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后唐朝人口是贞观的两倍之多,为何还一蹶不振了?

作者&投稿:敛田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为什么安史之乱后唐朝一蹶不振~

纵观唐朝289年的统治史,经历了盛唐、中唐、晚唐三个历史时期,而唐朝从唐玄宗李隆基天宝末年开始就进入了衰退期,在这个时期内唐玄宗任用李林甫和杨国忠这两个奸相,弄得朝政腐败、边疆不安、战乱频发,终于在唐玄宗天宝末年,爆发了历史上有名的“安史之乱”,使得唐朝在以后的近100多年间国力每况愈下.造成这方面的原因是多样的,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有唐朝统治者自身的原因,但是唐朝的藩镇制度可以说是造成唐朝不断内乱,战争频发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可以说,藩镇制度是唐王朝在军事上的一个败笔,在这些藩镇中,节度使父死子继、自辟僚属、财政自治、掌控军队.而各个藩镇之间,为了各自利益,还经常爆发战争,使国家处于长期战乱之中.直接的导致了唐朝中央政权的弱化和地方政权的坐大,地方的节度使凭借着手中的权力,不服从中央的政令.而唐朝政府更是无力的对付这些个割据的藩镇,最后倒至亡国.
藩镇制度可以说是自古就有之,但是在前朝历代没有一个朝代能发展到像唐朝这样中央无法控制的局面,在唐朝时期,藩镇的设立是为了抵御外敌而设立的,藩镇的最高长官就是节度使,其实在唐玄宗李隆基之前的高祖、太宗、高宗、武后时期,并没有大规模的设立藩镇节度使的制度,那时节度使只是一个临时的官职,这一点我们在看“神探狄仁杰”时就能明白了,节度使之前的名称通常称为行军总管或经略大使或是处置使,在看“神探狄仁杰”时我人可以经常的看到武则天给狄仁杰的官职就是什么幽州经略大使或是处置使,或是凉州经略大使或是处置使,并节制地方军事.这就是早期节度使的名称.
唐朝大量的设置节度使的时期正是在唐玄宗时期开始的,在前期唐玄宗设置了平卢、范阳、河东、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四镇、北庭伊西八个节度使区,加上剑南、岭南共为十镇,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节度使的制度已经被完全固化下来了,节度使当时是地方的最高的军政长官,享有兼管内调度军需之支度使及管理屯田之营田使.天宝后,又兼所在道监督州县之采采访使,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更让人惊讶的是一个地方的节度使又常常是一个人兼任两至三镇,多者达四镇的节度使,像发动安史之乱的安禄山,自己一个人就兼任了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威权之重,超过了以前任何的一种官职,而且节度使可以自己设置自己的副手和幕僚,然后上报中央,而节度使辖区内的所有州县长吏虽由中央任命,而实际则听命于节镇.所以说当时的节度使就是在唐朝中央政府之外的一个独立的王国.
在安禄山发动了安史之乱之后,唐王朝中央为了抵御叛军进攻,所以就把军镇制度扩展到了内地,唐王朝在最重要的州设立节度使,并且让节度使指挥几个州的军事;较次要的州设立防御使或团练使,以扼守军事要地.于是在今陕西、山西、河南、安徽、山东、江苏、湖北等地出现不少节度使、防御使、团练使等大小军镇.后来又扩充到全国.构成唐代后期所谓藩镇.因为藩镇的节度使们掌握着本藩镇内的最高的军事和行政权力,所以在他们逐渐的坐大以后,就有些藩镇开始不服从唐朝中央政府的管制了.这些藩镇倚仗自己实力对中央跋扈不驯、甚至举行叛乱的短期割据者.从唐代宗李豫开始到唐德宗李适,是藩镇割据形成发展时期.这就是唐朝最为有名的“藩镇割据”.
这些藩镇名义上虽然是受唐朝中央政府的管制,实则是自己各霸一方,不服从中央的政命,形成了自己的独立王国,朝廷进一步失去对地方的控制,节度使林立,他们拥兵自雄,互相兼并.中央的政令在他们那里失去了效用.更有甚者还发动针对中央的叛乱.在唐德宗时期,面对越来越强大的各地节度使,唐德宗也试图削弱藩镇割据实力,加强中央集权,但由于措施失当,反而引起节度使的反抗.后来节度使梁崇义发生叛,随后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又据镇反叛,自称建兴王,并联合已称王的淄青、魏博、成德、卢龙四镇节度使抗拒中央.再后来朔方节度使李怀光也叛乱,弄得德宗皇帝先是逃到了奉天,后来又逃到了梁州.后来勉强的平定了这几次叛乱,在此基础上唐德宗但是唐朝中央政府再也无力控制各地的不断做大的藩镇了.于是唐德宗在无奈的情况下发布了《罪己诏》,首次明确的声明不再约束各地的藩镇,对其姑息迁就.从此,唐王朝的中央权力进一步削弱.而各地藩镇则乘机不断的发展壮大.
但是在唐朝的皇帝中也出了一位对付藩镇割据的比较有作为的皇帝,他就是唐宪宗,面对着越来越做大的各地藩镇,宪宗继位后,着手开始对各地割据的藩镇开展了一系列讨伐的战争,宪宗继位的第二年就开始对西川节度副使刘朋开战,并且获得了胜利,同年夏绥杨惠琳不肯交出他的兵权,并且发动叛乱,宪宗也对他作战,杨惠琳战败被杀.807年讨伐镇海节度使李锜,813年魏博节度使田兴规伏唐朝,813年他开始对抗拒唐朝的成德节度使王承宗作战,但没有能够获胜,从815年到817年他平定了淮西吴元济的叛乱.这些成果被称为“元和中兴”.吴元济被平定后,在这个时期内,这是藩镇势力和唐朝中央的一次大决战.经过一系列的战争,唐朝中央取得了胜利,长期割据的局面似乎都解决了.全国所有的藩镇名义上全部规伏唐朝.
但是宪宗皇帝的这一系列的成果,也并没有持续多长的时间,一些地方的藩镇又开始发动规模不等的叛乱了,在这种情况下,唐朝继位的新皇帝也没有宪宗皇帝那样的气魄和胆量,使之一些个藩镇重新又坐大并与朝廷分庭抗礼.特别是在唐昭宗即位后,由于政局腐败、民不聊生,各地的农民起义不断的涌现,像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甚至打进了首都长安,赶跑了唐朝的皇帝.在这种情况下,唐朝中央政府不得不又一次的向各地的藩镇妥协,答应他们的条件,让藩镇去平叛,而各地的藩镇则趁着平定农民起义的大好机会逐渐扩大自己的实力,发展自己的力量,藩镇的实力在这一时期,首次的超过了中央的实力,唐朝政府已经名存实亡,唐昭宗根本没有实权.在这些藩镇中实力发展最快的还是朱温了,后来,唐昭宗被当时最大的藩镇朱温控制着.朱温为了灭亡唐朝,自己做皇帝,先杀掉宫里所有宦官,再不顾大臣反对迁都洛阳,接着镇压各地藩镇,最后又于天佑元年(904年)杀害了唐昭宗.另立了唐哀帝,而唐哀帝不过是藩镇手中的一个傀儡皇帝而已.唐天佑四年(907年),朱温见废帝灭唐时机已到,便先将唐朝朝臣全部杀光,接著又废哀帝为济阴王,自己做皇帝,唐哀帝也在被废后次年,即开平二年(908年),被朱温毒死.
所以说在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是导致唐朝衰落的最为重要原因之一,由于各地藩镇实力和力量强大,唐朝中央政权已经变得虚弱无力,几位皇帝几次企图削弱藩镇权力的努力,不仅没有达到目的,还消耗了唐朝中央政府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削弱了本身的实力,以至于使国家再没有能力与各地藩镇较量.与此同时,与唐政府中央力量下降形成明显对比的是,各地藩镇的力量却越来越强,藩镇割据更加无法控制.在无奈的情况下唐朝中央也只能听之任之,只求自保,通过仅有的几个直接控制区域,艰难维持“大唐帝国”的统治.维持着表面上的统一,就这样,唐朝由强转衰,始于藩镇割据,最后唐朝灭亡,也是始于藩镇割据.

唐朝“安史之乱”爆发之前,唐朝是一派繁荣昌盛的盛世景象。
杜甫曾在他的诗中描写那是的情景:“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这样的盛世美景,在整个封建时代,都是很难找到的。
既然开元年间的大唐王朝是那样的强盛,可为什么“安史之乱”一闹,那么强盛的大唐王朝,一下就衰败了呢?就像开元年间的盛世,是做的一个梦一样。这是怎么回事呢?

(安史之乱)
我认为,“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就迅速衰落,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唐朝的农耕经济薄弱,经不起折腾。
唐朝虽说在开元年间进入了盛世。但这个盛世是农业文明的盛世。
农业文明产生盛世其实很简单,只需要有几年十多年的风调雨顺,加上天下安定,粮食生产就能够上去。有了粮食生产,就有盛世的模样。

唐玄宗上台以后,还算励精图治,同时,没有搞过大兴修建,没有开拓过边关,没有怎么动用过军队和北方游牧民族打仗,所以,也就十多年,这样的盛世就出现了。
但是,这样的盛世显然是很薄弱的,经不起折腾的。“安史之乱”爆发后,老百姓就参与打仗了,不可能安心进行农业生产了。同时,因为兵火四起,无论对庄稼,还是对老百姓的不动产,所产生的破坏都是很大的。因此,那种脆薄的繁荣,显然是经不起这样的折腾的。

二、天宝年间盛世已经遭破坏,“安史之乱”是最后一根稻草。
虽然经过开元年间的积累,唐朝进入了盛世。但实际上,从天宝年间开始,唐玄宗就好大喜功,不断地开边。不断聚集兵力,和突厥等北方游牧民族开战。实际上,这种战争,已经大大地消耗了唐王朝的国力,已经把开元年间的积蓄,消耗得差不多了。也就是说,社会已经进入崩溃的边缘。而“安史之乱”不过是一根导火线,是最后一根稻草而已。
三、“安史之乱”后,唐王朝没有恢复期。

因为中央权力被藩镇大大削弱,使得唐朝政府无法安心的发展提高国力,所以安史之乱之后人口虽然增加了,唐朝却就此衰败。

安史之乱时是唐朝中后期的一场劫难,时间跨度为七年之多。这场战乱波及甚广,安徽、河南、山东等六个省都包括其中。在古代战乱是人口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安史之乱之后,唐朝的人口却成倍的增长了。然而人口虽然增长,唐朝国运却难以恢复从前,自此一蹶不振,再难见到盛唐荣光。

安史之乱之所以成为唐朝兴衰的转折点是因为这场战争暴露了唐朝的很多问题,并且已经到了无法补救的地步。这个问题要从唐朝初期说起,初唐建立不久就迎来了死敌突厥,但由于唐朝军队善于骑射,战斗力强悍,所以将突厥打败。

然而一朝天子一朝臣,换了君王后,唐朝政权对边境的政策渐渐改变,由原来的主动出击,到之后的被动防御。这就让唐朝周边的大小部落势力渐渐又想要搞事情。为了防止边境再次动乱,唐朝政权积极改变边境的军事结构,形成了大的军师集团。这个时候的唐朝政权还是有办法制约边境军事集团的。

然而,随着均田制不断瓦解崩溃,这种情况发生了转变。特别是在有战争需求的情况下,唐朝君王不得不给予军事集团更大的权利,其中允许军镇屯田就是致命权利之一。首先对外来说,节度使的军事实力和权力增强了,有利的震慑了边境部落的气焰。但同时对内来说,节度使的权利过于庞大,形成了一个个独立于中央的小型政权。

安史之乱恰恰是这个问题的导火索,可以说为节度使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所以从安史之乱之后,唐朝中央的权利被重重的削弱了,而且还要防备周边藩镇的军事威胁,自然没有时间精力再去搞生产,发展民生和经济,唐朝自此也是一蹶不振。



因为安史之乱后已经是唐朝的末期,那个时候各种阶级矛盾已经出现。各州节度使的贪污腐败行为,已经到了极端。人们已经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周边的小国也暂露头角,试图挑起战乱。军队也没有得到很好的管理,因此,让唐朝从鼎盛时期走向了衰退。

因为安史之乱后,藩镇节度使不断做大发展成地区割据势力,导致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减弱。唐朝皇帝根本没有实权调动节度使。所以即使人口增加,唐朝的国力还是一蹶不振。

人口增加,但是社会的设施,制度都发生了变化,战乱之后很多人都还没有缓过神来。


求安史之乱前后中国人口
唐朝安史之乱后的肃宗乾元三年,也就是公历760年,全国各州上报的户口为2933174户,大致为1600万的人口数量,同安史之乱前的玄宗天宝十三年各州上报的人口数量5200万相比,当时人口损失大致也就是3600万这个数字。户数损失率高达67.1%,人口损失率高达67.9%。二、...

安史之乱后唐朝人口剩多少
管口总五千二百九十一万九千三百九,不课口四千四百七十万九百八十八,课口八百二十万八千三百二十一。此国家之极盛也。按后汉自建武初至桓帝永寿三年,凡百三十年,有户千六十七万。按自周武帝建德六年平齐,至隋文帝开皇九年灭陈,凡十四年,然后车书混一,甲兵方息。至大业二年,凡十八年,有户八...

唐朝经济研究之四:中后期至五代的人口探究
安史之乱后,唐朝人口约3576万。以天宝元年(742年)的户籍统计为基础,户籍人口5098万,比天宝15年少200万,4%的差异暂不考虑,其中: 1)北方,1521万。原有492万户,人口3042万,按50%折损率估算。安史之乱后,北方有户籍246万,人口1521万。 2)南方,2055万。户籍405万,人口2055万。 因此,全国共有651万户,人口3576...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的在编人口减少了多少?在战争中死去的人数量大概有多少...
安史之乱后唐朝人口减少300万,其中死去的应少于此数,因为战后就是藩镇割据的开始,各地人口统计自然是报少不报多,有历史学家估计大概有200万左右死亡,其中半数是士兵,半数是百姓。安史之乱是一次有计划、有步骤的政治反叛,发动者安禄山家族和后继者史思明家族都是以攫取皇位,莅临天下为目的,所以...

中国在唐朝时有多少人口 ?
安史之乱后,因藩镇割据及户籍统计和管理混乱废弛,户口数不符合实际情况,据学者分析广德二年(764年)全国人口至少有4600万到4700万左右,晚唐人口峰值达六千万左右。现代学者们普遍认为唐朝的人口峰值出现在唐玄宗天宝十三年至十四年间(754年-755年),因学者考虑到佃农、隐户、奴仆、士兵、僧道、...

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实力真的由盛转衰?
安史之乱后,唐朝实力真的由盛转衰。安史之乱以前,唐朝一片繁荣祥和的景象。人口从建国初的200万户上涨到了900万户,都城里各国商人络绎不绝。面积1237万平方公里,控制范围深入中亚地区。海内升平天下无事。安史叛军一路从河北打到长安,唐玄宗被赶到了四川,太子李亨跑到甘肃灵宝继位,收集残兵败将,...

唐朝统治中国多少年 唐朝时期有多少人
又因为是李氏统治,故又叫李唐。自唐朝统一中原之后,文化、制度皆承袭隋朝。唐朝政治开明,其法制发达,通惠四周,对外国人采取“外化人”之制度,在国际上颇负盛名。因此,不断有外国的商人涌入长安,人口剧增。据统计,650年唐朝有380万户人,754年达906.9254万户人,有52880488人人口。天宝年间,全国...

唐朝有多少万人口?
《唐会要》记载:安史之乱前,在册人口为900余万户,人口数量在天宝年间达到8000万余人,五年后,不足150万户。早在盛唐时间,由于唐玄宗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加上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使得大唐天下大治,经济迅速发展,此间的唐朝在各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国力空前强盛,社会经济空前繁荣,人口也...

755到760年唐朝的人口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
755~760年,唐朝的人口急剧的减少。因为这段时间唐朝经历了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剧烈影响,使得人口急剧减少。

简介中国唐朝存在的年代及历史故事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

东西湖区18569097820: 唐朝最多时有多少人口 -
祝菡赛纶: 问题一:唐朝时期全国有多少人口?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有180万户;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有219万户,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户口二百九十万户.只是隋代极盛时(隋世祖大业五年(609年)的全国户口为8,907,536户.)的三分...

东西湖区18569097820: 唐朝的辉煌时期是哪个时期 -
祝菡赛纶: 开元盛世.在这时候,唐朝人口达到了顶峰,共1.4亿人,光长安城就突破了一百万,成为世界上首个人口破百万的大城市,而且经济繁荣,国泰民安,唐玄宗又利用贤相,所以算是最辉煌的时期.

东西湖区18569097820: 唐朝到底有多富有?
祝菡赛纶: 1.货币 唐王朝建立后,迅速出台了自己的铸币政策.武德四年(621年)七月,“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径八分,重二铢四絫,积十文重一两,一千文重六斤四两”.确立了国家铸币的法币地位.同时,又继承魏晋南北朝时期以绢帛为货币...

东西湖区18569097820: 论剑历史网 - 唐朝历史简介唐朝历史主要有哪些内容?论剑历史网 - 唐朝
祝菡赛纶: 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最繁荣,最发达,最开放的时代之一.李渊于618年建立了唐朝,以长安(今陕西西安)...

东西湖区18569097820: 唐朝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如何? -
祝菡赛纶: 这个是从五方面来说唐朝的社会经济: 1.货币 唐王朝建立后,迅速出台了自己的铸币政策.武德四年(621年)七月,“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径八分,重二铢四絫,积十文重一两,一千文重六斤四两”.确立了国家铸币的法币地位.同时...

东西湖区18569097820: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变迁反映了什么问题? -
祝菡赛纶: 经济上:促使中国经济中心南移,在此之后,南方的经济发展程度逐渐超过了北方.政治上:使唐朝由盛转衰,中央政府掌控地方能力迅速下降,地方节度使成了土皇帝,为后来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打下基础,也为后来宋朝的改革埋下伏笔.文化上:诗歌内涵出现变化,安史之乱以前以李白的豪放浪漫和杜甫的雄浑写实为高峰,安史之乱之后,唐诗更加重视对统治者的批判,亦或是讲和情人之间的情情爱爱.词的文学形式逐渐兴起.社会上:安史之乱后,唐朝人口大量削减.说明了:天下大势,分久必合 合久必分的道理.

东西湖区18569097820: 安史之乱之后唐朝怎么样了? -
祝菡赛纶: 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唐时期,进入了晚唐时期. 特点是皇帝不能完全控制国家了,各地的节度使,也就是藩镇成了国中之国,威胁中央,唐朝自此开始衰败下去. 安史之乱评定后,唐朝又延续了将近160年吧,安史之乱后的第一个皇帝是唐肃宗李亨,唐玄宗的太子.

东西湖区18569097820: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
祝菡赛纶:安史之乱对唐王朝的影响可以说是重创,导致鼎盛的大唐王朝迅速衰落并分崩离析. 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1,残酷的战争严重破坏了开元盛世及唐前期积累下的物质基础. 2,人口锐减,土地荒芜,水利失修,“千里萧条”生产能力下降. 唐...

东西湖区18569097820: 为何安史之乱后,唐朝衰落了? -
祝菡赛纶: 首先,战争是很残酷的,它破话了唐朝前期积累下来的物质基础,也直接导致了土地的荒芜、人口的锐减,生产能力的下降.这些对唐朝的经济影响是很大的. 安史之乱导长安失陷,安史之乱爆发的时候,安禄山指挥叛军主力进攻洛阳、潼关,...

东西湖区18569097820: 唐朝时的人口总量大致有多少? -
祝菡赛纶: 650年唐朝统计户380万.705年达到615万户,3714万余口.开元盛世740年,户841.2871万,口4814.3609万.安史之乱前一年的754年,户达906.9254万,口达5288.0488万.安史之乱时期760年户193.3174万,其中不课户117.4592万,口1699.0386万,其中不课口1461.9587万.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