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中庸思想

作者&投稿:姚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孔子的中庸思想重点是什么?~

孔子的中庸思想的一个重点是不可则止;这个不可则止,也包含着适可而止的意思。
子曰: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先进》第二十四章)(孔子说:我们所说的大臣,用推行仁义为君王服务,如果不能推行仁义,就不做这个大臣。)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颜渊》第二十三章)(子贡问交友问题。孔子说:“忠言劝告委婉地引导,他不听就算了,不自找羞辱。”)前一章指对国君,后一章指对朋友,对他们的缺点错误要忠言相劝,讲究方式方法,谏而不听,就不必再劝。对君主的,可以辞职不干,不跟着做坏事,也不自己找羞辱;对朋友,他不听劝,则洁身自好,不必发展到对抗性矛盾,使以后的事情更不好办。为官、交友,关键是坚持正道,他多次说过“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述而》第十一章),“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泰伯》第十三章),能行道,则为君竭忠办事,不能行道,便辞职不干,回家教书。他周游列国,劝说过多位国君,都不采纳他的主张,不能行道,他始终不做官。对他们的劝告,也适可而止,不自取其辱。

其中《论语》记述尧对舜、舜对禹在禅位时的谈话: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尧曰》第一章)(尧说:“啧!你这个舜啊!天命的运转落在你身上,你要确实掌握着中正之道。假若四海百姓困穷,上天给你的禄位就永远终止了。”舜也用这话嘱咐禹。)尧和舜都把“允执其中”作为治理天下的重要方法,这是孔子中庸思想的由来。“允执其中”的“允”,有确实、诚、实在诸义;“执”是掌握;“中”是不偏不倚,也就是正。中庸思想的核心就是“中正”;治理天下,处理一切问题,办一切事情,首先要中正。
中正不但必须不偏不倚,而且还必须注意“过犹不及”。
子贡问:“师(颛孙师,即子张)与商(卜商,即子夏)也孰贤?(这里有问号)”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这里有问号)”子曰:“过犹不及。”(《先进》第十六章)(子贡问:“子张和子夏谁做得好?(这里有问号)”孔子说:“子张做得过头,子夏做得不够。”子贡又问:“那么子张比子夏强一些?(这里有问号)”孔子说:“做得过头和做得不够同样不好。”)“过犹不及”,是说凡事做过头了不好,而不及也不好。既不要过头,也不要不及,掌握得恰到好处,就是孔子中庸思想的精髓。孔子“允执其中”的思想,就是不偏不倚,做到恰到好处,既不左倾,也不右倾,执行正确的路线。“允执其中”,也是“无过无不及”,做事既不过头,又非不及,做得恰如其分。这条中庸原则,可以适用于其他的问题上。
孔子的“允执其中”思想,不是折中主义。折中主义是把各种不同的思想、观点、理论无原则地和机械地结合,在原则对立的观点之间采取庸俗的调和态度,充老好人,和稀泥。孔子的“允执其中”、“无过无不及”,是有鲜明的原则性的,这就是仁和礼。孔子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邻)。”(《里仁》第十章)大意是,对于天下的事物,不存心倾慕,也不存心排斥,不以个人好恶而只以礼义为标准。义属于仁的范畴,而仁以礼为表现形式,所以“允执其中”,也就是恰如其分地依仁义行事。如此鲜明的原则性,怎么是折中调和、和稀泥呢?(这里有问号)

孔子
开放分类: 思想家、教育家、春秋、儒家学派创始人、鲁国

目录• 孔子简介
• 政治生涯
• 思想品格
• 学术贡献
• 教育贡献
• 孔子名言
• 家世、家谱
• 主要弟子
• 思想定位
• 孔子思想在近现代以来的新发展
• 孔子论语
• 论语简介
• 孔子祖上考

• 思想定位
• 孔子思想在近现代以来的新发展
• 孔子论语
• 论语简介
• 孔子祖上考

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英文:Confucius, Kung Tze 。俄语:Конфуций 。兄弟排行第二,所以也有人称之为“孔老二”。春秋后期鲁国人,汉族。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历八月二十七日)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2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他的祖先是宋国贵族,大约在孔子前几世就没落了。孔子年轻时做过几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教育,相传所收弟子多达三千人,贤人72,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桃李满天下”就出自此处 。孔子为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鲁,专心执教。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姜广辉认为,“面对春秋时期诸侯争战不休、人民困苦不堪的现实,孔子不是象宗教家那样,创造出一个外在的超越的全知全能的救世主,通过天启和神谕来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而是回首历史,到上古“圣王”那里去寻找智慧。孔子自谓 “述而不作”,实际是以“述”为“作”,通过对历史传统作当代诠释,来实现价值的叠加和转换。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政治生涯
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对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 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 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鲁昭公25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被大夫晏婴阻止。鲁昭公27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称为“陪臣执国政”,因此孔子虽有过两次从政机会,却都放弃了,直到鲁定公9年被任命为中都宰,此时孔子已 51岁了。孔子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绩,被升为小司空,不久又升为大司寇,摄相事,鲁国大治。鲁定公12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孙子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堕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堕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鲁定公13年,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桓氏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5岁。

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很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 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

鲁哀公2年(孔子59岁),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在陈国住了三年,吴攻陈,兵荒马乱,孔子便带弟子离开,楚国人听说孔子到了陈、蔡交界处,派人去迎接孔子。陈国、蔡国的大夫们知道孔子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有意见,怕孔子到了楚国被重用,对他们不利,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国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孔子64岁时又回到卫国,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鲁哀公16年,孔子73岁,患病,不愈而卒。

思想品格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与人为善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第,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学术贡献
孔子思想、学说的精华,比较集中地见诸于《论语》一书,共二十篇,一万一千余字。《论语》就是孔子的语录,也有一些是对孔子弟子言行的记录,是孔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孔子言行的追记。此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它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早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沉淀在我们的生命中,铸成了我们民族的个性。《论语》一书集中阐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仁。“仁”是一切理论的中心,所有的关于“仁”、“乐”的规范,都不过是手段,是为实现“仁”这一道德的最后完美服务的。《论语》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早在秦汉时期就传入了朝鲜和日本,日本〈大宝令〉还指定它为日本学生的必修课。1594年,传教士利玛窦将它译为拉丁文后,它又被转译为意、法、德、英、俄等多种文字,在西方各国广泛传播。

孔子其思想以“仁”核心,以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提倡“忠恕”之道,又以为推行“仁政”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对于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采取存疑态度,以为“未知生,焉知事鬼”,“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又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政治上提出“正名”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并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观点。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深。

说到治理国家,孔子重视民生疾苦,呼唤仁政,希望统治者以仁义之心待民,他说“苛政猛于虎”,他还强调无论什么法令法规,统治者都要首先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在人际交往中,孔子强调的是忠和恕。“忠”就是以忠实诚信的态度对人,以恪尽职守的态度待事;“恕”就是要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在为人处世上,孔子提倡自爱和爱人。孔子对天命持谨慎态度,他更相信人自己的力量。他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一切要看个人后天的努力。当然,〈论语〉中也有一些思想是与历史潮流相背离的,如他政治上的复古倾向,他对等级、秩序的过分强调,他的内敛的人格价值取向等,这一切都不可否认的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需要我们用现代意识对之加以修正。但瑕不掩瑜,在人类文明刚刚露出曙光的先秦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具有如此深刻的生命智慧,是足以让我们这些后人为之骄傲的。

http://baike.baidu.com/view/2176.html?wtp=tt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通常人们讲天人合一主要是从哲学上讲,大都从《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讲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视了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与天地参”是天人合一。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而终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这就是圣人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样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理想境界。
详细http://baike.baidu.com/view/47901.htm

中庸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其核心是要求认识事物、处理问题时把握好"度",做到无过无不及。中庸思想贯穿于孔子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之中,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这种思想方法具有普遍性意义,应批判地继承。

不偏激,理性处世.


为什么孔子提倡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什么意思
“中庸之道”是儒家孔子的经典思想之一,因为中庸的丰富内涵以及深远的智慧,千百年来,无数文人雅客将“中庸之道”当作自己一生的追求,如果从为人处世上来理解中庸,我们可以看到“中庸”的调和与灵活。换句话说,儒家孔子提出的“中庸”包含“和而不同”的君子智慧,亦有“无可无不可”灵活处事原则,...

曾子的中庸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已 【译文】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

什么是“中庸思想”?
提起中庸思想. 许多人便会很反感,对中庸思想不屑一顾,认为中庸就是折中思想, 是社会精粕是油滑世故无原则,是蒙蔽人们思想的病根。是阻碍社会发展的绊脚石。什么是“中庸思想”?《论语▪庸也》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是孔伋所著,孔伋,字子思,孔子的嫡孙、孔子之子孔鲤的...

为什么孔子提倡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孔子提倡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什么意思?中庸之道主要讲的是一个度,世界万物的发展都有它的规律性,两点之间最短的就一条直线,万事之间又相互作用,互为联系。中庸之道就是让人们在两者之间寻找到最佳的平衡点,也就是平衡之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并非一无是处,但应该去其糟粕,辨证、科学...

【国学经典】如何评价中庸?
”(《论语•学而》)因此强调中庸与复兴周礼是一体的。对于那种无原则的折中,孔子称之为乡愿:“乡愿,德之贼也。”(《论语•阳货》)孔子是坚决反对乡愿的。四、复礼是中庸在政治领域的应用 通常认为孔子的政治思想的核心是“礼”。孔子生逢乱世,“礼崩乐坏”,臣弑君,子弑父,邪...

中庸思想在孔子时期和子思子时期有什么不同
《中庸》是一篇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散文,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子思所作,是一部儒家学说经典论著。《中庸》提出的“五达道”、“三达德”、“慎独自修”、“至诚尽性”等内容,对为人处事,人性修养有重要影响,能指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孔子的中庸思想来源于他的天道宇宙观,是将...

中庸的意思是什么?
中庸是《论语》中的经典之一,主要由孔子的弟子子思所撰写,内容主要阐述如何做人处事。其中“中庸之道,不偏不倚,达于和谐”是中庸思想的核心。孔子认为,人生的目的不在于追逐短暂的荣华富贵,而是要追求内心的道德自律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从中庸的概念来看,它并不是一种消极的态度,而是一种积极的处事...

请问何为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从孔子的仁学及礼学的构建可知,孔子的思想无处不充满一种中庸的智慧,从某种意义上说,孔子思想就是一种中庸思想,中庸之道是孔子思想的最重要方法论,中庸也是孔子思想体系中最重的范畴之一,孔子曾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何谓“至德”呢?《论语·泰伯》载:“泰伯其...

中庸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中庸》思想的精髓是:“诚”。“诚”将天道、人道及天人合一思想完美地集合在一起,《中庸》原文中,对于“诚”的解释有以下7种。1、诚者,天之道也;2、诚之者,人之道也;3、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4、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5、诚者,自成也;6、诚者,物...

《中庸》的中心思想讲的是什么?
《中庸》的核心思想是修“道”,《中庸》所崇尚的“道”是“中和之道”,体现了儒家以培养“君子”为目标的思想,提出要想修“道”必须先具有良好的德尚,而培养良好的道德需要通过教化;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是自我教育;“天命之谓性,率性...

涞水县14762802680: 孔子中庸思想具有哪些重要特点 -
燕哄迪洋: 孔子提出了中庸思想.他认为“过犹不及”,就是过头和不及同样不好,恰到好处才是中庸.达到这种恰当的方法,是“和而不同”.保持矛盾对立面的和谐叫做和;取消矛盾对立面的差异叫做同.孔子认为孤立的、单一的因素不能构成完善的事物,只有多种因素,特别是对立因素的同意与和谐才形成完美的事物.

涞水县14762802680: 孔子中庸学说的真谛是什么? -
燕哄迪洋: 孔子中庸学说的真谛在于礼的应用、以和为贵,是一种治国的艺术、处世的艺术和自我修养的艺术.其主要原则有3条:一是慎独自修,二是忠恕宽容,三是至诚尽性.其目的不外乎要求人们正视自己的等级名分,一切都在礼的框架内活动,以求得上下关系的和谐与社会的安宁.

涞水县14762802680: 孔子论中庸
燕哄迪洋: 孔子的中庸思想,有其内在的逻辑:“尚中”是中庸的逻辑起点,“时中”是中庸的内在本质,“中正”是中庸的规范准则,“中和”是中庸的理想目标.“尚中”的基本内涵是“无过无不及”,“时中”的基本内涵是“无可无不可”,“中正”的基本内涵是“礼义”,“中和”的基本内涵是天人和谐之美.其中,“尚中”观念为传统所固有,为孔子所继承.“时中”、“中正”及“中和”的观念是孔子对传统“尚中”观念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孔子中庸思想的核心之所在.

涞水县14762802680: 什么叫做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孔子提出的为人处世之道,为人处世的方法,是一种哲学思想. -
燕哄迪洋:[答案] 中庸之道: 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通常人们讲天人合一主要是从哲学上讲,大都从《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讲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视了天人...

涞水县14762802680: 孔子提倡的中庸之道中庸字怎么解释? -
燕哄迪洋:[答案] 中庸是对圣人的最高评价,无过无不及是处世的最高准则.然而,要想作到轻重适度,缓急得中,又谈何容易,只有经过长期的时间考验.儒家文化中的核心思想中庸近年来更是被人理解得面目全非,多数人认为中庸即平庸,保守,妥协,不求上进

涞水县14762802680: 孔子的中庸思想 -
燕哄迪洋: 简言之“忠”“恕”

涞水县14762802680: 关于孔子中庸之道的文章 -
燕哄迪洋: 孔子一生推行仁政和德政,用仁、义、礼、智、信教化民众,追求天下大同,主张“和而不同”.他的思想基础和世界观就是“中庸”,也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中庸之道”. 何谓“中庸”?“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道.中者,天下之正道.庸...

涞水县14762802680: 如何评价孔子的中庸之道
燕哄迪洋: 中庸这个思想并不是孔子所提出的,不过孔子曾阐述过类似的思想,论语中记载孔子曾说过: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所谓中行与中庸同意.中庸作为儒家四书之一...

涞水县14762802680: 中庸思想是什么人提出来的 -
燕哄迪洋:[答案] 中庸 所谓中庸之道就是孔子提倡、子思阐发的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质达到太平和合的一整套理论与方法. 《中庸》是儒家阐述“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修养的教育理论著作.《中庸》郑玄注:“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孔子之孙子...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