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汉族结婚的习俗

作者&投稿:锺卫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我们汉族的结婚习俗到底是什么?~

中国是礼仪之邦,结婚这么大的事情当然礼数是少不了的。汉族的婚礼是从求亲开始的,包括求亲、定亲和成亲(婚礼)三个部分。其实咱们老百姓的婚礼也差不多这样,越讲究的就跟老祖宗越接近罢了。

首先是求亲。古代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首先由男方父母找媒人,向媒人介绍情况、提出寻找要求、给媒人媒礼和展示自己的聘礼能力。古代媒人都是专业的,媒人根据男方情况到女方家里介绍男方情况。如女方父母同意,男方前往女方家里相亲。双方都是由父母出面,但有的地区会让姑娘藏在一个地方偷偷观看男方情况,比如安徽建筑一般是一圈小楼围绕一个院子,男方进来时,姑娘就站在楼上看(估计只能看父亲猜想儿子了),楼有很高的围栏,下面的人看不到上面的,如果中意就告诉父母。因此,其实中国古代并不是完全掀了盖头两个人才认识的盲婚。毕竟哪个父母都希望自己女儿今后过的好。
双方如果觉得门当户对、条件恰当,两家就会互赠订婚的信物(有的地方是玉佩,有的地方是大雁)。有趣的是,有的地方如果女方看中男方会给男方送一盏茶,男方若满意喝完茶后会在桌子上放若干茶钱(必须是双数),这样婚事就算定了。

接下来是定亲。双方交换八字,互赠写着名字、八字、年龄等的庚贴。如果八字不相冲,就开始纳亲。
“纳亲”就是双方表示彼此接纳,男方选定婚前15到20天的黄道吉日来女方送聘礼、聘钗、婚书,来求婚,即所谓过大礼。
在婚礼前几天,由公认命好的妇女将婚床安放到恰当的位置。并由此人在婚礼前一天铺床,将床褥床单龙凤被等铺好,然后撒上各种象征吉利的果品(红枣花生:早生贵子,桂圆:圆满,及荔枝豆子等)。这就是“安床”。安床完毕后,任何人都不能再进入新房和接触新床了。
这是男方。女方要准备嫁妆。嫁妆会在婚礼当天随姑娘带过去。古代嫁妆是女子娘家身份和财富的象征,嫁妆不足的女子很可能会在婆家受欺负,反之则能帮助自己确立在婆家的地位。这方面的小说描述还是挺多,比如红楼梦里王熙凤常拿自己和王夫人(其姑母)嫁到贾府时的陪嫁压贾琏,总是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最后才到压轴的成礼。就是我们所说的婚礼了。呼!看来还是现代人轻松阿。
首先是迎亲。古代婚礼都在傍晚举行。这跟现代婚礼不太一样。好像现代的婚礼必须在中午前将新娘接走到晚上就成二婚了。新郎出门前首先要祭祖,新娘要由母亲亲自为其梳洗打扮,盖上红盖头。新郎到达后,新娘由姐姐或伴娘带出闺房交给父亲,再由父亲交给新郎。新人双双向岳父母叩别后,新娘就坐上花轿由新郎护送来到男方家。
新郎家的女眷打开轿门请出新娘,再由男方一位有福气的女性长辈将打成同心结的红绸带交给新人,两人牵着红带走进堂前。此时,忌踩门槛,因为门槛代表门面,新娘必须从门槛上跨过去,并由一女童手持铜镜照在两人身上以求圆满。
终于到了传说中的拜堂环节了。由礼宾司仪主持,新人在堂前一拜天地、二拜父母,夫妻对拜,然后鼓乐齐鸣送入洞房。


第二天早上,新郎新娘要早起共同拜见公婆,新郎要把自己家里的所有亲属介绍给妻子,然后由新娘向这些长辈奉茶
第三天是新人共同祭拜祖先,这样新娘就正式成为这家人了。
最后还要给媒人准备谢媒礼

整个婚礼就正式结束了。所谓“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都是古代男人最风光最得意的时刻

古代汉族婚礼的习俗(一)

中国古代汉族年轻的男女的婚姻大事都是由父母包办的,很多的父母从小就已经定好了亲,还有指腹为婚的,孩子还没出生,双方父母就把婚姻关系定下了。今天小编就详细的为大家介绍一下我们中国古代汉族的婚礼习俗。
方法/步骤
1/3分步阅读
1、同姓不婚

同姓的男女不能嫁娶,这一习俗始于西周初期,是周民族实行族外婚时遗留下来的规矩。到春秋时期,同姓结婚会造成后代发育畸形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但是同姓婚配在贵族中还是时有发生的。到战国后期,以氏为姓,汉代以后,姓氏不分,因而同姓不婚多有不禁。到明、清时期地域更大,人口众多,成为以地域为基础的社会,取代了原先血缘为基础的氏族。从而有了《明律例》与《清律例》,表面上两者均禁止通婚,但实际上同姓不同宗是可以结婚的。

订婚之前要请媒婆去女方家求婚,订婚时南方要为女方家准备财务作为“订礼”,结婚时女方给南方准备的财务加“嫁妆”。举行婚礼那天,新郎要坐上礼车或者花轿去女方家迎亲,前面配有乐队。新娘迎回男方家之后要拜天地与父母。礼成之后夫妻要入洞房。男方此时应该设宴款待来宾。有的地方还有闹洞房的习俗。

2/3
2、查日子

查日子又称报日子。在中国非常的流行。订婚第一个步骤就是男女相识之后,禀告父母,经过沟通,南方给女方家下彩礼,然后定婚期。古代都是请算命的先生给排八字,命相符合才能继续往下进行。贺郎歌

也也是汉族婚姻风俗之一,流行于东北兴安县一带。拜堂、晚宴之后,亲友把新郎拥到正厅唱贺郎歌。也带有戏谑、诙谐之意。亲友唱一首新郎就要喝一杯酒。一直唱到半夜送新郎入洞房。此时洞房闭门以待,男方需要与女方对唱开门歌,女方同意之后,才能入洞房。进门还要闹洞房,最后一对新人要唱交欢歌,新人同饮一杯酒,再唱一首扣门歌结束一天的婚礼。

3/3
3、坐红堂

意思是男女双方在结婚前分别在自家祭祖并接受尊长训诫。新娘需要穿红挂饰,由姐妹陪同坐堂屋唱哭嫁歌,感恩父母,叙姐妹之情。姐们叮嘱新娘过门后要孝敬老人和兄弟姐们和睦相处,并赞美新郎。当新娘心情不如意时,姐们需要多方的安慰。新郎则需要由兄弟相伴坐自家的正厅,接受长辈的勤俭理家,为人处世之道。

同姓不婚:中国传统婚俗,同姓不许结婚《左传》云:“男女同姓,其生不繁。”这在当时不无道理,因为那时的人口较少,同姓难免有血缘关系。但几千年后的今天,台湾仍保持着这种传统观念,如周姓、苏姓、连姓三姓,陈姓、胡姓、姚姓三性,徐姓、佘姓、涂姓王姓,以及萧姓、叶性二姓,许姓、柯姓二姓,也互不通婚,因为他们被认为是生于同一祖先。
  相亲
  这是结亲的第一步,即在媒人的安排下,让男女双方相互偷看,如两情相悦,便可定亲。相亲之日,媒人陪同男方及父母亲友前往女方家。坐定后女方出来端茶待客,顷刻间,男女双方“惊鸿一瞥”,女方即刻回房。不论是否中意,当女方再次出来收茶杯时,男方就将红包放入茶杯。女方如见给的是大红包,便知男方中意,就再拿出芝麻、红枣、花生泡茶待客。相亲即告成功。
  大娶、小娶和户内娶
  这是三种不同的旧式婚礼。“大娶”即“明媒正娶”,仿照中另传统的婚庆“六礼”程序举行(据《仪礼·士昏礼》和《礼记·昏义》记载,中国古代婚庆“六礼”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小娶”指“招婿”和“招夫”(寡妇再嫁,男住女家)两种。“户内娶”也分两类:一是以少许聘金抱人家的幼女回来养,成年后和自己的儿子成婚,称“媳妇仔”(大陆称“童养媳”);二是以少许聘金抱人家的男孩回来养,长大后和自己的女儿成亲,或由外面娶媳妇进门,称“螟岭子”或“养子”。小娶和户内婚的仪式十分简单,如“媳妇仔”成婚,一般选在除夕夜举行,“围炉”后,长辈便嘱咐自己的儿子和“媳妇仔”双双进房,就算是完成婚礼,正式结成夫妻,此俗在台湾称为“推做堆”。
  “大娶”则要隆重得多,一般按以下五个程序进行:先是“问名”,即“议婚”,男女互换庚帖,请算命先生看双方是否适宜结婚(台俗、,夫妇年龄相差三岁或六岁是忌讳),也就是合八宇。八字是一张宽1寸、长8寸的红纸,上有男女当事人的出生年月日。交换八字以后,男女两家分别将八字放在自宅正厅的神佛祖先牌位之前,并烧香拜佛。在这三天之中,这家中如果发生了口角、窃盗、器物毁坏等事,就被认为是一种不祥之兆,这桩婚事也就谈不成了。三日内若家中平安无事,则将男方的庚贴送女家,女家接受之后,或问卜于相师,或即表示同意合婚。
  在旧礼俗中,男女双方议婚之初,也有由女方经媒妁请男家提出“字仔”(八字),作为探听男方之依据,女方如果认为适合而吉祥,即将男女生庚各写一谱,送给男家,否则将原件退回作罢。也有的人拿八字请算命先生算,如果两人八字不合,则婚事就不用再说了。
  以前一般人家婚娶,十分注重八字,婚事成不成,八字有很重要的影响作用,依照旧习惯,八字上的文字必须是偶数,如果是奇数,要设法增减成偶数,因此一般八字的写法都有一定的格式,男的名字后面加上“乾造某某年某某月某某日某某时建生”等字,女的也是一样,写上名字然后加“坤造某某年某某月某某日某某时瑞生”,建瑞两个字就是为了凑成偶数而弹性运用的字,这就是一般所称的“婚仔”,算命先生把男女双方的八字合成一帖,称之为“合婚”。
  次为“送定”,即订“婚约”。男方由媒 人陪同到女家,送金银首饰等礼品,女方以礼回赠。
  然后是“完聘”,又称“大聘”。男方由媒人陪同,送婚书、聘金等到女家,女家则将坤书交给媒人,这才算正式订婚。订婚后,女方请吃订婚宴。吃完后,男方的亲戚应抹抹嘴自已悄悄离去,而女方也应故做不知情地照旧谈天,忌讳说“送”、“顺走”或者“再见”,否则不吉利。因为台湾的“送”、“走”常表示死亡、丧事,而“再见”又会令人想起“再见到一次”,恐怕引出“再婚”的霉头。
  四为“请期”,即决定结婚日期,由媒人请算命先生选定吉日,男家将“亲迎书”、“礼书”附礼品送到女家,女家以返书及衣物回礼;最后才是‘亲迎”,即正式“成婚”。台湾民间举行婚礼,通常大都忌在四月、五月、六月、七月、九月这几个月内举行。因为四月的“四”字与“死”字同音;而五月的“五”字与“无”宇同音,这个月结婚有不生育之虞;六月是一年之半,如在这个月结婚,就有“半年新娘”之称,担心不能白头偕老;七月是民俗中的“鬼月”,如在这个月结婚,就如娶到“鬼新娘”;而九月的“九”字与“狗”同音,因而也尽量避之,以免有“狗新娘”之称。
  成婚当日,大体如闽南旧俗,但也有不少独特习俗:如新娘上花轿时,女家要波一碗水在轿上,以示女儿嫁出如“波出去的水”,企求婚姻美满,不会发生休弃之事;轿旁系一棵带根叶的表竹(俗称“踏脚青”),以求女儿嫁到婆家后全家福气安泰,并表示新娘是初嫁而非再嫁;花轿后面还需挂一米筛,据说可“避邪招福”;花轿抬出不远,新娘要丢把折扇或手帕、钥匙之类,表示从此不再归娘家;如路遇其他花轿,双方媒人以人造花互赠,据说这样可以避免 “喜冲喜”的不吉之兆。
  花轿到了男方家还有许多讲究,如“过米筛”,即新娘下轿后,由一妇人一手牵新娘,一手举米筛罩在新娘头顶上方,现多改用雨伞,以示新郎压服新娘,以免日后“俱内”;“踩破瓦”,即新娘入门,要用力跌破男家预先放置的一片新瓦,以示“破邪”(台语“破邪”与 “破瓦”相近);“过火盆”,即跨过一盛有炭火的火盆,以生“吉祥”、日子越过越红火之意。做过这许多功课之后,才是拜天地高堂、入洞房、宴宾客等等。洞房花烛之夜,新娘不能进厨房取水沐浴,须由女童代为取水;并选一生肖属龙或蛇的男童,在喜床上打滚,祝新婚夫妇早生贵子;上床时,新郎要把自己的鞋放在新娘踩不到的地方,衣衫也要放在新娘的衣服上边,否则据说万一不幸鞋被新娘踩到或衣服放得不对,新郎会一辈子怕老婆云云,名堂甚多。
  归宁
  新娘出嫁后数日内由新郎陪同第一次回娘家,俗称“归宁”。当日,新婚夫妇须由娘家弟妹前来迎接;须在日落前返回男家,据说这样才能有望生男孩。临行娘家要送雏鸡一对,俗称“弓路鸡”。这一对鸡必须健壮无病,是即将下蛋的母鸡和刚会打鸣的公鸡。到了出嫁这天,父母扯两条九尺长的红绳,一头绑住母鸡的脚,一头捆住公鸡的脚,然后放在一个大的新饭篮中,由女傧相象护送贵宾似地带到新郎家。进门后则称“公婆鸡”,或“夫妻鸡”用意是预祝新婚夫妻和睦相处,恩爱到老。而那九尺红绳则隐喻“长久(九)”之意。当新娘入洞房后,媒人或大姑大嫂赶紧上前松绑,将“公婆鸡’放到婚床底下,此时,围观者就像看精彩节目一样兴奋无比地看着,是公鸡先出来呢,还是母鸡先露面。为了诱鸡出来,习惯在床前撒一把米,如果“鸡公”先出来则满场喝彩:这预示着头胎生男孩。倘若‘鸡母”先行一步,人们自然也有吉语:先生阿姐再招弟。大家在这种欢乐吉祥的气氛中把婚礼推向高潮,可见这对鸡在婚礼中起了民俗演员的作用。因此,对这种鸡无论如何是要养好护好的,甚至自然死亡后,主人也不忍食,要“厚葬”人土。还有种说法是,怕女儿忘了娘家,让鸡给女儿带路。嫁还要另送带叶的红甘蔗两支,带回男家种植,以求子孙繁茂等等。

订婚礼俗记要
订婚又称“文定”,昔称“纳吉”及“纳徵”,订婚虽然不像结婚般繁复,但传统习俗仍非常重视,男女双方均需准备若干礼品,其过程如下:

·新郎先在家行完家祭,而后与媒人同乘一车前往女方家迎娶。下了车,进了门,红包可跑不掉哦!
(一)贡礼官:俗称“押箱先生”,专门负责送礼行聘事宜。贡礼官必须控制人数(凑成双数)、车辆(六辆或十二辆)、聘金(双数且用红纸包装妥当)、六件礼。
(二)家祭:出发前往女方家纳采之前,男方先行在家行祭祖仪式,这时将纳采所用之“盒仔饼”或大饼,上香祭告列祖列宋,将前往某处女方家下聘,请示列祖列宗保佑这段姻椽美满幸福。
(三)出发:行完家祭后,贡礼官负责将所有聘礼搬上车,新郎与媒人同乘一事,前往女家。
(四)红包:出发前贡礼宫除了打理人数、车数、聘礼外,也得提醒新郎多准备红包。如:前来开新郎车门的舅爹、“压桌”、六名随去的亲人都需备有新娘见面礼、捧洗脸水的女方新友、媒婆礼。
· 订下终身后如何下聘
“吃米香,嫁好婿”,六礼中要有米香饼。
·为什么要准备四色糖呢?
是象征新人甜甜蜜蜜,白头到老的意思。
聘礼不仅代表男方报答女方家长的心意,感谢女方家含辛茹苦抚养即将过门的新嫁娘,同时也代表了男方的面子。所以大多数都愿意添置得风风光光、体体面面,而且每件聘礼也都包含了讨吉利、增圆满的象征意义。
聘礼通常分简单的六件礼或讲究的十二件礼,聘礼的多寡依照个人的预算安排,同时不妨托媒人向女方家长请教,询问女方意见,做个两全其美的排场。
·男婚女嫁正式登场
霹哩叭啦!鞭炮声响起,男方迎娶的人到啦!当天要进行祭祖、奉茶,直到戴上牵手到白头的戒指后才算礼成。
·大礼过后,女方如何回礼?
中国人一向讲究“礼尚往来”,在男方过大礼后,女方自然也要备回礼,可不能让男方空手而归啊。

汉族--婚俗

过去汉族青年的婚姻多由父母包办,大都是父母从小就给订了婚,有的还指腹为婚,即孩子还未出生,双方父母就为他们确立婚姻关系。
同姓不婚:即同一姓之男女不相嫁娶,始于西周初期,是周民族实行族外婚时遗留下的规定。春秋时,人们同姓婚会造成后代畸型及不育已有进一步认识,但同姓婚配仍在贵族中时有发生。战国后,以氏为姓,汉代以后,姓氏不分,因而同姓不婚多有不禁。至唐代,对同姓婚又循古制,予以禁止。宋、元一宗唐律,同姓为婚乾杖而离之。明、清时地域更大,人口众多,早成为以地域为基础的社会,取代了原先以血缘为基础的氏族。故《明律例》与《清律例》均分同姓、同宗为二,中表面规定两者皆禁止通婚,实际同姓而不同宗也可以结婚。清末册律,将同姓不婚与亲属不婚合并,只禁止同宗结婚。
订婚前要请媒人到女家去求婚。订婚时,由男方给女方一些财物作“订礼”,结婚时女方也要带给男家很多财物,叫“陪嫁”。
举行婚礼那天,新郎要坐上礼车或花轿,到女家去"迎亲",礼车或花轿前边有乐队。新娘被迎进男家后,要参拜天地和父母。礼毕,新婚夫妻入洞房。这时男家设宴款待前来贺喜的亲朋。有的地方还有闹洞房、听壁脚的习惯。
查日子:汉族婚姻风俗。又称报日子。流行于广西多数县乡。农村议婚订婚的一个步骤。男女青年相识了解后,禀告父母,托媒沟通,男方给女方送彩礼,然后定婚期。
旧时多先请算命先生排“八字”,如命相相合才进行。有些地方双方家长相会为子女订婚。如全州县一带,双方意见一致后,媒人代男方送酒肉衣料给女方,约定日期陪同女方家长和舅舅到男家相会,男方设宴款待。小伙子执壶斟酒,先敬女方舅舅后敬自家舅舅,然后先客后主依序敬酒。双方商定婚期,订婚告成。尔后男女送女方重礼、聘金,女方准备嫁妆,男方准备家具,依期举行婚礼。如女方催婚,便做一对糯米粑(俗称“团圆粑”)送到男家,男方心领神会,盛情款待并请左邻右舍陪客。一般均尊重女方倡议将婚期提前。
贺郎歌: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桂东北兴安县一带。拜堂、晚宴后,亲友簇拥新郎于正厅,唱贺郎歌。即兴现编贺词,也有戏谑、诙谐之词。亲友唱一首,新郎饮一杯酒。唱到半夜,送新郎入洞房。女歌手闭门以待,男女对唱《开门歌》,尽兴方开门。进门后唱歌闹房,由“恭贺新郎酒一杯”唱到“十杯”,新郎依次由1饮到10杯(酒力不胜者可由男歌手代饮)。然后唱《交欢酒》,新人双双同饮一杯。最后歌手扣门唱《扣门歌》以结束婚礼。
坐红堂: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桂东北全州县一带,男女青年结婚前夕分别在自家祭祖并接受尊长训诫。新娘穿红挂饰,由同班姐妹相伴,端坐堂屋细声委婉唱《哭嫁歌》,念父母恩,叙姐妹情。姐妹们叮嘱新娘过门后孝敬老人、和睦兄弟姐妹,赞新郎俊秀勤劳。当新娘诉说不如意的心事时,姐妹们多方劝慰。唱到深夜衣依依告别并赠礼品。新郎亦由同班兄弟相伴坐在自家正厅,接受长辈勤俭理家,为人处世之教。教导结束老人退堂,小伙子们说笑打诨追新郎,欢乐深夜方散。
讨钥匙: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桂东北全州县一带。新娘之嫁钥匙,由其年幼弟妹或侄男女中任“送亲郎”掌管。拜堂前,新郎向送亲郎送封包讨钥匙,以便拜堂后打开箱子,展示其中谷米钱物,象征婚后五谷丰登、家庭富裕。送亲郎嫌少不接,新郎多次添加。送亲郎收下封包,新郎讨得钥匙后,欢欢喜喜与新娘拜堂。
看屋:汉族婚俗之一,农村议婚中的一个重要程序。又名看家门、查家。流行于广西多数县乡。届时女方和两位称为“陪姑”的姑娘在10多位亲友的陪同下,到男女查访家况(也有女方本人不去的)。男方设宴款待。媒人介绍议婚双方相识。女方亲友代提财礼要求,男方当时通常一概应承,并赠诸宾客“行脚钱”。次日,双方通过媒人细议。有些地方还允许进入议婚男子内室翻箱倒柜察真情实况,之后再通过媒人议婚。
黑房抢亲: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桂东贺县一带。在下程山区,新娘哭嫁两天两夜后,过门之日清早与女伴们同藏黑房。男女迎亲队伍到达后,新娘的兄长(或堂兄表哥)和亲威中的男青年破门而入。女伴掷沙子挥竹枝抵抗。抢者力图将女伴们拖出门外以排除干扰。如两个抢者败阵,则增到4人乃至10多人,直到把新娘强背出门。再由男方迎亲队中的两个(或4个)女子轮流背新娘到郎家。抢亲角逐中,男给女抹锅烟墨,女撕男衣衫,使古抢婚遗风演变为男女青年的打闹嬉戏。
拜堂彩语: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广西多数县乡。婚礼中的一个重要程序。常由新郎的舅舅点燃供桌上的一对喜烛,并说彩话贺喜祈福。如桂东贺县一带常用彩语:“龙独光光,高照华堂,夫妻并寿,福禄成双”、“手拿花红丈二长,恭喜外甥娶新娘,鸾凤和鸣添福寿,夫妻和睦百年长。”祝词说完后,新郎新娘拜天地、祖宗,并对拜成亲。
回门:旧时汉族婚姻风俗。即成婚后三、六、七、九、十日或满月,女婿携礼品,随新娘返回娘家,拜蝎妻子子的父母及亲属。自亲迎始的成婿之礼,至此完成。此俗起于上古,泛称“归宁”,为婚后回家探视父母之意。后世各地名称不一,宋代称“拜门”,清代北方称“双回门”南方称“会亲”,河北某些地区称“唤姑爷”,杭州称“回郎”。近代通鲍在婚后第三天,又称“三朝回门”。此为婚事的最后一项仪式,有女儿不忘父母养育之恩赐,女婿感谢岳父母及新婚夫妇恩爱和美等意义,一般,女家皆设宴款待,新女婿入席上座,由女族尊长陪饮。新婚夫妇或当日返回,或留住数日,若留住时,则不同宿一室。

大嫁将有更盛大,通常是基于以下五个步骤:一是“问,议婚,男女互换庚帖的名字,算命先生看适合结婚双方(台湾俗,夫妇年龄差3岁或6岁的禁忌),这是共八个于字符是1英寸宽,8英寸长的红纸,上的男性的出生日期女性当事人。八字,男性和女性分别交易所的字符从房子正厅神佛祖先牌位,烧香拜佛,在这三天中,这个事件发生了口角,盗窃文物的破坏,它被认为是一个不好的预兆,会谈论有关婚姻已成为。三天之内,如果家里无事,那么男人的耿糊送女人回家,在家接受的女性,或占卜相除法,或同意占卜

“大娶”则要隆重得多,一般按以下五个程序进行:先是“问名”,即“议婚”,男女互换庚帖,请算命先生看双方是否适宜结婚(台俗、,夫妇年龄相差三岁或六岁是忌讳),也就是合八宇。八字是一张宽1寸、长8寸的红纸,上有男女当事人的出生年月日。交换八字以后,男女两家分别将八字放在自宅正厅的神佛祖先牌位之前,并烧香拜佛。在这三天之中,这家中如果发生了口角、窃盗、器物毁坏等事,就被认为是一种不祥之兆,这桩婚事也就谈不成了。三日内若家中平安无事,则将男方的庚贴送女家,女家接受之后,或问卜于相师,或即表示同意合婚

汉族的结婚习俗也非常多,根据各个地区的不同所以风俗也不一样


结婚风俗
最后歌手扣门唱《扣门歌》以结束婚礼。坐红堂: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桂东北全州县一带,男女青年结婚前夕分别在自家祭祖并接受尊长训诫。新娘穿红挂饰,由同班姐妹相伴,端坐堂屋细声委婉唱《哭嫁歌》,念父母恩,叙姐妹情。姐妹们叮嘱新娘过门后孝敬老人、和睦兄弟姐妹,赞新郎俊秀勤劳。当新娘诉说不如意的心事时,姐妹们...

中国古时候的婚礼习俗和来源?
历史沧澜来回答,婚礼习俗传统的主要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而来源,汉族主要是在历史的演进中逐渐发展的。一、婚礼的历史沿革 原始社会末期:从相传始于伏羲时代的定婚"以俪皮(成对的鹿皮)为礼"夏商时: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于堂"。周代:所具备的完整的"六礼",纳采...

东北农村婚礼通常有哪些习俗?
贺郎歌: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桂东北兴安县一带。拜堂、晚宴后,亲友簇拥新郎于正厅,唱贺郎歌。即兴现编贺词,也有戏谑、诙谐之词。亲友唱一首,新郎饮一杯酒。唱到半夜,送新郎入洞房。女歌手闭门以待,男女对唱《开门歌》 ,尽兴方开门。进门后唱歌闹房,由"恭贺新郎酒一杯"唱到"十杯",新郎...

结婚风俗的结婚习俗
中国传统习俗里:结婚习俗大全 网页链接 传统系统:送亲 双方父母见面 结婚藏鞋 结婚点蜡烛 说媒 结婚改口费 结婚滚床 结婚滚床:八字合婚 本命年结婚 结婚吉日 结婚冲喜 领证吉日 各地习俗: 不同民族结婚 世界各国结婚习俗 禁忌习俗: 参加婚礼禁忌 国外婚礼禁忌 结婚当天的禁忌 ...

汉族的风俗有哪些(汉族的风俗有哪些节日)
中国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桂东北全州县一带。新娘之嫁钥匙,由其年幼弟妹或侄男女中任“送亲郎”掌管。拜堂前,新郎向送亲郎送封包讨钥匙,以便拜堂后打开箱子,展示其中谷米钱物,象征婚后五谷丰登、家庭富裕。送亲郎嫌少不接,新郎多次添加。送亲郎收下封包,新郎讨得钥匙后,欢欢喜喜与新娘拜堂。看屋中国汉族婚俗之一,...

汉族民风民俗的资料
(3)小伙子执壶斟酒,先敬女方舅舅后敬自家舅舅,然后先客后主依序敬酒。双方商定婚期,订婚告成。尔后男女送女方重礼、聘金,女方准备嫁妆,男方准备家具,依期举行婚礼。3、贺郎歌 (1)中国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桂东北兴安县一带。拜堂、晚宴后,亲友簇拥新郎于正厅,唱贺郎歌。即兴现编贺词,也有...

广东结婚拜神怎么拜的
1.结婚拜堂怎么拜 拜堂又知称拜天地。汉族婚姻习俗,起源约在北宋时期。流行于全国各地。在举行婚礼时,新郎新娘参拜天地后,复拜祖先及男方父母、尊长的仪式。 也有将拜天地、拜祖先及父母和夫妻对拜都统称为拜堂。 拜堂 新郎、新娘进门后,接着就要“拜堂”,又称“拜天地”。拜堂的地方一般在洞房门前,设一张供桌...

山西临汾的结婚风俗是怎样的?
你可以参考http:\/\/www.linfenhunqing.cn\/hlxts\/index_1.htm 山西临汾等地结婚风俗 结婚安排程序表 一、 婚前准备 1.定结婚日子 2.领结婚证 3.确定参加婚礼人数及桌数 4.预定饭店 5.发放邀请书、印制邀请书 6.准备对联 幅 准备红喜字大 对、小 对 准备拉花 个 准备帐本 本 准备烟 条...

婚礼风俗描写作文800字
实际上各地区民间约定成俗的婚礼习俗并不完全为这六礼所限,它将相亲、订婚阶段的过程简化,比如,将请期并于纳吉中。而亲迎之后新郎新娘喝交杯酒、闹洞房和婚后的“回门”等仪礼过程受到更加的重视 。 在我的家乡,婚礼习俗是这样的:男方下帖,下帖的基本步骤是:男家经媒人之手取得女方的生辰八字后,放在家中一个具有...

汉族民风民俗有那些?
1、婚姻:汉族通行一夫一妻制婚姻(见一夫一妻制家庭),家庭婚姻以牢固稳定著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废除封建家长制,妇女地位提高,与男子享有平等权利。以注重礼仪,尊长爱幼为美德。2、丧葬 丧葬过去通行土葬,现在大城市已通行火葬,在中小城市和部分农村也逐渐推行火葬。3、饮食 饮食以米、面为...

新兴县19671214446: 我们汉族的结婚习俗到底是什么? -
上界泰吡: 中国是礼仪之邦,结婚这么大的事情当然礼数是少不了的.汉族的婚礼是从求亲开始的,包括求亲、定亲和成亲(婚礼)三个部分.其实咱们老百姓的婚礼也差不多这样,越讲究的就跟老祖宗越接近罢了. 首先是求亲.古代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

新兴县19671214446: 汉族传统婚姻习俗有那些礼节? -
上界泰吡: 汉族传统婚姻习俗 求 婚 南宁汉族居民的男子长至十七八岁,家长就托媒妁为儿子筹谋婚事.其婚姻的条件首先重门当户对,即所谓“木门对木门,竹门对竹门”;其次重年龄相近(一般男大女1岁—3岁为宜);再次重才貌双全.经媒妁介绍...

新兴县19671214446: 结婚都有那些习俗?(我是汉族,黑龙江地区的) -
上界泰吡: 汉族 结婚前夕 祭拜:男方在婚礼前一天要祭拜天地祖先,告知有婚事要举行. 安庆礼:依八字、房屋座向……拜母床. 结婚当天 祭祖:男方出门迎娶前,应先祭祖. 迎亲:迎亲车队以双数为佳,六的倍数最佳. 燃炮:迎亲礼车应於途中一路...

新兴县19671214446: 汉族婚姻习俗30字 -
上界泰吡: 订亲:媒人提亲后,若男女双方八字相夹,没有相冲,便互相交换两家的庚谱,作订亲的凭据.过大礼:在婚前十五至二十天,男方择定良辰吉日,携带礼金和多种礼品送到女家.安床:在婚礼前数天由好命佬将新床搬至适当位置.然后,在婚礼之前,再由好命婆负责铺床,将床褥、床单及龙凤被等铺在床上,并撤上各式喜果,如红枣、桂圆、荔枝干、红绿豆及利是.安床后任何人皆不得进入新房及触碰新床,直至新人于结婚当晚进房为止.嫁妆:在女方收到大礼后,女方的妆套要在婚礼的前一天之前送到男方家.嫁妆是女方家身份与财富的象征.祭祖:出门迎娶新娘之前,男方要先祭拜祖先,禀告婚事已定,祈求保佑.

新兴县19671214446: 中国古代婚礼“六礼” -
上界泰吡: 六礼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1、纳采:古代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全国许多地区.“六礼”中的第一礼.男方欲与女方结亲,男家遣媒妁往女家提亲,送礼求婚. 2、问名:男家行纳采礼后,再托媒人询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

新兴县19671214446: 现在汉族婚俗都有什么啊?因为小女子我快要结婚了,所以想打听一下^
上界泰吡: 汉族婚俗,现行一夫一妻制,废除了过去封建统治阶级实行的一夫多妻制以及典妻、租妻等陋俗. 过去,汉族婚姻的缔结是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决定,具体有纳采(...

新兴县19671214446: 定亲的汉族民俗 -
上界泰吡: 定亲在中国古代婚礼“六礼”一般含有纳吉、纳征、请期三项. 古代的汉族婚俗讲究“六礼'.所谓的六礼, 指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按现今的语言来解释,纳彩是择配、提亲的意思.也就是俗话所说的“说媒”.问名,即...

新兴县19671214446: 各地方的婚礼习俗都是怎样的? -
上界泰吡: 汉族--婚俗过去汉族青年的婚姻多由父母包办,大都是父母从小就给订了婚,有的还指腹为婚,即孩子还未出生,双方父母就为他们确立婚姻关系. 同姓不婚:即同一姓之男女不相嫁娶,始于西周初期,是周民族实行族外婚时遗留下...

新兴县19671214446: 结婚有那些传统礼节? -
上界泰吡: 温馨提示汉族--婚俗过去汉族青年的婚姻多由父母包办,大都是父母从小就给订了婚,有的还指腹为婚,即孩子还未出生,双方父母就为他们确立婚姻关系.同姓不婚:即同一姓之男女不相嫁娶,始于西周...

新兴县19671214446: 汉族新时代的婚俗有何特点? -
上界泰吡: 汉族先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因此夫妻结合的礼仪称为“昏礼”,后来演化为婚礼.汉族人认为红是吉祥的象征,所以传统婚礼习俗总以大红色烘托着喜庆、热烈的气氛.吉祥、祝福、孝敬成为婚礼上的主旨,几乎婚礼...

你可能想看的相关专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