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之韵读后感

作者&投稿:霜贴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文学赏析读后感~

 中国文学的鉴赏
  袁行霈
  一 滋 味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鉴赏离不开对语言的咀嚼和玩味.读懂是第一步,但仅仅读懂还不够,要能欣赏语言的巧妙、语言的美.中国有句成语叫“咬文嚼字”,似乎有点贬义.但文学鉴赏不能不学会“咬文嚼字”.元遗山《与张中杰郎中论文诗》云:“文须字字作,亦要字字读,咀嚼有余味,百过良未足.”这是文学鉴赏的经验之谈.
  阅读文学作品可以借助字典、辞典,然而字典、辞典只解释字词的意思,不可能把它的滋味告诉读者.一般的注本也不过是注出词义、典故.隐藏在语言深层的情韵,附着在词语之上的色彩,未必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得到.这只有通过自己大量的阅读,反复的玩味,才能逐渐体会.
  例如“白日”,辞典注曰“太阳”.但熟悉古典诗歌的人都会感到这个词以“白”形容“日”,似乎强调了“日”的亮度;左思说:“皓天舒白日,灵景耀神州.”鲍照说:“白日正中时,天下共明光.”“白日”是“太阳”,但是经过诗人反复使用后,它已带有一种光芒万丈的气象.王之涣的《登鹊雀楼》一开头说“白日依山尽”,虽然写的是夕阳,但因用了“白日”这两个字,仍给人以辉煌灿烂的感觉.
  又如“东篱”,陶渊明《饮酒》诗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家院子东边有一道篱笆,下边种着菊花,这本是普通的田家景色.可是因为陶渊明是一位著名隐士,菊几乎成了他的化身,所以连带着“东篱”也有了远离尘俗的意味.
  再看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落花时节”四字既点明时令,又暗喻李龟年和自己两人的遭遇,还暗喻唐王朝的局势,含蓄蕴藉,大可玩味.
  《论语·雍也》说:“伯牛有疾,子问之,自 脂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斯疾,重复一个“斯”字,孔子那种爱惜悲痛的心情充分地传达了出来.
  《世说新语》记载名士的言谈举止十分生动,如《文学》篇中,“了不长进”四字就很传神,特别是那个“了”字,耐人寻味.
  支道林初从东出,住东安寺中.王长史宿构精理,并撰其才藻,往与支语,不大当对.王叙致作数百语,自谓是名理奇藻.支徐徐谓曰:“身与君别多年,君义言了不长进.”王大惭而退.
  小说戏曲中的词语,也有一些值得玩味的.《红楼梦》第四十四回,贾母骂贾琅:“下流东西,灌了黄汤,不说安分守己的挺尸去,倒打起老婆来了.”“黄汤”就是“黄酒”,但用“黄场”往往有贬义.如《水 济》第十四回:“畜生!你却不径来见我,且在路上贪噇这口黄汤.我家中没得与你吃,辱没杀人!”元杂剧《朱砂担》第一折有:“我则是多吃了那几碗黄汤,以此赶不上他.”不该喝酒而喝了,酒后闯了祸,这时不用“黄酒”而用“黄汤”,别有一种趣味.
  “没嘴的葫芦”,比喻不多讲话的人.葫芦这比喻使人联想到憨厚的样子,再加上“没嘴”,这印象就更强烈了.《红楼梦》第七十八回:“袭人本来从小儿不言不语,我只说是没嘴的葫芦.既是你深知,岂有大错误的?”《西游记》第三十八回:“他就是个没嘴的葫芦,也与你滚上几滚.”元杂剧《蝴蝶梦》第二折:“浑身是口怎么支吾,恰似个没嘴的葫芦.”将这些例句互相对照,觉得更有意思.
  又如《红楼梦》第七回秦可卿的弟弟秦钟初次与宝玉相见,凤姐也在场.当秦钟向凤姐作揖问好时,“凤姐喜的先推宝玉,笑道:‘比下去了!’便探身一把携了这孩子的手,就命他身傍坐了.”这一段里“比下去了”四个字极其传神.除表示凤姐喜欢秦钟以外,还可看出凤姐对宝玉的爱.凤姐总以为别人都不及宝玉,经常拿别人和宝五相比,以往没有人可以比得上他,如今这秦钟一来就把宝玉“比下去了”.一个泼辣女人的形象立刻出现在读者眼前.
  《水浒传》第三回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鲁达听罢,跳起身来,拿着那两包腰子在手里,睁眼看着郑屠说道:‘洒家特的要消遣你!’把两包臊子劈面打将去,却似下了一阵‘肉雨’.”这“肉雨”二字,金圣叹批曰:“千古奇文.”李卓吾批曰:“‘肉雨’二字惩地形容,从未经人道过.”袁无涯批曰:“‘肉雨’二字俗而典,莽而趣,便生后拳头雨点之根.”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的功能是很奇妙的.然而语言的表现力又是有限的,即使是语言大师也常常遇到语言表达的苦恼.中国的文学家深知“言不尽意”的道理,所以特别注重语言的启发性和暗示性,把那些微妙的意味寄诸言外,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中国文学的鉴赏,要从语言入手,但不要被语言所局限,应当从言内到言外,品尝那些言外的滋味.
  二 意 境
  意境是作家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诗、赋、词、曲、小说、散文、骈文等各种文学体裁,以及绘画、音乐等艺术种类都可以创造出意境.注重意境的创造,是中国文学艺术共同的特点.
  意境的形成,有赖于作家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二者的交融.或情随境生;或移情入境;或体贴物情,物我情融.有时意境很快就达到鲜明清晰的地步,有时需要在初始之境的基础上深化、开拓.《漫 叟诗话》说:杜甫的《曲江对酒》中的两句诗,原作“桃花欲共杨花语,黄鸟时兼白鸟飞”,后改为“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改了三个字,意境遂大不相同.此诗是杜甫乾元元年在长安任拾遗时所作,他对肃宗既怀有幻想,又感到失望.久坐江畔,一种寂寞无聊之感袭上心来.“桃花欲共杨花语”,偏于想象,意境活泼,与此时之心情不合.改为“桃花细逐杨花落”,偏于写实,意境清寂,正好表现久坐无聊的心情.
  诗词中鲜明的富于启示性的意境不胜枚举.“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眺》)“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李白《金乡送韦八之西京》)“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杜甫《后出塞》其二)“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冯延巳《遏金门》)“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元夕》)“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秦观《满庭芳》)“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 陆安春雨初雾》)这些诗句,我们反复体味,即可进入那意境之中,获得美的享受.
  有些抒情写景的散文和骈文,也有诗的意境.王勃的《滕王阁序》、柳宗元的《水州八记》、苏拭的前后《赤壁赋》等等,自不待言.即使是先秦诸子散文,如《论语》也有一些诗一样的片段.其《先进》篇中,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坐章,孔子让他们各言其志,其他几个人都是直截了当地述说,只有曾哲是借一段描述性的语言来表达的: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害,咏而归.
  这段文字就颇有意境.
  戏曲有没有意境呢?也有.王国维说元杂剧之妙,“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宋元戏曲考》)戏曲中的曲词尤其注重意境的表现.有些曲词善于描摹景物,烘托气氛,抒写人物的内心活动,如王实甫《西厢记》里《长亭送别》一折中的两支曲子: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小说有没有意境呢?也有.如《聊斋志异》中的《绿衣女》,写书生于璟在庙里读书,夜间忽有一女子在窗外赞曰:“于相公勤读哉!”于方疑思间,女已推扉笑入.绿衣长裙,婉妙无比.于生爱之,遂与寝处.女妙解音律,歌声动耳摇心.一夕,女走后于生听到她呼救的声音,声在檐间,一大蜘蛛捉一物,哀鸣声嘶.于破网挑下,则一绿蜂将毙.“捉归室中,置案头.停苏移时,始能行步.徐登砚池,自以身投墨汁,出伏几上,走作‘谢’字.旋展双翼,已乃穿窗而去.自此遂绝.”整篇小说都富有诗意,而末段尤有意境.
  中国文学的创作既注重表现意境,文学的鉴赏当然也应该力求感受和进入意境.当我们读着那些意境深远的作品时,可能暂时忽略了周围的一切,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整个心灵沉浸在想象的世界之中.有时是自己过去的审美经验被唤起,并和诗人取得共鸣.有时仿佛心灵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对宇宙和人生得到新的理解.有时会感到超越了故我,在人格上和智力上走向更加光明和智慧的境地.
  怎样才能进入文学作品的意境呢?必须驰骋自己的想象和联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诗歌鉴赏需要运用想象和联想,已无须赘言,这里只讲讲戏曲的鉴赏.中国戏曲的表演有很强的虚拟性,乘车荡舟,骑马作战,扣门登楼,各种各样的动作都是由演员通过虚拟的方式加以表现,舞台上并没有真实的布景.那山山水水,干军万马,都要由观众自己去想象.而在读剧本的时候,眼前不但没有布景,而且没有演员,所见到的只是纸上的文字.读者要借助这些文字想象出舞台的情景,让死的文字一个个活起来,变成一些生动的场景.这样才能进入它的意境.
  三 寄 托
  中国文学本有托物言志的传统,《论语·子罕》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借松柏表现坚贞的人格.《离骚》里的美人香草,寄托了诗人高尚的情操.有些作家不敢或不愿把自己的政治见解明白说出,也常常隐去真意,而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在那些题为“咏怀”“咏史”“感遇”“感怀”的作品中,不少是这样的.因此鉴赏中国文学,必须注意有无寄托,如果有寄托,就要进一步弄清是什么寄托,透过表层的意象,体察作者真正的思想感情.如李商隐的《回中牡丹为雨所败》其二:
  浪笑榴花不及春,先期零落更愁人.玉盘进泪伤心数,锦瑟惊弦破梦频.万里重阴非 旧圃,一年生意属流尘.前溪舞罢君回顾,并觉今朝粉态新.
  这首诗以为雨所败的牡丹象征自己,咏物和抒情融合在一起,曲折而细腻地表现了自己不幸的遭遇.又如元代诗人王冕的《白梅》: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王冕笔下这株白梅高洁绝俗,而又不孤芳自赏,它愿意把自己的清香贡献出来,以加快春天的到来,寄托了诗人的理想.
  在散文中有寄托的作品也不少见.韩愈的《杂说》四(《马说》)借着不为人知的千里马寄托了寒士的不平.周敦颐的《爱莲说》,以“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寄托自己的情怀,都是显而易见的例子.
  然而,我们应该避免穿凿附会,把那些并无寄托的作品说成是比兴寄托之作.这只能破坏鉴赏的趣味而无助于对作品的理解.汉儒对《诗经》的解说就犯这个毛病.例如《关眼》明明是一首情歌,却被解释为“后纪之德也”.清代陈沆用汉儒解诗的方法,笺释汉代至唐代的诗歌,也有不少穿凿附会之处,如汉乐府《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陈沆说:“此忠臣被谗自誓之词!”显得迂腐可笑.
  四 博 采
  中国文学的鉴赏,需要深厚的文化修养.博采中国文化各个领域的知识,可以提高鉴赏的能力.例如诗歌的鉴赏,可以借鉴绘画、书法理论的地方就很多.清代王原祁论山水画说,用笔须“毛”,蔡 岂论书法艺术讲究“涩”,诗歌评论家论诗歌艺术讲到“拙”,我们可以互相印证.叶燮《原诗》论汉魏之诗说:“其工处乃在拙,其拙处乃在工.”陈师道《后山诗话》评刘禹锡的一首诗说:“语虽拙而意工.”袁枚《随园诗话》说:“诗宜朴不宜巧,然必须大巧之朴;诗宜淡不宜浓,然必须浓后之淡.”画家所谓“毛”,书家所谓“涩”,诗家所谓“拙”,其中的道理是相通的.
  中国传统的艺术讲究一个“虚”字,虚处见实.画家往往在画面上留出大片空白,让观画的人自己去想象补充.清初画家 宣重光《画签》说:“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书家和篆刻家讲究“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中国文学追求言外之意,正是虚处见实,计白当黑,让读者在无字之处看出字来,进而领悟作品的情趣.如果对中国的绘画艺术、书法艺术、篆刻艺术有所了解,就会有助于对中国文学的鉴赏.

  阅读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后,我认识并了解了海伦.凯勒。
  她从一岁班就丧失听力,但是她并没有想命运屈服,而是伊一种乐观、奋发向上的态度来面对她的那个没有光明和声音的世界。她仅仅依靠触觉,成为了通晓5种语言、只是渊博的学者,并且学会了说话,从而能够更好地与人交流,这简直就是不可思议的奇迹。她用“忘我就是快乐”来克服生理上的缺陷所造成的痛苦,她的人生态度和她的努力使得她的世界变得五彩缤纷,充满了歌声与笑声。
  她的故事与她的精神震撼了我。同时,也让我对自己的软弱与退缩感到十分羞愧。我相信我在海伦.凯勒的事迹启迪和激励下,我绝不会向不幸和痛苦屈服并用于向命运挑战。
  的确我们太幸运了,我们拥有美好的一切----健全的体魄、良好的学习环境、优秀的老师......
  从今天起,我一定抓紧每一分每一秒,不要让光阴虚度,不要等失去了才懂得珍惜!
  -----------------------------------------------
  20世纪,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以勇敢的方式震撼了世界,她就是海伦·凯勒——一个生活在黑暗中却又给人类带来光明的女性,一个度过了88个春秋,却熬过了87年无光,无声,无语的孤独岁月的弱女子。然而,正是这么一个幽闭在盲聋哑世界里的人,竟然毕业于哈佛大学德吉利夫学院,并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处处奔走,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机构,为残疾人造福,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创造这一奇迹,全靠一颗不屈不挠的心。海伦接受了生命的挑战,用爱心去拥抱世界,以惊人的毅力面对困境,终于在黑暗中找到了光明,最后又把慈爱的双手伸向全世界。

  "要是人把活着的每一天都当成最后一天该有多好啊,那就更能显示出生命的价值,然而人利用时间和享受时间却是有限的"如果每个人都可以充分利用每一天的话,那这将会是一件多么令人高兴的事情啊!三天光明,对于常人来说只是人生中的短暂的一刻。对于双目失明的海伦来说,却是可想而不可及的。现实生活中总是有部分人哀叹命运对于自己的不公,责怨上天没有赋予他们聪颖的天资、超人的智慧,让他们能一举成名天下知。殊不知现实社会是靠知识才能生存的社会,没有知识的人是不可能在社会上有一席之地。如果我们可以好好学习,让学问把大脑给占据的话,就可以为以后的道路铺上一层石头了!让我们给黑暗的世界带来光明,给无望的世界带来希望吧!

  让我们看看海伦.凯勒的三天安排吧!第一天,我要看人,他们

  的善良、温厚与友谊使我的生活值得一过。首先,我希望长久地凝视我亲爱的老师,安妮·莎莉文·梅西太太的面庞,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她就来到了我面前,为我打开了外面的世界。我将不仅要看到她面庞的轮廓,以便我能够将它珍藏在我的记忆中,而且还要研究她的容貌,发现她出自同情心的温柔和耐心的生动迹象,她正是以此来完成教育我的艰巨任务的。我希望从她的眼睛里看到能使她在困难面前站得稳的坚强性格,并且看到她那经常向我流露的、对于全人类的同情。”

  有视觉的第二天,我要在黎明起身,去看黑夜变为白昼的动人奇迹。我将怀着敬畏之心,仰望壮丽的曙光全景,与此同时,太阳唤醒了沉睡的大地。这一天,我将向世界,向过去和现在的世界匆忙瞥一眼。我想看看人类进步的奇观,那变化无穷的万古千年。

  下一天清晨,我将再一次迎接黎明,急于寻找新的喜悦,因为我相信,对于那些真正看得见的人,每天的黎明一定是一个永远重复的新的美景。依据我虚构的奇迹的期限,这将是我有视觉的第三天,也是最后一天。我将没有时间花费在遗憾和热望中,因为有太多的东西要去看。第一天,我奉献给了我有生命和无生命的朋友。第二天,向我显示了人与自然的历史。今天,我将在当前的日常世界中度过,到为生活奔忙的人们经常去的地方去,而哪儿能像纽约一样找得到人们那么多的活动和那么多的状况呢?所以城市成了我的目的地。她祈望拥有三天的光明去感受这个世界,使她熟悉身边的一切,海伦.凯勒想看到的事物实在是太多太多了,然而这却只是一个很美很美的梦。
  “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正是苦难铸就了海伦.凯勒坚强的性格。她作为一个盲聋哑的残疾人却有着超过常人的健康心理。她用自己的所能感受到的,所能想象到的情景,表达自己对求知的渴望和对人类的真挚热爱。她以自己的亲身感受告诫他人,健康的心理是人类成功的最基本条件,有健康身体而没有健康心理的人,是不可能成就一番事业的。具有健康心理的人,纵然是身体残疾也不会抱怨命运的安排,不接受和渴求他人的怜悯,他们会凭着自我坚强的毅力到达理想的彼岸。
  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勇敢寓于灵魂之中,而不是一副强壮的躯体。”这正是对海伦的真实写照。看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人应该都知道她的不幸.在一般人眼里,如此不幸的人生,还会有什么收获呢?然而海伦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不但考上了哈佛大学,而且一生中写了14部著作.她还多方奔走,在全美建起了多家慈善机构,办成了一般健全人也不一定办得到的事.珍惜现实,才能拥有未来.这就是"珍惜"的价值所在,也是生活的辩证法.与海伦相比,我们许多人可能都会感到惭愧.因为我们虽然拥有比她健全的身体,却常常如她所说的那样,犯那种"有视觉却看得少"的错误.或为"已失去"的东西痛苦不堪,或为"得不到"的东西百般烦恼,却偏偏对实实在在"拥有"的东西不知珍惜,不懂得好好把握.
  海伦凭着一颗坚强的心,最终在逆境中崛起,真是身残志不残。而自我呢,有着良好的条件,却缺乏坚韧不拨的毅力。因此,这篇文章给我最大的启示是:

  一、尽力地完成每一件事。 有位名人曾说过:“什么是不容易?不容易是把每天应做的事每天都坚持做。什么是不简单?不简单就是把每件事都做得最好。”请你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假如你只有三天的光明,你将如何使用你 的眼睛?想到三天后,太阳再也不会在你的眼前升起,你又将如何度 过那宝贵的三天?你又会让你的眼睛停留在何处?

  二、要有乐观向上的良好心态。海伦在巨大的打击以及困难面前,不是怨天尤人,而是以乐观向上的心态去面对,使自己得到信心。下面有一则故事,也说明了这点。两个成绩相当的秀才,赴京赶考,半夜赶路时,遇上丧队,与棺材擦肩而过,前者十分担心,觉得这不是一个好兆头。而后者想:棺材棺材,有官又有财。于是后者考中了状元。而前者却榜上无名,这个故事更可以说明乐观向上的良好心态,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宋之韵第18集辛派词人辛派词人,都是坚决主张抗金的,这一派的词慷慨激昂,愤呼怒吼,但都不免缺乏耐人寻味的深远意境。像陈亮就是这样,他是政论家,哲学家,主张做事要讲原则,但不能不讲功利。治国要靠农业,但不该压制工商。在小农社会里,这自然是不受欢迎的异端邪说。他上疏皇帝主张抗金,被当权者诬陷,几次蹲大狱。五十一岁时中状元,但没来得及做官,第二年就死了。他也许是中国历史上遭遇最悲惨的状元吧。1186年,宋朝派特使去为金朝皇帝祝寿,这时金与宋已由原先的君臣关系改为叔侄关系,其实不过是父子关系罢了。陈亮在写词为特使送行时,于是大发了一通感慨:不见南师久,谩说北群空。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水,依旧只流东。且复穹庐拜,会向槀街逢。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辛派另一个重要词人是刘过,刘过与陈亮有许多相似之处,都坚决主战,反对议和。都曾向朝廷上书谈如何恢复中原,都以布衣终生,没有做过官。他对自号稼轩居士的辛弃疾非常崇敬,认为不仅谋略不次于东晋系国家安危的重臣陶侃,而且还有杰出的文才。古岂无人,可以似吾,稼轩者谁?拥七州都督,虽然陶侃,机明神鉴,未必能诗。说得非常中肯。1203年,六十四岁的辛弃疾被重新起用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即掌管一路军政和民政的最高长官。他约刘过去见面,刘过当时在西湖住着,一时去不了,就写了一首词寄去,这首词说,正准备带上酒和猪肘子之类的食物,在风雨中度过钱塘江去见辛弃疾,不想被香山居士白居易,林逋林和靖与东坡居士苏轼三个人挡住了。苏东坡说“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西湖风景好着呢,为什么要走?白居易说,对了对了,“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西湖这里的南高峰是值得一游的呀。林逋却说,你们两人说的不对,还是到孤山去赏梅吧,“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那多有意思,等天晴了,再去拜访辛弃疾也不晚,还是先在这里游玩一番吧。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被香山居士,约林和靖与坡仙老,驾勒吾回。坡谓西湖正如西子,浓抹淡妆临镜台。二公者,皆掉头不顾只管衔杯。白云,天竺去来图画里,峥嵘楼观开。爱东西双涧纵横水绕,两峰南北高下云堆。逋曰不然,暗香浮动,不若孤山先访梅,须晴去访稼轩未晚,且此徘徊。这首词,把在西湖住过的三个诗人搬出来,将他们的名句改为对话,写得像个微型的独幕剧。全词不讲含蓄,不讲跌宕,构思奇特,挥洒自如。据记载,辛弃疾看了就非常喜欢,岳飞的孙子岳珂跟刘过开玩笑说,词倒真是好词,就可惜没有药来治你这白日见鬼症。与一百年前乃至四百年前的古人聊天聊得有滋有味儿,可不是白昼见鬼吗?刘克庄也是辛派人物,诗和词都有较高的成就,不过他比辛弃疾晚了半个世纪,又活了八十多,死后七年南宋就灭亡了。他对辛弃疾佩服得五体投地,说辛弃疾的词“大声镗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所未见”。刘克庄是南宋后期诗坛盟主。南宋前期是黄庭坚开创的江西诗派占统治地位的时期。江西派讲究用典,到后来诗成了典故展览,于是出现了反江西派的江湖派,主张不用典。刘克庄是江湖派成就最大的诗人。十三世纪初,宋王朝想图侥幸,去进攻金朝,结果大败。于是定立嘉定和议,规定每年要交纳绢三十万匹。刘克庄写诗挖苦说:诗人安得有春衫,今岁和戎百万缣。从此西湖休插柳,剩栽桑树养吴蚕。战败求和,要向金朝交纳绢百万匹,诗人还能有衣服穿吗?为满足金人的需索,西湖这里干脆砍了垂柳改种桑树吧,好多养蚕织绢去送礼呀。刘克庄的《沁园春.梦孚若》也是一首怪词,他所梦的这个朋友,这时已经死了。因此写这首词,只是为了悼念亡友。而悼念亡友也只是由头,实际上在抒发心中的愤懑。何处相逢,登宝钗楼访铜雀台。唤厨人斫就,东溟鲸脍。圉人呈罢,西极龙媒。天下英雄,使君与操,余子谁堪共酒杯。车千乘,载燕南赵北,剑客奇才。词中的宝钗楼在陕西咸阳,铜雀台在河北临漳,都在金朝的辖区内。很显然,说是梦游,实际是神游统一的中国,或者说是词人强烈地渴求去开创一个统一的中国。下片开头猛一跌落:“饮酣画鼓如雷,谁信被晨鸡轻唤回”,一场了梦就这样被鸡声惊破了。可叹的是,古来想有所作为的书生,总是岁月匆匆流逝,却无缘建立功名,等到机会终于到来,人却又垂垂老去。词的情绪,到这里降到了最低点,然后又用虚拟语气,使情绪往起一跃,他这种飞将军李广式的人物,要是能遇上开国皇帝刘邦该多好。当个万户侯,还不是小事一桩。终于词人从梦中醒来,又从冥想中醒来,留给他的只是无穷的哀感。何处相逢,登宝钗楼访铜雀台。唤厨人斫就,东溟鲸脍。圉人呈罢,西极龙媒。天下英雄,使君与操,余子谁堪共酒杯。车千乘,载燕南赵北,剑客奇才。饮酣画鼓如雷,谁信被晨鸡轻唤回。叹年光过尽,功名未立,书生老去,机会方来。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披衣起但凄凉感旧,慷慨生哀。自古来有多少不甘寂寞的灵魂,引吭高歌以期收获回声,但到底还是被寂寞的真空吞噬了。还有个文及翁也该提一提,他虽然只留存一首词,但值得一读。据记载,他中进士后,在西湖参加庆祝宴会,因他是四川人,有人问他四川是否有西湖这样的美景,他就即兴创作了这首《贺新凉》回答:一勺西湖水,渡江来。百年歌舞,百年酣醉。回首洛阳花石尽,烟渺黍离之地,更不复,新亭堕泪。簇乐红妆摇画舫,问中流击楫何人是。千古恨,几时洗。十二世纪二十年代,靖康之变发生,宋王朝被金兵打得捧头鼠窜,从开封府逃过长江,东躲西藏,最后总算在“一勺西湖水”的小小的西湖这里站住了脚跟,然而一百多年来,朝廷竟一直在歌舞酣醉中打发日子,故都开封那里的皇家园林已荡然无存,成了一片荒草,却没人去回忆这段历史,为国家的命运伤心落泪。如今这西湖上的船只,都是带着乐队和歌伎来游玩的,又有谁肯敲着船桨发誓要恢复中原。一勺西湖水,渡江来。百年歌舞,百年酣醉。回首洛阳花石尽,烟渺黍离之地,更不复,新亭堕泪。簇乐红妆摇画舫,问中流击楫何人是。千古恨,几时洗。国事如今谁倚仗,衣带一江而已,便都道江神堪恃。借问孤山林处士,但掉头笑指梅花蕊。天下事,可知矣。已灭了金朝的蒙古政权,如今正虎视眈眈,步步紧逼,靠什么力量去对抗呢?不过是一条带子,毫无心肝的士大夫竟以为长江能挡住进攻者,还在赏梅花呢。“天下事,可知矣”。赵匡胤兄弟建立的赵宋王朝,以为对内严格控制,对外妥协让步,就能换得皇权永固。机关算尽,终于还是有算不到的,最后,被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灭了。宋之韵第19集风雅游士姜夔和苏轼一样,在诗,词,文,书法,绘画这些方面都够上一家,虽然知名度不及苏轼,还是写有专著的音乐家,造诣很深,这是他超过苏轼的地方。词的成就最为突出,是宋代一大家,对后世一直到清代都有影响。他与辛弃疾同时而略后,有过交往,也学着写过辛派词。前身诸葛来游此地,数语便酬三顾。楼外冥冥江皋隐隐,认得征西路。中原生聚神京耆老,南望长淮金鼓。问当时依依种柳,至今在否。1205年,六十六岁高龄的辛弃疾,调任镇江知府。当时南宋朝廷正紧锣密鼓准备北伐,因此抬出辛弃疾以壮声势。他在镇江这里写了名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姜夔这首词就是用辛词韵脚和模仿辛词风格写的。词中赞叹辛弃疾是再世诸葛亮,出任镇江知府是为了报答朝廷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以神京即开封府为中心的中原地区,老百姓都在盼着南宋的军队能打回去,因此他提醒辛弃疾像东晋桓温北伐时那样去看看自己多年前种的树,也就是去看看当年战斗过的地方是否还是老样子。这就是说,他认为辛弃疾必定马到成功,会一举扫灭金朝,收复中原。由于身世不同,因而没有慷慨悲歌的激情,而只有一些想说又不想多说的怨怅,下面这首《扬州慢》是他忧时怨乱的代表作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荞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词中写的是1126年靖康之变,特别是1161年金朝完颜亮南侵对扬州造成的破坏。尽管战争已过去十六年,而距靖康之变已半个世纪,扬州却始终没有从战争的创伤中缓过气来。词人走过“春风十里”看到的尽是被春风吹醒的野草。“自胡马窥江去后”的窥字用的非常精警。金兵只不过到长江边上偷看了一眼,就使扬州残破不堪,以致这废池应当是指瘦西湖和残剩的大树冷嗦嗦的喘息着,还生怕人提起战争。“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这几句说的极为沉痛。其感人之处在于不直说战争的残酷性,而将废池乔木拟人化。通过“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的夸张,让读者去体味战争究竟意味着什么。“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凄厉的号角声,吹落了黄昏,吹浓了寒气,使这座空荡荡的荒城显得更加空旷,更加使人无法忍受。下片宕开,由眼前荒凉的景象,跳到晚唐诗人杜牧在扬州称心的游玩。唐人心目中的扬州,比得上现代人心目中的上海,曾经是那么繁华热闹。使杜牧写出了那么多脍炙人口的好诗。可是如今,就算他复活了重游旧地,看着这一片荒凉也会吃惊,写不出好诗来了。接着词人又从幻想跳到眼前的现实,“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他在二十四桥那里划船,四无人声,船桨拨动水底的明月,四周是一片无边的凄冷,在逼压过来。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荞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这首情绪悲凉的词,有两点须要提起,一是词前有一篇起题解作用的小序,写得短小精练,像一篇小品文: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读词之前,读这篇凄婉的小序,读者由不得先就已调整心态,进入词人设置好的角色,去为词人的悲哀而悲哀。这是姜夔的自度曲,他一共有十七首自己谱曲的词,令人竟想不到的是他在词边都注上谱字,宋词的唱法失传以后,他记下的这些旁谱,就成了研究宋词唱法的第一首资料,是极为珍贵的。燕燕轻盈,莺莺娇软。分明又向华胥见。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别后书辞,别时针线。离魂暗逐郎行远。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姜词中多次提到他在合肥有深深恋着的情人,这首词就是从武汉乘船到南京时怀念情人而作的。梦见与情人相见,对方倾诉说自打开春就被相思苦苦地纠缠着,漫漫长夜,这份痴情,你这无情无义的人哪会知道。梦醒后,看着情人寄来的书信,摸着分手时情人做的衣物,忽然觉得,肯定是情人灵魂出窍跟着自己一路走过来,才得以在梦中相见。于是他起来,走出船舱,靠着船篷,仰望夜空。只见明月皓皓,笼罩着两岸重重叠叠的山峦,一片寂静。情人的灵魂哪里去了,莫非害怕料峭的春寒,在朦胧的月色中独自回去了?“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明月西沉,似乎情人的离魂,也跟着缓缓地一同在消隐。是月落还是灵魂在远去,无从分辨。但觉空蒙一片,天地融成了一体。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这也是姜夔的名词,在“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的氛围中,抒情主人公走过晚唐诗人陆龟蒙的故居,想在他那里呆几天,但陆诗人已无处寻找,只好在深秋的残柳中凭栏怀古。“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几座山峰冷嗦嗦立在那里,谈论着就要降落的黄昏雨,这种句子也是极令人佩服的,“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和前面提到的“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这种意境都显示出词人清高脱俗的胸襟气度。姜夔的诗在当时也算得一大家,知名度很高。他的诗,尤其是七绝,清丽空灵,很耐人回味。细草穿沙雪半销,吴宫烟冷水迢迢。梅花竹里无人见,一夜吹香过石桥。诗中有一丝淡淡的惆怅,越读越觉得有味道,他的代表作是不容易读懂的《暗香》和《疏影》这两首自度曲,拿《暗香》来说,如果不强行去追求题外的深意,那么意脉还是能梳理出来的。词人在苏州冷冷清清的乡野,“江国正寂寂”,忽然闻到梅花的香气透入室内,“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虽然上了点年纪,不那么容易激动了,“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还是想起了以前经常在月下吹笛赏梅的情景。“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由此又想到西湖梅花盛开时与情人携手不顾寒冷去撅梅花,“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看着眼前的梅花,想撅一枝寄与情人,但又相隔遥远,“叹寄与路遥”,于是看着红梅,喝着清酒,烦乱地思念情人,“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想着梅花很快就将凋落,什么时候才能见到梅花再开,也就是什么时候能再与情人见面呢?“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宋之韵第20集末世悲歌南宋灭亡那年,文天祥代表朝廷与元军谈判,由于态度强硬被扣留,被押解北去时从镇江逃归温州,继续组织义军抗元,后在广东海丰作战时被俘,押送到今天的北京,关了三年多,因誓死不屈被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诗大概是无人不知的。为了证明人性尊严的不可以辱损,为了展示人格脊柱的不可以弯曲,文天祥毅然选择了死亡。他知道,秦淮河上孤凄的月亮今晚将最后一次来伴他度过这无眠的夜晚。“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于是他死了,在中国历史上塑出一个永远四十七岁的巨人。在押解北上路过今天南京与友人告别时,文天祥的同乡和朋友,邓剡,写下了有名的《酹江月》。南京曾是东吴的国都,因此他想到了赤壁之战中的周瑜。周瑜得东南风相助,火烧赤壁,战胜曹操,然而,“水天空阔,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文天祥却得不到东风的帮助,以到于战败被俘。“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城颓壁”,如今的南京城一片残垣断壁,在斜阳的映照下,到处是野花开放,野鸟啼鸣,惨不忍睹。“铜雀春情,金人秋泪,此恨凭谁雪”,南宋覆灭,宫女妃嫔,尽被抢走,文物宝器,洗劫一空,这仇恨靠谁来洗雪?水天空阔,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城颓壁。铜雀春情,金人秋泪,此恨凭谁雪。堂堂剑气,斗牛空认奇杰。那信江海余生,南行万里,属扁舟齐发,正为鸥盟留醉眼,细看涛生云灭。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伴人无寐,秦淮应是孤月。上片结尾说自己不能为国报仇雪耻,枉为七尺男儿。由此逗起下片,“那信江海余生,南行万里,属扁舟齐发”,三年前从镇江脱逃坐小船出海,到温州再至福建,南行万里,想不到历尽艰险竟能到达南方继续抗元。“正为鸥盟留醉眼,细看涛生云灭”,所以要这么坚持,就是为了回报盟友的推重,保留激越的目光来看这涛生云灭一样变幻莫测的局势。“睨柱吞赢,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像蔺相如镇住秦王,诸葛亮死了还足以吓走司马懿一样,这怒发冲冠的气势将永远也不会减弱。对这首《酹江月.驿中言别》,文天祥也以同调同韵做了回答。乾坤能大,算蛟龙元不是池中物。风雨牢愁无着处,那更寒虫四壁。横槊题诗,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江流如此,方来还有英杰。堪笑一叶漂零,重来淮水,正凉风新发。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去去龙沙,江山回首,一线青如发。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南宋冷幽幽地覆灭了,只剩下一批冷幽幽的词人,唱着冷幽幽的悲歌。蒋捷在《贺新郎.兵后寓吴》这首词中记述他在苏州一带漂泊时的身心交困。家人团聚的温馨,已经成了远处追录的往事,苏州城里到处是元兵,号角声此起彼伏,把形单影只的漂泊者吹得身上冷冷的,心里酸酸的。黄昏时倦鸟归巢,一只接一只,给有家难归的游子勾出一腔浓浓的乡愁。竹山词——相看只有山如旧,叹浮云本是无心,也成苍狗。明日枯荷包冷饭,又过前头小阜。趁未发,且尝村酒。醉探枵囊毛锥在,问邻翁要写牛经否,翁不应,但摇手。蒋捷曾中过进士,但授予他这个头衔的南宋不存在了,而元朝却是七医八娼九儒十丐,进士的牌子不值钱,并不是可以捧了去要饭的金碗。关汉卿,王实甫诸人这时正在写杂剧,活得也挺滋润的。但他蒋捷不会,只能靠给人抄抄写写赚口饭吃。最凄惨的是他掏出毛笔,“问邻翁要写牛经否”,邻翁却不答理,只摇摇手就避开了。相看只有山如旧,叹浮云本是无心,也成苍狗。明日枯荷包冷饭,又过前头小阜。趁未发,且尝村酒。醉探枵囊毛锥在,问邻翁要写牛经否,翁不应,但摇手。战争,使生活变成了不能传热导电的真空,人与人面对面也无法交流。而战争招来的灾难如同洪水,总是朝低处冲激,把最大的不幸倾泻在最底层的弱势人群身上。有个弱中之弱的女人,能哭出声来,算是留下了一声惨叫。一旦刀兵齐举,旌旗拥百万貔貅,长驱入,歌楼舞榭,风卷落花愁。清平三百载,典章人物,扫地都休。幸此身未北,犹客南州。破鉴徐郎何在,空惆怅,相见无由。从今后,断魂千里,夜夜岳阳楼。这个女人没有留下姓名,她家住岳阳,被南下的元军抓住,带到杭州,最后投水自尽。死前她呼唤着失散的丈夫,“破鉴徐郎何在”,可是没有人答应她,“从今后,断魂千里,夜夜岳阳楼”,她希望魂归故里,可是远在杭州,她找得回去吗?另一个有姓无名的女人刘氏,文采差一些,就只会直着嗓子哀嚎。我生不辰,逢此百罹,况乎乱离。奈恶姻缘到不夫不主,被擒捉去为妾为妻。父母公姑弟兄姊妹,流落不知东与西。这个刘氏却是从浙江被带到北方去,“君知否,我生于何处,死亦魂归”,她唯一的愿望也就是能魂归故里,在故乡的热土上来偎暖生前漂泊的凄冷。南宋最后一个较有成就的词人要算张炎,不妨顺便说一声,张炎的六世祖,就是跪在岳坟前的张俊。据记载,原先只铸了三奸,并没有张俊,到十六世纪末至十七世纪初,才有人将张炎这位老先人补进去。南宋灭亡时,张炎的祖父被元朝人杀了,家也被抄了,他也由身世显赫的王孙公子变得流落无依。他写过一篇《词论》,主张词的语言要雅正,不带俗字俗语,也不像豪放派那样放肆。而意境则要清空,也就是情感要高洁清雅,有言外之意,开阔疏朗而不局促。他的词正好实践了自己这种主张,像这首咏孤雁的词——“楚江空晚,恨离群万里,恍然惊散。”一起头就直切主题,点出大雁被惊散,在南方的空中独自飞着,百无聊赖。“自顾影欲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因为是孤雁,所以看见自己的影子映在水中,以为是有了伙伴,就想落下来。“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大雁南飞时排列得像人字或一字,称为雁字,孤雁排不成字,只算得字中的一个点,所以说只寄得一点相思。这是向来被称道的句子,联想得出人意表,却不免纤巧。“料因循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孤雁既落在后面,又写不成书,自然就不能及时把苏武困在漠北的消息带回来。用苏武在北海即贝加尔湖牧羊的典故,可能是影指南宋覆灭时,被俘北去的后妃宫女等人。下片反复渲染,孤雁内心的寂寞与悲哀。“谁怜旅愁荏苒,谩长门夜悄,锦筝弹怨”,一路上哀愁绵绵不断,又有谁来同情。无论古筝上弹出的哀怨还是陈皇后被幽闭在长门宫的那种长夜难熬,都无法拿来相比。“想伴侣犹宿芦花”,说不定伙伴们还宿在哪个芦花荡里吧。“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又想着干脆慢慢飞,等开春了伙伴们从南方折回来时也许会遇上。“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孤雁于是在雨中使劲鸣叫,设想万一能与伙伴们相遇,那就再不必看着燕子双飞而自惭孤独了。楚江空晚,恨离群万里,恍然惊散。自顾影欲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料因循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谁怜旅愁荏苒,谩长门夜悄,锦筝弹怨。想伴侣犹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这只被惊散的孤雁,自然就是张炎自己,能使他感到心里踏实的南宋王朝覆灭了,使他像枯叶离枝一样失去了依托,只能无可奈何地像孤雁哀鸣,唱出自己无从消解的悲哀与失落,来送这个溃败的王朝远去。延续了三百多年的赵宋王朝,终于被时间的波涛冲没了,只剩下不朽的宋词,永远在诉说这个时代所经历的欢哀苦乐,使后人感奋或是哀叹不已。

读后感是议论性较强的读书笔记,要用切身体会,实践经验和生动的事例来阐明从“读”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读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写“感”,既要叙述,又必须说理.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又是叙述的深化,二者必须结合.
读后感以“感”为主.要适当地引用原文,当然引用不能太多,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在表现方法上,可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议论时应重于分析说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简洁.在结构上,一般在开头概括式提示“读”,从中引出“感”,在着重抒写感受后,结尾又回扣“读”.
写读后感一般应做到三点:
1、要读懂原文的内容.“读后感”,顾名思义,就是先读后感.因此,读是至关重要的.只有通过读,抓住了原文的重要内容,才会写出自己的真实体会.
2、写自己体会最深刻的部分.一篇文章叙述的内容很多,要抓住文章中你自己体会最深的内容来写.体会不深,感想不丰富,读后感就写不成功.


冰心散文集读后感5篇
冰心散文集读后感篇一: 寒假我读了冰心散文集一书,其中包括了《寄小读者》。《寄小读者》,是冰心女士在1923年-1926年间写给小读者的通讯,共二十九篇,其中有二十一篇是她赴美 留学 期间写成的,主要记述了海外的风光和奇闻异事,同时也抒发了她对祖国、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寄小读者》可以说是中国近现代...

读李羡林的<清塘荷韵>的读后感150字
这是他的为文之道,亦是为人之道,散文人生,此之谓也。学问无大小,人生无贵贱,文章无高低,情感却有真假浓淡深浅——算是这个春天我读季老文章的一大收获吧。 2. 清塘之荷 生命之韵——季羡林《清塘荷韵》赏读 《清塘荷韵》是季羡林先生于八十六岁高龄时完成的一篇上乘佳作,它清新俊逸,脱尽浮华,行文平易晓畅,...

读了这本笠翁对韵的读后感
例如:读《笠翁对韵》有感上学期学习过一些对子,如: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现在我知道了,原来不少都出自《笠翁对韵》。笠翁是明末清初的戏曲家李渔的名号。写诗、词是一件不易之事,《笠翁对韵》把一些难点简化了,它话语简单、声调和谐、节奏明快。它那些对子...

读汉语音韵学的读后感
上古音,大致是说秦汉以前至夏商周甚至更早的历史时期内,人们的语音状况。由于语音一直处在演变之中,所以那个时候字的读音跟我们现在差了很多。透母、泥母,说的是这两个字的声母;幽部说的是这两个字的韵母。我们通过历史语言学的方法归纳构拟出上古音的基本面貌,所以可以推测出一个字在上古时期...

周庄水韵读后感。急
就这样,我们读着赵丽宏的《周庄水韵》,犹如欣赏了一幅有色彩、有声音、有情趣的韵味十足的动态风景画,而我们也分明地感受到了古镇周庄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以前,我确不懂得古人为什么会如此地赞叹“沧浪之水”,今天,我终于明白,...

诗经读后感1000字
精选诗经读后感1000字,雨天最适合倚窗读书,读后感也是一次再创作,一个精神空虚的人是不能称之为完整的人的,读后感的存在意义就是记录我们的想法,看看精选诗经读后感1000字,动手写出自己的感悟吧。 诗经读后感1000字1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经》中的诗比唐诗,宋词,元曲多了几分轻快活泼,宛如轻...

儿童文学书籍排行榜前十名
推荐理由:该故事充满幻想和想象力,读者可以通过这个故事忘却现实世界,沉浸在罗琳作者的创造之中,其梦幻般的构建和精彩的情节会让读者想一次性读完整个系列。 2.《小王子》 作者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内容描述小王子努力寻找友谊和爱情的故事,他以星球探险的身份来到地球,和一个飞行员成为了朋友,在他们之间发生...

读后感的作文300字
读后感的作文300字 篇2 斗牛士之死读后感今天,我读了《故事大王》中的一则寓言故事《斗牛士之死》,我很喜欢这个故事。故事主要讲述的是一个斗牛士挑逗一头公牛,牛被他激怒了,眼看牛快取得胜利之时,牛变得沾沾自喜,而斗牛士抓住时机,用一把短刀结束了它的.生命。正在斗牛士向人们炫耀时,牛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将斗...

从维熙的散文集《雨韵》读后感想
看到“雨韵”这个题目,我首先想到了荷兰纪录片大师尤里斯·伊文思的影片《雨》。那部纪录短片没有任何情节,只是以阿姆斯特丹的街道为背景,记录了下雨的整个过程,各种富于造型美的画面被剪辑成了一曲大自然的视觉音乐,在那部短片中,尤里斯·伊文思强调影片的记录功能,只是呈现出雨的外在形式美,而杜绝...

跪求季羡林的清塘荷韵的读后感
清塘之荷 生命之韵——季羡林《清塘荷韵》赏读 《清塘荷韵》是季羡林先生于八十六岁高龄时完成的一篇上乘佳作,它清新俊逸,脱尽浮华,行文平易晓畅,直白中蕴蓄着哲理,情感朴素真挚。细加品读,如同品尝陈年佳酿,芳香四溢,韵味悠长,让人回味,令人叹服。一、恋荷之情韵 荷花是季老的爱恋所在。作者在...

蚌埠市13166973890: 宋之韵(2014年康健宁导演电视剧) - 搜狗百科
丁壮茵福: 唐宋之韵 意蕴幽长 诗意大唐 诗意人生 采撷唐诗宋词之花 唐诗如山,宋词如水 生活的快慢变奏曲 快慢缓急总相宜 把好生活快慢的航帆 成长需要悉心的呵护 挺直生命的脊梁 心动不如行动 与其临渊羡鱼 不如退而结网 等待是一种借口 莫让机遇擦肩而过 坚守人生的关键 点缀缤纷世界 为他人开一朵花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生命因奉献而美丽 花香袭人 舍弃才能获得自由 剑胆琴心 不能承受的文化之轻 起跑线上的美丽 岁月,请再送我那串串风铃 掬水留香 晶莹·雪寂·寞林 坐看流星划空时 勇敢奔跑,勇敢超越 美丽的流行,永恒的经典 奔跑人生 让纪念闪耀理性光芒 出乎其外,入乎其内 路的尽头鲜花盛开 走错的也...

蚌埠市13166973890: 有哪些体现了中国古诗词韵味的影视作品 -
丁壮茵福: 游园惊梦 卧虎藏龙 英雄 纪录片《宋之韵》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