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的风土人情 急急急

作者&投稿:市刻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蒙古的风土人情~

一、饮食:蒙古国饮食文化受俄罗斯的影响,进餐厅前需在门前脱去外套以示礼貌,吃饭中不得大声喧哗,男士需为女士拉椅子先行入席,菜品多西化。
二、习俗:蒙古人忌讳别人触摸自己的头部和帽子;向别人递交东西要用右手,以示尊敬;与客人正式会面或共同进餐要衣着整洁,男士应着西装打领带,女士应化妆并佩戴首饰;送客人离开时,主人不必出门。
三、节日
1、白月节:白月节(白节),蒙历新年,蒙古语为查干萨尔,日期与中国藏历年相同,节日习俗和汉族的春节相似,是蒙古国民间最隆重的节日。1988年12月,蒙古大人民呼拉尔主席团决定,白月为全民节日。
2、国庆节:国庆节为7月11日。1921年7月10日,蒙古人民党在库伦(今乌兰巴托)成立君主立宪政府,后将7月11日定为国庆日。1922年起,蒙古定期在每年7月11日举行全国性那达慕,成为国庆活动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1997年6月13日,蒙古国庆中央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决定将蒙古国庆易名为 “国庆节-那达慕”。

扩展资料:
中国蒙古族服装服饰艺术节:以服饰为载体传承蒙古族文化
“第十一届中国蒙古族服装服饰艺术节暨蒙古族服装服饰大赛”开幕式在成吉思汗广场隆重举行。
开幕式由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局巡视员马永胜主持,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局魏国楠局长、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牛振声副市长分别致辞,呼伦贝尔的参赛队代表乌答木和大赛评委会主任郭健分别发言,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张利平市长宣布第十一届中国蒙古族服装服饰艺术节暨蒙古族服装服饰大赛开幕。
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牛振声副市长在致辞中表示,本届中国蒙古族服装服饰艺术节以厚重的草原文化为根基,以绚丽的蒙古族服装为载体,以丰富的节庆活动为内容,旨在保护、传承和发扬蒙古族传统文化,让世界更加了解蒙古族,了解内蒙古,了解呼伦贝尔市。
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为了进一步挖掘和弘扬蒙古族服装服饰文化,贯彻落实内蒙古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把内蒙古建成“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展现呼伦贝尔多彩的民族文化,提升呼伦贝尔旅游整体形象。
由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局和呼伦贝尔市共同主办的“第十一届中国蒙古族服装服饰艺术节暨蒙古族服装服饰大赛”于6月14日至18日在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举办。
本届中国蒙古族服装服饰艺术节参赛和表演队伍达到89个,队员人数为1133人,服装服饰2000多套件,均创历史新高。其中,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云南、黑龙江、北京、内蒙古自治区的参赛队80个,来自蒙古国、俄罗斯、呼和浩特以及呼伦贝尔市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三个少数民族的表演队9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蒙古

蒙古族有自已的语言文字。蒙古语有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利亚特三种方言。现在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纪初用回鹘字母创制,13世纪初,经蒙古学者却吉·斡斯尔对原有文字进行改革,成为至今通用范化的蒙古文。用蒙古语言文字的新闻出版、广播、戏剧、电影事业也有了相当的发展。《蒙古秘史》等典籍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著名文化遗产;著名的英雄史诗《江格尔》,是中国三大英雄史诗之一;《饮善正要》被列为对世界文明贡献卓著的重要医学发明成果之一。
  畜牧业是蒙古族人民长期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经济。此外,还从事加工业、农业和工业。蒙古族早期信仰萨满教,元代以后普遍信仰喇嘛教。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妇女头上的装饰多月玛瑙、珍珠、金银制成。蒙古族善于歌舞,民歌分长短调两种。
习俗
  见面要互致问候,即便是陌生人也要问好。平辈、熟人相见,一般问:“赛拜努(你好)”;若是遇见长者或初次见面的人,则要问:“他赛拜努。”(您好)。
  款待行路人(不论认识与否),是蒙古族的传统美德,蒙古族待客十分讲究礼节和规矩。例如,吃手把羊肉时,一般在将羊的琵琶骨带肉配四条长肋送给客人。如果是用牛肉待客,则以一块带肉的脊椎骨加半节肋骨和一段肥肠送给客人。
  到蒙古族人家里做客必须敬重主人。进入蒙古包后,要盘腿围着炉灶坐在地毡上,但炉西面是主人的居处,主人不上坐时不得随便坐。主人敬上的奶茶,客人通常是要喝的,不喝有失礼貌;主人请吃奶制品,客人不要拒绝,否则会伤主人的心。如不便多吃,吃一点也行。
  献哈达也是蒙古族的一项高贵礼节。献哈达时,献者躬身双手托着递给对方,受者亦应躬身双手接过或躬身让献者将哈达挂在脖子上,并表示谢意。
  蒙古族人骑马、驾车接近蒙古包时忌重骑快行,以免惊动畜群;若门前有火堆或挂有红布条等记号,表示这家有病人或产妇,忌外人进入;客人不能坐西炕,因为西是供佛的方位;忌食自死动物的肉和驴肉、狗肉、白马肉;办丧事时忌红色和白色,办喜事时忌黑色和黄色;忌在火盆上烘烤脚、鞋、袜和裤子等;禁止在参观寺院经堂、供殿时吸烟、吐痰和乱摸法器、经典、佛像以及高声喧哗,也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猎;
食俗 
  蒙古族牧民视绵羊为生活的保证、财富的源泉。日食三餐,每餐都离不开奶与肉。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得”,意为圣洁、纯净的食品,即“白食”;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乌兰伊得”,意为“红食”。蒙古族除食用最常见的牛奶外,还食用羊奶、马奶、鹿奶和骆驼奶,其中少部分做为鲜奶饮料,大部分加工成奶制品。
  蒙古族的肉类主要是牛、绵羊肉,其次为山羊肉、少量的马肉,在狩猎季节也捕猎黄羊肉。羊肉常见的传统食用方法就有全羊宴、嫩皮整羊宴、煺毛整羊宴、烤羊、烤羊心、炒羊肚、羊脑烩菜等70多种,最具特色的是蒙古族烤全羊(剥皮烤)、炉烤带皮整羊或称阿拉善烤全羊,最常见的是手把羊肉。
  在日常饮食中与红食、白食占有同样重要位置的是蒙古族特有食品──炒米。西部地区的蒙古族还有用炒米做“崩”的习俗。面粉制作的各种食品在蒙古族日常饮食中也日渐增多,最常见的是面条和烙饼,并擅长用面粉加馅制成别具特色的蒙古包子、蒙古馅饼及蒙古糕点新苏饼等。
  蒙古族每天离不开茶,除饮红茶外,几乎都有饮奶茶的习惯,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煮奶茶,煮奶茶最好用新打的净水,烧开后,冲入放有茶末的净壶或锅,慢火煮2-3分钟,再将鲜奶和盐对入,烧开即可。蒙古族的奶茶有时还要加黄油,或奶皮子,或炒米等,其味芳香、咸爽可口,是含有多种营养成分的滋补饮料。有人甚至认为,三天不吃饭菜可以,但一天不饮奶茶不行。
  蒙古族还喜欢将很多野生植物的果实、叶子、花都用于煮奶茶,煮好的奶茶风味各异,有的还能防病治病。
  大部分蒙古族都能饮酒,所饮用的酒多是白酒和啤酒,有的地区也饮用奶酒和马奶酒。每逢节日或客人朋友相聚,都有豪饮的习惯。马奶酒是鲜马奶经发酵制成,不需蒸馏。
  典型食品:蒙古族富有特色的食品很多,例如烤羊、炉烤带皮整羊、手把羊肉、大炸羊、烤羊腿、奶豆腐、蒙古包子、蒙古馅饼等。民间还有:稀奶油;奶皮子;煺毛整羊宴;熟烤羊;白菜羊肉卷;新苏饼;烘干大米饭。
节庆
  蒙古族民间传统节日有“白节”、祭敖包、那达慕等。
  “白节” 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相当于汉族春节的年节,亦称“白月”,传说与奶食的洁白有关。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节日的时间和春节大致相符。除夕那天,家家都要吃手把肉,也要包饺子、烙饼,初一的早晨,晚辈要向长辈敬“辞岁酒”。在锡林郭勒盟民间除过年节外,还在每年的夏天过“马奶节”。节前家家要宰羊做手把羊肉或全羊宴,还要挤马奶酿酒,节日的当天,每个牧民家都要拿出最好的奶干、奶酪、奶豆腐等奶制品摆上盘子里,用以招待客人,马奶酒被认为圣洁的饮料,献给尊贵的客人。招待客人最隆重的是全羊宴。烤全羊过去多用来进行祭典或祭敖包时才用,现在已成为盛大节庆或迎接贵宾用的一种特殊菜肴。
  洁白的蒙古包
  “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包”,满语是“家”、“屋”的意思。古时候称蒙古包为“穹庐”、“毡帐”或“毡房”等。
  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纳20多人休息;小者,也能容10几个人。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包的大小先画一个画圈,然后沿着画好的圆圈将“哈纳”(用2.5米长的柳条交叉编结而成)架好,再架上顶部的“乌尼”(长约3 . 2 米的柳条棍),将“哈纳”和“乌尼”按圆形衔接在一起绑架好,然后搭上毛毡,用毛绳系牢,便大功告成。一户牧民就算在草原上安家落户了。
  蒙古包搭好后,人们进行包内装饰。铺上厚厚的地毡,摆上家具,四周挂上镜框和招贴花。现在一些家具电器也进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畅欢乐。
  蒙古包的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架设时将“哈纳”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拆卸时将哈纳折叠合回体积便缩小,又能当牛、马车的车板。一顶蒙古包只需要两峰骆驼或一辆双轮牛车就可以运走,两三小时就能搭盖起来。
  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民居住和使用。
  马奶酒与手扒肉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生计。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是他们日常生活最喜欢的饮料食品和待客佳肴。
  每年七八月份牛肥马壮,是酿制马奶酒的季节。勤劳的蒙古族妇女将马奶收贮于皮囊中,加以搅拌,数日后便乳脂分离,发酵成酒。随着科学的发达,生活的繁荣,蒙古人酿制马奶酒的工艺日益精湛完善,不仅有简单的发酵法,还出现了酿制烈性奶酒的蒸馏法。六蒸六酿后的奶酒方为上品。
  马奶酒性温,有驱寒、舒筋、活血、健胃等功效。被称为紫玉浆、元玉浆,是“蒙古八珍”之一。曾为元朝宫廷和蒙古贵族府第的主要饮料。忽必烈还常把它盛在珍贵的金碗里,犒赏有功之臣。
  “手扒肉”是蒙古人传统的食品方法之一。做法是将肥嫩的绵羊开膛破肚,剥皮去内脏洗净,去头蹄,再将整羊卸成若干大块,放入白水中清煮,待水滚肉熟即取出,置于大盘中上桌,大家各执蒙古刀大块大块地割着吃。因不用筷子,用手抓食而得名。
  斟酒敬客,吃手扒肉,是草原牧人表达对客人的敬重和爱戴。当你踏上草原,走进蒙古包后,热情好客的蒙古人便会将美酒斟在银碗或金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上,唱起动人的敬酒歌,款待远方的贵客,以表达自己的诚挚之情。这时,客人理应随即接住酒,然后能饮则饮,不能饮品尝少许,便可将酒归还主人。若是推推让让,拉拉扯扯,不喝酒,就会被认为是瞧不起主人,不愿以诚相见等等。主人的满腔热情,常常使客人产生难别之情,眷恋之感。
  草原“那达慕”
八月的草原,金风秋爽,牛羊肥壮,牧民们喜庆丰收的季节到了。这时候他们便开始酿制马奶酒,屠宰牛羊,缝制新衣,准备各种美味的食品,举办不同规模的“那达慕”(蒙古语“娱乐”、“游艺”的意思),进行被称为“男儿三艺”的射箭、摔跤、赛马等传统体育比赛。
  “那达慕”,一般进行五至七天。每逢此时,牧民们穿着崭新的民族服装,骑着马、赶着勒勒车,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在绿茵草地上搭起毡帐,熬茶煮肉。整个草原炊烟袅袅,人欢马叫,一片欢腾。
  “那达慕”起源于十三世纪初,在蒙古族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那时候,蒙古族的头领们每当举行大“忽力勒台”(大聚会)时,除了制定法规,任免官员,进行奖惩外,还要举行规模较大的“那达慕”。当时,“那达慕”的主要项目就是进行射箭、摔跤、赛马比赛。如今的“那达慕”已增加了物资交流、文艺演出等许多新内容。使这一传统的民族盛会,更加喜庆、吉祥、欢乐而富于实效!
  摔跤是那达慕的主要内容,没有摔跤不能称为那达慕。摔跤手可多可少,最多达1000余人,且不受地区和体重的限制。摔跤手进行编排配对后,采取单淘汰式,失败者不允许再上场。摔跤手上身着牛皮或帆布制成的紧身半袖背心,裸臂盖背,边沿镶有铜钉。下身穿肥大摔跤裤,脚登蒙古靴,颈上套五色绸缎制成的彩条“景嘎”,标志着获得过多少名次。大部分地区摔跤手出场比赛前唱摔跤歌。出场、收场双方摔跤手都要跳跃。裁判员发令,双方握手后开始交锋,不限时间,不许抱腿和跪腿摔,膝盖以上任何部位着地都为失败。参加那达慕的摔跤手都有奖品,前三名的奖品较贵重。
  蒙古族历史器重“达尔罕摔跤手”,这是终身的荣誉。在授予光荣称号的仪式上,获“达尔罕”称号的摔跤手,穿上比赛的全套服装,三唱摔跤歌后跳跃进场进行表演。由主持那达慕的领导人发给证章、证书和纪念品,并按民族习惯请他喝一碗奶酒和鲜奶。此时,获“达尔罕”者挑选一名最有前途的摔跤手,把自己的摔跤服脱下来赠给他,自愿担任业余教练,然后互相拥抱,一齐跳跃出场。

蒙古族有自已的语言文字。蒙古语有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利亚特三种方言。现在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纪初用回鹘字母创制,13世纪初,经蒙古学者却吉·斡斯尔对原有文字进行改革,成为至今通用范化的蒙古文。用蒙古语言文字的新闻出版、广播、戏剧、电影事业也有了相当的发展。《蒙古秘史》等典籍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著名文化遗产;著名的英雄史诗《江格尔》,是中国三大英雄史诗之一;《饮善正要》被列为对世界文明贡献卓著的重要医学发明成果之一。
  畜牧业是蒙古族人民长期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经济。此外,还从事加工业、农业和工业。蒙古族早期信仰萨满教,元代以后普遍信仰喇嘛教。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妇女头上的装饰多月玛瑙、珍珠、金银制成。蒙古族善于歌舞,民歌分长短调两种。
习俗
  见面要互致问候,即便是陌生人也要问好。平辈、熟人相见,一般问:“赛拜努(你好)”;若是遇见长者或初次见面的人,则要问:“他赛拜努。”(您好)。

内蒙古民风淳朴,而且犯罪率很低,草原上的人们一半都保持在半工半牧的阶段,现在牧民大部分都住进了砖房


兴平市17211643963: 蒙古族的风土人情 -
韦方金嗓: (1)饮食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主要生产方式.以奶和肉类食品为主,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和茶是他们日常生活最喜欢的饮料食品和待客佳肴.辽宁辽西的蒙古族比较早地从事农耕生产,所以在饮食上既保留了蒙古族的传统食俗,...

兴平市17211643963: 蒙古人的民俗有哪些呢 -
韦方金嗓: 中华民俗 - 蒙古族蒙古族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区.蒙古族自称“蒙古”.其意为“永恒之火”.别称“马背民族”.蒙古族有自已的语言文字.蒙古语有内蒙古、卫拉特、巴尔...

兴平市17211643963: 蒙古人有哪些风土人情 -
韦方金嗓: 蒙古人的习俗蒙古族的禁忌很多,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火忌,蒙古族崇拜火,认为火神或灶神是驱妖辟邪的圣洁物,所以人们进入蒙古包后,禁忌在火炉上烤脚,更不许在火炉旁烤湿靴子和鞋子,不得跨越炉灶或脚蹬炉灶,不得在炉灶上...

兴平市17211643963: 属于蒙古族风土人情的是? -
韦方金嗓:[答案] 蒙古族风土人情;茫茫草原,人烟稀少,居住分散,远行人的饮食、住宿都需要得到同胞的帮助.于是,从很早的时候起,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礼貌待客,就成了每个牧民自觉遵循的礼俗.敬茶 ;客人进蒙古包落座之...

兴平市17211643963: 属于蒙古族风土人情的是? -
韦方金嗓: 蒙古族风土人情; 茫茫草原,人烟稀少,居住分散,远行人的饮食、住宿都需要得到同胞的帮助.于是,从很早的时候起,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礼貌待客,就成了每个牧民自觉遵循的礼俗. 敬茶 ; 客人进蒙古包落座之后,牧民先以一碗...

兴平市17211643963: 谁知道蒙古族的蒙古族的民风民俗?急急急!
韦方金嗓: 蒙古族习俗:见面要互致问候,即便是陌生人也要问好;平辈、熟人相见,一般问:“赛拜努”(你好),若是遇见长者或初次见面的人,则要问:“他赛拜努”(您好).款待行路人(不论认识与否),是蒙古族的传统美德,但到蒙古族人家里做客必须敬重主人.进入蒙古包后,要盘腿围着炉灶坐在地毡上,但炉西面是主人的居处,主人不上坐时不得随便坐.主人敬上的奶茶,客人通常是要喝的,不喝有失礼貌;主人请吃奶制品,客人不要拒绝,否则会伤主人的心.如不便多吃,吃一点也行.献哈达也是蒙古族的一项高贵礼节.献哈达时,献者躬身双手托着递给对方,受者亦应躬身双手接过或躬身让献者将哈达挂在脖子上,并表示谢意.

兴平市17211643963: 描写蒙古族的风土人情100字左右 -
韦方金嗓:[答案] 那达慕,蒙语意为“游戏”或者“娱乐”,原指蒙古民族历史悠久的“男子三竞技”(摔跤、赛马和射箭),现指一种按着古老的传统方式举行的集体娱乐活动,富有浓郁的民族特点[鲁班节] 每年农历四月初二举行.据传,蒙古族的...

兴平市17211643963: 内蒙古的风土人情(100字左右 -
韦方金嗓:[答案] 雄浑的大漠风光 内蒙古自治区东西跨度很大,自然地理景观十分显著,东西两部风光迥然不同,东部为茫茫兴安林海,西部是浩瀚的大沙漠.此外,还有众多的河湖、火山、温泉等可供开发的旅游资源,使本地区形成了以草原风光为主...

兴平市17211643963: 内蒙古的风土人情 -
韦方金嗓: 内蒙古从风土上可以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当然是蒙古族及三小民族,他们的祖先是以游牧和涉猎的方式生存,老一辈蒙古族热情、纯朴、正直、对朋友都是以诚相待、现在的部分牧区依然如此.第二部分是以东四盟为代表的东北文化(其实...

兴平市17211643963: 蒙古的风土人情 -
韦方金嗓: 斟酒敬客,吃手扒肉, 是草原牧人表达对客人的敬重和爱戴. 当你踏上草原,走进蒙古包后, 热情好客的蒙古人便会将美酒斟在银碗或金杯中, 托在长长的哈达上,唱起动人的敬酒歌, 款待远方的贵客,以表达自己的诚挚之情. 这时,客人理应随即接住酒,然后能饮则饮, 不能饮品尝少许,便可将酒归还主人. 若是推推让让,拉拉扯扯,不喝酒, 就会被认为是瞧不起主人,不愿以诚相见等等. 主人的满腔热情,常常使客人产生难别之情,眷恋之感.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