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教育的介绍

作者&投稿:素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春秋战国时期教育的贡献~

  春秋战国时期教育的贡献在于私学的产生。
  从春秋时期阶级斗争发展的形势及士阶层形成的历史来看,有人认为私学在春秋初期就应该产生了,然而尚无确凿的史料证明。但春秋中期已经有了私学,是可以肯定的。《吕氏春秋‧离谓》中记载了郑国邓析办私学的事迹。邓析私学不讲诗书礼乐这套旧课程,讲的是自着的《竹刑》,专门教人打官司“学讼”;《列子‧仲尼》中,记有郑国伯丰子也和邓析同时开办私学。这些都是在孔子私学之前。鲁国少正卯和孔子同时在鲁国办私学,传说少正卯的私学名声也很大,曾把孔子私学的学生吸引过去,几乎使孔子私学垮台。到了春秋末期,私学日愈兴盛。儒墨两家的私学,是当时的“显学”。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发展,在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历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私学冲破了“学在官府”的旧传统,学校从宫廷移到民间,教育对象由贵族扩大到平民,教师可以随处讲学,学生可以自由择师,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有了较广泛的联系。由于各家各派相互抗衡,又相互补充,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这既促进了先秦时期学术思想的发展,同时又培养出了大批的人才,各家各派的大师辈出。孔子、墨子、孟子、荀子、韩非等是其中的佼佼者。(见彩图 孔子杏坛讲学图 、 问礼老聃 相传孔子曾向老聃问礼 、 在陈绝粮 孔子被困于陈蔡之间,虽绝粮,仍讲诵不衰 、 退修诗书 )
  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重大贡献,还在于教育理论上的成就,尤其是儒家在教育理论上的贡献。儒家后学,总结了这一时代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撰写了《学记》、《大学》、《中庸》,阐述了教育的作用、学制的体系、道德教育体系、教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等方面的理论,成为世界上最早的、自成体系的教育著作,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的理论基础。

春秋战国之前 读书只是贵族阶级的事情 只有贵族才能够读书 到了春秋战国 由于百家齐鸣 出现了大批优秀的学者 从而使读书的阶层下移 不是只有贵族才能读书 直到孔子时期 由于孔子的教育思想从而出现了一批平民学生 进入了私塾阶段 教育也打破了垄断 虽然由于社会生产力的约束 不能达到任何人都能读书的地步 但也打了贵族的知识垄断 从而出现了一批寒门学子

  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也是由诸侯分裂割据趋向全国大统一的时期。春秋开始,周王室还能作为140 多个诸侯国家的“共主”。以后,各诸侯国相互不断兼并,周王室反沦为大国的“附庸”。到战国初期,见于文献记载的,还有十几个国家;及至战国末期,余下的韩、魏、楚、赵、燕、齐等六国相继被秦灭亡,全国才真正统于秦。按照历史发展的一般情况,处于长期分裂、战事频繁的时代,社会生产力往往要受到巨大破坏,社会的发展是比较缓慢的,文化教育尤其受到严重的影响。可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尽管整个社会动荡不安,却奇迹般地推动着一场全面的大变革。诸如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各方面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形成了我国古代史上的一个大转折时期。这个转折时期,促使奴隶制社会崩溃而过渡到封建社会。
  教育的大变革,直接受到政治变革的影响,首先是由于各诸侯国国策的改变。奴隶社会中,国家大事唯戎与祀。西周时期,贵族子弟在学校中除了学习射、御以外,其他科目多与祭祀有关。到了春秋时期,宗族血缘维系的宗法制度已失去它的控制能力,诸侯纷纷立国,这些国家十分重视治理政事、培植军事力量,以增强实力、盛大国势。他们的“大事”已不在戎与祀,而在戎与治,特别要求能适应新形势的新一代的管理人才。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齐桓公,正是最早广纳贤才破格用士的国君。他委任管仲以相仕,使齐桓公在较短的时间内得以称霸,并且“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史记"管晏列传》)。像管仲这样能在新形势下大显身手的人才,决不是在继承西周教育传统的官学中所能培养出来的。事实上,春秋初期,官学中僵化的学制和陈旧的课程,早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各诸侯国的政治变革,逼使教育必须改革,以满足对人才的需求。这场变革,随着奴隶社会的崩溃和封建社会的建立,延续了五百多年。其特点是贯穿着官学由衰而兴,私学由兴而衰这条主线,紧紧围绕着人才需求这个中心发展的。官学和私学并不是对立的,相互并不排斥,官学和私学的兴衰过程,恰恰是彼此替代的过程。这个过程,在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替代方式,这决定于各国所制订的教育政策和政治改革的深度。
  春秋战国教育变革,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约在春秋初期至中期。各国开始改变西周的学制,并制订各自的教育政策。第二阶段,约在春秋中期至战国初期。诸侯国为了争霸或保持霸主地位而重用人才,器用人才,私学兴起,“师”的地位确立。第三阶段,约在战国初期至战国中期。诸侯国间的分裂和兼并日益剧烈,私学进一步发展,形成不同学派,统治者逐渐给私学以政治影响,官学开始恢复。第四阶段,约在战国中期至战国晚期。历史发展的潮流趋向统一,分散的私学已不能发挥作用。官学的地位已超过私学,师资力量多向官学集中。执政者通过官学扶植统治力量,官学扩大,最后,实现“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学吏教育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的四个阶段的教育变革,构成本书编写的框架。在这个意义上,春秋战国教育史,实质上是一部从奴隶制教育过渡到封建制教育的变革史。基于这个观点,本书从回顾西周教育情况入手,采取对比和分析的方法,使读者基本上掌握这一时期教育变革的历史进程。
  春秋战国教育变革,虽然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是处于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但有关史料却很缺乏,而且分散在一些古文献里,每每夹叙在历史人物的政治见解、伦理德行等言论之中。长期以来,有些教育史著作受史料的限制,对教育思想论述较多,史实较少。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史,史料更少。例如百家争鸣,联系到教育,即各个教育学派之争,就不如哲学思想争鸣的史料充实和广泛。因此,对于一些具体问题的探索、分析和争辩,由于资料不足,又嫌记载简略,只能作一般推测。建国40 多年来,我国考古工作成果丰硕,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遗址、墓葬中发现了许多珍贵文物,出土了大量的文字资料,诸如铜器铭文、简牍、帛书之类,直接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种种活动,其中不乏与教育有关的资料。如韩非在教育改革中,提出“以法为教”,过去根据古文献资料,对“法”往往讲得很笼统,仅指法令政策而已,不能进一步具体化。1975 年,湖北云梦睡虎的秦墓出土了大量秦简,其中有许多是与“以法为教”密切联系的教材资料,这些都是具体说明学吏制度的宝贵记录。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就是力求将考古学资料和历史学资料结合起来研究古代教育史,以期较为全面和深刻地反映出春秋战国教育的实际。

这一时期(公元前770~前221)是中国奴隶制社会解体和封建制社会形成的时代。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进入官学衰废﹐私学兴起的新时期。西周末年﹐奴隶主贵族的官学已经形同虚设﹐昔日庄严神圣的官学出现了学生无心读书﹐整天游荡嬉戏的局面。这是奴隶主贵族垄断的“学在官府”日趋没落的反映﹐到了春秋时期﹐连虚设的官学也几乎不存在了。




春秋战国时期文化从封闭到开放的原因?
这一历史现象的发生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 (1)政治因素:周天子权威丧失,诸侯并立,各诸侯国国君重视人才,招贤纳士,鼓励学术,为百家争鸣的出现提供了宽松的政治环境。 (2)经济因素:春秋战国时期的生产力已经有所提高,可以使一部分人脱离农业生产,有充足的时间与精力专门从事学术研究。 (3)教育因素:孔子...

列举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子百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及思想
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纵横家。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思想:主张以法治国。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思想:主张道法自然,顺其...

办学历史在
春秋孔丘在曲阜杏坛讲学,战国时齐国都城临淄稷下之学等到,对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其中创立儒家学派的孔丘虽在政治上持守旧态度,但在整理文化遗产和创办私学方面却是功垂千秋的。 孔丘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拥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门生,培养了大批掌握文化知识的人才。孔丘为代表的儒家重视教育,以...

春秋战国时期有哪些教育家?
论。庄子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但庄子提出更多的是自身的修炼,也就是说更多的是让自己有道德,而不是让他人来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人的任何行为都是自然规律的体现,倡导人类顺应自然。4.墨子 墨子是我国战国初期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及主要代表人物。

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四家为救世提出的治国主张是什么?
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四家:儒家 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简介
1. 孔子,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2. 孔子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其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论语》及《史记·孔子世家》。3. 孔子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4.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

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儒墨两家并称显学,但思想又有诸多的不同,请分析...
【答案】:不同点: 儒墨两家在当时并称显学,但两派的阶级立场不同。孔丘旨在维护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统 治,墨翟则反映正在上升的“农与工肆之人”即小生产者的要求。彼此利益相反,所以两派形 成对立面。由于儒墨两家立场不同,社会政治思想亦背道而驰。 (1)在教育对象方面,儒家主张“爱有差等...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三位杰出代表及思想主张
主要思想: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

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百家争鸣代表人物有儒家的什么道家的什么
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百家争鸣代表人物有: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道家的老子、庄子、列子、杨朱。一、儒家代表 1、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

法家学派的教育主张在历史上是否被证明是不可取的?
春秋战国时期,教育领域中出现了独特的法家学派,其起源与子夏紧密相连。孔子去世后,子夏前往魏国,在西河设立学府,教授众多弟子,其中包括了李悝、吴起和魏文侯等杰出人物。其中最为知名的法家代表人物——商鞅,正是李悝的门徒。商鞅的教育理念鲜明,他推崇“耕战”之道,对于传统的“诗书”和“礼乐”...

南京市18687595437: 春秋战国时期教育 - 搜狗百科
诸葛恒佳丹:[答案]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教育史上出现了第一次体制变革:在传统的社会政治、经济体制崩溃的基础上,出现了私学的兴起、教育垄断局面的被打破,即“学在官府”局面的打破,随之出现了辉煌的百家争鸣.

南京市18687595437: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变革 -
诸葛恒佳丹: 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教育体制曾发生过三次重大变革.第一次是春秋末年“学在官府”局面的打破,随之出现了辉煌的百家争鸣;第二次是北宋时书院的创设,随之出现了深刻理性思维的“宋学”;第三次是清末民初新学制系统的确立,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由此发端.

南京市18687595437: 战国时期的教育著作集中反映的教育思想是什么? -
诸葛恒佳丹: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发展,在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历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私学冲破了“学在官府”的旧传统,学校从宫廷移到民间,教育对象由贵族扩大到平民,教师可以随处讲学,学生可以自由择师,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有了较广泛...

南京市18687595437: 商周时期,我国的教育有何特点?春秋战国时期又有什么变化 -
诸葛恒佳丹: 被贵族垄断.春秋战国时期,士大夫崛起,私学兴起,平民开始接受教育.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南京市18687595437: 春秋战国时期教育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革 -
诸葛恒佳丹:[答案] 孔子"有教无类"使得"士"这个阶级的崛起,发生学术下移,即私学兴起. 因为以前都是只有贵族可以接受教育的.是贵族化的教育

南京市18687595437: 西周学校教育特点,该特点到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的变化及原因 -
诸葛恒佳丹:[答案] “学在官府” 是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 春秋战国教育变革,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约在春秋初期至中期.各国开始改变西周的学制,并制订各自的教育政策.第二阶段,约在春秋中期至战国初期.诸侯国为了争霸或保持霸...

南京市18687595437: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有关教育的论述?举出例句即可 -
诸葛恒佳丹:[答案]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5.笃信...

南京市18687595437: 春秋时期教育领悟的变革原因 -
诸葛恒佳丹: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历史大变革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度崩溃,封建制度确立.这一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在以下方面:(1)经济上: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我国的封建经济得到了进一...

南京市18687595437: 概括西周学校教育的特点,这一特点到春秋时期发生了什么变化?急!!! -
诸葛恒佳丹: “学在官府” 是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到了春秋,逐渐产生了私学,私学产生的原因、一是学术的扩散与下移、二是新兴的“士”阶层的出现. 春...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