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武侯与诸大夫浮于西河

作者&投稿:雪榕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伯王之业,不从此也 白话翻译~

  伯王之业,不从此也。

  译文:称霸称王的功业,并非由此产生的。

  “伯”与“霸”声母相同,古音接近,本句中的“伯”就是“霸”的通假字,“伯王之业”即称霸称王的功业。


  原文:
  魏武侯与诸大夫浮于西河

  魏武侯与诸大夫浮于西河,称曰:“河山之险,岂不亦信固哉!”王钟侍王,曰:“此晋国之所以强也。若善修之,则霸王之业具矣。”吴起对曰:“吾君之言,危国之道也;而子又附之,是危也。”武侯忿然曰:“子之言有说乎?”
  吴起对曰:“河山之险,信不足保也;是伯王之业,不从此也。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恃此险也,为政不善,而禹放逐之。夫夏桀之国,左天门之阴,而右天溪之阳,庐、睾在其北,伊、洛出其南。有此险也,然为政不善,而汤伐之。殷纣之国,左孟门而右漳、釜,前带河,后被山。有此险也,然为政不善,而武王伐之。且君亲从臣而胜降城,城非不高也,人民非不众也,然而可得并者,政恶故也。从是观之,地形险阻,奚足以霸王矣!”
  武侯曰:“善。吾乃今日闻圣人之言也!西河之政,专委之子矣。”

  译文:

  魏武侯与诸位大夫乘船游荡在西河之上,武侯赞叹说:“河山形势这样险阻,难道不是真正很巩固了吗?”王钟陪坐在旁,说:“这正是魏国强盛的原因,如果好好地修整,那末霸王之业就成了。”吴起回答说:“我们国君的话,是把国家引向危险的道路啊;而您又附和他,这就更加危险了。”武侯怒容满面地说:“你这话有什么理由可说吗?”

  吴起回答说:“河山形势险阻,实在不能依靠,而霸、王的功业并非由此产生的啊。从前三苗所居之地,左有鄱阳湖,右有洞庭湖,文山在其南,衡山在其北;依靠这样险要的形势,国家却治理得不好,结果禹王把他消灭了。夏桀的国都,左有天门,右有天溪,庐睾两山在北,伊、洛二水在南;有这样险阻的形势,可是国家治理得不好,结果商汤王把它消灭了。殷纣的国都,左有孟门险隘,右有漳、釜二水,前有黄河环绕,后有太行遮蔽;有这样险阻的形势,可是国家治理得不好,结果周武王把它消灭了。而且君王亲

《战国策》卷二十二 魏策一(知伯索地于魏桓子)
【提要】“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魏桓子采用“欲擒故纵”的谋略,消灭了骄狂膨胀的知伯。这个事典倒应了西方的那句谚语:“上帝要叫一个人灭亡,必先使他疯狂”。
【原文】知伯索地于魏桓子,魏桓子弗予。任章曰:“何故弗予?”桓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予。”任章曰:“无故索地,邻国必恐;重欲无厌,天下必惧。君予之地,知伯必而轻敌,邻国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国,知氏之命不长矣!《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君不如与之,以骄知伯。君何释以天下图知氏,而独以吾国为知氏质乎?”君曰:“善。”乃与之万家之邑一。知伯大说,因索蔡、皋梁于赵,赵弗与,因围晋阳。韩、魏反于外,赵氏应之于内,知氏遂亡。
【译文】知伯向魏桓子索要土地,魏桓子不给。任章问他道:“为什么不给他呢?”桓子说:“无缘无故来索要土地,所以不给。”任章说:“没有缘由就索取土地,邻国一定害怕;胃口太大又不知满足,诸侯一定都害怕。假使你把土地给了他,知伯必定越发骄横。一骄横就会轻敌,邻国害怕就自然会相互团结。用相互团结的军队来防御对付轻敌的国家。知伯肯定活不长了!《周书》上说:’想要打败他,一定先要帮他一把;想要夺取他,一定先要给他一点。’所以您不如把土地给他,以便使知伯越来越骄横。您怎么能放弃和天下诸侯共同图谋知伯的机会,却偏偏让我国成为知伯的攻击对象呢?”魏桓子:“好吧。”于是就把一个有万户人家的城邑给了知伯。知伯很高兴,于是就又向赵国索取蔡、皋狼等地,赵国不答应,知伯就围攻晋阳。这时韩魏从国外反击,赵氏从国内接应,知伯于是是很快就灭亡了。后来韩赵之间又发生争执。韩国去向魏国借兵说:“希望能借给我军队来攻打赵国。”魏文侯说:“我和赵国是兄弟之邦,不敢遵命。”不久,赵国又向魏国借兵去攻打韩国,魏文侯说:“我和韩国是兄弟之邦,不敢遵命。”两国都没借到兵,就生气地返回本国。过后才知道魏文侯在中间替他们讲和,因此,都来朝拜魏国。
【评析】谋士的高明就在于能够反常思维,而且看问题看得长远。一般人面对知伯的无理要求第一反应就是拒绝,但是谋略家们就具有不同于常人的心态和思维,用表面的、暂时的曲意逢迎换来最终的胜利和报仇雪恨。这种迂回曲折的思维方式,是谋略的一大特色。我们在生活工作中也会遇到众多狂妄自大的人,对待这类人大可不必直接顶撞,我们完全可以在忍耐等待中寻求众人的支持,因为狂妄自大,必然招致众怨,引起众怒。多行不义必自毙,看你横行到几时。

《战国策》卷二十二 魏策一(乐羊为魏将而攻中山)
【提要】乐羊食子,这无疑是古代发生的人间的悲剧。但是同是此事,却引来截然不同的看法。目的与手段的辩证关系,是谋略学的永恒主题。这个主题在此篇中得以表现。
【原文】乐羊为魏将而攻中山。其子在中山,中山之君烹其子而遗之羹,乐羊坐于幕下而啜之,尽一杯。文侯谓睹师赞曰:“乐羊以我之故,食其子之肉。”赞对曰:“其子之肉尚食之,其谁不食!”乐羊既罢中山,文侯赏其功而疑其心。
【译文】乐羊作为魏国的将领攻打中山国。当时他的儿子就在中山国内,中山国国君把他的儿子煮成人肉羹送给他。乐羊就坐在军帐内端着肉羹喝了起来,一杯全喝完了。魏文侯对睹师赞说:“乐羊为了我的国家,竟吃了自己儿子的肉。”睹师赞却说:“连儿子的肉都吃了,还有谁的肉他不敢吃呢!”乐羊攻占中山国之后,魏文侯虽然奖赏了他的战功,却怀疑起他的心地来。
【评析】为了崇高的目的就可以置骨肉亲情于不顾吗?乐羊的手段大大地违背了目的,丧失了人道,竟让人怀疑起他的人性来。“文革”期间为了“革命”很多人连亲人都陷害、残害,人伦道德丝毫不顾,要这样的“革命”干什么呢?故我们一定要警惕那些打着革命、国家、人道等漂亮旗号而实际上心地残忍、灭绝人性的衣冠禽兽。他们为一些骗人的目的什么手段都可以采取,就是他们的目的实现了,他们在人格上的失败也是注定的。
人们一般认为,政治家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实际上,手段还是要进行选择的。首先,手段取决于目的,这个目的一定是要正确的,有关国家大义的;其次,要看这个手段能否达成目的,如果手段本身的使用违背了目的,使用手段造成的负效大于目的应产生的效益,那么这个手段是不应该采取的。
符合上述二点要求的高明手段很多,如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造成数十万人丧生,但却迫使日本投降。如果采取进攻日本本土迫使其投降的手段,估计死亡人数倍于广岛、长崎居民。在这里,作为手段的投放原子弹虽然造成不少负效,但却避免了其他手段造成的更大负效,赢得了政治目的的实现。在上述例子中,1美军是为了国家大义。2他们的手段都达到了目的,手段负效明显小于目的之正效。
在错误的决策中,手段产生的负效往往大于目的之效益。如有人认为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是为了赶走李自成,复兴明朝。清兵入关后虽达成了吴的一部分目的,但其的负效——中国沦落在满清手中却使吴三桂落下千古骂名。吴的决策失误在于手段背离了目的。
乐羊之引人怀疑,在于他使用的手段过于残酷,大大超过甚至背离了对国家表达忠心这个目的。

《战国策》卷二十二 魏策一(魏武侯与诸大夫浮于西河)
【提要】地形、地缘在军事、政治上具有很高的位置,地缘政治学的兴盛就昭示出这个道理。然而魏国大臣吴起打破了对地形的迷信,说明就修明政务和地形两者而言,修明政务更重要。
【原文】魏武侯与诸大夫浮于西河,称曰:“河山之险,岂不亦信固哉!”王钟侍王,曰:“此晋国之所以强也。若善修之,则霸王之业具矣。”吴起对曰:“吾君之言,危国之道也;而子又附之,是危也。”武侯忿然曰:“子之言有说乎?”
吴起对曰:“河山之险,信不足保也;是伯王之业,不从此也。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恃此险也,为政不善,而禹放逐之。夫夏桀之国,左天门之阴,而右天溪之阳,庐、缴在其北,伊、洛出其南。有此险也,然为政不善,而汤伐之。殷纣之国,左孟门而右漳、釜,前带河,后被山。有此险也,然为政不善,而武王伐之。且君亲从臣而胜降城,城非不高也,人民非不众也,然而可得并者,政恶故也。从是观之,地形险阻,奚足以霸王矣!”
武侯曰:“善。吾乃今日闻圣人之言也!西河之政,专委之子矣。”
【译文】魏武侯和大臣们乘船在西河上游玩,魏武侯赞叹道:“河山这样的险峻,边防难道不是很坚固吗!”大臣王钟在旁边陪坐,说:“这就是晋国强大的原因。如果再修明政治,那么我们魏国称霸天下的条件就具备了。”吴起回答说:“我们君主的话,是危国言论;可是你又来附和,这就更加危险了。”
武侯很气愤地说:“你这话是什么道理?”吴起回答说:“河山的险是不能依靠的,霸业从不在河山险要处产生。过去三苗居住的地方,左有彭蠡湖,右有洞庭湖,岐山居北面,衡山处南面。虽然有这些天险依仗,可是政事治理不好,结果大禹赶走了他们。夏桀的国家,左面是天门山的北麓,右边是天溪山的南边,庐山和峄山在二山北部,伊水、洛水流经它的南面。有这样的天险,但是没有治理好国政,结果被商汤攻破了。殷纣的国家,左边有孟门山,右边有漳水和滏水,前面对着黄河,后面靠着山。虽有这样的天险,然而国家治理不好,遭到周武王的讨伐。再说您曾经亲自率领我们占领、攻陷了多少城邑,那些城的墙不是不高,人不是不多,然而能够攻破它们,那还不是因为他们政治腐败的缘故吗?由此看来,靠着地形险峻,怎么能成就霸业呢?”武侯说:“好啊。我今天终于听到明哲的政论了!西河的政务,就全托付给您了。”
【评析】古往今来的社会兴衰,关键因素是国家的政务是否清明、制度是否进步。至于地形、自然灾害之类的原因只是枝节问题。同一个中国,改革开放前后就是两个不同的面貌,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国家之间自然资源相差不大,但强弱兴衰各有不同,其中的关键因素是制度不同。所以制度的进步才是国家兴盛的关键。
吴起非常善于说服君王,首先他以惊人之语抓住了听众的心,他居然说君主的话是危国之言,这确实是很好的开场白。然后他列举三苗、夏桀、殷纣虽有地理天险但由于国家不能治理而亡国的先例,最后现身说法,从听众的亲身经历再次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整个论证具有事实和逻辑的强大力量,听后不能不折服于吴起的雄辩与高见。

《战国策》卷二十二 魏策一(苏子为赵合从说魏王)
【提要】苏秦的合纵战略必须在除秦之外的每个国家都要实施,所以苏秦不遗余力,到各个国家游说。他的合纵游说的主旨和形式大同小异,但每篇游说对我们演练揣摩论辩技能都大有裨益。
【原文】苏子为赵合从,说魏王曰:“大王之地,南有鸿沟、陈、汝南,有许、鄢、昆阳、邵陵、舞阳、新繴;东有淮、颖、沂、黄、煮枣、海盐、无繵;西有长城之界;北有河外、卷、衍、燕、酸枣,地方千里。地名虽小,然而庐田庑舍,曾无所刍牧牛马之地。人民之众,车马之多,日夜行不休已,无以异于三军之众。臣窃料之,大王之国不下于楚。然横人谋王,外交强虎狼之秦,以侵天下,卒有国患,不被其祸。夫挟强秦之势,以内劫其主,罪无过此者。且魏,天下之强国也;大王,天下之贤主也。今乃有意西面而事秦,称东藩,筑帝宫,受冠带,祠春秋,臣窃为大王愧之。
臣闻越王勾践以散卒三千,禽夫差于干遂;武王卒三千人,革车三百乘,斩纣于牧之野。岂其士卒众哉?诚能振其威也。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力二十余万,苍头二千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匹。此其过越王勾践、武王远矣。今乃于辟臣之说,而欲臣事秦。夫事秦必割地效质,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凡群臣之言事秦者,皆奸臣,非忠臣也。夫为人臣,割其主之地以求外交,偷取一旦之功而不顾其后,破公家而成私门,外挟强秦之势以内劫其主,以求割地,愿大王之熟察之也。
《周书》曰:‘绵绵不绝,缦缦奈何?毫毛不拔,将成斧柯。前虑不定,后有大患。’将奈之何?大王诚能听臣,六国从亲,专心并力,则必无强秦之患。故敝邑赵王使使臣献愚计,奉明约,在大王诏之。”魏王曰:“寡人不肖,未尝得闻明教。今主君以赵王之诏诏之,敬以国从。”
【译文】苏秦为了赵国合纵游说魏襄王道:“大王的国土,南边有鸿沟、陈地、汝南,还有许地、鄢地、昆阳、召陵、舞阳、新?;东边有淮水、颍水、沂水、外黄、煮枣、海盐、无?;西有长城边界;北有河外、卷地、衍地、酸枣,土地纵横千里。地方名义上虽然狭小,但房屋田舍十分密集,甚至没有放牧牛马的地方。人民众多,车马成群,日夜奔驰,络绎不绝,其声势和三军士兵相比没有什么区别。我私下里估计,大王的国力不亚于楚国。然而那些主张连横的人却劝说大王结交像虎狼一样强暴的秦国,若国家因此遭受祸患,他们又不肯为您分忧。他们依仗强秦的势力,在国内胁迫君主,罪过没有比这更大的了。再说魏国是天下的强国,大王是天下贤明的君主,如今竟有意投向西方服事秦国,自称是秦国东方的属国,建筑秦帝行宫,接受秦的封赏,春秋两季给它进贡助祭,我心里替大王惭愧。
听说越王勾践靠三千残兵败将,在于隧擒获了夫差;周武王也仅有三千士兵,三百辆战车,在牧野杀死了商纣王。难道是他们土兵多吗?实在是因为他们能振奋自己的雄威啊!如今我听说大王的兵力,常备军二十万,青布裹头的士兵二十万,精兵二十万,勤杂部队十万,还有六百辆战车,五千匹战马。这肯定远远超过越王勾践和武王的力量!如今您却迫于谗臣的邪说,想要臣服于秦国。事奉秦国一定得割让土地送上人质,因此军队还没用上而国家的元气已经亏损了。群臣之中凡是主张事奉秦国的人,都是奸臣,绝不是忠臣。作为臣子却割让君主的土地与外国勾结;窃取一时的功名和好处,却不顾及后患;损害国家的利益,去满足个人的私利与欲望;在国外仰仗强秦威势,在国内胁迫自己的君主割让土地,对于卑劣行为,希望大王慎重考虑。
《周书》上说:‘微弱时如不及早斩断,等到长大了就没办法;幼小时如不及早铲除,将来长大了就得用斧头砍。’事先要当机立断,否则事后必有大祸,到那时不知怎么办。如果大王真能听从我的意见,六国合纵相亲,齐心合力,就一定不会遭受强秦的侵犯。所以敝国赵王派我来进献愚计,呈上盟约,听凭大王诏令。”魏王说:“我没有才能,以前从未听过这样高明的指教。现在您以赵王的诏令来教导我,我愿意率领全国民众听从您的安排。”
【评析】苏秦的合纵游说,最大特点就在于鼓舞各国的决不屈服的斗志。当时各国摄于秦国的淫威,意志和精神都快要崩溃。鼓舞他人,首先要使对方认识到自己的实力,重估自己的价值,重新树立独立自主、决不俯首称臣的信心。在说明魏国实力的同时,苏秦又列举历史上以弱胜强的众多事例,还针锋相对、斥责那些连横事秦者道德上的卑污。最后又鼓励魏王当机立断,走向联合抗秦的道路。一番慷慨陈词,一气呵成,让人精神上受到鼓舞,道理上认清了形势,确实树立了抗暴的信心。

《战国策》卷二十二 魏策一(张仪为秦连横说魏王)
【提要】张仪与苏秦面对同一个游说对象,互相攻击,指斥对方人格的卑污,渲染各自主张的好处。这实际上是战国时代另一个刀光剑影的战场,一切兵戈战争其实早已在论辩中决出了胜负。
【原文】张仪为秦连横,说魏王曰:“魏地方不至千里,卒不过三十万人。地四平,诸侯四通,条达辐繶,无有名山大川之阻。从郑至梁,不过百里;从陈至梁,二百余里。马驰人趋,不待倦而至梁。南与楚境,西与韩境,北与赵境,东与齐境,卒戍四方。守亭障者参列。粟粮漕庾,不下十万。魏之地势,故战场也。魏南与楚而不与齐,则齐攻其东;东与齐而不与赵,则赵攻其北;不合于韩,则韩攻其西;不亲于楚,则楚攻其南。此所谓四分五裂之道也。
且夫诸侯之为从者,以安社稷、尊主、强兵、显名也。合从者,一天下,约为兄弟,刑白马以盟于洹水之上,以相坚也。夫亲昆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而欲恃诈伪反覆苏秦之余谋,其不可以成亦明矣。
大王不事秦,秦下兵攻河外,拔卷、衍、燕、酸枣,劫卫取晋阳,则赵不南;赵不南则魏不北,魏不北,则从道绝。从道绝,则大王之国欲求无危,不可得也。秦挟韩而攻魏,韩劫于秦,不敢不听。秦、韩为一国,魏之亡可立而须也,此臣之所以为大王患也。为大王计,莫如事秦,事秦则楚、韩必不敢动;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
且夫秦之所欲弱莫如楚,而能弱楚者莫若魏。楚虽有富大之名,其实空虚;其卒虽众,多言而轻走,易北,不敢坚战。魏之兵南面而伐,胜楚必矣。夫亏楚而益魏,攻楚而适秦,内嫁祸安国,此善事也。大王不听臣,秦甲出而东,虽欲事秦而不可得也。
且夫从人多奋辞而寡可信,说一诸侯之王,出而乘其车;约一国而反,成而封侯之基。是故天下之游士,莫不日夜繷腕、繸目、目切齿以言从之便,以说人主。人主览其辞,牵其说,恶得无眩哉?臣闻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故愿大王之熟计之也。”
魏王曰:“寡人蠢愚,前计失之。请称东藩,筑帝宫,受冠带,祠春秋,效河外。”
【译文】张仪为秦国连横之事,去游说魏襄王说:“魏国的领土方圆不到一千里,士兵不超过三十万人。四周地势平坦,与四方诸侯交通便利,犹如车轮辐条都集聚在车轴上一般,更没有高山深川的阻隔。从郑国到魏国,不过百来里;从陈国到魏国,也只有二百余里。人奔马跑,等不到疲倦就到了魏国。南边与楚国接壤,西边是韩国,北边是赵国,东边与齐国相邻,魏国士兵要守卫四方边界。守境的小亭和屏障接连排列。运粮的河道和储米的粮仓,不少于十万。魏国的地势,原本就是适合作战的地方。如果魏国向南亲近楚国而不亲近齐国,那齐国就会进攻你们的东面;向东亲附齐国而不亲附赵国,那赵国就会由北面来进攻你们;不和韩国联合,那么韩国就会攻打你们西面;不和楚国亲善,那南面就会危险了。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四分五裂的地理位置。
再说诸侯组织合纵阵线,说是为了使社稷安定,君主尊贵,兵力强大,名声显赫。现在合纵的国家想要联合诸侯,结为兄弟,在洹水之滨宰杀白马,歃血为盟,以示坚守信约。然而同一父母所生的亲兄弟,尚且还有争夺钱财的。而您却想依靠欺诈虚伪、反复无常的苏秦所残留的计策,这明显不可能成功。如果大王不臣服于秦国,秦国将发兵进攻河外,占领卷、衍、南燕、酸枣等地,胁迫卫国夺取晋阳,那么赵国就不能南下支援魏国;赵国不能南下,那么魏国也就不能北上联合赵国;魏国不能联络赵国,那么合纵的通道就断绝了。合纵的通道一断,那么大王的国家再想不危险就不可能了。再有,秦国若是挟制韩国来攻打魏国,韩国迫于秦国的压力,一定不敢不听从。秦韩结为一体,那魏国灭亡之期就不远了,这就是我为大王担心的原因。我替大王考虑,不如归顺秦国,归顺了秦国,那么楚韩必定不敢轻举妄动;没了楚韩的侵扰,大王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国家也一定不会有忧患了。
再说,秦国想要削弱的莫过于楚国,而能抑制楚国的又莫不过魏国。楚国虽然有富足强大的名声,但实际上空虚得很;它的士兵虽然多,但大部分容易逃跑败退,不敢打硬仗;如果出动魏国军队向南讨伐,必定能战胜楚国。这样看来,让楚国吃亏而魏国得到好处,攻打楚国取悦秦国,把灾祸转嫁给别人,安定国家,这可是件大好事啊。大王如果不听我的意见,秦兵出动,即使想归顺也不可能了。而且主张合纵的人大都夸大其辞、不可信赖,他们游说一个君主,出来就乘坐那个君主赏赐给他的车子,联合一个诸侯成功返回故国,他就有了封侯的资本。所以天下游说之士,没有不每天都捏着手腕,瞪着眼睛,咬牙切齿地高谈阔论合纵的好处,以博得君王的欢心。君王们接受他们的巧辩,被他们的空话牵动,怎能不头昏目眩呢?我听说羽毛多了也可以压沉船只,轻的东西装多了也可以压断车轴,众口一词足以熔化金属,所以请大王仔细考虑这个问题。”
魏王说:“我太愚蠢,以前的策略错了。我愿意做秦国东方的藩臣,给秦王修建行宫,接受秦国的封赏,春秋两季贡献祭品,并献上河外的土地。”
【评析】这次苏秦与张仪的论辩,看来还是以张仪获胜而告终。张仪的连横游说向来以暴力威胁为后盾,大肆渲染秦国武力侵略的严重后果,让弱国的国君胆战心惊。如果说苏秦在进行鼓舞斗志的工作的话,那么张仪就在进瓦解斗志的工作。
同是一个魏国,在苏秦看来既有地缘优势,又实力雄厚、足以与秦国抗衡;在张仪口中却变得势单力薄,地理上也处于四分五裂的位置,惟有侍奉秦国别无出路。语言对事实的改变、颠倒作用如此巨大,以致魏王左右摇摆、无所适从。同是合纵,在苏秦看来必能形成抗衡强秦的联盟和战略,在张仪看来由于利益不同、人心不合,终究会成为一盘散沙。历史的发展似乎证明了张仪的洞见,但无论胜败,苏秦和张仪的雄辩都值得千古传诵、研读。

《战国策》卷二十二 魏策一(张仪以秦相魏)
【提要】机警过人的张仪也经常有危在旦夕的时候。这次幸得富有谋略、能言善变的雍沮的举手之劳,才化解了危机。
【原文】张子仪以秦相魏,齐、楚怒而欲攻魏。雍沮谓张子曰:“魏之所以相公者,以公相则国家安,而百姓无患。今公相而魏受兵,是魏计过也。齐、楚攻魏,公必危矣。”张子曰:“然则奈何?”雍沮曰:“请令齐、楚解攻。”
雍沮谓齐、楚之君曰:“王亦闻张仪之约秦王乎?曰:‘王若相仪于魏,齐、楚恶仪,必攻魏。魏战而胜,是齐、楚之兵折,而仪固得魏矣;若不胜魏,魏必多秦以持其国,必割地以赂王。若欲复攻,其敝不足以应秦。’此仪之所以与秦王阴相结也。今仪相魏而攻之,是使仪之计当与秦也,非所以穷仪之道也。”齐、楚之王曰:“善。”乃遽解攻于魏。
【译文】张仪凭借秦国的势力在魏国任相国,齐、楚两国很气愤,就想攻打魏国。雍沮对张仪说:“魏国之所以让您做相国,是以为您做相国国家可以安宁。如今您为相国,魏国却遭受兵祸,这说明魏国的想法错了。倘若齐楚进攻魏国,您的处境就危险了。”张仪说:“既然这样,那该怎么办呢?”雍沮说:“请让我去劝说齐楚两国放弃攻魏。”
于是雍沮去对齐楚的君主说:“大王可曾听说张仪和秦惠王订密约的事吗?张仪说:‘大王如果能让我到魏国做国相,齐楚恨我,必定攻打魏国。若是魏国战胜了,齐、楚两国的兵力就会受损失,我就顺理成章出任魏相;若是魏国战败,魏国一定投靠秦国来保全自己的国家,必然割地给大王。齐、楚两国如果再想进攻魏国,它们已十分疲惫,怎么能与邦国周旋呢。’这就是张仪和秦王暗中勾结的原因。现在你们去攻打魏国,会促使张仪的计谋实现,而不是困厄张仪的办法。”齐楚两国的君主都说:“对。”于是立即不攻魏国。
【评析】雍沮解救张仪,在于充分利用了齐、楚两国对张仪的仇恨,让敌方误以为行使计谋会陷进圈套,告知敌方这样的计划非但达成不了目的,反而会帮倒忙,于是敌方就会放弃计划,从而挫败了敌方的原来有害于我方的谋划。这就是称为“将计就计”的谋略。谋略家们想得广、看得远,料事如神,经常指出各种事情的结果,你如果能经常在事情之初就判断它的结果的多种可能性,那么你的预见能力和说服能力就会大大加强。

《战国策》卷二十二 魏策一(公孙衍为魏将)
【提要】再也没有比类比更能说明问题的论辩方法了。我们说话时一定要多用它。
【原文】公孙衍为魏将,与其相田绎不善。季子为衍谓梁王曰:“王独不见夫服牛骖骥乎?不可以行百步。今王以衍为可使将,故用之也;而听相之计,是服牛骖骥也。牛马俱死,而不能成其功,王之国必伤矣!愿王察之。”
【译文】公孙衍做魏国大将时,和魏相国田?不睦。季子替公孙衍对魏王说:“大王难道不知道用牛驾辕、用千里马拉套连一百步也不可能赶到的事吗?现在大王认为公孙衍是可以领兵的将领,因此任用他;然而您又听信相国的主意,这明显是用牛驾辕、用千里马拉套的做法。即使牛马都累死,也不能把国事做好,国家的利益势必要受到损伤!希望大王明察。”
【评析】类比方法形象、生动、易于理解,但进行类比的两事物没有逻辑上的必然联系,从逻辑上讲,从“用牛驾辕、用千里马拉套不会走动”是推不出国家有别扭的两重臣不能共事的结论的。但是,人们的类比又告知人们两者的相似性、可类比性。其实惯于形象思维的我们是最易接受类比的。

《战国策》卷二十三 魏策二
以“吃硬寨打死仗”著称的曾国藩不喜欢说“大言”的人,认为夸夸其谈、浮夸虚假、于事无补。然而就游说来说有时就不能不说大话。

《战国策》卷二十三 魏策二(犀首田盼欲得齐魏之兵)
【原文】犀首、田盼欲得齐、魏之兵以伐赵,梁君与田侯不欲。犀首曰:“请国出五万人,不过五月而赵破。”田盼曰:“夫轻用其兵者,其国易危;易用其计者,其身易穷。公今言破赵大易,恐有后咎。”犀首曰:“公之不慧也。夫二君者,固已不欲矣,今公又言有难以惧之,是赵不伐,而二士之谋困也。且公直言易,而事已去矣。夫难构而兵结,田侯、梁君见其危,又安敢释卒不我予乎?”田盼曰:“善。”遂劝两君听犀首。犀首、田盼遂得齐、魏之兵。兵未出境,梁君、田侯恐其至而战败也,悉起兵从之,大败赵氏。
【译文】犀首和田盼想率领齐、魏两国的军队去攻打赵国,魏王和齐王不同意。犀首说:“请两国各出五万兵力,不超过五个月就能攻下赵国。”田盼却说:“轻易动用军队,这样的国家容易出现危险;轻易使用计谋,这样的人也容易陷入困境。您现在对攻下赵国说得也太容易了,恐有后患。”犀首说:“您太糊涂了。那二位君主,本来就已经不想出兵。今天您又说出困难来吓唬他们,这样不但赵国不能攻打,而且我们两人的图谋也要破产了。如果您干脆就说很容易,那么两国君王的顾虑就消除了。等到双方交战,短兵相接,齐王和魏王看到形势危险,又怎么敢放着军队不给我们用呢?”田盼说:“对。”于是就合力劝说两国君主听从犀首的意见。犀首、田盼于是得到齐、魏两军的指挥权。军队还没有开出国境,魏王和齐王担心他们到了赵国要吃败仗,就调集全部军队紧跟而来,结果彻底击败了赵国。
【评析】犀首敢说大话在于他掌握对方的心理,如果是平实、客观的论说,怎么能激发起对方的兴趣、打动对事不明、尚在犹豫不决中的对方呢?所以论辩时有时就要加重力度、极力渲染,这样才能收到谋求的效果。这样做也不是不诚实,而是能够进一步施展计谋,最后达成自己所许诺的事项。“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等事情成了这种状况的时候,对方与你会一致努力成全事功的。


另附战国策全文及译文如附件,可下载观看,都有
满意请采纳

魏武侯和大臣们乘船在西河上游玩,魏武侯赞叹道:“河山这样的险峻,边防难道不是很坚固吗!”大臣王钟在旁边陪坐,说:“这就是晋国强大的原因。如果再修明政治,那么我们魏国称霸天下的条件就具备了。”吴起回答说:“我们君主的话,是危国言论;可是你又来附和,这就更加危险了。”武侯很气愤地说:“你这话是什么道理?”吴起回答说:“河山的险是不能依靠的,霸业从不在河山险要处产生。过去三苗居住的地方,左有彭蠡湖,右有洞庭湖,岐山居北面,衡山处南面。虽然有这些天险依仗,可是政事治理不好,结果大禹赶走了他们。夏桀的国家,左面是天门山的北麓,右边是天溪山的南边,庐山和峄山在二山北部,伊水、洛水流经它的南面。有这样的天险,但是没有治理好国政,结果被商汤攻破了。殷纣的国家,左边有孟门山,右边有漳水和滏水,前面对着黄河,后面靠着山。虽有这样的天险,然而国家治理不好,遭到周武王的讨伐。再说您曾经亲自率领我们占领、攻陷了多少城邑,那些城的墙不是不高,人不是不多,然而能够攻破它们,那还不是因为他们政治腐败的缘故吗?由此看来,靠着地形险峻,怎么能成就霸业呢?”武侯说:“好啊。我今天终于听到明哲的政论了!西河的政务,就全托付给您了。”
1.(C)“吾君之言,危国之道也;而子又附之,是重危也。”
看这句话,前面有“危国之道”,所以后面“重危”不是重大,而是与前面对应 的zhòng 更加
2.(A)使动用法,使跟从,因为前面是君后面为臣
3.(D)A,助词,的;B,倒装句,起提前宾语之用;C,动词,到;D,代词,这
4.(C)
5.(D).左天门之阴,而右天溪之阳, 古文中 ,山北为阴山南为阳,水北为阳水南为阴。
6.(C)二子论之当矣。然其言不可以人废也。
从这句话中看出观点相同,而在杨雄“美哉言乎” 史迁则是平述。表达何程度不同。
7.吴起列传有,小异
《吴起列传》是《史记》中的篇目

秦围赵之邯郸。魏安厘王(读音xi一声,魏国国君)使将军晋鄙救赵。畏秦,止于荡阴,不进。

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间入邯郸,因平原君谓赵王曰:“秦所以急围赵者,前与齐闵王争强为帝,已而复归帝,以齐故。今

齐闵王益弱,方今唯秦雄天下,此非必贪邯郸,其意欲求为帝。赵诚发使尊秦昭王为帝,秦必喜,罢兵去。”平原君犹豫未有所

决。

此时鲁仲连适游赵,会秦围赵。闻魏将欲令赵尊秦为帝,乃见平原君曰:“事将奈何矣?”平原君曰:“胜也何敢言事!

百万之众折于外,今又内围邯郸而不去。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胜也何敢言事!”鲁连曰:“始吾以君为

天下之贤公子也,吾乃今然后知君非天下之贤公子也。梁客辛垣衍安在?吾请为君责而归之。”平原君曰:“胜请召而见之于先

生。”

平原君遂见辛垣衍曰:“东国有鲁连先生,其人在此,胜请为绍介而见之于将军。”辛垣衍曰:“吾闻鲁连先生,齐国之

高士也。衍,人臣也,使事有职,吾不愿见鲁连先生也。”平原君曰:“胜已泄之矣。”辛垣衍许诺。

翻译:秦国围困赵国的邯郸城。魏国国王安厘王派将军晋鄙救赵国。害怕秦国,停在荡阴,不前进。魏国国王派在魏国当

了将军的外国人辛垣衍乘间隙进入邯郸,通过平原君对赵国国王说:“秦之所以急着围困赵国的原因,(是因为)以前跟齐闵王

争强斗胜要称帝,(公元二八八年,齐闵王称东帝,秦昭王称西帝。后来齐闵王听人劝告取消帝号,秦也随之取消帝号。)后来

又取消了称帝,(都是)因为齐的缘故。现如今齐闵王手下的齐国更加衰弱,当今惟独秦国称雄天下,(他)这次不是一定贪图

邯郸城,他的目的是想成为帝王。赵国你们诚心派使者去表明尊崇秦昭王为帝,秦必然高兴,就会撤兵离去。”平原君还在犹豫

没有做出决定。

这个时候鲁仲连正在赵国游历,碰上秦国围困赵国。听说魏国的将军想让赵国尊崇秦国为帝国,就拜见平原君说:“事情

将怎么样?”平原君说:“(我)赵胜那敢说事(态)会怎么样!(我们的)百万军队在外面折损了,如今国内的邯郸城又被(

秦军)围困着不离去。魏国国王派客将军辛垣衍来让我们赵国承认秦国为帝,现在他人正在这里。(我)赵胜那敢决断什么事啊!”

鲁仲连说:“原先我认为您是天下的贤公子啊,我现在才知道您不是天下的贤公子啊。魏(梁)国的客将军辛垣衍在哪里?请让

我为您责骂他让他回去。”

平原君便拜见辛垣衍说:“东方鲁连先生,他人在这里,(我)赵胜为您介绍和将军见面。”辛垣衍说:“我听说鲁连先

生,是齐国的高人啊。(我)衍,是别人的臣子,被派遣来办事有(自己的)职责,我不愿见鲁连先生。”平原君说:“(我)

胜已经(将您在这里的事)泄露给他了。”辛垣衍(只好)答应见面。

鲁连见辛垣衍而无言。辛垣衍曰:“吾视居此围城之中者,皆有求于平原君者也。今吾视先生之玉貌,非有求于平原君者,

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鲁连曰:“世以鲍焦(周朝隐士。传说其不满时政,廉洁自守,后来宁愿抱木饿死)无从容而

死者,皆非也。今众人不知,则为一身。彼秦者,弃礼仪而上(通‘尚’)首功(斩得敌人一个头颅,赐爵一级)之国也。权使

其士,虏使其民。彼则肆然而为帝,过而遂正(通‘政’)于天下,则连有赴东海而死矣。吾不忍为之民也!所为见将军者,欲

以助赵也。”辛垣衍曰:“先生助之奈何?”鲁连曰:“吾将使梁及燕助之。齐、楚固助之矣。”辛垣衍曰:“燕则吾请以从矣。

若乃梁,则吾乃梁人也,先生恶能使梁助之耶?”鲁连曰:“梁未睹秦称帝之害故也,使梁睹秦称帝之害,则必助赵矣。”辛垣

衍曰:“秦称帝之害将奈何?”鲁仲连曰:“昔齐威王尝为仁义矣,率天下诸侯而朝周。周贫且微,诸侯莫朝,而齐独朝之。居

岁余,周烈王崩,诸侯皆吊,齐后往。周怒,赴于齐曰:‘天崩地坼(读音che 四声,裂开),天子下席,东藩之臣田婴齐后至,

则斮(读音zhuo二声,斩,砍)之。’威王勃然怒曰:‘叱嗟!而母,婢也!’卒为天下笑。故生则朝周,死则叱之,诚不忍其

求也。彼天子固然,其无足怪。”

翻译:鲁连见了辛垣衍却不说话。辛垣衍说:“我看住在这被围的城中的人,都是有求于平原君的人啊。现在我看先生的

样貌,不是有求于平原君的样子,为什么一直住在这城中却不离开呢?”鲁连说:“世人认为鲍焦没有度量而死去的,(那)都

是错误的(观点)。现今的人们无知,就为自己着想。他们秦国,是抛弃礼仪却崇尚用敌人头颅邀功的国家啊。用权术驱使它的

学士,用对待奴仆的方法对待它的民众。他如果肆无忌惮地成为了帝王,进而便统治天下,那么(我)连就投东海去死掉。我不

甘心成为他的臣民啊!所以要见将军的原因,是想让(您)帮助赵国啊。”辛垣衍说:“先生怎样助它?”鲁连说:“我将使魏

(梁)和燕国帮助它。齐国、楚国本来就(将更加会)帮助它啦。”辛垣衍说:“燕国吗我可以邀请它相从。要说魏(梁)国,

我就是魏(梁)国人啊,先生怎样可以使(魏)梁国帮助它(赵)呢?”鲁连说:“魏(梁)国(不愿意帮助赵国是因为)没有

看清秦国称帝的害处的缘故啊,如果使魏(梁)国看清了秦国称帝的害处,就必然会帮助赵国啦。”辛垣衍说:“秦国称帝的害

处将会是什么?”鲁仲连说:“从前齐威王曾非常仁义,率领天下各诸侯国奉周为帝国。周贫穷而衰微,(其他)诸侯国都不朝

拜它,而惟独齐国朝拜它。过了一年多,周国的烈王死了,诸侯都去吊丧,齐国后来才去。周国发怒,发赴告到齐国说:‘天崩

地裂(帝王驾崩的日子),(我即位)天子(都要)下床睡草席,东边的藩国臣子田婴齐迟到,当斩了他。’(齐)威王勃然大

怒道:‘啊呸!你母亲,是婢女啊!(你这贱种!)’最后(周朝)成为天下的笑柄。所以会(周王)活的时候朝拜他,死了就

叱责他,完全是无法忍受它的索求(无度)啊。那些天子本来就是这样,那完全不足为怪。”

辛垣衍曰:“先生独未见夫仆乎?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耶?畏之也。”鲁仲连曰:“然梁之比于秦,若仆

邪?”辛垣衍曰:“然。”鲁仲连曰:“然则吾将使秦王烹醢(读音hai三声,肉酱)梁王。”辛垣衍怏然不悦曰:“嘻!亦太甚

矣,先生之言也!先生又恶能使秦烹醢梁王?”鲁仲连曰:“固也,待吾言之。昔者,鬼侯、鄂侯、文王(商纣王的诸侯),纣

之三公也。鬼侯有子而好,故入之于纣,纣以为恶,醢鬼侯。鄂侯争之急,辩之疾,故脯鄂侯。文王闻之,喟然而叹,故拘之于

牖里(读音you三声,地名)之库,百日,而欲令之死。曷为与人俱称帝王,卒就脯醢之地也?齐闵王将之鲁,夷维子执策而从,

谓鲁人曰:‘子将何以待吾君?’鲁人曰:‘吾将以十太牢待子之君。’维子曰:‘子安取礼而来待吾君?彼吾君子,天子也。

天子巡狩,诸侯避舍,纳于筦键(同‘管’,钥匙),摄衽抱几,视膳于堂下,天子已食,退而听朝也。’鲁人投其龠(钥),

不果纳,不得入于鲁。将之薛,假途于邹。当是时,邹君死,闵王欲入吊。夷维子谓邹之孤曰:‘天子吊,主人必将倍(背)殡

柩,设北面于南方,然后天子南面吊也。’邹之群臣曰:‘必若此,吾将伏剑而死。’故不敢入于邹。邹、鲁之臣(当时两国都

是君弱臣强,臣对君不严守礼仪),生则不得事养,死则不得饭含(古代习俗,死者嘴中放米,即‘饭’,死者嘴中放玉,即‘

含’)。然且欲行天子之礼于邹、鲁之臣,不果纳。今秦万乘之国,梁亦万乘之国。俱据万乘之国,交有称王之名,睹其一战而

胜,欲从而帝之,是使三晋(韩、赵、魏三国,它们是三分晋国土地而成立的国)之大臣,不如邹、鲁之仆妾也。且秦无已而帝,

则且变易诸侯之大臣,彼将夺其所谓不肖而予其所谓贤,夺其所憎而予其所爱。彼又将使其子女谗妾为诸侯妃姬,处梁之宫,梁

王安得晏然(安逸的样子)而已乎?而将军又何以得故宠乎?”

翻译:辛垣衍说:“先生难道没有看见仆人吗?十个人随从(侍奉)一个人,难道是力气不如、智力不如吗?(不是)是

害怕他啊。”鲁仲连说:“那么魏(梁)国对于秦国,如同是仆人吗?”辛垣衍说:“是的。”鲁仲连说:“那么我将让秦王把

魏(梁)王剁成肉酱来烹煮。”辛垣衍很不高兴地说:“哼!也太过分啦,先生你说说而已啦!先生又怎么能使秦烹煮魏(梁)

王的肉酱呢?”鲁仲连说:“肯定的,等我(一一)道来。从前,鬼侯、鄂侯、文王(周文王),是纣的三个诸侯。鬼侯有女儿

长的很美,所以献给纣,纣认为很丑,把鬼侯剁成了肉酱。鄂侯与纣争论激烈,辩论得很激烈,所以将鄂侯做成了肉脯。文王听

说了,喟然感叹,所以将他拘押在牖里的牢房里,过了一百天,就想让他死。为什么(他们)和别人(纣)都称为帝王,最后就

落得被人做成肉脯肉酱的地步呢?齐国的闵王将要去鲁国,夷维先生拿着马鞭跟着(去了),(他)对鲁国人说:‘你们将如何

接待我的君主?’鲁国人说:‘我们将用十头牲畜接待您的君主。’维先生说:‘你们用什么礼仪来迎接我的君主?我那君主,

是天子哦。天子巡查狩猎,诸侯(应该)离开自己宫殿,交出钥匙,挽起衣服排放桌子茶几,在堂下看视膳食,(待)天子用膳

完毕,才能退下去听朝(理政)。’鲁国人(将城门)落了锁,就不接纳(他们),(他们便)不能进入鲁国。(齐闵王)将要

去薛国,借邹过的路。在这时,邹国的君王死了,闵王想前去吊丧。夷维先生对邹国的继任者说:‘天子吊丧,主人必须要将灵

柩背转过来安放,放置成坐南面北,然后让天子面对南吊丧。’邹的群臣说:‘一定要这样(的话),我们就伏剑而死。’(齐

闵王)因此不敢进入邹国。邹国、鲁国的臣子,(在国王)活着的时候不很好地侍奉,死了的时候不按规矩装殓。但是(谁)想

让邹国、鲁国的大臣(对他们)行天子之礼,就不接纳(他们)。当今的秦国是拥有万辆马车的国家,魏(梁)国也是拥有万辆

马车的国家。都是拥有万辆马车的国家,彼此都有称王的名分,看它打了一场胜战,就想跟随它称它为帝王,这是使三晋(韩、

赵、魏)的大臣,还不如邹国、鲁国的奴仆姬妾啊。如果不得已秦国成为帝国,就会改变各诸侯国的大臣,他们将要剥夺他们的

所谓不屑(的人臣)而给予所谓的贤达(以权利),他们将要剥夺他们所憎恨(的人)而给予他们所喜欢(的人)利益。他们还

要让他们的子女和(善于)谗言姬妾成为各诸侯国妃子,住(魏)梁国的宫殿,魏(梁)国国王怎么能够安然地度过呢?而将军

你又如何能得到原来那样宠信呢?”

于是辛垣衍起,再拜,谢曰:“始以先生为庸人,吾乃今日而知先生为天下之士也!吾请去,不敢复言帝秦。”秦将闻之,

为却军五十里。适会魏公子无忌夺晋鄙军,以救赵击秦,秦军引而去。

于是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让者三,终不肯受。平原君乃置酒,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连寿(通‘醻’即’

‘酬’)。鲁连笑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仲连不忍为也。”

遂辞平原君而去,终身不复见。

翻译:在这时辛垣衍站起来了,拜了两拜,感谢道:“原来当先生是庸人,我今天才知道先生是天下的贤士啊!我请求离

开,不敢再说称秦国为帝的话了。”秦国的将领听说了这件事,因此后撤了五十里。正逢魏国的公子无忌夺得晋鄙的军权,来攻

打秦君营救赵国,秦国带领部队撤走了。

于是平原君想封赏(赐给土地)鲁仲连。鲁仲连一再谢绝,始终不肯接受。平原君便设置酒筵(感谢),喝到酒酣时,(

平原君)起身,上前,用千两黄金酬谢鲁连。鲁连笑道:“被天下人所推崇的学士,是为人排除祸患、解决灾难、排解纷乱但不

收取报酬的。如果有所索取的人,那是商人,(我)仲连不愿做(这种人)。”于是辞别平原君离开了,终身没再见(过)面。

感:前面的说辞其实很多牵强的地方,就是最后一句话点中了要害:“而将军又何以得故宠乎?”

所以感觉这篇东西太过冗长了,或者说那鲁仲连太唠叨而且有点强词夺理的味道,我都几乎要讨厌他了,幸好最后一句话

让整体获得改观。听相声时听众等包袱等的太长时间会降低包袱的效果的。

1.“吾君之言,危国之道也;而子又附之,是重危也。”
看这句话,前面有“危国之道”,所以后面“重危”不是重大,而是与前面对应 的zhòng 更加
2.没加点字
3.
4.然而可得并者,政恶如故也
然而那些地方能够被兼并,是因为那些地方政治不好。
5.左天门之阴,而右天溪之阳,
古文中 ,山北为阴山南为阳,水北为阳水南为阴。比如江阴,这个地方就是在长江南面的
6.二子论之当矣。然其言不可以人废也。
从这句话中看出观点相同,而在杨雄“美哉言乎” 史迁则是平述
7.《史记》


魏武侯与诸大夫浮于西河原文翻译,魏武侯与诸大夫浮于西河原文翻译
魏武侯与诸大夫浮于西河,称曰:“河山之险,岂不亦信固哉!”王钟侍王,曰:“此晋国之所以强也。若善修之,则霸王之业具矣。”吴起对曰:“吾君之言,危国之道也;而子又附之,是危也。”武侯忿然曰:“子之言有说乎?”吴起对曰:“河山之险,信不足保也;是伯王之业,不从此也。昔者三苗...

魏武侯与诸大夫浮于西河的作品出处
《魏武侯与诸大夫浮于西河》出自《战国策》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是第一部)又称《国策》。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著作。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bǎi hé)的斗争。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

魏武侯与诸大夫浮于西河的介绍
《魏武侯与诸大夫浮于西河》出自《战国策》,是战国时代的一篇记叙文。

卷二十二·魏策一
七 魏武侯与诸大夫浮于西河章 魏武侯与诸大夫浮于西河,称曰:“河山之险,岂不亦信固哉!”王(锺)[错]侍(王)[坐]曰:“此晋国之所以强也。若善修之,则霸王之业具矣。”吴起对曰:“吾君之言,危国之道也;而子又附之,是危也。”武侯忿然曰:“子之言有说乎?” 吴起对曰:“河山之险,信不足保也;是...

魏武候问于李克文言文
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 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 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

古籍《资治通鉴》之周纪·周纪一
齐田和会魏文侯、楚人、卫人于浊泽,求为诸侯。魏文侯为之请于王及诸侯,王许之。 ◎十五年甲午,前三八七年年 秦伐蜀,取南郑。 魏文侯薨,太子击立,是为武侯。 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曰:“美哉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夏桀之居...

求古代诗词经典语句!回答优秀者有分追加!!!
4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48、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子罕)49、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5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51、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5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

杜甫《蜀相》赏析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白话释义: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碧草照映台阶自当显露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常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李白的诗
我们不妨可以联想乘了飞快的汽车于盛夏的长昼行驶在林荫路上,耳听两旁树间鸣蝉的经验。夫蝉非一,树非一,鸣声亦非一,而因车行人速,却使蝉声树影在耳目之间成为“浑然一片”,这大抵就是李白在出峡时为猿声山影所感受的情景。身在这如脱弦之箭、顺流直下的船上,诗人是何等畅快而又兴奋啊!...

古诗 蜀相 的意思
《蜀相》是唐代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译文: 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啭鸣唱。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长使历代英雄们...

荆州区19219683888: 伯王之业,不从此也 白话翻译 -
于泪乖孩: 伯王之业,不从此也. 译文:称霸称王的功业,并非由此产生的. “伯”与“霸”声母相同,古音接近,本句中的“伯”就是“霸”的通假字,“伯王之业”即称霸称王的功业. 原文: 魏武侯与诸大夫浮于西河 魏武侯与诸大夫浮于西河...

荆州区19219683888: 舟中敌国解释 -
于泪乖孩: 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由战国名将吴起的一句话而来.原文如下: 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曰:“美哉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

荆州区19219683888: 文言文《山河之固》原文及翻译 -
于泪乖孩: 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

荆州区19219683888: 翻译张载的《剑阁铭》,急死啦! -
于泪乖孩: 剑阁铭张载 于树华岩岩梁山①,积石峨峨②.远属荆、衡③,近缀岷、嶓④.南通邛、僰⑤,北达褒斜⑥.狭过彭、碣⑦,高逾嵩、华@.惟蜀之门,作固作镇⑨.是曰剑阁,壁立千仞.穷地之险,极路之峻.世浊则逆,道清则顺⑩.闭由往汉,开自有...

荆州区19219683888: 孙子兵法中“吴起用兵”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
于泪乖孩: 吴起用兵,只有一个字的诀窍:德.治国安邦也是如此. 吴起用兵原文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魏文侯以为将.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

荆州区19219683888: 吴子泣西河 -
于泪乖孩: “吴子泣西河”的典故,说吴起得罪了魏王,被迫出逃,顺着黄河南下之际,望着河西千亩良田,高高的城垛,烈烈飘扬的军旗,一向心肠刚硬的吴起第一次淌下热泪,感慨这块他为之热血奋斗数十年的土地,待他一走,只怕很快就要易手.吴起并没有料错,数年后秦国轻松攻取了这块心腹要害之地.这些国家没有成就他,反倒是这一次次的沉浮成就了他,让世人看到了他的天生将才,他的执着,他的大气概!

荆州区19219683888: 文言文吴起治西河翻译吴起治西河之外,王错谮之於魏武侯,武侯使人召之.吴起至於岸门,止车而望西河,泣数行而下.其仆谓吴起曰:“窃观公之意,视释... -
于泪乖孩:[答案] 其四、吴起治理西河之外,王错向魏武侯进谗言,武侯使人召回吴起.吴起到了岸门,停车回望西河,泣泪数行而下.其仆人对吴起说:“我私下观察您的心意,视放弃天下若丢弃一只鞋子,今日离开西河却哭了,这是为何?”吴起擦拭着眼泪回答他...

荆州区19219683888: 铭之莫如子宜翻译一下 -
于泪乖孩: 铭之莫如子宜 铭文的莫过于你应该

荆州区19219683888: “人争趋之,於是攻亭一朝而拔之”的原因是什么? -
于泪乖孩: 原因是:令出如山,言而有信.许诺了的赏赐,及时兑现了,人们才会笃信不疑,争先恐后奋勇向前. 【原文】 吴起为魏武侯西河之守,秦有小亭临境,吴起欲攻之.不去,则甚害田者;去之,则不足以徵甲兵.于是乃倚一车辕於北门之外而令之曰:”有能徙此南门之外者赐之上田上宅.”人莫之徙也,及有徙之者,还,赐之如令.俄又置一石赤菽东门之外而令,曰:”有能徙此於西门之外者赐之如初.”人争徙之.乃下令曰:“明日且攻亭,有能先登者,仕之国大夫,赐之上田宅.”人争趋之,於是攻亭一朝而拔之.

荆州区19219683888: "廉公之思赵将,吴子之泣西河"的原因 -
于泪乖孩: 〔廉公之思赵将〕 战国时赵国名将廉颇,屡立战功,后受同僚忌恨,不得已出亡到魏国,还时常想回去为赵国出力. 〔吴子之泣西河〕 战国时魏国名将吴起,本来任西河(现在陕西合阳一带)太守,魏武侯听信谗言,把他召回.吴起临行时,望着西河哭泣说:我走之后,西河必定要被秦国夺去.后来果然如此.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