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

作者&投稿:保谈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成语典故指关于成语产生、形成、流传的故事传说。接下来由我为大家整理出成语典故300字(通用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成语典故 篇1

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形容虚心好学。耻:羞耻。

这个成语来源于《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人们都尊奉他为圣人。然而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向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

那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音yu),虚心好学,为人正直。当时社会有个习惯,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一个称号,叫谥(音shi)号。按照这个习俗,孔圉死后,授于他的谥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他认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

孔子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成语典故 篇2

不求甚解

【出处】

晋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释义】

甚:很;解:了解;理解。原指读书时不求深入;只求了解一个大概。现多指学习、办事等不认真;不求深入了解。

【成语故事】

陶渊明十八岁那年为自己写了一篇文章,取名《五柳先生传》。陶渊明文章的开头是这样的:先生不知道是哪里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他的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因而就以五柳作为自己的号了。先生喜爱闲静,不多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很喜欢读书,似对所读的书不执着于字句的解释;每当对书中的意义有一些体会的时候,便高兴得忘了吃饭。生性爱喝酒,可是因为家里贫穷,不能常得到酒喝。亲戚朋友知道我这个情况,所以时常备了酒邀我去喝。而我呢,到那里去总是把他们备的酒喝光。

成语典故 篇3

“城狐社鼠”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倚仗别人的权势,为非作歹的坏人。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谢辊传》,对曰:“隗诚始祸,然城狐社鼠也。”

晋朝时候,朝廷上有个左将军叫王敦,他的长史官是谢辊,他俩常在一块议论朝廷上的事情。有一天,王敦对谢辊说:“刘隗这个人,奸邪作恶,危害国家,我想把这个恶人从君王身边除掉,以此来报效朝廷。你看行吗?”

谢鲲想了一想,摇着头说:“使不得呀,刘隗的确是个坏人,但也是城狐社鼠啊!要挖掘狐狸,恐怕把城墙弄坏;要用火熏死老鼠,或用水灌死老鼠,又怕毁坏了神社庙宇。如今这个刘隗就好比那城上的狐狸、社庙里的老鼠。他是君王左右的近臣,势力相当大,又有君王作靠山,恐怕不容易除掉他。”

王敦听了谢辊的话,虽然心里不高兴,也只好罢休。

成语典故 篇4

“开诚布公”这则成语的意思是人们把“开诚心,布公道”简为成语“开诚布公”,用来比喻诚意待人,坦白无私。

这个成语来源于《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评》,诸葛亮之相国也。开诚心,布公道。

三国时,蜀汉的丞相诸葛亮极得皇帝刘备的信用。刘备临终前,曾将自己的儿子刘禅托付给他,请他帮助刘禅治理天下,并且诚恳地表示,你能辅佐他就辅佐他,如果他不好好听你话,干出危害国家的事来,你就取而代之。刘备死后,诸葛亮尽全力帮助平庸的后主刘禅治理国家。有人劝他进爵称王,他严词拒绝,并认为自已受先帝委托,已经担任了这么高的官职;如今讨伐曹魏没见什么成效,却要加官进爵,这样做是不义的。诸葛亮待人处事公正合理,不徇私情。马谡(su)是他非常看重的一位将军,在攻打曹魏时当前锋。因为违反节制,失守街亭,诸葛亮严守军令状规定,忍痛杀了他。马谡临刑前上书诸葛亮,说自己虽然死去,在九泉之下也没有怨恨。诸葛亮自已也为失守街亭等承担责任,请求后主批准他由丞相降为右将军。他还特地下令,要下属批评他的缺点和错误。这在当时是罕见的。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死于军中。他一生清贫,并无什么产业留给后代。

成语典故 篇5

孔子有两个得意的学生,一个叫子贡,另一个叫颜回。

有一次,鲁国受到齐国的武力威胁。孔子的学生中有很多人想去游说齐国,想劝说他不要攻打鲁国。最后孔子只同意了子贡的请求。子贡不但去了齐国,还到了南方的吴国,越国、和北方的晋国。子贡“挑唆”起这几个大国间的混战,小小的鲁国就免去了一场浩劫。

虽然子贡这么能干,但孔子还是认为他比颜回要差一些。

有一天,孔子故意问子贡:“你和颜回相比,到底哪个强一些呢?”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他比呢”他闻一知十,我呢,闻一知二。”孔子点头说:“是不如他,我同意。”这段话在《论语·公冶长》中有记载。

知道了一件,就能由此推论而知道十件,叫做“闻一知十”。

成语典故 篇6

不拘小节指不注意生活小事。语出《后汉书》中的《虞延传》和《杨政传》。

《后汉书·虞延传》说虞延“长八尺六寸,要(同腰)带十围,力能扛鼎。性敦朴,不拘小节”。

《后汉书·杨政传》则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杨政曾向代郡(今山西省阳高地区)范升学习《易经》。后来范升被自己离弃的妻子控告,被关进了监狱。为此,杨政赤裸身体,耳贯羽箭,抱着范升的儿子潜伏道旁,等皇上车子路过时,叩头大喊:我师范升先后娶了三个妻子,只有这一个孩子,刚三岁,就要变成孤儿了,请可怜可怜他吧。护卫官担心杨政这一举动惊吓到皇上,举箭便射。但杨政并不离去。护卫官又用戟戳伤了杨政的胸部,杨政仍不离开,其言辞越发恳切。结果感动了皇上,下诏释放了范升。杨政因此也名显四方。《杨政传》评价杨政:“为人嗜酒,不拘小节,果敢自矜,然笃于义(非常重义气)。”

成语典故 篇7

无功受禄释义:无功受禄是指没有功劳而得到优厚的待遇。

故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经常互相攻伐,赵国凭借武力不断侵犯楚国。此时楚国人杜赫来见怀王,声言他能说服赵国跟楚国和好。楚怀王非常高兴,准备把杜赫封五大夫,然后派他前往赵国。大臣陈轸知道了这件事,向楚王献计说:"假如杜赫不能完成跟赵国通好的使命,大王授给他五大夫的`爵位,这岂不是无功受禄了吗?"楚怀王听陈轸说得有理,便问:"那你说该如何办?"陈轸说:"大王最好以10辆兵车,派杜赫去赵国,等他完成了使命,封为五大夫。"楚怀王采纳了陈轸的计策,用10辆兵车送杜赫去赵国。杜赫见楚怀王不提封爵之事,十分生气,干脆拒绝出使赵国。于是陈轸向楚王说:"杜赫不接受出使赵国的使命,这正表明他心怀鬼胎,他的目的是想骗取爵位,现在见大王不给爵位,他就干脆不去了。"

成语典故 篇8

“开门揖盗”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引进坏人。

这个成语来源于《三国志。吴书》,是犹开门而揖盗,未可以为仁也。

公元221年,吴郡太守许贡因见孙策在江东的势力日大,便写信给汉献帝,请求将孙策调走。不料,信被截获,许贡被杀。许贡的三个门客,决心为许贡报仇。他们利用孙策打猎的机会,用箭射伤了他。

从打猎场回来,孙策伤势加重,临死之前他把长史张昭和弟弟孙权找来,嘱托后事,将印绶授给孙权。

孙策死后,孙权十分伤心,悲痛不止。张昭劝他说:“现今奸邪作乱,互相争夺,豺狼当道,如果只顾悲哀,而不去考虑大事,这就好像开着门请强盗进来一样,岂不自招祸患。”

听了张昭的劝说,孙权止住悲伤。张昭请孙权换上衣服,扶他上马视察军队。东吴有了新主,人心稳定。后来与蜀、魏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成语典故 篇9

“不自量力”这则成语也叫“不量力”也就是“不自量力”或“不自量”,用来表示不能正确地估计自己的力量,或过高地估计自己。

这个成语来源于《左传。隐公十一年》,不度德,不量力,不不亲亲,不征辞,不察有罪,犯王不韪而以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宣乎!”

春秋时期,在如今河南省境内有两个诸侯国,一个是郑国,一是息国。公元前712年,息国向郑国发动了战争。

这两个诸侯国虽然都很小,但息国的人力与物力比郑国要少得多,军力也要弱得多。战争自然以息国的失败而告终。

事后,一些有见识的人分析出,息国快要灭亡了。他们分析的根据是,息国一不考虑自己的德行如何,二不估量自己的力量是否能取胜,三不同亲近的国家笼络好关系,四不把自己向郑国进攻的道理讲清楚,五不明辨失败的罪过和责任是谁。犯了这五条错误,还要出师征伐别国,结果遭到失败,这不是非常自然的吗?

果然,不久息国被楚国攻灭。

成语典故 篇10

南宋末,金国不断南侵。辛弃疾参加了抗金义军。后来,他在南宋朝廷里,历任湖北、江西、湖南、建安抚使。

他不仅是个爱国英雄,还写了很多充满战斗激情的词文。由于主和派的打击,他在上饶带湖旁,度过18年退隐生活。1203年,朝廷任命他为浙东安抚使兼绍兴知府。他常与住在绍兴鉴湖旁的爱国诗人陆游议论国家大事。第二年春,宋宁宗要他去京城,征询他对北伐金国的意见。临行前,陆游送他一首长诗《送辛幼安殿撰造朝》。诗中说:辛弃疾是管仲、萧何一流人物,做浙东安抚使大材小用了。

辛弃疾到了京城,皇帝只安排他做镇江府知府。不久,这位爱国英雄在忧愤中病逝。

后来,人们以“大材小用”作成语,比喻才能高,职位低,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成语典故
成语典故16 【释义】 原指残害灭绝各种生物。后指不知爱惜物品;随意毁坏糟蹋。 【语出】 尚书武成》:“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人物】 三人(宝钗、李纨、探春)只是取笑之谈,说了笑了一回,便仍谈正事。探春因又接说道:“咱们这园子只算比他们的多一半,加一倍算,一年就有四百银子的利息。若此...

是典故的成语有哪些
首页 成语词典 成语谜语 歇后语 成语故事 成语接龙 成语文章 看图猜成语 经典成语故事20个 中国人不可不知的20个成语典故 (一)铁杵磨针 【典故】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

成语典故大全及解释
成语典故及其意思篇一:一叶障目的故事 很久以前,楚国有个书生,一天,他从书中得知,螳螂捕蝉时遮蔽自己的身体的那片叶子,有隐身的功效。书生放下书,暗暗窃喜:哈哈,如果我能找到这么一片树叶,岂不是能够拥有隐身之术?于是,书生放下手中的书,来到郊外的树林里,找啊找,找了好久,终于在一...

常用带有典故的成语有什么
【出处】《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释读】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狭窄的人。猜你喜欢:1. 含有历史典故的成语有哪些 2. 励志的成语典故大全 3. 传承至今的典故成语38个 4. 励志成语典故大全 5. 历史上经典成语典故大全 ...

成语典故(文言文)和寓意
【用法】 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示例】 邹韬奋《萍踪寄语》:“当然,以我的浅陋的眼光,恐怕'~',没有什么好报告.” 【近义词】 舍本逐末、本末倒置、反裘负薪 【反义词】 去粗取精 【典故】 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个商人,专门卖珠宝的,有一次他到齐国去兜售珠宝,为了生意好,珠宝畅销起见,...

成语典故故事
【典故】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史记·项羽本纪》 【释义】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用法】作谓语、宾语、状语;形容做事的决心很大 【结构】联合式 【相近词】义无反顾、背水一战、决一死战 【相反词】优柔寡断、瞻前顾后、举棋不定 【同韵词】...

成语典故有哪些
成语典故有哪些  我来答 3个回答 #热议# 美依礼芽人气断层第1,如何评价她的表现?用心帮助他人 高能答主 2023-04-27 · 日常学习、工作中的好帮手 用心帮助他人 采纳数:177607 获赞数:342859 向TA提问 私信TA 关注 展开全部 1、一鼓作气(曹刿 guì)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

出自历史典故的成语(成语名,主人公,具体典故)
1、鸡口牛后(苏秦)战国时期,苏秦在马岭关向鬼谷子学艺期满后,居沙河十里亭。苏秦胸怀大志,愤然离家,以“合纵学说”游说各路诸侯,宣传“合纵抗秦”的主张:六国联合抗秦,自己的国家独立了,自己就作了鸡口;如果附庸于秦国,就是作了牛后,就要受秦国摆布,慢慢被秦国吞并。苏秦的精辟论述博得六国...

100个成语的典故,本意,引申意
流传的广泛固然是好事,更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够忽视这个邯郸成语典故在今天的启示意义。如今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人们生活,照抄照搬西方的倾向严重,忽视了自身的特点,结果学得不伦不类。什么时候都不能忘本,这是大家在谈到这个成语时首先应该想到的,只有结合自己的长处发展才是根本。 (二)负荆请罪 在邯郸市区距离火车站...

带典故的常用成语
这个成语来源于《艺林伐山》,伯乐《相马经》有“隆颡(sang)蚨日,蹄如累曲”之语,其子执《马经》以求马。出见大蟾蜍,谓其父:“得一马,略与相同,但蹄不如累曲尔。” 【释读】 按图像寻求良马,比喻做事拘泥教条,墨守成规。现在指顺着线索去寻找。索是寻找、觅求,骥是好马。 (五)邯郸学步 【典故】 相...

宁都县13556674200: 成语典故 - 搜狗百科
计胁罗汉: 安居乐业出处《老子》 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释义 表示生活美满、安定. 故事 春秋时,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他姓李,名耳,字 聃.据说他刚生下来的时候,就是一个白头发.白胡子的小老头儿; 所以人们称他“老子”...

宁都县13556674200: 成语典故大全 -
计胁罗汉: 成语小故事----疑邻盗斧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

宁都县13556674200: 简短有趣的成语典故 -
计胁罗汉: 脍炙人口 ( kuài zhì rén kǒu )解 释 炙是烤肉.脍和炙都是人们爱吃的食物.指美味人人爱吃.原指人人爱吃的美食,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的称赞和传诵.典 故 这个成语来源于《孟子.尽心下》,曾哲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羊枣.公孙丑问...

宁都县13556674200: 两个成语典故 -
计胁罗汉:[答案] 〖季布一诺〗 成语典故: 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西汉·司马迁《史记·季布栾布列传》〖片言九鼎〗 成语典故: 毛遂片言九鼎,人重其言;季布一诺千金,人服其信. 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三卷〖千金一诺〗 成...

宁都县13556674200: 最难理解的十大成语典故有哪些?
计胁罗汉: 最难理解的十大成语典故有安不忘危、出奇制胜、白驹过隙、当局者迷、走为上计、因材施教、相知恨晚、唯利是图、人弃我取、蓬生麻中.1、安不忘危我国最早的一部...

宁都县13556674200: 摘抄积累15个成语典故 -
计胁罗汉: 1、雪中送炭 【成语故事】南宋时期,着名的诗人范成大一生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深受人们的喜爱,晚年退居故乡石湖,自号石湖居士,他着作被编为《石湖居士诗集》,其中有一首《大雪送炭与芥隐》诗:“不是雪中须送炭,聊装风景...

宁都县13556674200: 成语典故50字50个 -
计胁罗汉: 1,草木皆兵 东晋时,前秦皇帝符坚率大军入侵东晋,后大败,回国途中他感到极度恐惧,觉得山上的树木都是东晋的追兵,故有“草木皆兵”的说法 2,背水一战 楚汉相争时,韩信率兵攻打韩国,他故意将军营安扎在河边,背水为阵,意在断...

宁都县13556674200: 励志类的成语典故有哪些?有急用. -
计胁罗汉:[答案] 悬梁刺股 【发 音】xuán liáng cì gǔ 【释 义】形容刻苦学习. 【出 处】 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 悬头刺股 【示 例】清·李渔《比目鱼·赠行》:“我~年复年,把铜雀磨穿.” 【典 故】 这个成语由两个故事组成.“悬梁”...

宁都县13556674200: 成语典故具体指什么?成语典故具体指什么?成语典故,是指这样 【舍生取义】 不惜牺牲生命以维护正义.语出《孟子·告子上》:“生,亦 我所欲也;义,... -
计胁罗汉:[答案] 成语典故指关于成语产生、形成、流传的故事传说.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既代表了一个故事典故,又是一种现成的话,很多又有比喻引申意义而被广泛引用.也就是说成语的产生(出处)本身就带有故事.有些成语只有出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