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的来历?

作者&投稿:化馨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元节的由来是什么?有什么典故吗?~

一、中元节的由来:
“中元”之名起于北魏,中元节又称“鬼节”或“孟兰盆会”。根据五杂俎的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修行记说:“七月中元日 ,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於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
佛教也在这一天,举行超渡法会,称为“屋兰玛纳”(印度话ULLAMBANA)也就是“孟兰会”。孟兰盆的意义是倒悬,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悬挂著、苦不堪言。为了使众生免於倒悬之苦,便需要诵经,布绝食物给孤魂野鬼。
此举正好和中国的鬼月祭拜不谋而合,因而中元节和孟兰会便同时流传下来。
二、中元节的典故
中元节源于目莲救母的故事:“有目莲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莲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
据说当时目莲在阴间地府经历千辛万苦后,见到他死去的母亲刘氏,发现她受一群饿鬼折磨,目莲想用钵盆装菜饭给她吃,菜饭却被饿鬼夺走。目莲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莲的孝心感动,授予其盂兰盆经。
按照指示,目莲于农历七月十五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母亲。挨饿的母亲终于得到了食物。为了纪念目莲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兰盆会”,即我们现在所说的“中元节”。

扩展资料:

中元节是一个异彩纷呈,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节日。它不仅拥有佛教的宗教信仰,还有着我国道教的本土文化。中元节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它反映了人们的鬼神观念和宗教信仰,同时还有我国文化的精髓——孝道文化。
按照佛教的说法,中元节的来源是目连救母的故事,目连不忍母亲在地狱受苦,广施十方僧人,替母亲赎罪,最终将母亲解脱出来。这个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故事的本身就是孝道文化的一种表现,它所宣扬的便是报答父母、生前为善的信念。
此外,中元节的习俗是祭祀先祖。祭祀活动在商周时期已经有文献记载,《诗经》的40篇《颂》即是祭祀乐歌,它所反映的是人们最原始的一种祖先崇拜。另外,祭祀活动在我国几千年文化的演变之中,和后来儒家所倡导的孝道文化融为一体,密不可分。
孝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善事父母,而从深层意义上来说,孝更是一种伦理规范,一种处理宗族关系的方式,一种秩序的建立。祭祖表达的是对先人的思念与缅怀,它是维持宗族关系的一种很重要的方式,可以说,祭祖正是这种宗族关系的一种反映,一个寄托。
中元节是孝道文化的传承,是人们情感的载体。作为我国古代文化核心之一的孝道,受到儒释道三家的极力推崇,即使是在今天,孝道文化依然经久不衰。重视中元节,提倡传统孝道,对于我们的社会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元节

中元节,是道教名称,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佛教则称为盂兰盆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它的诞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时祭。七月乃吉祥月、孝亲月,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它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最佳答案 - 由提问者1年前选出
中元节的由来
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中国古代以一、七、十月之十五日分称上元、中元、下元:上元是天官赐福日,中元为地官赦罪日,下元为水官解厄日。所以会在中元时普渡孤魂野鬼。
这一天同时也是佛 教 的 盂 兰 盆 节 ,盂 兰 盆 节 的由来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目莲救母」的故事:
目莲是佛祖的弟子,他的母亲因为生性贪婪恶毒,死后被打入轮回中的饿鬼道,永不得超生。目莲为了解救母亲,就在农历 7/15时广造「盂兰盆会」,让地狱里的孤魂野鬼享用盆里的食物,为母亲赎罪,使母亲能够超渡。后来每到7/15这一天,佛家们就会做「盂兰盆会」,以五果供奉佛、僧,解救在阴间受苦的祖先。

中元节的习俗

(一)普渡
普渡时家家门前都会摆设祭品於供桌,屋檐下挂纸灯,用来照路,使孤魂野鬼能找到供养他们的地方。普渡通常以寺庙为中心,附近居民将祭品拿到寺庙来祭拜。
(二)放水灯
是港口边特有的活动,目的是普渡水中的孤魂野鬼,因为靠海边,常会有人戏水溺毙或船员出船遭遇不幸的情形,所以除了陆地上的孤魂野鬼,也照顾水中的。台湾以基隆中元祭的放水灯活动最有名,每年中元节都吸引大批民众前往参观。
(三)抢孤
台湾某些地方盛行在中元时举行「抢孤」的活动,孤棚是由在四根柱子所构成,上面涂满牛油,参赛者分成四队,从四个方向爬上孤棚,在孤棚的顶端,四边都有祭品在上面,先抢到的队伍获胜。这项活动在头城中元已成为最重要的活动,并吸引许多观光客前往参观。

"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时代民间的祭祖节,而被称为"中元节",则是源于东汉后道教的说法。



中元节的来历故事



我国旧俗以阴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俗称七月半。

中元节源出于道教,据《道藏》载:“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选众人,分别善恶……于其日夜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鬼,当时解脱。”因此自古以来,民间都认为这一天是祭祀亡亲、悼念祖先的日子。

中元节的起源,与佛教的“孟兰盆会”也有很大的关系。“孟兰”是梵语,倒悬的意思,盆是指供品的盛器。他们认为供此具可解救已逝去父母、亡亲的倒悬之苦。佛典《孟兰盆经》中记载这么一个故事,说是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连(亦称目键连),得到六通(六种智慧)后,想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即用道眼视察,看到已逝去的母亲在饿鬼道中受苦,瘦得皮包骨头不成人形。目连十分伤心,于是用钵盛饭,想送给母亲吃,但是饭刚送到他母亲手中,尚未入口即化为灰烬。目连无奈,哭着请求佛祖帮助救救他的母亲。佛祖说:“你母亲罪孽深重,你一人是救不了的,要靠十方僧众的道力才行,你要在七月十五日众僧结夏安居修行圆满的日子里,敬设盛大的孟兰盆供,以百味饮食供养十方众僧,依靠他们的感神道力,才能救出你的母亲。”目连照佛祖的指点去做,他的母亲真的脱离了饿鬼道。佛祖还说:“今后凡佛弟子行慈孝时,都可于七月十五日佛自恣(舒服)时,佛喜欢日,备办百味饮食,广设盂兰盆供,供养众僧,这样做既可为在生父母添福添寿,又可为已逝的父母离开苦海,得到快乐,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到了西晋,《盂兰盆经》被译成汉文,因为它所提倡的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和我国儒家传统的孝顺父母的思想大致相同,所以受到君王的赞扬和重视,并在我国广为流传。自梁武帝在南方创设盂兰盆会后,已成为一种习俗,规模有增无减。唐代宗李豫每逢七月十五日,都要在宫中举行盛大的盂兰盆会。城中的寺院也要备办供品,陈列于佛像之前,十分虔诚。

宋、元年间,七月十五这一天已演变为民间的祭祖日,家家祭祖亡亲,并且盛行放河灯超度孤魂野鬼活动。到了清代,对七月十五日中元节的祭祀活动,更为重视,各地寺、院、庵、观普遍举行盂兰盆会,并在街巷设高台诵经念文,作水陆道畅,演《目连救母》戏,有的还有舞狮、杂耍等活动,夜晚还把扎糊的大小纸船,放入水中,点火焚化,同时还点放河灯,称之谓“慈航普渡”,十分热闹。除外,当时各家各户,都要在门外路旁烧纸钱,以祀野鬼。

时至今日,七月十五日中元节这一天,我国仍有许多地方,保持着祭祀祖先的习俗。

中元节各地习俗.

〔河北省〕
南皮县七月十五携带水果、肉脯、酒、楮钱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扫。并持麻谷至田梗,称为「荐新」。广平县中元节以时鲜食物祭拜祖先,并准备果蔬、蒸羊送给外孙,称为「送羊」。清河县七月十五上坟祭扫,以蒸面羊赠送女儿。

〔山西省〕
永和县读书人於此日祭魁星。长子县的牧羊人家於中元节屠羊赛神,俗传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产。又赠肉给诸亲戚,家贫无羊者则蒸面作羊形来代替。阳城县农家以麦屑作成猫、虎及五谷之形,於田间祭祀,称为「行田」。马邑县民中元节以麦面作儿童的形状,名为「面人」,互赠亲戚家的小孩。忻县农民於中元节在田梗上挂五色纸。

〔广西省〕
阳山人以七月十四日为目连节,多杀鸭祭祖,当日路无行人,名为「躲鬼」。

〔河南省〕
商丘县中元祀地官时,悬挂纸旗於门口,传说可以防虫。孟津县中元节放风筝。郲县七月十五日在门前画一灰圈,在圈内焚烧纸公以祭拜祖先。

〔山东省〕
长岛渔民以木板秫稽制成小船,上贴一纸条「供××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装上食物、衣帽、鞋袜等用具,然后点燃蜡烛,由已婚的男子将小船放入海中。霑化县各家采麻柯及新鲜草叶搭棚子,称为「麻屋」,请祖先牌位於其中祭祀。独陵县称中元节为掐嘴节,家家吃粗茶淡饭。

〔陕西省〕
临潼县七月十五日烧纸祭麻姑。城固县中元节农家会饮,称为「挂锄」。延缓农家,中元节早晨至田间,择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挂上五色纸旗,名为「田幡」。

〔江苏省〕
吴县居民中元节以锡箔折锭,沿路焚化,谓之「结鬼缘」。仪徵县各地尚流行一种纸鬼,内藏碗灯,有赌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兴县中元节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载佛婆念佛,一艘烧锡箔纸锭,一艘放河灯。东县乡民於此日吃扁食,是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灯时,在船尾点缀红红绿绿的纸灯,称为「度孤」。

〔四川省〕
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烧袱纸。即将纸钱一叠、封成小封,上面写著收受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化帛者的姓名及时间。俗传七月十五鬼门关闭,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带人们用纸扎「花盘」,上放纸钱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内边走边念:「至亲好友,左邻右舍,原先住户,还舍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请上花盘,送你们回去罗!」说完后端到屋外焚化。

〔浙江省〕
嘉善县以中元节下雨为水稻丰收之兆。桐庐县民中元节晚上鸣锣撒饭於野,称之「施食」。浙东的盂兰盆会,请廿四位老太太「走八结」,一边念经。天台中元节吃「饺饼」,筒类似春卷。又有放路灯的习俗,以六个壮丁为一组:一人敲锣、一人打梆、一人提灯笼、一人沿途撒盐米、一人沿途摆设香烛(插在一片蕃薯或芋头上),一人沿途摆设一块豆腐及一饭团(置於一片大树叶上),大约每隔百来步设一处祭品。

〔江西省〕
吉安人中元节焚纸,锭然而禁止孕妇折纸锭。据说孕妇折的纸锭,焚化后鬼拿不动,送到阴间也无益处。放焰口时,法师向台下掷包子、水果。传说妇女抢取包子一个,次年就可得子。小孩抢得包子,一生可不受惊吓。安远县祭祖,先於七月十二日起焚香泡茶,早晚上供。至十五夜烧楮衣冠,纸钱祭送。

〔福建省〕
永福县中元节,已嫁之女子须回家祭祖。福州方言称中元为「烧纸衣节」。已嫁之女准备父母之衣冠袍笏置於箱中,以纱笼之,名为「纱箱」,送父母家。闽中中元有普度之俗,无论城乡必定举行,其经费则由人沿门募集。即使极贫穷之家,也会想尽办法筹款来应付。有谚语道:「普度不出钱,瘟病在眼前。普度不出力,矮爷要来接」。举行普度时,也有子弟乐团之演出。

〔广东省〕
曲江县猺族人七月十五日祭祖,又祭狗头王,以小男童及女童穿花衣歌舞酬神。归善县民以七月十四日为中元节。据传因当年元兵南下,为了避兵灾,故提早一天过节。澄海县中元节祭祖先及灶神。德庆州中元以冬叶裹粉作饼,名为「架桥」,用以祭祖。古代的潮阳县施孤时,有钱人家还会买下犁耙、水车,甚至穷人家的女孩,分别写在纸片上,施食时也把纸片撒下。买不起农具或娶不起老婆的,可以凭单领取。

〔云南省〕
腾越人祭祖后焚包,又用黄瓜一只,刻成船形,叫「黄瓜船」,与包一起焚化。

台湾的中元节

台湾的中元节也有拜祖先的习俗。清朝初年的中元习俗,据高拱乾《台湾府志》(一六九六)卷七的记载,祭祖先时要「以楮作五色绮绣之状焚之,云为泉下作衣裳」。同时举办盂兰盆会,延请一名和尚主持,黄昏后登坛说法,并向坛下抛洒食物羹饭,称为「普施」。

到了道光年间,中元祭祀的规模,较诸以往更为盛大。陈培桂的《淡水厅志》(一八四六)卷十一就记载了如下的盛况:
十五日城庄陈金报旗帜,迎神进香,或搬人物。男妇有祈祷者,著纸枷随之。凡一月之间,家家普度,即盂兰盆也。不独中元一日耳。俗传七月初一日为开地狱,三十日为闭地狱,延僧登坛施食,以祭无祀之魂。寺庙亦建醮两三日不等。惟先一日放水灯,各给小灯,编姓为队,弦歌喧填,烛光如昼,陈设相耀,演剧殆无虚夕。例集一所,牲醴馔具,积如山陵,植竹高恋。……

除了放水灯与普度外,有些地方也盛行「抢孤」的习俗,所谓「抢孤」,就是在普度的广场上搭起高丈余的台子,上面放满了各式各样的供品。普度完毕,主办人一声令下,所有的人便蜂涌而上抢夺祭品。《澎湖厅志》(一八九三)卷九描述这项习俗:「其强有力者,每多获焉。甚至相争斗殴,在台上跌下,有伤亡者,实为恶风」。由於七月普度时鬼魂群集,为了怕他们流连忘返,便有人发明了抢孤这个办法。据说,当鬼魂看到一群比自己还要凶猛的人抢夺祭品时,会被吓得离开。不过,抢孤的场面过於激烈,动辄造成伤亡,所以刘铭传任巡抚时(一八八四)曾下令禁止,但是成效不彰。直到日治时代仍偶有所闻,以后才渐渐消失。

民国八十年(一九九一),宜兰头城在停办了四十年以后,再度举办抢孤的活动。主办单位仍沿袭旧制架设双棚,大者称「孤棚」,离地卅九台尺、长卅二台尺、宽廿四台尺,约有四层楼房那麼高,上面摆设十三盏食物及纯金牌。小者称「饭棚」,以往是专供乞丐抢食的,所以高度甚至不及孤棚的一半。参加的队伍以五人为一组,每队各据一根柱子,待主办者一声令下,选手们便奋不顾身的往棚上攀登。由於这是有游戏规则的竞赛,没有混乱抢夺的场面,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民俗体育。

台湾人重视普度,到了「糜钱巨万、牢不可破」的程度(连横,《台湾通史》(一九一八),卷二十三)。即使在日治时期,官方打压民俗活动的压力下,仍坚持每年举办普度。铃木清一郎的《台湾旧惯冠婚葬祭年中行事》(一九三四)第三编就详细记载了日治时期台湾中元普度的习俗。

台湾俗称孤魂野鬼为「好兄弟」。中元节时普度孤魂就称为「拜好兄弟」。普度的型式还分为公普及私普两种。

所谓私普,就是以街、庄等居住单位为主的普度,从七月初一到三十,大家共同商议,甲村是哪一天,乙村是哪一天,按照规定的日子轮流举行。往年鹿港还流行一首「普度谣」,足以证明这种普度的盛况:

初一放水灯、初二普王宫、初三米市街、初四文武庙、初五城隍宫、初六涂城、初七七娘生、初八新宫边、初九兴化妈祖宫口、初十港底、十一菜园、十二龙山寺、十三衙门、十四饫鬼埕、十五旧宫、十六东石、十七郭厝、十八营盘地、十九杉行街、廿后寮仔、甘后车路、廿二船仔头、廿三街尾、廿四宫后、廿五许厝埔、廿六牛墟头、廿七安平镇、廿八濠仔寮、廿九通港普、卅日龟粿店、初一米粉寮、初二乞食吃无聊。

举行普度当天的下午,家家户户纷纷在门口摆上丰盛的饭菜,俗称「拜门口」。每盘菜上都要插一支香。细心一点的人家还会准备香烟、槟榔、胭脂、白粉等。祭拜完毕后,焚烧纸钱,然后撒供。据说如果供品太少,或是作的菜饭太坏,就会遭到好兄弟的报复,或让家人生病,或是所养的家禽家畜暴毙等等,所以家家户户莫不竭尽所能的准备丰盛的饭菜。
而佛教徒戒杀生,所以盂兰盆会多采用素食,不像民间祭拜用大鱼大肉。虽然如此,两者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要普度众生,广施甘露。

所谓「公普」,又称「庙普」,一般都在七月十五举行,俗语叫「拜七月半」,以各村庄的寺庙为中心,主祭人为当地的富豪或寺庙主事者。在举行公普的前夕,要通知孤魂前来领受普度,就得在庙前「树灯篙」,以便招魂。所谓灯篙,就是一根高几丈的木竿或竹竿,在顶端吊起灯笼,入夜后点亮。民间相信,灯篙树得愈高,所招聚的鬼魂愈多。为了避免饿鬼太多无法应付,平时只竖起两、三丈高左右的灯篙,只有在大普度的时候,才树五丈以上的灯篙。此外,在普度期间,中南部民间会在自宅门口挂起「普度公灯」,目的在替孤魂野鬼照路。

至於溺毙的鬼,则利用「放水灯」来通知。水灯又分为水灯头、水灯排两种。水灯头之一为圆形灯笼,上书「某寺庆赞中元」,另有一种作成房屋形状的水灯,俗称「纸厝」。水灯排则以木材为原料,扎成长四、五丈,宽丈余的筏形,分为数千格或数百格,每格悬一盏灯。放水灯的游行行列还以乐队为前导,又有男女儿童装扮成鱼虾水族之类参加游行,巡回市街一周后到达河岸。河岸上放一张桌子,上有三牲祭品,请僧道诵经致祭后,再将屋形的水灯放入水中。水灯由各大姓昃供,上面注明其姓氏。相传水灯流得愈快愈远,表示该字姓人家当年的运气愈好。

公普的费用,由庙方负责祭典的当事人「炉主」派人按户募捐,俗称「捐题缘金」,捐钱的人家就在门口吊起一盏灯笼,上书「庆赞中元」。

庙普当日,於庙庭设祭坛,称为「普度坛」,上书「盂兰盆会」四大字或悬挂三官大帝像。坛上置有三个斗灯。斗灯即在米斗内盛上白米,再放入镜子、古剑、小秤、剪刀、尺、纸伞、油灯等避邪物品。坛前则设一列长桌,供民众摆设祭品之用。庙前左右摆设纸扎的人像,左侧为山神骑狮,右侧为土地骑虎,另有一作呈舌状的大士爷。大士爷俗称「鬼王」,传说他本是十分恶鬼的头目,常常率领手下出来危害人间,幸得观音菩萨予以收伏,因此头上顶著一尊观音。

普度期间鬼魂众多,恐怕他们作怪,所以请来山神、土地及大士爷稍加约束。此外,还有纸扎成屋形的两种孤棚,其一为寒林所(翰林院),为鬼魂中的公候将相等享禄位者之牌位,其二为同归所,为一般鬼魂的牌位。也有人以性别为区分,设立「男堂」、「女室」等孤棚。

除普度坛外,另需架设孤棚,以供置牲礼、粿、饭等祭品。每样祭品上都要插一面三角旗,上面写著「庆赞中元」或「敬奉阴光」,下首书善男信女之名。供品中必有全猪、全羊。饲主们认为猪公养得愈肥,表示心愈虔诚,所以大家都要互竞大小。献祭的猪公需口含凤梨、柑橘等甜果,据说是为了怕它到神明前喊冤告状。

还有一种「看牲」,目的只在观赏。以鸡鸭鱼肉及面粉捏塑成飞禽走兽乃至历史人物的花样,置於孤棚之上。祭品之中又以鸡鸭居多,所以俗语说:「七月半鸭,不知死活」。又以木板搭建一祭坛,分层陈设供品,称为「肉山」。尽管祭品十分的丰盛,大家还是怕不够孤魂野鬼享用,所以还得增请僧道来「化食」,藉著念经把这些供品增加好几倍。还得搭建戏台,演戏给好兄弟看。民间多於此日宴请亲友,热闹非凡。

普度结束后,寺庙还得请道士、法师或戏班中人来「跳钟馗」。藉著钟馗的法刀来赶走滞留当地的孤魂野鬼。跳钟馗时,一般民众怕被煞气冲到,都不敢在现场逼留,跳钟馗后,庙普就算圆满达成。但是由於俗传八月初一下午才关鬼门,所以七月的后半个月,仍有各行业继续进行私普。

目前台湾的中元节,以基隆中元祭最具特色。清代中叶,漳、泉两地移民大量涌进台湾。由於早期移民的祖籍观念较强烈,所以形成了不同的聚落。又因土地界限及灌溉的问题发生冲突,双方常有械斗发生。基隆地区,在咸丰年间一次激烈的械斗中,死者约百余人。后由双方有力人士出面调解,处理埋葬事宜,并约定农历七月举行普度。由於这种特殊的历史因素,再加上地方人士有意识的推动,鸡笼中元祭已成为一相当具规模及特色的观光活动。

新竹的中元节,则因为有台湾地区地位最高的「威灵公都城隍」驻守,每年中元节的城隍爷出巡遶境,就成了年中一大盛事。由於七月鬼门关大开,为恐众鬼在阳间滋事,必得请出城隍爷来遶境镇抚一番,以保平安。城隍出巡时,照例要请附近大小庙宇的神明共襄盛举。游行队伍的主角是城隍爷的神轿。随行的还包括各子弟团所出的阵头、艺阁,以及相貌狰狞恐布的七爷、八爷(即范、谢将军)。七爷、八爷项间悬挂一串「孤饼」,妇女多会乞求回去给幼小的子女吃,据说吃了可使小孩平安长大。

城隍遶境的路线还包括新竹的郑氏家庙。郑氏家庙是开台进士郑用锡一族之家庙。早年城隍甫翻修重建时,曾仰赖郑氏的捐款。因此,每年中元节城隍爷都会到郑氏家庙去表达感谢之意。

台湾的客家聚落中元普度以新埔的义民庙公普为代表。义民庙的由来,可溯至康熙六○年(一七二二)的朱一贵叛变,及乾隆五一年(一七八二)的林爽文之乱。当时各地响应而起的民兵流窜全省,打家劫舍。新竹地区的客家人为了捍卫乡土,就自组卫队与他们交战,前后战死者达数百人。当地乡绅乃将他们的遗骨合葬於现在的义民庙,每年七月廿日举行普度,乾隆皇帝并御赐「褒忠亭」匾额以为嘉奖。

义民庙普度的特色之一,就是自清朝以来,每年都举办的神猪、神羊比赛。前五名的神猪重量一定都超出一千台斤。神羊的选拔则是以角的长短来比赛。一九七六年枋寮村曾出现角长两台尺八寸的羊。为使神猪、神羊更引人注目,饲主们还会为他们搭建美仑美奂的展示棚,并为神猪、神羊戴上眼镜、帽子,打扮成绅士的模样,十分可爱。

普度的典礼自农历七月十八日迎斗灯揭开序幕。十九日恭迎义民爷遶境,晚上并有水灯、阵头、大旗、锣鼓表演等活动。七月廿日上午十时公祭,十二时午供,下午普施。十七时净孤筵,二十三时收孤。庙方并演出三天平安戏,供应麻糬、糖粥给诸信士食用。施糖粥是义民庙的传统习之一。早期义民庙偶尔要接济一些贫困百姓,所以煮糖粥给贫民充饥。中断多年后,在一九八八年庆祝建庙二百周年时,又再度熬煮糖粥供信士食用。

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主要是祭祀祖先,所以又叫鬼节。供品中西瓜必不可少,因而又称瓜节。佛教传说,目连(目连为佛教人物,释迦十大弟子之一)的母亲坠入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化为烈火,目连求救于佛,佛为他念《盂兰盆经》,嘱咐他七月十五作盂兰盆以祭其母。近代献瓜果、陈禾麻以祭先祖,固然有尝新的含义,也是盆祭的遗风。旧时,中元节为目连救母做盂兰盆会,后来逐渐演变为放河灯,祭祀无主孤魂和意外死亡者。德州的中元河灯场面十分壮观。人们用瓜皮、面碗、纸张制成灯具,并以街巷为单位,制作特大纸船,纸扎目连站在船上,手持九环禅杖。中元之夜,人们把灯具和纸船放入河内,顺流而下,河上顿时灯火通明,摇曳摆动,如同天上点点繁星。胶东沿海地区,由道士乘小船在海中放灯,并奏丝竹乐。德州运河两岸的百姓,纷纷拥到河堤观灯。滕州也有放河灯的习俗,形式与德州大体相同,不同的是,放河灯前,摆香案,念佛经,佛师一边念经,一边朝台下撒小馍馍,小孩子蜂拥而上,一抢而光,据说吃了能消灾。长岛渔民为了祭祀溺海而亡的亲人,用木板秫秸制成小船,船上供溺海者的牌位和祭品,如糖果、糕点,有的甚至装上棉衣、鞋帽及死者生前喜爱的生活用品,然后点燃蜡烛,由已经结婚的同辈男子将小船放入海中。
中元节祭祖的习俗在山东较为普遍,一般都在午后带着祭品上坟祭祖。单县的祭品尤为丰盛,有竹子做的盂兰盆、纸做的衣帽和一桌素食等。淄川则把祖先请到家里祭祀,家家都在大门顶上插上五谷穗子,据说以五谷为马,祭祀完毕后,好让祖先跨着马回去。
中元节的饮食一般是包子、水饺、馒头,饭后吃苹果、梨等时令水果。唯独陵县例外地称中元节为掐嘴节,吃粗茶淡饭。


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分别指的都是什么节?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元宵节的来历
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节日意义 春节从除夕关门守岁开始,到元宵节,是一个人们不断扩大活动范围、人际关系不断得到扩大的过程。初一给家长拜年,初二回娘家拜年。以后逐步扩大拜年范围到一般亲戚朋友。在这个...

元宵节的由来是什么?
1、元宵节来历 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

春节和元宵节的来历是什么?
春节源自上古时代岁首的祭神、祭祖活动,拥有超过4000年的历史。那时,人们在农作物收获后的岁首举行祭祀,以感谢天地众神和祖先的恩赐,并祈求驱邪避凶、年年丰收。春节的早期文化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的崇拜、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对先人的敬仰,体现了固本思源的价值观。2. 元宵节的起源 元宵节的由来有一...

下元节的来历
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谓天官赐福,地管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诞生日分别为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天被称为“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上元节”就是我们我们所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中元节”即农历七月十五,我们所说的“鬼节...

元宵节的由来?
元宵节由来:汉明帝永平年间,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后来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习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

下元节是什么节日由来和传说
下元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下元节的传说是关于东汉时期著名的神仙张衡的故事。1、下元节节日 下元节,中国传统节日,为农历十月十五,亦称“下元日”、“下元”。2、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 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谓上元九炁赐福天官,中元七炁赦罪地官,下元五炁解...

元宵节的习俗和来历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人们庆祝一年中第一次的月圆之夜。据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燃灯放烟火的习俗就是从这个说法来的。 传说三 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

元宵节的由来
众所周知“正月十五”元宵节的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汤圆赏月,这个节日的传统已经很悠久了,那么大家了解过这个主要的传统节日元宵节的由来吗,下面就跟着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元宵节的由来吧! 元宵节的由来1 元宵节 “元”是指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宵”是夜的意思,所以元宵节实际上指的是农历正月十五的晚上。正月十五...

元宵节的来历10字怎么写?
元宵节的来历10字:根源于民间开灯祈福古俗。汉明帝永平年间,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后来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南北朝时,元宵张灯渐成风气。梁武帝笃信佛教,其宫中正月十五大张灯火。唐朝时,中外...

南阳市18477851567: 中元节(中国传统节日) - 搜狗百科
步待小金: 中元节,中国传统节日,别名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节等等.“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时代民间的祭祖节,而被称为“中元节”,则是源于东汉后道教的说法.道教有“三元说”,“天官上元赐福,地官中元赦罪,水官下元解厄,“中元”之名由此而来.佛教则称七月半为“盂兰盆节”.在统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节开始兴盛,逐渐将“中元”固定为节名,节期设在七月十五日,并相沿迄今.

南阳市18477851567: 中元节的由来 -
步待小金: 中元节又称鬼节、亡人节、月半.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民间普遍开展祭祖活动.无论贫富都要备下酒菜、纸钱祭奠亡人,以示对死去的先人的怀念.中元节一般是七天,又有新亡人和老亡人之分.三年内死的称新亡人,三年前死的称老亡人...

南阳市18477851567: 中元节的来历 -
步待小金: 我国旧俗以阴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俗称七月半.中元节源出于道教,据《道藏》载:“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选众人,分别善恶……于其日夜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鬼,当时解脱.”因此自古以来,民间都认为这一天是...

南阳市18477851567: 中元节是什么节?中元节的来历是什么?有什么习俗、禁忌? -
步待小金: 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民间传统节日,“中元”之名起於北魏,时在农历七月十五日,部分在七月十四日.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节,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时行礼如仪.七月十五上坟扫墓,祭把祖先. 东汉时道教定下三会五腊日,其中七月七日为道德腊,又是中会即固定的道民到治所接受考校的日子.七月的这一祭祖日期后来随著道教将中元地官的生日和相应祭祀日期定於七月十五日,而固定於这一天. 传说该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个儿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系中国民间最大的鬼节.

南阳市18477851567: 中元节的来由? -
步待小金: 中元节 俗称鬼节,盂兰盆节.它是在每年农历的七月十五. 今年的中元节是在8月8日 (也是中国男子节 ) 每年农历7月14日是中元节又叫鬼节或着叫盂兰节是祭祀孤魂野鬼的大节日. 中元节源自道教,后来佛教改为现现在俗称的鬼节.盂兰节在印...

南阳市18477851567: 中元节的由来及注意事项
步待小金: 中元节,是道教名称,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七月十四(另一说七月十五 )祭祖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下面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元节的由来及注意事项,欢迎...

南阳市18477851567: 每日一问:中元节的由来. -
步待小金: 你好,中元节起源于 祭祀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施孤、地官节或斋孤,为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部分地区七月十四),与上元节、下元节合称三元.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以及海外华人地区的传统文化节日,民间有祀亡魂、放河灯、...

南阳市18477851567: 中元节是怎么来的?
步待小金: 关于中元节的来历 第一种说法: 每年农历7月14日是中元节又叫鬼节或着叫盂兰节是祭祀孤魂野鬼的大节日. 中元节源自道教,后来佛教改为现现在俗称的鬼节.盂兰节在印度语中意指“倒悬 ” ,“倒悬 ”指的的是释迦十大第子目莲的母亲死后...

南阳市18477851567: 中元节的来历
步待小金: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俗称“鬼节”,节日的庆祝活动从农历七月初一开始,直到七月三十日,长达一个月.佛教与道教对这个节日的意义各有不同的解释,佛教强调孝道;道教则着重于为那些从阴间放出来的无主孤魂做“普渡”.佛教徒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