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全文解释

作者&投稿:袁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苏轼《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全文解释~

游蕲水①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②。潇潇暮雨子规啼③。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④!休将白发唱黄鸡⑤。
『译文』
去蕲水县的清泉寺,寺在兰溪旁边,溪水向西流。
山脚下兰草嫩芽浸入小溪,
松林间小路清沙净无泥,
傍晚细雨中布谷鸟阵阵啼叫。
谁说人老不可再年少?
门前流水还能执著奔向西!
不必烦恼叹白发,多愁唱黄鸡。
注释
①蕲水,县名,今湖北浠水镇。时与医人庞安时(字安常)同游,见《东坡题跋》卷三《书清泉寺词》。
②白居易《三月三日祓禊洛滨》:“沙路润无泥”。
③潇潇暮雨,白居易《寄殷协律诗》自注:“江南吴二娘曲词云,萧萧暮雨郎不归'。”潇潇:形容雨声。子规:布谷鸟。
④此句当为写实。但“门前”云云,亦有出处。《旧唐书》卷一九一方伎《一行传》,谓天台山国济寺有一老僧会布算,他说:“门前水当却西流,弟子亦至。”一行进去请业,而门前水果却西流”。
⑤白居易《醉歌》:“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这里反用其意,谓不要自伤白发,悲叹衰老。
鉴赏
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1082)春,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这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中,是一个重大的打击,然而这首词却在逆境中表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上阕写自然景色,首二句描写早春时节,溪边兰草初发,溪边小径洁净无泥,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却以萧萧暮雨中,杜鹃哀怨的啼声作结。子规声声,提醒行人“不如归去”,给景色抹上了几分伤感的色彩。下阕却笔锋一转,不再陷于子规啼声带来的愁思,而是振起一笔。常言道“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岁月的流逝,正如同东去的流水一般,无法挽留。然而,人世总有意外,“门前流水尚能西”,既是眼前实景,又暗藏佛经典故。东流水亦可西回,又何必为年华老大徒然悲哀呢?看似浅显,却值得回味。先著《词洁》卷一谓:“坡公韵高,故浅浅语亦自不凡。”
全词洋溢着一种向上的人生态度,然而上阕结句的子规啼声,隐隐折射出词人处境,也更显出词中达观态度的难能可贵。

这首词为苏轼在徐州所作五首《浣溪沙》之一。这组词前有一小序,说明了作词的原委:“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神宗元丰元年(1078),徐州发生严重春旱,作为一州之长的苏轼对此极为关心,他亲往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前往石潭谢神。这组词即是记述他在村野的见闻和感受。

作者在这首词中生动地描绘出一幅饶有情趣的农村初夏图景,流露出对乡村生活的喜悦之情。
句 解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首句正常语序应是“枣花簌簌落衣巾”,是说枣花簌簌飘落在衣服和头巾上。“簌簌”,象声词,摹写枣花飘落时的细微声音。作者通过枣花点明初夏时节,同时展现出人行走于枣树下,微风吹拂、清香四溢的景象。

次句写所闻。耳畔传来“吱吱嗡嗡”的纺车声,细细倾听,却又无法分辨声音的来处,因为在这个繁忙的收蚕季节里,缫丝声已在村南村北此起彼伏响成一片了。“缫车”,是抽丝的工具。

末句写所见。“牛衣”,《汉书·食货志》有“贫民常衣牛马衣”的话,也有人说即蓑衣之属,这里泛指用粗麻织成的衣服。作者抬眼望去,就在路旁的一株古柳树下,一位村农正叫卖着黄瓜。

作者成功地抓住了富有季节性特征的事物,不加修饰,渲染出了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同时暗中流露出久旱逢雨之后轻松愉快的心情。如果旱情不解除,桑树枯死,哪来桑叶养蚕而抽丝,也谈不上卖瓜果了。作者用笔之妙,就在于此。

这一段写景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是用静态的视觉形象构成画面,而是通过各种不同的音响在人的意识屏幕上折射出的一组连续不断的影像,构成有声有景的立体情境。“村南村北响缫车”,虽然只是写声音,却分明呈现出村里百姓辛勤劳作的场景。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酒后困意正浓,又经过长途跋涉,此时真想好好地睡上一觉。烈日当空,口干舌燥,要是能有一杯清茶解渴该有多好!于是走到村野的一户人家前,试着敲门探询。“漫”,随意,不由地。因为非常渴,所以不由得想喝点茶。“试问”,透露出谦逊亲切、不愿惊扰人家的意思。

下片开头两句用对偶,看似漫不经心,属对却十分工整,尤其是虚词“惟”与“漫”的对仗尤见功力,将初夏正午的炎热和酒渴困倦的行人情态表现得真切生动,如在目前。

评 解

在苏轼以前的文人词中,偶尔也有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比如归隐题材中就经常描绘乡村山水的风景和樵夫渔父的形象,著名的如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和风细雨不须归。”但是这里的乡村只是山林归隐的象征,是被文人理想化了的隐逸之地,而不是真实的乡村生活。

苏轼把自己亲身感受到的、富有生活气息的乡村生活写入词中。一方面,他有诗人的慧眼,能从农村的风土人情中提取淳朴自然之美,让自己仕途劳顿的心灵得到放松;另一方面,他又是以士大夫“民胞物与”的责任感来关注乡村、关心现实,因而百姓的哀乐也时时牵动着他的心情。苏轼开创的这样一种表现农村的传统为后来的诗人和作者所继承。从南宋陆游和范成大的农村题材诗以及辛弃疾的农村词中,都可以看到苏轼的影响。

这首词在艺术上也很有特色,所写见闻和经历,似乎信手拈来,但在构思和用语上都是颇见匠心的。枣花、缫车、牛衣、古柳等都是农村习见的事物,卖瓜人、野人家也别有乡土风味。尤其向农户敲门求茶,更见出农村淳厚的风俗。清新朴实、明白如话、感染力强,是这首词显著的艺术风格。

日暖桑麻光似泼 的下一句是


苏轼经典诗词(答好还加分)
(《初到黄州》)并描述自己此时的生活方式与态度说:“先生食饱无一事,散步逍遥自扪腹。不问人家与僧舍,拄杖敲门看修竹。”(《寓居定慧院之东,杂花满山...【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排踏破茜罗裙。 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簌簌...

古诗词:《浣溪沙》的意思
《浣溪沙》这首词是苏轼43岁(1078)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那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这组词就是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的。“簌簌衣巾落枣花”从枣花落到衣巾上的声音开端,反映了一位关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对...

浣溪沙古诗带拼音
浣溪沙的诗词 苏轼:《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赏析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韦庄《浣溪沙》 (上阙)夜夜相思更漏残,伤心明月依阑干,想君思我锦衾寒.(下阙)咫尺画堂深似海,忆来唯把旧书看,几时...

关于苏轼的诗词
④牛僧孺《周秦行纪》:“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 年。”⑤司马光《温公诗话》记石曼卿诗:“月如无恨月 长圆。”⑥婵娟:美丽的月光。【简析】词人...【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排踏破茜罗裙。 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簌簌...

把《浣溪沙》改写成一个350字作文
《浣溪沙》这首词是苏轼43岁(1078)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那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这组词就是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的。“簌簌衣巾落枣花”从枣花落到衣巾上的声音开端,反映了一位关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对...

浣溪沙的解释
《浣溪沙》这首词是苏轼43岁(1078)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那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这组词就是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的。“簌簌衣巾落枣花”从枣花落到衣巾上的声音开端,反映了一位关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对...

辛弃疾、李清照、苏轼的词有哪些?
【浣溪沙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 其一 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溪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睢盱。 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归家说与采桑姑。 其二 ...3、《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4、《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的妻子是谁
苏轼在徐州当太守时,在《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之四》词中这样记载当地农村风物:“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显而易见,在苏轼看来,他死之后,王润之只好回老家眉山,靠耕种为生,养活他们的儿子了。“牛衣老妻”,是他对王润之未来情形最恰当的写照。后来苏轼谪居黄州,王润...

苏轼是哪个朝代 急用
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枫落吴江冷。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浣溪沙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溪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睢盱。

从《水调歌头》反应出苏轼词的风格是怎样的? 对《水调歌头》从内容结 ...
苏轼在徐州所写的一组农村词《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是北宋词史上第一组饶有风味的农村风景画和风俗画。它用清新隽秀的语言,从不同的角度写农村小景。其中有绿阴绵延的村庄,鸟鸢翔舞的神社,层层闪光的荷叶,籁籁下落的枣花,软草平沙的路径等富有特色的农家人和农村景。这里活跃着采桑村姑,白发老汉,...

钢城区15022552993: 浣溪沙 苏轼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 -
池惠杞药:[答案] 1.层层的荷叶被采光 因为著茧满村飘香 络丝娘隔着篱笆轻声漫语2.答案:双关 缫丝的妇女点拨:双关分为谐音双关和语义相关,此为语义双关3.喜悦欢乐

钢城区15022552993: 浣溪沙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 译文 -
池惠杞药: 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 苏轼其一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溪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睢盱.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归家说与采桑姑.其二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挨踏破茜罗裙.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其三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麦少〕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其四蔌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其五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钢城区15022552993: 苏轼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中白描手法是怎样运用的? -
池惠杞药:[答案] 1、苏轼词长于咏物,擅用白描手法.2、词中所表现的景物,都具有初夏季节特征;所撷取的生活片段,充满农村生活气息;处于画面中的农村人物,无论是少女,还是老人、农夫、或活泼,或木讷,或悠闲,略作点染便神态毕...

钢城区15022552993: 浣溪沙 苏轼阅读全词,简要赏析“沈郎”的形象 -
池惠杞药:[答案] 浣溪沙 苏轼(其一) 内容 簌簌衣巾落枣花1,村南村北响缲车2.牛衣古柳卖黄瓜3.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4.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

钢城区15022552993: “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中的名句是哪几句 -
池惠杞药: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其一 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溪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睢盱.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归家说与采桑姑. 其二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挨踏破...

钢城区15022552993: 浣溪沙的序是什么 这首词还有序,是——,——,——. -
池惠杞药:[答案] 《浣溪沙》-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浣溪沙》-苏轼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小寒,淡烟...

钢城区15022552993: 《浣溪沙》选自《 》,作者( ),字( )号( ),( )代( )家、( )家.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很大.浣溪沙是( ). -
池惠杞药:[答案] 《浣溪沙》选自《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五首 》,作者(苏轼 ),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 ),(宋 )代(文学 )家、(散文 )家. 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很大.浣溪沙是( 词牌名 ).

钢城区15022552993: 浣溪沙苏轼簌簌衣巾落枣花和名句 -
池惠杞药: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原文: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缲 通:缫)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钢城区15022552993: 苏轼的浣溪沙诗句是 -
池惠杞药: 浣溪沙 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浣溪沙 作者: 苏轼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溪绿暗晚...

钢城区15022552993: 古代瑞午诗词苏轼的《浣溪沙》 -
池惠杞药: 《浣溪沙》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