中可以看出,他坐立不安的情 绪已达到了一种难以控制的程度。2在苏联肖作了 检讨,表示感谢党和政府的挽救,表示坚决摒弃“反 苏”的世界主义立场。这一次肖完全屈服了,他写 道:“我感到自己完全象个死人,我在想从美国一 到家,就什么都完了”。在那几年中肖几乎在检讨 中度日,西方学者说他“代表了一种令人心碎的奴颜 婢膝的形象”,肖在五年的时间里几乎没写出一部有 深度的音乐作品,直至1953年。

1953年夏,肖打破了他在交响乐创作方面八年 之久的沉默,创作了《第十交响乐》。《第十交响乐》 演出之后,马上引出了来自各方面的意见,褒贬不 一。《第十交响乐》以缓慢的、充满悲剧性的第一 乐章开始,似乎有意模仿贝多芬第三英雄交响乐的 英武悲壮的场面,又似乎在叙述自己坎坷的道路, 其悲剧性几乎贯穿全曲。《第十交响乐》在经受各 种意见的争吵之后,最终也确实得到了各界的承认。 在创作《第十交响乐》之后,肖开始转向大型 历史性题材。1957年他创作了《第十一交响乐—— 1905年》,这首交响乐描写了俄国1905年革命、起义 和人民的觉醒。1961年他又创作了题为献给列宁的 《第—卜二交响乐——1917年》,肖在上述两部交响 乐中使用了大量的革命歌曲,对人民的力量进行了 热情的歌颂。1957年肖当选为苏联作曲家协会书记, 1960年加入苏共,表明他的景况有所好转。《第十 一》和《第十二》两部交响乐的问世,说明肖对列宁, 对十月革命,对俄国人民长期的斗争,是怀有崇敬 的心情的。

1962年肖发表了《第十三交响乐》,1969年又发 表了以1825年十二月党人诗词为歌词的《第十四交 响乐》。在第十三交响乐中,肖批评了苏联历史上 许多不合理的现象,诸如反犹主义,恐怖,消费品 长期奇缺,农民生活困苦,以及为追求功名利禄而向 上爬的庸人。这部交响乐作品由于触及了苏联社会 的现实问题,而于1963年初遭到了赫鲁晓夫的禁演, 其理由是:“西方正在诬蔑苏联有反犹主义,因此这 部作品可能被利用”。1963年4月《苏维埃白俄罗 斯报》指责他背离了他素有的时代感和对我们当前 耍解决的问题的高度责任感,说他“失去了公民的 分寸感”。数年后,《第十三交响乐》经修改再度演 出,新版本虽删改了一些较敏感性的部分,但苏联 官方仍持冷淡态度。

1971年肖的《第十五交响乐》问世。1975年8 月9日他于莫斯科去世。

肖斯塔科维奇在苏联生活了六十八年,他是这 个国家特定环境下的产物。他从一个热情的青年变 成了一个沉默寡言的老人。他的音乐也经历了类似 的变化。在他的一生中有过激奋、热情洋溢的时刻, 也有过苦闷、甚至处于绝望和危难的时刻,他得到 过无比的荣誉,也曾不止一次地作过违心的检查, 他的一生是一部苏联的变迁史,他的回忆录向人们 展示了一个常常处于复杂矛盾的双重心理状态下的 人物的内心。他的作品往往不被人理解,因此,他 曾说过他的大多数交响乐都是墓碑:“我们的人民 死得太多了,他们被埋葬在谁也不知道的地方,我 很愿意为每一个牺牲者写一部作品,但这是不可能 的,这就是为什么我要把自己的音乐奉献给他们所 有人的缘故。”

有人称肖斯塔科维奇为修正主义音乐的鼻祖, 这一点许多音乐家都是不能同意的。他几乎和十月 革命一起成长的,直至晚年一直给予十月革命、列 宁、人民的斗争以很高的评价(第十一、十二交 响乐)。

肖斯塔科维奇特别欣赏哈姆雷特中的一句话: “你愿意叫我什么,就叫我什么,尽管你可以使我 烦恼,但你永远利用不了我。”也许正因为这样,肖 斯塔科维奇才经受住了生活的考验,成了本世纪音 乐史上伟大的悲剧性人物。

1.商纣王时期的王子比干,忠心辅主,却被掏心。
2.秦末的项羽,盖世英雄,最终却被围亥下,乌江自刎。
3.汉初的韩信,才谋过人,兵法如神,为西汉立下汗马功劳,当反不反,落的个阶下囚,死在了权谋中。
4.三国的关羽,武功盖世,却因自大而败走麦城,死于东吴小卒之手,可以说是自己败给了自己,可悲可叹!
5.宋朝的岳飞,精忠报国,没能死在战场上却死在了奸臣之手,白白断送了三十年功名征战来的江北河山。可歌可泣!
6.明初的徐达,辅佐朱元璋打下江山,却被朱元璋毒死。
7.明末的袁崇焕,投笔从戎,为大明把守山海关,用兵如神,并将女真努尔哈赤炮轰重伤病死,最后却死于明朝崇祯皇帝的猜忌,被刮而死。
(本人才疏学浅,根据自己看过的历史写的,其实还有很多,列举一二,还望指点)

韩信是个悲剧性人物
韩信 为何当反不反

--------------------------------------------------------------------------------

韩信 为何当反不反

韩信是个悲剧性人物。后人叹息功臣末路,惋惜名将才华,更对他放弃三分天下的机会不解。其实,同时代就有两人劝说他背弃刘邦,三分天下,而且为他透彻分析了天下形势,都被韩信给拒绝了。那么韩信为什么当反不反呢?

话说韩信横渡西河,俘虏赵王,生擒夏说,带领军队夺取井陉,杀死成安君,攻占了赵国,以声威镇服燕国,平定安抚齐国,向南摧毁楚国军队二十万,向东杀死楚将龙且,西面向汉王捷报,可以说是功劳天下无二,当时的天下,除了项羽和刘邦之外,应当说韩信的声势最大,就连一向傲慢自大、极好面子的项王也对他的这位前帐前门卫产生了畏惧感,放下面子派盱眙人武涉到当时已是齐王的韩信处策反。武涉游说韩信的大意是:当前刘、项争夺天下的胜败,举足轻重的是您。您向右边站,那么汉王胜,您向左边站,那么项王胜。假若项王今天被消灭,下一个就该消灭您了。您和项王有旧交情,为什么不反汉与楚联和,三分天下自立为王呢?应当说武涉给韩信做的分析还是相当透彻的,而韩信却说了一段非常意气的话予以断然回绝了,他说:我侍奉项王,官不过郎中,职位不过是个持戟的卫士,言不听,计不用,所以我背楚归汉。汉王授予我上将军的印信,给我几万人马,脱下他身上的衣服给我穿,把好食物让给我吃,言听计用,所以我才能够到今天这个样子。人家对我亲近、信赖,我背叛他不吉祥,即使到死也不变心!可以看得出,此时韩信的立场和态度还是很坚决的。

第二位劝说韩信造反的是他的谋士蒯通。蒯通的分析更为详尽,他说:当今刘、项二王的命运都悬挂在您的手里。您协助汉王,汉王就胜利;协助楚王,楚王就胜利。果真能听从我的计策,不如让楚、汉双方都不受损害,同时存在下去,你和他们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形成那种局面,就没有谁敢轻举妄动。凭借您的贤能圣德,拥有众多的人马装备,占据强大的齐国,迫使燕、赵屈从,出兵到刘、项两军的空虚地带,牵制他们的后方,顺应百姓的心愿,向西去制止刘、项分争,为军民百姓请求保全生命,那么,天下就会迅速地群起而响应,有谁敢不听从!而后,割取大国的疆土,削弱强国的威势,用以分封诸侯。诸侯恢复之后,天下就会感恩戴德,归服听命于齐。稳守齐国故有的疆土,据有胶河、泗水流域,用恩德感召诸侯,恭谨谦让,那么天下的君王就会相继前来朝拜齐国。韩信仍然是老调重弹,他说:“汉王给我的待遇很优厚,他的车子给我坐,他的衣裳给我穿,他的食物给我吃。坐人家车子的人,要分担人家的祸患,穿人家衣裳的人,心里要想着人家的忧患,吃人家食物的人,要为人家的事业效死,我怎么能够图谋私利而背信弃义呢!”蒯通又用陈余张耳刎颈之交反目成仇、文种、范蠡野兽尽猎狗烹的事劝说他,过了不久又再次苦口婆心地劝说他,并敦促他要当机立断。这时韩信真的犹豫了,但最后还是打消了造反的念头,司马迁分析的原因有二,一是他“不忍倍汉”,二是他“自以为功多,汉终不夺我齐”。

武涉和蒯通说的中心意思都是要三分天下,只是方式不同,武涉提出三分天下的方式是反汉联楚,蒯通的方式是保持中立、削汉弱楚、分封诸侯、霸于天下。对于武涉提出的联楚的主张,韩信是断然拒绝的,项羽刚愎自大,天底下很少能与他共事合作的人,跟他联合岂不是笑话。但韩信拒绝的这么干脆,主要还是因为韩信侍奉项羽多年,对项羽从失望转为怨恨,从他对武涉回辞看,他是在跟项羽怄气:你项羽对我那个样子,现在我成气候了你找到我了,告诉你项羽,我要跟汉王干一辈子,坚决和你斗到底!关于韩信容易怄气的性格后面会说到,正是由于他的这一性格,干扰了他的正常判断,使他做出错误的举动,成为导致他被杀的直接原因。另外,武涉提出的三分是暂时的,暂时三分的目的是为了灭刘。

蒯通提出的三分虽然操作性强,但仍需要背汉,这是韩信的犹豫所在,不仅仅是因为如司马迁所分析的“不忍”,更主要是因为韩信:1、虽有国士之才,却无帝王之资;2、只想独霸一方,无意称霸天下。

韩信无帝王之资,首先表现在性格上缺少霸气。翻开<史记> 我们可以看到,秦末的三位起义领袖都有用言语表露出来的霸气,陈胜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项羽有“彼可取而代也”,刘邦有“大丈夫当如是”,而且他们都有冒险精神,并付诸行动,陈胜揭竿而起、项羽斩会稽守通、刘邦邙砀山起事。而韩信只有“吾必有以重报母”之言和出屠中少年胯下之举,充其量是一个忍辱负重的儒生形象。韩信在秦末起义中,先是杖剑从项梁,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不用。信亡楚归汉,仍是平平,又准备跳槽,所幸萧何极力保举,在没有任何业绩的情况下被破格提升为大将军,借助这一平台,他终于发迹了。由此观之,韩信适合做职业经理人,却不是老板的料,他是根足够长的杠杆,给他个支点他可以撬地球,但无论如何,他自己是找不到这个支点的。

其次,韩信缺少成就霸业的政治资本。韩信在反秦斗争中的无所作为,使他既没有自己的嫡系部队,也没有立足于诸侯的政治声望。韩信拜将,一军皆惊,楚将龙且很藐视韩信的为人:“吾平生知韩信为人,易与耳”。韩信在刘邦心目中的政治地位也不高,井陉口之战后,韩信请立张耳为赵王,汉王许之,并无不悦,及至韩信定齐,请立自己为齐王,汉王却大怒,而且破口大骂。因此,即使韩信听从蒯通的主张,在当时非项既刘的政治环境中,只擅将兵不擅将将的韩信能否仅凭自己的军事才能号令诸侯,让刘项称臣,确实是个未知数。另外,刘邦曾经两次独闯韩信大营,轻而易举地袭夺了韩信的兵权,可见韩信对本部军队指挥权的掌控远远没有达到针扎不透、水泼不进的程度。

关于他既已独霸一方,是否称霸天下,韩信对于自己的为人是应该有一个清醒认识的。韩信是有抱负的,像姜尚一样辅佐一代明君成就霸业,然后得一块封地而王之,应该是当时像韩信这样的智能之士的最高追求。秦朝尽管实现了大一统,建立了郡县制,但秦的暴政使这种短暂的大一统并没有给人民带来好处,分封制观念仍然根深蒂固。所以,在推翻秦的统治后,不可一世的项羽并没有实行家天下,而是很自然地恢复了分封制。武涉在游说韩信时,说刘邦的意图是“不吞并整个天下,不肯罢休,他贪心不足到这步田地,太过份了”,对刘邦破坏分封制的行为进行了抨击,他想向韩信表明,分封制一旦遭到破坏,除了刘邦之外,谁也得不到好处。蒯通的计策也是在坚持分封制的基础上称霸天下。无论称霸与否,只要是分封制,独霸一方才是根本,那么韩信所顾虑的就是能否稳坐诸侯王了。

其实,韩信选择了另外一条策略,那就是阳奉阴违,拥兵自重,逼刘就范,这样,他无须背汉亦可与汉共天下,这样,他就不用冒巨大的政治和道义风险,成功地成为了当时独霸一方、最有实力的诸侯王,这种策略是他的聪明所在,也符合他的性格和自身条件。但正当韩信自鸣得意的时候,他却没有想到,汉王不是项王,更不是周武王,汉王不喜欢分封制,他不需要与异姓诸侯共天下了。当韩信还在分封制的旧塌上做着他独霸一方的大梦时,刘邦下手了。

毛文龙

率领一群没有供养的士兵开镇复土,保卫辽南,死于千古书生袁崇焕之手。之后又被金庸诬陷,千古东江英雄。

袁崇焕双岛杀毛时所拟定的十二条罪,《明史》所载甚略。本文以《崇祯二年督师题本》(《明清史料》甲编第八册 719页,《崇祯长编》亦有录)中所述的十二当斩为据,补以别史细论毛文龙所犯的十二条罪:
1.兵戎重任,祖制非五府官不领兵,即专征于外,必请文臣为监。文龙夜郎自雄,专制一方。九年以来,兵马钱粮,不受经、抚管核,专恣孰甚!一当斩!
明制素来以文驱武,(熹宗实录中61卷)兵部疏有"牵制奴酋者,朝鲜也.联属朝鲜者毛镇也.驾驭毛镇者登抚也".其时山东巡抚吕吕纯如的奏折里也有"封疆有大机宜,朝廷有大纲纪......登镇(应为登抚)者,节制海帅非受海帅节制者也"。由此可见东江开镇,按朝制原本应由来莱登巡抚节制。但是对毛文龙自持孤军海外,只有机宜,而无朝廷纲纪,屡次莱抚等文臣对抗。如莱登巡抚武之望所述“毛帅在鲜五年先与旧抚镇不和,继与臣等不和,今又与鲜君臣不和。岂诸臣皆厉世妖孽,而独毛帅为和鸾鸣凤“

2. 文龙自开镇来,一切奏报,有一事一语核实否?捕零夷,杀降夷,杀难民,全无征战,却报首功。刘兴祚忠顺奔来,止二十余人,而曰率数百众,当阵捉降,欺诳孰甚!二当斩!
毛文龙自持身居一隅,素来喜好欺上瞒下。按此罪状所述中的“阵招刘兴祚”就是十足的谎言。
刘兴祚逃金奔明,后金记录示这么说的“(刘兴祚)诈缢,示信于人。遗书云:我死之后,将尸骸埋于边外扎木河洛之处。令家人执书往告达海、尔缠二榜式。去后,刘兴祚执一瞽目人,醉以酒,擒入内室,缢杀之以代己,zifen其室,潜逃走。”其后“刘兴祚弟刘兴继(治)等率其兄弟,谓兄刘兴祚曾有遗言云:我死当以尸骸置扎木地方。乃诈以红毡裹尸送至彼处,各逃走。”由此可见刘兴祚及其兄弟不过是利用诈死逃出后金,奔往皮岛。而在毛文龙的塘报中这一切都改了面目,毛文龙在塘报里谎称;“于九月二十五日,据来乡咨西禀称:奴酋发兵二万余,经往镇江下营,修筑城池,来攻皮岛。臣即发往三岔河之兵,东向应放。但见马飞尘起,乃逆奴王子也,以爱塔为参谋。交锋数合,观见爱塔在阵,遂大呼招之。爱塔即带精锐胡人四百,胡马四百二十骑,乘过营来,奴锐一挫”,满纸荒唐言,竟无一处是事实。
袁崇焕对毛文龙的谎言是十分清楚的,周文郁在《边事小记》里记道:刘兴祚见“毛塘报云,系阵上招回,益令愤激不平。是年九月,密遣伊新生员王维章,以脱归情形达督师袁公,袁公代为表白”。钱曾在《也是园杂记》里也记载:刘兴祚“则披羊皮杂难民而逃。文龙接见喜过望,握手出肺腑相告语,晨夕与共起居。而阴以阵获报,兴祚闻之恚甚。会崇焕督师再出,乃语以己意通篇”。
3.文龙刚愎撒泼,无人臣礼。前后章疏,具在御前。近且有“牧马登州,取南京如反掌”等语。据登莱道申报,岂堪听闻?大臣不道,三当斩!
毛文龙无礼之章疏,崇祯长编中就存一例,其崇祯元年五月所上疏中曰“臣势处孤危,动遭掣肘,功未见其尺寸,怨己深于寻丈,而皇上知之否?中外臣工于兵家奇正之法,彝地山川之形,或未深知,故人持一论,终非煞着。惟臣居辽日久,探讨独到,无奈地隔天廖,笔难代舌,而皇上知之否?属国残破之余,缓急无望,一应接济,合于夏秋二季,及时顿给以便转运,其间裒益调剂,厥其权益,而皇上知之否?”数个皇上知否连用颇无臣礼,崇祯长编中在其后加了一个批注是 “语多桀骜”。

4.文龙总兵以来,每岁饷银数十万,无分毫给兵,每月止散米三斗五升,侵盗边海钱粮,四当斩!
《崇祯新政纪略》里载潘士闻参毛文龙并建议移镇的参本中有段这么说“有谓各岛兵数自旅顺口三山岛,男妇二万兵数仅三分之一,有当军者六七年不见一文钱,更不知连年火药铳等物置于何地耶”毛文龙开镇不过八九年竟有当军者六七年未见一文饷.
另二百兰亭斋鉴藏书画录中的《胜国忠节明贤手札》中有袁崇焕一札,文中也说“然昔得之耳闻,今得之目击,昔犹属流传,今已成面证,贪逆欺妄之状,磐竹难书”“每年之饷无分毫到官兵毛姓之外,谁不欲食其肉而寝处其皮。”

5.擅开马市于皮岛,私通外番,五当斩;
毛帅有水师海船,也作海上贸易,因为就朝廷那点军饷还时常被克扣和拖欠根本不够,毛文龙从天启元年(1621年)到敌后开创东江镇就没有一点军饷粮饷,在天启五年(1625年)前总共才领了内帑银子5万两作军饷,而袁大人一出关就有480万辽饷、米180万,另发内帑120万、铠甲40万具,红夷大炮10门,其他弓箭军械无数……这能比吗?不作买卖毛帅怎么开创若大个东江镇?为了筹集粮饷,毛帅还经常自己拿钱出来接济粮饷,这就算私通外番了?这能和袁大人“以粮资寇”比吗?

6.部将数千人悉冒己姓,副将以下滥给札付千...,六当斩;
一个仅二百余人的家丁班底,在乱世以收罗家破人亡的流民为主要兵员,在征战多年以后有相当的毛姓士卒并不奇怪,唐伯虎点秋香进华府当家丁还叫华安呢,关二爷自养子以下有多少姓关的?岳家军又有多少姓岳的?也都算是当斩的罪状吗?这袁大人的标准在向谁看齐了?难怪《辽海丹忠录》要把袁大人比作秦侩……再说,毛姓士卒就一定是毛文龙的私兵吗?毛文龙死后东江镇一样听朝廷的调遣而没有哗变。东江镇虽是毛文龙亲手开创的,但其军士却是大明的士卒,听朝廷的调遣,但袁大人的关宁军却不一样,袁大人一下狱,祖大寿就哗变了,朝廷的指令都不听了,只看袁大人的手书,袁大人的关宁军那才叫私兵。

7.剽掠商船,自为盗贼,七当斩;
毛帅对后金搞海上封锁,某些奸商被查处了当然会诬告,而且那时候海盗、倭寇都有出没,谁冒谁的名能说得清楚吗?

8.强取民间子女...八当斩;
清官难断家务事啊,袁大人管得可真宽,可有谁对袁大人在宁远收的小妾调查一下没有?算不算是“强取”那还不一定呢。

9.驱难民远窃人参,不从则饿死...九当斩;
由于袁大人不策应朝鲜,致使东江镇被朝鲜驱逐,失去了重要的后方给养,而袁大人又有意克扣东江镇的军饷、粮饷,朝廷也是长期拖欠,毛帅搞“大生产”也成罪名了?袁大人把整个东江镇都饿得“人皆菜色”,就是要求东江镇受其节制,这不就是“不从则饿死”吗?袁大人也真有脸皮把这条罪名罗列出来,也不看看自己的所作所为~!而这种作为跟蒋委员长是否又心有灵犀了……?

10....拜魏忠贤为父,塑冕旒像于岛中,十当斩;
这个罪名罗列得好啊,刚才那头一条里袁大人不是说东江镇没有监军吗?毛帅搞生祠还不是为了让前来监军的太监回去说几句好话,多给东江镇的流民、士卒争取点粮食,袁大人不是也请修九千岁的生祠吗?怎么不秉公执法、严于律己、负荆请罪把自己也给办了?

〔争议〕 此条完全查无实据,当是袁崇焕捏造。拜魏忠贤为父一事完全没有任何证据,仅见于袁一人所说,袁杀毛后朝中亦为此哗然。而且即使要“塑冕旒像”也应该在登州等繁华之地,塑于荒岛岂不可笑。

11.铁山之败,丧军无算,掩败为功,十一当斩;
袁大人顶着朝廷两次催促出兵策应的申斥“观望养敌”,眼睁睁的看着朝鲜和东江镇被后金重兵打垮不说,还把铁山屯田军遭偷袭而被屠杀说成是丧军,此时袁大人把自己曾说过的话忘得一干二净了,在《三朝辽事实录》卷十七里记载着:“天启七年四月袁崇焕谨题当道诸名公:‘毛帅每冬冰交,则避之海岛,天下所知也。铁山所留者,老弱及丽人耳!’”……袁大人对毛帅奋起反抗在铁山、瓶山、昌城、鸭绿江取得的“五战而五胜”说成是“掩败为功”,试想毛帅若真的“丧师”了,又怎么能在两三个月以后皇太极攻“宁、锦”时策应袁大人?怎么会有袁大人为毛帅报功的奏折:“……使非毛帅捣虚,锦宁又受敌矣!毛帅虽被创兵折,然数年牵制之功,此为最烈!”?再说“宁锦大战”中袁大人所谓:“倘城不完而敌至,势必撤还,是弃垂成功也”成为了现实,而自己保证的“三城已完,战守又在关门四百里外,金汤益固矣”化为了泡影但却“胜”了?这难道就不是“掩败为功”吗?

12.开镇八年,不能复寸土,观望养敌,十二当斩!
毛文龙的东江镇是白手起家,东江镇本身就是收复的土地,即便袁大人官拜督师后以不准片帆入海的形式断绝东江镇补给而“配合”后金蚕食和打击东江镇,但东江镇还尚存,就不可能“不能复寸土”,而袁大人这个作为又跟那个谁心有灵犀了?另外,“观望养敌”要算袁大人的专利,袁大人不仅是“观望”而不策应友军和盟友,且还“以粮资寇”可谓货真价实的“养敌”。反观毛帅每年好歹还不时出击,还不至于如蒋委员长所说的什么“游而不击”,所谓“不能复寸土” 倒是符合袁大人及其手下的骄兵悍将,袁大人拿着几百万两银子和蓟、辽、东江三镇的极权,也没见能恢复孙承宗运用东江镇在辽南的声势,轻描淡写达到的境界 ——“遣将分据锦州、松山、杏山、右屯及大、小凌河,缮城郭居之”,反而在他的任上明朝辽东战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窘境,在明朝灭亡的整个过程中他没有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反而成为了不少败笔的添加者。


世界历史的四大悲剧是什么?
戏剧讲述了叔叔克劳狄斯谋害了哈姆雷特的父亲,篡取了王位,并娶了国王的遗孀乔特鲁德;哈姆雷特王子因此为父王向叔叔复仇。《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所有戏剧中篇幅最长的一部,也是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剧本,具有深刻的悲剧意义、复杂的人物性格以及丰富完美的悲剧艺术手法,代表着整个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

关于麦克白人物形象的分析
麦克白作为大悲剧《麦克白》的主人公,是一个双手沾满无辜者鲜血的篡位者,是一个罪不容赦的罪人。不同于西方悲剧传统主人公形象,他是一个反面悲剧人物。本文立足于剧本,从麦克白的心理变化和人物性格两方面,分析其独特的悲剧性和意义。 关键词:麦克白,人物形象,心理,人性,悲剧性,意义 概述: “现在大家都知道莎士比亚...

世上最大的悲剧,就是人性的悲剧
最后,明白真相的格罗斯特无力承担真相,气绝而亡。埃德加为了给自己和父亲报仇,杀死了 弟弟 埃德蒙,悲剧。莎士比亚说疯子给瞎子领路,本是这个时代的病态。病态的不是时代,是构成这个时代的人。李尔王,埃德蒙,格罗斯特,哈姆雷特,奥赛罗,罗密欧,朱丽叶...所有莎士比亚笔下的悲剧人物,其悲惨结局都是他们...

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是什么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为什么哈姆雷特会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
此外,作者还善于渲染气氛,营造悲剧性的氛围,烘托人物的心理活动。如《麦》剧中夜与血的形象贯穿始终,阴森恐怖。《李》剧中暴雨荒原一场,激烈哀愤……凡此种种,都使莎士比亚悲剧成为文学史上不朽的名篇。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简介()《奥瑟罗》叙述摩尔人贵族瑟罗由于听信手下旗官伊阿古的谗言,被嫉妒所压倒,掐死了无辜...

初一下册课文『伟大的悲剧』中的人物简介
斯科特的悲剧为什么会发生?斯科特虽然成功地到达南极点,却没能够平安归来,最后全军覆没,其中的原因有以下几条。首先,斯科特非常迷信人拉雪橇的优越性,但对使用爱斯基摩狗有偏见,因而他选择攀登南极点的主要运输工具是西伯利亚矮种马和3辆履带式拖拉机。拖拉机只走了几天注油系统就坏了,只得作为一堆...

“四大悲剧、四大喜剧”分别是什么?
四大悲剧是:《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故事均取自欧洲的历史传说。四大悲剧表现人文主义理想与现实社会恶势力之间的悲剧性冲突及理想的破灭。四大喜剧是:《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和《皆大欢喜》世称莎士比亚的“四大喜剧”,是人类文学史乃至文明史上最...

初一\/下\/ 语文第21课,\/伟大的悲剧\/中人物的生平,背景
他的传记不拘泥于史实,着重表现人物性格。 他的主要中短篇小说集有《最初的经历》(1911)、《马来狂人》(1922)、《恐惧》(1925)、《感觉的混乱》(1927)、《人类命运攸关的时刻》(1927)、《象棋的故事》(1941)。惟一的长篇小说《焦躁的心》(1938),描写一个瘫痪少女的恋爱和自杀悲剧。茨威格的中短篇小说大多描写...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简介及欣赏
其次,人物形象鲜明,作者善于深入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使其性格更丰满深刻。如哈姆雷特的著名独白,富有哲理性。麦克白杀人后精神崩溃的过程更是刻画得细腻真切。此外,作者还善于渲染气氛,营造悲剧性的氛围,烘托人物的心理活动。如《麦》剧中夜与血的形象贯穿始终,阴森恐怖。《李》剧中暴雨荒原一场,...

唐吉柯德式的人物到底是指什么样的人物?
唐吉柯德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唐吉柯德的精神在情感方面有可取的一面,但理性方面却十分危险。 他的滑稽与崇高都是表象。都是他那种精神状态下的必然结果。从他临终前的幡然悔悟可以看出:他为执迷于骑士精神的一生悔恨不已。小说全名为《奇情异想的绅士堂吉可德·德·拉·曼却》共2卷,主要描写一个...

紫阳县15770589417: 七下语文第21课伟大的悲剧主要人物是 -
闽段羚翘: 我个人觉得应该是以斯科特为首的五人,因为他们五人的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悲剧不应是针对某一个人,而是他们这五个人的集体.所以,伟大的悲剧主要人物是: 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爱德华·威尔逊、亨利·鲍尔斯、埃德加·埃文斯、劳伦斯·奥茨.

紫阳县15770589417: 伟大而又悲剧的人物 -
闽段羚翘: 梵高

紫阳县15770589417: 伟大的悲剧中有哪五个英雄人物 -
闽段羚翘: 伟大的悲剧中五个英雄人物分别是埃文斯,劳伦斯•奥茨,斯科特、鲍尔斯、威尔逊 . 《伟大的悲剧》是一篇传记文,作者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选自《人类的群星闪耀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版),舒昌善译.题目是编者加...

紫阳县15770589417: 伟大的悲剧中的人物有哪些
闽段羚翘: 悲惨世界,冉阿让 孔乙己

紫阳县15770589417: 伟大的悲剧中的人物是谁 -
闽段羚翘: 斯科特, 埃文斯,奥茨, 鲍尔曼,

紫阳县15770589417: 伟大的悲剧中人物性格的概括(全部的人)是初一下学期21课的! -
闽段羚翘:[答案] 课文颂扬的是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1、归途中与死亡抗争,是何其悲壮、何其豪气冲天. 2、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在恶劣环境和生死关头,能够团结协作,甚至不惜为团体、为同伴献出生命,...

紫阳县15770589417: 查阅资料,谈谈你所知道的古今中外“伟大的悲剧”式人物或事件及对你的启示 -
闽段羚翘: 项羽,可王天下,因为小时候学习的时候没有养成耐心和思考的两个好习惯.宋江,在江湖称王,却想回归别人的王朝.心里想的和做的不一样,所以知死翘翘.夫差,吴王.有了成绩不思进取,亡于手下败将.普希金,俄国诗人,死于美色.有时美女不一定有好的气质.人不可貌相和自不量力.红楼梦,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虽物质满足,精神生活就会出问题.【同学你好,如果问题已解决,记得右上道角采纳哦~~~您的采纳是对我的肯定~谢谢哦】

紫阳县15770589417: 伟大的悲剧写了5个人物,他们分别是什么 -
闽段羚翘: 斯科特 威尔逊 埃文斯 奥茨 鲍尔斯

紫阳县15770589417: 评说 一位古今中外,历史中最为 “伟大的悲剧” 性质的人物 200字左右 -
闽段羚翘: 斯科特被英国人称为20世纪初探险时代的伟大英雄.1910年6月1日,他带领探险队离开英国,向南极点发起 冲刺.当时,挪威人罗阿尔德·阿蒙森也率领着另外一支探险队向南极点进发.两支队伍展开了激烈角逐,都想争取“国家荣誉”.结...

紫阳县15770589417: 《伟大的悲剧》人物形象分析这样答斯科特:.(人物形象分析)埃文斯:..(省略人物) -
闽段羚翘:[答案] 斯科特:他平静面对死亡,诚实守信,对朋友就向亲人一样 埃文斯,坚强面对困难,直到疯 奥茨:不拖累朋友 鲍尔曼,没有 最后一个人,名字忘了:在困境中,还坚持自己的工作 这是老师那时给我们讲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