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界法师:众生有哪两种缘起

作者&投稿:长孙钞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净界法师:如何来化解心中的怨恨?~

如何来化解心中的怨恨? 净界法师 怨─它是恨的累积,它跟嗔不同。 你看有些人:你一刺激他,他马上发脾气;有些人,他把心中的恨累积在心中。不过现在的医学已经证实,从一个身心灵的角度来看,一个人经常累积负面的能量,对你身体是很不好的。 你不要小看我们内心是无形无相的,《楞严经》一再强调,我们心中会创造相状出来。 所以你心中的恨会产生细胞病变,因为它的那一种力量,是无形相的。我们在观内心的时候─即空、即假、即中─它没有形状,但是它有它的作用,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 所以我们一定要适当的把自己负面的能量化解掉!蕅益大师他提出了: 如何来化解心中的怨恨? 第一个、随缘消旧业想: 这是我们一般常用的方法。我对你这么好,你还不把我当一回事…那就是欠你的!前生欠你的,来还债!一个人经常去做一件好事情,但是你所得到的果报,却是跟你所做的因地不相符合,你的果报非常的差,那就是有两种情况: (一)、你本身有罪业,先把罪业逼出来。有时候我们做了一个善法,它不是先表现善法,它先进入阿赖耶识,先把恶法逼出来,就是你本来有三恶道的果报…重报轻受。 (二)、你真的欠他,没办法,没得说! 随缘消旧业,这是比较消极的看法。 第二个、当善知识想:这是积极的! 诶!这个是菩萨示现来考试的,我必须通过这个恶因缘来增长我止观的力量、来增长我忍辱的功夫。忍辱的功夫不是在顺境完成的,忍力是从逆境的观照当中,点点滴滴的,不断的调整自己,失败了不放弃,不断的调整,慢慢、慢慢,你的忍力才会培养出来,是从逆境中培养。 第三个、代众生受苦想:这更难了! 代众生受苦想,就是我们从逆境当中学吃亏,从吃亏当中培养一种慈悲的胸怀、菩提心的胸怀。 忏公师父说:一个菩萨你不学吃亏,你很难生起菩提心!菩提心的根本在学吃亏,这个吃亏就是─忍让。 不过也有人说:你情绪不好的时候,唱唱炉香赞也不错,对了!妙境长老就这么讲:有时候我们在修念佛止观的时候,诶!很顺畅,这车子开得很顺,路上没有什么石头;有时候你怎么修,就是都不得力,挫折感很重,诶…唱唱炉香赞…真的有效。你就在山中哼个炉香赞,唱完再去打坐,诶,不同…整个情绪有变化…总而言之,你一定要把负面的能量,把它释放出来。 有一个西藏法王说:一个人经常把负面的情绪隐藏在心中,你很难去关心别人,你就很难发菩提心。 因为:你自己都不可能快乐,你不可能给别人快乐,这是个很重要的思考!你自己就闷闷不乐了,你怎么去帮助别人呢!所以我们要知道怎么去化解自己的障碍,我们内心本来是没有障碍的─心本无生,因境有。 我们学习《楞严经》一路走来,得到一个讯息──我们心中是什么都没有的。所有的东西都是自己的因缘假相显现出来的,我们要知道一个观念:一个东西─它会假借因缘生,它一定可以假借因缘而灭。 你有本事把它创造出来,你就有本事让它还灭,它本来就没有的。 所以佛教是讲双向的,你能够让它缘起,你就有本事让它还灭。 如果说:烦恼是本来就有的,那就糟糕。本来就有你怎么消灭呢? 【楞严经修学法要】---精选篇197--------------------------------------------------------------------------------------------------------------更多净界法师佛学内容推荐-----------------------------------------------------------------------------------------------------------------

什么叫其心不淫呢? 净界法师 正式说明杀盗淫妄四重戒,来彰显无漏戒法的修学内涵。 【阿难!云何摄心我名为戒】 前面讲到摄心为戒,什么叫摄心为戒呢?这个戒法的内涵,到底跟声闻戒有什么差别呢?提出这个问题。佛陀等于是自问自答,先一个征问,再详细的回答: 首先看淫戒,经文比较长,我们分成三小段来说明: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这里,就正式把摄心为戒的道理讲出来── 我们看第一段,先把持戒的功德相,它的标准标出来。说:假设在凡夫世界的六道众生当中,你能够做到其心不淫,则不随其三界生死的相续。 淫戒的重点是在其心不淫──什么叫其心不淫呢? 它的意思:不是说你在佛堂拜佛,在那个地方静坐持咒,然后你都没有起烦恼,不是这个意思。你这样叫缘缺不生,不是其心不淫。应该是说:当你这个明了的心,受到外境刺激的时候,生起了淫欲的念头,而你能够产生一个对治的力量,那个对治的力量被你栽培起来,你产生一种抗拒的力量,甚至于是一个调伏的力量,这个就是其心不淫。 这个地方,也并不是说你完全没有淫欲心,完全没淫欲心,你就是圣人,那制这个戒对你就没有帮助,这个地方是针对末法凡夫众生来制的。就是说:你有烦恼,但是你开始抗拒烦恼、调伏烦恼,走上了菩提的正道,这个叫做其心不淫。后面的经文就在发明这个思想,读完后文你就知道什么叫其心不淫。 这里,先讲出一个正面的功德,以下再讲到反面的过失:说:你修大乘的真如三昧,你的目标是要出离三界,但是假设一个人,他对淫欲的心不加以对治,不加以对治就等于放纵,(就两种情况─你不是加以对治,就是放纵),那么三界的生死是不可能出离的。这个人,对于淫欲的念头,一再的放纵,他可不是一般人,他是修行人,所以他就会有什么功德力呢?多智他有很多、多闻的智慧。(这个地方应该只有闻慧,没有思慧)。第二个他有少分的禅定,这里指的是欲界定…九心住;因为初禅不可能有淫欲的烦恼。欲界定,就是少分的禅定。这个人他应该有福德力─有多闻的智慧、有少分的禅定,但是他内心当中─不断淫,对于淫欲的烦恼,采取放纵的态度。这样…他淫欲的烦恼,经过他的智慧、禅定两种资粮的加持,结果是必落魔道。 魔道的根本,就是以淫欲心为根本,它的浅深分出三品: (一)、上品魔王─魔王有三个特色, 第一个淫欲炽盛,他的淫欲心特别重。第二个福报广大,这个人在人世间做了很多慈善事业,福报很大。第三个心灵特别的灵巧,他有一些小聪明的,这种人就做魔王。 (二)、中品的魔民─这个是男众的魔民,魔王的眷属。 (三)、下品的─变成一个女众的魔女。 不管是魔王、魔民、魔女,他们都有很多、很多的徒众,就是有很多的魔子、魔孙;那么他们内心,是各各自谓成无上道。问题出在这个地方──各各谓自己已经成就无上道。一个人为什么堕入魔道呢?不是说他今天犯了淫欲的烦恼,就堕入魔道,不是这个意思。一个人他是破见——邪知邪见—─他自己认为:放纵淫欲可以成就无上道。 我们解释一下:在大乘佛法的因缘观里面,破戒你还有救。你烦恼很重,抗拒不了你的烦恼、抗拒不了外在的诱惑,你犯了罪,但是你起增上惭愧,你这个人还有希望,因为你的菩提种性没有失掉。 这些人为什么修到最后,他不是成就佛道,是成就魔道呢?破见——邪知邪见,以淫欲的烦恼做功德想。他想说:诶…淫欲并不障道啊,甚至于是对修道有帮助的。 所以《楞严经》说:他是因地发心就错了,他是以淫欲为本,所以后文佛陀比喻说:你用沙想做饭,你煮不出饭来的。问题点在破见——邪知邪见。他在整个修学过程当中,他自己还是生死凡夫,那么放纵自己的欲望,虽然修福修慧,而自认为成就无上道了。这样以淫欲为根本,最后的结果就是落入魔道;你用沙去煮东西,最后当然只有一个结果,就是热沙。

众生有两种缘起。佛陀在大乘经典中,把我们生命的缘起分成两大块:一个是清净的缘起,一种是杂染的缘起。这两种缘起的根本不太一样,清净的缘起,它的根本是依着真如。真如有两个特点:第一个是“何期自性,本自清净”,第二个是“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在一念清净的心中具足无量的性功德,这就是我们众生的本来面目——所谓的真如佛性。
真如佛性对一个初学者来说,我们主要的重点在于回光返照、正念真如。你只要去忆念它,只要去肯定它,只要相信它就好。所以身为一个大乘的佛弟子,不管你妄想有多重,业障有多深,你永远要相信一件事情,就是你的清净的本性永远没有受到染污,我们随时可以重新开始。只要我们把心带回家,我们生命可以重新来过。因为这一切的杂染法都是虚妄的,它不可能染污你的心性。所以说从大乘的角度,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真实忆念,就是你要深深地相信这件事情,这对你有很大的加持力。
所以,当我们开始忆念真如,当我们的心跟真如开始感应道交时,按《大乘起信论》所说,我们已经在启动真如的加持力,叫作真如内熏,我们已经跟我们的“家”搭上线了。虽然我今天还不能回家,起码开始在顺从我的真如本性。所以刚开始你要正念真如,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比方说,《楞严经》《法华经》《华严经》都谈到这种概念:对于我们的本来面目要充满信仰,虽然我们看不到它,但是我们深深相信佛陀的教法是对的。这是第一个,正念真如。
第二个,我们必须要务实地面对我们的生命,就是杂染缘起。我们一方面遥望我们的真如,一方面要面对我们的现实。所谓的“现实”,就是阿赖耶识。我们必须要面对生命中一个非常大的仓库,它把我们无量劫来所做的任何一件事情,所打的任何一个妄想,通通如实地记录下来。所以身为一个现在的生命,我们必须要面对过去的生命,这是你不可逃避的。当我们想要开创未来、想往生净土时,就必须要务实地面对你的过去。因为过去不会放过你,它在你的阿赖耶识当中,不断地会释放生死的力量来牵动你。所以,我们怎么去摆脱过去,如何从过去的业力跟妄想中跳脱出来——所谓调伏它,带业往生,这就是一个重点了。
当然你想调伏它,首先你必须了解它的问题在哪里。我们今天要去讨伐盗贼,你花了很多的精神体力,集聚了很多的军队,但是你不知道盗贼在哪里,你在旷野里面跑来跑去,浪费时间。你每天拜佛念佛,但是你根本不知道你的盲点在哪里,你只有事修没有理观,所以你每个佛号都充满了生死业力,创造不出一个干净的、纯粹愿力的佛号。因为你心中有业力,你的佛号也就有业力了。所以为什么我们净土宗的人要信愿持名?信愿就是一种理观,你必须要把业力转成愿力,这个佛号才能通往净土。
我们一方面忆念真如,给自己一个未来的希望,告诉自己总有一天可以跟佛陀一样,因为我们的本性没有失掉。也就是说,我们一方面遥望未来,充满了信心;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必须要面对现在,好好地调伏对治。这是佛法的两大思想:第一个,给未来希望;二是你现在必须要努力。
那我们现在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想调伏现在的业力,调伏妄想,必须先了解它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看这个讲表。
我们现在的生命有一个很大的根本叫阿赖耶识,就是第八识。它有两种功能:一个叫作异熟,一个叫含藏。第一个,当你出生时,它主要的功能是异熟。它开始释放一种果报或者说变现一个果报。所以当第八识是从上而下时,它是在变现果报。它变现果报有两块:第一个,向内形成一种思想;第二个,向外形成一种业力。不管你今生福报多大,只要在三界投胎,你的生命一定有两种力量来牵动你:内有颠倒妄想,外有生死业力。
这个生死业力,它所变现的是哪一块呢?就是最下面的根身——根尘、六根。你一定会有一个正报的根身,可能是个男众的根身,也可能是个女众的根身;可能是一个健康的根身,也可能是一个多病的根身。这些都是你的业力变现的。这个根身,它一定有一个依止的环境——六尘,有一个依报的环境,你有一个房子住,你有你受用的色声香味触法,这是依报的环境。
正报的根身、依报的环境,都没有对错,“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都是你的业力变现出来的。当然这个根身,我们年轻时,特别是小时候,多分来说还是受业力的主导,因为你思想没有成熟。但慢慢长大了以后,你的思想开始活动了。所以当你在承受因地时,它这个表是由下往上。我再讲一次,阿赖耶识在变现果报时,是由上往下变现;但是,当我们思想开始活动时,就开始在造业,因为你不可能只是受用果报。你受用果报,这个果报体会去刺激你的思想,开始产生思想活动,也就是你开始造业了。
我们造业的第一个活动,就是感受,业力对你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感受。当外在的业力要进入你内心世界时,它很重要的桥梁就是用感受来刺激你,让你产生快乐或者痛苦的感受。我们第六意识的思想,是禁不起感受刺激的。一般人没有经过佛法止观的训练,他被感受刺激,一定有所反应。第六意识开始思考:我为什么会痛苦?我为什么会快乐?它一定会去找一个人来负责,一定要找答案。当然没有经过佛法因缘观学习的人,他的思想全部是错误的,所以我们就在盲目当中去找答案:为什么我会这样贫穷呢?有些人有钱但是他多病,为什么我会病痛呢?为什么我的身相如此丑陋呢?等等。我们会把所有的痛苦,开始做一种错误的解读,产生错误的妄想。这个妄想是怎么来的?感受刺激你的。
这个妄想打久了以后,习久成性,就变成一种执着,一种习惯性的、等流性的思考,会形成一种思量,一种执取。诸位!当第六意识的妄想已经形成你的性格,当第六意识的妄想已经形成一种执着时,你的生死业力就形成了。所以当业力刺激你,如果你只是打打妄想就算了,那还没事;但是当你妄想以后,形成一种性格,形成一种执取,形成一种第七意识的我法二执的颠倒,这时就开始回存到第八识,形成另外一种业力了。
所以这个地方,从唯识学的角度,我们要掌握三个重点:第一个,轮回的因素是什么;第二个,轮回的相续是什么;第三个,轮回是怎么转变的。
首先,我们先谈谈轮回的因素,一个人会轮回有两个因素:
一是外在的因素,就是你的生死业力。我们不要轻忽业力。我们在讲《佛法修学概要》时说:忏悔业障,积集资粮。带业往生,你不能把罪业的力量弄得很强大,尤其是罪业。你一定要“令我临终无障碍”。你要是发生车祸横死,很难保持正念的。所以我们一开始要多忏悔,修忏,你先好好地处理你的业力,把你的罪业想办法降到最低,把你善业的比例慢慢地拉高。因为善业会让你身心安稳,罪业会让你身心躁动,你不容易保持正念。我刚刚讲过,业力会透过感受刺激你。所以轮回的第一个因素,你要善加处理你的业力,所谓的断恶修善,忏悔业障,积集资粮。这是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
第二个,你要处理你的颠倒妄想——带有执着的妄想。
当业力跟颠倒妄想结合在一起,就变成一种轮回的力量。外有业力,内有颠倒妄想,这两个因素一结合,你就跑不掉了。如果你只有业力没有妄想,没事。你看很多的修行者,他证得我空以后,虽然有生死业力——阿罗汉很多人业力都没有处理,但他证得我空观,他可以入灭尽定,入偏空的三昧,他照样没有轮回。所以,只有业力没有妄想不会轮回,只有妄想没有业力也不会轮回。但是当妄想跟业力结合,你来生一定要得果报。所以说轮回的相续,就是因为业力跟你的颠倒妄想结合在一起。这是第二个。 

那我们怎么从轮回中跳脱出来?说实在的,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业忏干净,不可能把无量劫来所造的业,在短暂的几十年的生命当中处理干净,这不现实。所以,处理业力,我们只能当助行,就是让业力势力降低而已。我们不可能修到业尽情空,不可能!我们顶多是带业往生。诸位要知道:业力,你不可能清除干净,但是你要想办法让它的势力降低。这就是为什么要忏悔的原因。虽然它忏不干净,但是你必须把它忏成不增长业,让它的势力相对薄弱,在你的控制范围之内。
处理业力,从净土宗的角度来讲,不是我们的重点。净土宗是处理你的思想,就是要有正念,你要培养一个正念。因为你临终是随念往生,所以忏悔业障只能当助行。随念往生,你的念头里要有两个修学重点:第一个,厌离娑婆;第二个,欣求极乐。把对娑婆世界的爱取这种执着破坏掉,把往生的愿力坚固地生起来。净土宗的正行,在于改造你的思想。
唐朝百丈禅师,在百丈山讲《金刚经》时,有一个老人家每天都准时来听。等到百丈禅师讲完最后一堂课,讲圆满了,这个老人家很感动,就跟百丈禅师顶礼感谢。他说:“我以前是百丈山的一个老修行,当时也是有一点心得,有一点禅定。我的弟子问我说:‘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说修行人有禅定,因果还能够障碍你吗?)我当时就说不落因果。”
他的这句话有两个问题:第一个,这个思想是错误的;第二个,这个错误的思想还宣说给别人听。这是一种业力,造口业了。所以他业力跟妄想结合在一起了,就使令他堕落到狐狸的色身五百世。如是辗转,最后一世他得度的因缘成熟了,遇到百丈禅师说法。他听了以后,心中的结解开了。百丈禅师说:“你不能说不落因果,要说不昧因果。”我们没有成佛之前,逃不开因果。
所以,你看,我们往生净土,也没有说摆脱因果,而叫带业往生。业是可以带走,带到净土再来处理。你现在不要去刺激它,这里有地雷,可以不去碰它。这个修行者听完以后心开意解,就说:“我在你后山山洞里,请你老人家明天来帮我收尸。”第二天,百丈禅师带着弟子去,果然在后山山洞找到一个很大的野狐狸,帮它埋葬。这就是在禅宗很有名的野狐禅的公案。这个修行人为什么能够从狐狸的轮回当中跳脱出来?因为他改变了第七意识。
第七意识是轮回的开关。诸位!你今天会投胎,除了有生死业力以外,你对三界的果报,对人、对事或者对财物,一定有某种程度的执着。你执着愈重,轮回就愈难出去。所以诸位要知道,第七意识,就是一种执取、爱取,它是整个生死轮回很重要的一个开关。求往生的人一定要注意第七意识,一定要把对娑婆世界的执着降到最低。要淡薄,才有办法带业往生。因为第七意识的执着,它对业力有主导性,它会主导这个业,会激发业力,让业力活络起来。所以我们一方面忏悔业障,让自己的生死业力降低;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调伏爱取。你的爱取势力薄弱了,它就不容易去激发生死业力了。
整个第八识,它讲轮回的力量就两个重点:一个是外有业力,第二个,内有颠倒妄想。这是我们唯识学所要认清楚的轮回的真相跟处理的方法。


静界法师讲缘起法
缘起法,即佛陀于菩提树下悟出的佛法,又叫“十二因缘”,是佛教的基本道理,十二因缘说明有情流转生死的前因后果,在此流转中唯有烦恼、业行及苦果(即惑、业、苦);他们是相依的因缘生灭在相续流转,是我们感受到有个人生的过程,有个生命在生死流转,实际上,这中间没有主宰者,没有作者,也没有受者。“无明缘行,...

了幻法师:一切众生皆以爱欲而正性命
古人说:「饱暖思淫欲」,在饮食、安全等有保障的前提下,男女欲望的满足,往往上升成为第一需要。两性之间的迷恋,经过多生累世的熏染,于是在人们的意识深处,它已经变成了一种习性,以至变得痴迷坚固。故佛陀曾指出:众生对淫欲的执著,甚深甚巨;如果对世上还有一种事物,其迷恋程度若能与它相等的话...

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出自哪部经典?
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出自印光法师的《印光法师》。原句:信因果者,其心常畏,畏则不敢作恶;不信因果者,其心常肆,肆则无所忌惮。经所谓: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正是如此。意思是:相信因果的人,他的内心经常保持敬畏,因为敬畏而不敢去做坏事,而不信因果的人,他的内心常常肆意妄为,无所忌惮...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出自哪部经典?
诸法因缘生 我说是因缘 因缘尽故灭 我作如是说 ‘善男子!如是偈义名佛法身,汝当书写置彼塔内。何以故?一切因缘及所生法性空寂故,是故我说名为法身。若有众生解了如是因缘之义,当知是人即为见佛。’尔时观世音菩萨及彼诸天一切大众、乾闼婆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译文...

智圆法师《四法印——有漏皆苦》讲记节选……
实际上,就像极小的种子会长成参天大树一样,哪怕极微小的一念贪著心,最终都会把自己推入漫长惨烈的苦难之中。 这就看出,解脱道的重点是对治贪,也就是对治十二缘起中的爱取这两支。有爱就有取,有取就有有。截断生死就要在二六时中严防欲贪、色贪、无色贪生起。 学佛是办生死大事,不是因为在佛教中感觉很好,...

佛教精深的问题,众生是有是无???
佛性无形无相,难道还有两个吗?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诸佛与众生同一佛性、同一法身。佛性无二,真心是一个,化现出万法万相,有你有我,有山河大地、有天人鬼畜、花草树木。其实呢,你联系前面讲的梦,哪一个不是哪一个?你就是我,我就是一朵花,一朵花就是一坨屎,一坨屎就是一只小...

六道众生当中,哪些是有肉体的?哪些是没有肉体的?我不太明白。
从人类肉眼角度来说,除了畜生之外,其他4道都是没有肉体的。但从佛陀的角度来说,除无色界天的天人没有所谓的色身之外,其他道都有。南传《法句经》故事集 人面蛇身的饿鬼 恶业虽然不会立刻成熟,如同牛奶不会瞬间凝结,但恶业不离愚人,时时烧炙愚人,时时烧炙愚痴的人,如同灰烬覆盖下的活火炭。马...

众生各自神识是一是异?他相续如何成立?
为什么称这些为有情界共同呢?这部论中说:“由更互增上,互为因故”,即由相互作为增上缘的缘故,称为共同。在此以“功德”为例:比如我依靠法师讲法而产生闻法功德,这些功德的产生需要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要以我听闻为主因,另一方面要以法师传讲作增上缘,这样互为因缘就会产生获得闻法功德的结果,所以依靠他人...

佛说三界众生,指的是什么
1. 三界是指欲界、色界、无色界,这是所有众生生存和轮回的场所。2. 在三界中,众生经历生死轮回,若坚持戒律和修行,便能脱离这一苦海。3. 欲界包括五类生命形式:地狱、饿鬼、畜生、人类和欲界天人,被佛经称为“五趣杂居之地”。4. 色界是色界天人的居住地,他们已经超越了欲界的物质欲望。5. ...

佛家与道家常说的:贪,嗔,痴,慢,疑 五毒分别代表什么,请详细点
1、贪——贪心、爱慕、执着 2、嗔——冲动、脾气暴躁、心理不平衡 3、痴——愚蠢、不用头脑、不明白事理 4、慢——骄傲、自以为时。5、疑——多疑、疑神疑鬼、对谁都不信任。贪:贪念一生,万物损。人的贪念有很多种类:贪美色、贪美食、贪金钱、贪物品、贪功能等等贪世间一切虚幻之物。要...

信阳市17195312494: 怨恨与仇恨的区别? -
只茂甘露: 怨恨:强烈不满或仇恨,也指这种情绪. 仇恨:中国幸福学认为,人的本性是不满足,仇恨就是你们或他们严重地侵犯了我以及我们不满足的,追求幸福的权利,从而引起我或我们的敌对情绪就是仇恨.而当这种严重性达到一定的量变就会引起质变,就会使我们产生杀人的动机乃至杀人的行为.

信阳市17195312494: 同样是布施,为什么所得果报却不同 -
只茂甘露: 净界法师:同样是布施,但所得果报却不同是因为什么? 佛教的基本思想,是建立在诸法因缘生,因缘生就是说,你的过程是很重要的,你不同的过程,你会创造不同的结果.比方说你同样布施一百块美金给三宝,到底你会得到什么果报呢,...

信阳市17195312494: 十二因缘是哪十二? -
只茂甘露: 十二有支,也叫十二因缘,十二缘起.原出《阿含》经典,包括无明、行、识、名色、六处(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十二支,称为“十二有支”. 这种结构,在佛教原始经典中是为探求有情众生生死苦恼的缘起而设立的.无...

信阳市17195312494: 佛教的十二缘生和佛生是什么,请懂的人讲讲, -
只茂甘露: 缘起法:'缘起'这一词是由paticca(缘于)及samuppada(生起)两个字组成的复合字.一、缘于无明,行生起;二、缘于行,识生起;三、缘于识,名色生起;四、缘于名色,六处生起;五、缘于六处,触生起;六、缘于触,受生起;七...

信阳市17195312494: 用祸福相依的道理说说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怎样面对成功和失败 -
只茂甘露: 净界法师:祸福相依,福报不可享尽 有一个观念大家要了解.我们有情众生,特别是佛弟子,当然强调离苦得乐,我们希望今生的生命,乃至于来世的生命,能够离开痛苦得到安乐,这是所有佛弟子共同的希望.来世的安乐,每一个人的规划不...

信阳市17195312494: 简评佛教缘起论 -
只茂甘露: 【缘起论】 为阐释宇宙万法皆由因缘所生起之相状及其原由等教理之论说.与'实相论'相对称.为佛教教理两大系统之一,据说此划分始于隋代之慧远.与之相对之实相论又称实体论,乃审察诸法之实相本体,并以之为教理之论说.缘起...

信阳市17195312494: 人与人之间的缘分到底怎么解释? -
只茂甘露: 中文的缘分一词应该是从佛教来的,释迦牟尼认为,宇宙间的现象是由“因”和“缘”所促成的.例如:橘种是“因”,埋入土里后,藉着泥土、水分、养分和阳光等外“缘”,经过生化作用,便成为橘子树上的橘子(“果”).因此,佛家有...

信阳市17195312494: 怎么看待缘起论 -
只茂甘露: 缘起论是佛法的根本.缘起论认为世间上的事事物物(一切有为法),既非凭空而有,也不能单独存在,必须依靠种种因缘条件和合才能成立,一旦组成的因缘散失,事物本身也就归于乌有,'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 '的因果定律,称之为...

信阳市17195312494: 下面是净慧法师讲的缘生性空,请教其中的"事物的实相&q?
只茂甘露: 楼主 您好!空性并不是指空无自性,而是真空有性,如果没有真实体性功能的真心能出生万法,如何有三界众生的出生乎?因此慧律法师说看到一切诸法都是缘起而无自性...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