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蕴色受想行识中的识蕴包括不包括第八识阿赖耶识?

作者&投稿:刁顺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五蕴中的识,是指从眼识至阿赖耶识等八课吗?~

你问了一个很好的问题

现在向您娓娓道来,首先肯定的告诉你【若就大乘五位百法而言心法就是“识蕴”】
什么是心法?心法就是八识,又称心王。
请看下去,慢慢解释

什么是“五蕴”呢?“五蕴”换言之就是“身心”,“五蕴”包括色、受、想、行、识;“蕴”是蕴集、积集(集合)之义;我们众生把此身看作“一个”东西,且觉得这个东西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在《金刚经》里面称为“一合相”,就是“一大集合、不可分割”之义。然而佛以智眼照了,观此身并非不可分的一个整体,而是可以分析的,最简单的分法,即是分成“身”与“心”二者。身心再细分,就是“五蕴”,也就是色受想行识。此中所说的“色”就是“身”,其它四蕴就是“心”。身心或五蕴合在一起就是“我”,或“我相”(我的相状、相貌)。

惟有以佛慧来观察,方能对此身心有深入的了解。以佛慧观察,知此身并非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不但如此,而且还可以清清楚楚地分别、了知身心二者之差别与关连,甚至于知道,以作用来看,此“心”又可分析成“受、想、行、识”四大部分,再进一步则可分为“八识”,乃至分成“五位百法”中所陈述的八种心王、五十一种心所法、及二十四种心不相应行法等。因此凡夫所谓的“我”字,实在可以分成“色”(身)、“心”二法,亦即是物质与精神两大“集合”,再详细则可分成五大集合(五蕴);身就是“色蕴”,色蕴又可分为四大及六根;心则可以分成“受、想、行、识”四蕴等,如上所说。为什么把“心”分成四蕴呢?因为心的作用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这四种;事实上,心的“本体”是“识蕴”,“受、想、行”三蕴是心的“用”(作用),而且进而言之,心的各种作用里面,对我们凡夫来讲,最亲切最亲切的莫过于“受”(感受):因为有“受”,所以才有苦、有乐;如果没有受,就没有苦乐可言;若能达到没有苦乐的话,就得到解脱了——也不用解脱了。因为既然没有苦乐,解脱什么?所以在一切心行(心的作用)中,“受”最重要。我们众生这样一辈子苦苦追求,为的是什么呢?就是为了所谓“追求快乐”,一般小老百姓追求快乐,甚至美国宪法也制定“人人皆有追求快乐的自由”;乃至希腊史多噶派(Stoic)的哲学家亦云:“快乐是最大的善”;甚至在佛法中,所谓的“离苦得乐”,还是讲追求快乐,不过佛所说的“快乐”,与世间凡夫及外道所说的“快乐”,名虽同、而义不同;佛所说的快乐是指“涅槃乐”与“菩提乐”,而非吃饭乐、睡觉乐、玩耍乐等等会无常变坏的乐。

因为有“受”(Perception)的关系,所以就有种种感受。“受”可分作三种: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故佛法是很微妙、精细的,也是最繁复的,你要多繁复就有多繁复,繁复到把你层层套住,令你跑不掉。“苦受”是什么呢?违逆于情的叫做苦受,某种感受若违背你的心意,就会起一种“苦受”;顺于你的欲意的,我们就称为乐(乐受):还有一种中性的(Neutral)受,是不苦不乐受,又翻成“舍受”,就是有一种感受,并不是苦、也不是乐,谓之“不苦不乐受”。凡夫人为了得到种种“受”(为我所“消受”),所以有种种追求,而此“受”是怎么来的呢?“受”是由“想”而来的——经云:“一切‘受’皆由‘想’生”:在某种特定的情境之下,你若起“苦想”,就会得到苦受;若起“乐想”,就会得到乐受,所以,“一切受皆由想生”,故“受”是由“想”中来的。譬如:一幅画,我看了,我想:“嗯!这画看起来令人觉得很愉快”,若生这种“乐想”,我就会有“乐的感受”,故是由此“乐想”而得“乐受”。又有一种情境,我觉得很苦,譬如:以前我喜欢音乐,乃至于也喜欢某些Rock and Roll(摇滚乐)(有一些,不是全部的)——以前当我听到那些音乐的时候,就会起一种“乐想”,觉得很快乐,可是我现在如果听到Rock and Roll的话,只觉得很吵而已,而起一种“苦想”,苦想就会生出一种苦受:同样是Rock and Roll,我可以生“苦想”,从而生出苦受;也可以生“乐想”,因而生乐受——对于同一件事,而有如是差别的感受,可见“受”是由“想”而来。甚至不只是Rock and Roll而已,几乎所有的音乐我以前都很喜欢,以前因为喜欢,所以就生种种欢喜之想,生种种“乐想”,因而就得到种种乐受;有时候,我也会听到音乐时不理它,因此那音乐对我来讲,就没有什么苦乐可言,所以就生“不苦不乐受”。其次,即使你再怎么喜欢音乐,如果你在静坐的时候,隔壁弹钢琴,弹得很大声,那时,那琴声对你而言,也会变成一种苦!所以一切受皆由想生,而“想”又是怎么生的?一切“想”皆由“行”生。

“行”是什么?行就是心行(Mental Operation Functioning),一切“心所行”都叫做“行”,换句话说,一切“心的作用”都叫做“行”,我们前面说过:受蕴、想蕴、行蕴三者都是心(或心体)之“用”,然而事实上,一切“心的作用”只要一个“行”字就可全部代表了,一切“心行”都完全包括在这里面,因此严格来讲,五蕴中的心法应该只要“行蕴”和“识蕴”两个蕴就够涵盖了,“识”是心之“体”,“行”是心之“用”,“识”与“行”已完全包含了心的体与用,然而为什么又要特别标出“受”与“想”而成为五蕴呢?因为“受”和“想”从世间法(俗谛)中来看,跟我们众生日常生活最有关系,也是在凡夫众生累劫生死流转中,具有枢要的地位;从出世间法(真谛)中来看,“受”与“想”也跟我们的修行、出生死、得解脱最有关系。其实五位百法中,所有的心法,除了“识”以外,全部都包括在这“行蕴”里面,行蕴还可分为“心相应行法”和“心不相应行法”——而事实上,“心相应行”与“心不相应行”也都是“行”蕴所摄,所以也都是心的作用。你若真正想要了解所谓“五蕴”,一定要明了这五位百法;换句话说,如果你不了解这百法,就无法真正了解“五蕴”。
(若对此想深入学习,可以参看成观法师的《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书籍和其宣说的《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解》视频)

“五位百法”是什么呢?五位百法乃“一切法也”——一切“世间”以及“出世间”的法,总称为“一切法”。而“一切法”包括“有为法”和“无为法”,“有为法”也就是世间法,“无为法”就是所谓的出世间法。世间的有为法包括:一、心法,二、心所有法,三、色法,四、心不相应法。

一、心法——指八识。我们这个心体可分成八个区域、或八种作用与层次,就是:眼、耳、鼻、舌、身,这五种是感官的,由戚观之作用而生出识别,便成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这五种识称为“前五识”。第六识是“意识”、第七识是“末那识”、第八识为“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最终的心体——由此最根本的心体出生“前七识”(又称“七转识”)。所谓的“心法”也就是“心识”(心体),又称为“心王”。

二、心所有法——共有五十一种,这些法是“属于”(belonging to)“心法”的,所以才叫作“心所有法”;为什么说是“属于”(belongingto)呢?因为这些法是属于“心体的”作用,故称“心所有”,例如“光”是属于“灯”体的作用而称为“灯光”(或“灯之光”)一样。我们若用五蕴来表示“五位”,则:【心法就是“识蕴”】,【心所有法就是“行蕴”】,【色法就是“色蕴”】,【心不相应行法】也是“行蕴”;而“受”与“想”是在心所有法的第一项“遍行”——“触、作意、受、想、思”里面,因此可知“受”与“想”二蕴也是属于“心所有法的”,所以也是“行蕴”所摄。虽然在“五位百法”里面你找不到“行蕴”这个词(因为“五蕴”与“百法”是两种不同的分类),而其实“行蕴”就是包括了第二项的“心所有法”与第四项的“心不相应行法”,也就是五十一法加上二十四法总共七十五法,这整个都是行蕴,五蕴中的“识蕴”是百法中的第一项“心法”,受蕴及想蕴是“行蕴”下面的一个“小法”而已——它虽然小,可是,它影响众生的“生死”与“涅槃”却是举足轻重的,因为众生贪爱虚妄的感受,所以会有种种追求:追求眼根的乐“受”,追求耳根的乐“受”,追求鼻根、舌根的乐“受”,以及追求身根的乐“受”,由于追求种种的觉“受”,故有生死轮回——所以“受”即是造成众生生死之主因。“受”虽然是造成众生生死之主因,可是它在整个心行中,已经是在末端了,故也是属于“果”;那么,我们将末求本,来推究一下:这个“果”之前的“因”是什么呢?“受”的上面就是“想”——“受”由“想”生。而“想”是怎么来的呢?“想”是属于“行”(心行)的,亦即是行蕴。这么一看就知道,“五位百法”其实就是比较详细地阐发与分析“五蕴”的。有一部论典叫《大乘广五蕴论》,里面就是以五蕴来讲解“百法”,很值得研读。那什么叫“百法”呢?百法就是《瑜伽师地论》中弥勒菩萨所说的一千多种法,世亲菩萨把它简化成一百法,就是这五位百法:因为一千多法对一般凡夫来讲,实在是太多了,不容易解、悟、受持。我们现在末法时代,大家都求生净土,求生净土干什么呢?经中说:花开见佛“悟无生”的时候,就能证得“百法明门”,也就是:那时候就能真正悟了百法。

我们现在再把“五蕴”简单复习一下:我们凡夫所见到的人的“人相”或我的“我相”,若用佛智把它判别一下,就分成身心两个成分,亦即是精神与物质两部分,这两大集合又可分成五大集合——色、受、想、行、识。而“色”或“身”又可分成“眼、耳、鼻、舌、身”五根。为什么这五根之身只说一个“色”字呢?因为,比较而言,要度这个“身”比较容易,要度这个“心”比较困难;“心”之所以比较不好度,因为第一、万法由心造,心是生死之本;第二心比较复杂、微妙,所以佛就以其智慧把这个“心”再分析得更细微、更清楚一点,比较容易修治它。



佛法唯识学中的八识是指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

1、眼识:我们的眼睛能看到各种各样的东西,就是眼识的功能。眼睛只能看见,而不会分别。

2、耳识:耳朵具有听的功能,也只有听而没有分别的功能。

3、鼻识:鼻子具有嗅觉,但它也只是具有嗅觉功能。 4、舌识:舌头具有味觉,同样它也只是具有味觉的功能。 5、身识:身体具有触觉的功能。

前五识是感识,认识具体对象。

6、意识:意识是第六识,具有认识抽象概念的功能。前五识中有一识起作用,意识便同时俱起。

7、末那识:末那识是意识的根本,其本质是恒审思量。因为它是执取第八识(阿赖耶识)的见分或其种子为我,使意识生起自我意识,所以末那识又称为“我识”。这基本上是一种我执的作用,由此而形成烦恼的根本。

8、阿赖耶识:又称为藏识,含能藏、所藏、执藏三义,是一切善恶种子寄托的所在。

阿赖耶识是本性与妄心的和合体。由无明而起的妄想概念称为阿赖耶识的见分,再因这妄想概念而幻现一种对象的境界,称为阿赖耶识的相分。

一切众生,每一个起心动念,或是语言行为,都会造成一个业种,这种子在未受报前都藏在阿赖耶识中,所以此识有能藏的含义。前七识的作用是能熏能缘,第八识是前七识所熏所缘,所以有所藏义。第七识恒定执此识中的见分为我,而为它所爱,所以有我爱执藏义。 师兄,根据上面这八识的详细解说,你就可以得到答案了。


关于走路的诗句有哪些?
7.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释义: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8.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唐代:李商隐《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释义: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

听说骆宾王写诗好用数字取名,所以想见识几首比较突出的,另求他的简介...
寻思许事真情变,二人容华识少选。漫道烧丹止七飞,空传化石曾三转。寄语天上弄机人,寄语河边值查客,乍可匆匆共百年,谁使遥遥期七夕。想知人意自相寻...泛斗瑶光动,临阳瑞色明。盖阴连凤阙,阵影翼龙城。讵知时不遇,空伤流滞情。秋晨同淄川毛司马秋九咏·秋蝉九秋行已暮,一枝聊暂安。隐榆非谏楚,噪柳...

小时候学习好聪明的,长大后不行的历史人物有那些?
,谢道韫答道,”诗经三百篇,莫若《大雅·嵩高篇》云,吉甫作颂,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谢安大赞其雅人深致。不要小看这一赞,谢安何等样人,不说他在淝水之战中的镇定气度,也不说他权谋机变的高超政治手段或者是一心只想归隐的澹泊心态,只说后世的诗仙李太白向来眼高于顶,有着天子呼来不上来的狂气...

文学常识分类
11、地理部分,如:五岳:泰山(东)、衡山(南)、华山(西)、恒山(北)、嵩山(中); 佛教四大名山:五台山、九华山、峨眉山、普陀山。12、天文部分,如:二十四节气, 北斗星,北极星。注: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

唐诗中柳絮意象的特点
《客中初夏》宋代: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释义:四月天气已是清明和暖,雨过天晴,山色更加青翠怡人,正对门的南山变得更加明净了。没有了随风飘扬的柳絮在眼前纷纷扰扰,只有葵花朝向着太阳开放。赏析:诗人不喜雨丝蒙蒙的南山,也不赞随风飞舞的柳絮...

经典对联大全的中考语文
44、发上等愿,亭下等福;从高处立 ,向宽处行。(左宗堂自题联) 45、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石韫玉自题联) 46、真理学从五伦做起;大文章自六经分来。(申涵光自题联) 47、庭有余闲,竹露松风蕉雨;家无长物,茶烟琴韵书声。(叶元璋自题联)48、立志不随流俗转...

龙年祝福语 要诗 8行
28、事业无须惊天地,有成就行。友谊无须说谜语,想着就行。金钱无须取不尽,够用就行。生命无须过百岁,健康就行。朋友无须有多少,有你就行。祝新年快乐!29、人依旧,物依然,又是一年;想也好,忘也罢,本是平凡;今儿好,明更好,衷心祝愿;情也真,意也切,常驻心间。坏坏的好男人祝你...

《世说新语》中谢道韫
谢道韫识知精明,聪慧能辩,叔父谢安曾问她:“《毛诗》何句最佳?”答:“吉甫作颂,穆如清风。...今存散文《论语赞》一篇和《泰山吟》(一作《登山》、《拟嵇中散咏松诗》二首。《拟嵇中散咏松...“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刚毅气质,谢道韫是受 到她叔父谢安极大的影响,谢安的临危不惧是很有名...

有关于行走的诗句
双瓶白琉璃,色若秋水寒。 隔瓶见舍利,圆转如金丹。玉笛何代物?天人施祗园。 吹如秋鹤声,可以降灵仙。是时秋方中,三五月正圆。 宝堂豁三门,金魄当其前。月与宝相射,晶光争鲜妍。 照人心骨冷,竟夕不欲眠。晓寻南塔路,乱竹低婵娟。 林幽不逢人,寒蝶飞翾翾。山果不识名,离离夹道蕃。 足以疗饥乏,...

孝感市13231389398: 佛教中色受想行识之五蕴分别指什么? -
战夏思他: 五蕴,是五类不同的事素.同类相聚,每一类都包括了很多的事素,所以叫蕴,蕴就是聚集的意思. 经中曾说:五蕴像五个拔刀的贼,这正是使众生苦迫,而无法逃脱魔区的东西. 一、色蕴:色的定义是『变碍』,是可碍又可分的.有质碍,...

孝感市13231389398: 受想行识是什么意思 -
战夏思他: “受想行识”是佛教用语,是指“五蕴皆空”中“五蕴”中除了“色蕴”之后的四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一、受蕴:既是领取纳受之意.对于顺境与逆境的领纳感受,它可分为身受和心受.身受由五根和五境所引起,它有...

孝感市13231389398: 什么叫五阴? -
战夏思他: 五阴:色、受、想、行、识 色阴:物理和生理的地、水、火、风 受阴:生理感受,心理反应 想阴:思维意识 行阴:身心本能 识阴:心灵作用的精神本质

孝感市13231389398: 何谓佛门五蕴? -
战夏思他: 色、受、想、行、识. (一)、色蕴:即物质的积聚.色蕴包含内色与外色.内色就是:眼、耳、鼻、舌、身--五根:我们所依靠生活的根身(身躯);外色就是:色、声、香、味、触--五境:所知的外境,这些都包含在五蕴之中.(二)、受...

孝感市13231389398: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什么意思
战夏思他: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佛教用语,是指佛教把所有能识知、能了知的所有现象,都归于“心”这个概念的范围中.“受想行识”是佛教用语,是指“五蕴皆空”中“五蕴”中除了“色蕴”之后的四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孝感市13231389398: 色受想行识分别指什么? -
战夏思他: 色受想行识意思分别如下: 一、色是除我们心灵之外的客观世界,包括我们的身体. 二、受是指感官接受刺激,即是领取纳受之意.对于顺境与逆境的领纳感受,它可分为身受和心受.身受由五根和五境所引起,它有苦、乐、舍三种感受. 三...

孝感市13231389398: 请问佛教五欲六尘是那些?名闻利养应如何理解?
战夏思他: 五欲指:财、色、名、食、睡等五种欲望.佛法讲五蕴 并不是五欲,故应问五蕴.六尘属于十八法界里的内容, 就一并回答十八法界了. 什么是五蕴? 五蕴包括:色、受...

孝感市13231389398: ,心经里的“五蕴”是指什么? -
战夏思他: 五蕴是指: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孝感市13231389398: 万法皆空是什么意思?
战夏思他: 佛教的空,不是没有,也不是不存在,而是指不真实. 万法皆空的意思是说一切事物都是不真实的,都是虚妄的. 这样,简单不? 阿弥陀佛!

孝感市13231389398: 心经里的受想行识什么意思? -
战夏思他: “五蕴皆空”中“五蕴”中除了“色蕴”之后的四蕴.出自《般若波若蜜多心经》. 五蕴中之后四蕴,此四蕴属于心法,故又名非色的四蕴. 在色蕴之后,加一句亦复如是,意思就是都一样是空. 即可说: 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