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虚写的诗句

作者&投稿:郅叙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 关于虚写的诗句

2. 关于虚写的诗句是
关于虚写的诗句 1.古诗中什么是虚写
。通常我们把从正面直接写某一事物的写法叫实写;而把以此物写彼物,从侧面烘托映衬某一事物的写法称为虚写。

虚写这种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是非常广泛的。例如古诗《陌上桑》中写秦罗敷的美丽“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这段精彩的描写就是虚写,它虽然没有正面直接描写罗敷的美貌,但读者仍能从人们出神伫观,如痴如醉的神态中,想象罗敷那倾倒众人的美貌。正如茅盾先生说的:“有时候,正面描写一定要失败,比方说,写一个女子的美丽,倘使你搜罗了所有的‘美丽’的词来形容她的容貌和姿态,未必给读者以活泼的印象,应该用侧面的烘托来救助正面描写的不足。”这话是切中肯綮的。

避实就虚的手法,也使得作品能以最少的笔墨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如《寻陆鸿渐不遇》:“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全诗无一字写人,但却又句句不离主人,以主人所处环境显其性格。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主人的志趣中,可以体现出诗人的襟怀。既很好地表达了这“不遇”的事实,又做到了以少胜多,可谓“语尽而言不尽,意尽而情不尽”。

手法,在表现人的抽象、虚无的情感方面也能产生特殊的艺术效果。例如表现人的愁思,如果按常理进行正面描写的话,很难把它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而运用虚笔,化实为虚却能达到这一效果。中国古典诗词中不乏这样的实例。
2.登飞来峰诗中哪些诗句是写哪些诗句是虚写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飞来山 一作:飞来峰)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只缘 一作:自缘)

①②句写景,①句实写,②句虚写,虚实结合,组成一幅壮丽的美景。

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峰在绍兴市区,而峰上更有应天塔,登塔可俯瞰全城,足见其高。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承句写目极之辽远。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诗人用事,常有点化,此固不能以强求平仄,或用事失误目之,恐意有另指。

转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浮云遮望眼”,用典。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他还有一首《读史有感》的七律,颔联云:“当时黯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乱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倪。

结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转、结二句,绝妙情语,亦千古名句;作者点睛之笔,正在结语。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说明诗眼的转换。这虽是作诗的常法,亦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

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这与王之涣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前者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励之意。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苏轼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着座右铭。
3.古诗中何为虚写
虚写则是通过感受,想象,对比,映衬等手法间接渲染,侧面暗示,它的作用是可以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使文章更具含蓄之美。

如辛弃疾的: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

弓似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全词以虚写为主、实写为辅,用虚写的梦境来表现作者抗敌复国的雄心壮志,用实写的现实来表现作者报国无门的悲愤和无奈之情。这种虚实并写的手法使作者虚写与实写的两种思想感情之间构成一种对比和反衬,从而使这两种思想感情都得到了更加强烈和充分的表现。与分别单独描写作者的两种思想感情的写法相比较,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在这首词中所采用的虚实并写(以虚为主)、正反相衬的表现手法是十分巧妙、十分有力的,也是很有特色的。

关于虚写的诗句是 1.古诗中什么是虚写
。通常我们把从正面直接写某一事物的写法叫实写;而把以此物写彼物,从侧面烘托映衬某一事物的写法称为虚写。

虚写这种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是非常广泛的。例如古诗《陌上桑》中写秦罗敷的美丽“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这段精彩的描写就是虚写,它虽然没有正面直接描写罗敷的美貌,但读者仍能从人们出神伫观,如痴如醉的神态中,想象罗敷那倾倒众人的美貌。正如茅盾先生说的:“有时候,正面描写一定要失败,比方说,写一个女子的美丽,倘使你搜罗了所有的‘美丽’的词来形容她的容貌和姿态,未必给读者以活泼的印象,应该用侧面的烘托来救助正面描写的不足。”这话是切中肯綮的。

避实就虚的手法,也使得作品能以最少的笔墨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如《寻陆鸿渐不遇》:“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全诗无一字写人,但却又句句不离主人,以主人所处环境显其性格。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主人的志趣中,可以体现出诗人的襟怀。既很好地表达了这“不遇”的事实,又做到了以少胜多,可谓“语尽而言不尽,意尽而情不尽”。

手法,在表现人的抽象、虚无的情感方面也能产生特殊的艺术效果。例如表现人的愁思,如果按常理进行正面描写的话,很难把它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而运用虚笔,化实为虚却能达到这一效果。中国古典诗词中不乏这样的实例。
2.关于虚实的诗句
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是实景;“须晴日,看红装素裹”是虚景.

《卜算子 咏梅》:“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是实景;“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是虚景.

朱熹的《水口行舟》:“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水多.”写舟行江上,是见闻,是实景;诗中让感悟到的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的,青山绿树总是永恒的,一切美好的事物其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抑.诗人在绘景叙事中蕴含了人生的哲理,这是虚.

李忱的诗《瀑布》:“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诗中描写了雄伟壮观而最终历尽坎坷奔向大海的瀑布形象,这是客观的景物,是实.而诗人在这首诗中寄托了自己决不可满足于现状,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思想,这是言志,是虚.虚实结合的诗歌有:杜甫的《月夜》、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陈陶的《陇西行》、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等.

虚实结合的词有:李煜的《虞美人》、李清照的《武陵春》等.
3.虚写的句子
实写——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这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花丛里.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虚写——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

实写——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这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花丛里.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虚写——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4.关于古诗赏析:实写和虚写的区别
诗词里的虚可以分以下四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

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所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如李商隐《夜雨寄北》中所云“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4 、从对方的角度写为虚 。这种写法与前一种似同实异。相同之处在于都是对对方进行设想,不同之处在于后一种设想是从对方的角度出发的,所以有人称之为对写法。 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

诗歌中的“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5.古诗中何为虚写
虚写则是通过感受,想象,对比,映衬等手法间接渲染,侧面暗示,它的作用是可以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使文章更具含蓄之美。

如辛弃疾的: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

弓似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全词以虚写为主、实写为辅,用虚写的梦境来表现作者抗敌复国的雄心壮志,用实写的现实来表现作者报国无门的悲愤和无奈之情。这种虚实并写的手法使作者虚写与实写的两种思想感情之间构成一种对比和反衬,从而使这两种思想感情都得到了更加强烈和充分的表现。与分别单独描写作者的两种思想感情的写法相比较,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在这首词中所采用的虚实并写(以虚为主)、正反相衬的表现手法是十分巧妙、十分有力的,也是很有特色的。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此诗原注:“时年十七。”说明这是王维十七时的作品。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中国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习俗。出自:《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之一。原文:九月九日忆...

9月9日忆山东兄弟的题目意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1]注释译文:作品注释:(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民间很器重这个节日,在这一天有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习俗,传说能以此避灾。忆:想念。山东:指华山以东(今山西),王维的家...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全文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编辑本段]作者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汉族。善画人物、丛竹、山水。唐人...

9月9日,忆山东兄弟,描写诗人独在异乡,在重阳佳节,想起了远方的亲人什...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写的。全诗内容如下: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我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到节日的时候就更加思念远方的亲人。身在遥远的他乡的我想到了我的兄弟们在九九重阳登高的时候,头上都插上了茱萸,却唯独没有我在...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701-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因笃信佛教,又被称为“诗佛”。公元701年,生于蒲州(今运城永济市)。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氶,因伶人舞...

忆9月9日山东兄弟的诗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句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写的是作客他乡的独在异乡,每逢佳节更加思念亲人。遥想远在家乡的兄弟,又登上高处插上茱萸,却少了我一人。这首王维少年时期创作的抒情小诗,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

9月9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抒写什么的千古绝歌作者是什么代诗人谁当时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朝诗人王维的一首作品: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年轻的时候独自在长安围观,这年重阳节,想起家中兄弟登高,唯独自己不在,有些伤感,作了这首诗。注意这里面的“山东”并不是至今天的山东省,而是指华山之东,因为王维是蒲州...

9月9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的诗句是什么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清如玉壶冰》 玉壶何用好,偏许素冰居。未共销丹日,还同照绮疏。 抱明中不隐,含净外疑虚。气似庭霜积,光言砌月余。 4、《泛前陂》 秋空自明迥,况复远人间。畅以沙际鹤,兼之云外山。 澄波澹...

遥知兄登高处,遭插莱萸少一人是什么意思
“遥知兄登高处,遭插莱萸少一人”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想到遥远的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代.王维 译文对照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注释:1、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2、...

9月9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中诗人在哪里?兄弟在哪里?
他在长安,兄弟在家乡。《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作背景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

武清区18092163343: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下面的诗句是什么? -
素莎复方: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代: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 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佳节:美好的节日.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zhū)萸(yú)少一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茱萸:一种香草,即草决明.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武清区18092163343: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山中送别完溪沙的诗 -
素莎复方: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之一. 全诗如下: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山中送别》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作品. 全诗如下: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浣溪沙》是宋代词人晏殊的代表作. 全文如下: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武清区18092163343: 九月九日忆出东兄弟这首古诗怎么写? -
素莎复方: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王维.这首诗写出了游子思乡怀亲.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

武清区18092163343: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诗句,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意思是什么? -
素莎复方: 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代: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译文 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

武清区18092163343: 请问: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是怎样写. -
素莎复方: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1)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2) 每逢佳节倍思亲.(3) 遥知兄弟登高处,(4) 遍插茱萸(zhū yú)少一人.(5)[1]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武清区18092163343: 诗歌鉴赏,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① 语言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首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渲染出诗人怎样的情感?② 后人评价“... -
素莎复方:[答案] 一个“独”字,造境突兀,既刻划出了诗人举目无亲、孑然孤单的形象,又传达出抒情主人公寂寞凄凉的心境.两个“异”字迭用,更加强了诗人的孤独之感,为诗的画面增添了凄楚的色彩.第二句是全诗的诗眼和感情主线.“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

武清区18092163343: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王维几岁时写的· -
素莎复方: 这是王维17岁时的诗作.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之一.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

武清区18092163343: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全诗词是什么 -
素莎复方: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注释]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2.忆:想念.3.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4.异乡:他乡、外乡.5.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6.逢:遇.7.倍:格外.8.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9.茱萸(zhū yú ):一种香草.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作者简介:王维(701-761),字摩洁,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通音乐,工书画.唐代著名诗人.

武清区18092163343: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第一二句写诗人离乡在外( );第三四句写诗人想象( ).全诗突出( )之情. -
素莎复方:[答案] 第一个()里:对亲人的思念,对他自己孤孑处境的生疏清冷带来的孤独寂寞之感,简单点说就是孤独凄然 第二个()里: 远在家乡的兄弟,重阳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 第三个()里:思念家乡,思念亲人 想更了解的话,可以到百科里去看看

武清区18092163343: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句 -
素莎复方: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作者】王维 【朝代】唐代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标签:思乡 重阳节 唐诗三百首 小学古诗 情感 节日 其他 译文 注释 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