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者无外”与“夷夏之防”是互相矛盾,水火不容吗?

作者&投稿:鲁殃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有什么案例可以体现“王者无外”与“夷夏之防”即“经”与“权”的互为补充?~

唐朝政权建立之初,因忙于统一中原和内部建设,对当时的东亚霸主东突厥不得不卑辞纳贿求和。唐高祖和唐太宗还曾多次批评隋炀帝“多事四夷”的政策,认为“若中国不静,远夷虽至,亦何所益?”在东突厥大举南下兵临渭水时,唐太宗甚至不惜与之订立屈辱的“便桥之盟”,以换取突厥退兵。他还屡次拒绝朝中大臣发兵出击突厥的请求。凡此种种,其理论依据就是传统的“夷夏之防”理论。而一旦唐朝国富兵强,相反东突厥内部分崩离析之时,唐太宗则又断然拒绝魏征、褚遂良等人基于“夷夏之防”理论提出的“不事四夷”的种种建议,毅然以“王者无外”为目标,发兵将东突厥一举消灭。
到贞观四年,随着东突厥的败亡,突厥部众大批归降和被俘,如何处置东突厥余部的问题突出地摆在了唐朝统治者面前。当时,温彦博、褚遂良、魏征、颜师古、杜楚客、李大亮、窦静等几乎所有重臣大吏纷纷提出自己的建议。他们的意见分为三派:第一种意见认为应将突厥迁往中原,分散安置于内地州县,改变其原来的生活方式,使之放弃畜牧而从事农耕,即所谓:“迁其种落,俘之河南,散属州县,各使耕耘,变其风俗,百万强胡,化而为汉,中国有加户之利,塞北可空虚矣”。第二种意见主张将突厥遣回河北,任其自生自灭。如颜师古就说:“臣闻先古哲王,内诸夏而外夷狄。又曰:蛮夷要服,戎狄荒服。言其恍忽来去无常也。饱则飞去,饥则附人。今欲遽改其常性,同此华风,于事为难,理必不可。当因其习俗而抚驭之。臣愚以为凡是突厥、铁勒,终须河北居住。请皆置之河北,分置酋长,统领部落,节级高下,地界多少,伏听量裁,为立条制,远绥迩安。”第三种意见是温彦博提出的,他认为应依照东汉旧制,置突厥于河套地区,“请于河南处之,准汉建武时置降匈奴于五原塞下,全其部落,得为捍蔽,又不离其本俗,因而抚之,一则实空虚之地,二则示无猜忌之心”。
这三种主张,实际上就是“王者无外”与“夷夏之防”两种边疆理论在处理突厥问题上的具体化。其中,第一种意见主张在短期内以强制手段改变游牧民族固有的生活习惯,第二种意见主张将突厥迁回大漠,与主体民族隔离开来,这两种主张都重在强调胡汉差别,主张胡自为胡,汉自为汉,以“内诸夏而外夷狄”,其出发点理论根据都是“夷夏之防”的狭隘立场。从当时的客观情况说,前者是无法实现的一种空想,如温彦博就指出这种做法违背边疆民族的实际,“非含育之道”,颜师古也认为这样做“于事为难,理必不可”,即既不符合“王者无外”的博爱精神,在实践上也行不通。后者则无视当时漠北形势的客观变化。因为在东突厥衰亡前后,薛延陀部业已崛起于漠北,决不会让突厥重返漠南。事实上薛延陀部为独霸漠北,也坚决反对突厥北迁。所以即使突厥余部回到漠南,也势难立足。如果唐朝强行将突厥北迁,那么结果无非是两个:或者是任由铁勒诸部兼并突厥,或者是唐朝必须出兵扶植,以保证铁勒与突厥分主漠北和漠南。但这都不利于唐朝北部边疆的稳定。而第三种意见则符合“王者无外”的思想。因为河套地区自古就是游牧和农业的结合地带,人少地广,宜农宜牧,突厥本部在此可以保持游牧生活方式,而唐朝中央则可在此驻军屯田,予以监管,保持北疆的安定。所以唐太宗从安定边疆的战略高度,最终采纳了这一意见,在保持突厥诸部相对独立状态的前提下,以河套地区为中心对突厥诸部进行了安置,既以其首领担任都督、刺史等职,保留其游牧生活方式,又由中央政府设都督府予以监管,终于安定了北部边疆。
纵观唐朝处理突厥问题的整个过程,可以发现,无论是纳贿求和,举兵征讨,还是征服之后的安置举措,以及后来在安置过程中的几经反复,都反映了一个事实,即“王者无外”和“夷夏之防”两种相辅相成的边疆理论,是唐朝统治者能够灵活因应边疆形势的基本理论依据,并因此才达成了安定边疆的目标,而从来就没有把二者对立起来。
所以,儒家既提倡“王者无外”又强调“夷夏之防”,不仅有其理论意义,而且有其实践意义,二者之间表面上的对立和矛盾,毋宁说反映了中国传统治边理念的成熟。一方面,如果没有“王者无外”所树立的高远理想,则边疆经营势必失去目标和原则;没有历代大有为之君基于“王者无外”这一理想和信念的开疆辟土,积极主动经营边疆,就不可能有效维护帝国的安全,不会有封建盛世。另一方面,“夷夏之辨”对边疆经营的务实理性的认识,对统治者之好大喜功、穷兵黩武无疑也是一种有效的约束和纠正,并使历代王朝在边疆上能够认识到边疆经营的阶段性、曲折性和长期性,从而对不同的边疆地区区别对待,“因俗而治”,怀柔、羁縻,逐渐巩固和扩大边疆经营的成果。应该说,二者对稳定边疆,培育和增进各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都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

既提倡“王者无外”的理想,积极“拓边”以实现统一边疆和安定边疆,又坚持“夷夏之防”,在现实政治中以安定中原为首要任务。二者的不同首先是在边疆战略上大异其趣。比如,前者主张为了安定边疆,应该以积极进取之态,采取各种措施,甚至可以不惜以武力征伐来达到“拓边”和“安边”的目的,后者则主张应通过“加之以德,施之以惠”的办法,通过怀柔和招抚的办法,促进边疆民族的“向化”和内附。在治边和“安内”的先后次序上,前者主张积极开边,“以边安内”,后者则更倾向于“以内安边”,视开拓边疆为“下策”。不同的边疆观还导致了边疆经营中治边政策和措施的严重分歧。可以说,尽管各个朝代面临着不同的边疆问题,但“王者无外”和“夷夏之防”的争论一直或明或暗地存在,甚至是酿成党派之争的主要诱因。

如果将它们置于“经权”的思维框架之下,则二者之间所谓的矛盾和对立,则不过是同一前提之下政治手段的分别而已,也就是说,属于“经”与“权”的辩证统一。

首先,在儒家的大一统理论中,实现天下大一统的局面是最高的政治原则和追求,是“经”。为此,统一中原和统一边疆作为大一统目标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而为了实现本质上属于“一体”的天下的大一统,对包括“四夷”在内的“天下”进行政治秩序上的规范,“合天下于一家”,乃至人类的大同,就必须积极经营边疆。正是在这一意义上,积极拓边,“多事四夷”,甚至以武力为后盾强行推进华夏文明,都是不可厚非的,是维护大一统这个“经”的正义之举。历史上,汉武帝、唐太宗等为了解决来自边疆的威胁,为了实现天下一统的“王道”政治,都曾从“王者无外”的治边理念出发,在稳定内部和发展综合国力后,适时采取积极防御的战略,大张挞伐,“鞭笞四夷”,通过军事征讨等各种方式,不断改变边疆经营上的被动局面,调节中央和边疆各民族的关系。

但是,边疆地区毕竟与内地有着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客观反差,同时,不同区域的边疆,情况也千差万别。尤其是,对中原王朝而言,不同时期的边疆形势和王朝自身的情况又是复杂多变的。凡此种种,都使统治者“王者无外”的理想实现起来困难重重,甚至于遥不可及。这就要求统治者在经营边疆时必须承认客观存在的差距,正视自身实力的有限,从而将理想理论与现实相妥协,务实理性地从事边疆经营。反映在理论上,就是“夷夏之防”所强调的先内后外”,怀柔、羁縻,“因俗而治”,德化招抚,等等。于是,“夷夏之防”理论恰恰纠正了“王者无外”的偏颇,成为对“王者无外”的“权变”。

可见,“王者无外”和“夷夏之防”作为中国传统政治哲学在边疆理论上的反映,恰恰构成了中国传统边疆理论相辅相成的两个侧面,体现了理想主义与务实精神的辩证统一。不管是主张“王者无外”,还是强调“夷夏之防”,二者都有其现实合理性,甚至在目的上可以说是殊途同归。就是说,二者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安边,都以“九州同域,天下一统”为边疆经营的目标,都承认边疆经营对实现大一统的重要作用。于是,看似矛盾的两种边疆理论,在边疆经营实践上虽各有侧重,实际上则互为支撑,殊途同归。因此,正确理解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对我们探讨中国历史上边疆经营的基本规律,理解边疆经营与封建国家强盛的内在关系,无疑具有非常典型的意义。




王者无外,何为守御?的翻译
作为王不外出打仗,怎能防守御敌?

关于王者荣耀的改编诗句
2.含有王者的诗句 含有王者的诗句 : 1、王者贤且明 魏晋 曹操 《对酒》 2、乃知王者心 唐 白居易 《贺zhidao雨》 3、王者无外见今朝 唐 杜甫 《夔州歌十绝句》 4、王者今无战 唐 杜甫 《故武卫将内军挽歌三首》 5、神明王者宅 唐 苏颋 《奉容和圣制春台望应制》 6、两京王者宅 唐苏颋 《送光禄...

干春松的个人论著
著作1、制度化儒家及其解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制度儒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3、神仙传,东方出版社,20054、文化传承与中国未来,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5、传统与超越,华夏出版社,20006、王国维学术经典集,江西人民出版社,19977、现代化与文化选择,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8、中国人百年(合著)...

【谁能帮我解释解释什么是夷夏之变】
严重违背了“五方之民异性”(王制),“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王者,往也”的施政原则。 2、夷夏之辨,是寄予朝廷奉行王道。无论自己出身如何,是楚人也罢,赤贫也罢,都要以君子之心治理国家。所以汉以来南方兴起,并不因吴楚之民,而对春秋心存芥蒂;反而是志在春秋,明辨夷夏。永嘉之乱,靖康之耻,士夫或孤守...

杜甫的生平事迹及他的有名的诗句
王者无外见今朝比讶渔阳结怨恨元听舜日旧箫韶赤甲白盐俱刺天闾阎缭绕接山巅枫林橘树丹青合复道重楼锦绣悬〔氵襄〕东〔氵襄〕西一万家江南江北春冬花背飞鹤子遗琼蕊相趁凫雏入蒋牙东屯稻畦一百顷北有涧水通青苗晴浴狎鸥分处处雨随神女下朝朝蜀麻吴盐自古通万斛之舟行若风长年三老长歌里白昼摊钱高浪中忆...

孔子说过一句话大概意思就是历史需要有些隐瞒,原话是什么呢?
《公羊传》曰:王者无外,此其言出,何?不能乎母也。鲁子曰:是王也,不能乎母者,其诸此之谓与!《礼记·曲礼下》曰:天子不言出。郑玄注曰:天子之言出,诸侯之生名,皆有大恶。君子所远,出名以绝之。<春秋传>曰,天王出居于郑,卫侯朔入于卫,是也。意思很明确本来天王不论到哪里都...

童华字心朴文言文阅读
游似在权兼礼部侍朗时上疏说:"欲尽事天之礼,当尽敬天之心,心存则政事必适其宜,言动必当其理,雨 循其序,夷夏必安其生。 "当游似官史部尚书入侍经幄、皇帝问治时,游似说:"人主一念之烈,足以旋乾转坤,……一念有时间断,则无以挽回天下之大势。"游似的论述是紧紧抓着心、念不放,把它当成万能的...

谁有《孟子·告子下》的全文及译文呀?
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民;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 孟子居邹。季任为任处守,以币交,受之而不报。处于平陆,储子为相,以币交,受之而朱报,他日由邹之任,见季子;由平陆之齐,不见储子。屋庐子喜曰:...

描写王者的诗句
13.一生事业总成空,举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14.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15.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磐凤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惟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16.策马渡悬崖弯弓射胡月。17.忍令上国衣冠沦于戎狄,相率中原豪杰还我河山。

中国的历史由来
中国”这一名称在西周武王时期意为“中央之国”。相传3000年前,周公在阳城(今河南登封)用土圭测度日影,测得夏至这一天午时,八尺之表于周围景物均没有日影,便认为这是大地的中心,因此周朝谓之中国。汉代开始,人们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少数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也自称为“中国”。南北...

洛龙区19346064718: 什么是夷夏之防 -
友昏润祺: 「夷」、「蛮」、 「戎」、「狄」分属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不仅意味着少数民族方位的固定化,而且也意味着华夏中心观念的出现.与四方未开化民族相对的是居住在中心的文明之邦 「华夏」.把这种空间等级观念理论化的,就是上述...

洛龙区19346064718: 英雄无用武之地这个歇后语的后面一句是什么 -
友昏润祺: “英雄无用武之地”是下半句.上半句是:“林冲看守草料场”.是后世根据成语“英雄无用武之地”编的.成语比喻有才能却没地方或机会施展. “英雄无用武之地”成语出自西晋·陈寿·《三国志》卷35蜀书5《诸葛亮传》:今操芟夷大难...

洛龙区19346064718: 礼俗得失一依周典,每各为书还具条奏的翻译 -
友昏润祺: ◎ 裴松之松之字世期,河东闻喜人,晋太元中拜殿中将军,除新野太守.不行,拜员外散骑侍郎.义熙初为故鄣令,入为尚书祠部郎,武帝领司州,以为州主簿,转治中从事史,召为世子洗马,除零陵内史,征国子博士.元嘉初为冗从仆射,...

洛龙区19346064718: 为什么“武悼天王”冉闵历史书上很少有记载?? -
友昏润祺:冉闵生活的时代,中国分裂,南方有东晋政权,但无力收复北方.北方胡人纷纷进占中原建立政权.胡人残暴肆虐,滥杀汉人.“北地沧凉,衣冠南迁,胡狄遍地,汉家子弟...

洛龙区19346064718: 高中文言文中“则”用法 -
友昏润祺: 则详细字义〈名〉 1. (会意.金文从鼎,从刀.古代的法律条文曾刻铸在鼎上,以便让人遵守.本义:准则,法则) 2. 同本义 [criterion;norm;standard;rule] 则,等画物也.——《说文》 则,法也;则,常也.——《尔雅》 根天地之气,寒...

洛龙区19346064718: 汉书 终军传 全文翻译 -
友昏润祺: 终军, 字子云, 济南人.年轻时喜好学习, 凭着博闻善辩、会写文章, 在郡中闻名.十八岁时, 选为博士弟子.到郡府接受遣送, 太守听说他有奇才, 召见了终军, 认为他确实奇异, 与他结交.终军告别太守离郡, 到长安上书论事.武帝...

洛龙区19346064718: 老子的道德经有哪些人生哲理(详细) -
友昏润祺: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天下皆知美之为...

洛龙区19346064718: 雪鹰领主的人物介绍 -
友昏润祺:凡人世界(也称物质界):世界规则完善,能量运用不浪费,不存在超凡材料或源石.(凡人世界无限,主角东伯雪鹰生活在夏族世界)超凡世界(依附在物质界周围的世界):世界初成,本源会结成源石(分成三等)在外,有诸多超凡材料,...

洛龙区19346064718: 剑为百兵之首,刀为百兵之王,棍为百兵之祖,那它们分别是怎么样的呢? -
友昏润祺: 棍为百兵之首,枪为百兵之王,刀为百兵之帅,剑为百兵之君. 这些百兵之称号受到的认可度是比较高的,不过其中真正能找到古籍出处的只有枪为百兵之王的说法.百兵之王是枪.这种说法是有古籍出处的. 程冲斗说:“枪乃艺中之王,以...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