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运动的石达开出走

作者&投稿:豆致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为何这么惨,不带他的将士们冲锋,杀到底,一代王将,诶。~

为了给部下留一条活路,但太轻信敌人!

石达开是在四川大渡河兵败的啊,原因是因为战术出错 1857年(清咸丰七年)6月至1863年(清同治二年)6月,在太平天国运动中,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自天京(今南京)出走后独立征战南方诸省的战事。 1857年6月,在京辅政的石达开因受排挤猜忌,被迫出走,率部属数万赴安庆,并拒绝了天王洪秀全及合朝文武要其回朝辅政的挽留。l0月初,率部离安庆进江西,在景德镇招集旧部,开始独立与清军作战。继占赣东数县后,石达开军于11月底抵达抚州(今临川市)。12月率军西援临江(今樟树市西南)、吉安,均受挫,1858年1月退回抚州。2月26日,率军自抚州东进,准备经略浙江。4月20日开始围攻衢州,另分军攻占浙西南十余州县。但围攻衢州3月不下,乃于7月中旬撤围南行,改图福建。8月中旬,与国宗杨辅清、杨义清等会师于福建浦城。杨辅清等不愿隶于石达开,率所部返回江西,取道皖南回援天京。8月底,石达开率军继续南进,lo月l7日攻占汀州(今长汀),旋折向赣南,经瑞金、会昌、安远、信丰,于1859年1月3日攻占南安(今大余),11日又克崇义。此时,江西大部州县复为清军所占,石达开军僻处赣南山乡,不易发展,乃确定经湘南西入四川的战略目标。2月底,弃南安、崇义西入湖南,连克州县。湖南巡抚骆秉章闻石达开率10万余众大举入湘,急调各路湘军防堵。湖北巡抚胡林翼亦从湖北派兵往援。4月,石达开军围攻永州不克,乃北趋宝庆府(今邵阳市),5月陆续抵达城外,6月中旬完成合围。下旬,知府刘岳昭、道员刘长佑和李续宜等部湘军相继来援,宝庆地区清军总数达4万人。7月25日,石达开督军分路向湘军猛攻,连日激战。28日,西路太平军进攻受挫,被迫后退。石达开鉴于清军兵力雄厚,破城艰难,乃于8月14日令全军南撤,经东安(今东安西南)、新宁入广西境内。时石达开部将国宗石镇吉已先期经广东入广西,正围攻桂林。石达开遂乘虚经兴安、义宁(今灵川西)、永福等地,于10月15日轻取庆远府(今宜山),深入广西腹地。该府为贫瘠人稀的山区,严重缺粮,石达开军久驻于此,士气低落,军心涣散。部属纷纷不服控驭,或出走返归天朝,或转战别地,其中多支被清军消灭。石达开军仅剩万余人。面对清军进逼,1860年5月底,石达开弃庆远,率部南下,进驻宾州(今宾阳东北)、武缘(今武鸣)一带。由于良将精兵尽去,石达开意志消沉,欲隐退,但因无安身之处,只得勉力支撑。 1861年8月,陈开、李文茂天地会起义军建立的大成国覆亡(参见大成国起义),其部众三四万人投归石达开,使队伍得以扩充。为开创新局面,石达开重新打起远征四川的旗号,10月下旬率领号称10万大军,经怀远(今融安北)入湘,沿湘黔边境北进,于1862年1月底经龙山进入湖北来凤,2月中旬又经湖北利川进入四川。20日占领川东石柱厅(今石柱),循江西趋,攻涪州(今涪陵)、綦江不下,经合江入贵州仁怀厅(今赤水),复折入四川,于5月26日取叙永,6月16日克长宁(今长宁南)。由于北进之路被清军所阻,被迫再次东入贵州,经遵义攻大定府(今大方)不下,西走毕节,入云南境,又分三路入川,以使清军不能兼顾。11月中下旬,由滇北镇雄北上入川,连占筠连、高县,并前出到横江镇、双龙场、玉黄楼一带,准备抢渡金沙江,进图叙州府(今宜宾市)。四川总督骆秉章为阻石达开入川,急调各路清军密集横江两岸。12月,两军激战于横江,至1863年1月底,石达开兵败,伤亡惨重,不得不撤回云南,驻扎于昭通一带。3月复进军四川,率部沿金沙江西行,伺机渡江北进。5月12日,率三四万人进入宁远府(治今西昌),欲乘隙北上。14日,由冕宁小路抵达大渡河南岸紫打地(今石棉县安顺场附近)。紫打地群山壁立,隘口险窄,前有大渡河,左有松林河,右有老鸦漩,适逢暴雨,河水陡涨,清军严守对岸渡口,渡河异常困难。21日,石达开出兵四五千人抢渡,遭清军炮轰,船筏全毁,伤亡甚众。旋西渡松林河,又遭土司王应元等部的阻截。29日,后路被土司岭承恩切断,全军陷于绝地。清军乘危诱降,许诺保全将士生命。6月13日,石达开自投清营,幻想舍命保全部众,结果被解往成都,于8月6日杀害,时年33岁。其部属7000余人亦被全部处死。 点评:石达开远征,历时6年,转战10省,多次击败清军,对这些地区的群众起义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他政治上不顾大局,军事上实行流寇主义,致使所部数万太平军精锐将士全军覆没,使太平天国遭受极大的损失。 石达开各个击破巧破曾国藩水师 1854年冬,曾国藩率湘军水师顺长江而下,直奔湖口。石达开奉命督领太平军在湖口江面布防,迎击湘军。湖口,位于长江入鄱阳湖之口,上通楚北,下达皖南,素有“七省通衢,三江门户”之称,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太平军在湖口江面设置了一座巨大的浮筏,筏上环造木城,设立望楼,有数百名官兵把守,浮筏两侧还有许多炮船守护。太平军凭借这个水上堡垒粉碎了湘军多次进攻,曾国藩恼羞成怒,倾其全部水师与太平军决战。经8小时激战,太平军击毙了近千名敌人,但终因寡不敌众,浮筏被突破。这使得从长江进入鄱阳湖的通道出现了缺口,敌一经由此长驱直入,将会对太平军后方造成严重威胁。石达开并没因作战失利张皇失措,经过冷静思考,一个扭转败局的良策在他头脑中迅速形成。 原来湘军水师是由大小不同的两类战船组成,大船叫“快蟹”、“长龙”,比较笨重,船上配有重炮,可屯放辎重,用于远程轰击和保障后勤供应;小船叫“三板”、“四板”,没有篷盖,每船有20多把桨,三五尊小炮,运行灵便,是主要的攻击力量。这两类战船只能互相配合作战而不能分离。石达开还敏锐地意识到,曾国藩骄横轻敌,求胜心切,战局发展有可能使其轻便船只脱离大船编队,首先闯入都阳湖。因此,只要相机封锁江面就能将敌大船与小船相分割,实施各个击破。于是石达开下令,浮筏缺口暂不修复,原地监视敌人动向。 果不出所料,曾国藩把石达开的诱敌策略看作是太平军无力抵抗的表现’,他命令120多艘小船运载3000多名水兵从浮筏缺口全部冲入都阳湖中。石达开见敌中计,便立刻下令封锁江‘面。一夜之间,湖口江面神奇地出现两道浮筏,将敌水师船队拦腰斩为两段。同时,几十只太平军小船满载柴草、硝药冲进湘军外江船队放火。刹时间,湖口江面烈焰滚滚,火光冲天,恰似当年的吴魏赤壁鏖战。湘军大船由于失去小船配合,运转不灵,混乱不堪,被烧毁大半,余者仓惶遁逃。冲入鄱阳湖的湘军轻便小船得知外江船队被烧,急忙掉头回援,这时退路早已被堵,在太平军猛烈攻击下,遭到了与大船同样的下场。湖口一战,太平军大获全胜,进而扭转了西征战局。 “天京事变”中的石达开 大家对石达开争议颇大。有人认为他是一个混入革命队伍的异己分子,对分裂活动蓄谋已久,甚至把他与“北孽”韦昌辉并提;也有人认为他是一个悲剧方式的人物,功过参半。其中争论最大的莫过于他在“天京事变”前后的表现了。为了更客观地评价石达开,我们有必要弄清石达开在“天京事变”前后的一些情况。下面笔者试图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石达开是否参与了诛杨密议? 有人认为石达开参予了与韦昌辉的密议。其主要依据是《李秀成自述》:“东、北、翼三人不和,北翼二人同心,一怒于东,后被北王将东王杀害。原是北(王)与翼王二人密议,独杀东王一人,因东王天王实信,权托太重过度,要逼天王封其万岁”这段话,从而推断出这一结论。然而我们翻开《石达开自述》却得到这样一段记述:“杨秀清平日性情高傲,韦昌辉屡受其辱。七年,达开领众在湖北闻有内乱之信。韦昌辉请洪秀全诛杨秀清,洪秀全不许,转加杨秀清伪号,韦昌辉不服,便将杨秀清杀死。达开返回金陵,要与他们排解,洪秀全心疑要刹韦昌辉;达开见机不好走到安徽,妻室儿女留在金陵,均被韦昌辉所杀,达开复由安徽回金陵,洪秀全将韦昌辉杀了,有谋害达开之意,旋即逃出金陵”。《石达开自述》中明明写的是韦杀了杨秀清后,石才返回金陵,回金陵的目的也是为“与他们排解”。这与《李秀成自述》的记述大相径庭。我以为《石达开自述》中的记述是基本可信的,石根本没有参与诛杨密议,其原因如下: (一)当“天京事变”发生时,李秀成随秦日纲赴江苏镇江解围,当时并未在京城,他的消息可能是间接听到的,况当时李官职尚小,不大可能清楚事变的内幕,李很可能是根据韦昌辉(当时已掌握大权)一伙发布的消息来记述的。韦昌辉一伙为使自己的行动明正言顺,很可能把杀杨说成是受洪秀全默许,石达开支持的,因当时石达开在军民心目中地位极高,从“义王”这一称号就可略见一斑,况且此时李秀成正在韦昌辉的同伙秦日纲部,更有此种可能。 (二)众所周知,《李秀成自述》是在囚笼中写成的,为保性命李向曾国藩提出“招降十要”,无耻地称镇压太平军的刽子手曾国藩、曾国荃“中堂、大承大人恩德巍峨。”在这样的自述中,李很有可能极力夸大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内部矛盾,来迎合清统治者,也可以反衬李秀成自己的无上业绩。 (三)石达开后来出走后,洪秀全等伙把出走的责任推于石本人,很可能歪曲事实,为他们逼走石达开寻找必要的根据。 由此可见,石达开没有参与“天京事变”中的诛杨密议,更没有杀东王之谦。 二、石达开出走的责任在于谁? 有人说石达开出走是搞分裂活动,以图称雄一方,把出走天京的责任完全推于石达开身上。笔者以为石达开在“天京事变”后处处以大局为重,而洪秀全的表现却令人失望。当韦昌辉杀石达开一家时,洪没有采取任何保护措施,甚至连一点象征性的表示也没有。石驻军宁国要求洪处置韦昌辉,洪从石要求到韦昌辉被杀拖达一月。据外国人麦高文讲,最后,洪见全体军心皆归翼王,“不得不屈从其主张”,请注意是“屈从”二字。洪的用意很明显,借韦来牵制石达开,从中渔利。如洪想杀韦的话,何不借广大军民的支持以及翼王的支持来杀韦昌辉呢?事变后,“合朝同举翼王提理政务,众人欢悦,主有不乐之心,专用安福两王”,又是一个“不乐”,其意图在于“挟制翼王”。在这种“疑多将图害,百啄难分清”的情况下,石达开出走不失为一种缓解矛盾,避免大规模火并的上策,当然其中也含有保全性命的意思。谁能保证即使天王不杀石达开,而安福二王为己之利不会对石达开下毒手呢?这样看来,石达开出走责任完全在于洪秀全等人,而不在于石达开本人。 三、关于石达开出走的意图 有人说石达开出走的意图在于搞独立背叛革命。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很有值得高榷的地方。 石达开一贯对革命忠心耿耿,就是出走后仍想着“勉报主恩仁”,仍想着“一统太平日,各邀天恩荣”的反清重任。至于说石出走后对太平天国的一些制度进行变革是背叛革命,我以为是欠妥的。太平天国的制度不是神圣的,也是有弊端的,进行一些有益的改革未尝不可。如石达开想搞独立,那么为何不在天京利用手中的重兵来一次军事政变以取代洪秀全,占据“虎踞龙盘”的金陵帝都,凭长江天险而称霸一方,而去远征西南呢?石真正用意在于“久想占据四川省”,夺取西南重镇成都,与清军争夺长江上游,使长江上、中、下游连成一线,既可切断南北清军的联系起羽翼天朝的作用,又可利用“天府之国”的有利条件,扩大太平天国的势力。一旦形势有变,东西两路北上合攻北京,那么成功的可能性极大。石达开出走时能带走20万精兵,一则说明石深入人心,二也说明广大将士对石达开这个策略的支持。可以这样设想一下:如果石达开渡过大渡河,攻下成都(以当时力量完全可能)。如果大渡河水不“猛涨天余”,那么,我想太平天国的历史也应重写了。在这里事物的偶然性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虽然石达开的计划失败了,但唯物主义者从不以成败论英雄。这样看来,石达开是一位对革命有执著的追求,对革命赤胆忠心,是一位被误解的悲壮英雄。

  史式《石达开远征是非得失考》节选

  石达开的远征并非意气用事

  不少同志在评论石达开远征一事的时候,都是采取“各打四十大板”的办法,认为洪秀全的错误是“用亲不用贤”,石达开的错误是“意气用事”。也就是说,造成这一悲剧,双方都有责任。

  石达开的远征果然是“意气用事”么?笔者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在天京内讧的整个过程中,石达开的态度与行动都是无可非议的。内讧爆发之前,他毫不知情。内讧爆发之后,他奋不顾身地赶到天京制止屠杀。由于洪,韦不许他进行干预,并要对他下手,他才决心逃出天京,然后组织力量回来制止屠杀。兴师靖难治时,他虽然为了顾全大局,只要求韦昌辉之头,不要求洪秀全之头,但是他所施的压力是直接加到洪秀全头上的。布列治门《太平天国东北两王内讧纪实》一文中说:“石达开急行集合忠实的部队,及既得有足用及可靠的兵力,即上奏天王,要求韦昌辉之头。同时致以恫吓,谓如不得气头,即班师回京攻灭天京。”这样的恐吓,完全是正义的,无可非议。因为当时天京的大屠杀再不停止,太平天国就会立即覆灭,不会再拖八个年头。天京城外的敌人看到城里的火光,见到成千上万的尸体由观音门漂流出江,无不兴高采烈,随时准备进城办理接收。石达开的义师回到天京,才打破了敌人的好梦。我们绝不能忘记这一不容怀疑的历史事实,即石达开以他果断的正义行动,从覆亡的边缘挽救了太平天国。

  如果不是石达开大兴问罪之师,洪秀全是不肯杀韦昌辉的。麦高文在《太平天国东王北王内讧详细记》一文中说,石达开起兵之后“即要求杀北王韦昌辉及其党羽。最初,其要求未蒙答应(就是说洪秀全不肯),韦昌辉犹欲负隅顽抗。。。。。。但未几,洪秀全见全体军心皆归附翼王,不得不屈从其主张。”天京内讧的阵线分明,洪韦是一党,洪秀全利用韦昌辉为工具,袭杀杨秀清,屠杀所谓“杨党”。石达开正是为了顾全大局,挽救革命事业,才不顾个人安危跑回来制止屠杀的。如果他只身回京可以解决问题,那又何必兴师动众,他第一次回京正是这样打算的。可惜空口说话,不起作用,他只好逃出天京去组织力量。这一来,得罪了洪,韦。他本人虽然脱险,结果全家被杀。如果他意气用事,那么在率领靖难大军进入天京时,就会大杀洪韦党羽以泄私愤。当时,他完全有力量杀洪而代之。可是大敌当前,怎能自相残杀!在韦已伏诛,大军进入天京之后,他力争和洪秀全取得谅解,稳定大局,医治大屠杀所造成的严重创伤。这真是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可以说是先国家之急而忘私仇。石达开大军进城,鸡犬不惊,并无任何私人报复的举动,连韦昌辉之父都受到保护。因此,“翼王回京,合朝同举翼王提理政务,众人欢悦。”我们不要忘记,石达开当时不过是个二十五岁的青年。他能这样顾全大局,不记私仇,确实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我们怎么能还把“意气用事”的帽子加到他的头上?

  为了共济时艰,挽救革命事业,石达开能够把全家被杀的大仇置之度外,和洪秀全继续共事,委曲求全。如果洪秀全也能够顾全大局,从此重用石达开,则正如罗尔纲先生所说,“这就是说明太平天国经过了杨韦内讧,当然是受了大损失的,但这一件大损失,在石达开归来执政后,是可以弥补起来的,太平天国的前途还是有发展的。”但是在石达开执政的半年中,洪秀全重用一窍不通的安福两王,处处压制石达开,逐步夺石达开的权。而且策划杀害石达开。这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如果石达开真的意气用事,再次爆发内讧,是完全可能的。为了顾全大局,石达开不此之图,最后决心离京远征,这就绝不是意气用事,而是审时度势深思熟虑的结果。石达开不愧是一个公而忘私的人,他是不会做任何不利于革命事,不利于洪秀全个人的事情的。这一点,难道还有什么疑问吗?

  委曲”是不是可以“求全”

  罗尔纲先生对石达开的远征是表示惋惜的,他认为石达开应该尽量委曲求全:“石达开在天平天国处于这样一种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他对洪仁发,洪仁达的挟制,应该要委曲求全,忍辱负重以求得内部的团结,对洪秀全的猜忌,应该要用忠贞的行动,以消释洪秀全的疑忌。后来忠王李秀成也给洪仁发等欺压,也给洪秀全猜忌,李秀成对付洪姓只是委曲求全,忍辱负重,虽然得不到团结的结果,但洪姓也没有再进一步杀害他。”笔者认为,如果“委曲”而能“求全”,我们当然十分赞成。遗憾的是,“委曲”不一定能够“求全”。理由如下:

  一 拿石达开与李秀成相比较,李秀成有求全的可能,而石达开绝无这种可能。李秀成是后起的人物,威望远远不如石达开,只要他俯首听命,洪李双方相安是可能的。石达开则不同,他是首义诸王之一,不管他如何努力,双方勉强相安的可能性都是不存在的。广西首义六王,西南两王死于进军途中,东北两王死于内讧,还活着的只有洪秀全与石达开两人。在洪秀全心目中,有资格和有条件和他争夺宝座的,就只有年青有为的石达开。而且,石达开知道他发动内讧袭杀杨秀清而夺取实权的全部秘密,石达开和他之间有杀害全家的大仇。石达开不是一个喂喂诺诺的驯顺工具,而是一个桀骜不逊的人物,曾经扬言要起兵“攻灭天京”。更危险的是,石达开文武全才,得到全体军民的拥护。这样的人不除,他怎能安枕?以上所说的这一切都是客观存在,洪秀全的猜忌就是在这些客观存在的基础上产生的。不管石达开如何努力委曲求全,都无法消除洪秀全等猜忌。石达开态度强硬,固然会引起猜忌,石达开处处忍让,也同样会引起猜忌,洪秀全会认为这是伪装,这是斗争策略。总而言之只要石达开活着,猜忌就无法消除,要想消除猜忌,石达开只好自杀。委曲求全,谈何容易?

  二 委曲而“求”来之“全”并非完全一样,而有各种不同的内容。如果求来的只是苟且偷安之“全”,对革命事业不利,我们是不赞成的。历史事实证明,李秀成事事委曲求全,并没有给革命事业带来多大好处。在李秀成大军即将攻下上海的关键时刻,洪秀全不予支持,勒令退回救天京,结果坐失战机,带来无穷的后患。李鸿章的淮军就是以上海为根据地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后来洪秀全心血来潮,逼李秀成率领大军冒雪“扫北”。李秀成明知形势不利,不敢力争,只好委曲求全,奉命而行,结果士兵冻馁而死者居半,大大地损失了有生力量。最后,在天京被围几将断粮的紧急关头,李秀成提出一个完全正确的“让城别走”的战略,准备把主力拉到帝国主义势力所不及的地区,徐图发展,等到力量恢复,然后卷土重来,洪秀全拒不接受,李秀成只好委曲求全,困守天京,陪他同归于尽。这难道不是事实?即或石达开真能像李秀成那样委曲求全,而历史又出现了奇奇迹----洪秀全的性格突然改变,变得心胸宽大,对石达开不再疑忌;石达开的性格也突然改变,变得十分驯顺,对洪秀全事事服从----事情的发展也不见得会对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有利。有的同志在读到太平天国晚期历史时,掩卷叹息,认为李秀成应从大局出发,敢于违抗洪秀全的乱命,执行正确的策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古有明训,有何不可?看来,李秀成过分委曲求全似乎并不符合革命的利益。虽说“春秋责备贤者”,我们如果一方面责备李秀成过于委曲求全,一方面又责备石达开不能委曲求全,纵然石,李无言,我们又将何以自圆其说?

  委曲而求苟且偷安之“全”,已不可得,欲求革命利益之“全”,更不可能。因此,石达开委曲求全的道路是走不通的。

  远征是石达开当时唯一可走的道路

  我们要评价石达开远征一事的是非,不能纸上谈兵,必须分析当时的具体情况,两害则取其轻,两利则取其重。如果当时还有更好的道路可走,远征就是错误的,如果当时的确没有更好的道路可走,远征就是正确的。正如一个人负了重伤,如果可以不截肢,则截肢是错误;如果不截肢就要死人,则截肢而挽救生命就是正确的。

  我们如果冷静地分析当时局势,就会发现,摆在石达开面前的只有五条道路,此外就再没什么第六条道路。这五条道路是:一,委曲求全,二,束手待毙,三,叛变投敌,四,取而代之,五,率军远征。委曲求全这一条道路是走不通的,前面已经分析。取而代之和叛变投敌,是石达开宁死也不肯为的,这里不用再说。以下只分析其余两条道路。

  束手待毙之说,绝非危言耸听。石达开如果不走,早迟必被洪秀全所杀。新本《石达开自述》中说,“洪秀全把韦昌辉杀了,又疑心达开,有一并谋害之意”。罗尔纲的《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讧考》中说,“石达开见洪秀全对自己的猜忌越来越重,碳害怕被洪秀全杀死,就逃出天京”。这种估计都是有根据的。天京内讧,洪,韦站在一起,而石达开则是站在杨秀清一边的。洪,石之间本来就是对立的。石达开兴师问罪,洪秀全迫于形势,才杀韦顺石,石入京主政,不出于洪之任命而出于“合朝同举”,自非洪所能容忍。总之,洪,石难以并存,石既不愿意杀洪,早迟将为洪所杀,这一点,洪石双方都是了然于心的。石达开既走之后,洪秀全在全体
  军民都同情石达开的巨大压力之下,铸“义王”金牌送给石达开,请他回京,那只是一种姿态,是想捞回一点政治资本的策略,骗不了人。石达开不走,一定被杀无疑。我们全都承认,石达开是被逼走的。所谓“逼”也者,非死即走耳!否则又何能称之为“逼”?愚忠而死,于国何补?于民何益?我们既然不提出“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封建道德,就没有理由苟责不死而走的石达开。石达开并非怕死的人,他最后“临刑之际,神色怡然”就能充分说明问题。但是为了保存革命力量,我们就不应该劝他束手待毙。

  道路一共只有五条,排除了以上的四条,就只剩下率军远征的一条路。比较而言,上策是没有的,远征是中策,其他四条路只是下策或者无策。设身处地地想一想,我们就没有充足的理由可以反对石达开走远征的道路。

天京事变,老洪在借刀灭掉老清2万多人后,诛杀了老韦,对异姓老将们都丧失了信任感,提拔了一些无用的同姓将领来牵制老石,老石负气离家出走。

太平天国内部矛盾重重,诸王之间争权夺利,已无斗志,后来发生内乱,东王西王全家被杀,翼王石达开不愿卷入斗争,遂率部出走,并非单干,应属无奈

是因为洪秀全晚年刚愎自用,且起重一批新人,而对这些老将则有所怀疑,且太平天国诸王也内其纷争。因此石达开出走。

我一直是个太平天国迷,能和大家一起讨论很是高兴。而且我一直都很喜欢正直和忠心的石达开。
石达开乃首义之王,一直以卓越的智慧和高超的军事指挥能力引导太平天国,建立了不可磨灭的的功劳。但在天津事变后,石达开领大军出走,使太平天国出现了国中无人,朝中无将的局面。
洪秀全从来没有在天津实践中吸取教训,杨秀清独揽大权的情景不断出现在他面前。石达开辅政,功绩卓著,领洪秀全起疑。货哦男孩开始对他进行限制,排挤。命其兄弟监视石达开。石达开已无法施展其聪明才智,无法实现强国复政的志愿。她对太平天国失去信心,不经发出忠而见逼,死且不明的叹息。
他现在面临的选择有:取而代之,解甲归田,叛变投敌,束手待毙和率军远征。石达开深知自己不能用愚忠来取得洪的信任和谅解。石达开也拒绝取洪的位置。在敌我生死搏斗的时候,解甲归田也是很难得。至于叛变跟不是他能做出来的事,只好率军远征。
他完全是出于无奈。。。

已经很多年没听到太平天国的消息了,想起石达开,想起悲惨的西路军。


都是天平天国的五王之一,李秀成与石达开军事才能有何不同?
石达开出身农民家庭,但是,他的军事才能非常突出,能力非凡,打了很多胜仗。石达开最出色的战绩是湖口大捷和破江南大营等。咸丰五年(1855年)2月,石达开在九江、湖口重创曾国藩的湘军水师,乘胜西征,三克武昌。11月,进军江西,攻占皖、赣、鄂三省大片疆土。咸丰七年(1857年),天平天国发生了“天京事变...

离天平天国出走的石达开,这么做是被逼无奈吗?
不过,流浪生活并不过,石达开基本上没打赢过一场像样的胜利大会战,反而经常被地主武装追着打,最终在大渡河陷入绝境,受凌迟而死。对于石达开离家出走,许多人都深表遗憾,为他愤愤不平。若不是洪秀全小肚鸡肠,不能容人,处处想谋害石达开,翼王怎会至太平天国于危难之中不顾呢?又怎会情愿过着流浪...

19岁统千军,21岁封王,33岁被凌迟处死,为何说他是真英雄?
洪秀全听了石达开的名声后,特意来拜访他,两人共商大计。后来石达开带领四千余人参加了金田起义,被封为了左军主将,当时他只有十九岁。1851年,太平天国在永安建制,年仅21岁的石达开被封为“翼王五千岁”。石达开南征北战多年,为太平天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尤其是石达开和清军著名将领曾国藩在九江、湖口...

解密:太平天国的石达开真的“逃出生天”了吗
在中国历史上,英雄人物总是不乏传奇故事,翼王石达开也不例外。想当年,石达开本是太平天国文武兼备的一员勇将,但就是这样一个忠勇之人,却在“洪杨内讧”中遭到韦昌辉的迫害,最终落得一个全家被诛的悲惨结局。走投无路之下,石达开只好自领一军连夜向西南潜逃。行军途中,石达开救了一个少女叫韩宝...

石达开是太平天国中,受赞誉最多的人,他到底有哪些与众不同之处?_百度...
之后的石达开可谓是屡立战功,1852年,在面对清军的围剿时,他丝毫没有害怕,率领部队西渡湘江,建立新基地,并不断击退前线清军,重挫了他们的士气。之后率领部队与外部配合,跳出包围圈,可谓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令人闻风丧胆,也就是在这时他被称为“石敢当”。在1856年,太平天国内部发生矛盾,...

对于太平天国来说,石达开出走对历史有多大的影响?
对于太平天国而言,石达开是不应该率部出走的,因为他的出走,极大地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军事力量,也造成太平天国将领之间的进一步分裂。但是,对于石达开个人当时的处境而言,出走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在后来,洪秀全多次派人请石达开返回天京理政,石达开始终没有接受,错失了对太平天国进行改造、挽救的机会。如果石达开能够摒弃前嫌...

石达开是什么王
他与邻近的乡民买卖鸡鸭,做牛贩,有时还帮忙将煤炭从平天山矿区运送到目的地。后来,依靠父亲留下的田地和自己的努力,石达开又逐渐使家道中落。年仅十四岁的他已经能像成年人一样操持家里的生计。此外,他还广交朋友,与矿区的工人和农民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其中包括后来的太平天国名将罗大纲。

石达开为什么离开太平天国
历时两个月。双方被杀者二三万人,太平天国金田起义以来的许多中上层干部死于这场自相惨杀的内乱之中。9月中旬石达开自武昌赶回天京,对韦昌辉的滥杀无辜表示不满。韦昌辉又起杀心,要杀害石达开。达开连夜逃出天京。韦昌辉将其留京家室全部杀死,并派秦日纲率兵追杀达开。达开至安庆,召集部众4万,...

石达开五岁的儿子在石达开被凌迟后,是什么结局?
不过,石达开本身也是一个十分聪明的人,自小就有自己的想法从来没有想过靠家里的积蓄过一辈子。后来在父亲的努力下,石家的经济又逐渐好转了。石达开14岁的时候,也靠着自己的能力挣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加入太平天国以后,石达开十分看不起洪秀全懒散的生活习惯,坚持小农经济不敢勇于创新,不敢去...

地位低于韦昌辉的石达开,有此结局是他差在哪里?
太平天国运动中,石达开是神一样的存在,各方对其评价不可谓不高,16岁受访出山,19岁封王,24岁统帅千军万马,将中兴名臣曾国藩、胡林翼打得怀疑人生,好不威风。今天,人们又给石达开贴了许多标签,政治家、军事家、武术家、革命家、战略家、书法家、诗人,等等,他就是全能型人才。李秀成对其评价:&...

长垣县13089473155: 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分水岭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分水岭是)
郯福妥奇: 1、1856年下半年太平天国内部发生内讧,韦昌辉杀杨秀清,石达开杀韦昌辉,石达开出走,这就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历称“天京变乱”.2、当然,还有一个...

长垣县13089473155: 石达开在出走天京后的情况石达开在出走天京后,直至兵败大渡河,是怎
郯福妥奇: 作为首义之王,石达开在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中,以其卓越的智慧牙.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在反封建压迫斗争中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然而,这么一个忠心耿耿...

长垣县13089473155: 石达开出走是否是历史的必然,石达开是否有独立生存的条件?
郯福妥奇: 1856年夏天,正当太平天国运动发展到全盛的时候,洪秀全、杨秀清、韦昌辉为争夺太平天国的领导权力而内讧,发生了天京事变.天京事件也给太平天国带来了极大的损失,不仅亲手放弃了军事上的大好形势,而且对于天国内部的稳定造成了...

长垣县13089473155: 天京事变后,率部出走的太平天国领导成员是谁 -
郯福妥奇: 翼王石达开. 1856年9月,发生了天京事变,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先后被杀,翼王石达开率部出走后败亡.

长垣县13089473155: 八年级上册历史一二单元知识点 -
郯福妥奇: 一、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1.鸦片走私:(1)背景:英国为了改变贸易不利局面,向中国走私鸦片.(2)危害:白银外流,威胁清政府的财政,加重百姓负担;摧残国人体质;导致政治腐败和军队战斗力削弱.2.林则徐禁烟:(1)措施:在广州...

长垣县13089473155: 太平天国的石达开出走带走了他的部队想去哪里? -
郯福妥奇: 一开始的时候,石达开想进入富庶的浙江-江苏地区,但先是在江苏碰了点壁,随后试图进入浙江,但在浙西被左宗棠阻止 这时候,石达开所部发生了第一次分裂,杨辅清所部回归太平天国 石达开又辗转回江西,但这里大战后爆发瘟疫,难以立足,开始大转移,考虑回广西老家,但一路受挫 最后在四川覆灭

长垣县13089473155: 石达开是什么王,石达开为什么过不了大渡河
郯福妥奇: 石达开是什么王石达开是太平天国的名将,他骁勇善战,富有谋略,多次击败清兵的进攻,打得清军落花流水,清兵因此称他为石敢当.他年轻时帮助洪秀全和杨秀清等人...

长垣县13089473155: 太平天国运动后期的主要领导人不包括 -
郯福妥奇:[选项] A. 石达开 B. 李秀成 C. 陈玉成 D. 洪仁玕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