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和亲情的利弊,中西文化差异

作者&投稿:戢灵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如何看待中西文化差别?~

文化的覆盖面极为广泛,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又具有民族性。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
  一、中西方言谈的差异
  在中国,对别人的健康状况表示关心是有教养、有礼貌的表现。但对西方人的健康表示关心,就不能按中国的传统方式了。一个中国学生得知其美籍教师生病后,会关切地说“you should go to see a doctor!(你应该到医院看看)。”不料,这句体贴的话反而使这位教师很不高兴。因为在这位教师看来,有病看医生这种简单的事情连小孩都知道,用不着任何人来指教。如果就某种小事给人以忠告,那显然是对其能力的怀疑,从而大大伤害其自尊心。中国人在饭桌上的热情好客经常被西方人误解为不文明的行为。因西方人认为:客人吃多吃少完全由自己决定,用不着主人为他加菜添酒,而且饮食过量是极不体面的事情,因此客人吃饭后,主人不必劝他再吃。一位美国客人看到中国主人不断地给他夹菜很不安,事后他抱怨说“主人把我当猪一样看待。” 中国人路遇熟人时,往往会无所顾忌地说:“啊呀,老兄,你近来又发福了!”或者以关切的口吻说:“老兄,你又瘦了,要注意身体啊!”而西方人若听你说“you are fat(你胖了)”或“you are so thin(你又瘦了)”, 即使比较熟悉,也会感到尴尬和难以作答。
  二、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
  1.个人荣誉感与谦虚谨慎
  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相反,中国文化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虚。中国人反对王婆卖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自我否定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你的英文很好),” “No, 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不,我的英文很差)”;“You’ve done a very good job(你的工作做的很好),” “No, I don't think so. It's the result of joint efforts(不,这是大家共同努力得结果).” 这种谦虚,在西方人看来,不仅否定了自己,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这种中国式的谦虚在资本主义的竞争市场是行不通的。
  2.自我中心与无私奉献
  西方人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很强,主要表现在:(1)自己为自己负责。在弱肉强食的社会,每个人生存方式及生存质量都取决于自己的能力,因此,每个人都必须自我奋斗,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2)不习惯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不过问他人的事情。(3)正由于以上两点,主动帮助别人或接受别人帮助在西方常常是令人难堪的事。因为接受帮助只能证明自己无能,而主动帮助别人会被认为是干涉别人的私事。
  中国人的行为准则是“我对他人,对社会是否有用,”个人的价值是在奉献中体现出来的。中国文化推崇一种高尚的情操——无私奉献。在中国,主动关心别人,给人以无微不至的体贴是一种美德,因此,中国人不论别人的大事小事,家事私事都愿主动关心,而这在西方会被视为“多管闲事”。

  三、社会关系的差异
  1.平等意识与等级观念
  西方人平等意识较强,无论贫富,人人都会尊重自己,不允许别人侵犯自己的权利。同时,人人都能充分地尊重他人。在美国,很少人以自己显赫的家庭背景为荣,也很少人以自己贫寒出身为耻,因为他们都知道,只要自己努力,是一定能取得成功的。正如美国一句流行的谚语所言:“只要努力,牛仔也能当总统。”(If working hard, even a cowboy can be president.) 新中国虽已建立了近六十年,但传统的君臣、父子等级观念在中国人的头脑中仍根深蒂固。父亲在儿子的眼中,教师在学生的眼中有着绝对的权威,家庭背景在人的成长中仍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2.核心家庭与四代同堂
  美国式的家庭结构比较简单:父母及未成年孩子,称之为核心家庭。子女一旦结婚,就得搬出去住,经济上也必须独立。父母不再有义务资助子女。这种做法给年青人提供最大限度的自由,并培养其独立生活的能力,但同时也疏远了亲属之间的关系。 中国式的家庭结构比较复杂,传统的幸福家庭是四代同堂。在这样的家庭中,老人帮助照看小孩,儿孙们长大后帮助扶养老人,家庭成员之间互相依赖,互相帮助,密切了亲情关系。然而,这种生活方式不利于培养年青人的独立能力。
  四、社会礼仪的差异
  中国人见面喜欢问对方姓名、年龄、单位及收入等。而西方人很讨厌人家问及年龄与收入等个人私事。中国人路遇熟人总爱寒暄道:“吃饭了吗?”“到哪儿去?”“上班呀?”等。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有礼貌的打招呼用语,而若你跟西方人这样打招呼“Have you had your meal(吃过饭了么)?” “Where are you going(你去哪儿啊)?”他们则会认为你想请他吃饭或者干涉其私事,会引起误解。西方人见面,通常招呼道:“Hello(嗨)!” “How do you do(你好)!”“Nice day, isn't it(今天天气很好,不是么)?”对于别人的赞扬,中国人通常表示谦虚,并有一套谦虚之词,像“惭愧”、“哪里”、“寒舍”、“拙文”等。而西方人总是高兴地回答“thank you(谢谢)”以表接受。中国人用“谢谢”的场合较西方人少,尤其是非常亲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不常说“谢谢。”而西方人整天把“thank you”挂在嘴边,即使是亲朋好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也常如此。中国人收到礼物时往往放在一边,看也不看(生怕人家说贪心)。而西方人收到礼物时要当着客人的面马上打开并连声称好。中国人殷勤好客,一杯杯地斟酒,一遍遍地上菜,客人不吃不行,不喝也不行,使西方人觉得难以对付。而西方人的习惯是:Help yourself,Please(请随便用)!中国人送客人时,主人与客人常说:“慢走!”“小心点!”“再见,走好啊!”“你们进去吧!”“请留步”等。 而西方人只说:“Bye bye(再见)!” “See you next time(下次见)!” “Good night(晚安)!”
  五、社会习俗的差异——对女性的态度
  美国妇女和中国妇女的地位都不高,但美国妇女却有幸能享受许多传统的骑士习俗,尊重妇女的礼节在美国社会随处可见:男士为女士开门;扶女士下车;在马路上,男士走外侧,女士走内侧,以给女士提供保护;女士进餐厅时,所有的男士都要起立;餐桌前,男士要为女士拉开椅子,等女士站好了位置再把椅子送回女士的身后,请她就坐。 中国社会对女性的照顾和礼节似乎要少一些,且有一些专家注意到:汉字中带“女”字旁的有相当一部分含有贬义,如“妖、奸、奴、妒”等。
  六、结语
  综上所述,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还表现在许多方面,但简单加以概括其实并不复杂:反映到思维方式上是抽象和具体的差别,反映到生活态度上则似乎可以理解为西方人更加实用,中国人多少更偏重一些精神感受。中西方的文化有着很多的差异,也存在着很多分歧,其中的很多习俗也产生了很多笑话。但是,不同的文化中的相同点就是这些都是人类的文化发展历程,这些文化的差异不能说谁优谁劣,这是客观形成的,它们的存在必将引起人类文化的继续发展,在当今世界,任何民族和国家都不可能丢掉或摆脱自己的传统文化。因此,来自外部的强加或内部的叛离,都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让我们共同来维护各种文化的发展,维护国家的安定,东西方的文化互相促进,互相学习,这样,人类的文化历程会走得更好。

中西方文化的差别:
  (一)思维方式上方面,西方人注重思辨、理性、分析、实证,剖析整体再加以综合;中国人注重直观、整体、经验。在西方哲人看来,只有思辨性的东西才是最真实、最完善、最美好的。从古希腊时代起,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们都把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方式作为认识和把握事物真理的最基本手段,并把“分析学”或“逻辑学”视为一切科学的工具。这种思维方式,推动了西方科学的发展。
  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不是通过归纳推理,演绎推导,而是基于事实,凭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加以识别、理解和进行整体判断。与直观的思维方式相联系,中国人认识世界的方式是“体知”而不是“认知”。老子首创了“体道”说。“体道”,就是以心灵体验的方式去把握宇宙的根本之道。儒家是把认识的对象作为人类自我意识外化的伦理情感的整体来体验的,从中寻找对主体伦理、价值规范的印证。
  (二)价值取向方面,西方人注重以自我为中心,重个人、重竞争;中国人注重群体、社会、和谐。西方人的价值观认为,个人是人类社会的基点。每个人的生存方式及生存质量都取决于自己的能力,有个人才有社会整体。因此,不习惯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不过问他人的事,甚至把主动帮助别人或接受别人的帮助看作是令人难堪的事,以为接受别人的帮助是证明自己无能,而主动帮助别人会被认为是干涉别人私事。他们提倡每个人应表现出自己的个性,越是表现出自我个性,越能体现人生的价值。因此,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意识很强,靠竞争来取得自己的利益,实现自己的价值。
  中国古代一般把“竞”、“争”当作不好的事情,而提倡“忍”、“让”,缺少对公平竞争的尊重和向往。儒家学说强调的是“长幼尊卑”的等级秩序,道家学说强调的是“无为、不争、若水、争雌”,儒道互补,再加上皇权的愚昧与残酷,中国人的思想意识里比较缺少“竞争”的观念。中国人的价值观,强调群体意识,社会意识,个人利益应当服从社会整体利益,只有整个社会得到发展,个人才能得到最大利益。中国文化推崇一种高尚的、无私奉献的情操。主动关心别人,给人以关怀是一种美德。但是个人竞争意识、拼搏意识不强,存在依赖性。
  (三)伦理道德方面,西方人注重个人放任,创新发展,张扬荣誉;中国人注重谦虚谨慎,不偏不倚。西方人崇尚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成就而自豪,从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和获得成就后的狂喜;西方文化鼓励个人开拓创新,做一番前人未做过的,杰出超凡的事业;西方人的家庭观念比较淡漠。子女一旦结婚,经济上必须独立,父母不再有义务资助子女。这种做法给青年人提供了最大限度的自由,培养其独立生活的能力,但亲属关系比较疏远。
  中国文化在个人取得成就时,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虚谨慎,反对“王婆卖瓜”。这种谦虚在西方人看来,不仅否定了自己,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在资本主义市场竞争中是行不通的。在人际关系上,中国传统的文化则要求人们不偏不倚,走中庸之道,维护现状,保持和谐。对待家庭,喜欢大家团聚,老人帮助照看儿孙,以备养老送终。虽然密切了亲情关系,但这种生活方式,不利于青年人独立能力的养成。
  (四)行为规范方面,西方人“重利”、“重法”,中国人“重义”、“重情”。西方社会由于强调以个人权利为基准,以追求私利为目标,因此不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情义。只有依靠法律才能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法律既可以保护个人的权利,也可以制裁侵犯人权的行为,因此,西方国家法治的发展是与人的权利价值观有密切关系的。
  中国人由于受传统的义利思想的影响,重义轻利,重情轻法。孔子在《论语》中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把义当成最高准则。儒家强调,不能驱义逐利。由于自古以来主要靠道义约束人们的行为规范和维系社会,而不是靠法律约束,因此,人们的法律意识比较淡薄。
摘自百度网友,谢谢。

一、 家庭教育的差异
庭教育的重要性被虽然越来越多的家庭认识到,但国内很多家庭把“家庭教育”误理解为“家庭知识教育”。有些家长安排孩子星期六学电脑,星期天学英语,还要练习钢琴,背诵唐诗等等,一味地为孩子寻找知识发展方向而忽视了孩子的个性发展。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发现自己的个性需要与家长所安排的不一致,心愿不能实现,随之产生逆反心理,事与愿违,甚至造成家庭悲剧。而在西方,家长则让孩子自己选择,爱干什么就干什么,不是逼迫与苛求,他们比较重视的是引导孩子学会怎样用自己的力量去克服困难,怎样在依赖与自立之间保持平衡,学会生存。所以西方很少见到花季少年因一次考试失利便割腕自杀,也很少见十几岁的中学生遇到一点挫折便离家出走的情况。国内家长最关心孩子的成绩、分数,至于心理、能力、很少过问。维系家长与孩子关系的则是成绩、分数。而西方家长最关心是孩子是生理和心理健康,否有时代特征(包括对环境、人格独立的认识)我们不得不承认国内这一代青少年的自立意识、心理素质与西方同代人有明显差距。大家知道一位13岁的欧洲小女孩利用假期一个人游历了全欧洲,这让我们想起每年高考填志愿,和专业时,不少高三毕业生让老师、家长为他们作主。面对知识时代,人才时代,专业分工越来越细,个性特长要求越来越高,而我们学生连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也不明白,怎么与世界接轨。爱因斯坦说:“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能力的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高考试期间,更是全家总动员。就拿今年的绿色护考来看,家长考前包宾馆、定出租车、考时陪考,自发阻拦正常交通秩序,不准有半点干扰,考后心理咨询。如此脆弱的一代人如何去迎接世界激烈的竞争。英国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罗素一贯主张“实施自由教育,提倡给予孩子们更多的自由,使他们学会生存,能根据自己的天性充分地发展。”此外,在形式上也有较大的差异。
中国三代同堂的家庭结构虽有较大的改变,但隔代教育的文化普遍存在。形成了以隔代家庭教育为主的趋势。第一代教育第三代一般重养轻教,加之老人文化素质偏低,思想老化,所以溺爱多于喜爱,产生了第三代任性、娇气、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弊病。而在西方,根据我们对于所在国家的观察,整个区域几乎无一例祖辈老人照管孙辈的情况。我们都共同感到西方传统的教育观念是:老人不参教,孩子由自己的父母亲自扶养和教育。在他们看来,儿童小时候得到的呵护越多将来的承受能力越差。相比之下,西方的家庭教育比我国传统教育更科学,更先进。
二. 教学方法上的差异

教材内容是“一位土耳其人到德国借房子后,擅自改变房子,违背德国法律。教育目的:让学生了解到改动房子要向有关部门提出书面报告。教学重点:新单词,介词的用法。教学手段:下列一一介绍。

按照我们最新教学法:单词解释(利用多媒体)--句型操练,介词(利用实物)课文重点(让学生把课文变成对话形式表演)。虽然,我们现在的教学法有了很大地改进,注意了语言的实用性和学生的表达能力,然而我们仍然脱离不了以书本为中心,过分强调注意词汇练习和语法训练的模仿式教育,把活生生的语言变得支离破碎。学生学得乏味、枯燥,老师感到疲劳、难教。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而德国老师既没有单词解释也没有句型操练更没有课文重点和配套练习等等之类。老师说受人之托要把一套房子借出去,要求学生根据他的描述画张平面图。然后要求学生根据房子面积,地段,结构开出合理价格,并说出理由。他们利用了语言实用性和交际性使学生成为快乐的主动学习者。通过让学生叙述理由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这样,学生通过:听(老师的描述),视(老师叙述时写的几个新单词),思(画平面图)产生意境联想到具体的事情,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最后进行实际语言交流,各抒已见。然后,要求学生按自己的审美观和实际性改变房子。例如厨房放到右边,起居室放在卧室中间等等。并讲出理由,这不仅使学生在实际中学会了介词的用法。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这种激趣设疑,启发思维,诱导思维等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是国内教学法望尘莫及的。然后要求学生用文笔描述 “设计将来自己的房子。”把新学的语言知识与头脑里积累起来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丰富的想象。从而使创造力得以发展。心理学表明:“创新思维的萌发与培育必然伴随着想象,联想,在想象过程中始终活跃着鲜明生动的形象,从而会极大地开发与创造相关的右脑潜能。”由于德国这种教学法具有实用性、生动性、思维性,创造性且知识结构新的特点,因此,它能启发,诱导学生给学生创造性学习一个支点,让学生感兴趣,思考、概括、相象,创新。而不是纯模仿。为此,笔者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结果见下表)

国内最近教学
学习重点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

学习新单词 用多媒体 能扩大思路,灵活运用,注意了听、说、读、写

学习介词
通过实物多媒体 熟练掌握了介词的用法,提高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学习课文 通过学生表演对话 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扩大思路

德国的教学

学习单词
根据老师描述的情景,猜出词意
基本掌握大意(能听懂会说)

学习介词

改变房子
基本掌握了语言介词的用法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

学习课文

脱离课本

设计喜爱自己的房子
通过想象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培养了创造能力

由此可见,他们这种教学法在创新思维培养方面很显然比国内教学法有较大的优势。虽说它在基础知识传授方面不比如国内,但素责教育的核心部分是创新能力。因为是创新推动了社会发展,试想一下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能成为强大的民族吗?一个抄袭、模仿的民族只能成为落后民族。尤其纵观现代社会信息环境和工作方式的改变,大量记忆各种信息、模仿已不适应当今和未来社会的要求。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尤其面对日新月异信息知识时代、如何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努力引导他们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思维变得尤为重要。托尔斯泰曾精辟地指出过:“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将永远是抄袭和模仿。” 而抄袭和模仿的民族永远不会成为强大的民族。因为素质教育的核心部分是创新能力。因为是创新推动了社会发展。
所以,当看到国内学生缺乏“创意、新意时”。我们能不能反思一下自己,光责备学生是不公正的。是我们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过于偏重知识数量的积累和基础知识,忽视思想方法创新,自觉不自觉地会制造同一种思维模型下的思维统一,习惯于让学生去寻求唯一正确的答案,习惯让学生按教师思路思考,习惯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和强调基础知识而忽略了思维的培养和提高。

三. 评定学生成绩的差异

在澳大利亚的课堂上,学生没有升学的压力,老师也并不是只从单一的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其更看重的是学生的研究过程,以及他的独立性,创造力和综合能力。作为赴澳接受培训的英语教师,我们就充分体会到了这一点。在那我们被要求每人写一篇关于当地风俗的调查报告,除了通常的写作要求外,老师还要求我们必须实地采访至少两名当地的居民,并在文章中写上他们的姓名、职业、住址等。培训结束时,澳籍教师对于 我们的平时作业、课堂活动的参与程度、教学活动、调查报告、论文和测验进行逐一评分,然后给出一个综合分。这对于我们这批在应试教育环境下长大的人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挑战,但事后回想起来却发现自己受益非浅,这不仅提升了我们的理论的应用能力,而且还培养了我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果说国内的学习是一口井,讲究的是深度,那么国外的学习更象是一片湖,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在老师的帮助鼓励下,他们学习如何独立地思考。正是由于老师并不是用单一的标准机械地衡量每个学生,正是因为他们对于问题的结论不要求统一的答案,允许学生怀疑和反驳,当学生的学习欲望被调动起来时,其潜能也就被发挥得淋漓尽致。中国传统教育强调知识的传授,西方教育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二者需要交流和互补。作为一名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奇思异想,给予他们广阔的思想驰骋空间,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勇于探索。

四. 学校教育管理上的差异
在国内,几乎每个学校都对班主任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孩子们在场班主任应该到场。久而久之孩子们养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只有在别人的监督下,在众目睽睽之下自己的行为规范才能做好。然而,在国外,教师经常有意不在场也不去偷看学生。可以问学生“你是如何。。。?” 久而久之 孩子们养成了自控和诚实的好习惯。同时。当教师遇到一名行为有严重偏差的学生时,怎么管理,是惩是罚,若罚,是轻是重,这就是一个个理不清的问题了。最后的结论可能是“多做多错,少做少错”,教师也未必担当得起教育可能有的后果。类似的问题在其他国家也有。当英国取消了对于学生的体罚制度后,很多家长坦言现在的孩子行为偏差问题已日趋严重,他们除了摇头似乎也别无良方。所幸的是,英国他们的有些学校依然勇于承担责任。我们在英国所参观过的一所中学看到了这样的教育方法:鉴于行为严重偏差的学生的客观存在,校方专设一间教室,其中配备了专门的教师。当课堂中有学生严重违纪时,可把该生带到这间教室,由专门的教师进行心理、行为的疏导和一定的文化教育。如果该生拒绝进入这间特设教室,那么全班的其他学生转入另一间教室,继续上课,而该生则留在原教室,当然校方会再为他转门配备一名心理、行为的疏导者。应该说这是一种既勇敢又有理性的严谨负责的协作教育方式。我们说它勇敢,是因为它直接承担起了教育的责任;我们说它理性是因为它兼顾了普通学生和行为有严重偏差者的同时受教育的权利;我们说它严谨负责是因为它配备了专职的心理疏导者,避免了可能有的更偏激行为的产生;我们说它是协作的教育方式,是因为整个过程中多方的教育行为的介入使得它能被有效的实施。虽然这仅是侧重于对行为偏差学生的教育,但这个看似简单的教育过程牵涉到了多大的教育投资啊(这里不仅指经济投入)。我们的学生有着接受教育的权利,那么就让实施科学有效的教育工作吧。

五.社会对“人才”定义的差异

1300年的学而优则仕科举制度使中国人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一考定终身。注文凭,重学历。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的职业、收入、财富、社会地位和他将来的发展空间。而整个社会的用人体制也是重学历轻能力。有大学以上文凭人的档案可以进人才数据库,反之没有文凭的人一辈子在社会底层拼打,断了他们的创造和发展的机会。这也就使得整个社会过度强调高考的唯一性和重要性。每年高考如临大敌。进了大学你学得怎样,是否有能力,是否有才华并不重要。这也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现象“考前象拚命三郎,考进象无业游民”。这种现象本身就说明落后。在信息瞬息万变,知识加速更新的现在与未来,文凭变得一文不值。埃得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学会学新知识的人才能学会生存。”所以我们一定完善我们的高考制度。而西方国家推行的是“宽进严出,终身学习”尤其德国极为重视职业培训。(谈到职业培训,我们值得提一下的是国内不少企业把大量的精力和财力给厂长、领导去读MBA…。而给第一线工人基础职业培训所投入的资金却少得可怜。)人的一生要不断学习、补充和更新知识才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对于人力资源的需要;这绝非单纯的学校教育或者一纸学历证明可以满足的。我们要转变观念,把过去一个人接受教育由主要是青少年时期转变为终其一生,把片面强调学历教育转变为着重于能力培养,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的价值。

当然,我国在亲情、友爱、忍让。。。方面都做得比西方国家出色。然而,爱因斯坦曾说过一段很有启发的话:“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能力应当始终被放在教育首位。”大家都清楚地知道社会的发展取决于教育。所以,我们觉得有必要把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教育观念介绍给大家,二者进行交流和互补。把二期课改落实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

我们现行的学校教育是努力地培养“学业智商高”的人才,注重积累知识的能力以适应各种标准化考试的选择,培养的是学习型的人才,而忽视了培养社会所需的多层次创造性人才。国内的教学使得学生虽然基本功扎实,但是缺乏实践和创新能力,许多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受到抑制,即使是在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时候,学生的思维也不够活跃,想象力也很有限。其实,知识是一个全方位的立体的概念。要让学生理解知识来源于创造重在应用的道理。

西方渗透式教育对成绩排在前面的30~40%的学生有益,因为这些学生不需要按部就班地训练,他们可以跳跃式学习,给他们自由,他们可以自己发展出很多,创造性和灵活性比较强。而中国的透彻式教育对排在后面的30~40%的学生有好处,他们通过按部就班的训练,可以成才,而且成才之后可以跟比他们聪明的人竞争,因为他有扎实的知识,可以了解很多不是几天就可以学会的东西,但仅仅是机械的模仿和表面的理解,思维禁锢在狭窄的空间上,有序,但缺乏创新。


亲情是人类中最基本和最持久的情感之一吗?
这种情感的可靠性在于其持久性和不易受外部影响的变化。因此,亲情不仅是情感上的支柱,也是我们日常生活的支撑。尽管亲情有时也可能会面临挑战和冲突,但它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可以依靠的情感。家庭成员之间建立的亲密联系和情感认同为我们提供了安全感和归属感,这是我们在生命中的成长和发展中所需要的。

如何在当前社会现状下,巩固和维系亲情,树立积极的亲情观呢?_百度知 ...
在当前社会现状下,巩固和维系亲情,树立积极的亲情观,我们应该保持优秀的传统美德和积极的心态正确看待当代的亲情观。在日渐高速发展的时代,亲情也是我们生活和发展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同样可以在工作压力和竞争中,获得诸多的幸福感。自古代以来,亲情关系的演变成为当代社会关注的焦点。当代社会不要...

亲情和爱情哪个更可靠呢?
当然,好的爱情关系也能够给我们带来强大的快乐和幸福感。但是,如果爱情关系出现问题或矛盾,它就可能变得不可靠和不稳定。同时,爱情关系的维护和建立也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和关注,如果投入不足,也可能导致关系不牢固。总之,在亲情和爱情中选择哪个更可靠,取决于个人价值观和情感需求。在有些情况下,...

爱情与亲情该如何抉择?
选择爱情吧。在亲情和爱情的博弈中,从来没有最后的赢家。父母用亲情捆绑儿女的个人幸福,理由是为了儿女好,最终往往造成对儿女的一种伤害。而儿女打出爱情牌,挑战亲情的结果,伤害父母的同时,自己未必就能够幸福。都说没有拧得过子女的父母,那是亲情在成全爱情。而爱情让步给亲情,一种回报的背后,...

辩题 正方:亲情友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任何时候都不可丢弃。 反方...
正方的观点是正确的。亲情和友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视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种美德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和互助精神,它代表着一种人类基本的道德准则,是人类社会得以稳定和发展的基础。在任何时代,亲情和友爱的价值都不应该被忽视或丢弃,它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维系人与人之间的...

什么是亲情?
它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之一,是血缘和亲属关系所带来的情感纽带。亲情包括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兄弟姐妹之间的情感、夫妻之间的感情等。亲情通常是一种深厚、牢固且持久的情感,它能够提供安全感、支持和理解,使家庭成员之间建立起互相依赖和彼此关心的关系。亲情在家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个人幸福...

亲情和爱情哪个重要
可是没有后悔药吃啊!最后我还想说一句话:“天荒地老的爱情不如家里的亲情安全”因为很多现实生活告诉了我,爱情不要投入100%的热情,还要留一点自己的余地是对自己有所保障。你真的爱他的话,你也可以向他提出一个建议:“如果你能征服我父母的话,我就跟你走……”这样能考验他对你的真心,...

友情爱情和亲情的关系?
亲情、友情和爱情是一个人一生当中最重要的感情。这几种感情是并重的,并没有轻重之分,但是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却认为友情比爱情更重要。这些人之所以存在这样的理解,是因为这些人对于友情和爱情的理解不全面,这些人没有经历真正的爱情以及这些人拥有深厚的友情这三方面原因。1、认为友情比爱情更重要的人...

生活中梦想和亲情哪个重要?
生活中肯定是亲情,更重要呀,因为梦想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只有生活和亲情和父母的相依相伴,才是人世间最主要的。

血缘关系和亲情哪个重要?
俗话常说:生恩不如养恩大,虽然父母和孩子之间有着血缘关系,但是抚养孩子成长的恩情更大。毕竟养育一个孩子长大是非常辛苦的,付出的代价也是非常大的。所以,比起血缘关系,亲情更加重要。二、 父母要如何和孩子培养好感情?1、 让孩子在爱的氛围中成长生恩永远不及养恩大,虽然父母和孩子之间血浓...

河西区17657401208: 中西方文化差异比较 -
其虽双黄:[答案]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 (一)从思维方式上看,西方人注重思辩理性分析实证,剖析整体再加以综合;中国人注重直观、整体、经验.在西方哲人看来,只有思辩性的东西才是最真实、最完善、最美好的.从古希腊时代起,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们都把抽...

河西区17657401208: 中国亲情文化的利弊 -
其虽双黄: 利,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文明,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弊,束缚思想上的开放与行为上的创新,缺少自主性,养成懒惰和依赖痼疾.

河西区17657401208: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
其虽双黄: 中国文化重感性、亲情.基本上属于伦理学的范围.中国文化讲天人合一,不太注重个人的权力,个人要融入到到; 西方文化重理性,法律,属于地缘文化.西方文化重视个人的权力,追求个性的自由.简单说几句,有中西文化比较这方面的专题讲座,自己搜索看看.中西文化两个关键词:仁----人和人的关系,自由----不自由毋宁死.

河西区17657401208: 中外文化差异 - 帮忙找一下中西文化差异的例子
其虽双黄: 据美国《星岛日报》报道: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强,血缘关系,亲情伦理,在脑中根深蒂固,父母、子女始终一家人.哪怕成家立业,另设门户,和父母仍不分彼此,把赡养...

河西区17657401208: 作业求助:中西文化差异各方面都行,越多越好,做课题用的还没决定
其虽双黄: 中西文化的差异 中西文化最大的区别在于思维方式的不同.这种差异自西方黑格尔哲学体系形成以后愈趋明显,而不同的思维方式导致了不同的行为方式. 中西文化差异...

河西区17657401208: 外国人的父子关系是不是没有中国的亲? -
其虽双黄: 其实都是一样的,只不过受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父子之间的相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在中国认为要父慈子孝,父亲要时刻做孩子的后盾,孩子也要尽量顺从父亲的意志,不能违逆,而在国外,特别是欧美,崇尚的是塑造孩子的独立人格,尽快成长为能独立担当的男子汉,孩子与父亲经常是以朋友的身份来交流的,并没有太严格的长幼之分.在这方面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没有孰优孰劣之分,看你喜欢哪一种. 人类的亲情是不可能分阶级跟高低的,只是表达方式各有不同.

河西区17657401208: 家庭结构指的是什么? 想从文化差异方面写中美家庭结构差异?应该怎么写 -
其虽双黄: 家庭结构理论认为家庭结构就是家庭成员的角色分工,其间具有某种性质的联系,怎样相互配合与组织,相互作用与影响,以及这种相互作用和影响而...

河西区17657401208: 论述西方文化的人格独立观念对中国传统家庭本位制的冲击 -
其虽双黄: 我只能说说一些异同点: 1、怀疑的思想:西方价值体系和科学观中首先就是用怀疑是思想看人、事、物,而中国传统文化首先教人要不怀疑,要立信,相信人之初性本善,相信家庭、相信父母、相信老师. 2、对立的观念:西方价值观认为人...

河西区17657401208: 文化差异下中西家庭教育差异 -
其虽双黄: ●西方家长普遍认为孩子从出生那天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亲友,都没有特权去支配和限制他的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能替孩子做选择,而是要使孩子感到他是自己的主人,甚至在什么情...

河西区17657401208: 自立和独立的区别 -
其虽双黄: 独立是西方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与自立涵义相近的一个概念.从西方学者提出的关于独立的界定、结构与测量、影响因素以及对独立概念的反思等可以了解到西方的独立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探讨独立与自立的异同,得到以下认识:(1)...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