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游北山记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

作者&投稿:旁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新城游北山记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一、译文
离新城的北面三十里,越往里走山就越深了,尽是野草树木和泉水岩石,环境越来越幽静。开始时还能骑马在乱石纵横的路上行进。旁边都是大松树,松干弯曲得像车盖,笔直的像垂简形的旌旗,挺立得像人,平卧的像有角的小龙。
松树下的草丛间有泉水,在低洼潮湿的地方时隐时现,泉水流入石井中,发出锵然的鸣声。松树之间有藤长数十尺,弯弯曲曲像一条大蛇。树上有鸟,黑色羽毛很像八哥,红顶长嘴,俯身啄食,发出吱吱的叫声。稍稍往西,有一座很高的山峰,山下一条小路,窄得只可容人行走。
大家把马的缰绳系在岩石的尖角上,相扶相携着往上攀登,竹林十分茂盛抬头看不见太阳。走了约四五里,才听到鸡叫声。有僧人穿着布袍、拉着鞋子前来相迎,与他交谈,他惊愕地与你对视着,像麋鹿一样不可接近。
山顶有数十间房屋,曲折回旋而依崖壁而建并筑有栏杆,要像蜗牛一样爬行、老鼠一样攀援迂回着走才得以出来,而这间屋的门和那间屋的窗正好相对。坐定之后,一阵山风吹来,堂殿上的铃铎都响了起来。大家惊慌相视,不知道身在何处。天色将近黄昏了,就都睡在山上。
此时正是九月,天空高旷露水清莹,山间空寂月光明亮。仰看星斗,都大而光亮,好像正在人头顶上。窗间有数十竿竹子,被风吹动互相摩擦,不停地发出急促的声响。竹子间的梅树和棕榈树,森然耸立如同相对而立鬓毛突出的鬼魅,大家又面面相觑惊恐不安而不能入睡。等到天亮,就都离开了。
回家几天之后,脑海中还是恍恍惚惚地浮现出山上的情景,于是追记了这些。后来我没有再到北山去,然而往往想起这次游山的事。
二、出处
北宋·晁补之《新城游北山记》。
三、原文
去新城之北三十里,山渐深,草木泉石渐幽。初犹骑行石齿间。旁皆大松,曲者如盖,直者如幢,立者如人,卧者如虬。松下草间有泉,沮洳伏见;堕石井,锵然而鸣。松间藤数十尺,蜿蜒如大螈。其上有鸟,黑如鸲鹆,赤冠长喙,俯而啄,磔然有声。
稍西,一峰高绝,有蹊介然,仅可步。系马石觜,相扶携而上,篁筱仰不见日,如四五里,乃闻鸡声。有僧布袍蹑履来迎,与之语,愕而顾,如麋鹿不可接。顶有屋数十间,曲折依崖壁为栏楯,如蜗鼠缭绕乃得出,门牖相值。既坐,山风飒然而至,堂殿铃铎皆鸣。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且暮,皆宿。
于时九月,天高露清,山空月明,仰视星斗皆光大,如适在人上。窗间竹数十竿相磨戛,声切切不已。竹间梅棕,森然如鬼魅离立突鬓之状。二三子又相顾魄动而不得寐。迟明,皆去。既还家数日,犹恍惚若有遇,因追忆之。后不复到,然往往想见其事也。

扩展资料一、创作背景
《宋史·晁补之传》说,晁补之十七岁时跟随父亲来到杭州,他把杭州山川风景的精华汇集起来,仿照《七发》写了篇《七述》,献给当代文豪杭州通判苏轼。苏轼赞赏说,我原来也想写一篇,这篇游记大约也是这时写成的。
二、赏析
作者写景状物技法之高超,为世人称道。他写活了一个“静”字,写神了一个“幽”字。这篇游记确实写出了“北山” 的幽静美。《新城游北山记像飘逸清幽的诗魂在历代读者脑海中缭绕。今将作者描述“北山”幽静美的技法剖析如下,愿与广大读者共同领略其间的奥秘。
《新城游北山记》对北山景物的刻画极其逼真。作者对自然景物作细致人微的观察,并加以穷形尽态的摹写。作者把大松的曲、直、立、卧种种形态,毫无遗漏地作了形象的描绘;对山顶之屋数十间的结构形态,作了简明、贴切而又生动地刻画。
他摹写光亮,在竹林里是“仰不见日”,夜晚宿山顶上则“山空月明,仰视星斗皆光大,如适在人上”。所有这些声、光、形、态的描写都可说是惟妙惟肖,恰如其分。
此文比喻用得很多,都很贴切,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松树的比喻是“曲者如盖,直者如幢,立者如人,卧者如虬”,用16字即道出松树的多姿多态,真是言简意赅。山顶僧人,不常与世人接触,“与之语,愕而顾,如麋鹿不可接”,这是传神的比喻。
本文的写景状物所以生动且具魅力,跟作者将浓烈的主观感受融人其中,有很大的关系。读者随着作者文笔的指引,仿佛进入北山,见到形状各异的松树,听到鸟声、鸡声、风声和铃声,与惊恐不安的山僧接触,并在山顶度过一个难寐之夜。北山的幽深、僧居的静寂、夜间的阴森,所有这些描写,都因作者的笔端含情,而显得格外真切动人。
《新城游北山记》是继柳宗元之后又一篇优秀的山水游记。它的成功,首先在于准确地抓住了北山的个性,精细描摹了此山极为幽静优美的特色,使人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其次,又在于它能在刻画风景的同时,自然而然地表现了作者的主观感受,使得此山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泉,都富有特定的神韵和情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新城游北山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晁补之

九月,天高露清,山空月明,仰视星斗皆光大,如适在人上。窗间竹数十竿相磨戛,声切切不已。竹间梅棕,森然如鬼魅离立突鬓之状。二三子又相顾魄动而不得寐。

译文:此时正是九月,天空高旷露水清莹,山间空寂月光明亮。仰看星斗,都大而光亮,好像正在人头顶上。窗间有数十竿竹子,被风吹动互相摩擦,不停地发出急促的声响。竹子间的梅树和棕榈树,森然耸立如同相对而立鬓毛突出的鬼魅,大家又面面相觑惊恐不安而不能入睡。


《新城游北山记》译文是什么?
回家以后的几天里,我还是心神恍惚不定,眼前好像又浮现那一天所见的情景,因而把这一切追记下来。从那以后再也没有到过那里,然而还常常想见出那天游北山的事情来。《新城游北山记》是北宋文学家晁补之所作的一篇山水游记。作者扣住文章开笔的“深”、“幽”二字,以层进层深的艺术方法,描写了新城...

新城游北山记译文是什么?
宋神宗熙宁年间,晁补之的父亲晁端友为新城县令,与时任杭州通判的苏轼时有诗歌唱和。晁补之随父同在新城,在苏轼门下亲闻教诲两年之久,《新城游北山记》就是这一期间写的。《新城游北山记》对北山景物的刻划极其逼真。作者对自然景物作细致人微的观察,并加以穷形尽态的摹写。作者把大松的曲、直、立...

写景文言文
陶渊明《桃花源记》 王勃《藤王阁序》 范仲淹《岳阳楼记》 欧阳修《醉翁亭记》 李格非《洛阳名园记论》 晁补之《新城游北山记》: 于时九月,天高露请,山空月明,仰视星光皆光大,如适在人间。 苏轼《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李孝光《雁山十记·观石梁记》: 月已没,白云西来如流水。风吹橡栗堕...

关于写景的文言文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陶渊明《桃花源记》 王勃《藤王阁序》 范仲淹《岳阳楼记》 欧阳修《醉翁亭记》 李格非《洛阳名园记论》 晁补之《新城游北山记》: 于时九月,天高露请,山空...

新城游北山记的翻译
新城游北山记的翻译是:在新城游玩北山。从新城区出发向西北走,越过一座叫西山的山冈大约四十里路就到了新城和北山的交界地带。看到奇特的山色便产生登上北山的念头。但路程曲折艰险,经过的山路也还很遥远。带着饥渴劳累登上山顶,这时天已昏暗,环顾四周只见昏暗的雾气环绕笼罩着周围的山谷等详细内容可...

新城游北山记艺术特色
作者对北山景物的刻画深入细致,对自然景象进行了穷形尽态的摹写。他以生动的语言描绘大松的多种形态,如弯曲如盖、直挺如幢,以及卧态如虬,使读者仿佛亲眼所见。对于山顶的屋舍,他运用巧妙的比喻,如“曲折依崖壁为栏楯,如蜗鼠缭绕乃得出,门牖相值”,形象地展现了其结构之美。作者在声音描绘上...

《记金华的双龙洞》作者游览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地点是什么地方?
游览的时间是1957年4月14日,地点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1、文章全文如下:《记金华的双龙洞》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公路盘曲而上。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

《新城游北山记》的答案是什么
不停地发出凄厉的声响。竹子间的梅树和棕榈树森然耸立的样子,如同相对而立鬓毛突出的鬼魅。大家又面面相觑惊恐不安而未能人睡。等到天亮,就都离开那里。回家几天之后,还是恍恍惚惚地脑海中浮现出山上的情景,于是追记了这些。后来,我没有再到北山去,然而往往想起这次游山的事。(洪本健)

新城游北山记层次结构
本文是一篇描绘新城北山之游的游记。首先,作者以生动的笔触勾勒了北山的风貌。文章的第一段,作者以“去新城之北三十里,山渐深,草木泉石渐幽”开头,概述了此地深邃且景致幽静的特性。接着,文章进入了第一层描述,聚焦在“大松”之上,细致描绘了松树的形态,松下潺潺的泉水,缠绕其间的藤蔓,以及在...

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原文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游记。这篇游记记叙了叶先生游览金华双龙洞的全过程,作者的语言虽不华丽,却真实可感。下面是我为您收集整理的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原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课文原文 记金华的双龙洞 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

汉南区18393372722: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有蹊介然,仅可步.”都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三峡》《新城游北山记》两文的写作顺序有什么不同? -
里绿佳元:[答案] 环境描写,突出各自的景观条件.《三峡》是 时间顺序,《新城游北山记》是空间顺序.

汉南区18393372722: 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月夜图有什么特色?给人怎样的感受 -
里绿佳元: 1、特点:全文分三层,第一层叙事,朴素、淡泊而有自然流畅. 第二层写景.作者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 第三层便转入议论,作者感慨到,有此闲情雅致来欣赏这番景色的,除了他与张怀民外,恐怕就不多了....

汉南区18393372722: 文言文 新城游北山记 几个阅读题 -
里绿佳元: 1.本文对北山景物的刻划极其逼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作者对自然景物作细致人微的观察,并加以穷形尽态的摹写.他摹写物形,把大松的曲、直、立、卧种种形态,毫无遗漏地作了形象的描绘;又用“曲折依崖壁为栏楯,如蜗鼠缭绕乃得...

汉南区18393372722: 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 -
里绿佳元: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北宋】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作者通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用来描写月色.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更体现出了月光清凉明净的特点.衬托出作者闲适的心境.

汉南区18393372722: 文中的月色有什么特点?作者是采用什么手法描写月光的 -
里绿佳元: 《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任职.本文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主要是对月色的描写,抒怀情感. 作者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描写手法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光比喻为如水一般清明澄澈,将随风摇曳的竹柏比喻为水中的藻荇交横.这样写形象生动地将月光的皎洁明亮表现出来

汉南区18393372722: 《新城游北山记》的答案是什么? -
里绿佳元: 【原文】 去新城之北三十里,山渐深,草木泉石渐幽.初犹骑行石齿间.旁皆大松,曲者如盖,直者如幢[1],立者如人,卧者如虬[2].松下草间有泉,沮洳伏见[3];堕石井,锵然而鸣.松间藤数十尺,蜿蜒如大螈[4].其上有鸟,黑如鸲鹆[5],...

汉南区18393372722: 第五段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
里绿佳元: 5、.明确:作者把荷叶和荷花放在月光下面,一个“泻”字,给人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实感;一个“浮”字又表现出月光下荷叶、荷花那种缥缈轻柔的姿容.文章似乎仍在写荷叶、荷花,其实不然,作者是通过写叶、花的安谧、恬静,...

汉南区18393372722: 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
里绿佳元: 悠悠的月光.皎洁的月亮. 昏暗的月光有融情于静,情景交融

汉南区18393372722: 新城游北山记从写作特色的角度谈淡本文给你的感受 -
里绿佳元: 一、穷形尽态的摹写本文对北山景物的刻划极其逼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作者对自然景物作细致人微的观察,并加以穷形尽态的摹写.他摹写物形,把大松的曲、直、立、卧种种形态,毫无遗漏地作了形象的描绘;又用“曲折依崖壁为栏...

汉南区18393372722: 新城游北山记 静态描写的句子有???? 动态描写的句子有??? 急急急!!! -
里绿佳元: 动态;旁皆大松,曲者如盖,直者如幢,立者如人,卧者如虬.松下草间有泉,沮洳伏见;堕石井,锵然而鸣.松间藤数十尺,蜿蜒如大螈.其上有鸟,黑如鸲鹆,赤冠长喙,俯而啄,磔然有声. 静态天高露清,山空月明,仰视星斗皆光大,如适在人上.窗间竹数十竿相磨戛,声切切不已.竹间梅棕,森然如鬼魅离立突鬓之状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