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内阁制制的特点

作者&投稿:堵贤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内阁制度特点~

1、行政、立法合一,而非明显之三权分立,而且无总统制式的制衡机制。
2、国家元首与行政首长分由两人担任。因为历史传统与个别制度差异,其名称并不固定。国家元首有的称之为国王,有的称为总统,至于行政首长则多称之为首相或总理。
3、行政首长的产生是建立在议会的同意之上,并对议会负责。行政首长及阁员通常可兼任议员,(但有些国家规定不得兼任),并得因议会的不信任而去职。
4、行政首长系由间接方式产生。通常系由人民选举国会议员,再由国会议员选举产生行政首长。至于国家元首产生方式,则多系以君主继承。

扩展资料:
资产阶级胜利之初,也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开工厂的、还有倾向资本主义制度的世袭贵族,所以因为利益上的分歧也就有了争论,于是政党诞生了,有了政党才使得现代内阁制度成为可能。
一个政党通过选举取得了组织政府的权力,不得不组织一些人来管理国家,根据职责分配国家的权力,通过对权力的控制和对国家的管理。
这样合法地实现本阶级(或利益集团)的利益了,西方的内阁制度在新兴资本主义制度与传统的民主政治双重作用下应运而生。
当我们在回顾西方近现代历史时,总能看到内阁制度这样的字眼,责任内阁制度是很多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组织形式。
这项制度在近代历史上推动了西方国家的发展和进步,是西方近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内阁制

明朝内阁制的实质:
君主专制的加强的产物,皇权政治的派生物。
明朝内阁制的特点:
人员由皇帝任命,属于废丞相的产物,不参与国家决策。初期,明朝内阁只有拟票权没有决策权;中期,明朝内阁权利急速扩大,在张居正时代达到顶峰,权利在六部之上,内阁首辅成为实际上的丞相;后期,自张居正死后,历代内阁首辅吸取教训不敢揽权,有的阁臣甚至将内阁权利完全放弃,导致宦官失去制衡,后期内阁权利有限。

扩展资料
明朝内阁制度的发展过程
1、雏形
明朝最初沿袭元朝制度,设立中书省,置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之后,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中书省和宰相,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同年九月,朱元璋设置四辅官,以儒士王本等为之。从明代起,由皇帝直接掌管六部百司的政务,把君主独断专行扩大到了顶峰。
洪武十五年,再次撤销,而仿照宋朝制度,设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其中礼部尚书邵质、检讨吴伯宗、翰林学士宋讷、典籍吴沉分别为四处大学士。之后,又置文华殿大学士,征耆儒鲍恂、余诠、张长年等人担任,以辅导太子,品秩为正五品,其主要权力只是顾问。这就是内阁的雏形。
2、成立
建文年间,改大学士为学士,悉数罢免大学士,各设学士一人,此后改谨身殿为正心殿,设正心殿学士。明成祖即位后,特派解缙、胡广、杨荣等入午门值文渊阁,参预机务,称为内阁,内阁制度至此建立。
成立内阁以后,把原来宰相拥有的决策权牢牢把持在自己手中,议政权分给内阁,行政权分给六部。地方上分三司,分管司法、军事、行政,直接对六部负责。在明成祖掌控之下,内阁与六部各司其职,国家最高行政命令从紫禁城发出,通过全国1936处驿站,全长143700公里的驿道,层层下发到国家每一个角落。
3、发展
永乐中期以后,内阁职权渐重,兼管六部尚书,成为皇帝的最高幕僚和决策机构。后明宣宗朱瞻基时期,权力开始上升,形成了更为完善的政务流程。
仁宗朱高炽时,明仁宗因杨士奇、杨荣等为东宫旧臣,升杨士奇为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杨荣为太常卿兼谨身殿大学士,之后杨士奇、杨荣等人均兼有尚书职位,虽然身居内阁,其头衔均以尚书为尊。自此,内阁权力加重,逐渐受到重视。
明代宗朱祁钰的景泰年间,王文以左都御史进吏部尚书后进入内阁,自此之后,诰敕房、制敕房俱设中书舍人,六部承奉意旨,内阁权力更大。虽有明英宗朱祁镇的正统末年的反复,可到成化年、弘治之际,内阁在已经成为足以对抗皇权的文官政府代表。
明世宗朱厚璁的嘉靖时,改华盖殿为中极殿,谨身殿为建极殿,将大学士的朝位班次,列在六部尚书之前,地位大大提高。明代之内阁大学士虽无宰相之名,实有宰相之权。到嘉靖二十一年,权臣严嵩任武英殿大学士后,专擅朝政二十余年,内阁的权力已经完全与从前的宰相一样了。
4、顶峰
经过嘉靖、隆庆的发展,万历早期应该是内阁权力极盛的时期,张居正改革让内阁成为政府运转的中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明朝内阁制度

清朝内阁制度是清朝时期实行的内阁制度。清朝入关之前,后金(清)中央机关无内阁。清军入关之后,清王朝建立起全国政权,沿袭明朝内阁制度始设内阁。然而,内阁在清初成为定制,却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历时共二十七年(顺治元年至康熙九年),才最后确定下来,这是一个充满权力之争而又复杂的反复过程。[1]
清朝内阁的主要官员定为大学士满、汉各一人,均为正一品;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人,均为从一品;学士满六人,汉四人,均为从二品。内阁大学士自定为正一品后,遂成为有清一代最高的官员,犹如历代的宰相,地位极为尊崇。每一大学士均有殿阁头衔,如文华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等,被尊称为“中堂”。[2]
清朝也承袭明朝的票拟制度,但是内阁的权力愈来愈低。特别是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以后,内阁变成只是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一切机密大政均归于军机处办理

是军机处好不好啦,清朝哪来的内阁


简述内阁制的特点
内阁制特点一、 司法、立法合一,而非明显之三权分立,而且无总统制式的制衡机制。二、 国家元首与行政首长分由两人担任。因为历史传统与个别制度差异,其名称并不固定。国家元首有的称之为国王,有的称为总统,也有的称为大公(如卢森堡)或亲王(如列支敦士登)。至于行政首长则多称之为首相或总理。三...

内阁制的特点及影响
1. 内阁制,又称议会制,是一种政府组织形式,其中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对议会负责,与总统制相对。2. 内阁制政府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行政机关与立法机关之间的紧密合作,这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3. 由于内阁制政府必须对议会全权负责,因此议会和选民都能对政府进行有效监督。4. 在面临紧急情况时,内阁...

简述内阁制的特点
内阁制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行政和立法合一:内阁制国家普遍采用了行政和立法的双重职能,但不同于总统制国家的三权分立,内阁制国家的行政和立法职能是由同一批人承担的。2. 国家元首与行政首长分开:在名义上,内阁制国家的元首(如国王或总统)是国家最高领袖,但实际上他们只是国家象征性的领...

简述内阁制的特点是什么
1. 行政与立法融合:在内阁制国家中,内阁同时承担行政和立法职能,与总统制国家中三权分立的体制不同。2. 国家元首与行政领袖分离:内阁制国家中,名义上的国家元首(如君主或总统)通常仅具有象征性地位,而实际的行政权力由内阁首脑(如首相或总理)执掌。3. 行政首脑的产生方式:内阁制国家的首相或...

明朝内阁制的特点和实质是什么
1. 特点:明朝内阁成员由皇帝直接任命,是废除丞相制度后的一种产物,其主要职责并不涉及国家决策(尤其是在内阁成立的初期)。2. 实质: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加强的表现,也是皇权政治的一种延伸。内阁制度的出现,实际上是为了加强皇权,使其能够更加集中地处理政务。3. 明朝内阁从建文四年开始设立,到...

明朝内阁制的特点和实质是什么?
明朝内阁制的实质是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是皇权政治的派生物。其特点包括:1. 内阁成员由皇帝任命,是废除丞相制度后的替代产物,其角色主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而不直接参与国家决策。2. 在内阁制度初期,内阁只有拟票权而没有决策权。3. 到中期,特别是在张居正时代,内阁的权力迅速扩大,达到顶峰,其...

明朝内阁制的特点和实质是什么
特点:人员有皇帝任命,属于废丞相的产物,不参与国家决策《前期》。实质:君主专制的加强的产物。皇权政治的派生物。明朝内阁是明朝建文四年至崇祯十七年的皇帝咨政机构,此后权力逐渐增大,后形成为明朝行政中枢。内阁辅臣的人数为一人至七人不等,辅臣奉使出外办事,多自称阁部。起初,内阁大学士只...

内阁制的特点及影响
内阁制又称议会制,是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对议会负责的政体形式,与总统制相对。由于内阁制政府具有对议会全权负责的特征,故又称责任内阁制。优点 第一,行政机关与立法机关通力合作,效率高;第二,议会和选民都可以监督政府;第三,遇紧急情况,内阁可以实行应急政策。内阁制有利于训练政治家。缺点 ...

内阁制的内阁是什么性质的?
1. 内阁制,亦称议会制,是一种政体形式,其中内阁承担国家行政权力,并对议会负责。2. 这种制度与总统制相对,其特点是内阁对议会全权负责,因此也被称为责任内阁制。3. 内阁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初的英国,它由枢密院外交委员会演变而来,如今被许多国家采纳。4. 在内阁制下,内阁是基于议会...

内阁制特点
内阁制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行政和立法权力并未实行严格的三权分立,而是行政与立法合一。国家元首与行政首长由不同人选担任,如国王、总统、大公或亲王,而首相或总理通常负责行政事务。行政首长由议会选举产生,并对其负责。他们可以是议员,但不得同时担任议员职务。内阁成员的任期不固定,...

乐亭县15547864572: 明清内阁制度的区别 -
除炎莫乐: 明朝时内阁有拟诏建议等权利,一定程度上辅助皇帝减少失误和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只限于抉择时的建议);而清朝,内阁则实为皇帝纯粹的佣仆,基本没有权利,只是皇帝的秘书,因为清朝的君主专制带到顶峰,没有一个机构或者个人能阻碍(反抗)皇权(除武装起义等),这一点清朝的军机处表现得最为突出——“跪受笔录”

乐亭县15547864572: 明清内阁的职能有何异同? -
除炎莫乐: 明朝内阁制在最初的时候只是皇帝秘书性质的机构,但很快到了大明宣德朝时期权力开始上升(三杨辅政),虽有大明正统朝末年的反复,但到了大明成化、弘治朝之际,内阁制已经成为足以对抗皇权的文官政府代表.大明正德朝浪漫好战,却因为有杨廷和等阁老主撑内阁未成大乱,经过大明嘉靖、隆庆朝的发展,大明万历朝早期应该是内阁权力极盛的时期,张居正改革让内阁成为政府运转的中枢,而内阁首辅变成为实际上的宰相. 清内阁徒有虚名,变成只是传达谕旨、公布文告的机构

乐亭县15547864572: 自汉朝到明清,"中朝,内阁,军机处"三个机构的共同特点是 -
除炎莫乐:[答案] 特点是:1、加强皇权,弱化相权!2、起参谋决策作用.3、权利由小到大. 1、中朝:也叫内朝,汉武帝挑选亲信大臣组成的.宰相及其他官员在外朝.中朝负责决策,外朝负责执行.皇权大大提高.弱化了宰相权力. 2、内阁:内阁制的发展趋势就是分化弱...

乐亭县15547864572: 清朝内阁与明朝内阁有什么区别?两谁的权力更大一些? -
除炎莫乐: 内阁是明清两朝为了进一步实现权力统一而诞生的产物,但是清朝内阁和明朝内阁也有很多区别,清朝内阁相对于明朝内阁来说,清朝内阁的权利更大一些.一、清朝内阁是权力集中的巅峰咱们学过历史的都知道,清朝内阁是历代朝代这么多年...

乐亭县15547864572: 谈谈你对明清内阁制的认识? -
除炎莫乐: 明代是真实的内阁制度,甚至在皇帝十多二十年不愿上朝的情况下,政权仍在继续运转.清代(雍正建军机处以前)是虚假的内阁制,皇权膨胀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大小政事都需皇帝最终才能拍板...

乐亭县15547864572: 明清两朝的内阁共同点和区别点是什么 -
除炎莫乐: 明代内阁是皇帝的侍从机构,无决策权,直接听命于皇帝;清内阁徒有虚名,变成只是传达谕旨、公布文告的机构.明代是真实的内阁制度,甚至在皇帝十多二十年不愿上朝的情况下,政权仍在继续运转.清代(雍正建军机处以前)是虚假的内阁制,皇权膨胀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大小政事都需皇帝最终才能拍板决策,内阁(上书房)只是给皇帝提供咨询和写命令的秘书机构,全无政治决策的一点点权力.到了军机处时代,军机处成为皇帝直接向中枢各部院与省、府等行政机构传递皇帝命令并复杂上传下达的一个机构,没有任何决策权,只是再次加强了皇权,仅此而已.

乐亭县15547864572: 比较明清内阁(包括人员组成职责地位本质) -
除炎莫乐: 明朝内阁一般由首辅,次辅和其他人员构成,但是人员数量不强制,有的时候多达六七人,有的时候就一个人,明朝内阁成员官阶很低,是五品,但是出身极高,而且权利极大,从明仁宗之后,大学士兼任六部尚书成为常理,可以说明朝内阁成员权利极大,加上明朝本身的监察制度比较过分,甚至会产生内阁大于皇权的时代. 清朝内阁类似以往的宰相,可以参考唐朝,都是很多人组成的,但是后来成立军机处之后,内阁就成为了摆设,清朝内阁起步难,收尾快,远没有明朝内阁影响深远.

乐亭县15547864572: 宋朝至清朝的中央官制演变 -
除炎莫乐: 中央官制的演变: 秦设三公九卿制;东汉扩大尚书台的权力;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北宋宰相之外增设参政知事、枢密使、三司使;元朝设中书省;明权分六部,后增设内阁;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后弃用,雍正朝始设军机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