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 儒家 中庸之道 以和为贵

作者&投稿:堵享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论述题,如何理解儒家的中庸之道~

3分钟理解孔子的“中庸之道”

3分钟理解孔子的“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通常人们讲天人合一主要是从哲学上讲,大都从《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讲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视了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与天地参”是天人合一。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而终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这就是圣人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样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理想境界。 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天道与人道合一 天道就是诚,人道就是追求诚。这就是原天以启人,尽人以合天。也就是要求人道与天道相吻合。《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郑玄说:“言诚者天性也,诚之者,学而诚之者也。”孔颖达说:“此经明至诚之道,天之性也。则人当学其诚之性,是上天之疲乏不为而诚,不思而得,若天之性,有生杀信著四时,是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也者,言人能勉力学此至诚,是人之道也。不学则不得,故云人之道。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者,此复说上文诚者天之道也。唯圣人能然,谓不勉励而自中当于善,不思虑而自得于善,闲暇而自中乎道,以圣人性合于天道自然,故云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此复说上文诚之者,人之道也。谓由学而致此至诚,谓贤人也。言选择善事而坚固执之,行之不已,遂致至诚也。” 按照郑玄和孔颖达的解释,中庸之道的天道与人道合一为两种类型:一是圣人的天人合一,二是贤人的天人合一。圣人的天人合一是本能的天人合一。贤人的天人合一是通过学习而达到的天人合一。应该说,还有凡人的天人合一。《中庸》说:“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可以说,生而知之、安而行之的是圣人,学而知之、利而行之的是贤人,困而知之、勉强而行之的是凡人。不论是圣人、贤人,还是凡人,都能达到至诚、至善的天人合一境界。惟困而不学者不能致天人合一之境界也。 (2)天性与人性合一 天道与人道合一的目的就是要将天性与人性合一。天性是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那人性也应该是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只有使人性达到了那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天性,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才能创制天下的大纲,建立天下的大本,才能通晓天地化育万物的道理,才能达到中庸之道。 (3)理性与情感合一 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还表现在理性与情感的合一。人们的喜怒哀乐是人的自然属性,是情感的表现,为了追求与天道、天性合一的至诚、至善、至仁、至真的人性,因而需要对情感加以约束和限制,所以《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只有“致中和”才能天人合一(“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4)鬼神与圣人合一 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还包括了鬼神与圣人合一。《中庸》第二十九章:“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谬,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质证于鬼神没有疑问,就算是懂得认识了天;等到百代以后圣人出来也不会有疑问,就算是认识了人。说明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中的天包括鬼神,人则包括圣人。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含有圣人合一。鬼神是天地和祖先的总称。所以古人的天的要领里也包含了死人(祖先)的成分,天字本身就是大人站在天下,头顶蓝天。 (5)外内合一 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还包括外内合一。《中庸》第二十五章揭示了外内合一。其文云:“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而已也,所在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合外内之道,即外内合一,外内合天诚。所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又合一于诚。这种外内合一又可以视为品德意识与品德行为的合一,或者说成己与成物的合一,或者说是知与行的合一。

和贵在恰到好处,不能过也不能不及,礼既不是约束,也不是放纵,是和谐。中庸即中用,待人接物保持中正平和,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儒家的理论根源源于人性。不强出头,不过于争辩,追求和谐,难能可贵。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满意请采纳,谢谢。

- [ ] 中国人讲以和为贵,是指矛盾统一和谐相处,如太极,八卦,阴阳合抱图,其中的真谛就是对立的东西和谐相处,这是宇宙所以长存的缘由,孔子讲的中庸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过分的好和过分的坏都是不正常的,物极必反这句话你一定听过,过分的东西一定是短暂的,一旦到达崩溃的边缘,他的后果就是从头彻尾地摧毁,怀疑整个过程,甚至是他存在的意义,为什么要以和为贵?是为了长久地存在,而只有存在才能实现生命的意义,而以和为贵中的和不单指坏的方面,也可以理解为不合乎万物存在的规律,就比如你极爱一个人,幸福的感觉可能只是一瞬间,到最后结果也许是你的爱使他膨胀,也许是你自我抑制承受极大的痛苦,虽然世间万物都有自我恢复到和的特性,但是整个恢复的过程,就像伤口愈合一样要经历痛苦,这就是代价,而任何事物都有他恢复的限度,一旦超过了自我恢复的限度,结果就是毁灭。所以人一定不能极致地迷恋,相信一样东西,虽然人很容易因外界的事物狂热和悲伤,但你要明白这个状态是不正常的,是你的内心冲动造成的错觉,所以需要你主动把自己拉回来,人就像大海里的一叶扁舟,也许不知随便哪里来的一个浪花就足以把你打翻,所以你不必在意要去的地方是不是荆棘遍地,也不必羡慕别人旅途畅通无阻,所有的错误和迷茫都是为了让你更清楚自己的道路,只要你明白自己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纵使路遥马无力,冬去雪消融,也足够了。

以和为贵在现代指的是什么含义


延庆县19460405004: 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和为贵的理念"如何理解 -
鄢卞美悦: 人所处的位置、立场不同,产生冲突是难以避免的,但不是所有的冲突都要以激烈对抗的形式出现.非根本立场的对立,是可以用相互妥协的方式,平衡相互之间的力量对比的,而“和”正是这样一种利益妥协和权利平衡的有效方式.

延庆县19460405004: 怎么理解“和为贵”要详细的谢谢.
鄢卞美悦: 和为贵,是儒家倡导的道德实践的原则.出自《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就是说,礼的作用,贵在能够和顺.意思是,按照礼来处理一切事情,就是要人和人之间的各种关系都能够恰到好处,都能够调解适当,使彼此都能融洽.孔子认为,过去的明君圣王,在调正人和人关系中最重要的地方,就在于能使人们之间能够根据礼的要求,作到和谐.

延庆县19460405004: 儒家中“和”的思想内涵是什么“和” 以和为贵的“和” . -
鄢卞美悦:[答案] 这位朋友,我详细地回答一下你这个问题,希望你满意. “和为贵”出处为《论语·学而第一》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翻译:“礼的应用,要以...

延庆县19460405004: 和为贵什么意思
鄢卞美悦: “和为贵”,句出《论语》:“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类似的古训很多,和为贵、和气生财、和气致祥、和衷共济、家和万事兴,百忍堂中有太和,都是说的“和”...

延庆县19460405004: 中庸是什么意思
鄢卞美悦: 什么是“中庸”,你真的理解吗?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传承了几千年的智慧,但却被很多人误解,很多人觉得“中庸”就是“平庸”,是一种委曲求全,折中,调和的思...

延庆县19460405004: 你如何理解儒家的"中庸","中和"精神?
鄢卞美悦:“中庸”的本质就是“寻求平衡点”,在人际关联中,比如买卖、谈判、管理等等,解决问题的过程往往是寻求平衡的过程. 但有另外的情况,却不是追求“中庸”,而是追求"极端",比如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内存、磁盘或固态硬盘、运动的极限等等. 所以不能一味追求“中庸”,要看具体问题.

延庆县19460405004: 如何理解儒家“中庸”? -
鄢卞美悦: 所谓中庸之道,是儒家提倡的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质达到太平和合的一整套理论与方法. 这一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质以达到太平和合的理论和方法包括其主题思想、理论基础、具体内容、检验标准、知行方法、重要途径等方面的内容,而这些内容集中反映在儒家巨作《中庸》中.

延庆县19460405004: 怎么理解“中庸至和”?
鄢卞美悦: 中庸作为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儒家学说和中华文化的核心.胡适认为,“中庸的哲学,可说是一般中国人的宗教”. 中庸范畴的基本内涵 1.关于中庸的词义 中庸研究者多认为,中庸的“中”,即中正、适当、合宜、正确,系与偏颇...

延庆县19460405004: 怎么用辩证法的思维认识传统文化中和为贵的理念 -
鄢卞美悦: 传统文化中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价值观.中华民族历来推崇“和为贵”的思想,主张“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提倡在均衡中化解矛盾,求得和谐.“和”是中华文化价值理念中的核心理念.孔子在创立儒家学说时,十分重视“和”的价...

延庆县19460405004: 怎样正确认识孔子提出的中庸之道 -
鄢卞美悦: 中庸之道[zhōng yōng zhī dào],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之道的三层理论: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观点论,出自儒家文化的《中庸》.中庸之道是人生的大道,事业成...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