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传统民俗文化精神的核心价值辨析''

作者&投稿:卫肩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传统文化四大核心价值观念~

中国传统价值观 四大核心理念 仁者无敌 安身立命 以和为贵 天人合一
中国人代代相传的传统价值观,是凝聚全民族的载体,也是中国人有别于他国人的文化基因和思维特性,尤其是传统价值观的核心理念,是中国从秦朝自清朝二千多年的时间里,社会形态保持超稳定的深层结构因素。
一、仁者无敌
“仁者,人也”—— 中国文化对“人”的定义,孔子说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意思是有仁心仁义的,才成其为人。从象形字的意义来看,“仁”是“人”字旁一个“二”字,也就是说,只有在“二人”对应的人伦关系中,才能对人下定义。在古代社会,这类“二人”的对应关系包括: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伦关系。这个对“人”的定义,到了现代,五伦关系就被扩充为社群与集体关系,但在“深层结构”的意义上,这个在人际关系中才成其为人的定义基本没有变。也就是说传统文化对人的定义,相对来说就比较模糊,主要在社会关系中由他人定义。这就决定了“个体”在传统文化当中的弱化和隐而不彰。中国人经常讲“做人应该怎么怎么样”, 主要是指做一个符合世俗标准的人,即使这些世俗标准有别于他个人的思想、理性、意志和判断。否则,在世俗眼里就是不会做人。这个世俗标准,就是孔子用来定义人的“仁”字。
“仁”的涵义——处处为对方着想的做人方式,用“仁”字给人下定义,可见“仁”是儒家伦理道德最核心的理念。孔子说:“上下相亲谓之仁”“温良者,仁之本也”孟子说“仁者爱人” 这种处处为对方着想的做人方式使中国人显得特别富有“人情味”。以至于有些人在人情面前不好意思拒绝对方的过分要求,往往失去原则性,徇私枉法,破坏典章制度。对一般人来说,仁爱是相互的,只有双方都具“体”地感觉对方的“心”“有到”自己“身”上时,才去“做人”,一旦越出了人情磁力场的温暖包围,或者双方撕破脸皮了,就不知该怎样去“做”了,难免有失风度,比如在公共场所出现不守秩序、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那么怎么才能做到仁呢?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对于圣人和传统士大夫来说,尽管他们把仁做为个体存在的基础,但是这个高层次的原则仍然是以人伦关系之间衍生出人情作为内容,反映了中国文化浓厚的道德伦理色彩。它反映在政治层面上,就形成以下这样的理念:
内圣外王,仁者无敌——道德与政治的合而为一“内圣外王”就是孔子在《大学》经典中提到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用现代的话讲就是:格物深入研究事物的规律和本质,致知将其上升为理论,诚心实意,端正思想和态度,一日三省吾身,克己复礼,使家庭和睦,推己及人,使人人都成为和自己一样的仁人君子,然后施仁政管理国家,使天下太平,这个过程体现了道德与政治的统一,成为中国历代士大夫阶层由内而外的人生进修阶梯。内圣,是德治;外王,是人治,内圣外王就是一种德治加人治的社会治理模式。但是在高度集中的权力面前,德治对集权者的约束总是十分有限,充其量是一块光鲜的遮羞布。所以,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也只能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德治加人治要求作之君者,必须同时作之师,作之亲。儒家的天地君亲师这五个角色,作为统治者身兼三职,做老百姓的领导、老师、和父母。这样以来,人的思想意志以及国法以外的私人领域自然也成为管理的对象,个人就没有多少空间可言了。
二、安身立命
身的含义,中国人是用“身”这个词来指称自己的,比如本身、自身;同时,还用身来代表生命。比如终身,就是指人的一生;人一生的事业,就是安身立命,除了形象化地安置身体之外,还有去符合命运静态地去养护它的意思。除了用身这个词指称自己和生命之外,还用它来形容一些在其他文化中不属于“身”的场合。比如,一个人的背景与起源,叫出身;名下的资产总额,叫身家。违背自己的意志而被迫去做一件事,叫身不由己;属于思维和理解力范围内的事,也用体会体验一类的词去表达。像身体力行、言传身教这类属于道德范围的事,也在划入身的范畴内,用身字来表达。所以,从身的含义来看,安身立命的身不仅是指身体、肉身,还指人生、生活,把这些安顿好了,有饭吃,有衣穿,生命就可以生根发芽,传宗接代了。
食的文化——身体化的表现,中国烹饪技术之精致,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发达的。中国人特别注重食的养生功用和食的社交功用。这说明的传统文化将人更多的看成是一个身体化的存在,比较忽视它是一个具有完整形态的精神主体。当然,士大夫阶层和老百姓对身的理解是有层次和境界之分的。古代道德和政治统一的传统,决定了士大夫阶层天生肩负“以民为本”的使命感,也就是让天下苍生皆能安身,皆有一口饭吃。因此他们提出的口号“解民于倒悬”“措天下于衽席之上”等等,虽然也是充满了身体化的想象,但这个身指的是社会,是天下民生,而国家则是照顾这个身的一颗心。至于老百姓的安身一般只顾及其家,而且这个身必须放在缩小了的人情磁力场中,互相取暖才能安心。这种安身与安心的需求,造成了他们一方面十分现实,物质化,就连求神拜佛也是无事不登三宝殿,有事才临时抱佛脚,完全是实用型的、世俗化的;另一方面也容易造成精神和感情上的麻木。
安其身,则得其心——民生观,安身立命的身体化倾向,使老百姓的要求基本只限于“有口饭吃”就行,就不会造反。所以安其身,则安其心,解决好民生问题,就天下大治,天下太平了。中国人最高的政治社会理想是《礼运•大同篇》中的大同境界,那就是使普天之下皆有所养。《孟子》一书的大半部都在讨论如何施仁政,施仁政的中心就是民生问题;一直到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民生的观念像一条红线贯穿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治思想。 《汉书》中说“民以食为天”,食的确是密切串连中国文化、百姓生活、政治理想各领域的同心轴。老子甚至把治理国家比喻成烹调术。他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周礼》这本书排列的百官当中,冢宰既是宰相,又有大厨子的形象。总之,安身立命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吃饭问题。即使到了现代,的生存和发展的范围更广了,要求更高了,但是有饭吃才能生存始终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理念的首要标准。

三、以和为贵
阴阳调和论,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宇宙的本源就是阴阳在太极中的互相调和。阴阳本就是同一事物两各方面,阴阳调和则基本上排除了“邪恶”的因素。因为这样的本体论中,所谓邪恶的因素并不是必须由善去克服的恶,而是阴阳失调,因此,如果出现动,也是动乱,是一种变态,最后也必然用和合的方式恢复结构的平衡,回到原样。同样,传统文化对待自然的态度也是和合式的而不是抗争式的。表现在人际关系中,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情味”。人际关系以保持和谐为最高目的。礼尚往来,耻于斤斤计较,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不提倡诉讼,所以公然为自己争利益的言行也就为人所不齿了。正如孔子所说“礼之用,和为贵。”
安定的政治局面,和为贵就是一种放弃对抗的态度,表现在政治生活上,就容易形成安定的局面。即使已经侨居海外的中国人,也大多是只谋一口饭吃,对政治漠不关心,很少自发组织压力团体维护自身利益。所以,上世纪90年代东南亚排华和洛杉矶黑人暴乱,最倒霉的就是华人,尽管华人人数众多,但是懦弱和冷漠使他们之间不善于组织和团结,一盘散沙,毫无还手之力。根据辩证法和历史经验来看,以和为贵这条传统价值观的核心理念,还可能带来一种可能性,就是它的对立面——乱。逆来顺受惯了的人,一旦忍无可忍发泄起来的时候,很容易一发而不可收拾。而且由于平时不擅于利用合理渠道宣泄自己的攻击性,所以当这种攻击性终于爆发的时刻,是不受理性控制的、盲目的、极具破坏性的,而且是没有游戏规则的、是斗死方休的。
四、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源于春秋时期的庄子,经过孟子和董仲舒的发扬光大,最后由宋代的张载、二程整理成熟。天人合一就是认为天道与人道的是统一的,以人伦外推天道,以天道比附人伦。很明显,中国的这个天和世界上任何高级宗教的“天”都不同,的天并不是超越世界之上的上帝,而是“天地人”这个世界系统内在的组成因子。
世界上其他高级宗教都认为天和人之间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人尽管可以向往超越界,但永远不可能达到神的地位,唯有中国的天道观主张天人合一。而且,这个天人合一是将天道拉下来去符合人道的。并且认为“天道远,人道迩”。孔子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也就是把眼光完全集中在这个人世上。
中国人的天道就是人道,它是人间理想化了的和谐关系的映照。也就是说,人如果能够保持和谐,就是符合天道,否则的话,就会令天道失常,因此,人有参天地化育之功。那么,怎么“参”呢?宋朝的理学家朱熹认为,用“存天理、灭人欲”的方式,把自己的七情六欲都导入公式化的人伦渠道中获得中和化的效果,以便能够永恒地维持“和合”状态。正如同天地之阴阳调和是为了化生万物一般,人伦关系中被渠道化的七情六欲,也必须是为了养育以及延续身体化的存在服务——养双亲,养妻子儿女。这样,人道就和天道真正的统一了,人也就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以上四大传统价值观的核心理念作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中保持社会形态超稳定的深层因素,在国民心理和国家社会层面都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在现代化的世局当中,如何有意识地反省之、引导之、改造之,是当代中国人需要肩负的文化使命。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指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价值观念中居于核心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是指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即儒道佛三家各自的核心价值观;其二,是指儒道佛三家共同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所体现的核心价值观。
一、儒家: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二、道家:道法自然,逍遥齐物
三、中国佛教:慈悲为怀,普度众生
四、异质文化的相处之道:融合会通,和而不同

“以人为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也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重要特点。世界主要文明古国大多奉行“以神为本”,而中国最早从“以神为本”的文化转向“以人为本”的文化。到了西周前期,人的地位越来越高,

如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那时“以人为本”的基本观点是,人事比神事更重要。这个思想一直影响到近代。毛泽东同志说:“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可宝贵的。”就是发挥了“以人为本”的价值文化。

扩展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里,处理群体和个人关系的时候,也一定是群体本位立场。西方一直到了16世纪以后,“以神为本”才开始被取代,强调“以人为本”,但从主体上来讲还是强调以“个人为本”。而中国古代的“以人为本”,在群体和个人的关系上,强调的是“群体为本”。

在中国古代,群体有不同的层次,可以被无限地放大。从个人推演出去就是,家庭、家族、宗族;更进一步,社稷、国家、天下。因为这样的观念,所以我们很早就提出了“天下大同”。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读书论世: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



“以人为本”成为我们当今社会的一个时代主题。从历史上看,这一理念由来已久,在中西文化中都有所体现。本文试从中国传统文化、西方传统文化中梳理出“以人为本”思想观念的历史发展 脉络,辨析各自独特的内涵与基本精神,总结新时期我党提出的“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以人为本;中国;西方;传统文化;辨析 中图分类号: 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的内涵“以人为本”作为社会文化和国家治理的思想观 念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说源远流长。纵观它的历史发 展,概括起来,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体现: 重人轻神,重现实轻来世西周时期,逐渐摆脱殷商之际流行的鬼神观念, “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礼记 丧礼》)。 《周易》中将天、地、人并为三才,而以人为宇宙的中 心,曰:“人者天地之心”(《礼记 乐记》),到春秋战 国,已有“子不语‘怪、力、乱、神’”的说法,先秦诸子 们也大都坚持人本的立场。儒家孔子用“仁“来界定 人,云:“仁者,人也”,“天地之性人为贵”(《孝经》)。 道家老子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老子 二十五章》)。“人为万物之灵,天视自我民视,天听 自我民听”(《尚书 泰誓》)。总之,在对“天”、“人”的 关系思考中,这些先哲们已显现出以“人”为本的思 辨思想的端倪,尤其是儒家重人事轻鬼神的观念,对 中国文化以人为中心的传统产生了重大影响。作为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宰,儒家文化是否定天命论的,以 人为本可以说正是其思想理论的一个基点。这种思 想在后来的社会历史中不断得到进步人士的认同与 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人本主义的主要内容之一。 尊君重民,以民为治国之本“民为邦本”在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也是“以人 为本”精神的思想观念体现。《尚书》有云:“重我 民”。“敬德保民”是周王吸取商亡的教训,提出的统 治信条。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家兼思想家管仲,在 历史上首次明确提出“以人为本”这个概念。《管子 霸业》中写:“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 子谈治国策略正是从这种民本思想出发。《左传》中也记载了不少春秋时期诸国有识之士的“民本”言 于神”。民本思想也是儒家学说的重要理论基础,孔子就主张富民,亲民,“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泛爱众 而亲仁”。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尤 其是他“保民而王”的仁政学说对后来的封建统治者 产生很大影响,被视为统治者治国之要略,是历代贤 明君主治国安邦之道。 重人性修养,讲人伦之道在肯定人的价值同时,注重人的个性修养与人 际关系的确立是中国传统文化“以人文本”的另一个 方面内容。对“人之本性”,孔子有“性相近也,习相 远也”的说法(《论语 阳货》),肯定人性是可塑的,也 是可变的。孟子云:“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 无有不善,水无不就下”(《孟子 告子下》)。虽然历 史上不乏有持不同意见者,但孟子的“性善论”逐渐 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正统,被广泛接纳认可。在对 人性的探讨方面,儒家一直强调人的主体性地位,重 视人伦。《论语》中有很多言论是探讨人伦关系的。 诸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 施于人”等等。有了人伦纲常,每个人在社会上都不 是孤立的个体,而是社会关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 节,“人性”也即是人的“社会性”了。 以上三个方面,分别从不同的层面体现出中国 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的内涵。第一个方面是将 “人”作为一种类的属性来看待,也就是说“人”就是 人类,指所有的人。第二个方面的“人”是指作为一 个群体的存在,意即“群众”,是相对于统治者来讲的 “民”。第三个方面从人性出发,关注作为社会的一 种关系存在的“人”,视作“仁”的外在表现,即所谓的 “社会人”的存在。总体看来,传统的以人为本思想 基本表达了一种对人的生命、价值的肯定与尊重,在 此基础上形成的“仁政”、“惠民”的治国思想尽管是 出于维护统治阶级和封建君主利益的目的,带有鲜 明的工具意识,但在客观上也有利于阶级矛盾的缓 解,起到了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的历史积极作用。 西方“以人为本”的历史渊源西方“以人为本”的历史渊源最早可以追寻到古 希腊时期。“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公元前五世纪哲学 家普罗泰戈拉提出的一个哲学命题,是对人的独立 性与理性的肯定。恢弘的希腊神话构筑了色彩斑斓 的天国,生活在那里的“众神”也是“为着人的利益而 存在”的,希腊人“赞美神也就是赞美自己”。(荷马 史诗中歌颂的“富有伟大精神”的英雄也多半是人的 形象,他们表现的是一种肯定自我,重视荣誉,维护 个人尊严的“人”的意志。古希腊悲剧以描写人与自 然、命运惊心动魄的斗争而著称于世,其中不乏对人 的力量由衷的感叹与赞赏。历史学家修昔底德说: “人第一重要,其他一切都是人的劳动成果”。( 论者总结说,古希腊人思想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它也是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的。钵承古 希腊文化传统的古罗马文化对人的关注依然,人类 自然平等的思想在古罗马法中就有所体现。然而, 古希腊罗马文化的这种人本传统在中世纪遭到神学 挑战,在这段“漫长而黑暗”时期,“人”的地位被降到 最低点,成了“神”的仆人。基督教成为西方社会的 主宰后,西方文化的各方面受到基督教思想的浸染, 均表现出鲜明的宗教性。神,即“上帝”的权威一旦 被树立,人就成了依附于上帝的子民,一切皆因上帝 的存在而存在。宗教的神本主义文化完全否定了人 生的价值与意义,尤其是基督文化对后世产生的影 响极其深远,在西方传统文化中也占有了重要的位 蒙古科技与经济 万方数据西方文化突破宗教神学羁绊,再次倡导以人为 本是在文艺复兴时期。 世纪由意大利学者掀起的复兴古典文化热潮揭开了西方历史上第一次思想 解放文化运动的帷幕。文艺复兴,从根本上说,就是 对古希腊罗马文化中以人为中心的思想的复兴。这 次“人类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的思想基础以及核 心价值观就是以“人”为本。人文主义者反对中世纪 倡导的神的权威,提倡“人权”,肯定人的力量、价值 与尊严,把对神的崇尚转向对人自身的崇尚。人文 主义者反对中世纪宗教的“禁欲”主义,强调人性,倡 导个性解放与个性自由。他们反对宗教愚昧,认为 只有人才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鼓励人对自 然的征服与驾驭,颂扬人的权威。文艺复兴运动迎 来了西方近代文明的曙光,人的“复活”使西方文化 的各个领域呈现出一种以人为本的新面貌。这种带 有资产阶级新文化内容的人文主义思潮,在 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即西方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中,继续发扬光大。启蒙思想家重视人在社会生活 中应得的权利和利益,强调在尊重自身的同时,也要 尊重爱护他人。“平等、自由、博爱”,“科学”、“理性” 的思想使富有资产阶级民主气息的人文主义精神成 为西方传统文化之精髓。 需要指出的是, 世纪进入工业时代后,西方哲学中出现了一种人本主义思潮,以德国哲学家康 德和费尔巴哈为代表。前者虽然在认识论中提出了 对人的认识能力进行批判的“批判哲学”,但他重视 人的存在与价值,强调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后者 明确提出人本学概念,认为人是自然界的本质,是理 性、意志和爱的三位一体。(费尔巴哈推崇人,确立 了人的主导地位。他曾受到马克思的高度评价,马 克思称他“创立了真正的唯物主义和现实的科学,因 为费尔巴哈使‘人与人之间的’的社会关系变成了理 论的基础原则。”(人本主义把人当作世界的最高存 在,一切从人出发,要求尊重人的生命、意志、价值以 及本能意义,体现出“以人为本”的一些精神特点。 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也是马克思主义人本思 想形成的重要理论来源。 中西方传统文化不同的价值趋向综上所述,中西方文化在“人本”思想上体现了 明显不同的价值取向。中国人整体而有机的宇宙观 常常把人的生命与天地自然联系,强调天、地、人的 和谐统一,不仅不把人与天地、自然对立,反而认为 人与自然是互相依赖的,天赖人以成,人赖天以久。 出现在中国文化典籍中的“天”尽管也有很多种含 义,但截然不同于西方的“上帝”,神本主义思想一直 没能在中国占有主导地位,中国文化的这种非宗教 性特征已成学者共识。西方则不同,以神为本、以物 为本的思想观念都曾在其文化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 响。随着工业文明的高度发展,以物为本的弊端更 加突出地显现出来。 从传统价值观上说,中国文化对人的价值肯定, 首先是把人同禽兽加以区别,以人自身的道德价值 为基础。儒家认为人生的价值基础是“善”,道德伦 理是其本质,个人价值应实现于社会,归结于人的社 会价值,意即以社会尺度表示人的价值。显然,这种 以人为本的观念中存在着重人伦而轻个体的倾向, 认为人是社会之人,是“群体”之人,而忽视了人作为 有独特性、惟一性的个性存在,忽视了“个人”。基于 这一点,有人说道:“中国全部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 都是围绕着人的社会存在而建立起来的,它不刻意 于宗教与神灵的寄托,也不追求纯自然的知识体系, 而是专注于人的社会关系的和谐与道德人格的完 (可以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更多的是以“仁”为本,以“他人为本”。他人至上,集体至 上,国家、民族至上一直是社会主流提倡的道德价值 与此有别,西方传统文化表现出不同的价值趋向。且不说在基督教文化中,人生价值理念是把价 值之源追溯到至高无上的上帝那儿,认为是上帝在 赋予人自然生命同时也赋予人道德生命。只就希腊 文化来说,它对人的生命的热情关注与尊重,更多地 是关注于人的“智”性、“理性”,而并非道德性。希腊 人关注大自然,但却把它看作是人的挑战对象,充满 了征服欲,把它当作展示个人意志、勇敢与智慧的战 场。这种重理性轻道德的倾向也表现在他们鲜明的 科学态度上。希腊人重视客观,崇尚自然科学,追求 真理,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 球”,在追求科学的精神中显示出对“客体”征服的自 信。此外,西方传统文化的“以人为本”在伦理观上 更多体现出一种“个体本位”的文化精神。西方传统 的道德关切总体说来主要是立足在个人主义的文化 基础之上的,个人的权利、个人的自由、个人的利益, 都是其关注的主要内容,所以,表现出较强烈的“个 体”意识。再者,西方文化中一向有人性“恶”的传统 概念,在对待“人性”道德修养方面,西方文化强调宗 教的意义。可以说,西方社会道德的推行主要是依 赖于宗教,宗教信仰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起着重要 的作用,它承担着社会道德的教化功能,基督教精神 作为价值之源在西方文化有着根深蒂固的历史。当 尼采说“上帝死了”,他的意思就是说西方人的道德 基础崩溃了。这与中国传统强调“内圣”,即通过自 我修养达到自我约束与自我完善的“个体”性又明显 不同。 诚然,无论是中国传统文化还是西方传统文化, 不经过现代文明意识的洗礼,其价值尺度显然不能 用于现当代社会。产生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以科学 的唯物史观看待社会和人的发展,在其理论中,人成 为自然性与历史性的统一,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目的与手段的统一;人的根本属性是实践性;人的全 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价值目标。马克思主义于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时期作为西方先进文化传播到中 国。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 具体实践相结合,取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并走 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新形势下, 我党提出了具有战略意义的科学发展观。这种“以 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汲取了中西方文化的优秀传 统,内涵是全面而深刻的。这里的“人”,不仅强调人 的整体性,也关注人的个体性,尊重人的自我价值也 倡导人的社会价值,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 主义基本原理和与时俱进的品质。 〔参考文献〕 蒙古科技与经济

重人轻神,重现实轻来世西周时期,逐渐摆脱殷商之际流行的鬼神观念, “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礼记 丧礼》)。 《周易》中将天、地、人并为三才,而以人为宇宙的中 心,曰:“人者天地...


民俗文化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能够反映民族特征的传统观念和思想意识,是具有民族特征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它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前赴后继,英勇顽强形成的精神支柱,是指导人们实践活动的基本精神。传统文化讲究崇尚伦理道德、注重人文理性、强调和谐观念、倡导忧患意识等等,学习和...

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1、民俗又称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民俗传统的国家,在中国境内土生土长的各民族中,都有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的各类民俗文化,代代传承。这些民俗不仅丰富了...

传统习俗对我们有什么作用
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为了庆祝丰收和团圆。中秋节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月神嫦娥,是为了祈求丰收和家庭团圆。现在,中秋节的庆祝方式包括赏月、吃月饼、赏桂花等。中秋节的寓意是团圆和感恩,也代表着家庭的温暖和幸福。总结传统习俗是我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代表着我们的历史和文化。...

中国民俗文化有那些?
刀口向上,谓之刀杆。正午时刻,鞭炮鼓点齐鸣,五名僳僳族汉子身着大红袍,头戴蓝布帽,在刀杆下将斟满的白酒一饮而尽,纵身跳上刀杆。他们双手扶握住上层的刀面,赤脚蹬着锋利的刀刃,勇敢地攀援而上,爬至杆顶,取出鞭炮燃放,一时间鞭炮声欢呼声响成一片。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民俗文化 ...

民俗活动有哪些
清明礼俗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人文精神。 5端午节吃粽子。节庆饮食端午食粽,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粽籺”、“筒粽”,其由来久远,花样繁多。“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民俗活动有哪些2 春节是我国的一个...

中国有哪些恐怖的风俗习惯
1. 翻刺床 翻刺床,是粤西地区(广东省湛江市)地区的民俗,就是将带刺的树枝扎成一张床,勇敢的村民脱光衣服在床上翻滚,翻滚者经常被刺得伤痕累累。翻刺床和爬刀梯、穿令、放焰火等民俗一起形成了粤西地区的传统民俗文化。2. 祭死窑 “寄死窑”又称“自死窑”、“寄死窟”、“老人洞”等,...

中国文化的习俗有那些?
4.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祭祖的日子。人们会扫墓、烧纸钱、祭拜祖先等。5. 婚礼习俗中国的婚礼习俗非常丰富多彩,不同地区有不同的习俗。比如说,新娘会穿红色婚纱、新郎会送彩礼、喜糖等。6. 茶文化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茶艺表演、品茶等都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上是中国...

中国每个传统节日的习俗和特点。
3、舞龙:俗称玩龙灯,是一种中国民族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每逢喜庆节日,人们都会舞龙。舞龙时,龙跟着绣球做各种动作,穿插,不断地展示扭、挥、仰、跪、跳、摇等多种姿势。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传统的一种民俗文化。4、舞狮子:我国一项传统的民间体育活动,起源于南北朝时期...

中国传统文化都有哪些习俗
从发展来看,由于中原长期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民俗文化不断地向外辐射、扩散,又不断地融合、吸收外来的民俗文化,再向外辐射、扩散,使中原民俗文化成为中华民俗文化的基础和骨干,根文化的特征十分突出。 孟宪明(河南省文学院一级作家、民俗学家):神话是信仰的源头,深蕴着民族的精神之根和意识之芽。以女娲...

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有哪些文化精神内涵?
首先,节日文化可以寄托乃至展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之情。如年节时的春联、年画、鞭炮等,都围绕着团圆美满、幸福吉祥的喜庆主题而展开;汤圆、月饼则象征着团圆如意等等。其次,从节日活动的信仰崇拜中,人们可以求得一种心理平衡。比如年节乞求神灵庇护及祭拜祖先等,看似无益,但它具有精神安慰和...

五营区17716875630: 关于核心价值理念说法正确的是()a以西方民俗为主b以中国民俗为主c具有西方 -
钊矩秘诀:[答案]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西互补

五营区17716875630: 中西方民俗的差异 -
钊矩秘诀: 饮食也是一种文化.而且是整个文化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能是核心成分.就中西方的饮食而言,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而且我们还可以透过饮食差异来洞察中西方人在民族形体、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等层面的差异.一饮食观念...

五营区17716875630: 我们要辩论会 我们的正方主题是该不该保留民俗文化,我是正方,请问我该怎么说?谢谢 -
钊矩秘诀: 1.民俗文化使我们的宝贵财富传承文化是我们作为后代的责任我们应有的使命我们更有责任将其告知后人因为这是文化这更是生命的延续 2.民俗是一个地方区域内长期人文积淀的一种客观反映,它是一个地方文化的象征,是古老文化的传承,所以传承民俗文化,就是延续古老的文明和人文精神,是很有必要的,也是一种文化信仰!! 中国现在就存在这个方面的危机,说的通俗一点就是:不能忘本.呵呵,努力把朋友.回答完毕.

五营区17716875630: 试述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 -
钊矩秘诀: 儒家恭敬---出门如见大宾,使人如承大祭.慈爱---如天同覆,如地同载.中庸---过犹不及.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孝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父母在,不远游.循礼---入竟而问...

五营区17716875630: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谁帮我写一篇1500字的文章啊! -
钊矩秘诀:[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文化,它的现代价值,首先表现在对其它文化的开放性上.这是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发展到今天并在现代社会发生作用的一个基本的前提.但传统文化或儒学的开放性还有它特定的意义,那就是主张每一个体对于他所生活于其...

五营区17716875630: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与价值观念有哪些?(500字左右),谢谢 -
钊矩秘诀: 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发展历史中,积淀和形成了自己独特而伟大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表现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居安思危、乐天知足、崇尚礼仪等等特征.中华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就在于“和合”二字.(1) 和合的字...

五营区17716875630: 中西传统文化有何差异!二三百字,拜托 -
钊矩秘诀: 1、饮食观念 饮食常能反映出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文化思维等方面的差异.中国是个好客的民族,只有上了一桌子菜才觉得没怠慢客人.另外中国人有时候更注重形式,所以在中国的烹调里,菜的样式千变万化,具体到每一道菜又非常讲究色...

五营区17716875630: 价值与文化的问题,请问文化与价值观有什么关系(高 -
钊矩秘诀: 中华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四大来源之一,一定意义上说,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两者状态不同,传统文化是历史文化,核心价值观是活态的,活态文化具有更大的现实影响力,并且我们的传统文化经过割命的摧毁性否定,改革以来西风东渐式的取代性否定,事实上已经被中断了一大部分,传统文化已处于弱势文化地位,核心价值观经过逐步培育,将会居于核心的主流文化地位.两者之间既有历史文化和现实文化的关系,也有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的关系.也不是传统文化中的所有都会不加选择纳入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核心价值观,只有它的优秀部分才可能进入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核心价值观.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华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又有继承、发展的关系.

五营区17716875630: 中西文化精神有何不同之处?请以其中三方面为例进行分析见题目
钊矩秘诀: 有一则趣谈:一所国际公寓闹火灾,里面住有犹太人,法国人,美国人和中国人.... 作为2000余年来的中国文化的一根精神支柱的这种人生信念,认为人生的价值就是在现...

五营区17716875630: 中国民俗文化的旅游价值???急,,,跪求 -
钊矩秘诀: 民俗文化是传承文化,也是变异文化,它是认识和理解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更是关注现实人生、变迁滞后文化的核心所在.民俗文化的地域性、民族性、类型性、传承性和变异性使民俗文化景观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近距离地观赏和亲身体验...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