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俗语“哥走侄不亲,姐去门槛断,兄死叔就嫂”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迪眉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代俗语“哥走侄不亲,姐去门槛断,兄死叔就嫂”,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亲人之间的关系主要就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之上。人们的脑子里会有一个固定的模式,那就是血缘关系最近的自然也是关系最好的。而古代有一句俗话叫做“哥走侄不亲,姐死门槛断,兄死叔就嫂”,这又是什么意思呢?


一,哥走侄不亲。按理说,叔侄关系应该是最亲的。但是如果自己的哥哥不在了,那么大嫂未必会留在这个家里。如果大嫂改嫁,自然也会带走侄子侄女,这样叔侄之间的关系自然就会断了。即使大嫂不改嫁,也可能会重新组建家庭。孩子们有了继父的存在,关系自然会有点疏远。
二,姐死门槛断。我们很多人都会有自己的兄弟姐妹。当我们的姐姐长大了,终有一天将要嫁到别人家去。俗话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姐姐自然就成为了两个家庭之间唯一的关系纽带。如果真的有一天姐姐死了,这个纽带就会断了,以后的交集当然会越来越少。
三,兄死叔就嫂。在旧社会里,对于贫穷的老百姓来说,娶媳妇儿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儿。本来兄弟姐妹们就比较多,儿子们娶媳妇儿无疑会加重家庭的负担。男孩子到了适婚年龄,家里好不容易东拼西凑为哥哥娶了媳妇儿。如果不幸的是哥哥死了,为了减轻负担,同时也为了保住自己的血脉,人们往往会让弟弟来娶自己的嫂子,同时照顾哥哥留下的孩子。


这句俗语其实可以从字面上来理解,“哥走侄不亲”的意思是如果哥哥走了,那么侄子和叔叔之间就没有那么亲密了。因为有血缘关系的两个人断了,那么剩下的人一般就只是在逢年过节的时候会互相往来一下,慢慢的情分就淡了。

“姐去门槛断”这句话也是类似的意思,如果姐姐过世了,那么很多人和姐姐一家之间的往来也就慢慢减少了,所以称之为“门槛断”。

“兄死叔就嫂”这句话理解起来可能有一定的难度,这是有背景的。在过去如果哥哥过世了,而弟弟还没有娶亲的话,那么就会把嫂嫂继续娶过来。虽然我们现在理解起来觉得这样的关系很奇怪,但是在以前却是是有这样的做法的。

在农村哥哥过世了,不仅侄子和叔叔之间的交往慢慢减少,甚至还会在赡养老人的问题上产生冲突。本来应该是哥哥要多承担一些赡养老人的义务,但是因为哥哥过世了,如果侄子又还比较小的话,就没有这样的经济能力。

有些叔叔觉得这样不公平,就会提出一些别的要求。又或者是在分家产的时候,小叔会要求多分一些。在农村这样的事情非常多见,甚至还会因为这些事情弄得家犬不宁,亲人翻脸。

姐姐过世了,农村人就认为不要经常去姐夫家里了。因为姐姐是自己人,但是姐夫并不是,跟自己也没有血缘关系。如果去得多了,甚至还会被人说闲话。明明什么事情都没有,但是却会被大家说一些莫须有的事情。

以前人娶一个媳妇不容易,哥哥死了,小叔子继续娶嫂子,这样就能够省下一笔钱,而且还能够继续照顾嫂子。



这句俗语很好地描述了中国社会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毫无疑问这确实是存在着一点的道理。这三句话的意思分别指的是,哥哥去世后,人们与哥哥儿子之间的关系就淡了;姐姐去世后,同样人们与姐姐后代就不那么亲近了;一家之中哥哥去世,哥哥的妻子由其为成婚的弟弟迎娶。值得注意的是,人与人之间大多的关系都是建立在亲情之上,然而最亲的那段“桥梁”断裂,那么剩下的人之间的交流也会变得更少。

01、哥走侄不亲

从字面上看,这句话的意思是哥哥去世,那么人们将很少与哥哥的儿子(人们的侄子)亲近。或许很多人会觉得,一般情况之下兄弟之间的感情比较好的话,那么他们的后代基本玩得也比较好。值得注意的是,俗语是从农村所流传出来,那么其所展现的是农村的社会规律,这也就是指“哥走侄不亲”所展现的是农村社会规律。而农村大多会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大多是因为财产纠纷问题。

02、姐去门槛断

在大多数农村人看来,姐姐所处的一家和哥哥所处的一家不能算是一家人,而应该算是两家人。这也就是为什么哥哥去世所导致的是后代的关系疏远,而姐姐去世所导致的是双方交往的门槛所斩断。况且,大多数的农村人一般串门的时候都会选择去哥哥家,极少部分人会选择前往姐姐家。

03、兄死叔就嫂

“兄死叔就嫂”,相信大家对于这一现象是十分的熟悉了。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时期,女性的地位是比较低的,同时死了丈夫的寡妇名声十分的不少,因此,倘若寡妇男方家中还有一个未婚的弟弟,那么寡妇将有很大的可能会改嫁给弟弟。



因为在古代,如果哥哥死了,侄子就不会和家人亲近,而如果姐姐死了,姐夫就会和另一个人结婚,关系就会破裂。此外,如果哥哥死了,如果弟弟没有结婚,嫂子会和姐夫再婚。

事实上,很简单的说,如果哥哥离开了,侄子就不会像以前那样离叔叔家那么近了,走路也相对少了。虽然哥哥和弟弟都是母亲,有血缘关系,但哥哥死后,兄弟之间的关系就会破裂。侄子和叔叔属于下一代亲戚,所以感情会发生微妙的变化。例如,侄子的母亲会再婚,所以活动会减少。即使她不再婚,关系肯定不会像以前那样亲密,随着时间的推移,感情也会变得脆弱。

此外,当姐姐走到门槛,这意味着女儿长大后会结婚,而结婚的女儿是泼出去的水。当她姐姐组建自己的家庭时,姐姐是两个家庭之间唯一的纽带。姐姐离开后,这种联系会立即瓦解,自然以后就不会有交集和交流。

而哥哥死了叔叔嫂子就意味着如果哥哥死了,而弟弟还没有结婚,那么嫂子就会和姐夫结婚。虽然这似乎不可思议,但这是因为农村的一些家庭相对贫困。我哥哥在他哥哥去世后没有家庭,所以姐夫被允许和他嫂子结婚,从而继续组成一个家庭。我嫂子不需要再婚,避免守寡,也能解决我哥哥在家里的婚姻问题。因此,有下一代亲戚更现实,尤其是现在农村有很多人在年底回家过年的时候外出工作、聚在一起。通常他们关系不是很密切,因此家庭关系自然会变得脆弱。



因为在古时候哥哥离世之后侄子就会与哥哥的兄弟不会过于亲密。姐姐如果去世以后,大部分姐夫都会另娶和原妻子方的亲戚关系就会断掉。在古时候兄长去世以后,嫂子就会改嫁给小叔子。才会出现“哥走侄不亲,姐去门槛断,兄死叔就嫂”俗语。

其实哥走侄不亲意思是很简单,说的就是如果哥哥走后,侄子就会与伯父一家不会像以前那样亲近,走动会相对比较少一些,虽然哥哥和弟弟之间是一母同胞,并且有着血缘关系,但是哥哥去世以后,兄弟之间的联系纽带也会被断掉

在古时候姐去门槛断的意思是女儿长大都会嫁出去,而嫁出去的女儿是泼出去的水。当姐姐组成一个自己的家庭以后,那么姐姐就是两个家庭中唯一的关系纽带,而姐姐走之后,这个纽带就会瞬间崩解。随着社会的发展还是有大部分家庭不会出现关系断裂的行为。

而兄死叔就嫂的意思是如果哥哥去世后,而弟弟又正好还没有成家,那么嫂子就会嫁给小叔子。虽然嫂子改嫁给小叔子是属于不可思议的行为,在比较偏远的地方还是在流行。因为家里兄弟姐妹会比较多,经济会相对比较紧凑,嫂子改嫁小叔子就不需要聘礼钱,这样可以给家庭省去一大笔资金。

因此隔代亲戚是比较现实的,尤其是现在农村里大量人员外出打工,年终也就回家过年的时候聚一聚,平时基本是不怎么联系的,而这样亲情自然就会变淡。



哥哥过世之后,侄子与叔叔一家就生分了,没有了往日的亲情关系;姐姐过世后,那么和姐姐的一家人之间就算是断了来往;如果兄长死了,弟弟恰巧还没有成家的话,那么嫂子就会改嫁给小叔子。


为什么婊亲走着走着就不亲了?
如果父母不在了,大多这些里表,外表走动了少了,最后了渐渐也就不怎么来往了,除了相互间有个婚,丧,嫁,娶走走礼数以外,其于很少走动,行同陌路,名义上说起来还有个里表,外表,但还不如一个朋友弟兄交住深厚,也可能离的远淡化了,我见离的近也就哪么回事了。很难说清是怎么一回事。俗话说姑舅亲,打断骨头连着筋...

农村亲戚很多一辈亲,隔代几乎不联系,这是为啥?
讲述亲戚之间的关系,在农村有句老话叫:“一代亲、二代表、三代四代就拉倒。” 这句俗语所要表达的意思,也是通俗易懂,亲戚之间一代人关系会很亲,到了二代人,就成了表亲的关系,而到了三四代就基本上不会有联系了。 我家的亲戚关系复杂的都可以演一部电视剧了,有父辈的吵闹,堂兄弟背后互说坏话的,见面假装不...

为什么叔叔(爸爸的哥哥)总是说,侄男不如甥男亲? 甥男是自己姊妹掉下的...
首先说明一下,你爸爸的哥哥你应该称之为“大爷或大大”,你爸爸的弟弟才应该称之为“叔叔”。至于他为什么会说,侄子没有外甥亲。只能解释:他与自己的姐姐、妹妹的关系,比自己的哥哥、弟弟的关系好。中国民间有句俗语叫:“娘亲舅大”他在自己的姐姐、妹妹那里有地位、有存在感。

俗语“外甥头,舅家牛,叔嫂房,不同问”,是啥意思?有道理吗?
在古时,叔嫂这样的亲戚关系不宜走太近,容易让外人说闲话,就跟小姨子和姐夫之间的道理一样,男女之间还是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我认为这句俗语无论是在过去还是今天都是合理适用的。 在农村有一句老话很简单的就能阐述姑舅亲的关系,姑舅亲辈辈亲,打断骨头连着筋,姨娘亲蔓菁根,没了姨娘就不亲,作为姑舅亲这种亲戚关系...

俗语:“一家不容三姓人”,指哪三姓?古人的处世经验还适用吗?
爷爷奶奶两个人是不同的姓氏,父亲随爷爷的姓,母亲又是不同的姓,算起来一个家庭当中,有3个不同姓氏的人在,是很正常的现象。 更不用说儿子将来结婚之后,他找的媳妇,又会是不同的姓氏,如此一样,一个常见的三代人农村家庭,他们会有5个左右不同的姓氏。 那么农村俗语所讲的,一家不能容不姓人,究竟是什么意...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不喜欢亲戚关系了?
但是,有些亲戚走着走着就不再走动了,往常大小事都到的,逐渐变成红白事才会来,最后索性什么事情都不会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农村有句老话,“一代亲二代表三代四代就拉到”,亲戚走动,按照血缘远近划分,越近的亲戚越是走动频繁,当然也不排除血缘亲反而没有无血缘亲来的近。 指尖的外公,前几年因为生病去世了,...

俗语:“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对饮”怎样理解?
比如"群居五人,则长者必异席":在一起吃饭的人达到5个人,应该给长辈另外设席面。"为人子者,居不主奥,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门。"作为孩子,平时在家中不能占据中间的座位,坐席更是如此,不走当中的过道,不要站正门中间。"女子许嫁缨,非有大故,不入其门"女人一旦结婚,就是名花有...

海南海口俗语 成语 惯用语 歇后语
八字不见一撇——没眉目;差得远;差远了 巴掌长疮——毒手 巴掌穿鞋——行不通;走不通 巴掌上摊...包公杀亲侄——先治其内,后治其外 包公审案子——铁面无私;六亲不认 包公铡皇亲——法不容人

农村俗语“男怕妻妹,女怕夫弟”啥意思?
“怕”的不是他(她)本人,而是怕流言蜚语,怕世俗的眼光! 各位读者朋友认同吗?欢迎留言交流。 农村俗语“男怕妻妹,女怕夫弟”说的是古代姐夫和小姨子、嫂子和小叔子两性之间应该避嫌的一句话,就像我们家乡风俗习惯那样,一般有老规矩的家庭,公公不能随便进儿媳妇的房间,大伯子哥也不能进弟妹的房间,其实道理是一...

农村俗语“姑死以后连着筋,姨死以后断了根”为啥姑比姨好呢?
我二姑为了想吞夺我妈妈爸爸自己买的房子,竟然想了无数损招要害死我。你说这姑亲什么?他都要你的命了。同样是二姑,我妈疼他侄子们。为了他的侄子,侄孙子们,我妈都可以豁出去把命不要了。同样是姑姑,怎么差距这么大呢?因为我妈是在重男轻女的家庭里长大的,脑子就有扶哥,扶弟,扶侄的...

仁怀市17163667311: 古代谚语有哪些? -
巨虽二妙: 、早起浮云走,中午晒死狗 2、早怕南云漫,晚怕北云翻 3、早看东南,晚看西北 4、云从东南涨,有雨不过晌 5、日出红云升,劝君莫远行; 日落红云升,来日是晴天 6、日落云里走,地雨半夜后 7、乌云接日高,有雨在明朝; 乌云接日低,...

仁怀市17163667311: 被国人误传了几千年的八句俗语,你知道几个? -
巨虽二妙: 、“王八蛋”这是民间的一句骂人话.实际上,这句话的原来面目是“忘八端”.古代“八端”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此八端指的是做人之根本,忘记了这“八端”也就是忘了基本的做人根本,可是后来却被讹变成“王八蛋”.

仁怀市17163667311: 难得一读的古老的俗话 -
巨虽二妙: 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不信但看宴中酒,杯杯先敬富贵人. 门前拴上高头马,不是亲来也是亲.门前放根讨饭棍,亲戚故友不上门.世人结交需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纵令然诺暂相许,终是悠...

仁怀市17163667311: 古代名人的谚语 -
巨虽二妙: 有很多.谚语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人们生活中常用的现成的话.谚语类似成语,但口语性强,通俗易懂,而且一般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形式上差不多都是一两个短句.谚语内容包括极广,有的是农用谚语,如“清明前后,栽瓜种豆”;有的是事理谚语,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的属于生活上各方面的常识谚语,如“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类别繁多,数不胜数.

仁怀市17163667311: 盘点一下被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 -
巨虽二妙: 比如说,父母在不远游.但是很多的时候被人忘了后面一句而是游必有方.

仁怀市17163667311: 逆转时空是不是成语 -
巨虽二妙: 逆转时空不是成语.成语:成语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成语是汉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成语,众人皆说,成之于语,故成语.

仁怀市17163667311: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个俗语是怎么来的?类似得俗语还有哪些
巨虽二妙: 话说有一天,诸葛亮到东吴作客,为孙权设计了一尊报恩寺塔.其实,这是诸葛亮先... 实际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是第“副将”这句俗语原意是指三个副 将的...

仁怀市17163667311: 古今中外人物歇后语大全之十八 -
巨虽二妙: 老头坐摇篮——装孙子罗锅上树——钱(前)缺、钱紧梁山泊的兄弟——志同道合、不打不成相识兄弟分家——各顾各三岁小孩贴对联——上下不分兄弟俩猜拳——哥俩好他瞌睡你送枕头——正合适兄妹上大学——合家欢、志同道合水泊梁山的兄弟——越打越亲热号手制革——吹牛皮他念他的经,我拜我的佛——互不干扰号兵吹喇叭——调子亮天上的神仙——个个神通广大让他参观染坊——给他点颜色看看仙女散花——天花乱坠飞机上挂水壶——高水平(高水瓶))张飞吃豆芽——小 菜一 碟小囡(nan小孩儿)拔萝卜——拉倒叫花子吃葡萄——穷酸小孩抬大轿——担当不起 张飞穿针——大眼对小眼 孔明夸诸葛亮——自夸自刘姥姥出大观园——满载而归

仁怀市17163667311: 读书名言 -
巨虽二妙: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学而不思则...

仁怀市17163667311: 有哪些古代俗语
巨虽二妙: 此地无银三百两,无事不登三宝殿,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